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一日一谈-无敌于天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原文】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1),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2),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3),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4),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5)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来未有能济(6)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7)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公孙丑章句上》

    【注释】

    (1)廛:赵岐注“廛,市宅也”,此处指集市中储藏货物的场所。征,征税。

    (2)关:关卡。讥,查问,稽查。

    (3)助:赵岐注,“助者,井田十一”。

    (4)廛:民居。夫里之布,即“夫布”和“里布”,为古代税收之名称。

    (5)氓:民。

    (6)济:成功。

    (7)天吏:赵岐注,“天吏者天使也。为政当为天所使,诛伐无道”。

    【译文】

    孟子说:“尊重贤德的人,任用有才干的人、杰出的人物执掌政权,那么天下的士人都会满怀喜悦,而且乐于到那个朝廷去服务;在市场里,提供存放货物的地方而不征税,依照法定的规则收购货物,不使货物长期滞积,那么天下的商贩都会满怀喜悦,都愿意把货物集中到那个市场上了;在关卡,只稽查违法活动而不征税,那么天下的旅客都会满怀喜悦,愿意取道这个国家了;对于种田的人,实行“井田制”,只要农民助耕公田,不再征收私田的赋税,那么天下的农夫都会满怀喜悦,愿意在那个国家的田野里耕种了;人们居住的地方,没有劳役税和额外的地税,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满怀喜悦,愿意来做那个国家的子民了。真正能够做到这五个方面的人,那么邻国的百姓就会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敬仰他了。假如邻国要想来攻打他,那就好比率领子弟去攻打他们的父母一样,自人类诞生以来,这样的事从来没有成功过。像这样,就可以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的人,是顺应天命的领导人。这样的人不能够称王天下,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述评】

    孟子的理想国

    孟子一直秉承以德服人、以德化民的政治主张,他反对君主将自己的快乐建筑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要求君主与民同乐、发政施仁。他认为只有得民心者才能长久地保有天下,他一再强调“仁者无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的仁政思想,在这一篇中孟子集中论述了仁政的具体措施,以及他心中理想国的模样。

    孟子认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只要君王能够和百姓同欢乐,共患难,同甘共苦,那就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从而拥有最普遍的群众基础,如此,称王天下,那是指日可待的;但如果不行仁政,残暴虐民,以害民为乐,那只能招致广泛的反对,即使你拥有天下财富、兵强马壮,那也不会将自己的统治延续久远,孟子说:“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只有施行仁政,才能达到政清民和,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稳定繁荣的理想图景。

    仁政爱民的仁政思想,历来是中国知识分子最高的政治理想。孟子认为做到仁政爱民的王道境界,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必须有稳健进步的人才战略。孟子认为一个开明的君主必须尊重贤德的人,任用有才干的人,这样天下才俊才会乐于为君所用。

    第二,必须有灵活的商业政策。以孟子所处的时代来看,孟子提出“廛而不征,法而不廛”是有进步意义的,就是为商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扩大商业规模,吸引外来投资者。

    第三,必须有健康的税收制度。孟子认为“关讥而不征”,各个关卡只是查问不法行为,而不向人民胡乱征税。

    第四,施行良好的农业政策。农业为天下之本,实行好的政策,可以稳定整个社会的基础。孟子认为应该“耕者助而不税。”只要农民完成十一税租就不应该加收额外的农业税收,以减轻农民的负担,使农民能够安居乐业。

    第五,建构和谐的社会关系。孟子认为对待国中居民不能残酷压榨,应该“无夫里之布”,也就是免除他们的“劳役税”和“土地税”。只有这样天下民众才会心向往之,纷纷来投。

    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的这些观念涉及到了当时的众多的政治层面:人才战略主要是针对统治阶层的素质提出来的;而其他主要是针对被统治者提出来的。

    作为人才战略,孟子的观念比较鲜明,那就是“尊贤使能”。这在等级森严的“世卿世禄”的世袭制的社会中,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是孟子民本思想在人才观念中的运用,孟子已经认识到尊贤使能的政策会破坏宗法制度下的尊卑亲疏关系,所以,他警告国君应谨慎从事:“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正因为尊贤使能要破坏血缘亲族中尊卑亲疏关系,所以这在实施过程中,其难度是相当大的。但是历史的潮流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谁在这样一个纷争的时代里面得到贤才,也就意味着他在统治阶层的素质方面拥有着优势,政治统治的有序化才能成为可能。孟子认为,统治者任用“贤者”与“能者”应该具有不同的原则。对于“贤者”,要“尊”;对于“能者”,应该“使”。换言之,对待“贤者”,要以崇敬之情待之,因为他们是道德的典范,应该让他们以其无与伦比的道德魅力感化民众,从而移风易俗端正世风。对待“能者”,要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和管理能力上的特殊优势,让他们担任具体的职务,发挥他们的才干,使得行政行为走向和谐的道路。

