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常识全读本-交通·邮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001古代运河小史

    运河,是指人工开挖的水道。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统治者为巩固政权,战事频繁,征伐不断,为保证军事行动所需之大量粮草的运输,在水运上占有主导地位的年代,开凿运河就成了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

    我国最早的运河是公元前6世纪初期楚国和吴国开的沟渠。但是,最着名的还是隋代大运河。

    隋统一国家后,人民得到安定的社会条件从事生产,社会经济逐渐恢复。隋文帝于584年命宇文恺率众重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604年改名永通渠。

    但是,大规模的修造,还是在隋炀帝杨广上台以后。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百万士兵和夫役,修造通济渠。同年又改造邗沟。608年,又征发河北民工百万开凿永济渠。610年沟通长江河。至此,开凿大运河的工程基本完成,是为隋大运河。

    隋炀帝在修运河的同时,还在两岸筑起御道,种上杨柳树。从长安到江都,沿途建造离宫40多处。此外,沿运河还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储粮之所。

    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以京都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至余杭,全长2500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并把京师、东都、涿郡(幽州)、浚仪(汴州)、梁郡(宁州)、山阳(楚州)、江都(扬州)、吴郡(苏州)、余杭(杭州)等通都大邑连缀在一起,从而加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它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

    到了13世纪的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在大都(今北京),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移到这里。依然使用隋运河。然而,隋运河就纵贯南北来说,并不很直,实际上是拐了一个大弯子。这条航线费时费工,运价也高。忽必烈因而意识到,只要开出一条直通南北的河道,就是一条最快捷、最经济、最有效益的人工长河。

    于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89年下令开凿会通河。这条河北始临清,南到东平路(今山东境内)的安山。又从北京到通县间开了一条通惠河,与原有的旧河道沟通。这样一来,由杭州到北京,就可以不绕道洛阳,直接到达。而隋朝开掘的部分河道由于年久淤塞,未加清理,逐渐废弃了。

    元代开凿的河道,称之为京杭大运河。这条运河较隋代大运河大幅度东移,依然是连通北京和杭州,却只有1794公里,比隋大运河缩短近800公里。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运河。

    趣味链接:灵渠是如何建成的

    灵渠又名湘桂运河、兴安运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齐名,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并吞六国、一统中原后,又挥师岭南,命监察御史史禄率三位石匠,开凿河渠,以便运送军粮。自公元前218~前214年,历经三年艰辛,运河终于开通。初名秦凿渠,后因漓江的上游为零水,故又称零渠、零渠。唐代以后,方改名为灵渠。

    灵渠全长37公里,由铧堤、南北渠、秦堤、陡门等组成。设计科学,建造精巧。铧堤为灵渠的枢纽工程,是在湘江内修建的一座滚水低坝,有大小天平石堤与其相连,形成“人”字形。铧堤将湘江水三七分流,其中三分水向南流入漓江,七分水向北汇入湘江,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灵渠的凿通,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灵渠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灵渠自秦代开凿之后,汉、唐、宋、明历代又有所增修,其中汉代马援,唐代李渤、鱼孟威增修最多,元代在南渠岸边所修的四贤祠,供奉着史禄、马援、李渤、鱼孟威四人的塑像。1986年11月,世界大坝委员会的专家到灵渠考察,称赞“灵渠是世界古代水利建筑的明珠,陡门是世界船闸之父”。

    002我国古代的桥梁

    我国桥梁开始于何时,已不可考。古文献中记载较早的桥,是西周初周文王为了迎亲,用船在渭水上搭的浮桥。

    我国古代建造的桥梁,包括现代桥梁工程中的梁桥、拱桥、索桥三种基本体系,有不少建筑技术是世界创举。

    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最古老的梁桥形象,是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和壁画上的梁桥。我国的石梁桥中,陕西西安的灞桥、福建泉州的洛阳桥和晋江的安平桥最为着名。除此之外,浙江省绍兴市的“八字桥”也是比较有名的梁桥之一。

