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机时代-攻击机轰炸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轰炸机是用炸弹、鱼雷或空地导弹攻击敌方地面和海上目标的军用作战飞机。

    轰炸机可分为战术轰炸机与战略轰炸机两类;也可分为轻型(近程)轰炸机、中型(中程)轰炸机、重型(远程)轰炸机三类。轻型轰炸机皆为战术轰炸机,配合地面部队对敌方前线阵地、供应线和各种活动目标轰炸,起飞重量多在20~30吨,航程在3000千米以下;中型轰炸机有战术的,也有战略的,起飞重量在40~90吨之间,航程为3000~6000千米;重型轰炸机都是战略轰炸机,用于深入敌后,对军事基地、交通枢纽、经济和政治中心等战略目标进行轰炸,起飞重量多在100吨以上,航程达6000千米以上。

    轰炸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面世,大战期间用于实战,都是木质结构的双翼机,最大飞行速度不到200千米/小时,最大航程小于1000千米,载弹量1000千克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轰炸机大都改为金属结构的单翼机,最大速度400~600千米/小时,航程1000~7000千米,载弹量1~10吨,增装雷达瞄准具和导航系统等设备,能进行全天候轰炸,着名的有美国的B-17、B-24、B-29,苏联的伊尔-4、别-2、别-8,英国的“蚊”式、“兰开斯特”,德国的He-111、Ju-87、Ju-88,日本的G3M、Ki-21、D3A等。

    20世纪5O年代,喷气式轰炸机相继问世,如苏联的伊尔-28、米亚-4、图-16、图-20,美国的B-47、B-52、B-57,英国的“坎培拉”、“勇士”、“胜利者”和“火神”等。这个时期战略轰炸机进展较大,最大起飞重量达200吨以上,载弹量为25~27吨,航程可到16000千米。到60年代,超音速轰炸机开始服役,如美国的B-58、FB-111,苏联的图-22,法国的“幻影”Ⅳ等,多为中型战略轰炸机,速度最大可以达到22倍音速。70~80年代,苏、美两国继续研制远程超音速轰炸机,有苏联的图-26、图-160和美国的B-IB面世。90年代出现了隐形战略轰炸机,如美国的B-2。

    现代轰炸机着重朝超音速变后掠翼和隐形方面发展,装有先进的自动导航系统、地形跟踪系统、火控系统和电子对抗设备,以空地导弹和巡航导弹为主要攻击武器,能在复杂的气象和地形条件下隐蔽地进行突防,对战略目标实施远距离袭击。因此,除重型的战略轰炸机外,轻型轰炸机已不再发展,其战术轰炸任务由歼击轰炸机完成,也将逐渐被中型轰炸机取代。

    轰炸机的出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飞机开始投入战争,除了用机枪对地面目标扫射外,还从飞机上往下投掷手榴弹,这是轰炸机的雏形。1911年11月1日,意大利航空队少尉吉利奥加沃蒂,从他驾驶的飞机上,向敌方部队扔下4枚各重2000克的炸弹。这些炸弹都放在飞行员的驾驶舱中,仍然需要用手从飞机上往下扔。1914年8月3日,德国派飞机轰炸了法国的一座城市,这是世界上第一次飞机对城市进行轰炸。

    1914年,俄国研制成一种装有4台发动机的轰炸机,机上装有挂弹架和自卫武器。专用炸弹挂在特制的机外挂弹架上,不用靠手往下扔了。很快,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都生产出了自己的轰炸机。到1918年,轰炸机已经比较成熟了。最快的轰炸机每小时可飞180千米,飞行高度达6000米,最大的轰炸机可载炸弹2吨。已有了轻型轰炸机和重型轰炸机之分。一些国家开始组建轰炸航空兵部队。1921年,美国部队专门组织了一次轰炸机轰炸试验。一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缴获的德国战舰停在一处海湾中,8架轰炸机在米切尔将军的指挥下,分两批对停泊在海中的那艘德国战舰进行轰炸。轰炸机投弹高度在700米左右,每架轰炸机携带8枚炸弹。尽管只有5枚炸弹命中战舰两侧甲板,这艘战舰还是在25分钟后沉入海底。这次试验使人们认识到了轰炸机的威力,大批轰炸机开始用于战场轰炸和对海面舰船的袭击。

