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力谈望舌养生-舌态:从动态中看出疾病端倪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舌态,指舌体的动态。舌体伸缩自如,运动灵活,为正常舌态。提示脏腑机能旺盛,气血充足,经脉调匀。常见的病理舌态包括痿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等。观察舌体运动时的异常状态,能够看出身体疾病的端倪,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做到及时关注。

    强硬舌、歪斜舌、颤动舌多与风邪有关

    强硬舌是指舌体既不肿胀、也不缩小,而活动强硬,失去平时柔和灵活的一种征象,也称“舌强”。由于舌体僵硬转动不灵,说话常含糊不清,不能连贯。

    强硬舌主热入心包、高热伤津、痰浊内阻、中风、中风后遗症等。

    若舌体强硬而舌色红绛少津,多见于热邪炽盛者;若是舌体强硬伴舌胖大而舌苔厚腻的,多见于风痰阻络;若舌体强硬并伴有肢体麻木、眩晕的,是中风之先兆,伴语言不清、半身不遂的,则为中风后遗症。

    现代医学认为,舌体强硬往往是中枢神经系统出了故障,发现此种舌象多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昏迷、肝昏迷、脑血管意外、脑震荡及脑挫伤等病的患者。少数因舌上局部因素,如严重的舌溃疡或舌上有干硬的厚苔堆积而使舌体转动不灵活,但容易与中枢神经病变引起的强硬舌相区别。

    歪斜舌是指舌头伸出时,舌尖偏向一侧,或左或右。大多是由于肝风内动、夹痰夹瘀,痰瘀阻滞一侧经络,受阻侧舌肌麻痹,无力收缩,稍一伸长,舌体就两侧不均而偏歪,所以左侧舌肌麻痹时舌尖就向左,右侧舌肌麻痹则舌尖偏向右。

    歪斜舌主中风或中风先兆。舌歪斜,舌体紫红,起病急者,多为肝风发痉;舌歪斜,舌体淡红,病态缓和者,多为中风偏枯。

    歪斜舌常见于脑血管意外、面部神经麻痹、以及舌下神经麻痹等神经系统损害。脑血管意外病属危急重症,可危及生命,或出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对于不明原因的舌歪斜,应提高警惕,及时送医救治。

    颤动舌是指舌体伸出时出现不自主的颤动,不能自主。

    久病舌颤,蠕蠕微动,多属气血两虚或阴虚。外感热病出现舌体颤动,多属热极生风。因肝阳上亢、热盛动风致舌体颤动的,多兼见舌色红绛;因气虚者致舌体颤动的,多兼见舌色淡白。

    舌体颤动可见于高热,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及某些神经系统疾病。

    舌头强硬是中风前兆

    舌头强硬常见于一些较严重的疾患,如神志昏迷、抽搐等疾患。出现于猝然昏倒之后,常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同时存在,是中风的紧急警报。

    50多岁的吴先生在剃胡须时,头转向一侧,手突然失去握力,剃须刀掉了下来,同时他发现自己舌头僵硬,说话吃力、讲不清楚,过了1~2分钟又好了,所以自己也没把它当回事。然而,过了几天这种情况又犯了,眼睛还会突然发黑,看不见东西,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后便完全恢复正常,有时候也突然感觉头昏欲倒,走路有地陷的感觉,偶尔也会不明原因地跌跤,躺在床上手脚也无力,勉强出了房门,没走几步,左脚就麻木失去了方向感。幸好家人在身边,马上把他送到医院,请医生检查,结果医生确诊是脑中风。因为送得及时,没有错过黄金治疗时间,所以,吴先生恢复得还算不错。

    脑中风平时看不出,一旦发病非常突然。因此,老年人对脑中风的前兆和防治措施都要有充分的了解,这有一种简单快速测试脑中风的方法,它包括三项内容:让患者微笑;举起双臂,并维持些时间;连贯说短句。若患者微笑困难,举起上肢无力,讲话含混不清,则表示有脑中风的可能。由于这种测试方法简单易行,即使不是医生,一个普通的旁观者也能正确鉴别,所以容易被公众接受,从而大大提高了脑中风的诊断率。家属和亲人在发现前兆之后应采取紧急措施,立即给病人服用一些舒筋活血的药物(如天保宁),并迅速送往医院。另外,脑中风发病多在早上,每天早上醒来之后,老年人不要立刻起床,可以坐上30秒钟,然后缓缓握拳,看看拳头能否捏紧,如果突然不能握拳,或者出现本文提到的脑中风前兆的种种表现,就应引起重视,应该去医院做颅CT检查,并化验一下血糖、血脂;检测一下血压;化验电解质;还要做脑部检查,看看有没有异常反应。

