美国联邦调查局秘史-谁杀了肯尼迪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胡佛叫板肯尼迪

    从罗斯福以来,历届总统都对胡佛无法无天的地位感到不满,出于各种原因,他们有的选择拉拢胡佛,让他为自己效力,如艾森豪威尔;有的人则选择与他周旋,既不与之亲近,又能通过他获得想要的情报,如杜鲁门。到了约翰·肯尼迪这里,他则选择和胡佛针锋相对,摆出一副誓死要扳倒胡佛的架势,可惜,肯尼迪在为连任竞选时遇刺身亡,他扳倒胡佛的计划也随之破产。

    说起来,FBI第一次“对付”约翰·肯尼迪源于FBI在美国国内展开的间谍调查。1941年,一位来自纳维亚的女子英加·阿瓦德受到FBI的监视。当时,阿瓦德只有28岁,是一个采访过希特勒和戈林的专栏作家。她曾经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她觉得希特勒非常有魅力。后来,她还采访过胡佛的秘书托尔森,经过托尔森的引荐,她见到了胡佛本人。

    胡佛觉得她的言论有些不合时宜,怀疑她是德国间谍,于是派人调查她,并且在她家安装了窃听器。1942年,FBI探员通过窃听器听到了约翰·肯尼迪和阿瓦德通话的声音,当时他还只是海军中尉。谈话中,两人语言亲昵,情话绵绵,甚至还谈到了结婚,尽管阿瓦德已经是一位有夫之妇。

    胡佛听到电话录音后,向白宫建议将约翰·肯尼迪调到国外。不久,约翰·肯尼迪被调到了太平洋战场。在与日本人的战斗中,他指挥的快艇被日本人击沉,幸运的是,他带着下属泅渡逃生。七个月后,约翰·肯尼迪带着未愈的伤病回到美国,经过媒体的大肆宣传,原本应该因指挥失当受到责罚的约翰·肯尼迪摇身一变成为战斗英雄。

    从海军退役后,约翰·肯尼迪开始投身政治。当时,他担心FBI会拿出他和阿瓦德谈话的录音带干扰他的仕途,1946年,他当选众议员时,曾经试图跟FBI要回当年的录音带,后来被一位朋友劝阻。

    进入国会时,约翰·肯尼迪年仅29岁。这时,他并没有摆脱花花公子式的生活,他的私人度假旅行时间比在众议院出席会议的时间都长,即使在和杰奎琳结婚后,也没有改变他拈花惹草的性格。当选参议员之后,约翰·肯尼迪和FBI进入了一段和平相处的时期,和杰奎琳举行婚礼时,他还特别宣布会支持FBI的工作。约翰·肯尼迪伸出了橄榄枝,礼尚往来,胡佛也很快表达了自己的友好。

    1956年,约翰·肯尼迪在政界的名声越来越大,在民主党内差点赢得副总统候选人的提名,按照胡佛的习惯,他是绝对不会放过调查任何一个未来总统私生活的机会的。

    约翰·肯尼迪之所以敢如此恣意地生活,是因为他坚信,在他活着的时候没有人能找他的麻烦。的确,这期间FBI没有再找他的麻烦。FBI的安静并不等于没有行动,在约翰·肯尼迪毫无顾忌地寻欢作乐之际,FBI探员已经搜集了大量有关他私人生活的资料。1960年,胡佛掌握了肯尼迪家族的绝密资料:早在“禁酒令”施行时期,肯尼迪家族就曾和黑社会组织有过交往,一些黑社会“教父”在选举中大力支持肯尼迪,使他顺利成为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作为保命的护身符,这份资料被胡佛锁在FBI的保险柜里。

    1961年,年仅43岁的约翰·肯尼迪当选总统。为了确保自己的仕途不会因为总统的更迭发生变化,胡佛派人去探了肯尼迪的口风,结果,肯尼迪直接表态,胡佛将是他首批任命的人。既然前途明朗,胡佛也可以安心睡觉了,同时,向来心思缜密、做事周到的胡佛也不会忘了表达自己的忠心,他给约翰·肯尼迪写了一封私人信件,对他的当选表示祝贺。

    胡佛千算万算都没有算到,约翰·肯尼迪会任命自己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为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那时35岁,胡佛已经66岁,更重要的是,胡佛在FBI任职的时间比罗伯特·肯尼迪的年龄都大。面对一个乳臭未干却在他面前摆起官威的毛孩子,试想胡佛怎么能不气急败坏。

    此前,胡佛除了在杜鲁门的司法部长克拉克面前受到冷落之外,和历届司法部长都相处不错。到了肯尼迪兄弟时期,胡佛则成为他们的眼中钉。作为傲慢而野心勃勃的政治家,约翰·肯尼迪不希望FBI继续保持独立的地位,更不希望让胡佛继续称霸下去。

    上任之后,罗伯特·肯尼迪将FBI看成他的私人部门,将胡佛看成他的值班警卫,他在没有事先通知的情况下闯入胡佛的办公室,将胡佛当作勤杂工一样随意传唤,他还越过胡佛,直接约见FBI的分局主管或者探员。他在胡佛的办公室里安装了直线电话,而且不允许胡佛的秘书接听,也就是说,胡佛必须亲自聆听司法部长的训导,而且随传随到。