    德国空袭波兰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空军以1929架飞机突然大规模空袭波兰,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参加空袭波兰战役行动的是德国空军第1和第4航空队,包括9个容克JU-87俯冲轰炸机大队、3个亨克尔He-111重型轰炸机联队、4个道尼尔Do-17轰炸机联队和少量的容克JU-86轰炸机,还有大量的“梅塞施密特”型战斗机一道尼尔Do-17远程侦察机和亨克尔He-126战场侦察机以及少量的其他飞机。空袭目的是突袭波兰的政治、经济中心、交通枢纽和通讯设施等,夺取制空权,压制波军,摧毁其防御体系,支援德地面部队迅速向波兰内地推进。此时波兰空军共有824架飞机,能用于作战的只有407架。其中有“鲫鱼”式和“麋鹿”式轰炸机160架,PXLP-7和P-11式歼击机158架。

    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45分,德国空军60架亨克尔He-111重型轰炸机从郎根瑙起飞,在第76歼击机联队的第1大队30架梅塞施密特Me-110飞机的掩护下,袭击了波兰的克拉科夫机场。另30架亨克尔He-111飞机对伦贝格机场进行了轰炸。第1轰炸机联队的第1大队袭击了普特齐格拉美尔海军基地,第2大队袭击了华沙的奥肯切航空港,破坏了跑道和PZL飞机工厂。接着,第27轰炸机联队的90架亨克尔He-111P轰炸机又对华沙进行了密集袭击。德国空军以极短时间取得并掌握了制空权。

    从9月22日起,德空军对华沙市进行猛烈空袭。27日,1150架德机对华沙居民区进行了大面积轰炸,使华沙变成一片废墟。9月28日,华沙守备部队被迫投降。在这次战争中,波兰空军除116架各型飞机在最后崩溃前转移到罗马尼亚外,其余全部被歼。德国空军共损失203架飞机,严重损坏约280架,空勤人员有221人丧生,132人负伤,218人失踪。

    英美联合轰炸汉堡

    1942年8月,美国第8航空队进驻英国后,英美开始对德国本土实施长时间的持续轰炸。

    1943年1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和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卡萨布兰卡达成了《对德战略轰炸谅解协议书》,决定对德国的潜艇工厂、飞机工厂、轴承工厂和人造石油工厂等军事工业的生产重地进行大规模空袭,消除德国的战争潜力。

    1943年7月24日,英国空军决定对德国最大的城市汉堡实施轰炸。德国保卫汉堡的兵力有54个重型高炮中队、26个轻型高炮中队、22个探照灯中队和3个烟幕施放中心。英军首先施行电子干扰技术,由电子干扰机每隔1分钟就撒下几千条成束的银箔条,使德军的雷达无法辨认轰炸机的运动方向,使其防守高炮无法确定射击目标。在干扰技术的掩护下,英国791架飞机中的728架飞达了汉堡上空,使用威力强大的高爆弹和燃烧弹进行大规模轰炸,使汉堡市区和工厂受到重大破坏。7月25日到26日,美国空军也派出235架轰炸机进行补充轰炸。27日、28日和8月2日,英国空军又连续三次对汉堡进行了“地毯式轰炸”。

    一周时间中,英美空军共出动轰炸机3000多架次轰炸汉堡,落在市区的炸弹9000吨,毁掉60%的城区,达76.8平方千米,死亡人数达10万人,破坏了工业康采恩和兵工厂580个,极大地削弱了德国的战争潜力,使德军前线补给陷入紧张状态。

