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美国国家安全局-序章棱镜窃听门:被斯诺登推向前台的美国国家安全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2013年6月初,一项惊天窃听计划浮出水面,在全球舆论界投下一颗“炸弹”的同时,也将美国最神秘的情报机构推到了聚光灯下。

    “棱镜”计划,这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全权负责的监控项目,其范围几乎覆盖全球,将每一个公民的隐私赤裸裸地置于“放大镜”下进行分析解读。

    “棱镜”如同一场飓风,席卷了虚拟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质疑与指责如潮水般涌向美国政府的同时,“无法无天”的美国国家安全局也成了世人瞩目的焦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情报机构,竟拥有如此强大的实力,将偷窥的视线遍布了全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得以如此堂而皇之,无视法律的权威,打破公民隐私的壁垒?

    这场震惊全球的泄密事件在持续发酵,一个个耸人听闻的秘密相继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藏在黑暗中的“情报工厂”美国国家安全局逐渐显现出其神秘的“容貌”……2013年6月10日,英国《卫报》公布了一段事先录制好的视频,在这段仅有12分钟的视频里,一个形容消瘦的年轻人戴着半框眼镜,缓缓开口对全世界说道:“我叫爱德华·斯诺登,29岁,曾经在美国中央情报局任职,担任技术助理职位……”爱德华·斯诺登,一个引起了世界关注的名字,仅仅在五天以前,他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

    2013年6月5日,英国《卫报》率先在新闻界扔出了一枚重磅炸弹:美国国家安全局一直在进行着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行动,每天都有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被美国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上交给国家安全局,这些通话记录包括用户的通话次数、通话时长以及通话时间等,但并不涉及具体的内容。就在人们还未从震惊中恢复过来之际,第二枚重磅炸弹再次抛出——次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称,美国国家安全局与联邦调查局两大情报机构合作,通过进入微软、苹果、雅虎以及谷歌等九大网络科技公司的后台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在网络上的一切活动,包括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照片,甚至其个人文件等隐私资料。美国舆论界随之一片哗然。而抛出这些消息的人,就是这个形容消瘦的年轻人——爱德华·斯诺登。随着斯诺登的爆料,神秘的“棱镜”计划也逐渐浮出水面。

    “棱镜”计划始于2007年,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该计划的正式名称为“US-984XN”。据悉,该计划投入的年度成本在2000万美元左右。在斯诺登爆料之前,这项计划从未对外公开过,对于一直占据互联网精神道义高地,并叫嚣着要扞卫互联网精神以及公民隐私的美国政府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据悉,“棱镜”计划能够对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监控,一是即时通信的内容,另一个是既存资料的内容。“棱镜”计划所针对的监控对象主要是与国外人士发生通信的美国公民,以及参与该计划的公司所服务的境外客户群等。通过这个项目,美国国家安全局随时可以锁定某个特定的目标进行监控,了解他在网络上的实时动态。而但凡在互联网上的内容,包括照片、视频、电子邮件、语音交谈信息,甚至档案传输和社交网络细节等内容,国家安全局都能够通过棱镜项目进行监控。

    据《华盛顿邮报》披露,“棱镜”项目对国家安全局至关重要,该局的大部分报告,原始材料都来源于通过“棱镜”而获得的消息,甚至美国总统的日常简报内容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来源于“棱镜”所监控到的内容。据数据显示,2012年,美国《总统每日简报》文件中所涉及的1477个计划都来源于通过“棱镜”项目所获得的信息。而美国国家安全局所提供的情报中,大约有近1/7来自“棱镜”项目。

    6月9日,英国《卫报》宣称,从斯诺登处取得了一项机密档案。档案透露,国家安全局拥有一个强大的情报收集工具,该工具被称为“无界告密者”,它能够从电脑以及电话网络中搜集大量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建立一个“全球热力图”来对信息资料进行解读。也就是说,使用者选定地图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后,“无界告密者”都能够通过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检视,自动筛选出关于指定国家的资讯,以提供给国家安全局进行分析解读,从而推测出该国各领域的发展趋势。