    罗伯特·肯尼迪的行为不仅违反了既定的办事程序,更侵犯了胡佛的权威,在他之前,从来没有人敢用这样的态度对待胡佛。面对罗伯特·肯尼迪的行为,胡佛虽然心中恼火,却还是乖乖地到司法部报到。

    为了应付罗伯特·肯尼迪的刁难,胡佛在FBI总部成立了特别调查部,由和罗伯特·肯尼迪私交甚好的考特尼·埃文斯出任特别调查部的负责人。埃文斯负责胡佛和罗伯特·肯尼迪之间的联络工作,这样一来,埃文斯便成为两人之间的平衡杠杆,也成为两人发泄愤怒的垃圾桶。他一会儿要跑到FBI总部听胡佛的安排,一会儿又要到司法部听罗伯特·肯尼迪的训斥,两人僵持起来时,局面会变得非常尴尬。为此,埃文斯变得左右为难,他不止一次觉得自己即将被解雇,只是不知道解雇他的是胡佛还是罗伯特·肯尼迪。

    你来我往之间,胡佛和罗伯特·肯尼迪的矛盾越来越深,这严重影响了FBI的团队士气。于是,胡佛和罗伯特·肯尼迪借用媒体之手,展开了一场隔空对战。罗伯特·肯尼迪让媒体发布批评FBI和胡佛的文章,指责他是极端的右翼分子;胡佛则派探员去搜集有关肯尼迪总统的负面言论。

    1959年,黑社会组织渐渐渗透到美国经济和政治生活中,而FBI负责调查黑社会犯罪的探员只有4个人,相反,负责调查共产党活动的特工却有400多人。胡佛出于保护FBI名誉、避免探员被黑社会收买的考虑(当然还可能有其他秘而不宣的原因),始终不愿意对黑社会进行调查。后来,在罗伯特·肯尼迪领导的反欺诈委员会的压力下,胡佛才不得不将FBI的调查重心放在了黑社会组织上。

    一次,罗伯特·肯尼迪要求抽调特工到他的任务小组调查黑社会组织犯罪,胡佛同意了这一请求,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FBI探员必须由分局主管指挥。胡佛这样做是为了将权力揽在自己的手里,因为分局主管全部听从他的指挥。罗伯特·肯尼迪对此非常不满,当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故意扭曲了胡佛的行为,称FBI不相信真的有黑社会犯罪存在,即使真的有,他们也不会接收这类案子。

    当然,胡佛和罗伯特·肯尼迪之间的矛盾不仅仅是谁怕谁,谁权力大这样简单的问题。作为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胡佛的价值观、工作方式和政治倾向和罗伯特·肯尼迪完全不同。罗伯特·肯尼迪想要重点打击黑社会犯罪,胡佛则依然在打击共产党;罗伯特·肯尼迪响应哥哥的主张,推进黑人的教育、就业和政治权利,胡佛却依然对黑人嗤之以鼻,甚至对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动用跟踪、窃听等手段。

    这时候,肯尼迪兄弟开始策划换掉胡佛,任命新的FBI局长,不过,他们并不敢轻易行动,因为胡佛手中抓着他们的“小辫子”。有关肯尼迪总统不检点的私生活档案,胡佛手里已经握有一大摞了,而且,他还掌握着肯尼迪与马丁·路德·金偷偷联系的证据。此外,胡佛还对肯尼迪家族的成员——约翰·肯尼迪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爱德华·肯尼迪和父亲约瑟夫·肯尼迪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胡佛很早就听说过约瑟夫·肯尼迪这个人,他是一位投机商人、慈善家,也是一位狂热的反共主义者。多年的经商让他积攒了数亿美元的身家,在选举中,他掏出了大把的钞票,大力支持儿子约翰·肯尼迪。此前,约瑟夫曾经开价10万美元邀请胡佛负责保护肯尼迪家族,可惜遭到了胡佛的拒绝。

    至于罗伯特·肯尼迪,胡佛之前因为工作关系和他打过交道,不过,罗伯特·肯尼迪咄咄逼人的气势让胡佛觉得他不过是一个豪门浪子,只能永远活在家族和父亲的庇护下。爱德华·肯尼迪也是一位十足的浪荡公子。1961年,爱德华·肯尼迪访问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他当时的职位是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地区助理检察长,一到圣地亚哥,他就做了一件荒唐至极的事:包下了整间妓院,他还邀请了美国大使馆的人员参与当晚的娱乐活动。

    爱德华·肯尼迪的另一桩风流韵事则发生在1969年。当时,爱德华·肯尼迪开着载有一名女子的车子离开在马萨诸塞州查帕奎迪克岛举行的聚会,途中,汽车从桥上落下,爱德华独自一人游上岸,逃离现场,后来,车辆和死去的女子被人发现,爱德华则因为逃离车祸现场罪被判刑。因为这一事故,他失去了竞选总统的机会。

    和约翰·肯尼迪的父亲、弟弟相比,胡佛对他本人的了解实在不够。在一份长达九页的报告中,胡佛只看到一项接一项的桃色新闻,在大多数私人时间里,除了和女人约会,他没有干别的。在约翰·肯尼迪赢得总统提名当天,胡佛又获得一份新的“桃色新闻”报告:他和歌星弗兰克·辛纳特拉过往甚密,他们曾经在纽约、拉斯维加斯和棕榈泉秘密约会。据胡佛了解,这位辛纳特拉曾经和佛罗里达州的黑手党当家萨姆·吉安卡纳关系密切,她还曾将一位名叫朱迪斯·坎贝尔的女子介绍给约翰·肯尼迪和吉安卡纳。