    我国很早就有拱桥。据《水经注》记载,公元282年,河南洛阳东六七里有一座用石建的“旅人桥”,“下圆以通水”,这是见于文字记载中最早的石拱桥。而保留到今天的最古老、最着名的石拱桥是安济桥。

    安济桥在河北赵州(今赵县)境内,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迄今已有l300多年的历史了。桥墩主要设计者是隋代杰出的工匠李春,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安济桥是世界上着名的石拱桥,也是建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老的石桥。

    安济桥非常雄伟,全长50.8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遵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巧妙绝伦,所体现出来的高超技术水平和不朽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安济桥建成后,对各地桥梁建造影响很大。河北、山西、浙江、贵州等地相继出现不少敞肩拱桥,并在建造技术上有了新发展,如河北赵县永通桥的矢跨比例比安济桥的矢跨比例还小。

    在古代单孔石拱桥中,曲线最美的要数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该桥桥面作双向反弯的曲线变化,配上精致的栏板,显得朴实又富丽。在联拱长石桥方面,比较着名的是苏州的宝带桥,它是我国桥洞最多的一座桥。

    索桥(吊桥)首创于我国。因为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谷深水急,无法筑墩建桥,古代人民就发明了用竹、藤、铁等做索为桥。据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载,北魏时新疆地区就有了铁索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铁索桥,西方到16世纪才出现这类桥梁。

    索桥又分独索、多索两种。独索桥又叫溜索桥。古书上记载:“溜索桥,两岸立柱,以竹绳捆在身上,扶住木简,溜索而渡。”多索桥是并排几根缆索,上铺木板面,有的两边悬索做栏杆,有的不设栏杆。我国最着名的多索桥是四川灌县的珠浦桥和泸定县的铁索桥。

    说到桥梁,不能不提到我国历史上跨越黄河的第一座桥。

    明初洪武年间,朱元璋的大将徐达决意要在黄河上建筑一座大桥。根据勘察,桥址选在兰州城北通济门外的黄河上。他要建筑的是铁索连接浮桥,先在两岸各打下两根大铁索柱子,用6根130丈长的粗铁链连接两岸的铁栓,在河中并列4艘大船,将船两端牢牢地系在铁链上。船上铺设木板,设立栏杆。这就是历史上第一座跨越黄河的浮桥——“镇远桥”。

    趣味链接:《清明上河图》中的拱形木桥

    在着名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中,北宋画家张择端描绘了一座结构新颖的拱形木桥。这座桥横跨在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汴水之上。桥拱的主要架构为五根拱骨,用粗绳捆扎起来,互相搭架在横木上。这样的桥在世界桥梁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003古代是如何造船的

    我国的造船史绵亘数千年,早在远古就开始了。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10000~前4000年),我们的祖先就广泛使用了独木舟和筏,并以其非凡的勇气和智慧走向海洋,为我国的航海业奠定了基础。据考证,筏,舟船发明以前出现的第一种水上运载工具,就是新石器时期我国东南部的百越人发明的。

    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峰。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南方的战争中组织过一支能运输50万石粮食的大船队。据古书记载,秦始皇曾派大将率领用楼船组成的舰队攻打楚国。统一中国后,他又几次大规模巡行,乘船在内河游弋或到海上航行。

    到了汉代,以楼船为主力的水师已经十分强大。据说打一次战役,汉中央政府就能出动楼船2000多艘,水军20万人。舰队中配备有各种作战舰只,有在舰队最前列的冲锋船“先登”,有用来冲击敌船的狭长战船“蒙冲”,有快如奔马的快船“赤马”,还有上下都用双层板的重武装船“槛”。当然,楼船是最重要的船舰,是水师的主力。楼船是汉代有名的船型,它的建造和发展也是造船技术高超的标志。

