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恐怖袭击-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夺取堪察加、鄂霍茨海;晓谕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这一思想,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

    1868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颁行诏书,宣称“开拓万里之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志在向海外扩张。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19世纪后期,朝鲜一直是国际政治力量角逐的重要舞台,也是中日关系的一个热点。日本不仅要在朝鲜争夺权益,更将其视为侵略中国的前沿阵地,一直在寻找机会,1894年这个机会终于来了。当时朝鲜爆发了“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朝鲜当时是中国的藩属)。日方以清军入朝为借口,还打着保护在朝侨民的旗号,照会中国政府“日本政府别无他意”,大批调遣日军入朝,并占领从仁川到汉城的各战略要地,同时成立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机构并组织部队在仁川登陆,随即进占汉城。实际上,正如外相陆奥宗光所说:“发动战争的决心,在帝国政府派遣军队于朝鲜时,业已决定。日本假借这个好题目,是为了索性借此时机促成中日关系的破裂……在军事上一切皆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直到这个时候,清政府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仍然未有准确的判断,还寄希望于中日双方同时撤军。李鸿章给在朝陆军的指令是:“彼断不能无故开战,切勿自我先开衅。”给北洋海军的指令是:“日虽添军,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应令静守。”李鸿章认为:“两国交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谁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

    为了外交上的主动,避免先开第一枪,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紧的是不能因为抱有幻想而不作切实的临战准备,使敌军从容调兵遣将,占据险要。

    就在中国向朝鲜派兵时,日本军队也大举入朝,战争为此拉开了序幕。

    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94年7月25日到9月17日。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皇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是年慈禧太后60岁,她盼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议和,但迫于廷议,时尚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卫之战和金旅之战。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随着战争的失利,清政府进一步加紧了乞降活动,决定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及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包括《讲和条约》十一款、《另约》三款、《议订专条》三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两款。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同时它也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改变了中国,甚至改变了世界局势。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