    风动舌歪斜,当心面瘫毁容

    歪斜舌也是风邪所致的疾病的一种外在表现。除了常见于中风、脑梗等脑血管疾病外,还会出现在面部神经麻痹病症中。

    面部神经麻痹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面瘫。面瘫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面部疾病,发病原因大多由面部受凉、物理性损伤或病毒入侵所致,面神经的发病之初表现为面神经发炎,此时还未形成明显的面部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眼角下垂、口眼歪斜等典型的症状表现。因面瘫可引起十分怪异的面容,所以常被人们称为“毁容病”。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于人体正气不足,经络之中空虚,再加上风邪直接侵袭了头面部的阳明经脉,使颜面部一侧的营气与卫气不调和,气血瘀阻在局部,经脉失去了正常的濡养而发病。因此,很多病人回忆面瘫的发作都与受风有关。

    但也有些病人并没有吹风,这类人发病的原因,跟自己当时身体状况不好有关,对于别人来讲,正常的不能引起疾病的风,也能引起他发病。如公司白领白领,工作很繁忙,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公司经常要加班,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好不容易周六早上睡了一次懒觉,起床后刷牙时,小张发现自己右边的口角有点流口水,嘴巴还有点歪,而且右边的眼睛也闭不起来了。赶紧到医院就医,小张导致面瘫的原因可能是过度疲劳加上工作压力太大导致一侧面瘫了。

    面瘫的发病率很高,也没有年龄的限制,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几岁的孩子,都有可能发生面瘫,但其高发年龄为15~45岁,平均好发年龄段为40岁左右。年轻人现在生活压力大,工作紧张,生活起居不是太注意,这样的人也是非常危险的,常会因疲劳、天气寒冷、免疫力低下、病毒感染而引起面瘫。

    中医理论认为,风是属于阳邪,而我们头面部,是属于阳位,有句话说“风邪,阳邪,易袭阳位”,所以头面部被风吹了以后,就极有可能发生面瘫。因此,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要注意不要让头部受风,在冬天风大的时候,出门尽量戴上帽子,特别注意的是不要让风从一些缝隙中吹进来,如门缝、窗户缝,以及坐车时打开一道车窗缝,这些都是很危险的。除了防风保暖,加强身体的调摄,注意养足正气,不过度劳累,也是避免风邪,防止面瘫发生的重要措施。

    面瘫最佳治疗时间为面瘫后半日内,一般情况下,只要治疗及时,面瘫都可以恢复,不会留下后遗症。所以,大家当出现面瘫症状好,要及时就医,不要因担心被别人发现的害羞心理而贻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一般来说,只要经过及时正确的治疗,80%的病人两周症状就可以得到非常明显的缓解,还有20%病人,如果发病的时候存在着耳前、耳后甚至半边头部不适的症状,这样的病人治疗疗程相对要长一些,可能要3~4周。

    面瘫对于青年病人来说,对精神的影响也相对较大,因此,对于面神经的症状一定要加以了解,便于及时地发现这种疾病,从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防止因治疗不及时而使病情加深。如出现心理问题,同时还应该配合心理的调节和治疗。

    风动舌颤,需防风邪致病

    动则属风,舌体颤动的原因多由于肝阳上亢,热盛动风或气虚所致。《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致病多动摇不定。凡临床上的眩晕,震颤,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等,多属风的病变。

    中医学认为,春季的气候特征是风气为主令,风邪致病多见于春季,但当其太过、不及时,四季均可使人患病。风邪既可以单独作为致病因素,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黄帝内经》说:“风者,百病之始也。”当风邪侵袭人体之后,一般会产生下述病理变化:

    一是伤人上部,如伤风感冒中常见的头颈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疼等症状,又如风水一症起初多以眼睑水肿多见。

    二是病变范围广,风邪变化无定,上下窜扰,逆上可直达额顶,犯下可侵腰膝胫腓;

    三是“风胜则动”,其症以动为特点,故凡见肢体运动异常,如抽搐、痉挛、颤抖、蠕动,甚至角弓反张、颈项强直等症往往责之于风,而列为风病。

    四是兼杂为病,即之风邪常与其他邪气相兼合并侵入人体。风邪常与湿邪一起侵袭脾土,往往可见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脾胃受损的症状,如果与热结合则为风热,与寒结合则为风寒,或风寒湿三气杂至而侵袭人体,即人们常说的风热外感、风寒外感、风湿痹痛等。此外,风还可与体内之病理产物如痰相结合而成风痰,风痰上犯又可引起种种病症。

