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常识全读本-器物·工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001取火小史

    根据传说,大约在6000多年前的燧人氏时代,人们是通过钻木来取火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木柴都能钻出火种,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要钻出火种,不但要选择木柴品种,而且要根据季节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木柴品种。

    黄帝时期,各地都设有专门管理钻火的官员。他们长年负责选用能钻出火的木柴。如春季钻木取火必须选用干榆木、干柳木;夏季必须选用干枣木、杏木、桑木;秋季选用柞木、樽木;冬季选用干槐木、檀木。这些木柴都能钻出火种来。古人把这种取火方法称为“燧”。

    西周时期,人们开始掌握了人工制火技术,当时的人们用铜制成圆形镜,中间制成凹形,取火时对着太阳,物体立即燃烧。这种方法被称为“阳燧”取火。

    后来,人们又发明了“击石取火”。人人都可以随身携带,这就是“火镰”。“火镰”就是把旧棉絮用草汁一染,捡一块煫石,垫上染过的旧棉絮,用月牙铁条一击,火星就燃着了棉絮,随用随击。火镰在我国沿用了1500多年,至今,一些偏僻山区的人还在使用它。

    趣味链接:古代的取火方式

    在古代,有一种被称为“引火奴”的东西。据北宋初年陶谷的《清异录》记载,这种引火奴是用杉木条蘸上硫磺做成的,遇火即着,是引火的好材料。引火奴直到清末才逐渐绝迹。光绪年间修成的《雄县乡土志》说:“城东二里日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磺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矣。”这里所说的促灯就是引火奴一类引火用品。

    古人常用的一套点火用具是火镰、火石、火绒。使用时,先打开火镰荷包的盖,取出火石和火绒。一般用左手拿住火石并将火绒压在火石与手指间,右手握住火镰的荷包,将镰刃对准火石猛击。这种击石的过程一般要重复几次,直到撞击的火星将火绒点燃为止。冒烟的火绒用嘴吹气可直接点烟,也可以引燃火纸或火绳等再使用。

    古人还有其他的取火方式。如《韩非子》等书中谈到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另外,古人还有一种取火工具称为“燧镜”,它是铜制的凹面镜,可以聚拢阳光以取火。

    002指南针的发明和演变史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发现了天然磁石指示南北的现象。人们利用磁石的这种特性,发明了指南工具——司南。从战国、秦汉、六朝,以至隋唐的古籍中,有很多关于司南的记载。

    东汉的王充在他的《论衡·是应篇》中说:“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这里的“地”,是指汉代筮占的方形“地盘”。地盘四周刻有八干(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和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加上四维(干、坤、巽、艮)共二十四向,用来配合司南定向。

    由于天然磁石在琢制为司南的过程中,不容易找出准确的极向,并且也容易因受震而失去磁性,因此成品率低。同时,也因为这样琢制出来的司南磁性比较弱,而且在和地盘接触的时候转动摩擦阻力比较大,效果不是很好,随着航海业的不断发展,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比司南更好的指向仪器。

    到北宋时期,在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和多次试验之后,人们终于发现了人工磁化的方法,这是一个飞跃。

    人工磁化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沈括所说的把钢针放在天然磁体上摩擦,因钢针传磁而有了磁性。二是把铁片剪成形,放在火里烧红,趁热夹出,顺南北方向放置在地面上,冷却后因受地球磁场的感应而带有了磁性。

    根据以上两种人工磁化的方法,人们制成了四种不同装置的针式指南针,即水浮式、缕悬式、指甲式和碗唇式。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水浮式和缕悬式。

    水浮式是指人们把经过磁化的钢针,穿上几根灯草,放在一只盛满水的碗里,它就能浮在水上为航海船只指示方向。

    缕悬式是指把一根磁针用草丝黏住悬在木架上。针下则安放一个标有方位的圆盘,静止时钢针就指示南北。缕悬法指针转动灵活,在指导方位上准确性较高,但使用时不能有风,物体不能晃动,有诸多不便。

    因为水浮式指南针漂浮在水面,能相对保持磁针的水平和稳定,比较实用,所以这种指南针首先应用于航海事业。

    南宋时期,指南针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开始把磁针与表方位的装置组成一个整体。这种仪器在近代叫罗盘。元代,人们还制造了立针式的指南工具——指南鱼和指南龟。

    使用指南鱼和指南龟比较方便,只要有一碗水就可以了。盛水的碗即使放得不平也不会影响指南的效果,因为碗里的水面是平的。而且,由于液体的摩擦力比固体的摩擦力小,转动起来比较灵活,所以它更灵敏、更准确。

    当时的指南鱼和指南龟不但有用钢片做的,还有用木头做的。

    用木头做指南鱼的方法是用一块木头刻成像手指那样大的鱼的样子,在鱼嘴处往里挖一个洞,把一条磁铁放在里面,使它的S极朝外,再用蜡封好口。另外用一根针从鱼口插进去,指南鱼就做好了。把指南鱼放到水面上,鱼嘴处的针就指向南方。

    用木头做指南龟时,放磁铁的办法和用木头做指南鱼时的一样,磁铁被插在尾部。指南龟不放在水里,人们只在它的肚子下面挖一个洞,把它装在光滑的竹钉上面,使它便于自由转动,它尾部的那根针就会自动指向南方。

    虽然指南鱼和指南龟的形状有点特别,但它们在本质上仍然属于广义上的指南针。

    指南针一经发明,便因其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而很快被应用于航海。指南针的应用使人们获得了全天候航行的能力,人类第一次得到了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自由。

    指南针在12世纪以后传到了欧洲和阿拉伯国家。它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中西文化的交流。它对明代初年郑和下西洋以及15世纪哥伦布、麦哲伦的航海大发现都有重要的影响。

    趣味链接:指南针为什么不叫“指北针”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在战国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利用天然磁铁矿石琢成的指南针,当时称为“司南”。其实,指南针真正的指向是北而不是南,那人们为什么不称其为“司北”或“指北针”,而称“司南”或“指南针”呢?