    与此同时,约翰·肯尼迪则和胡佛进行了激烈的较量。他非常不满胡佛收集不利于自己的材料,可是由于他生性风流,到处留情,胡佛又总是能够如愿以偿地找到他想要的材料。一般情况下,肯尼迪对胡佛敬而远之,如果胡佛抓到了他的把柄,他会把胡佛叫来,要求其不要对外扩散。

    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约翰·肯尼迪曾经和一位名叫艾伦的女子扯上关系,FBI为此对艾伦进行调查,结果证明,艾伦可能是一名苏联间谍。胡佛对外散布消息说,艾伦为民主德国服务,罗伯特·肯尼迪为了避免政治上的麻烦,不得不将艾伦驱逐出境。

    和私下里不同,胡佛在公开场合非常支持约翰·肯尼迪,对他尊敬有加,但私下与他通电话时,胡佛的态度则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约翰·肯尼迪深知,他无法控制胡佛私底下的活动,却可以控制他在公共场合的发言,有时候,他也会特意将胡佛传唤到白宫,向他证明,谁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主人。

    诡异的遇刺过程

    1963年,约翰·肯尼迪第一个总统任期即将结束,第二年便是大选年,因此,从1963年开始,肯尼迪就忙于到处发表演说,为自己连任总统争取支持。当时,得克萨斯州的民主党内自由派和保守派之争进入白热化状态,为了缓和两派的关系,肯尼迪决定前往得克萨斯州,争取在选举中获得这个州的支持。

    11月22日,肯尼迪和夫人杰奎琳来到达拉斯——这是右翼分子的活动中心,南部民主党和忠诚顽固的共和党在这里非常猖獗。在出发之前,朋友曾经提醒过肯尼迪,不过,他还是坚持亲自前往。肯尼迪等人乘空军一号在达拉斯商业中心西北11千米处的拉夫·费尔德机场降落,下了飞机后,肯尼迪和杰奎琳坐在高级轿车里,在得克萨斯州州长康纳利的陪同下前往达拉斯市区,他将在那里发表一篇演说。

    中午时分,车子行驶到艾尔姆大街,当车子经过路旁的一座大楼时,突然间,枪声响起,一颗子弹从肯尼迪的背部进入脖颈,穿透身体后击中了坐在肯尼迪前面的康纳利州长。康纳利州长还没有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儿,却只看到自己的膝盖上溅满了鲜血,就在他大声喊着上帝时,肯尼迪又中了两枪,其中一枪射中了他的太阳穴。

    周围的保安人员发现总统被行刺后,马上冲上来保护杰奎琳和康纳利,随后,总统车队朝着帕尔克林德医院开去,肯尼迪被送往急救室,半个小时候后,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随后,陪同肯尼迪的副总统约翰逊宣誓就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总统的专机将肯尼迪的尸体运回华盛顿。

    空军一号到达安德鲁斯机场后,约翰逊发表了第一篇总统演说,随后,乘直升机直接到达白宫。肯尼迪的随行人员则跟着灵柩到达了贝塞斯达医院,为了弄清楚枪击的具体情况,法医对肯尼迪的尸体进行了解剖,第二天凌晨,肯尼迪的灵柩才送回白宫。

    约翰逊一边将肯尼迪遇刺一事通知他的家人,一边和政府的高级官员召开紧急会议,其中包括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副国务卿鲍尔、白宫国家安全事务顾问邦迪等。午夜时分,约翰逊召集了参众两院的政党领袖,举行了一次特别会议。同时,他还与前总统胡佛、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取得了联系。此时,国务卿腊斯克和另外五名部长正乘飞机前往日本举行日美经济会谈,得到肯尼迪遇刺的消息后,飞机立刻调头飞回了美国。

    家人、朋友凭吊过后,11月25日,肯尼迪的遗体被安葬在华盛顿国家公墓,与此同时,FBI也对这起案件展开了全面的调查。FBI根据肯尼迪总统遭遇枪击的部位分析出子弹的来源,那是从艾尔姆大街一座仓库大楼的窗口射出的。在案发当天,巡逻的达拉斯市警察就冲到了仓库大楼进行搜查,结果,他们在六层的一个窗台边找到了一支M·C·6.5毫米步枪。案发一个小时后,探员们逮捕了一名枪杀警察的嫌疑犯,根据指纹技术比对,此人的指纹和步枪上的指纹完全吻合。这个人名叫李·奥斯瓦尔德,是仓库大楼的工作人员。

    在后期的取证调查中,许多目击者的证词都指向奥斯瓦尔德。一位目击者曾经在仓库大楼的窗口看到符合奥斯瓦尔德特征的人,一个公共汽车的司机则说,在肯尼迪遇刺后,一个年轻人曾经乘坐他的车,其特征完全符合奥斯瓦尔德。奥斯瓦尔德的妻子说,她曾经在家中见过那支M·C·6.5毫米步枪,奥斯瓦尔德还有一张地图,并用黑色笔标出了从仓库大楼到总统座驾之间的距离。芝加哥的邮购公司则证明,确有人曾经买过一支意大利制造的M·C·6.5毫米步枪,奥斯瓦尔德使用的是假名,不过,订购单上有他的笔迹。弹道专家的分析也证明,杀死肯尼迪的子弹就是从那支步枪中射出的,枪上还留有奥斯瓦尔德的指纹。根据这些人证、物证,FBI探员认定奥斯瓦尔德便是刺杀肯尼迪的凶手,随后将他逮捕。