    根据斯诺登所提供的一份全球热力图显示,在2013年3月间,美国国家安全局透过网络所搜集到的信息达970亿条,其中对伊朗的情报搜集数量最多,超过140亿条;其次是巴基斯坦,大约135亿条;而作为美国最亲密的阿拉伯盟友,约旦也以127亿条排在了监控名单的前几名;埃及和印度也分别以76亿条和63亿条的信息搜集量名列前茅;而美国本土所搜集到的情报也多达30亿条。根据各国情报搜集的多少,全球热力图中对各个国家和地区标上了不同的颜色。其中,红色表示监控情报最多。从中国大陆上所标记的橙色来看,虽然其情报获取量未能达到监控名单的前五,但显然,中国也被美国列入重点监控对象。值得一提的是,与美国来往甚密的德国竟也属于橙色标记等级,而其他欧洲国家则几乎都是绿色,可见美国对于德国依然存有戒心。

    “棱镜门”事件愈演愈烈,斯诺登却依然没有罢手的打算。6月16日,英国《卫报》报道,斯诺登披露了一份国家安全局2009年8月的文件,文件显示,在俄罗斯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出席伦敦G20峰会期间,美国驻英间谍曾密切监控其通信信息,而英国情报机构也在峰会期间对外国政治家和官员的电脑及电话进行了监控,以截获其通信信息。

    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的国家安全局和美国政府迅速作出了反击。6月21日,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联邦检察官已正式对斯诺登提起诉讼,指控他涉嫌间谍罪以及窃取和转移政府财产等罪名。但即使如此,美国也未能阻止斯诺登的继续爆料。6月23日,斯诺登再度发表声明称,国家安全局曾入侵中国移动公司的网络,试图获取中国地区的手机短信信息,并曾对清华大学的主干网络以及Pacnet电讯公司香港总部的计算机进行了持续攻击。据悉,Pacnet公司拥有全香港地区最庞大的海底光纤电缆网络。

    随后,斯诺登又提供了一份国家安全局的机密文件,文件显示,美国国家安全局对意大利、韩国、法国、日本、墨西哥、土耳其、印度等38个驻美大使馆以及联合国代表处都实施了监听。美国所采取的监听手段多种多样,包括全面复制电脑硬盘内文件以及在传真机内安装窃听器等。据悉,在对欧盟以及各国大使馆的监听活动中,美国设立了名目繁多的监控项目代号,比如对欧盟在华盛顿办事处的一部传真机的监控项目被称为“卓普米尔”;而对法国驻纽约和华盛顿办事处的监控项目则分别被称为“黑足”和“瓦伯什”;对欧盟在纽约办事处的监控项目被称为“珀迪多”等等。这一消息的披露引起了各国的不满,但美国政府却似乎不以为然,国务卿克里对此的回应是:“美国人认为搜集其他各国的信息并没有什么不寻常,各种各样的情报对于维护国家安全都是有好处的。”

    “棱镜门”事件无疑是美国有史以来影响最广的监控事件,它将一直隐藏在美国情报领域的秘密“情报工厂”美国国家安全局推到了聚光灯下,同时也扯下了美国政府“人权扞卫者”的面具。表面上,以谷歌为首的美国IT巨头公司一直标榜着网络自由,反对其他国家的政府对网络进行监管。但在暗地里,这些公司却早已经与国家安全局结盟,成为了妨害网络自由的“帮凶”。

    “棱镜”计划的曝光无疑是对美国政府形象的致命性打击,这个一直标榜着网络自由的国家,却在背地里干着侵犯隐私的勾当,可以说,在网络自由的议题上,美国政府已经失去了发言权和公信力。

    始于2004年的监听电话和网络项目

    在“棱镜”项目的曝光引起轩然大波之际,《华盛顿邮报》继续抛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消息:“棱镜”计划不过是美国监控项目中的“冰山一角”,其缘起于一个代号“星风”的监控计划,该计划包括四个秘密监控项目,除“棱镜”计划外的另外三个计划分别是“主干道”、“码头”以及“核子”。