    这与我国文化中“以南为尊”的传统有关。

    我国传统文化一直以“南”为南北方位之主,面向南方为尊位。比如,帝王就座议事都是面向南方的。一般认为,面朝南方的称帝王,面朝北方的则是朝拜君王的臣子,即所谓的“南面而王,北面而朝”。

    因此,指南针虽指北,但人们仍叫它“司南”、“指南针”。

    003活字印刷术是怎样发明的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术,到了北宋仁宗时,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并由蒙古人传到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

    根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活字印刷术分为三道工序。

    首先,用胶泥做成一个个四方长柱体,一面刻上单字,再用火烧硬,这就是一个个的活字。这是活字印刷的基本工具。然后在印书的时候,先预备好一块铁板,板上敷一层松脂、蜡和纸灰等合制的药品,铁板四周围放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密密地排满活字,满一铁框为一版,再将铁板放在火上烘烤,使铁板上的药品稍稍熔化。另外用一块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压一压,把字压平,一块活字版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样,只要在字上涂墨,就可以印刷了。这就是最早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种胶泥活字称为泥活字。

    在这一过程中,制字、排版、印刷这三个现代活字印刷术的主要步骤都已具备了。

    后来,元代着名农学家与机械学家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并创造出比较简捷的适于汉字特点的转盘排字方法。之后又发明了金属活字,使活字印刷术得到了改进。

    趣味链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就非常流行了。雕版印刷的出现是我国历史上印章与拓石结合的结果。所谓拓石就是用纸在刻有文字的石碑上拓印。人们把坚韧柔软的白纸先用水浸湿贴在石碑的文字上,然后用碎布、帛等扎成的小槌子,在纸面轻轻地均匀捶拍,再刷上一层墨汁,略干后揭下纸张,就成了黑底白字的读物。

    1900年,有一个王道士在甘肃敦煌千佛洞发现了一册印刷的《金刚经》。这部《金刚经》长约一丈六尺、高约一尺,它是由七个印张粘连而成的卷子。卷首有一幅画,上面画着释迦牟尼对他的弟子说法的神话故事,神态生动,后面是《金刚经》的全文。卷末写道:“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车介为二亲敬造普施。”

    这本书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书籍。咸通九年是公元868年,离现在已有1000多年了。

    004造纸始于何时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作为书写材料的纸,在其历史发展中有几千年的演变过程。在纸没有发明以前,我国记录事物多靠龟甲、兽骨、金石、竹简、木牍、绢帛之类。所有这些材料均不便于使用。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对书写材料的需要与日俱增,最后导致造纸术的发明。

    关于造纸术的起源,过去多是沿袭公元6世纪的历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蔡伦传》中的说法,认为纸是东汉的宦官蔡伦于公元105年发明的。然而1957年在西安市郊灞桥发掘的古墓中,发现了88片古纸,化验证明系以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为原料制成的,年代不晚于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年),故称灞桥纸,比“蔡侯纸”要早200多年,科技人员认定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

    由此可见,早在公元前2世纪,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不过早期的西汉麻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到了公元2世纪,在宫廷中任尚方令的蔡伦,凭借充足的人力和物力,监制并且组织生产了一批良纸,于公元105年献给朝廷,和帝大悦,在嘉奖蔡伦的同时,立即通令全国采用。由于蔡伦曾被封为“龙亭侯”,后人便把他组织监制的纸叫做“蔡侯纸”。

    趣味链接:还魂纸

    我国不仅发明了造纸术,而且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废纸造纸的国家。用废纸做原料生产的再生纸,古人称为“还魂纸”。明末宋应星在《天工开物》记载有:“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名曰‘还魂纸’。”

    “还魂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敦煌石窟《救苦众生苦难经》使用的纸就是还魂纸。在经卷的反面可以看到三片泛红的故纸残片,纸片上有粗横帘纹,纹宽约2毫米,由麻纤维制成,麻筋较粗。这显然是三片抄经前未及捣烂的废纸,它有力地证明了当时的造纸原料中有废纸。该经卷的经尾上写有“乾德伍年丁卯岁七月二十四日善兴写经”的字样,说明写经年代为公元967年。

    西方人曾认为废纸造纸是由德国人19世纪末首创的,其实他们至少比中国晚900多年。

    005火药的发明

    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许多史籍表明,最早的火药,是在公元9世纪后半期唐末宋初问世的。当时发明的火药,现在叫黑色火药,是硝石、硫磺和木炭三种粉末的混合物。

    到了唐代初期,古代的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为了控制硫磺,炼丹家把硫磺和其他物质一起加热形成化合物,来改变它容易着火的性质,这种方法称为“伏火法”。在进行硫磺“伏火”的种种实验中,发现当硫磺、木炭和硝石一起加热时,极易发生激烈的燃烧。由于硫磺和硝石在我国古医书上被列为治病的药物,所以把它们和木炭的混合物称为“火药”,意思是会着火的药。

    在《诸家神品丹法》卷五中,载有唐初医学家兼炼丹家孙思邈的“丹经内伏硫磺法”,从中可知当时已经掌握了由硝石、硫磺、木炭混合在一起的火药的初步配方:将硫磺、硝石的粉末放在锅里,然后加入点着火的皂角子,就会发生焰火。这是现在发现的最早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火药配方。据此推测,我国火药最迟在唐初就已经发明了。

    最早完整地刊载火药的配方和制造工艺的,是北宋官修御定的《武经总要》。《武经总要》成书于公元1044年,该书的第11、12卷中,记载了制毒药烟球、蒺藜火球和引火球(也叫“火炮”)三种火药的配方。其中主要成分是硝、硫、炭,且硝的比重大大增加。唐代火药硫、硝含量相同,为1∶1,而在这三个配方中已增加到1∶2,甚至近乎1∶3,已与后世黑火药中硝占3/4的配方相接近。同时,又加进各种少量辅助性配料,分别起燃烧、爆炸、放毒和制造烟幕等作用,可见当时的火药配方已经相当复杂了。