    在达拉斯市的警察局,探员们对奥斯瓦尔德进行了11个小时的突击审讯,但是奥斯瓦尔德声称自己只不过是一只替罪羊,他否认了所有指控。第二天清晨,探员们准备将他从警察局转移到监狱,在众多警察和记者的包围下,奥斯瓦尔德被押解出来,电视台正对这一场面进行现场直播。拥挤的场面让维护秩序的警察非常吃力,就在这时,一个彪形大汉从人群中挤出来,朝着奥斯瓦尔德的腹部开了一枪,这一杀人场景,通过电视直播被全国观众看到。

    奥斯瓦尔德当场死亡,凶手杰克·鲁比则被当场逮捕。在审判过程中,杰克·鲁比被指控故意杀人罪,被法庭判处终身监禁,后来因为癌症死在狱中。

    为了调查肯尼迪遇刺的真相,约翰逊亲自任命了一个总统特别委员会。从委员会成立那天起,成员们就致力于寻访证人,进行相关的证据调查。10个月后,总统特别委员会给出了一份长达912页的调查报告——《总统特别委员会关于肯尼迪总统被暗杀的调查报告》,其中包括照片、图标、证据、证言和其他相关文件,总字数达到百万。

    报告中称,奥斯瓦尔德行刺肯尼迪不过是一个孤立事件,没有纯粹的政治动机,也没有证据表明,曾经有人帮助过他,更重要的是,奥斯瓦尔德是一位精神病患者。尽管总统特别委员会给出了明确的结论,随后出现的证据却屡屡推翻了这一结论。

    当初,为了保护总统的出行安全,达拉斯警方曾经在车子上安装了麦克风,以便及时收听现场情况。枪响之后,所有人都乱作一团,枪声、人声混杂在一起,根本就听不清具体的情况。在混乱的环境中,枪声听起来就像是噪音,不过经过专家的计算,录音带中的确出现了三声枪响,出现的时间也和肯尼迪被击中的时间吻合。那发射向肯尼迪太阳穴的子弹,是在奥斯瓦尔德开枪之前的十分之七秒射出的。

    由此可以推论,当时刺杀总统的并非奥斯瓦尔德一人,而是两人同时从前后两个方向向肯尼迪开枪。有的目击者从仓库大楼附近的草坪上看到射出的子弹,而且,现场的警察和目击者为了抓捕凶手,还曾经冲向草坪。这些证据都证明,枪手至少有两个人。可惜,这些猜测因为缺少直接的证据支持,最后并没有写入调查报告。

    肯尼迪的遗体和尸检报告也引来了诸多讨论。负责解剖肯尼迪遗体的X光摄影师称,他在给总统遗体拍照后,FBI探员曾要求他们负责显影,随后拿走了胶卷和底片。后来发现,底片失踪,拍好的胶片被曝光,剩下的则是一些模糊难辨的照片。根据对外公开的一张照片,肯尼迪的脸部毫发无损,一位协助解剖工作的达拉斯警官说,当时,他恰好看到肯尼迪的头部,脸部的确是完整无伤。

    弹道专家的分析认为,如果肯尼迪是死于M·C·6.5毫米步枪射出的子弹,由于强大的压力,肯尼迪的整个右半边脸会被轰碎,不可能如此完整。因此,凶手并不是从后面开枪,而是从前面,这也可以证明验尸官的说法:肯尼迪的整个后脑是空的。当然,也有另外一种猜测,有人对肯尼迪的遗体动了手脚,包括取出子弹,破坏弹道痕迹以及对损毁的面容进行修复。基于众多疑问,肯尼迪的遗体被重新解剖,所得资料被保存在国家档案馆。奇怪的是,1966年10月,这些资料突然不翼而飞。

    肯尼迪死后的10年间,更离奇的事情发生了。涉案的目击证人、警官、记者先后死亡,死因都非常奇特。案发后,达拉斯市警察局的警察蒂皮特是第一个死者,当时认为,杀死他的凶手是奥斯瓦尔德,后来的证据证明,凶手可能另有其人。在总统委员会调查期间,相关证人先后接到了临讯通知,同时,他们也收到了死神的邀请。

    与蒂皮特一起巡逻的警官在枪杀时幸免于难,后来他作证说,凶手的相貌和奥斯瓦尔德并不一样。几天后,这名警察在巡逻时被杀,凶手至今不明。一位目击蒂皮特被杀的证人也坚持认为,凶手不是奥斯瓦尔德。他迎来了和之前那位警官相似的命运,他被陌生人袭击头部,导致重伤,后期审讯时,他推翻了之前的供词。

    看到枪击现场第二个凶手的目击者罗杰·克雷格在作证之后遭遇枪击,子弹没有射到关键部位,因此他幸运地活了下来。12年后,他再次遭遇枪击,这一次,他的运气不太好。一位奥斯瓦尔德的朋友在接到总统委员会的临讯通知后,莫名其妙地死亡。其他人,比如杀死奥斯瓦尔德的杰克·鲁比在监狱中死于癌症——他的癌症可能是被人陷害的;一位采访过杰克·鲁比的女记者则在采访后暴死家中。