    “星风”监控计划成立于2004年,在斯诺登爆料之前,从未对外公布过关于此项目的任何消息。“星风”计划成立之初主要是为了对付针对美国的恐怖活动,在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后,如何避免恐怖袭击成为了美国情报部门的工作重点。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情报局的情报分析师提出了“联系链”这一概念,试图建立一个足够宽广的监控网络,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来掌握“敌人”的动向,从而更快更精准地对付恐怖活动。

    2004年,在总统乔治·沃克·布什的授意下,美国政府核心领导人采取了一些“非常手段”,成功绕开了有关“公民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秘密启动了“星风”监控计划。为了避免触犯法律禁区,并保证“星风”监控计划的顺利实施,小布什政府将该计划拆分成为四个监控项目,全权交由国家安全局来执行。此后,打着“反恐”的旗号,“星风”监控项目在小布什及其接班人奥巴马的支持下不断扩充,时至今日,其监控范围几乎覆盖全球。虽然美国情报部门声称,该计划所监控的对象仅限于“外国人”,但实际上,美国本土所有公民几乎也都处于该监控网络之下。

    在四个项目中,“主干道”和“码头”拥有最广泛的监听范围,其主要依赖于国家安全局对“元数据”信息的处理。这里的“元数据”主要涉及通话或通信的参与者、时间、使用地点及设备等信息,其监控范围内不包括通信的具体内容。这些“元数据”也被称为“数字网络信息”,国家安全局通过对这些数字网络信息的分析,能够清楚而准确地判定一个对象是否与恐怖分子有所关联,甚至能够知悉该对象的健康状况、宗教信仰、政治立场,甚至是否存在婚外情以及其所涉及的商业谈判等信息。

    “主干道”项目主要以监听电话网络为主,斯诺登所爆料的关于威瑞森公司秘密将客户通信信息提供给国家安全局的事件便是“主干道”项目中的一项活动内容。其中,威瑞森公司所提供的电话记录不仅包含美国境内通话记录,还包括了通过美国境内接入或打出的通话记录,而该公司正是“主干道”项目其中的一个原始情报信息提供者。

    “码头”项目以监控互联网为主,该项目是国家安全局所实施的监控项目中最为神秘的一个,即使是参与其中的情报专家,对该项目的了解也仅仅限于自己的工作范围之内。由于互联网在全世界的普及,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系统等借助互联网为媒介进行交流的工具,使用频率及涉及信息已经远远高于普通的通话设备,据此也可推断,“码头”项目所获取的情报信息量很可能远远超过其他三个项目。

    “棱镜”项目,主要要求国家安全局通过美国科技公司的服务器实现对个人信息的搜集。

    相较于以上三个项目,“核子”项目的监控范围要小得多,它主要通过对通话信息的拦截以及通话内容中所涉及的地点实现日常监控。也就是说,“核子”项目主要聚焦于对信息内容的获取。

    2004年3月12日,在“星风”监控计划实施后不久,美国政府高层出现了意见分歧,以代理司法部长詹姆斯·科米为首的众多司法部高官以集体辞职作为威胁,反对“星风”监控计划的实施。小布什被迫妥协,签署了缩减秘密监控项目规模的新法令。当时一直积极推动秘密监控项目发展的副总统迪克·切尼并不愿意妥协,他找到当时的国家安全局局长海登,要求国家安全局与美国四大电信运营商合作,秘密搜集电子邮件以及网络语音通话数据。

    同年7月15日,一个秘密法庭正式授权国家安全局对美国电信运营商的数据进行大规模搜集。事实上,从2002年开始,美国四大电信运营商与国家安全局就已经展开了秘密的合作。据透露,国家安全局在当年投入了1.46亿美金的巨款作为反恐基金,其中一部分费用便是用来支付给电信运营商,以交换其提供的客户信息。此事件曾在2005年与2006年间遭到《纽约时报》和《今日美国》等媒体的曝光,引起了轩然大波。电信运营商们为了“撇清”关系,纷纷申请国家安全局强制出示法院命令来让它们“被迫”提供信息。

    随后,美国政府对其法律框架进行了重新修订,使得“星风”监控计划有了新转机。小布什打着“反恐怖主义”的旗号再次启动了“星风”监控计划,美国情报部门对情报的搜集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大。该监控计划几乎将全球范围内的现代通信设备包揽眼下,为小布什以及奥巴马政府提供了重要的情报帮助。

    令人困惑的是,在“星风”监控计划披露后不久,斯诺登在接受采访时再次表态称,庞大的“星风”监控计划不过只是美国政府庞大监控网络计划中的小小一环。在“星风”监控计划的背后,美国政府究竟还隐藏了怎样的秘密?

