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作家写花的诗词很多;刘禹锡写“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杨万里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都是咏荷花的名句。有的诗人把花做拟人化描写,秦观写“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李商隐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李白献给唐明皇的《清平调》把杨玉环比做国色天香的牡丹花:“云想衣裳花想容”“一枝红艳露凝香”,“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不比李白会写诗的唐明皇对杨玉环认识得更贴切,他把杨玉环叫“解语花”。可惜的是李白和唐明皇都不写小说,话本小说有过《灌园史晚逢仙女》,也就是人们熟悉的秋翁遇仙记,可惜的是,前人小说花妖故事少得可怜,内容也太简单。幸亏我们有蒲留仙。蒲松龄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系统地、多方位地描写花妖的作家,也是写得最精彩、最有诗意的作家。
白居易诗说:“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当夫人”,诗人在烂漫的春天孤零零一人独处时,把眼前秀色可餐的美丽鲜花当成是夫人,这是想像。宋代文人林通说“梅妻鹤子”,诗人离乡背井,抛妻别子的时候,把梅花当成是夫人,把仙鹤看作是儿子,这是精神寄托。到了蒲松龄笔下,牡丹、菊花、荷花果真变成读书人的妻子!《葛巾》、《香玉》、《黄英》、《荷花三娘子》是聊斋最引人喜爱的爱情故事,最有诗情画意的篇章,它给人美的享受,也给人思想和道德启迪。
一、疑心生暗鬼的爱情悲剧:《葛巾》。
爱情生活中最珍贵的是什么?是美丽?是富有?是狂热的迷恋?都不是。是互相信任,是相爱不疑。这是人花恋故事《葛巾》给我们的深刻启迪。牡丹花是富贵之花,雍容华贵,国色天香,艳冠群芳。葛巾,是封为“曹国夫人”的紫牡丹。所谓姚黄魏紫。中国有两个牡丹之乡,一个是山东曹州,现在叫菏泽,一个是河南洛阳。洛阳牡丹甲天下,人所共知,蒲松龄却用一个别致的爱情故事调侃:洛阳牡丹其实是洛阳人常大用从山东曹州把牡丹花神带回家的结果。
常大用爱牡丹,不是一般的爱,而是“癖好”,痴迷。喜欢到什么程度?天气很冷的时候,他就在曹州痴痴地等牡丹花开,作怀花诗百绝。牡丹含苞欲放,他的钱花光,把春天用的衣服都送到当铺里,继续等牡丹开花。常大用对牡丹的痴爱感动了紫牡丹花神葛巾,化为“宫妆艳绝”的少女跟他相见。常大用一见葛巾,魂就丢了,直挺挺跪下,“娘子必是神仙!”他害了相思病,憔悴欲死,就在这时,陪伴葛巾的桑姥来了,说:我们家的葛巾娘子给你碗毒药,你赶快喝了!(原文:“吾家葛巾娘子,手合鸡汤,其速饮!”)常大用说:我和葛巾娘子向来无怨无仇,为什么给我喝毒药赐死?既然是葛巾娘子亲手调的,与其我害相思病而死,不如喝了药送终。(原文:“仆与娘子,夙无怨嫌,何至赐死?与其相思而病,不如仰药而死。”)常大用把“药气香冷”的所谓“鸽汤”喝了之后,肺隔宽舒,病好了。美丽的葛巾既未卜先知又善良体贴,竟然给常大用送来牡丹精髓治病。常大用在跟葛巾接触的过程中,发现葛巾“异香竟体”,“指肤软腻,使人骨节欲酥”,他拥抱葛巾,感觉“纤腰盈掬,吹气如兰。”苗条的细腰似乎一把就能对握,呼出的气息带着一阵阵花香。两个人幽会,葛巾“玉肌乍露,热香四流,偎抱之间,觉鼻息汗薰,无气不馥”。常大用软玉温香抱满怀,写的是男子对美女的感受,实际蕴含着人卧花丛的感受。聊斋这类描写出现在洛阳人常大用身上,意味深长,因为洛阳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的大本营。当年北京大学教授吴组湘先生曾经提醒,研究《聊斋志异》要注意它跟《金瓶梅》的联系。确实不错。《葛巾》的性描写跟《金瓶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都有对情欲的大胆描写,但《金》被看成是诲淫之书,被查禁,《聊斋志异》却“流播海内,几于家有其书”。这就因为《聊斋》着眼于“情”,《金》着眼于“淫”,有雅俗之别,高下之分。聊斋的性描写,是古代小说性描写的诗意化。