    到宋代,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到元代,因为有了火药,就发明了火炮和火铳。

    火药在军事上、生产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曾把火药和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称为“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公元13世纪初期和中期,火药传到阿拉伯国家;13世纪下半期,欧洲知识分子才从阿拉伯书籍中得到有关火药的知识;14世纪上半期,火药开始在欧洲大规模推广,使之发明了枪、炮、弹药等武器。

    趣味链接:最早记载火药配方的人

    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我国唐代初期就有了关于火药的配方——优硫磺法。记载这一火药配方的人是孙思邈。第一次完整记载火药配方和制造工艺的,是北宋曾公亮。

    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中刊载了三种火药配方:引火球、蒺藜火球、毒药烟球。这里所选的三种火药方,为现知世界上最早的火药配方及其制法。

    其中硝、硫、炭三者的比例分别为为60%、30%、10%;61.54%、30.77%、7.6%;74%、9%、17%。而现代黑色标准火药的硝、硫、炭的比例,美国为74%、10%、16%,德国为75%、10%、15%。可见其已接近现代黑火药的比例。

    当然,这些配方因添加物过多,爆炸性能不强,主要是利用其爆燃性,用于火攻。

    日本兵器史学家马成甫在《火炮的起源及其流传》一书中,指出《武经总要》关于火药配方的记录,确凿证实了火炮的发明起码早欧洲300年。

    006“司母戊”大方鼎

    在目前出土的数千件商代青铜器中,“司母戊”大方鼎是最大的,也是世界古代青铜器史上绝无仅有的。

    它是从河南安阳武官村殷王陵墓中发掘出来的,它的出现可以证明商朝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已经达到比较纯熟的地步,标志着我国古代青铜制造工艺的高峰。它的腹内铸有“司母戊”三个字,所以人们一般认为它是商王祭祀母亲“戊”时用的祭器。

    “司母戊”大方鼎呈长方形,长110厘米,宽78厘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造型雄伟,花纹华丽,结构复杂。大鼎腹部铸有蟠龙纹和饕餮纹,足部刻有蝉纹,使整个鼎的神秘感非常强烈。

    趣味链接:“司母戊”大方鼎是如何铸造的

    在几千年前,科学技术还很落后,人们是如何铸造“司母戊”大方鼎的呢?

    当时,冶炼青铜用的是陶制的坩埚,其形状和后来倒放着的头盔差不多,考古工作者叫它“将军盔”。每个坩埚能熔铜12.7千克。要铸造“司母戊”大方鼎,需要几百人同时操作,七十多个坩埚同时浇铸。

    而实际上,古人想出了更好的办法,他们采用了“化整为零”的方法,从部分入手,先分别铸好鼎耳、鼎足、鼎身,然后再把几个部件铸在一起。

    007古之九鼎

    相传,九鼎是夏禹治水成功后铸成的。当时天下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治水成功后,夏禹利用九州进贡得来的金属,铸造了九个鼎(一说仅一鼎,因材料来自九州故称“九鼎”),将勘测时所认识的这些地理状况按九州划分,分别铭刻在九个鼎上,置于宫门之外,象征夏王朝拥有天下。

    从此,九鼎在我国古代被视为王权的象征。

    夏、商、周各代帝王将九鼎作为传国之宝,以得九鼎视为受天命得天下,十分珍视。周室衰微,诸侯国渐强。诸侯各国都希望拥有“九鼎”,成为正宗,因此发生了几次兴师求鼎的战争。到了周显王42年(公元前327年),九鼎没入泗水彭城下。

    据说,秦始皇时九鼎又现于泗水。秦始皇大喜,以为这是自己德合三代,理当继承霸业的征兆,于是派数千人潜入水中打捞,结果拴鼎的绳子被“龙齿”咬断没有成功。后来有人推断这些都是无稽之谈,九鼎是在周宗室罹乱时被周宗室自行销毁了。

    这几种说法无论孰是孰误,有一点很明确:九鼎是在战国期间就已经失传了。九鼎虽然失传,但是九鼎图像并没因此完全湮没。由九鼎图像派生出来的《山海经》图流传了下来,成为我国制图学的先声。而且,九鼎作为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原始的地图,比埃及公元前1300年产生的努利亚塔金字塔一带的巴比伦鲁斯地图还早700多年。

    趣味链接:一言九鼎

    战国时,赵国的都城——邯郸被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在这种大兵压境、形势危急的关键时刻,为了保存自己的江山,赵国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

    平原君临危受命,他也想力挽狂澜,于是挑选了20名门客跟他前去楚国,但只选了十九个门客。这时,毛遂自荐前去,平原君一时找不到更好的人选,只好勉强带上了他。

    到了楚国后,平原君立即与楚王商谈援赵之事,可半天过去了,商谈还是没有任何进展。在这种情况下,毛遂就走上前对楚王说:“我们今天请你派援兵救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楚王被毛遂一席话所打动,于是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人们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成语“一言九鼎”。平原君夸赞毛遂“一言九鼎”,原意是形容他能说会道,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

    “一言九鼎”演变到现在,又含有了“信守诺言、以诚相待”的意思。

    008古代最大的青铜钟

    永乐大钟是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钟。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下令铸造大钟。永乐大钟用铜、锡、铅合金铸成。

    永乐大钟的铸造沿袭了我国的传统铸造工艺泥范法,钟身用圈形,外范分为7层,逐层与范心套合,至钟顶部,将先铸成的钟钮嵌入,浇铸后成为一体。

    永乐大钟通高6.75米,肩外径2.4米,口沿外径3.3米,钟壁厚度不等,最薄处在钟腰部,厚94毫米,最厚处在钟唇部,厚185毫米,大钟重约46吨。

    钟身铸满了阳文楷书、佛教经咒共22.7万多字,字体工整、坚韧,相传为明代书法家沈度的手笔。

    永乐大钟构造合理,工艺精湛,造型精美,形体宏伟,无论从其体量之巨、铸造之精、还是铭文之多,都堪称世界佛钟的典范。

    永乐大钟历时500多年,至今仍音响圆润洪亮,穿透性强,具有明显的音乐效果,钟声可传四五十千米,余音达2分钟之久。该钟现存于北京大钟寺中。

    趣味链接:古代的编钟

    编钟,就是将多个钟按音程高低悬在架子上编成一组,它是我国古代的槌击乐器。

    早期的编钟是用泥土烧制的,是陶钟。夏商之际开始出现了用青铜制造的编钟。1978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现了一套编钟,全用青铜铸造,共65件,总重量达2500多克,编钟分三排悬挂在钟架上,每件铜钟都能敲出两个乐音。