    盟军轰炸历史名城德累斯顿

    1945年2月13日,反法西斯国家的盟军对德国历史名城德累斯顿进行大规模联合空袭。首批245架飞机从安德兰特基地起飞直奔德累斯顿。一架“蚊式”高速轰炸机为先导,最后面是携带大量炸弹的英国“兰开斯特”重型轰炸机群。

    夜间22点10分,空袭正式开始。轰炸机群飞临德累斯顿上空,先导飞机扔下爆破弹,炸裂和轰塌了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老建筑群,紧跟后面的飞机则投下燃烧弹,市中心方圆40平方千米内顿成火海。

    第二天中午,德累斯顿的大火还未熄灭,美国空军的1350架B-17“空中堡垒”式和B-24“解放”式轰炸机,在P-51“野马”式歼击机的护航下赶到,再次投下数千吨重磅炸弹。整个市区又陷入一片火海之中。中央火车站附近聚集的无数从东普鲁土、波兰、西莱佳来的难民遭到灭顶之灾,死伤大半。空袭过后,德累斯顿到处是残垣断壁和烧焦的死尸。共有13.5万人死亡,伤者无数。

    B-2A隐形战略轰炸机

    B-2A是美国诺斯罗普公司研制的隐身战略轰炸机,该机于1978年根据美国空军的要求开始秘密研制。1987年末诺斯罗普公司获得价值20亿美元的合同开始B-2A的生产。B-2A采用飞翼布局,前缘平直,后掠角为33°,双W形的后缘有8个操纵面。这种独特的气动布局,既有升力系数大的优点,又可满足操纵性及隐身特性的要求。除了飞翼布局外,该机还大量采用石墨、碳纤维及其它先进的复合材料、蜂窝状雷达吸波结构、雷达吸波材料涂层、锯齿状雷达散射结构,以进一步减小雷达反射截面积。据说在正常探测距离下B-2A的雷达反射截面与一只小鸟相当。此外,B-2A还采取了一系列的红外及可见光隐身措施,如将尾喷口置于机身上部、采用无加力涡扇发动机。在燃料中添加特殊物质以减小尾迹。B-2A的主要作战任务就是利用其优异的隐身性能,从高空或低空突破敌方的防空系统,对战略目标实施核轰炸或常规轰炸,该机可进行空中加油。B-2A原型机1988年11月出厂,1989年7月首次试飞。美国空军原定采购133架B-2A现已降到75架。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B-2A的采购费用太高,美国上下曾对B-2A是否投产引起争论。以132架的生产批量计算,B-2A的单机价格为2.74亿美元或5.3亿美元。以下数据适用于B-2A。

    动力装置:

    4台通用电气公司的F118-GE-100无加力涡扇发动机,单台推力84.5千牛,进气道为S形,V形尾喷管在机翼后缘的上部,这均是为隐身而采取的特殊构形。

    主要机载设备

    AN/APQ-118隐身攻击雷达,TCN-250塔康系统,VIR-130A仪表着陆系统,ICS-150X内部通讯系统。为减轻飞行员的工作负担,“起飞”、“作战”、“着陆”三状态开关可控制有关设备。

    武器

    两个并置武器舱内的旋转式发射架共可带16枚SRAMⅡ短距攻击导弹或AGM-129先进巡航导弹,替代武器为B61、B83、MK36、MK82、Mll7等各种核弹或常现炸弹。

    尺寸数据

    翼展52.43米,机长21.03米,机高5.18米,主轮距12.20米。

    重量数据

    空重45360~499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68430千克,最大武器载荷22680千克,最大内部燃油量81650~90720千克。

    性能数据

    实用升限15240米,进场速度259公里/小时,带8枚短距攻击导弹及8枚B82炸弹并以最大重量起飞时的航程11675公里,8154公里,进行一次空中加油则航程超过18500公里。

    美国B-2隐形轰炸机TU-22M“逆火”

    变后掠翼超音速轰炸机

    TU-22M是前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的可变后掠翼超音速轰炸机,北约组织给它的绰号是“逆火”。1982年夏,在维也纳美苏最高级会议上,前苏联当局提供的材料中称“逆火”是中程战术轰炸机。