    相关证人的离奇死亡增加了总统刺杀案的诡异成分,这更加让人们猜测,有人试图用杀人灭口的方式阻碍总统委员会的调查,将真相永远地掩盖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身边的人出来证实,肯尼迪之死并非单纯的个人刺杀事件,而是政治角力、利益矛盾爆发后的极端后果。

    肯尼迪惹恼了谁

    不得不承认,肯尼迪在美国总统史上创造了很多奇迹,他是第一位信仰天主教的总统,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总统,他也是富有雄心和才干的总统。然而,这样一个传奇人物竟然落得被人刺杀的下场,人们不禁要问,这个国家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主宰?或者说,到底谁才是这个国家的主宰?

    在选举之初,肯尼迪的罗马天主教徒身份成为政敌攻击的靶子,反对派怀疑,一位天主教徒担任美国总统,罗马天主教会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美国的政治。尽管美国宪法规定“不能以宗教检验作为担任合众国官职和公职的条件”,肯尼迪的宗教信仰还是成为他竞选之路上的最大障碍。

    人们对天主教徒参政的担忧从20世纪30年代就存在了。1928年,信仰天主教的纽约州州长阿尔·史密斯成为参与总统竞选的第一位天主教徒,原本的政治选举也随之变成了一场宗教战争。在大选的最后阶段,由于西部和南部农业区不支持,阿尔·史密斯败给了赫伯特·克拉克·胡佛。30年过去了,美国社会对天主教的歧视丝毫没有改变。50年代的一项民调显示,大多数美国人不愿意投票给一位信仰天主教的总统候选人。在民主党内部,自由派新教徒则认为,天主教想要通过独裁统治将政治权力变成控制教徒的手段,信仰天主教的政治家也会这样做。为此,自由派新教徒曾经两次支持阿德莱·史蒂文森的总统提名,尽管最后肯尼迪获得了大多数选票,这些人依旧不愿意和他站在同一战线上。

    为此,肯尼迪不得不为他的宗教信仰举行一次特殊的演讲,彻底谈一下他对宗教的态度。1960年9月12日,肯尼迪在电视讲话中重申了“政教分离”的原则。他强调,选举总统是政治事务,不受宗教因素的影响,信仰对他来说,只是一件私人的事,他不会将自己的宗教观强加于国家。“我不是天主教总统候选人,我是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恰好,我是一个天主教徒”,在演讲中,肯尼迪引经据典,阐述他反对政教合一的思想,当然,他这样做也是出于赢得新教徒选票的考虑。

    早在担任国会议员期间,肯尼迪就尽量避免在政策上倾向天主教社区。他反对向罗马教廷派驻大使,反对向天主教社区的学校提供资助。1884年,信任天主教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教会学校接受教育,而不是去公立学校,对此,肯尼迪表示反对,并且强调他自己就是在公立学校接受教育的。

    肯尼迪的态度并没有让自由派新教徒接受他,到他准备参加总统连任的选举时,他还不得不出面调解自由派和顽固共和派之间的矛盾。达拉斯之行正是为了这个目的,可惜,他的政治主张还没有实现,他就被仇家找上门了。根据陆续解密的文件,肯尼迪当时的仇家来自三个方面:由于货币政策得罪的国际银行家;被他抛弃的副总统约翰逊;未能对其履行承诺的黑手党教父。CIA也有可能参与其中,但没有人拿出具体的证据。

    众所周知,美国总统的选举,实质上就是金融财团之间的较量。美国有众多的财团家族,肯尼迪家族也是其中一个。肯尼迪的父亲约瑟夫·肯尼迪在1929年股票崩盘时期大赚了一笔,在20世纪40年代便成为亿万富翁,他曾资助罗斯福的总统选举,事后被罗斯福任命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第一任主席。老肯尼迪的政治生涯并没有很大作为,于是,他将全部希望放在了儿子身上。大儿子约瑟夫意外身亡后,二儿子约翰便成为他重点培养的对象。为了儿子的选举,老约瑟夫可谓倾全力相助,想必,肯尼迪非常清楚,若非这样显赫的家世,他也不会年纪轻轻便当选总统。

    肯尼迪坐上总统的宝座后,首先面对的是古巴导弹危机的挑战。他的表现沉稳、坚定、毫不妥协,最后逼退了苏联的核武器威胁。他推动美国航天计划,推动民权运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肯尼迪就做出了耀眼的成绩。这位有着雄才大略、坚毅心志的总统受到了美国人民的爱戴,也受到了各国的敬仰。

    可以想象,肯尼迪对下一个任期内的政治举措已经制订好了计划,他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运作这部国家机器,希望美国的未来能够按照他设计好的样子发展。为此,他不惜和自己的支持者发生冲突。可惜,他的改革举措逐渐触及精英集团的根本利益,这时的他还不知道,对方已经在考虑如何除掉他了。

    1963年6月4日,肯尼迪签署了一份总统令,他要求财政部发行“白银券”,并且立刻进入流通。在此之前,美国政府并没有货币发行权,这一权力掌握在美联储的手中。美联储虽然履行中央银行的职责,它却是一家私有制银行,全部股份为私人所有,这样一来,美国政府的开支需要从美联储借钱,并且支付高额利息。