    全球公民的隐私究竟面对着怎样的危机?这一切,我们不得而知。

    面对斯诺登的爆料,美国前副总统迪克·切尼愤怒地称他为“叛徒”,甚至无端臆测斯诺登是受雇于中国政府的“间谍”。切尼这一“狗急跳墙”的做法并未能成功转移媒体的视线,反而引起了美国媒体的揣测,认为他之所以打破沉默,是为了扞卫这些项目,而其也正是推动“星风”监控计划的真正幕后主使。

    被监视的科技公司:谷歌、苹果都在其中

    作为互联网的来源地,美国在计算机网络领域无疑是世界领先的,尤其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人们的大多数信息数据都集中存储在了美国IT业几大巨头公司的服务器中,这些巨头公司无一不曾承诺过其云计算的安全性及隐私性。

    随着斯诺登的爆料,除了美国政府陷入信用危机外,这些曾信誓旦旦宣扬网络自由和用户隐私保护的公司也纷纷卷入了“棱镜”计划的阴影,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人们的质疑。尽管这些公司纷纷否认参与“棱镜”计划,但在越来越明朗的事实面前,它们的否认已经不具备任何公信力了。

    据斯诺登的爆料,谷歌、微软、苹果、雅虎、Facebook、美国在线、YouTube、讯佳普、PalTalk等九大科技公司都是“棱镜”计划的参与者,涉嫌向美国国家安全局开放“后门”,让该局能够轻易进入其服务器,对民众的通话、照片、文档、电子邮件等个人数据进行秘密的搜集和分析。通过九大科技公司提供的方便,美国国家安全局几乎能够监控所有与境外进行联系的美国公民,以及欧洲与亚洲地区的网络用户。斯诺登称,Dropbox也即将成为“棱镜”

    计划的参与者。

    根据斯诺登所披露的资料显示,美国前总统乔治·沃克·布什曾授予国家安全局一项特权,即国家安全局调查人员通过“棱镜”计划对某个目标进行调查之际,所有参与该计划的公司都会在收到美国情报部门以及美国总检察长所下达的指令后,将服务器的接入权交给国家安全局,让国家安全局能够通过进入服务器后台,详细调查目标的收件箱以及发件箱,甚至包括邮箱联系人等。

    在奥巴马上台后,又于2012年将这项国家安全局所拥有的特权进行了延期,以便能够更好地支持自己的政府。

    据悉,美国这九大科技公司加入“棱镜”计划的时间并不相同,微软于2007年在美国政府的施压下选择妥协,成为第一个加入“棱镜”的科技公司。

    而苹果公司则是在五年以后才最终加入这项计划的。但即便加入的时间上有所不同,各大公司所面临的舆论压力却都是同样巨大的。此外,“棱镜”计划的曝光也使得其他各国政府部门对这些科技公司提出了质疑,怀疑它们是否也将本国的信息置于“棱镜”之下,有的政府甚至发出了禁用某些网络的命令。

    为了摆脱“棱镜门”的阴影,各大科技公司纷纷站出来对斯诺登的“指控”予以否认——各公司均表示,他们从未向美国国家安全局提供进入服务器的特权。如果美国政府需要用户的相关信息,他们会根据法律途径提供法律范围内允许的信息。谷歌公司还特别表示,对于美国政府索要用户信息数据的要求,公司都会进行非常仔细的审查后才决定是否满足其要求。

