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一日一谈-与人为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原文】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1)。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公孙丑章句上》

    【注释】

    (1)与:偕同。

    【译文】

    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禹,听到别人善意的意见和建议,就向人家致敬。伟大的舜帝更是了不起,善于向别人看齐,抛弃自己的缺点,吸取他人的长处,乐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发展自己的善行。舜从耕田种地、制陶打鱼,一直到成为帝王,没有哪一个优点不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吸取众人的优点来发展自己的善行,这就是与别人一同行善啊。所以,君子最高尚的德行就是偕同他人一同行善。”

    【述评】

    善待他人便是善待自己

    中国现在的外交政策是“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其中的“与邻为善”就是化用“与人为善”一语。

    “与人为善”的观念在历史的发展中有两种解释:

    第一,在现代人的观念中,与人为善是指为人处世的一种积极和有意义的行为,是指怀有善意地和他人相处,并帮助别人,这样我们就可以为自己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使自己有一个能够实现自我的广阔天地。与人为善是人际交往中一种高尚的品德,是智者心灵深处的一种沟通。

    第二,作为与人为善的原始出处,孟子在这里的观念更为深刻,那就是“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也就是说,看到别人的优点长处,要“见贤思齐”,积极地吸纳过来,从而完备自身的善。这和孟子的“善与人同”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二者具有一些共同的因素,但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前者讲的是人际关系的原则;后者讲的则是人的修养问题。

    既然二者的解释都具有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那么我们这里不可偏废,对二者都作一些考量。

    首先,我们要看的是人际关系中的“与人为善”。人作为社会中的人,他的所有活动几乎都是在与人的关系中展开的,所以处理好人际关系是我们和谐共处的必要的基础。古人留给我们的这句话成了指导我们友善待人的箴言,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中国有句俗话:“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非常生动地体现了“与人为善”的效果,从而也让我们“通过换位思考”,进一步体察“与人为善”对于我们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

    人是情感的动物,你的善意必然会换来别人的笑脸。生活也许就是这样:如果我们对人多一份善意和宽容,自己就会多一份他人的支持与帮助。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并使我们可以享受到一种施惠于人的快乐,因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在历史中有不少这样的事例:

    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温·奥尔德林是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两个人。

    阿姆斯特朗在迈上月球时,因一句“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富有智慧和哲理的名言而家喻户晓。但一同登月的还有奥尔德林,却少有人知道。

    在庆祝登月成功的记者招待会上,有一位记者突然提了一个很令人尴尬的问题:“作为同行者,阿姆斯特朗成为登陆月球的第一人,你是否感觉有点遗憾?”在众人有点尴尬的注视下,奥尔德林风趣地回答道:“各位,千万别忘记了,回到地球时,我可是最先迈出太空舱的!”他环顾四周笑着说:“所以,我是从别的星球上来到地球的第一个人。”大家在欢愉的笑声中,给了他最热烈的掌声……奥尔德林善意地化解了人们的不平和现场尴尬,同时也赢得了在场者的尊重。

    宋代的寇准与王旦,曾同朝为官,当时王旦为宰相主管中书省,寇准为副相主持枢密院。两人性格相左,一个柔和,一个刚直,故常有摩擦。一天,中书省有档案送给枢密院,不合文书格式,寇准便把这件事报告了宋真宗,王旦受到了责备,中书省的官吏也受到了处分。没出一月,枢密院有档案送到中书省,也违反了文书格式,中书省的官吏很高兴地呈送王旦,认为报复的机会来了。王旦却叫人返还给枢密院。寇准知道后十分惭愧,立即拜见王旦说:“您真有天大的度量啊。”王旦与人为善,宽容对待同僚间的摩擦,不仅消除了彼此隔阂,确保了政坛稳定,而且以自己的高尚情操影响了寇准。

    可以看出,“与人为善”是社会的润滑剂。它不单单是一种简单的相助,它更是一种博大无垠的爱,当它充塞于我们的周围,我们就能够感到春天的温暖。

    然后,我们要看个人修养中的“与人为善”。

    孟子是通过三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来引述这论题的。他先从子路说起。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孟子说子路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闻过则喜,听到别人给自己指出过错就高兴。然后孟子提到夏禹,他一听到别人对他说有教益的话,不仅高兴,而且还要向他人致敬。伟大的舜帝更是了不起,善于向别人看齐,抛弃自己的缺点,吸取他人的长处,乐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发展自己的善行。

    孟子在文中多次提到大舜,对他的仁德修养佩服不已。

    传说,舜的父亲是个糊涂的瞎子,人们叫他瞽叟。舜的生母死后,瞽叟续弦。后母对待舜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为人傲慢,品性恶劣,瞽叟却很宠他。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待他的父母、弟弟却非常好。所有,大家认为舜是个德行好的人。

    尧当时打算把帝位禅让给舜,为了考察大舜,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舜的后母和弟弟见了,很是嫉妒,于是便和瞽叟一起谋划,想杀害舜。

    有一次,瞽叟让舜修补粮仓。当舜顺着梯子爬上仓顶后,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舜在仓顶上看见起火,想找梯子,梯子早已被撤掉了。幸亏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各夹一笠帽,像张开翅膀的大鸟一样跳了下来,一点也没受伤。也许这是人类第一次飞行的实验,不过是为了逃命罢了。

    瞽叟和象并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到井下后,瞽叟和象就在地面填土,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安全地回家了。象不知道舜早已脱险,得意扬扬地回到家里,跟瞽叟说:“这一回哥哥准死了,这个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哥哥的财产分一分了。牛羊财物归你,他的老婆和武器归我。”说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进屋子,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象心里暗暗吃惊,很不好意思地说:“哎,我多么想念你呀!”舜也装作若无其事,说:“你来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帮助我来料理呢。”以后,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这个关于舜的例子多是仁孝的东西,但也是“与人为善”在亲缘家族中的体现。大舜之所以被称颂,认为他是仁德的化身,主要的原因就在这里。他能够将别人的善行变成自己的善行,把别人的优点变成自己的优点,把善行普及推广开来,所以孟子认为,“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