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一日一谈-无官则无言责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原文】

    孟子谓蚔蛙曰(1):“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2),似也,为其可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

    蚔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

    齐人曰:“所以为蚔蛙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公都子以告。

    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公孙丑章句下》

    【注释】

    (1)蚔蛙:齐国大夫。

    (2)灵丘:齐国边境邑名。士师,官名,治狱之官。

    【译文】

    孟子对蚔蛙说:“你辞去灵丘地方长官的职务,请求担任狱官,似乎很有道理的,因为这样就可以向齐王进谏了。现在,您任职已经几个月了,难道还不能进谏吗?”

    蚔蛙向齐王进谏而不被采纳,于是他便辞官而去。

    齐国有人说:“孟子替蚔蛙出的主意倒是不错;不过弄得人家丟了官职,他怎么为自己考虑的,我们就不知道了。”

    公都子把这些传言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我听说过:有官职的人,如果无法恪尽职守的话,就可以辞职;有进谏责任的,如果无法畅所欲言,就可以辞职。我既没有官职,又没有进谏的责任,那么我的行动进退,难道不是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吗?”

    【述评】

    职与责的关系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里当局者是齐国大夫蚔蛙,他辞去了地方长官的职务,去担任狱官,却很长时间没有尽到狱官进谏的责任,可见他对自己的位置的确认识得不够清楚;旁观者当然是孟子了,他虽然在齐国位为客卿,但有职无权,看到蚔蛙身为长官,却未尽到应尽的责任,心下不免不满。

    按一般人的想法,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别处洪水滔天,关我屁事。但是孟老夫子偏偏是一个积极入世的失意者,眼看着有人占着茅坑不拉屎,自己却在一边干着急,于是感到自己有责任去一语警醒梦中人,让他在其位谋其政,好好把自己的职务运用起来。

    但结果却并不美妙。蚔蛙这个人历史不载,但想必也是个耿介之士,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根筋。他听了孟子的一通大道理之后,就跑去向齐王进谏了。至于他进谏的内容我们无从知晓,合不合理更难以测度,这里我们本着良好的愿望,假定他所说的都是金玉良言。结果没有被齐王接受,搞得蚔蛙很没有面子,于是一气之下拂袖辞职,走人了事。

    这样蚔蛙尽到了人臣的责任,却落得了辞职的下场,值不值得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中国有句老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当官是“为民做主”的充分条件,就是人处于社会的管理阶层,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为民做主”是“当官”的必要条件,否则就是徒有虚名,尸位素餐。有官有职就有责。官职和责任是统一在一起的集合体,负起应当的责任是当官者的所有价值。没有了这个价值,在官位上的人就会轻飘飘的如同一根鸿毛,不但为他人所轻视,也会让自己感到空虚。

    问题在于,是不是每一个拥有职权的人都能够在其位谋其政,恪尽职守,实现自己的价值呢?倒也未必。除了那些自甘堕落的为政者不能够实现这一社会目标外,还会有众多的其他因素阻挠干扰我们工作的进行。在这些因素中,除了客观的环境因素我们可以努力克服之外,最让我们困扰的是主观的人事环境。人是最危险的动物,有时他们会成为老虎,也就是在其位者谋政时的拦路虎。这里面有同人的勾心斗角,有下属的恶意拆台,有上级的横加阻挠,往往会使我们努力付出的心血付诸东流。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又应该如何面对呢?孟子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变通的道路,他说:“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也就是说,当官的人,不能恪尽职守趁早拍屁股走人,进谏的人,如果自己的善言不能被采纳,趁早离这个领导远远的。蚔蛙就是这么做的。

    在外人看来,蚔蛙是被孟子给害了,进谏未果,白白丢失了一个养家糊口的官位。但在孟子看来,这才是一个负责任的官员的必备品德。当孟老夫子听到外面的风言风语之后,就立刻为蚔蛙的行为进行了辩护,同时还说:“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意思是,我无官一身轻,进退多有余地。有许多的人认为这是孟老夫子的潇洒的处世之道,并教育别人不能执著于所谓的世俗权责。但这种理解是不是太片面了?因为如果真像那些人说的那样,孟老夫子就太不地道了。鼓动别人去尽职尽责,然后幸灾乐祸地夸耀自己的自由,这不符合孟子的为人。孟子不是“闲云野鹤无常住,何处江天不可飞”的隐士,而是积极推销自己政治理念的入世者。他这里的这句话其实是对自己情况的一种认定:“我没有官职,没有进谏的责任,我的回旋余地要大一些。”言下之意是,我要进谏的时候,如果不被采纳,就用不着辞职离去,因为我本来就没有官职啊!通过孟子的政治历程来看,他屡次进谏齐宣王,收效甚微,加之后来年事已高,最后还是黯然地离开了齐国和齐宣王,兑现了自己的政治诺言。

