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一日一谈-“定于一”的条件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1),出,语(2)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3)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4)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5),则苗浡然(6)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7),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8)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梁惠王章句上》

    【注释】

    (1)梁襄王:惠王子,名嗣,公元前318年~公元前296年在位。

    (2)语:动词,告诉。

    (3)卒:同“猝”。

    (4)与:拥护,追随。

    (5)油然:形容云多。沛然,形容雨大。

    (6)浡然:浡,同“勃”。

    (7)人牧:役使百姓之人,指国君。

    (8)引领:伸长脖颈。

    【译文】

    孟子拜见了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人说:“远远地打量,他不像个国君,走到近前也看不出国君的威严。他突然问我说:‘天下如何才能安定?’我回答道:‘天下归于一统就会安定。’他又问:‘谁能使天下统一?’我答道:‘不喜杀人的国君能使天下统一。’他又问:‘谁会追随服从这样的国君呢?’我回答道:‘天下的人没有不归顺服从的。大王了解禾苗生长的情况吗?七八月间遇到天旱无雨,禾苗就枯萎了。如果天上忽然涌起乌云,下起大雨来,那么禾苗就又能生机勃勃地生长起来了。像这种情况,谁能阻挡得了呢?当今天下统治百姓的国君没有不好杀人的。倘若真有不随意草菅人命的国君,天下的老百姓必然都会伸长了脖子期望着跟随他。如果真是这样,老百姓归顺他,就跟水自上往下奔流一样,谁又能阻挡得了呢?’”

    【述评】

    仁义之君才能威服天下

    《世说新语·容止》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量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这是关于曹操的一个故事。故事中的匈奴使节不是一个简单人物。能够分辨真英雄和真狗熊是需要一定的判断力的,单从外表是做不到的。在这一章中,孟子也充当了一位相士,匈奴使节没有交待得出结论的原因,但是孟子却说得很清楚,那就是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见其畏,简单地说,就是看上去不像个国君,走近前也没有发现国君的威严。这里引出了孟子“王道”思想中的领导者条件,那就是孟子讲到的“仁者”,即“不嗜杀人者”。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数百年战火连绵不绝,安定是人民的普遍愿望,当然这也是许多诸侯所面临的重要社会课题,在这里梁襄王向孟子提出了“天下恶乎定?”这样一个问题。孟子的回答是:“定于一。”“一”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是一个人、一个理念、一种方法、一种形式还是一个集团?这是一个问题。孔子曾说自己“吾道一以贯之”。老子也曾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诸侯得一以天下定。”老子、孔子和孟子的“一”,恐怕还是理念的成分要大一些,具体地说,孟子想表述的“一”大概就是王道思想。但是梁襄王没等孟子解释什么是“一”,就急切地问谁能达到“定于一”这样的境界。从而把“一”引向了“天下统一”的理解,这不是孟子想说的,所以孟子只好转了一个大圈子才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在这段对话中,情景有点滑稽,这也是孟子得出梁襄王“不似人君”的原因之一。

    那么我们也就只好将“定于一”理解为“天下归于一统”。只有天下统一才能够社会安定,这种理解说得过去,也难怪梁襄王产生这样一种理解。孟子循着梁襄王的思路,对于“天下归于一统”这样的霸业,孟子并没有展开评论,而是对归于一统过程中的主体领导者作了自己的认定,希望把这一话题引到自己的仁政观念中来,于是他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够使天下归于一统,也就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仁者才能够承担这样的历史重任。

    在《新五代史·杂传》中提到,在唐明宗的时候,临河县出土了一只玉杯,上面刻着“传国宝万岁杯”的字样,唐明宗很喜欢,认为前世的宝贝被自己占有,自己一定也会有好的兆头。当时的大臣冯道就驳斥说:“大宝曰位,何以守位者曰仁。仁义者帝王之宝。”意思是皇位是宝贝,但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守住皇位,所以仁义才是帝王的宝贝。同样,孟子所提出来的仁义之君才能威服天下也是这样一个道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