    TU-22M从6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1970年7月,西方在喀山地区的图波列夫工厂附近发现TU-22M的原型机,据估计当时至少生产了两架。第一架于1970年开始试飞。随后又制造了12架预生产型,从1973年开始,用于飞行试验、系统试验、静力试验和作为武器平台进行评价。生产型1974年交付部队使用。1975年初,远程航空兵已组成两个TU-22M中队。目前,前苏联远程航空兵约有200架TU-22M,海军航空兵有160多架在服役。

    TU-22M是前苏联第一种航程较远的超音速轰炸机,据推测,其低空作战半径为1390公里,加上AS-6导弹的射程,TU-22M可以从前苏联西部基地利沃夫起飞,以低-高-低的作战方式,用M0.65的速度飞行,攻击除葡萄牙和挪威以外的所有欧洲北约国家。其高空亚音速作战半径达3700多公里。如果空中加油,可以从前苏联北极基地起飞,攻击美国本土的目标,然后飞回国内的基地。另外,TU-22M还可执行海上侦察和反舰攻击任务。

    TU-22M的主要型别:

    TU-22M0:最初原型机,共制造了9架。

    TU-22M1:第二种生产型,在1972年到1983年间共生产了211架,它与前一种生产型相比,主要区别是去掉了空中受油管。据信只装备了一个中队。两侧的进气道唇口从里到外是向后倾斜的,有较大的附面层分流板。机翼翼根后缘有一个很大的鼓包,但它们并不是用于放置主起落架的。各型TU-22M的主起落架均收到机身内。

    TU-22M2:第二种生产型,在1972年到1983年间共生产了211架,它与第一种生产型相比,主要区别是去掉了空中受油管。1975年开始服役。翼展加大,翼根后缘的鼓包被去掉,只在翼下保留了稍为鼓起的整流罩。经常能看到的机头空中加油探管被拆掉,取而代之的是较长的整流罩。武器包括机腹半埋式携带的一枚AS-4“厨房”空地导弹,以及两侧机翼固定段下携带的两枚AS-4导弹。两门Gsh-23双管23毫米机炮装在机尾一个鼓形整流罩内。

    TU-22M3:第三种生产型,也是以使用的最先进的型别,先进远程轰炸及海上型。主要的改进有:改装了推力更大的发动机、重新设计了进气口和尾部喷管,有效地提高了推重比;重新设计了弹舱,加大了载弹量;大大改善了电子设备。该型飞机已经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超音速战略轰炸机了。1985年首先进入黑海舰队航空兵服役。采用楔形进气道,机头罩上翘,没有可见的空中加油探管。机身武器舱内有旋转发射架,可挂6枚RKV-500B短距攻击导弹。机翼固定段下可挂2枚AS-4空地导弹或4枚AS-16导弹。机尾的鼓形整流罩内装一门Gsh-23毫米机炮。

    TU-22M4:该型于1990年完成了原型机的制造,但由于设计局和制造厂都缺乏资金,使发展工作难以为继,最后不了了之。

    TU-22M5:1997年俄罗斯决定对“逆火”作出的改型,并重新编号为TU-245。该型将装备地形规避/地形跟踪雷达系统,具有自动低空飞行能力。预计将使用到2020年。

    前苏联轰炸机“海盗旗”轰炸机

    前苏联十分重视发展轰炸机,曾先后发展了多种喷气式轰炸机。TU-22M“逆火”轰炸机,是20世纪70年代研制的变后掠翼超音速中程轰炸机,高空最大速度M2.2,作战半径2500~5000公里,内弹仓可载9000公斤的核炸弹,翼下还可挂2枚空地导弹,因此具有远程攻击和低空突防能力。图-95“熊”H巡航导弹载机,虽然其航程达到14000公里,但由于最大飞行速度仅M0.85,又只能在3000米高度以上飞行,突防能力弱。因此,前苏联于80年代初在此机上加装巡航导弹,每架可携载6枚射程为1800公里的AS-X-15空射巡航导弹。但是轰炸机却不具有洲际作战的突防能力。