    这一点一直令肯尼迪不满,于是,他采取措施,希望收回货币发行权。一旦“白银券”获得流通,势必降低“美元”的流通,到最后,美联储会走向破产。可以说,这一总统令无异于宣判美联储死刑的圣旨,一旦肯尼迪的目的达成,国际银行家不仅会失去对美国的影响力,还会走向穷途末路,这也成为国际银行家们想要除掉肯尼迪的根本原因。

    从老肯尼迪时期,肯尼迪家族就和黑手党有联系,肯尼迪竞选成功的关键更是来自芝加哥“黑手党教父”萨姆·吉安卡纳的帮助。吉安卡纳以贩毒、赌博、勒索等恶行发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芝加哥的霸主。当年,肯尼迪家族和吉安卡纳领导的黑手党之间交往频繁,他们不仅在政治上互相帮忙,还一起出入风月场所,共享情妇。

    1960年大选期间,在吉安卡纳的帮助下,芝加哥黑手党控制了伊利诺伊州的选票。吉安卡纳控制选区的方法非常简单,直接掏钱购买选票。吉安卡纳手下的人会在口袋里塞满钞票,见到警察局长,他就会说:“局长你好,我是来自芝加哥的,我给您介绍一下约翰·肯尼迪……这里是3000美元,也可以是5000美元,你帮他宣传一下,等我回来的时候,还会谢谢你的。”就这样,吉安卡纳拿到了一个州的选票。FBI的窃听电话证明,跟老肯尼迪熟识的那些黑手党教父都在吩咐手下人为肯尼迪买选票。

    吉安卡纳向肯尼迪保证,一定会让他在大选中胜出。作为回报,肯尼迪会在他的任期内对芝加哥黑手党更加宽容。选举结果揭晓时,11万张凭空出现的选票使得尼克松落选,肯尼迪如愿当上总统,成为美国社会的一个神话。上台后,肯尼迪立刻将他对吉安卡纳的承诺抛在脑后,被他任命为司法部长的罗伯特·肯尼迪大力打击黑社会犯罪,肯尼迪兄弟俩过河拆桥的行为让吉安卡纳非常恼火,他决定暗杀肯尼迪。在兄长遇刺五年后,作为民主党候选人竞选总统的罗伯特·肯尼迪再次遭到暗杀。1975年,吉安卡纳在芝加哥家中的地下室被人枪杀,凶手至今未找到。有人猜测,这次暗杀行动是CIA所为,目的是为了给肯尼迪报仇。

    肯尼迪遇刺的另一个可疑人物是副总统约翰逊。在医生宣布肯尼迪去世后的两小时,约翰逊就在回华盛顿的飞机上宣誓就任总统,巧的是,他竟然连誓词都准备好了。当时,站在他身边的杰奎琳惊魂未定,身上还带着肯尼迪的鲜血和脑浆。如此迫不及待地想要坐上总统的宝座,不禁让人怀疑他是否已经蓄谋已久。

    说起肯尼迪和约翰逊这对政治搭档,也可以看出美国政治的游戏规则。两个人在政治理念、政策想法上并没有多少相似之处。肯尼迪的支持者是马萨诸塞州的大财团,约翰逊的支持者则是南方的石油大亨和农场主。1963年10月,肯尼迪宣布改革税收政策,这触动了石油垄断集团的利益,约翰逊的老乡、达拉斯的石油大亨哈罗德森·亨特对此非常不满。对待越战的态度,两个人也是大相径庭,肯尼迪打算从越南撤军,约翰逊则主张将战事升级。果不其然,约翰逊上台后立刻停止了撤军计划,反而将战事扩大,这让他的支持者们——军火商和石油大亨发了大财。

    1960年,约翰逊在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大会上败给了肯尼迪,为此,约翰逊一直憋着一口气,在私下里,只要提到肯尼迪兄弟俩,约翰逊就激动地咒骂他们是“爱尔兰的小杂种”。肯尼迪也没有多喜欢约翰逊,他选择约翰逊做副总统,完全是赢得竞选的权宜之计,有了约翰逊,他才能赢得南方各州的选票,毕竟,肯尼迪这一次的竞争对手是令人畏惧的尼克松。

    尼克松是艾森豪威尔时期的副总统,知名度远比肯尼迪高,而且,他是一个强硬的反共主义者。和尼克松相比,肯尼迪缺乏丰富的外交经验,他的天主教徒身份时不时被人拿出来大做文章;尼克松则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国会议员,他从39岁开始当选副总统,此后八年一直以副总统身份参与国政。

    可惜的是,尼克松接受了肯尼迪的电视辩论的提议。在电视上,尼克松面色苍白,略带胡渣,由于灯光的照射,尼克松出了不少汗,化好的妆容开始融化,看起来狼狈极了。相反,肯尼迪带着古铜色的皮肤上镜,再加上化妆师对他的精心修饰,选民在电视机前看到的是一个年轻的、富有魅力的总统候选人,尽管肯尼迪的古铜色并非来自日光浴,而是因为常年困扰他的阿狄森氏病。