    唐宋时期为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时期。我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自此进入成熟时期。秦汉时期出现的造船技术,如船尾舵、高效率推进工具橹以及风帆的有效利用等,到了这个时期得到了充分发展和进一步的完善,而且创造了许多更加先进的造船技术。隋代是这一时期的开端,虽然时间不长,但造船业很发达,甚至建造了特大型龙舟。隋代的大龙舟采用的是榫接结合铁钉钉联的方法。用铁钉比用木钉、竹钉联结要坚固牢靠得多。隋代已广泛采用了这种先进方法。

    明代,我国造船业的发展达到了第三个高峰。由于元代经办以运粮为主的海运,又继承和发展了唐宋的先进造船工艺和技术,大量建造了各类船只,其数量与质量远远超过前代。郑和下西洋时,在第7次航行中,共出动船舰62艘,共载27551人,其中最大的船长150米,宽60米,舵杆长11米,张2帆,可容1000余人。这标志着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趣味链接:轮船的由来

    “轮船”一词出现于唐代。

    唐代的李皋发明了一种“桨轮船”,这就是初级的轮船。李皋对当时的船的动力进行了改革,他在船的舷侧或尾部装上了大型的带叶的桨轮,转轮外装有呈放射状的拨水板,依靠人力踩动桨轮轴,带动轮轴上的桨叶拨水推动船身前进。

    这种经过改造的新型船只的桨轮的下半部浸埋于水中,上半部露出水面,所以称为“明轮船”或“轮船”,以区别于那些人工划桨的木船和依靠风力推行的帆船。

    随着蒸汽、煤油等动力船的出现和“明轮船”的消失,“轮”已不复存在,但人们仍习惯地把机动船称为“轮船”。

    004古代公路小史

    “公路”一词是以其作为公共交通的路得名的。在古文中,“公路”一词并不存在,它是一种近代的说法。

    我国筑路修道的历史相当久远,相传,史前先民由于作战与生活的需要,黄帝“命竖亥通道路”。“道路”一词出现了,名称也由此而定。帝尧时,路名“康衢”。

    西周时,路按等级分别命名,“路”容乘车三轨,“道”容二轨,“涂”容一轨,“畛”走牛车,“径”为仅走马的田间小路。

    “秦治驰道”为中国公路史上空前大的工程。“驰道”又名“真道”,为天子驰车马之道。又广筑非官道。秦汉以后历代,路名“驰道”或“驿道”,元称“大道”。清称“官路”和“大路”。

    清后期,国外有人开始在碎石路上铺浇沥青,成为沥青路,这可以说是公路史上的一大突破。我国最早建设的一条沥青路,是百年前光绪年间铺设的广西龙州至镇南关的公路。

    趣味链接:宋代路碑仪制令

    宋代的“仪制令”是专指勒字刻碑立于道路旁的交通法规。仪制是朝廷官府颁布的法规礼节,亦即是社会奉行的礼仪制度。据史料考证,我国的交通法规,兴于唐,盛于宋。

    宋代的“仪制令”初期是刻在木板上,竖立于大街要道,以教行人车辇。陕西省略阳县的“仪制令”路碑,立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原立于州县的街头。福建省松溪县的“仪制令”路碑,立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竖碑地点已不在县城,移至县城外的乡村。

    上述两块宋代的“仪制令”石碑,是研究我国古代交通法规的历史文物。碑文规定,尊老敬长必让道(少避老),来往应先后有序,讲究礼让(轻避重,去避来)等,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明礼貌。

    005中国铁路小史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逊发明了蒸汽机车,又于1825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也开始出现修建铁路的议论,一些外国商人向清政府提出了修筑中国铁路的大规模综合计划。

    1865年,一个名叫杜兰德的英国资本家,在北京宣武门外修筑了一条长仅一里的铁路,试行小火车,有人认为虽然这只是一条展览路,不具备多大的实用价值,且很快被清政府派兵拆毁,但仍可以说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条铁路。

