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舌与经络系统的密切关系,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已有清楚的认识,如“手少阴之别……系于舌本”“脾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足太阴之正……上结于咽,贯舌中”“足少阴之脉,上系于舌”“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
这都证明,舌虽然位于口中,但是通过全身经络系统的循行,直接或间接地与五脏六腑相通,又与人体的四肢百骸相连,从而使舌与全身形成了一个整体。比如,心、脾、肝、肾、膀胱、三焦等脏腑的经脉就是通过经脉、经别、或经筋与舌有直接联系;而肺、心包、胆、胃、大肠、小肠等脏腑虽与舌无直接联系,但中医有“内外相表里”的理论,故肺、心包、胆、胃、大肠、小肠等脏腑的经气亦可间接与舌相通。
2条主经脉到达舌下
人体十二经脉是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的总称。它们是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这十二条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其中,六条阴经连接六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条阳经连接六腑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并分别与各自相表里的脏或腑相互联系。十二经脉的流注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阴阳相贯,首尾相接,逐经相传,到肝经为止,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休的流注系统。十二经脉将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周流全身,起到濡养人体各组织器官、四肢百骸的作用,使身体各种功能活动正常进行。
其中与舌相直接相连的主经脉有2条,分别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
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本经共有21个穴位,循行路线如下: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足内侧赤白肉际上行,经内踝前面(商丘穴),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缘上行,至内踝上8寸外(漏谷穴)走出足厥阴肝经前面,经膝股内侧至前缘到冲门穴,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通过横膈,夹食管旁(络大包,会中府),连于舌根,散于舌下。
足太阴脾经的分支,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横膈,于任脉的膻中穴处注入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连。
足太阴脾经与脏腑的关系最为密切,相属的脏腑是脾,络胃,与心、肺等有直接联系。
足少阴肾经循喉咙,挟舌本
本经共有27个穴位,循行路线如下: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践端,斜向于足心(涌泉穴),出于舟骨粗隆下(然谷穴),经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上行,出埚窝内侧,直到大腿内侧后缘,入脊内,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
足少阴肾经有两条分支:一条是腰部的直行分支,从肾上行,通过肝脏,上经横膈,进入肺中,沿喉咙,上至舌根两侧;另一条是肺部的分支,从肺中分出,络于心,流注于胸中(膻中穴),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足少阴肾经与是与人体脏腑器官有最多关联的一条经脉。相属的脏腑是肾,络膀胱,与肝、肺、心有直接联系。
2条经别由里到外到达舌部
人体的十二经脉在循行全身时,在经过四肢的肘、膝时会分别出来,并循行于胸、腹及头部,这种支脉称为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中的同名经分出的纵行支脉。其中六条从阳经别出而循行体内后,仍回到本经;另外六条从阴经别出而循行体内后,却与相表里的阳经相合。每一对相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十二经别共组成“六合”。
经别能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也能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联系。经别的分布广泛,能弥补十二经脉所不能到达之处,并且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与脏腑的里表联系,并可使十二经脉的分布和联系部位更为周密。
十二经别中到达舌部的经别也有2条,分别是足少阴经别、足太阴经别。
足少阴经别直者,系舌本
本经别从足少阴肾经的腘窝部分出,别走与足太阳经别汇合并行,上至肾,在第二腰椎处出属带脉;直行的一条经别,上行连系舌本,又上出于颈部,脉气合入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阴经别上结于咽、通贯舌中
本经别从足太阴脾经分出,至大腿前面与足阳明胃经的经别合而并行,向上结于咽部,通贯于舌中。
1条络脉系于舌
经络分经脉和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十二正经的络脉从本经出发,走向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的络脉走向阳经,阳经的络脉走向阴经。脾之大络散布胸胁,任脉的络脉散布腹部,督脉的络脉联络足太阳经。
络脉有别络、浮洛、孙洛之分,别洛最大,孙洛最小,这些络脉由大到小分成无数条细支遍布全身的各个部位和组织,配合着主经脉,营运着全身的气血。
十五络脉中到达舌部的络脉有1条,是手少阴络脉。
手少阴络脉上连舌本
本络脉从腕上1寸的通里穴处分出,别走手太阳小肠经,在腕后1.5寸处与本经相并上行,进入心中,上连舌本,属于目系。
3大经筋脉络与舌根
因经筋的分布与十二经脉的体表通路相一致,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属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所以称之为“十二经筋”。
《素问·痿论》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说明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人体之所以能显示出各种姿势,如形态各异的坐、立、行、走,都是靠着十二经筋在全身各关节部位结聚,从而使全身的骨骼相互联结互相协同运动所产生的。就连身体的肌肉也都是依附于经筋的刚劲柔韧之性而充实于体表与四肢,从而形成抗御外邪和保护机体各组织器官及脏腑经络的外周组织体系。
十二经筋不仅连缀百骸,还分布于眼、耳、口、鼻、舌、阴器等部位,对这些器官功能活动起着维系作用。
十二经筋与舌相联的有3条经筋,分别是足厥阴经筋、足太阳经筋、手少阳经筋。
足厥阴经筋脉络于舌本
本经筋起于足大趾上边向上结于内踝之前。沿胫骨向上结于胫骨内踝之上,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阴部,联络各经筋。
足厥阴经筋与舌的联系在《灵枢·经脉》中就有记载,书中说:“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气,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其说明足厥阴气绝,则肝脉气绝,就会出现舌头会伸缩不利、睾丸蜷缩、口唇发青的现象,这些都是经筋得不到濡养而致筋死的征兆。也进一步说明,内脏的生产病现情况、气血之变化,可以反映到舌上。
足太阳经筋支者结于舌本
本经筋起于足小趾,向上结于外踝,斜上结于膝部,在下者沿外踝结于足跟,向上沿跟腱结于腘部,其分支结于小腿肚(腨外),上向腘内则,与腘部另支合并上行结于臀部,向上挟脊到达项部,在此分出一支入内结于舌本。
它直行的一支,结于枕骨,经过头顶,下至颜面,结聚于鼻部;分支为目上纲(上睑缘,“纲”一作网),下结于鼻旁;它的分支,朋腋后外侧结于肩髃部;一支进入腋下,向前上行出于锁骨上窝,结于完骨(颞骨乳突);它的另一条分支,从锁骨上窝处分出。斜上结于鼻旁。
手少阳经筋支者入系舌本
本经筋起于和无名指末端,结于腕背,向上沿前臂结于肘部,上绕上臂外侧缘上肩,走向颈部,与手太阳经筋会合。在此处分出一条支筋由当下额角处进入,联系舌根。另一支从下颌角上行,沿耳前,连属目眦,上额,结于额角。
奇经八脉通于舌
奇经八脉是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这8条经不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相表里的经脉络属,它们“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起到了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它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经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另外,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侂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
《难经·二十八难》指出,在奇经八脉中与舌有联系的是任脉。
任脉向上结于舌本
任脉,起于中极穴的下面会阴穴,向上经过阴毛处,沿着腹壁深处再上行经过关元穴,到达咽喉部。向上入结于舌本,循于面部而络于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