    谷歌公司曾一直标榜网络自由,反对其他国家的政府对本国互联网进行监管,如今斯诺登的爆料无疑赤裸裸地给了他一个耳光,让谷歌公司在公众面前颜面无存。在事件曝光之后,谷歌首席法务官大卫·德拉蒙德极力辩驳了斯诺登的说法,称谷歌绝不可能让美国政府直接进入其后台服务器,或通过所谓的“后门”来获取信息。谷歌CEO拉里·佩奇也发布了声明,称自己从未听说过关于“棱镜”计划的任何消息,谷歌更不可能参与该计划。2013年6月11日,《华尔街日报》刊载了谷歌公司对如何配合美国政府进行用户数据提供的路径进行了详细说明:首先在接到法庭下达的命令之后,谷歌会通过互联网文件传输协议的标准协议FTP协议将所需数据通过电子文档发送给美国政府相关部门,或者将文件打印稿邮寄给美国政府。谷歌发言人克里斯·加纳强调,谷歌是将信息调出后“发送”给美国政府部门,并非让政府部门直接进入系统,以对信息数据进行任意的调查浏览。

    与谷歌公司一样,苹果、微软以及Facebook等公司也都纷纷否认与国家安全局合作,参与了“棱镜”计划。

    6月14日,Facebook和微软两公司突然发表声明,首次在公众面前承认美国政府确实曾经向他们索要过用户的信息数据,并公布了部分资料数据的内容,希望能够尽早摆脱“棱镜门”的泥淖。

    Facebook公司首席法律顾问厄尤特称,经过与政府部门进行谈判后,公司首次被允许将一部分与国家安全局有关的信息索要情况公之于众,但为了保密,公司不能透露具体的数字和详细情况(比如美国政府哪一个部门针对哪一个目标索要了多少信息等)。在Facebook被允许披露的资料中显示,2012年下半年,美国各级政府曾向该公司索要用户信息数据多达一万次,而这些被提交的信息至少涉及了1.8万至1.9万名用户。

    与此同时,微软也对外发布,称在2012年下半年曾接到至少6000至7000次关于美国政府所要用户信息资料的要求。这些被要求提供的信息涉及大约3.2万用户,内容涉及多项法律调查,例如反恐行动、失踪人口以及追踪逃犯等。

    苹果公司对与国家安全局合作参与“棱镜”项目这一消息一直予以否认,但同时又发表声明,称美国政府曾在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这段时间里,向苹果公司提出过至少四五千次索取用户信息的要求,所涉及的用户将近1万个。苹果公司称,一般情况下,政府提出数据索要的要求,主要是为了协助刑事调查,或者寻找失踪人口以及阻止网络上公布的自杀行为等。苹果公司强调,一直以来,公司都会尽最大努力保护用户隐私,绝不会允许美国政府任何一个部门直接进入其后台服务器。对于美国政府部门索要客户信息的要求,苹果公司称公司有专门的法律团队对其要求的内容进行评估,此后才会根据法庭所下达的指令向政府提供数据。

    九大科技公司和斯诺登各执一词,真相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一时之间也不得而知。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斯诺登的爆料中,另一家仅次于Facebook,拥有全球第二大社交网络的公司推特却并未出现在“榜单”上。

    推特没有出现在“棱镜”计划的名单上是令人感到非常意外的,推特拥有5.2亿注册用户,其中包括1.4亿的美国本土用户,可以说推特是个不容忽视的巨大用户信息宝库。据透露,实际上,美国国家安全局并未放过这个重要的信息源,该局曾多次对推特施压,但推特却一直不曾妥协。

    那推特究竟为什么敢于对美国政府说“不”呢?

    实际上,与被“棱镜门”所牵连的九大科技公司相比,推特仍然算是一个处于创业阶段的年轻公司,但这家年轻公司却似乎十分“倔强”,曾多次对美国政府表现出顽强的抵抗态度。例如在2010年底的“维基揭秘”事件中,推特以坚决的态度多次拒绝了美国司法部门要求公布相关用户账户资料的要求,直至收到法庭下达的指令后才予以配合,但同时,推特不仅将此消息通知了相关用户,甚至还公开发表了声明。在2011年的“占领华尔街”事件中,推特同样拒绝了纽约警察局要求交出涉事人员资料的命令。