    这个编钟的音阶结构与现今国际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属同一音列,音域宽广,包含五个八度,比钢琴仅两端各少一组音域。在中心的三个八度范围内,有着完整的半音阶。不但可以“旋宫转调”,甚至可以演奏现代和声与复调手法的多声部乐曲。

    此外,曾侯乙编钟每件都有关于乐律的铭文,共2800余字,记录着许多音乐术语,在科学概念上表现出相当精确的水平。

    这套编钟的铸成,显示了我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和音律科学达到的高度,在世界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009秦陵兵马俑

    1974年陕西陵东发现的三个大型秦兵马俑坑轰动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秦兵马俑坑位于西安市临潼县东南秦始皇陵的东侧。所发现的三个兵马俑坑,已发掘有8000余个与真人真马一般高大的陶人陶马。

    这些陶俑武士,将军按剑,武卒执戈,骑兵俑牵马扶鞍,跪射俑张弓拉弦,个个目视前方,勇猛威武。陶俑比例匀称,造型逼真,头发丝丝可辨,鞋底的线纹针脚历历可数。

    1961年,国务院将秦始皇陵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趣味链接:汉代也有兵马俑

    兵马俑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目前在我国发现的兵马俑除秦始皇兵马俑外,还有很多汉代兵马俑。

    与墓葬制度联系紧密的兵马俑像,是两汉时期雕塑中的重要门类,与秦代相比较,汉兵马俑在继承了秦俑风格的基础上加以发展,由写实变为写意。它不注重人物线条的比例是否准确,而侧重于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据汉代的葬制,唯有立下特等功勋的人才能享用兵马俑陪葬,而且还要得到皇帝的恩准。专家们经过计算,制作一套不同样的兵马俑需9组73件不同的模具。由此可见,这项工程是多么繁琐。

    010《天工开物》:我国第一部大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我国明代的大科学家宋应星(1587~1663年)。宋应星认为我国地大物博,若一个人的每一种知识都要靠别人口授或者亲自去观察,那么他所学到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故人应向书本学习,所以他就执意要撰写一本可以让人们系统地学习农业、手工业生产知识的书。

    崇祯七年(1634年),宋应星出任江西分宜县的一个管理教育的官职——教谕。在这一时期,他把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加以整理,撰写成了《天工开物》,并在崇祯十年(1637年)印刷发行。

    因为他强调生产实践的重要性,批判那种“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人,所以他在全书的结构上刻意作了安排:前面一些卷目都是与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内容,其中篇幅最长的是农业技术,其次是金属冶铸技术。这也反映了他“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

    《天工开物》分为上、中、下3篇,上篇记载了谷物的栽种、蚕丝棉苎的纺织染色,以及制盐制糖的工艺;中篇记载了砖瓦、陶艺的制作、车船的制造、金属的铸造、矿石的开采和烧炼,以及制油造纸的方法等;下篇记载了兵器的制造、颜料的生产、酿酒的技术,以及珠玉的采集和加工等,内容十分丰富,并配有123幅精美形象的插图。

    全书又可细分为18卷,依次为:乃粒(五谷)、乃服(纺织)、彰施(染色)、粹精(粮食加工)、作咸(制盐)、甘嗜(制糖)、陶埏(陶瓷)、冶铸(铸造)、舟车(车船)、锤锻(锻造)、燔石(烧造)、膏液(油脂)、杀青(造纸)、五金(冶金)、佳兵(兵器)、丹青(朱墨)、曲蘖(制酒)、珠玉(珠宝玉器)。

    因为《天工开物》门类多,技术范围广,所以被誉为我国的第一部大百科全书。

    趣味链接:法国皇帝也喜欢《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一部图文并茂的科技文献。该书详细地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既有大量确切的数据又有精美的插图,所以它不但广受我国人民的欢迎,而且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18世纪,当法国皇帝拿到《天工开物》后,如获珍宝,爱不释手,并将它深藏在皇室文库中。

    011古人是怎么做针的

    我们常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那么,古人做针是不是真的用大铁块磨出来的呢?

    针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就出土有骨针。金属冶炼技术出现以后,金属针随之出现。至少在秦汉时代,中国人就使用金属针缝衣服了,而且还用它来治病。

    古人制作金属针,还真是从大铁块加工起的。在明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记载了针的制作方法:把铁块锤成细条,然后用一把钻有小孔的铁尺,把铁条从孔中用力拉过,细铁条便成为粗细均匀的铁线了;逐寸剪断铁线,锉尖一端,另一端锤扁。在锤扁的那端钻上孔——针鼻,打磨平,针的初步形态就出来了。

    古人把这些半成品的针放到锅里,用文火慢炒,就跟做菜一样。炒好了,还要加上土末、松木灰、豆豉,量不能少,得把针盖住。然后是蒸,蒸的时候还有讲究,得把两三根针头留在外面。等留在外面的针头可以用手捻碎时,火候就到了,可以起锅了。针起锅后还得完成最后一道工序——淬火。这道工序的作用十分重要,针的软硬程度全靠它。

    经过这样制作出来的针虽然不如西洋针细长美观,但却不易生锈。后来,由于手工制针的成本较高,中国传统工艺生产的针最终被挤出市场,消失了。

    趣味链接:缝衣针史话

    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周口店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发现了一枚长8.2厘米的骨针,这枚针尾部挖有线孔,针锋锐利,这根骨针距今约18000年,是所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针。