    1876年英商怡和洋行在上海修建了淞沪铁路。这段铁路全长30公里,运行正常,搭客载货,但后来出现了重大伤亡事故,被清政府拆毁。它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条营运铁路。

    1887年,由开平矿务局投资,筑成了一条唐胥铁路(唐山-胥各庄),该铁路长10公里,为我国第一条自建的标准轨铁路。

    1905~1909年,在中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亲自设计和主持下,我国修建了一条起于北京,终达张家口的京张铁路。这条铁路工程规模之大,工艺技术之复杂,在当时世界上实属罕见。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趣味链接:西苑铁路是如何修建的

    西苑铁路建于光绪十四年。由于全线处于大内西苑(中南海、北海的总称),故称西苑铁路。这条铁路南起中南海紫光阁,蜿蜒曲折,直至镜清斋前的码头而达终点。全线总长约2332米,由法国新盛公司承办。有6辆坐车,其中一辆是“上等极好车”,两辆“上等车”、两辆“中等车”和一辆“行李车”。车辆原由李鸿章派人向法商购买,后改为法商报效。

    西苑铁路为何建于此时,法商何以报效火车,这是和光绪初年在中国展开的一场修路大论战有关的。当时,主管海军的醇亲王奕儇和北洋大臣李鸿章等人,力主修建铁路以富国强兵,而户部尚书翁同龢、礼部尚书奎润等人则以铁路“资敌、扰民、失业”为由,极力反对。

    光绪十四年唐(山)胥(各庄)铁路延伸至天津后,李鸿章又代粤商陈承德奏请接造津通铁路。这样修路和反修路的争论又趋激烈,当权者慈禧太后亦为之犹豫不决。此时西苑铁路的出现,正是修路派让从未见过铁路、火车的慈禧太后亲眼看一看铁路并非怪物,火车实优于骡马,以促成慈禧太后之决断。而法商之报效火车,又旨在为兜揽生意,并且在中国宫廷内苑中设立一个大广告,以增加其与英、德、比、俄等国的竞争力。

    果然,西苑铁路建成后,慈禧太后明显转向修路派一方。次年八月,遂以光绪皇帝名义发布上谕,正式委派李鸿章、张之洞会同海军衙门“妥筹开扩”,从此揭开了中国大规模修建铁路的序幕。

    006车的由来

    相传,我国最早的车是4000年前由黄帝创造的,是采用牛拉的。到了夏禹时代,奚仲驯马拉车,人们就乘坐马车了。

    商代时,车有了改进,并同其他珍贵物品一样,被列为殉葬品。这些车已经包括车架、车轴、车轮三部分,有一车四马二人的,或一车二马三人的。

    到了西周,车在制作上又有了改进,并被广泛地使用。《说文》上说,南禹县辛村周墓,出土车12辆,马骨竟有72架,可见一车六马的车。

    战国时,车有了更大的改进,特别是车辕已由单辕改为双辕,这就更加牢固,载重量也更大了。

    汉代时,出现了严格的乘车等级制度,“轺车”即无帷的小车,是低级官吏坐的。“轩车”是一种高大的棚车,供高级官吏乘坐。装有帷幕的“辎车”,则是贵族妇女乘坐的。一般的车只驾一马,四马的车是统治阶级乘坐,即所谓“驷马安车”。

    到东汉,以牛车为贵的风气渐渐盛行。

    趣味链接:“轿车”的由来

    中国人将小汽车称为“轿车”,为什么这样叫呢?是不是和我国古代的轿子有关呢?那么,先来说说“轿车”这一称谓的由来。

    我国在数千年前就出现了马车这种交通工具,古人在生产、运输、往来经商时,都需要用到马车。但是,马车在奔跑起来时,颠簸很大,人坐在里面总会感觉不大舒服,相比而言,坐轿子是既舒服又文雅的。因此,古代的皇帝、高官、绅士都喜欢乘轿,女子出嫁为气派隆重也以坐轿为时尚。