葛巾跟常大用相爱后,拿出银子给常大用,帮助他回家。常大用表示:为了葛巾,上刀山下火海,“刀锯斧钱”都不怕。葛巾被感动了,跟常大用一起回到洛阳,还把妹妹玉版介绍给常大用的弟弟做媳妇。葛巾对常大用没有任何世俗要求,只要求一个“情”字,只看重一个“情”字。她既不问常大用什么门第,也不问他有多少财产(一个把衣服都卖了的人能有多少财产),甚至不问他住在哪儿。一旦弄清常大用对自己确实痴情,葛巾就迈出果敢的一步,先是以身相许,后是毅然私奔。常家兄弟俱得美妇,家境也越来越富有,还生了两个可爱的儿子。常大用遇到葛巾,真是无处不美,无处不善,无处不顺,人财两得,赏心悦目。连人室抢劫的强盗都在仙女一样的常家美妇跟前退避三舍,常大用自己却出问题了。什么问题?猜疑。婚后几年,大概葛巾以为凭数年夫妇之恩,就是直接告诉常大用她是花妖也无妨,就跟常大用说:她姓魏,母亲被封为曹国夫人。常大用怀疑,曹州大家族没姓魏的,再说,大家族连续跑了两个小姐,怎么不找?他专门跑到曹州调查,果然,曹州大户人家没姓魏的,倒在墙壁上发现了一首赠曹国夫人诗。而所谓曹国夫人是一株像房檐那样高的巨型牡丹,是曹州最美的牡丹,被戏封曹国夫人。这曹国夫人什么品种?葛巾,紫色。常大用明白了,也害怕了,叶公好龙了。常大用喜欢牡丹花,喜欢美丽的葛巾姑娘,现在明白葛巾姑娘本身就是牡丹,二美合一,双美兼得,踏破铁鞋上哪儿找这样的美事?可是常大用非但不庆幸自己傻人有傻福,倒祀人忧天起来,“疑女为花妖”,旁敲侧击,语含猜忌。葛巾,这个风姿绰约、温柔善良的花仙子,眼里揉不了沙子,“整然变色”,说:三年前,我因为被你的苦思苦想打动,就以身相报,现在你倒猜疑起我来了,我怎么能继续跟你相聚?(原文“三年前,感君见思,遂呈身相报,今见猜疑,何可复聚!”)把玉版妹子叫了来,两位牡丹仙子“举儿遥掷之,儿堕地并没”,常家两个传宗接代的命根子眨眼就不见了,常大用还没回过神来,“二女俱渺”。常大用悔恨不已,可是,再怎么悔恨也晚了。几天后,儿子消失的地方长出两株特别艳丽的牡丹花:“堕儿处生牡丹二株,一夜径尺,当年而花,一紫一白。朵大如盘,较寻常之葛巾、玉版瓣尤繁碎。”从这时起,洛阳牡丹,天下无双。
这个常大用不是脑袋进了水,就是脑袋缺根弦,有这么好的花妖,比普通人美,比普通人善,比普通人好,比普通人能让家业昌盛,能让子孙绵延,这样的妻子,你就是在人世间打着灯笼哪儿找?你就接受她是妖,就偏偏喜欢她是妖,就永远爱这妖,有什么不好?他偏要“打破砂锅问(纹)到底”。常大用痴爱牡丹,牡丹真来做妻子,他却无福消受,闹了个玉碎香销。这个常大用像一个最不称职的演员,硬是靠自己的愚蠢、穿帮、不开窍,把一部本来花好月圆、娇妻佳儿的大团圆喜剧,演成了妻离子散、鸡飞蛋打的悲剧。“常大用”有什么用?一点用没有,笨伯一个。其实,现实生活中像常大用这样的人,经常可以遇到。本来是非常美满的结合,偏偏不珍惜好不容易到手的真爱,偏偏要鸡蛋里挑骨头,偏偏要互相猜忌瞎琢磨,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葛巾给人的启示是:爱情生活最重要的因素,不是贫富,不是美丑,是互相信任。