    肝阳上亢要平肝熄风

    中医上没有高血压的说法,肝阳上亢即类似于西医病名中的高血压。舌体颤动与肝阳上亢有关,多会出现在高血压早期。

    风与肝相应。风为木气,通于肝。肝上的阴阳必须平衡,如果肝阴不足,肝之阳气就会急剧上升,这时人就会面红耳赤、头涨头痛、急躁易怒,有时还会有摇头、手抖、舌头微微颤动的细小动作。中医称之为肝阳上亢,西医用血压计一量,很可能发现血压变高了。

    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症状表现为头晕胀痛,烦躁易怒,目眩耳鸣,面赤升火,口苦口干,夜眠不安,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此种症型在在治疗的时候以清热解毒,平肝降压为主。药方可选选用天麻钩藤饮,处方用天麻、钩藤、石决明、夏枯草、生地黄、羚羊角粉等。在中成药中可选安宫降压丸、降压避风片、复方羚角降压片、降压灵片、降压袋泡茶、降压丸、罗布麻降压片、山绿茶降压片、脑立清等,这些中成药都有清肝泻热、平肝潜阳的功效。

    降压的食疗方法有很多,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来说可选鲜芹菜汁、芹菜翠衣炒鳝片、芹菜凉拌海带、菊花粥、桑菊饮、金银山楂茶、枸杞桑菊饮、山楂降压汤等。

    另外,按摩风池穴也有降血压的效果。因该穴位属足少阳胆经,肝与胆相表里,按摩该穴位有平肝熄风的作用,从而降低了血压。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将拇指、食指如钳样张开,从枕骨粗隆两侧向下推按,当至枕骨下缘凹陷处与乳突之间有酸胀感处,即是该穴。

    按摩风池穴的方法有很多:一是用拇指或食指指端直接按压风池穴数次;二是可用掌根或指端击打风池穴数次;三是将指腹放在风池穴处,上下往返擦动数次;四是将拇指指端与食指端分别放于两侧风池穴上,两指相对用力挤捏数次;五是将拇指指端放在风池穴处,以腕关节摆动,带动拇指作左右摆动,如此数次;六是将食指内屈,用拇指指腹压在食指甲背上,以食指用力弹击风池穴数次。

    在按擦风池穴的同时,我们如果能同时配合按摩曲池穴,会起到更好的降压效果。

    舌体震颤流口水,是帕金森症的外象

    在日常生活中,提到流口水,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因为美食的缘故,甚至有些人会想到有些人看到美女会流口水的狼狈相。但很多老人无缘无故颤动舌头、流着口水,就需要引起注意了,因为有可能是帕金森综合症。

    帕金森综合症又叫震颤麻痹综合症,主要发生在中年以上人群中,以老年人居多。震颤和运动减少是本病的主要特征,起病多缓慢,逐渐加剧。震颤最先出现于肢体的远端,多由一侧上肢的远端(手指)开始,然后逐渐扩展到同侧下肢及对侧上下肢,最后累及下颌、口唇、舌头及头部。

    中医称本病为颤振,认为年老人气阴衰败,阴亏则阳盛,风从阳化,阴虚则生热,热极生风,肝风动则肢体震颤。血虚脉失所养,则筋脉拘紧,肌肉强直。肾主水,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阴不足,肝阳亢盛,则肝风内动,亦可出现震颤。脾主运化,主肌肉四肢,由于脾虚运化失权,水谷精微不能营养四肢,或脾虚痰湿凝聚,阻塞经络,则出现四肢无力,运动减少。

    帕金森病发病很缓慢而且逐渐进行性加重。一开始可能只会出现一些小的蛛丝马迹,比如手的震颤,嘴里流口水等,但是进一步发展就会严重影响人正常社会交往和生活学习。因此,若老人的嘴角常流口水,做子女的应该引起注意,带老人去医院口腔科检查。

    萎软舌——气血俱虚、阴亏已极

    萎软舌是指舌头萎软而无力,无力转动和伸出。主要是由于气血津液不足,不能上濡舌体而致。

    出现萎软舌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气血两亏;二是热灼伤津;三是阴亏至极。舌萎软而舌色淡白,多由心脾气血亏损,不足以濡养舌的筋脉而致;舌萎软而舌色红绛,则为热极伤津,或是阳虚火旺,使胃和肾的气津两亏,舌的筋脉失养所致。舌萎软而舌色干绛无津,是肾阳已亏到极点的表现,病情险恶。