    明代时,人们开始将马和驴交配而生的骡用到运输行业中,骡子既有马的力量和速度,又有驴子的能吃苦耐劳的优点,因此就将千年马车改为骡子驾车,并起名“轿车”。

    骡车在清代时进入全盛时代。因为人们发现,骡子经过训练和调教,它快步走路的颠簸可减至最小,骡车顿成超越轿子的最先进交通工具。

    清末,中国开始出现了从国外引进的汽车,第一辆汽车是洋人献给慈禧太后的。由于它比骡轿车性能更优越,于是大家就又把“轿车”这个称呼转送给了汽车,一直沿用至今。

    007古代的牛车

    牛车,先秦时称为“大车”,是指用牛拉的车。先秦时,这种车只用来拉笨重的东西。到了汉代,统治阶级转而喜乘牛车,以牛车为贵的风气开始盛行。这是由于牛车行进较慢,行走起来较为平稳,而且车身高大严密,可以障帷设几,任意坐卧。

    牛车分“通櫶牛车”、“偏櫶牛车”和“敞棚牛车”三种。通櫶牛车地位最高。这种车在车顶上自前到后张一顶大幔子,偏櫶牛车的幔子则只遮住车的前半部。这两种车子在幔子底下还有车棚,棚一般有檐。早期的檐较浅。

    到唐代时,棚檐已变得很深,叫做“长檐车”。没有棚的车叫敞棚车。

    宋代以后,制车技术的重点逐渐由乘人的车转到载货的车。宋代的大车叫“太平车”,用5~7头牛拖曳。

    趣味链接:古代的马车

    马车,先秦时称为“小车”,当时,马车除供贵族出行外,还用于战争。

    战国时期,由马拉的战车的多少已成为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志,有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君”等说法。这时的马车,结构先进,性能良好,装饰豪华,制作也十分考究。有的还在车上装有一种叫銮的铃,行车时锵锵作响。

    汉代时,车子有了重大的改革,单辕车逐渐减少,双辕车逐渐增多,车的种类繁多,使用范围也日益扩大。官僚贵族出行时,按其自身的等级,要保持一个马车组成的车队,以表示其社会地位的显赫。

    汉代最高级的马车是皇帝乘坐的“辂车”和“金根车”。高级官吏乘“轩车”;一般官吏乘“轺车”。如果车身与驾牛的大车基本一致,却用马来拉,即所谓“次车驾马”,则叫“辇车”。

    此外,还有专供某一特定用途而制作的专用车辆,如作为仪仗队用的、上立钺斧的“斧车”,在仪仗队中载乐队用的“鼓吹车”,狩猎用的“猎车”,载猛兽或犯人用的“槛车”等。

    008邮驿通信小史

    中国是世界上邮驿起源最早、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最成功的地发现并运用通信规律组织书信传递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创造和积累的一整套治邮经验,并多为世界各国所汲取。

    在原始社会时,我们的先民们大概是采取以物示意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到了商代,边疆上开始有了通信兵,负责传递军情。这种形式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组织规模为大。

    古代战争中,常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到了西周时,我国已经出现了比较完整的邮驿制度。当时,各诸侯国为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在大道上经常设有驿马和邮车,往返传送官府文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在全国修筑驰道。“车同轨”,“书同文”,更促进了邮驿通信的发展。

    到了唐代,这种制度更是盛极一时。唐朝的邮驿分陆驿、水驿和水陆兼办三种,共有1600多处,其中水驿260多处,水陆兼办的也有80多处,由驿亭的亭长管理送信的事。那时送信就像跑接力赛一样,一个接一个往前传。遇到军情紧急,就在信封上插根羽毛,驿亭接到插有羽毛的信后,便马不停蹄,飞速地把信传递到收信人的手里。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如陆驿规定马每天走70里,驴50里,车30里。