    到了青铜器时代,商代出现了铜针。长沙发掘西汉墓时,发现了一枚有鼻的钢针。到了铁器时代,铁针代替了铜针。唐宋时制针讲究热处理工艺,能造出纤细、精巧而锋利的针了。现代由于掌握了冷作拉丝技巧,针的生产速度快且成本低。

    012“如意算盘”中的“算盘”

    算盘亦称珠算,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一种计算工具,素有中国计算机之称。算盘的出现,历史悠久,究竟是何人何时发明了它,现在无法考查。

    东汉数学家着《数术记遗》载:“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北周甄鸾注云:“刻板为三分,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当五,其下四珠各当一。”可见汉代即有算盘,只是形制与今天的有些不同而已。

    “算盘”这一名称出现在元代时期,在这之前叫做“筹算”。《元曲选·庞居士误放来生债》里有这样一句话:“闲着手,去那算盘里拨了我的岁数。”

    到了元末明初,算盘已经走入了普通人的生活。关于算盘制造规格,明万历年间柯尚迁的《数学通轨》载有13档算盘图:上2珠,下5珠,呈长方形,四周为木框,内有轴心,俗称档。档中间用一根横梁隔开,运算时定位后拨珠运算。后来出现的各种规格的算盘,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趣味链接:算盘的国际化

    算盘从明代开始传入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清代,算盘随着经济文化的交往被传入东南亚诸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也从日本引进了算盘。算盘对世界科学文化的贡献丝毫不亚于四大发明,着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就毫不犹豫地将其称之为第五大发明。

    013铜镜的起源

    镜子,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我们现在使用的玻璃镜子是从西方传入的,在玻璃镜子未传入以前,我国古代人民使用的则是铜镜。铜镜古称“鉴”,宋代为避宋太祖祖父赵敬的讳,将“镜”字改为“照”,铜镜因而又称为“照子”。古代铜镜一般呈圆形,镜面打磨光亮后用来照容,镜堵上有钮和花纹。

    最初,人们是用水来映照自己的面貌。据文献记载,铜镜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史的传说时代:“(黄帝)铸镜……为十五面。”

    商周铜镜背大多为娇形钮,花纹仍属几何图案,有的镜面微凸,凸面镜在汉代较为流行,可能殷人已懂得了直径较小的镜子必须铸成凸面才能照得更全面的科学道理。西周以素面镜为主,西汉铜镜逐渐厚重,东汉至魏晋时则出现了一些新的镜形,而到了唐代,镜子就富丽堂皇了许多。

    趣味链接:潜望镜的发明

    我国在公元前2世纪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潜望镜。汉初《淮南万毕术》一书中,有“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下,则见四邻矣”的记载。

    这一装置虽然粗糙,但意义深远,近代所使用的潜望镜就是根据这一原理而制成的。

    014我国的四大名绣

    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和四川的蜀绣以出众的技艺和悠久的历史被并称为我国的“四大名绣”。

    在四大名绣中,苏绣的历史最为悠久、最有名气,自古便以精细素雅着称于世。其构图简练、主题突出、技艺精湛,无论什么刺绣都用细线,对所用的最细的线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一般人的肉眼能看清楚”的线。换言之,即“越细越不算细”,由此可见苏绣技艺的精细之极。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苏绣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文雅、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风格,具有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大特点。苏绣具有非常浓郁的地方特点。花卉、虫鱼、飞鸟、乖巧可爱的小动物、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姑苏城特有的幽雅园林等,都是创作的素材。

    苏绣的传统品种众多,有色调高雅、绣工精密的门布、桌布、枕套、手绢等日用品;也有花纹大多为吉祥图案的香囊、荷包、扇袋等佩饰小件物品;还有以图画为绣稿的壁柱等室内装饰品。

    湘绣使用不同颜色的线相互掺和,逐渐变化,色彩丰富饱满,色调和谐,在图案上有自己的特点。它借鉴了中国画的长处,题材多为山水、人物、走兽等,以狮、虎为题材的湘绣更是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湘绣构图严谨、色彩光亮。无论平绣、织绣、网绣、结绣,还是打子绣、剪绒绣、立体绣、双面绣和乱针绣等都非常讲究,一丝不苟。

    湘绣制品分实用品和装饰品两种。实用品多以绸缎料做底,选花卉、虫鱼、飞禽、走兽等图样做画稿,采用染色牢度很高的丝线绣成,如被面、靠垫等;装饰品多以上等绸缎料做底,用细如头发的高级色线绣成,如各种大小挂屏、插屏、门镜、对联等。湘绣的传统品种是花鸟、山水条屏。它风格写实、针法多变,颜色多素雅如水墨画。

    粤绣在长期发展中受到各民族民间艺术的影响,融会贯通,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色彩浓郁艳丽、对比强烈、图案饱满均匀、对称整齐、装饰性强。

    粤绣具有传统特色的题材有百鸟朝凤、龙凤、三羊开泰等。其花纹繁缛而不乱,色彩浓艳,对比强烈。这种风格热烈明快,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蜀绣针法多达一百多种,充分发挥了手绣的特长,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它用线工整厚重、设色艳丽,有别于苏绣传统的轻薄柔软之特点。

    蜀绣的图案色泽光亮,富有立体感。织工在刺绣时,可根据图案设计的要求,结合实际经验,运用各种针法,绣出山川、人物、花鸟、鱼虫等各种样式,并能表现出明暗、粗细、软硬、松紧、深浅、冷暖的不同层次。

    蜀绣的题材大多为花鸟、走兽、虫鱼和人物等,品种有绣屏、被面、枕套、靠垫、桌布、头巾,另外还有帐帘、嫁衣和画屏、卷轴等,其中以龙凤软缎被面最为着名。传统欣赏品有“芙蓉鲤鱼”、“鸡冠花”、“长河落雁”和“黄莺翠柳”等。