    1981年12月,美国航空航天技术周刊刊登了一张不太清晰的照片,但却引起世界航空界的注意。照片本身可能是由一张小底片过度放大而成,因此满布微粒,不过所拍摄到的机种却是从未见过的大型飞机。图片只说明摄于1981年11月25日莫斯科近郊的机场上空。照片中的大型机,是变后掠翼轰炸机,不久被北约组织定名为“海盗旗”。

    “海盗旗”的照片安排得最恰当的是,它与图-144大型超音速客机一起并排飞行而被拍摄下来。从众所周知的图-144的尺度,可推算出海盗旗的大小。经测算,“海盗旗”的外形尺度比美国B-1B大,与B-52相当,机身长53米,机高13.5米,最大起飞重量267000公斤,超过B-1B约50000公斤。至于翼展尺度,由于照片是侧面拍摄,再加上变后掠角的关系很难测算。经过多方反复推算,机翼面积约370平方米,后掠20°、60°时翼展分别为54米和36.7米。

    1988年8月2日,美国国防部长F·卡卢奇和他的高级助手,在访问莫斯科附近的库宾卡空军基地时,曾参观了“海盗旗”轰炸机。据随行的国防部官员说,“海盗旗”在结构布局上与B-1B非常相似,但它的外形和加工平滑度类似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初制造的B-70,其尺度却与B-52差不多。

    航空界有句行话说,尾翼是设计者的注册商标。“海盗旗”垂直尾翼的外形的确不像B-1,倒是跟它身旁的图-144的尾翼一模一样。就以这点而论,便能断定“海盗旗”很可能是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的。

    除尾翼外,它与B-1B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变后掠翼。“海盗旗”的主翼铰链,位置比B-1B更远离机身,这样固定翼部变得较大,好像是在三角翼的外侧加装外翼一样。而且主翼的后掠角度变化范围也比B-1B小,最大后掠角在55°至60°。

    铰链采用宽间隔,又缩小外翼,而后掠角变化又小,在结构上自然比较省事。不过,却不利于空气动力,更无法完全发挥变后掠翼的长处,也许“海盗旗”并不像B-1B那样重视超低空高速突防能力。

    海盗旗是前苏联空军首次拥有洲际攻击能力的远程突防战略轰炸机。它和美国空军B-1B是同一代产品,都是超音速飞机,也都具有低空高速突防能力。“海盗旗”可以利用美国加拿大预警系统的低空盲区进入美国本土实施攻击。

    回顾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苏第二次限制战略武器谈判中,TU-22M“逆火”轰炸机突然成为争论话题。美国主张“逆火”应作为战略武器包含在限制内,前苏联则认为它只是中程轰炸机,双方几经僵持,最后前苏联答应拆除“逆火”的空中加油装置与抑制生产,才解决此一争端。

    逆火轰炸机的作战半径,如果不作空中加油,是不能到达美国本土的。事实上,就算进行空中加油,要直接轰炸美国本土,还是相当困难的。而“海盗旗”轰炸机是货真价实的远程轰炸机,前苏联拥有它是空军装备技术的飞跃,具有重大意义。

    “海盗旗”装有4台推力为13600公斤的风扇发动机,最大速度达到M2.1,超过B-1B达M0.85,不进行空中加油时作战半径达7300公里。

    “海盗旗”可挂载多种核炸弹、常规炸弹和导弹,包括:20枚AS-X-15空射巡航导弹,机腹下可挂半埋式的大型BL-10空地导弹。最大载弹量达16300公斤。

    “海盗旗”除配备有远程通信、导航等设备外,还装有用于攻击、地形跟踪和尾部告警等雷达以及电子战设备。

    “海盗旗”已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服役,90年代继续装备部队。可以预料,俄罗斯可能还在着手发展新一代先进轰炸机,使战略轰炸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