    到了700多年前的元代,中国的邮驿通信已经非常发达,仅在中国境内,就设有驿站1496处。那时除“马驿”外,还出现了“狗驿”。狗跑得快,又能认路,不需人骑,只要在它身上缚一个装信的小袋,狗就能很快把信送到固定的地点。当时,有个最大的“狗驿”驯养着3000多只专门送信的“邮犬”,这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犬驿。

    另外,元代还沿袭宋代的办法,在各州县广泛设置“急递铺”。这种急递铺是专门传递官府的紧急公文的,有点像现在的军邮,全国估计约有2万处,每铺有几个铺丁,日夜不停地递送文件,一昼夜可行200公里。

    明朝驿站,基本上沿袭旧制。清中叶以后,近代邮政逐渐发展起来,代替了古老的驿站制度。

    趣味链接:何谓“廷寄”

    清军机处设立前,皇帝的诏令是通过六部传达下去的,传递既缓慢又易泄密。

    军机处成立后,对军政密件由军机大臣请示皇帝意见后,拟好诏令,封入纸函,盖上军机处银印交兵部加封,令驿站限时送达。送达速度,根据缓急程度在信函上注明,一般是日行150公里,紧急事情有日行200公里、300公里甚至更多。而且促以军令,不准违误,这种行文法称为“廷寄”。

    根据受命者的官职不同,廷寄分为不同种类,有军机大臣字寄、军机大臣传谕、军机大臣密寄,其中军机大臣密寄最为机要。

    廷寄谕旨传递到受命的官员以后,只许受命者本人拆阅,不许别人代拆。受命大臣领旨以后,须将接到廷寄的时间、承旨寄信者衔名、谕旨的内容以及如何办理的情况,向皇帝复奏明白,以保证皇帝旨意的落实。属于内务府系统的官员,则由总管内务府大臣署衔寄发,款式与军机处廷寄相同。

    009我国邮政绿标的由来

    在鸦片战争后,英国人葛显礼把持我国邮政。1897年2月21日,葛显礼规定:信差、船夫穿海军蓝哔叽马褂,夏天,马褂改用蓝灰色,胸前写“大清邮政”四字。

    到了1905年1月,邮政改由法国人帛黎办理。帛黎规定:黄、绿两种颜色为邮政信筒、车辆、舟船等邮政事物的专用颜色,并以绿色为主要色调,黄色作点缀。

    新中国成立后,考虑到绿色已为群众所熟悉、习惯,而且绿色一般象征和平、青春、茂盛和繁荣,所以我国继续沿用绿色为邮政专用颜色。

    趣味链接:我国第一套纪念邮票

    清末,西太后慈禧60寿诞时,挪用海军军费,兴建了规模宏大的颐和园,搞祝寿活动。当时的总税务官员英国人赫德为取宠于西太后,建议发行纪念邮票一套。

    这个建议很快得到了西太后的批准,立即由上海海关造册处职员、法国人弗拉尔设计图案并负责印刷。我国的第一套纪念邮票(即万寿票)就这样诞生了。

    010古代书信的别称

    古人的书信,由于书写材料的不同,产生了许多别致的称呼。

    在没有发明纸以前,人们常用竹木简和札牍来作为书写材料。用竹木削成的条称为简,竹的为竹简,木的为木简。札和牍都是用木头削成的片,不过比简要宽,其中牍比札更宽。

    简、札、牍的长度均约一尺左右,简的宽度不足一寸,札的宽度超过一寸,牍近似于方形。因为札、牍较宽大,能容下较多的字,故而百字以内的信都写于札和牍上,字数再多的,一片札或牍容不下的,就写于简上,然后再用皮绳子将一片片的简编串起来,这种串编起来的简称为“册”,亦称“策”。

