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一日一谈-君子不可货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原文】

    陈臻问曰(1):“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2);于宋,馈七十镒而受(3);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4),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公孙丑章句下》

    【注释】

    (1)陈臻:孟子弟子。

    (2)馈:馈赠。金,古代各种金属泛称金。兼金,指上等黄铜,价值数倍于普通金属。

    (3)镒:古代的重量单位之一,二十四两为一镒。

    (4)赆:旅费。

    【译文】

    陈臻说:“以前在齐国,齐王送您上等好金一百镒,您没有接受;在宋国,宋王送您七十镒,您却接受了;在薛国,薛君送您五十镒,您也接受了。如果以前在齐国不接受赠金是正确的话,那么现在接受就是错误的;如果现在接受是正确的话,那么以前的拒绝就是错误的。在这两种情况中,您必定处于其中的一种了。”

    孟子说:“我做的都是正确的。在宋国的时候,我将要长途旅行,远行的人必然需要路费,宋君说:‘送点路费给你。’我为什么不接受呢?在薛国的时候,我听说路上有危险,遂有戒备之心,因而薛君说:‘听说您需要戒备,所以送点钱给你买兵器。’我为什么不接受呢?至于在齐国,就没有什么理由。没有理由而送给我钱财,这是收买我啊。哪有君子可以被人家用金钱收买的呢?”

    【述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陈臻是个耿直的学生,对老师前后不一的行为迷惑不解,于是将这两种行为作了一个“两难推论”摆在了孟子面前,是与非,任选其一。这个问题够难的。

    好在孟子对于问题的认识有自己的想法,不但轻易地化解了陈臻的疑惑,还提出了“君子不可货取”的著名论断。这一观念是中国传统精英知识分子精神理念的核心内容之一,千百年来影响着他们的道德操守和价值判断。从孔子时代到战国时期,乃至封建社会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文人孜孜以求的就是自身道德的建设,至圣先贤的许多观念得以延续、阐发、秉承,并灌注到中华民族的道德世界,成为省身治世的金玉良言。

    春秋时,有一宋国人获得一块美玉,奉献给大夫子罕。子罕不受。献玉的人说:“这块玉拿给玉匠鉴定过,认为是宝贝,所以才进献给您。”子罕说:“你把玉作为宝贝,我把不贪作为宝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接受了你的玉,我们两人就各自都丧失了自已的宝贝。不如各人都保有自已的宝贝吧。”这里子罕的自律就是君子的道德恪守。一个人应该守护自己最宝贵的品格和道德操守,不能让物欲迷惑了自己的眼睛。

    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对君子的行为准则作过充分的论述,他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强调君子品格的道义基础、立身原则和价值判断。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把利放在末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并将义利之辩看成是君子和小人的分界线,指出二者对于价值判断的着眼点有极大的差别:前者以义为目的,后者以利为目的。

    那么,在古人那里到底什么是君子呢?儒家诸子和后世学人强调君子应该具有高尚的精神追求,积极入世的社会价值取向;应该追求道德素养的完善,举善隐恶的时俗行为的张扬;应该具有与人为善的广阔胸襟,济世扶危的远大志向;应该具有引领道德风尚的行为魅力,鄙视小利而以天下信义为重。

    让我们看一看先贤们的论述吧: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四道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第五》)这是衡量君子的四个重要原则:恭行、敬事、惠民、使义。

    孔子云:“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孟子曰:“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这是君子的道德素质,应该“善与人同”,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礼记·哀公问》中说:“君子言不过辞,动不过则,百姓不命而敬恭。”孔子指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先进》)这是君子之德的社会效应,它可以引领好的道德风尚。

    荀子说:“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这是君子的行为准则,应以公正为据。

    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是君子的社会作用和应该具有的抱负理想。

    可以看出,在这些先哲那里,对于君子的认定具有一种普遍的意义。君子应该以善性为基,以善行为墙,以善举为梁,构筑自己作为君子的道德屋宇。在《论语》和《孟子》中,他们对君子的期望值极高,因为历史事实也告诉我们,他们所崇尚的君子,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在《论语》中涉及“君子”的论述高达84处,在《孟子》中也高达83处,对于君子的论述构成了他们对于道德修养、社会观念、价值观念、伦理观念等方面的基本论点。

    当然在对君子的认定中,荀子的一个说法值得我们关注,他认为“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说法,也就是看人不看身,而看心。心术正的丑人再丑也是君子,心术不正的美男子再帅,也是小人。这可以让我们戴着世俗有色眼镜看人的诸君有所省思。

    孔孟认为,作为君子,重义轻利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原则必须贯彻到现实生活和人际关系中,重建自己的道德体系不能肆意,放逐自己的欲望心性,不能片面地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当然,欲望是人的基本构成,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是如果富贵“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这也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所以孟子的有所取,有所不取,才能够让我们心悦诚服,孟子才会面对陈臻的诘问回答得那么理直气壮。

    “道”是第一位的东西,“富与贵”是第二位的东西。孔子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荀子也说:“士君子不为贫穷殆乎道”(《荀子·修身》)。他们“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基本的人生追求是“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也就是说道德素养、道义准则是一个君子的生命。生命中可以没有轻裘肥马,但不可以没有正道直行。这是君子的原则性问题。

    孔子对于君子曾经有一个有意思的比喻,他说:“君子不器。”表面的意思是说,君子不能像一个器具一样。孔子的比喻到底说了一种什么观念呢?《论语正义》中解释说:“君子之德则不如器物各守一用,见机而作无所不施。”按这一解释,孔子认为君子不应该像器皿那样只有某种限定的功能,因为器皿一旦被制成,从形式到内容就定格下来了,不变、僵死,便成了它永久的特性,君子不应该成为只能一用的工具,而应该是主导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他必须适用各种社会行为的需要。

    但是谁也不是孔子,他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由于孔老夫子没有说全,所以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综合考量,大概有这几种解释:

    一是君子不能以“成器”为人生目标,成为政治的工具,如果以为成了王侯将相,就达成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这种观念对君子来说是不对的,他还需要更高的精神追求。

    二是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能做一种事情,像碗只能盛水、篮子只能装东西那样,限制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应该适应不同的社会需要。

    三是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成为主人把玩的对象,而应该有自主精神,即具有所谓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当然,我们也可以翻译成“君子不是‘东西’”,也就是君子应该有自身的价值。如果君子是东西的话,那当然可以买来卖去,身不由己,也就落入了孟子所说的“可以货取”的悲惨境地了。

    总而言之,作为君子应该化解私欲的折磨,摒弃个性的弱点,完善自己的道德素养,追寻人生的最大价值。虽然,我们不可完全抹杀“利”在人生中的必要性,但对“利”的求索应该置于“义”的约束之下,“君子亦无私而已矣,不贵无欲。”(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权》)只有达观通便地去对待利益,这样才是君子所为。正像孔子所言,应该“见利思义”,这样才能够最终达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样的澄明境界。

    但是现实的困境并不像我们纸上谈兵那么来得容易,社会中浮动的欲望总能够轻而易举地攫取人的心灵。古代先贤有过对世风的哀叹,今天的我们又何尝不是深陷物欲的泥潭呢?道德的滑坡、操守的沦丧、市场的诱惑、现实的竞争,大多都是不可遏制的欲望在作祟。

    孟子说,“君子之守也,修其身而天下平”。作为有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应该担负起社会的道德责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如果,“君子不器”真的变成了“君子不是东西”,那将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多么大的悲哀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