    《战国策·燕策》中记述了一个经典的人才聚则国兴,人才去则国败的例子。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就是孟子一再提到的齐燕之战,主人公是燕昭王。燕昭王是燕王哙的儿子,在他继承君位前,燕国刚刚经历了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燕王哙听信他人的蛊惑,贪图让贤的虚名,稀里糊涂地把君位禅让给相国子之。子之当政后,民心浮动,燕国陷入了混乱之中。当时,国人不服,国内各种矛盾激化。太子平与将军市被举兵进攻子之,没有成功。之后,太子平与将军市被又互相攻击,二人在混战中被杀,“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时逢燕乱,齐宣王不顾曾订的盟约,乘机入侵,当时燕国“士卒不战,城门不闭”,齐军大获全胜,燕王哙和子之都死于乱军之中。燕昭王就是在这种风雨飘摇的政治环境中即位的。

    燕昭王即位后,决定招揽人才,振兴国力,以报国仇。但是大多数人认为燕昭王不过是做做样子,所以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后来燕昭王会见谋士郭隗时,郭隗给燕昭王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古时有个国君打算出千两黄金去购买千里马,然而三年过去了,还是没有买到。有个人自告奋勇地说:“陛下,让我去买吧。”国王慨然应允。又过去了三个月,才找到一匹千里马,可当这个人去的时候,马已经死了。他叹息一番,用五百两黄金买了这匹死千里马,回去向国王交差。国王生气地说:“我要的是活马,你怎么花这么多钱弄一匹死马来呢?”这个人说:“您舍得花五百两黄金买死马,更何况活马呢?我们这一举动必然会引来天下人为你提供活马。”果然,没过几天,就有人送来了三匹千里马。

    郭隗接着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尚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大的人,必然会闻风而来。”

    燕昭王听完后,连连点头,深以为是。于是他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并为他建造了富丽堂皇的宫殿。与此同时,燕昭王还于易水旁修筑黄金台,广招天下人才,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这是“尊贤使能”的结果,燕昭王对乐毅积极放权,使他在攻齐的过程中势如破竹,屡立功勋。但是,这种图景并没有久长。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燕惠王立。当时,乐毅对莒、即墨两城采取围而不攻,以待时机的策略。齐人到燕进行反间活动。昏聩的惠王听信谣言,派骑劫往齐指挥燕军,召乐毅回国。乐毅担心被杀,便逃亡赵国。骑劫平庸无能,在与齐军作战中被杀,燕军望风而逃,齐国很快就收复了失陷的七十余城。燕国从此走上衰亡的道路。

    很清楚,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作为经济策略,由于世事迁移,加之错综复杂的其他因素,我们无法拿到现实中去加以运用,但是其中的主要原则,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这些原则的思想基础其实就是民本思想,《晏子》里有一句话:“明君不屈民财,不穷民力;君屈民财者不得其力,穷民力者不得其乐。”这也是基于民本的一种考虑。孟子理想国的构建中提到的那些具体的原则主要的目的是顺从民心,尊重民意,爱民利民,富民教民,只要这样,百姓对待国君就如同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

    曾几何时,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了与之相悖的一些做法。我们的各种税费名目繁多,农民辛苦耕种一年,却无所收获,许多人只好背井离乡靠打工来维持生计,于是大片土地荒芜了;我们名目繁杂的吃拿卡要,让许多商业单位不堪重负,怨声载道。

    现在,我们的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放了市场,为外资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我们严格法制,维护政治环境的公正无偏;我们税费改革取消提留统筹,并逐渐实现土地税的取消,进行农业补贴,对农民的生存状态给予关注,还诸清平康乐;我们加强税收制度的法制进程,使之有序化,完善了市场环境,促进了贸易的兴盛。

    这些,不正是孟子所论述的一些原则的现实操作吗?虽然实现仁政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我们去做了,在这个过程中就会看到兴盛的图景。

    孟子的理想国应该引起当政者更多的注意,它的精神又何尝不是自由和公正的民主精神呢?我们透过历史的烟尘望向古代,古人又何尝不在历史深处向我们作期盼的眺望呢?我们应该知道自己的责任,因为先贤的话就在我们眼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