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一日一谈-小勇与大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原文】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1),文王事混夷(2)。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3),勾践事吴(4)。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5)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6),以笃周祜(7),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8)?’一人衡行于天下(9),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梁惠王章句下》

    【注释】

    (1)汤事葛: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葛,葛伯,葛国的国君。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在今河南宁陵北。

    (2)混夷:昆夷,周初的西戎国名。

    (3)大王:也作“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獯鬻: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周称猃狁,秦汉时称匈奴。

    (4)勾践:春秋末期越国的国君,占据了沿东海一带的广阔地域,成为春秋末期较发达的国家,灭吴之后,勾践约各诸侯国在徐州会盟,成为春秋末期的霸主。

    (5)赫斯:发怒的样子。诗句出自《诗经·大雅·皇矣》。

    (6)莒:古国名,在今山东莒县,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消灭。

    (7)祜:福。

    (8)《书》:即《尚书》。

    (9)一人:指殷纣王。周武王起兵伐纣灭殷。

    【译文】

    齐宣王问道:“和邻国交往有什么原则吗?”

    孟子回答说:“有的。只有仁爱的国君才能够以大国的身份来为小国服务,所以商汤曾侍奉葛国,文王曾侍奉昆夷。只有聪明的国君才能够以小国的身份侍奉大国,所以周太王侍奉獯鬻,越王勾践侍奉吴王夫差。以大国身份侍奉小国的,是乐天派;以小国身份侍奉大国的,是畏天派。乐天派安天下,畏天派安社稷。《诗经》说:‘畏惧上天的威严,才能得到安定。’”

    宣王说:“先生的话真有道理啊!不过,我有个毛病,就是逞强好勇。”

    孟子说:“那就请大王不要喜欢小勇。有种人动不动就手按剑柄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是平常之人的小勇,只能对付一个人罢了。希望大王您能把这种匹夫之勇升华到一个新高度。《诗经》说:‘文王勃然大怒,整治军队调兵遣将,把侵略莒国的敌军阻挡,加深了周国的福佑,不负天下百姓的期望。’这就是周文王的勇武。文王一怒而使天下的百姓得到安宁。《尚书》说:‘上天造就百姓,又替他们造就了君王和师长,这些人的唯一责任,就是帮助上天来佑护百姓。所以,天地四方有罪和无罪的人,都由我来负责,普天之下,何人敢不守本分呢?’当时,纣王一人横行天下,周武王便感到羞耻,起兵讨伐。这是周武王的勇武。周武王也是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宁。如今,大王如果也做到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那么,老百姓一定会唯恐大王不喜好勇武呢。”

    【述评】

    匹夫之勇不是真正的勇敢

    在孟子的眼里,“勇”有大勇与小勇之分,大勇可以安天下,小勇则只能力敌一人。

    “勇”这一命题,是孟子和齐宣王谈论外交原则的时候提出来的。孟子认为大国外交要以仁为原则,不能恃强凌弱,不能以大欺小,要以顺应天命为乐,要替天行道;小国的外交要以聪明取胜,要敬畏天命,要巧妙周旋,不能夜郎自大,以维持自己的生存为目的。天命是社会发展的大规律大趋势,任何国家和集体都要以这些规律为行事立国的指引,如果逆天行事,后果不堪设想。孟子在和齐宣王探讨这一话题时,列举了商汤、文王、太王、勾践等人的立国事例,立论有据,让齐宣王连连点头。

    但天命毕竟是摸不着看不到的东西,齐宣王在战国混乱的政治环境中,见惯了用拳头说话来解决问题的场面,对孟子的天命论虽然点头称是,但内心里还是不太信服的。他说:“先生的话真有道理啊!不过,我有个毛病,就是逞强好勇。”言外之意就是说,我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依托天命,而是喜欢通过武力。这样小勇与大勇的问题就被提了出来。

    孟子认为作为人君、领导者,必须有大勇,而应舍弃小勇。那么,什么是小勇,什么是大勇呢?孟子说,像一个人手按剑柄,动不动就吼道:“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就是匹夫之勇,是只能对付一人的小勇。而当自己的部族面临强权时,像文王武王那样敢于一怒而率众奋起抵抗,救民于水火,所谓“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这就是弥天大勇。从孟子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匹夫之勇,是无原则的冲动,是意气所致。而大勇则是基于正义的勇敢,是以公理和正义作为其内驱动力,是大义凛然,所以无所畏惧。

    韩信年少时家贫,被人瞧不起。有一次,一个无赖青年当众侮辱韩信,说:“你虽然身高体大,喜欢佩带刀剑,内心里却十分胆怯。”他还说:“韩信,若你不怕死,就用剑刺我;怕死,就从我裤裆下钻过去。”韩信注视了这个无赖好久,然后就低下头从他叉开的双腿间钻了过去,又爬着走了几步。满街的人都嘲笑他,以为他怯懦。后来,韩信做了楚王,他召见了当时侮辱自己、让自己从他裤裆下钻过的那个无赖青年,提拔他做了楚国的中尉。韩信对各位文武官员说:“这个人是一位壮士。当初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不过杀他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因此我就忍耐下来,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的确,韩信如果那时逞匹夫之勇,身败名裂,陷身囹圄,也就不可能有后来和项羽的中原逐鹿,也不会有后来的出将入相。

    匹夫之勇充其量只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而大勇则是经天纬地,改变乾坤。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留侯论》一文中,进一步发挥了孟子的这个观点。他说:“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总的说来,大勇凭靠的是仁义与智慧,小勇则凭借的是个人力气,所以它们的结果才会迥然相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