蒲松龄在《葛巾》篇末说:“怀之专一,鬼神可通。”“少府寂寞,以花当夫人,况真能解语,何必力穷其原哉?惜常生之未达也。”这段话的意思是:真正的爱情能感天地、泣鬼神,只要真心相爱,就不要管对方身份,哪怕是鬼神。像白居易那样的大诗人都肯把大自然的花当成夫人,常大用遇到真能说话的花神,何必追究她的来历?太不达了。“达”有通情达理的意思,更有旷达的意思,还有想得开、想得透的意思。而所谓不达,就是猜疑,想不开。常大用的悲剧是因为“疑”,疑心生暗鬼是很多爱情悲剧的根源。许仙跟白娘子的悲剧,也因为“疑”。如果不是许仙发现白蛇精原形后,又疑又惧,法海和尚怎么能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作为跟“未达”的常生鲜明对照,《香玉》里出现了一个生动的“达”人形象黄生。同样写世间男子和牡丹花神的恋情,《香玉》跟《葛巾》完全两个境界。《葛巾》因为猜疑,劳燕分飞,《香玉》因为不疑,生死相恋。
二、相爱不疑、同生共死的《香玉》。
《香玉》里黄生爱上白牡丹花神香玉,不仅不相猜疑,香玉成了花鬼,他照样爱,自己死了之后还要变成花,寄魂白牡丹花旁。黄生真是个彻底的“达”人。不仅对“异类”不疑,还要自己变成异类,长相依。他的“达”真是登峰造极。《香玉》这朵古代小说奇葩,创造了古代文学爱情描写的又一经典模式。古代诗词小说写忠贞不渝的爱情常用比翼鸟、连理枝。杨玉环和李隆基在长生殿发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六朝小说韩凭夫妇生前不能相聚,死后墓地上的树枝枝相连,鸳鸯在上边啼鸣;乐府诗里的刘兰芝和焦仲卿以死跟封建家长抗争,最后也变成交颈鸳鸯;梁山伯和祝英台一起化成蝴蝶。黄生爱花,自己最后也变成花,他不开花被拔了,本来盛开的鲜花,宁可跟它一起憔悴。这样的爱情,才叫缠绵排恻,绕梁三日。
白牡丹花香玉在小说里先后以花、花神、花魂、花中美人四种姿态出现:第一次是真实的花,黄生喜欢牡丹,他住在劳山下清宫,看到一株“牡丹高丈余,花时璀璨似锦”。这是真实的花。第二次黄生看到的是牡丹花神,黄生遇到穿着白色衣裙徘徊在牡丹花下的女郎,所谓“素衣掩映花间”。黄生追赶,女郎吓跑了,“袖裙飘飘,香风洋溢”,这香风暗点是花神显身。然后,白衣女郎主动来跟黄生幽会,但好景不长,不久就来眼泪汪汪告别。第二天,丈余高的白牡丹被即墨蓝氏看中,挖走了。黄生明白素衣女郎正是牡丹花妖,他反而爱得更深。怅惋不已,做哭花诗五十首,每天到空荡荡的花穴前哭。然后是无尽的思念:“冷雨幽窗,苦怀香玉,辗转床头,泪凝枕席。”他跟香玉的女友绛雪一起怀念香玉,却并不见异思迁,仍然苦恋香玉。他的痴情感动了花神,允许香玉来到她身边。第三次出现在黄生面前的香玉就是牡丹花的鬼魂,香玉“盈盈而人”来到黄生身边。蒲松龄把花的鬼魂状态写得活灵活现,似乎是真实存在的:“生把之觉虚,如手自握”,黄生觉得握着香玉的那只手空无一物,好像自己握着空拳。“偎傍之间,仿佛一身就影”,两个情人像平时那样相依相偎时,黄生感到自己的身体仿佛整个靠在一个影子上。黄生很痛苦,香玉也很痛苦。香玉对黄生解释说:过去我是花之神,形体是凝聚的,现在我成了花之鬼,形体是飘散的,你就只当是在做梦吧。怎样让美梦成真?香玉教给黄生,给白牡丹的萌芽每天浇上一杯特制药物,一年后,她可以复活。香玉第四次在黄生面前现身,就是牡丹花神复活,这是古代小说最美丽的片段之一,黄生看到“花一朵,含苞未放,方流连间,花摇摇欲拆,少时已开,花大如盘,俨然有小美人坐蕊中,裁兰四指许,转瞬飘然已下,则香玉也。笑曰:‘妾忍风雨以待君,君来何迟也!’”这是一个多么美妙、多么富于诗意的镜头,电影、电视、动画,不管怎么表现都美极了妙极了。
黄生跟常大用完全不同,明知香玉是花神,反而爱得更深,更切,更执着,当他自己病重将死的时候,一点不害怕,认为自己死了,就可以永久留在香玉身边,黄生死后变成一株“赤芽怒生,一放五叶”的花,伴随在白牡丹身边。因为赤芽不开花,被道士砍去,白牡丹也憔悴而死,完成了一个“花以鬼从,人以魂寄”的动人爱情悲剧。汤显祖说过,“情不起其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死,死而不可复生,皆非情之至也。”杜丽娘为情而死,为情复生,成千古绝唱,黄生和香玉为了爱,可以义无反顾地选择死亡,可以费尽曲折地选择重生,生生死死,痴情不变,写尽至情。牡丹花神香玉和痴情的黄生成为古代小说人物画廊的著名形象。劳山下清宫成了著名景点。
