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一日一谈-德治的标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原文】

    孟子曰:“以力假(1)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2)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公孙丑章句上》

    【注释】

    (1)假:假托,假借。

    (2)赡:足。

    【译文】

    孟子说:“依靠武力又打着仁义的旗号的可以称霸于诸侯,这种称霸必定以国力强盛为前提;依靠德行施行仁义的可以称王于天下,这样称王不一定仰仗自己国力的大小。商汤凭借方圆七十里土地,文王凭借方圆百里的土地就取得称王天下的成就。自恃武力而使人臣服,并不能使人心服口服,只是力量不足以反抗罢了;依靠德行使人臣服,能使人心悦诚服,就好像七十位弟子服膺孔子一样。《诗经》上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没有不心悦诚服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述评】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服人者王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服人者王。”这短短的十二个字概括出了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两种不同的格局,同时也映射出社会生活中的两种人格类型。王道和霸道的分野就是如此清晰。在孟子的眼里,三皇五帝的政治才是纯正的王道,三代以下则多为霸道。“用武力征服”,还是“用道德感化”,在庶民那里,还会产生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对孟子来说,理想的选择当然是“王道”和“德化”。儒家的人文教化主义,在孟子那里,达到了新的高度。实际上这两种政治和人性风格在以后的时代里也是交织在一起,彼此消长,纠缠不清的。孟子曾说“春秋无义战”,那么在战国群雄逐鹿的时候,霸道当然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难怪孟老夫子对现实抱有如此深的批判情结。其实不光是他对“德”持有深切的关注,战国其他的思想家都对“德”的价值有着普遍的共识,虽然他们的政治理念不同,哲学观念殊异,但对“德”之于政治的意义在认识上基本上相差无多。

    庄子在《天下篇》中强调:“以德为本。”

    荀子在《劝学篇》中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管子·兵法》中也说“通德者王”。

    我们可以看出,“德”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在许多的思想家那里具有一种共性的东西。孟子在这里以及其他篇章中提到的所谓“德”的概念和以之为中心的观念,是和孔子的思想一脉相承的,二者的“德”论构成了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孔子在《为政篇》中劈头一句话就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所以以“德”的原则为政,就会如同北极星一样,自在其所,而群星都拱卫于四周。孔子认为,为政以德与否,决定着执政的成败和政权的更迭。古往今来政治上的得失,大致乃“有德”或“无德”所致。夏商周迭兴,都是因为前代“德昏政乱”,后代“发厥明德”方才实现的。

    既然“德”具有如此神奇的医治社会痼疾的功效,那么它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又由哪些因素构成呢?从孔孟的思想中可以看出它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第一,“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孔子认为德修必须在“仁”的基础上,能够博施济众,帮助该帮助的人群,遍施恩泽,以达到化育万民的目的。也就是说一个拥有德修的人必须具有民本的思想。

    第二,宽厚诚信。孔子说“宽则得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是有德者必要的人格品质。

    第三,“选贤用能”、“节用爱人”。这是有德者社会行为中的行为准则。鲁哀公曾经问过孔子,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这样一个问题。孔子回答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意为要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孔子此言旨在告诫统治者,在选用人才问题上要慎重,真正做到荐举贤才,选贤用能。

    第四,“敬事”、“公平”。对于该负的责任要积极的承担,该做的工作积极去完成。这样,才能够使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而公平是我们、尤其是领导者的一个重要尺度。

    在《论语》中,对子张提出的“何以为政”这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尊五美,屏四恶”。照孔子的解释,“五美”是“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四恶”是“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对于“五美”我们较容易理解,对于“四恶”,南怀谨在《论语别裁》中是这样解释的:

    “不教而杀谓之虐。”对部下,对学生都是如此,如果没有教导他,他做错了,我们要自己负责。人并不一定对任何事情都有经验,而教了以后,改不过来,才可以处罚他。“不戒视成谓之暴。”这个“戒”就是告诫。对部下事前不告诫他,到时候又要他拿出成果来,要求太高,不合情理,这是非常要不得的事。“慢令致期谓之贼。”对于法规、命令,待之以轻慢的态度,不在乎。“慢令致期”,自己玩弄法令,而希望别人达到目的,完成任务。符合你的期望,这就是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为政之道,一切事情都要想到,我所需要的,别人也需要,假使一件事临到我身上,我会很不愿意,临到别人身上也是一样,这是“犹之与人也”,比之自己与人家相同。“出纳之吝”——为政与经济分开来——就是怎样节省或放开来用,这个分寸,各有专门负责的人,该用则用,该省则省。

    “五美”是德的主要构成因素,而“四恶”则是“德”的重要敌人。孔子的德治思想大多是从个体的修养着手讨论的,对于今天的我们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而在孟子那里则多是指向了政治的层面,为他的王道理念服务的。这看似离我们的现实有点远,其实所谓的“王”和“霸”这样的政治状态在我们的生活中何尝不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人生状态呢。

    人生也是一场战争,个体也是一个世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