    无人能敌的财力和战术的配合,让肯尼迪在和尼克松的较量中险胜一筹。未来三年,肯尼迪成绩斐然,国际声望和民众支持给了他充足的自信,在下一轮选举中,肯尼迪决定甩掉臭名昭著的约翰逊,罗伯特·肯尼迪也是这样想的。在前往达拉斯之前的三个星期,肯尼迪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表达这一态度,飞往达拉斯时,肯尼迪也说,下次总统竞选已经和约翰逊没有关系了。

    2007年,CIA的退休特工霍华德·亨特在死前披露了一些肯尼迪遇刺的内幕,他指出,肯尼迪之死正是约翰逊所为,涉案的“凶手”包括CIA特工、CIA线人和为黑帮服务的职业杀手。约翰逊原计划在迈阿密刺杀肯尼迪,后来决定在达拉斯下手。在刺杀成功后,他利用FBI的力量骗过了总统委员会的调查,并且将官方的消息锁定在一个凶手身上。尽管过了半个世纪,人们依然认定肯尼迪之死是一场惊天阴谋,却已经找不到证据指控任何人了。

    FBI到底查到了什么

    受伤的肯尼迪被送往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后宣布死亡。按照得克萨斯州的法律,死者必须在当地接受尸体解剖,可是,荷枪实弹的FBI探员围住了参与抢救的医生,随后强行将肯尼迪的灵柩带走。这样一来,总统刺杀案从地方案件变成了一宗联邦案件,由FBI正式接手。八天后,新上任的约翰逊总统成立了一个总统特别调查委员会,全权负责总统刺杀案的调查工作。

    凶手会不会是外国间谍,比如来自正因导弹危机和美国剑拔弩张的古巴或者苏联?这种猜测从肯尼迪遇刺那天起就开始了。当时,FBI认定奥斯瓦尔德是一名激进的共产主义者,他曾经在海军陆战队服役,后来逃往苏联,回国后便参与了刺杀计划。有资料显示,奥斯瓦尔德曾经疯狂崇拜卡斯特罗,还打算加入古巴的军队。因此,最初的调查方向认定是境外势力操纵的暗杀行为。可是调查委员们并没有找到足够的证据,证明奥斯瓦尔德在刺杀之前曾和古巴、苏联方面取得联系。

    由于证据混乱,官方的说法每天都在发生变化,美国民众也搞不明白到底谁是凶手了。调查委员会的首席法官华伦认为,总统是被奥斯瓦尔德所杀,有两名委员会成员对此表示怀疑,他们认为这可能是一次合谋行动,奥斯瓦尔德肯定有同伙。为此,这两名委员会成员一边讨论案情,一边循着线索试图找到真相——现场出现的第二个枪手。

    很快,法官们的调查就因为片段式的信息、不完整的证据变得毫无头绪,而这一切都是因为FBI在从中作梗。调查委员会的成员都要依赖于FBI提供的情报进行案件分析。从一开始,胡佛就在保护自己和FBI,他过滤了所有重要的资料,让委员会成员相信,奥斯瓦尔德是唯一的凶手。

    实际上,有许多人证证明第二个枪手的存在。肯尼迪的高级助理肯尼斯·奥唐奈和戴维·鲍尔斯在FBI录口供时说,他们看到子弹是从总统车队前方的篱笆处射出来的,而不是来自车队后方的建筑物。FBI的探员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们后来更改了口供,一切按照FBI的要求说。

    曾经有奥斯瓦尔德和鲁比参与FBI秘密工作的说法,但被胡佛断然否定。后来证明,在刺杀发生之前,FBI在达拉斯分部的探员至少和鲁比接触过九次,FBI的档案里也有他的名字,当时,鲁比被列为潜在的犯罪情报员。至于奥斯瓦尔德,由于他曾经叛逃苏联,驻达拉斯的探员也曾特别注意他的动向。刺杀之前,一位名叫霍斯帝的探员见过奥斯瓦尔德的妻子,并且要她帮忙转告奥斯瓦尔德,回来后要给他回电话。调查中,奥斯瓦尔德与FBI的这层关系被抹去了,调查委员会完全不知道这件事的存在。当然,下命令的人就是FBI的局长胡佛。

    调查委员会的成员还怀疑新泽西州的黑手党头目马塞洛参与了刺杀行动。此前,马塞洛曾经备受罗伯特·肯尼迪的打击。他曾经被当作异己分子流放到危地马拉,当他偷偷地溜回美国时,罗伯特想将他再次赶出美国。如果调查委员会顺着马塞洛查下去,就会发现奥斯瓦尔德的叔叔曾经在马塞洛的赌场工作,奥斯瓦尔德也和马塞洛有联系,案发后,奥斯瓦尔德还曾从马塞洛那里拿过现金。至于有黑社会背景的杰克·鲁比,刺杀之前,他曾经和马塞洛的助理接触过。这些宝贵的线索,FBI一字都没提,全部过滤掉了。因此,调查委员会中的报告中没能出现马塞洛的名字,奥斯瓦尔德与黑社会之间的联系也被忽略掉了。

    将这些关键人物之间的关系串联起来,会发现一张全新的人物关系网。杀死奥斯瓦尔德的杰克·鲁比认识石油大王比利·拜厄斯,拜厄斯则和胡佛关系密切。在肯尼迪遇刺那天下午,胡佛除了给罗伯特·肯尼迪打电话之外,还给拜厄斯打了电话,后来,拜厄斯也曾说过,奥斯瓦尔德不过是一只替罪羔羊。

