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灵-浅谈小小说主题的多义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创作心得

    申平

    美国的一位作家曾经说过:“一篇真正的小小说,应当是一个令人百读不厌的故事。不过无论我们阅读多少次,都依然不能彻底理解它。”中国的一位作家也曾经说过:“小小说的最高境界是言之不明”。这两位作家远隔重洋,但却“英雄所见略同”,他们讲的其实都是小小说主题的多义性问题。

    的的确确,一篇好的小小说,绝不能像一碗清水,让人一眼望穿。这碗水首先应该是五光十色的,让你看了第一眼还想看第二眼,看了第二眼仍然没有看透,随后还想看第三眼、第四眼;其次,这碗水还应该是五味俱全的,张三喝一口说甜,李四喝一口说苦,王五喝一口说酸,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结论,这就是所谓主题的多义性,这样的小小说才可称为小小说中的上品。

    有人说,这可玄了,统共千把字的篇幅,能做到这一点吗。实践证明不但能做到,而且有人做得很好。最早的小小说高手白小易,曾有一篇作品叫《客厅里的爆炸》,我以为就是这方面的精品。《客厅里的爆炸》说的是父女俩去别人家作客,主人不在时,客厅里的暖水瓶自我倒地爆炸。孩子想向主人解释,但是父亲不让,父亲干脆就承认暖水瓶是他不小心碰倒的。出来孩子问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父亲说:越解释就越像是假的,世上的许多事情只好这样。读罢这篇小说,你好像一下子就懂得了什么,但细细一想,又好像没有完全明白。你仔细再读一遍,似乎又有什么新东西跃上心头;而且这新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篇好的小小说就是这样,它的主题往往是不能用一句话两句话说清楚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是小小说主题多义性的妙处。

    本人不才,也曾经在这方面进行过尝试。《大仙姑》《通灵》两篇东西,似乎多少有那么点意思。《大仙姑》是说庙里有个仙姑神像,“文革”时人们用牛都拉不倒,一时哗然。若干年后,神像被雨水冲坏,秘密才显露出来,原来神像塑在一根树桩上。有关领导不让泄露这个秘密,却在树桩上重塑神像,一时香火大盛,该地成为旅游贸易中心。这篇小小说的第一主题肯定是利用迷信做成事,但是好像又不仅仅是这些。还有什么呢,每个读者都会有不同的理解。《通灵》说的是黄鼠狼听音乐,录音机放在高桌上,它每次都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爬上高桌去按键。音乐家发现自己这些被冷落的作品竟然受到动物的喜爱,非常高兴,就在桌腿上帮它钉了木块便于它攀爬,但是黄鼠狼看到这些木块,却转身离去,从此再也不肯来了。才思枯竭的音乐家突然灵感大发。这篇小小说的主题应该是什么呢,一些读者不完全明白,我也不能完全说个明白。

    我们讲小小说主题的多义性,讲言之不明是最高境界,并不等于提倡故意把小说主题神秘化,有意识地去布迷魂阵,让读者去猜谜。这叫故作高深,是小小说创作的大忌。同时主题多义的小小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并不是每篇作品都可以做到这一点,这和你遇上的题材有很大关系。你如果遇上了这样的好东西,你就要好好经营,千万别浪费了;但是你遇上的题材不具备产生多义性的基础,你也不必费尽心机,该怎么写就怎么写也就是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