    “棱镜门”事件的曝光成了推特最好的广告,美国众多媒体对推特与众不同的表现表示了极高的赞赏。在美国法律公益机构电子前哨基金会的一项隐私保护评估中,推特得到了最高分。但即便如此,美国人依然有所担心,在未来的压力下,推特是否会逐渐对政府表示妥协,放弃自己曾引以为傲的保密政策。毕竟,美国政府和国家安全局并没有放弃“棱镜”计划的打算。

    虽然网络安全问题很可能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得到解决,但至少,在一连串令人瞠目结舌的爆料之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坚守底线的曙光。而通过这件事,相信人们也会更加关注网络安全,并且比从前具备更多的防范意识,而这,将会是推动互联网安全的重大进步。

    “棱镜”下的中国网络用户

    “棱镜”计划对于全球绝大多数公民来说无疑是最大的隐私“偷窃者”,它盘踞在广大的互联网络中,用一双窥探的眼睛随时监控着流动在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而涉嫌参与“棱镜”计划的众多美国IT巨头,在中国互联网中大多占据了垄断地位,随着“棱镜门”的持续发酵,中国数以亿计的网络用户也越发感到不安。

    2013年6月12日,斯诺登通过香港《南华早报》表示,从2009年开始,美国情报部门就已经开始对中国内地及香港的电脑系统展开监控。据悉,在美国国家安全局所进行的,面向全球展开超过61000次的入侵电脑行动中,数以百计的目标是针对中国内地及香港的。斯诺登还指出,对于中国的监控活动也是“棱镜”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爆料“棱镜”计划的同时,斯诺登还揭露称美国国家安全局一直在通过思科的路由器对中国电脑及互联网展开监控。

    一时之间,舆论哗然,引发了中国网络安全危机。

    思科在中国的IT领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据调查数据显示,在2013年第一季度中,思科大约占据了15%的市场份额,超越了IBM和惠普。此外,思科几乎参与了中国所有大型网络项目的建设,其中包括163网、169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金融骨干网以及邮政和海关等系统网络,同时还参与了包括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以及吉通公司等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基础建设。思科几乎还控制了全部的路由器和交换机等网络设备市场,其公司产品担负着传递互联网上近80%信息流量的职能。可以说,思科的经营范围几乎覆盖了网络建设的所有组成部分,并占据绝对的领导者地位。

    根据思科公司的年度报告显示,在2012年,思科全球营业额超过46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的增长率达到了17%,占据了思科整体利润的30%。思科在中国商界的地位可见一斑。思科公司的设备几乎遍布了中国各个领域,据一份数据显示,思科的设备在金融行业占据份额达70%;在各大政府机构占据份额超过50%;在铁路系统占据份额约60%;在机场、码头以及港口等占据份额超过60%;在石油、烟草、制造以及轻工业等行业占据份额超过60%;而在中国互联网排行前20位的企业中,思科设备占据了约60%的份额;在传媒行业,更是高达80%。

    在中国占据互联网设备垄断地位的同时,思科与美国政府和军方的关系也甚为亲密。思科是美国政府以及军方通信设备及网络技术设备的主要供应商之一。2006年,美国政府发起了一场“网络风暴”演戏战,115个部门参与其中,而思科便是这场演习重要的参与设计者之一。

    此外,思科还拥有着极其复杂的政治背景:思科的CEO钱伯斯曾先后任职于克林顿总统的贸易政策委员会以及布什总统的国家基础设施顾问委员会;而美国国会中,共有73位议员对思科公司进行了投资,其中包括美国现任国务卿克里。

    在网络设备安全方面,思科并非没有“前科”。2005年7月,业内曾流传开一个名为“思科门”的丑闻。据悉,美国一名计算机安全专家迈克尔·林恩曾发现思科路由器在安全上存在漏洞,而思科却以强硬的态度压下了这一消息。2012年7月,一位匿名用户曾发布消息称,思科的路由器产品中有三种设备存在远程更新,怀疑思科产品留有“后门”。

    随着思科与国家安全局深度合作的曝光,国内多位信息安全领域的专家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国际争端一旦爆发,美国政府很有可能利用一切思科产品设备发动网络战,如此一来,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必定会遭遇致命性的打击。