    久病伤脾胃,气血不足舌萎软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旺则气血充足,舌体鲜活灵动。久病舌淡而萎者,多为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不能上濡舌体而成。

    血,是一种在人体内流动着的液态物质,它对人体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营养作用。血沿着脉管循行于全身,为人体的活动提供营养。全身各脏腑组织、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无一不是在血的濡养下发挥功能的。《金匮钩玄》中说:“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是以出入升降,濡润宣通者,由此使然也。”指出人的鼻能嗅、眼能视,耳能听,能说话,手能拿东西,脚能走路都是在血的濡润下完成的。同时,我们的舌头也如同自然界的草木一般,需要雨露的滋润,如果气血津液生化不足(就如同水源不足),或者热邪灼津(如同烈日烘烤),热盛伤津(如同水源干涸),均可导致舌体萎软、无力屈伸,萎废不灵(如同草木枯黄,茎叶萎软一般)。

    血也是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黄帝内经·灵柩·营卫生会》中说:“血者,神气也。”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都是对外界事物的反映。机体供血充足,人的精神振奋、神志清晰,对外界事物反映灵敏,容易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睡眠安稳踏实。如果供血不足,则精神萎靡、神志不清、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更容易出现失眠现象。

    血来源于人所食入的食物,饮食水谷由口经过食管进入胃腑,经过胃的腐熟将食物进行初步消化。消化后的食物形成两部分,一部分“食糜”继续传入小肠。另一部分精微物质传输给脾,脾脏发挥生理功能将精微物质化生为血,并将血输送至全身。故《济阴纲目》中说:“血生于脾。”脾胃健盛,饮食精微传输运化正常,化源充足,则人体血液充沛。反之,如果脾胃虚弱,胃传输给脾的精微物质不足,或者脾脏的运化、传输功能失调,都会造成身体供血不足,以致使机体的组织器官活动和精神活动都无法正常有序地进行,影响身心健康。故《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指出脾胃虚弱是一切疾患的成因。

    因此,对于因脾胃气血不足,使得舌体出现萎软无力,无力伸缩等症状时,就要从养护脾胃、补血养血开始加以调理自己的身体。

    肝血不足筋脉失养舌萎软

    人体任何部位痿软,虽然各有原因,但肌肉中的筋脉失养而废弛则是其中的主要原因。舌属肌性组织,萎软舌也同样与筋脉失养有关。

    四肢酸痛主要是筋脉失养、中医讲肝在体和筋、肝血不足、筋脉失养、自然会导致四肢酸痛、乏力。

    在日常生活当中,肝和筋是相互联系着的,这在中医里就是“肝主筋”。《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五脏所主:肝主筋。”比如在两者的表象上,我们就可以从手的握力上来看肝和筋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生活中,我所接触的很多长寿老人,他们手腕的握力通常都是比较好的。

    实际上,手的握力的强健与否,都是人体肝气的外在体现。因为人体灵活不灵活,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取决于筋的,而筋的强健又是由肝来决定的。只有在肝血充足的情况下,我们的筋才会比较强健,它的弹性才会非常的好。

    当肝脏受血不足时,被肝脏影响着的筋络就无法保持良好的状态,身体往往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说腰酸、背痛、腿抽筋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其实都与肝血不能荣筋有关。所以《素问·痿论》中说“肝主身之筋膜”。在肝血充足时,人就会“气淫于筋”,有充足的肝气来濡养全身的筋肉。

    因此,萎软舌舌象还提醒我们,养护肝血也是濡养筋脉的一个方面。

    吐弄舌——小儿智能发育不全

    吐弄舌分“吐舌”与“弄舌”,吐舌是指将舌体伸出口外时间较长,不能立即缩回口内;弄舌是指频繁将舌体伸出又缩回,或时时反复用舌舐弄口唇。

    吐弄舌见于热性病,多因心脾二经有热,热灼津伤,肝筋失养,引动肝风,动摇不宁引起。

    吐舌者,多见于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往往舌体呈紫色。

    弄舌多为动风先兆。小儿先天不足,智力发育不全也可出现吐弄舌,但舌色淡白,多呈虚象。

    心脾积热小儿爱吐弄舌

    孩子从出生后,最初是用嘴咬,用舌头舔等方式,来触摸和了解这个世界。所以,吮一吮、舔一舔、伸伸舌头,都是宝宝利用嘴上功夫在探索世界,是他的一项本领。但这种正常的现象应该与病态的吐弄舌区别开来。