跟《香玉》的黄生相似,《黄英》里的马子才也是个“达”的人物,他为了爱好菊花跟菊花花神黄英、陶三郎姐弟相识,后来跟黄英结婚。有一次陶三郎喝醉了,“出门,践菊畦,玉山倾倒,委衣于侧,既地化为菊,高如人,花十余朵,皆大于拳。”马子才知道黄英姐弟是菊精,“益爱敬之”,感情更深了,甚至在相爱中加上敬重的祛码,跟黄英保持着更和谐的夫妻关系。马子才对家里的花妖,先是见怪不惊,后是见惯不惊,他的见怪不怪,偏偏害死了他的好朋友陶三郎。陶三郎第一次醉倒,变成菊花时,马子才很害怕,赶快跑去告诉黄英,黄英跑了去,把菊花拔下来,放到地上,说:怎么醉成这个样子。盖上三郎的衣服,要马子才离开,“戒勿视”,千万别看。第二天马子才到菊畦边看,陶三郎醉卧在菊花畦边。马子才似乎是个好奇心过头的人,他对三郎变菊花很好奇,故意把三郎灌醉了,三郎倒到地上,又变成菊花。马子才照着黄英的办法如法炮制,把菊花拔下来,盖上衣服,还好奇地守在一边。结果,菊花枯了,陶生死了。
《香玉》和《黄英》在写人和花妖或花神的关系时,都着眼于“达”,但在分寸上又很不相同,《香玉》写爱情如火,情意浓浓,《黄英》写夫妻似乎平淡的日常生活,黄英一直没显示花神身份,“终老,亦无他异”。《香玉》和《黄英》都写不疑不忌,《香玉》写的像是初恋,热烈而执着,于绚烂中见纯美,就像春光明媚中迎风摇曳的牡丹花。《黄英》似乎写经过漫长日月后夫妻感情的深厚而醇香,平淡之中见绚烂,就像秋风飒飒中不怕霜打的悬崖菊。蒲松龄真是擅长出新意出奇招的小说高手。
三、荷花三娘子。
王渔洋评《荷花三娘子》:“‘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放翁诗句,可为此传写照。”意思是,聊斋的《荷花三娘子》很可能是受到陆放翁诗句的启发。蒲松龄转益多师,因为陆游的诗句而浮想联翩,写出个聊斋故事,很有可能。然而《荷花三娘子》可能不全是受放翁诗启发,它既是一个优美的爱情故事,又相当有哲理性。男主角宗湘若跟淫荡的狐女交往得病,在驱狐过程中,因为他的仁慈心,放了狐女,狐女报恩,说宗生“当得美女,兼致修龄”,也就是不仅会得到美女而且因为有了这美女就健康长寿。狐女要介绍的,就是荷花三娘子。荷花出污泥而不染,荷花三娘子恰好是淫荡的狐女介绍给宗湘若的,她纯洁自重,跟男人打交道时非常慎重,非常矜持,宗湘若对她费尽心思追求,她一步一步地考验出宗生的真诚,才谨慎地接受他。宗生根据狐女的提示,在湖里看到披着白纱的、梳着少女发型的美人,也就是荷花三娘子,赶快坐上船追赶。荷花三娘子变化成短杆红莲藏到宽大的荷叶下;宗生按照狐女的提示对荷花根烧火,荷花变成了美女,却故意说自己是害人的妖狐,“将为君祟”,想拒宗生于千里之外;宗生却痴恋不已,美丽的少妇又化为怪石,化为纱被,最后才感念宗生执着追求,接受了宗湘若的感情。小说有一段有趣描写:荷花三娘子怀孕十几个月,算着应当生孩子的时候,就进入房间,嘱咐宗生关上门,不要让任何人进来,自己拿把刀,割开肚脐之下,把儿子取出来,让宗生裂下一块绸布,把肚子束起来。过了一夜,肚子已完全康复。这恐怕是中国最早也最成功的剖腹产记载了。荷花娘子不久就离开了宗生,她对宗生说:“聚必有散,固是常也。”隐含着“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意思,在封建爱情里边,强调感情的融洽,强调在一起生活的质量,而不一定要长久相处,不一定要白头偕老,只要相处的真情,这也是比较新颖的感情观。荷花三娘子,这个既珍重又洒脱的花妖,就像碧波上的红荷,格外秀丽。
赫拉克里特说:“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葛巾、香玉、荷花三娘子、黄英,都是花神或花妖,她们之间却找不到雷同之处,在古代小说中也找不到类似作品。怪不得聊斋点评家要说:聊斋层见叠出,各极变化,如初春食河豚,不信复有深秋蟹鳌之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