    趣味链接:苏绣为什么那么有名

    现在的苏绣工艺仍然具有极高的水平。2006年5月20日,苏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文化部确定江苏省苏州市的李娥瑛和顾文霞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苏绣不仅受到国内的肯定,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传扬。那么,苏州出产的刺绣为什么就如此有名呢?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首先,苏绣产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次,苏绣在工艺上有独到之处。

    这种工艺上的独到之处,一是苏绣精细素雅、技艺精湛,无论什么刺绣都用细线,对所用的最细的线有一个标准,即“越细越不算细”。据《清秘藏》叙述,苏绣“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可见在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二是苏州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苏绣的发展。精湛的绘画艺术一旦同神奇的刺绣艺术相结合,苏绣就不单单是普通的刺绣了,而成了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高超艺术。

    因此,苏绣被世人所认可,并被奉为刺绣最高水准的代表。

    015古代怎样利用地下水

    我国古籍中未见有“地下水”一词,但根据古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我们的祖先早在六七千年前就能利用地下水了。

    相传我国人民在黄帝时代就懂得凿井取水了。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所发现的一口水井,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水井,这个竖井四壁有由四排木桩组成的方形桩木墙,排桩内顶套着一个方木框,以防排桩向里倾塌,反映出当时建井所采用的方法已相当科学,曾为后代广泛沿用。从尧时民歌中有“凿井而饮”的词句看,最早凿建水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供人们饮水用。

    据先秦文献《世本》记载:“汤旱,伊尹教民田头凿井以灌田。”在陕西沣西张家坡西周遗址中,发现8口水井,有的深达9米以上,形状有长方形和椭圆形。说明这个时候,人们已开始利用井水来灌溉农田了。

    战国时期开凿水井就更加普遍。这个时期还出现了陶井,这标志着我国古代凿井技术又有新的创新。陶井井圈与井壁之间用土或碎陶片填实。施工方法与现代修建桥墩时采用的沉井法相似,这是施工技术的一个创造。此种水井除供饮用外,还供手工业用水。西汉以后,水井多为砖砌,井筒从下向上逐渐缩小,成梯形,井口较小,加盖,注意了安全卫生。

    与凿建水井技术的不断提高相适应,提水用具也有逐步的改进和发展。起初是在绳索或长杆上系上汲水器具,放入井中提水,约在春秋时发明了用简单的杠杆器械的提水工具桔槔。之后,又有利用轮轴制成的辘轳和滑车提水工具的出现。

    趣味链接:水车是如何发明的

    我国在先秦以前是没有水车的,那时,人们一遇天旱,就“抱甑而汲”,意思是抱着瓦罐到河边或井中取水浇田。后来,出现了“桔槔”,这有点像旧式打井水和灌溉用的“挑竿子”,一头挂汲水的桶,一头挂石头,利用杠杆力取水,这比“抱甑”取水算是进了一步。

    中国正式记载中的水车,则大约到东汉时才产生。东汉末年灵帝时,命毕岚造“翻车”,已有轮轴槽板等基本装置。又有一说三国时魏人马均也有翻车的制造(《三国志·魏志》卷二九杜预传裴松之注)。不论翻车究竟首创于何人之手,总之,从东汉到三国翻车正式的产生,可以视为中国水车成立的最早阶段。

    016我国古代人民怎样雕玉

    玉具有温润细腻的质地、莹洁美丽的色泽,因而备受珍爱。在我国古代,人们有重玉的风尚。王公贵族视玉为神秘、高贵之物,将佩戴玉器作为显示自己财富、权力的标志,并将君子德行赋予了它。玉还被广泛用于朝聘、祭祀、丧葬等活动中。

    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中国玉雕。到了商周两代,玉器制作更趋兴盛。据相关文献记载,周武王灭商时,“得旧宝石万四千”,由此可见商代玉器的生产规模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达程度。

    当时的奴隶主贵族佩玉、玩玉的习俗很盛,不论男女,都要佩戴玉饰。玉制的礼器种类增多,有璧、琮、圭、璋、璜等,并出现了玉制的生产工具和戈、矛、戚、钺、刀等仪仗用器。有的青铜器上也装配有玉质部件,成为珍贵的复合器物。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此时社会发生了大变革,玉雕在艺术上出现了新的风格。春秋时代的玉器,一方面承袭西周遗风,另一方面又有新的发展,琢玉技术有了较大进步,可以加工雕造各种硬玉石料。

    战国时期的雕玉有了新的变化,并取得了新的成就。在佩玉方面,讲究组合、形象和色泽对称。这一时期还以雕玉做剑的装饰,用玉制作带勾、印玺、符节、简册等。传世作品中的战国行气铭玉佩饰,周身刻有“行气”铭文45字,是我国最早关于气功运动的文字记载。

    西汉时期,王侯贵族盛行用“玉衣”作为葬服。因为编缀玉片的金属丝不同,玉衣可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和铜缕玉衣三种。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金缕玉衣是皇帝专用的,银缕玉衣是供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穿用的,铜缕玉衣是供大贵人、长公主穿的。

    隋、唐时期,玉器在造型和装饰方面创造了新的风格。佩饰出现了头戴的金、银镶玉的步摇、发钗,手戴的玉镯。唐代还流行玉带板,它是将玉琢成方形的玉片,缀附在革带上,成为官场礼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玉带板在宋以后也有制作,明代更为流行,制作更精致。

    明、清时期,玉器生产得到了更为迅猛的发展,雕玉工艺技术水平已相当成熟,品种以佩戴和陈设用的工艺美术品为主。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大型玉雕。如陈列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的“大禹治水图”大型玉雕,重5000多千克,是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年)雕琢而成的。这座玉雕有“鬼斧神工”之妙,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和艺术才华。

    趣味链接:我国篆刻艺术的发展

    篆刻,又称印学,是一门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

    最早的篆刻当属甲骨文。

    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印章的出现,篆刻逐渐成为专门的技艺。最初,印章被统称为“玺”。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由于“玺”为皇帝专用,所以“亲王以上称宝,郡王以下官员曰印”。