    由于书信是写在这些简、札、牍上的,所以书信又称为“简”、“书简”、“小简”、“札”、“书札”、“牍”、“书牍”、“简牍”。与此相联系,亲手写的书信,又称为“手札”、“手简”、“手书”;依据简的长度,书信又称“尺牍”;简短的书信称“寸札”。

    从战国时代开始,在很长的时间内,丝织品与竹、木简牍同是古人书写的主要材料。丝织品当时有帛、素、缯、缣等名称,因此写在丝织品上的书信,便被称为“帛书”、“缣书”、“缯书”、“素书”。

    至唐代,还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素,称“朱丝栏”、“乌丝栏”,专供书写之用。古代用于书信的缣帛,通常在一尺上下,故书信又称“尺素”。此外,用缣帛书写的信,又称为“帖”,如晋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陆机的《平复帖》等,都是书信,后人便又以“帖”称书信。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完全用纸代替简帛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直至南朝时,古时着名的花笺很多,有“五色笺”、“锦色笺”、“百韵笺”、“凤尾笺”等。或出之吴,或出之巴、蜀。最着名的是蜀笺中的“薛涛笺”,因该笺是薛涛用其成都宅旁的浣花溪水所造的纸加工而成,所以又名“浣花笺”。

    唐宋时期的信笺,不仅色彩、图案典雅,让人喜爱,有的还加入香料,制成香笺。唐诗中有“香笺咏柳诗”之句,说的便是这种信笺。把纸加工成信笺的历史,几乎同纸的发明同样古老,可以说,有了纸就有了信笺。自南北朝以来,用作写信的信笺一般为八行,故而“八行书”又成为书信的别称。

    书信的别称,除了与以上书写材料有直接关系外,还与书写工具、书信的包装和书信的性质有联系。直接用毛笔书写于木札上,书信便又称“笔札”;墨,古时又称“翰墨”,用翰墨书写的书信,便称“书翰”。书信投递时必须装入封套,书信的封套古称“函”,故而,书信又称“函”、“信函”、“函札”。来信称“来函”;单位机关的信件称“公函”。信件的封套口古称“缄”。信件装入封套后,需加缄封,所以书信又称“缄札”。

    另一个与书信包装形式有关的别称叫“鱼书”。唐代自贞观年间开始,就用朝鲜厚茧纸制成信函,形若鲤鱼,两面俱画鳞甲,腹中可以藏书,名叫“鲤鱼函”。信函制成鲤鱼之形,典出自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由此衍出了鲤鱼传书的故事。唐代诗人李商隐诗云:“篙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因而,书信亦称“鱼书”,信函称“鱼函”、“鲤封”。另外还有鸿雁传书的故事,因此,信使也被称为“鱼雁”、“鸿鳞”。

    与书信性质有关系的书信别称,有“乡书”、“家书”、“竹报”等。“竹报”取“竹报平安”之意。匿名信称“飞书”。《后汉书·梁统传》记载:梁统儿子梁松永平“四年冬,乃悬飞书诽谤下狱死”。李贤注:“飞书者,无根而至,若飞来也,即今匿名书也。”

    在书信的往来中,又形成了一些别称。将他人的来信美称为“华章”、“华翰”、“兰章”;说对方贬损身份给自己写信,而敬称他人的来信为“损书”;酬答别人的书信,称“报章”。此外,书信的别称还有“启”,表示陈述的意思。

    趣味链接:书信的由来

    书信,也通称为“信件”,是人们联络思想,互通信息的重要方式。我国的书信文化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有“书信”来往,是采取结绳、刻符等方式。据考古发现,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器上已有刻画符号。

    我国的苗人也用过刻符。方亨咸《苗俗纪闻》说:“俗无文契,凡称贷交易,刻木为信,未尝有渝者。木即常木,或一刻,或数刻,以多寡远近不同,刻而为二,各执一,如约时合之,若符节也。”