    由于孩子幼小,胃肠道消化吸收能力较差,而小儿时期乳食又不能自节,如果家长对喂养稍有粗心,就容易导致饮食积滞,继而导致湿热内生,出现心脾积热而致的口疮、口腔溃疡、鹅口疮等症。因舌上有糜烂或溃疡,小儿往往将舌头伸于口外,旋转伸缩、左右吐弄。除见吐弄舌外,可见发热,惊悸,哭闹不安,小便短赤,大便干,舌质深红或伴溃疡,舌苔黄厚的症状。

    对于此种心脾积热小儿吐弄舌,可以用中药泻黄散、清胃散、清心莲子饮等加减,以清泻心脾二经之热。泻黄散加减方组成:黄芩5克,黄连3克,栀子5克,石膏10克,防风5克,僵蚕3克,钩藤5克,薄荷5克,灯芯1克,琥珀(冲)1克,竹叶6克,通草2克,生甘草3克。一般服药10剂后,小儿的吐弄舌现象就会随着口疮的治愈而自行消失。

    需要提示孩子的妈妈,对小儿的喂养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最好定时、定量,并要注意营养的均衡,不要过多进食肉类食品,要多吃青菜和水果。这样,才能避免孩子发生饮食积滞而导致心脾积热的现象出现。另外,平时要注意孩子的口腔卫生,给孩子喂食以后帮助孩子清洁口腔,如果孩子年龄小,可以用温湿的纱布清洁口腔,如果孩子年龄大一些,则可以让孩子用水漱口。

    吐舌少年当心出现小舞蹈病

    小儿先天不足,智力发育不全也可出现吐弄舌,但舌色淡白,多呈虚象。

    在脑瘫患儿中,常因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动和共济失调常会导致全身肌肉震颤,出现吐弄舌的表现,并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智能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

    脑瘫患儿一般是因先天性疾病或出生时各种原因引起的,出生后1个月内即可被确诊。但发生在3~15岁

    除脑瘫患儿会出现吐弄舌现象,还有一种小舞蹈病青少年儿童也会出现吐舌。小舞蹈病是一种常会发生在3~15岁儿童或青少年身上的疾病,孩子在发病时,会出现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肌张力降低,肌力减弱,自主运动障碍和情绪改变。本病病程多不长,可自行缓解,但可复发。多见于5~15岁儿童,男女发病之比约为l:3。3岁以前或15岁以后起病者极少见,偶尔会在孕期女性中见到。

    9岁的丽丽,因出注意力不集中,时时有舞蹈样动作,步态不稳,眨眼,吐舌,挤眉弄眼而被妈妈带到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小舞蹈病。因用西药虽然有效,但不能控制发作,妈妈又带她去看中医。

    丽丽面色青暗不泽,烦躁不宁,吐弄舌,舌紫,脉弦。通过辩证,属内外风交炽为患,肝风上扰所致,故医生开出了镇肝熄风汤加减。每天1剂水煎服,服12剂以后,丽丽的心烦不宁及吐舌、眨眼等不自主运动都减轻了不少,后来通过6次复诊,共服了60剂药后,各种症状都消失了。

    中医认为气血亏虚是形成本病的主要病机,因此,增强体质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当然,小舞蹈病与脑瘫有本质上的区别,一般预后良好,多在2~3月内康复,不留严重后遗症,但可复发。

    短缩舌——病情危重的征象

    短缩舌的舌体收缩,不能伸长,有的不仅不能伸出口外,甚至难以抵齿。

    短缩舌多为病情危重的征象。

    舌短缩,色淡白或青紫而湿润者,多属寒凝筋脉,舌脉挛缩;或气血俱虚,舌失充养;

    舌短缩而胖,苔滑腻者,多属脾虚不运,痰浊内蕴;

    舌短缩而红绛干燥者,多属热盛伤津。

    总之,病中见舌短缩,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因为疾病原因导致舌缩,多与舌痿软同时并见,舌头除卷缩不能伸出外,转动也失去灵活柔和。

    这种情况,还可见于先天性舌系带较短,因天生系带牵拉而使舌不能伸出口外,需要矫形手术把舌系带切断,舌头活动很快就会恢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