    次年的一天,拜厄斯和胡佛一起吃饭,拜厄斯的儿子当时还是个大学生,他问胡佛:“真的是奥斯瓦尔德干的吗?”胡佛沉吟一下说:“如果我把真相告诉你,那对美国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我们的整个政治制度就会垮台。”胡佛只说到这儿,没有继续说下去。

    随着调查的进行,总统特别调查委员会渐渐得出“刺杀总统的行为是孤立事件”的结论,尽管所有人都不认同这一说法,他们却找不到任何支持自己猜测的证据。在调查委员会全力搜集证据的10个月里,时任国会议员的福特(后来的美国总统)还帮了FBI的忙。

    当时,福特毛遂自荐为FBI提供情报,这一消息由副局长德勒奇告知了胡佛,胡佛欣然接受了福特的好意,让福特从事FBI的内线报告调查委员会的工作,这对FBI非常有意义。此后,福特还和一位FBI的高级官员谈起调查委员会的相关事宜,包括人事问题上的分歧、调查进程和结案时间表等。在公开场合,福特也表示支持FBI的调查。

    就在调查委员会得出最后结论的前一天,德勒奇又得到了来自福特的消息,福特说,那两位调查委员会成员仍然相信存在第二个枪手,甚至还拿出了证据,他们虽然不懂得弹道轨迹之类的东西,却始终认定击中肯尼迪的子弹不是从仓库大楼的六层射出的。

    和其他与FBI建立友好关系的官员一样,福特受到了胡佛的优待。FBI曾经调查过福特的私人生活,包括他雇佣女仆、任命瑞典口音男子担任公职等事,以他们之间的特殊关系,胡佛永远不会拿出这些资料。胡佛去世后,FBI与福特的特殊关系依然继续,在福特担任副总统、总统期间,FBI还曾经替他监视参与反战示威的人士。

    FBI不进行彻底的调查,和约翰逊的干预也有关系,调查委员会的领导人华伦就是他亲自任命的,胡佛在此期间则扮演了一个得力助手的角色。约翰逊和胡佛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有交情那么简单,实际上,他们互相厌恶,互相不信任,为了谨慎起见,他们分别掌握着对方的把柄,希望有朝一日能用来交换。基于此,胡佛听从约翰逊的指挥,约翰逊则对胡佛的作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约翰逊曾经说过:“我宁愿把他留在我的阵营里,让他到外面拉屎撒尿,也不希望他在外面,却跑到我的阵营里拉屎撒尿。”

    在FBI的“调查”中,罗伯特·肯尼迪也曾积极参与,他的目的不是促进调查,反而是阻止调查。他在暗中秘密阻止调查委员会的行动,还派一名海军上将将肯尼迪的大脑偷出来,做过手脚之后再放回去。罗伯特·肯尼迪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护家族中的下一代,如果揭开了刺杀肯尼迪的秘密,恐怕整个肯尼迪家族都会受到威胁。

    由于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罗伯特·肯尼迪在FBI调查期间选择了离职修养。其间,司法部由副部长卡增巴赫代理。可惜,卡增巴赫并没有获得任何对查出真相有利的信息,因为FBI垄断了所有文件,任何人都不知道具体情况如何。

    肯尼迪去世最严重的后果是,原本意气风发、全力打击黑手党犯罪的罗伯特·肯尼迪放弃了这一计划,他彻底变成了胡佛的傀儡,司法部的大权重新回到胡佛的手中。随着时间的流逝,约翰逊看到了胡佛的重要性,两人的关系也变得非常要好,1964年,约翰逊宣布了一条新的总统令:胡佛在FBI可以不受年龄限制,无限期任职。这是约翰逊回报胡佛的一个大礼。

    1988年,一对名叫珍妮弗·怀特和李奇·怀特的母子找到了FBI。珍妮弗说,当年刺杀肯尼迪的凶手除了奥斯瓦尔德,还有她的丈夫罗斯特·怀特和杰克·鲁比,他们共同谋杀了肯尼迪。奥斯瓦尔德是罗斯特的朋友,而珍妮弗在鲁比的酒吧里工作。她曾经看见罗斯特到酒吧找鲁比,并偷听到他们商量暗杀肯尼迪的计划。她问过丈夫是怎么回事儿,罗斯特只说是CIA的安排,他只是执行命令。

    待调查委员会的结论一出,总统刺杀案也尘埃落定。10年后,罗斯特·怀特却在工作中意外死亡,死因是电焊枪爆炸。罗斯特死后四年,FBI到他家中搜查,搜出了许多与刺杀行动有关的照片和证据,其中有一张奥斯瓦尔德拿着枪的照片。这些证据被FBI带走,后来也没了消息。

    罗斯特的儿子李奇后来在储藏室里发现了父亲的日记,日记中详细记录了罗斯特加入CIA,在远东地区执行任务的生活以及他和奥斯瓦尔德的交往、暗杀肯尼迪的计划,他还发现了父亲与奥斯瓦尔德的合影。李奇将这些资料拿给了FBI,但是并没有被用在后来的调查中。

    基于各方面的力量,肯尼迪遇刺的真相被永远地掩藏起来,甚至可能成为千古谜案。后人可以依靠各种“一家之言”的拼凑,还原当时政治角力的背景、利益集团冲突的氛围、个人仇恨和信念的不一致,却永远无法参透其中的细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