    到先秦及秦汉,出现了手书、家书、尺牍(书信在一尺长的木牍上书写,故曰“尺牍”)、手札、信函。但是这种手书、家书,一开始多半是用生绢书写,故称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即指此。后随着纸的发明,写信逐渐用纸代替生绢了。

    在古代,“书”与“信”是有区别的。“书”,指信件,“信”,指信使,即传达信件的人。唐杜甫《春望》中写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其中“家书”就是家信。直到明清时代,“书”才正式叫“信”了。清代蒋士铨《岁暮到家》中写道:“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011“函”与“封”的由来

    我们通常都把信叫“函”,譬如说“来函收到”等。“封’是计算信函的数量单位,如“五封信”。

    说起“函”和“封”的由来,应溯源于我们的祖先。在纸尚未发明的古代,人们是用竹简和木牍作为书写工具的,凡用竹片书写的叫“简”,用木片书写的叫“牍”。把许多根简用皮条或绳子编在一起,便成为册。

    我国汉代用“牍”写信,其长度是汉尺一尺,故曰“尺牍”。写好以后,在“牍”上再加一块,当作信封,然后用绳子捆好。因此便把这块封缄叫“检”,在检上签字叫“署”。在检的中间有一块微凹的空间叫“函”。所以,我们现在把“信件”叫“函件”,在“函”上的绳子打结的地方用泥封上,加盖印章,以防人拆动,这种做法叫“封”,也叫“封泥”。因此,我们今天仍把计算信的数量单位叫“封”,所谓“一封信”的“封”,便是从这里来的。

    趣味链接:古代的贺年片是什么样的

    贺年片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它是从名片演变而来的。古时候把名片叫做“名刺”。东汉王充所着《论衡·骨相篇》就有记载:“韩生谢遗相工,通刺倪宽,结胶漆之友……”其中所说的通刺即是名片。

    到了宋代,互赠贺年片就很盛行了。贺年片古时叫“贺年帖”,有的还叫片子。

    明代的贺年片,大多是用梅花纸笺裁切成的,约宽二寸,长三寸,上端写着受片人的地址、姓名,下面署上祝贺者的地址、姓名,中间大都写“新年愉快”、“恭贺新禧”、“万事如意”等祝词。

    清代康熙年间,开始用红色硬纸片制作贺年片。当时将贺年片装到锦囊中送给对方,以示庄重。贺年片上印着精美的图画,则是受外国的影响。我国近代邮政第一次发行明信片,是在1896年由清政府发行的。

    012我国最早的电报

    清朝同治年间(1870年),大北电报公司架设了一条香港——上海的电报海线。1872年,初次用中文字码通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电报。

    我国未有电报线前,英国伦敦的电报须待三个星期才能到达上海。它由西伯利亚和蒙古交界处的电报站接收后,由驿差夜以继日分段送至北京,再用轮船送到上海。洋人们为了加速信息的传递,特设了一条从上海到扬子江的电线,但不到几天,就被农民拆毁了。从欧洲——香港线敷设成功后,上海的洋人们立即向清廷要求敷设上海——香港的海线,以便与欧亚线衔接。要求被批准了,并获准在租界里竖电杆。

    数年以后,欧洲遇丝产荒年,我国商人借助电报,获得数百万两银子的巨利。从此,电报才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欢迎。

    趣味链接:鸡毛信的由来

    信函上插羽毛,表示紧急,由来已久,古代叫羽书或羽檄。这种信件是用来征调军队的文书,插上鸟毛,意味着急速得像鸟飞一样,表示军情紧急,必须火速递送。在纸张未出现之前,它用木简制成,大约长40厘米,上面写明军情紧急的情况和征调军队等内容。

    《史记》上有“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的记载,《汉书》也记载过用羽檄征兵的事情。到了唐代,杜甫有“征西车马羽书驰”的诗句。

    到了近代,凡需紧急传送的公文信件,就插上几根鸡毛,称为“鸡毛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