    自汉建安之末至三国两晋,印章多为阴刻白文,用来封物作为信验。

    至六朝,印章始刻朱文。

    唐之后,印章的使用越来越普及,除有姓名印之外,还出现了书柬印、收藏鉴赏印、斋堂馆印等。同时,刻有成语和诗文的“闲文印”开始问世,这标志着篆刻这门技艺开始成为一种艺术创作。

    人们在书法、绘画等美术作品上也会加盖印章,以增添情趣。至此,融书法、绘画、雕刻为一体的篆刻不再单纯作为权力与信验的标志,而成为一门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

    最初的印章多用金、银、铜、玉石、兽角、象牙等硬质材料制作。自元代画家王冕首次用青田石刻印后,石刻印章便流行开来。

    到明清时期,篆刻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名家辈出,多种风格与流派也由此诞生。

    新中国成立以后,篆刻这门艺术得以发扬光大。

    在新时代的今天,篆刻材料和工具种类大大增加,使得普通篆刻爱好者都能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篆刻艺术创作。

    017古代烧造彩陶的步骤

    彩陶是带有彩绘花纹的陶器。它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的特色。在世界文化史上,我国彩陶出现时间早、质量上乘,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

    那么,我们的先民是如何烧造彩陶的呢?一般说来,烧造彩陶有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制作陶坯。即用黏性适度、泥质较细的泥土做陶土,并根据器物的不同用途,或掺和适量的沙子以便耐火,或淘掉泥土中的杂质。再把调好的陶土搓成泥条,圈叠成陶器粗坯。

    第二步是修饰陶坯。即用力慢转陶坯修整器皿口部,在陶坯将干未干之际,用砾石或骨器将表面压磨光滑。再用颗粒较细的陶土加水制成泥浆,然后把泥浆施加在陶坯表面。这样烧制后的陶器表面就会附着一层呈棕、红、白等色的陶衣,它可使陶器表面看起来更加光洁美观,并与彩绘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步是进行彩绘纹饰。彩绘纹饰时一般用赭红、黑、白这三种颜色:赭红色的主要着色元素是铁;黑色的元素则为铁和锰,可能是一种含铁量高的红土;白色基本无着色剂,可能是瓷土。彩绘使用的工具,可能是一种类似毛笔的东西。

    第四步是入窑烧陶。以仰韶文化制陶为例,窑中温度可高达900~1000℃,在如此高温的环境中烧出来的陶器质地较硬。

    趣味链接:青花

    彩瓷分为釉下彩、釉上彩,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斗彩。

    青花属于釉下彩。它是指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在瓷坯上绘画,罩以透明釉,以1300℃的高温烧成的瓷器。其色彩白蓝相映,恬淡素雅,给人以清新明快的美感。因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青花成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

    在元代,人们开始大量烧制青花瓷,尤以景德镇为代表。

    到明清,青花瓷则成为瓷器生产的主流,其中以清康熙年间的最为精美。

    青花常与釉里红一起用于装饰瓷器,这种瓷器被称为“青花釉里红”。所谓的“釉里红”也是釉下彩中的一种,它以氧化铜为呈色剂,亦经高温烧制而成,白地红花,色彩十分明艳。

    018陶艺的发展

    远古人类懂得使用火以后,原始制陶技术也开始发展起来。先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发现,土与水结合再经过火烧,可以制成耐用的陶器。陶器作为上古先民最为普及的生活用具,应该是原始手工业最早的产品之一。

    陶器产生的具体年代已很难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瓷器的国家,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向来把一些重大的发明创造归之于“圣人”。制陶技术传说就是由舜开始制作的,即所谓舜“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

    新石器时代,陶器已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各文化陶器的品种、造型和纹饰也独具特征。陶器分为红陶、彩陶、灰陶、白陶和黑陶等。这时期出现的薄胎彩陶、蛋壳黑陶及白陶,标志着新石器时代制陶技艺的发展水平。

    最初的陶器成形采用手制法。有捏塑、模制和泥条盘筑三种形式。在仰韶文化中期还出现了慢轮加工技术,用转动的轮盘使器身缓慢旋转,以便加以修整。

    大概在大汶口文化的晚期,又出现了一种称之为轮制法的制陶新技术。轮制陶器是把泥料放置在陶轮上,借用陶轮快速转动的力量,用提拉的方法使之成形。制作出来的陶器,形状规整,厚薄均匀。这种先进的方法,后来盛行于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陶体现了轮制工艺的最高水平,龙山文化出土的蛋壳黑陶高柄杯,有的器壁厚度仅0.5毫米;有的还装饰有镂孔和极细的划纹。

    趣味链接:古代陶器的种类

    红陶:红陶在中国出现最早,红陶烧成温度在900℃左右。黄河流域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都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赭陶为主。

    彩陶: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一项卓越成就,是用赭、红、黑等色绘饰的陶器。彩陶艺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黑陶:黑陶出现于龙山文化时期。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左右。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轮制,胎壁厚仅0.5~1毫米,再经打磨,烧得漆黑光亮,有“蛋壳陶”之称,表现出惊人的技艺,饮誉中外。

    灰陶:灰陶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已经出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都有一定数量的灰陶,特别是用于蒸煮的器皿,多为夹砂灰陶。到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以灰陶和夹砂陶占据主要位置。

    白陶:白陶是指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它是用瓷土或高岭土烧制成的,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白陶器出现于龙山文化晚期,商代为鼎盛时期。商代后期白陶大量发展,安阳殷墟出土数量最多,并且制作相当精致。到了西周,由于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较多烧制与使用,白陶器即不再烧造了。

    硬陶: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或夹砂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所以统称为“印纹硬陶”。西周是印纹硬陶发展的兴盛时期。因印纹硬陶所用原料含铁量较高,胎色较深,多呈紫褐、红褐、黄褐和灰褐色。印纹硬陶坚固耐用,绝大多数是贮盛器。