    既然在这里说到了进谏的事情,那我们也对中国古代的进谏文化作一点介绍。

    中国是一个具有专制传统的国家。在古代,从来就缺少民主的气氛和体制。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生杀予夺的权威。为了维护专制独裁的公正性和行政的准确性,谏言文化成为了中国政治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它具有改革弊端、弥补缺失的重要作用。春秋时期,晋大夫范文子就曾说:“兴王赏谏臣,逸王罚之。”《管子·形势解》中也认为:“谏者,所以安主也。”可见,谏言制度是对专制政治的一种有力的补充。

    在谏言的过程中,由于世俗权威的独断性有时缺乏必要的法律约束,所以进谏者的命运多不可测。中国有句老话:“文人死于谏,武士死于战。”在《管子·八观》中也强调:“谏臣死,而谀臣尊。”意思是说,进谏的大臣多没有好下场,而谄谀之臣大多逍遥自在。这是因为忠言逆耳,甜言蜜语许多人却乐于消受。但是,世间总有心怀天下的仁人志士,他们往往将自己的荣辱置之度外,以匡扶社稷为己任,以扶危济困为目标,建言献策,以期能够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换取天下的安宁。正是因为谏言者的后果多不可知,而谏言者又多是聪明之人,所以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才会出现那么多稀奇古怪的谏言行为。大致总结下来,可分为如下几种:

    第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诤谏。这种谏言者多以忠君为国为己任,往往置生死于度外,言辞激烈,不留余地。这种谏言活动多具有一定的戏剧性,激动人心,或令人击赏,或令人扼腕,是中国政治史中的华美篇章,凸现了那些心灵的高尚。《管子·形势解》中说:“正谏死节,臣下之则也。”这也正是古人对于谏言者的一个准则。

    这种诤谏者的故事不胜枚举。且看这个例子:

    春秋卫国大夫鱿,字子鱼,亦称史鱼。当时卫灵公不用贤臣蘧伯玉,却任用小白脸弥子瑕。弥子瑕是卫灵公的同性恋朋友,据说年轻时,他为了看望病重的母亲,不顾礼仪,私自驾国君的车,国君却认为弥子瑕十分孝顺;弥子瑕将咬过一口的桃子给国君吃,国君也觉得弥子瑕尝着好吃才给自己的。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不再受到宠幸,国君便说他私驾君车是犯上行为,还把吃剩的桃子给自己吃,更是大不敬。当然这是后话,当时史鱼数谏不从。史鱼不幸身染重病,生命垂危,于是命自己的儿子说:“我活着的时候不能匡正君主的错误,死了也不配享有丧葬礼仪,你就把我放在窗户底下吧。”史鱼死后,灵公去吊唁,看到这种情况非常奇怪,史鱼的儿子就如实相告,卫灵公惊叹道:“寡人之过也。”于是提拔伯玉,而退子瑕。孔子闻曰:“直哉史鱼!既死,犹以尸谏。”

    第二种我们可以称之为谏而不争。这种谏言者态度比较超然,积极进谏但不执著,自己尽到了责任,至于君主爱听就听不听拉倒。孔子就是这种态度的秉持者。孔子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还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孟子和他的观点相同,他认为:“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第三种我们可以称之为顺谏。这种谏言者非常聪明。他们在向君主进谏时,善于借用身边的事物,寻找契机,察颜观色,委婉曲折地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既不触犯龙颜,又可以达到劝谏的效果。《邹忌讽齐王纳谏》讲的就是顺谏的例子。

    所以,作为臣子,既要担负起为政的责任,又要掌握这么多稀奇古怪的谏言方式,活得的确挺累的,不像孟子那样“绰绰然有余裕”,蚔蛙就是在这两块大石头面前绊了个大跟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