    釉陶:汉代出现了一种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剂——铅的釉陶,又称“铅釉陶”。铅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汉代制陶工艺的杰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铅,可以降低釉的熔点,还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铁、铜着色剂呈现出美丽的绿、黄、褐等色。其中绿釉为最多,绿如翡翠,光彩照人。墓葬中出土的铅釉陶器表面,有时出现一层银白色光泽,有人误称为“银釉”。

    019从陶到瓷的进化史

    瓷器是我国伟大的发明之一。从制作的工艺原理上说,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的1500年左右,是陶器向瓷器发展的过渡阶段。

    早期的陶瓷,只是一种釉陶器,又称原始青瓷。它以瓷土作胎,在1200℃左右的高温下烧成,胎质呈烧结,无吸水性或吸水性很弱,器表有釉,但胎质呈灰色,薄层不透光。这种瓷器主要出现于我国商周时期,郑州商代墓葬出土的青釉尊,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原始青瓷。

    汉代时,开始大量出现基色浓重的棕黄色和绿色的釉陶,这被看做汉代制陶业的一项新发明。由于釉料中含有大量氧化铅,所以也称为“铅釉”。

    东汉时,瓷器制作技术逐渐成熟,在东汉末年曹氏墓中,都已经出现釉色光亮、质地纯净的青瓷器。

    后来经过南北朝、隋唐时期制瓷技术不断提高,到唐宋时期制瓷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此瓷器成为生产的主流,陶虽有生产,但无法取代瓷器的主导地位。

    古代瓷器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反映出社会的变革,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变化和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瓷器的造型、纹饰、装饰技法和釉色等也不同,各具时代特征。

    趣味链接:宋代的五大名窑

    宋代时,瓷器生产有许多创新和进步,各地出现了各具特色,享有盛名的瓷窑体系。汝、官、定、钧、哥五大名窑,代表了宋瓷发展的最高水平。

    汝窑。又称汝官窑,窑址在河南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宝丰县在宋时属汝州,故称之为汝窑。该窑建于宋徽宗年间,虽然该窑存在时间前后不足20年,但它却是“五大名窑”之首。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

    官窑。建于宋徽宗政和年间,窑址迄今尚未发现,它为满足宫廷用瓷需要而建。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着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定窑。窑址在河北省曲阳县,由于宋时属定州而得名。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

    钧窑。窑址在河南省禹县的钧台及八卦洞,建于宋徽宗当政期间。钧窑烧制各种皇室用瓷,以花盆最为出色。

    哥窑。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浙江龙泉有章家两兄弟以制陶为业,各主一窑,兄所主之窑名哥窑,弟所主之窑名弟窑,弟窑也称龙泉窑。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

    020“唐三彩”只三种颜色吗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唐三彩”这个词,这个词中的“三彩”两个字是不是意味着它只有三种颜色呢?

    1928年,陇海铁路修至洛阳,人们在一批古墓中发掘出了大量陶瓷雕塑。

    它们色釉晶莹,斑驳淋漓,造型生动、丰富,后被着名学者王国维、罗振玉见到,均赞赏不已。这些陶瓷雕塑便是着名的“唐三彩”。

    这种陶瓷雕塑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陶工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对含有有色金属元素的各种原料有了新的认识后制作而成的。其间经历了一个由粗到精的缓慢烧造发展过程,到唐朝时,终于形成了着名的“唐三彩”。

    那么,人们为什么把它们叫做“唐三彩”呢?

    所谓的“唐”就是唐代的意思;“三”在汉语中又有“多”之意,“三彩”是指这类陶器色彩丰富,有浅黄、赭黄、浅绿、翠绿、深绿、蓝色、褐色、白色等多种色彩。因此,后来的人们习惯把它们称为“唐三彩”。

    所以,“唐三彩”并不只有三种颜色。除了白色(一般微带黄色)之外,它还有其他多种颜色。

    趣味链接:专业研究者为什么把“唐三彩”称为“唐彩色釉陶”

    对于“唐三彩”,专业研究者则多以“唐彩色釉陶”之名称呼。从严格意义上说,“唐彩色釉陶”更具科学性,因为从工艺上看,“唐三彩”是“釉”而不是“彩”。但“唐三彩”是约定俗成的名称,影响广泛,因而保持这一名称具有普遍意义。

    021景泰蓝的起源

    1904年,在美国芝加哥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景泰蓝荣获一等奖,此后便驰名海内外。

    景泰蓝是北京特有的传统工艺品。它是以紫铜做胎,用彩釉做装饰的一种艺术品。其造型主要是瓶和罐。景泰蓝是用铜或银做成坯,用金属细丝捏成各式各样花纹焊在坯的表面,再在这些金属花纹中熔嵌各种颜色的瓷搪釉,这种程序要经过5次到8次,然后再磨光和电镀,才成为一件瑰丽的艺术搪瓷品。

    景泰蓝创始于元代末年,在明代景泰年间得到发展,而且多用晶莹夺目的蓝色釉料,所以后人把它叫做景泰蓝,亦称珐琅或珐琅瓶。

    据传,其起源还与皇宫失火有关呢!

    数百年前,皇宫起了一场大火,宫中的一些宝石、铜器、金银、珠玉在熊熊大火中竟烧成一种五颜六色的结晶体,这可以看成是景泰蓝的雏形。由此便启发人们以彩釉加高温烧制景泰蓝。后来,经过能工巧匠的琢磨、提高,景泰蓝逐步发展成为北京独特的手工艺品。

    经过元明两代,制作景泰蓝的技术大为提高,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制作景泰蓝的技术更是突飞猛进。清代末年,景泰蓝在国际市场上已经非常有名了。

    趣味链接:景泰蓝的颜色

    因为这项工艺始于明代景泰年间,而且初创时只有蓝色,所以叫“景泰蓝”。

    发展到现在,景泰蓝已经不只蓝色这一种颜色了,而是各色俱全。然而人们仍然沿用以前的名字,这是因为,现在的“景泰蓝”已变为一种工艺的名称,而并不仅仅代表某一种颜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