    在斯诺登爆料后,2013年6月18日晚,思科中国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一则声明称,思科并没有参与到“棱镜”项目之中,并且思科在全球范围内所销售的设备都是相同的,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所用的设备完全一样。

    除思科以外,被曝光的美国九大科技公司在中国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

    谷歌是目前公认的全球规模最大的搜索引擎,2012年12月12日,谷歌关闭了面向中国市场购物的搜索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谷歌就此退出了中国市场。谷歌的安卓系统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中的占有率超过了八成,远远甩开了其他公司所开发的手机操作系统。虽然谷歌公司至今未承认与美国国家安全局合作,参与了“棱镜”项目,但其依然是中国信息安全网络中的一大威胁。

    作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微软占据着绝对的垄断地位,据两名消息人士称,微软在公开发布补丁修复安全漏洞之前,都会率先将漏洞信息提供给情报部门,以保护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同时也帮助美国政府更方便地入侵敌方或恐怖分子的计算机。对此,微软发言人弗兰克·肖表示,提供这样的早期预警是为了帮助政府部门尽可能早地展开风险评估,并尽可能地避免信息安全受到侵害。在一封电子邮件的公告中,肖公布了两个由微软负责,用于国防目的的项目。

    我国的苹果用户人数众多,据苹果公司2012年的财报显示,来自中国的收入占了亚太地区总收入的三分之二,而这项数字还在持续增长之中。和其他公司一样,苹果公司虽然在美国政府同意下公布了一部分所提供的用户资料数据,但却一直否认参与了“棱镜”计划。我国专家表示,如果斯诺登所说是事实,那么苹果公司必然在“棱镜”项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此,中国应该提高警惕。

    事实上,对于信息安全所存在的隐患,中国并非全然没有察觉,一些政府机密部门和大型国企早已经嗅出了危机。2012年10月,思科在中国的第二大客户中国联通正式宣布,China169骨干网江苏无锡节点核心集群路由器完成搬迁,思科设备被替换。联通此举表明,我国的通信企业已经开始注意信息安全上的问题,并着手展开了整顿。从技术实力上来说,我国目前的通信水平也基本达到了世界水准,为了更好地维护网络通信安全,我们的本土企业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承担起我国网络的全面建设及安全运营。

    在互联网改变世界的今天,它不仅仅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股能够影响,甚至重塑现实社会的重要力量。“棱镜门”事件敲响了我国互联网信息安全的警钟,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本土科技企业任重道远。

    被监控的盟友

    2013年6月29日,德国《明镜》周刊公布了一份从斯诺登手中获得的“顶级绝密文件”的部分内容。该文件的日期是2010年。文件显示,一直以来,欧盟机构都位列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控目标”清单上,即使是美国的盟友们,也都没有能够逃出国家安全局的监控视线。而美国国家安全局的专家们除了通过窃听装置对欧盟进行窃听以外,还曾入侵其内部网络,窃取工作人员的来往信函及电脑内部所储存的文件。

    据悉,在五年前,欧洲理事会位于布鲁塞尔的总部就曾发现过一些间谍活动留下的痕迹,其办公室的电话和网络都有被监控的痕迹,经过安保专家检测,发现有数个十分可疑的电话都是以维修系统的名义拨出的,很可能有人试图借系统维修的名义入侵理事会通信网络,而这些电话几乎都是来自于美国国家安全局位于布鲁塞尔北约总部的办公室。最终,这件事情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而不了了之。

    在斯诺登所披露的文件中还有一件事情十分值得注意,作为美国盟友的德国被美方列入“第三级”伙伴,其在美国政府的监控等级中几乎与中国是同级的。据文件显示,美国国家安全局每月所监测的德国电话、邮件以及SMS的信息量高达5亿条,最高曾在一天内截取过德国6000万次通信记录。

    斯诺登还称,美国国家安全局至少能够从7个欧盟成员国的特工部门获得其本国的公民通话及网络记录。换言之,美国情报部门至少能够接触到欧洲公民近70%的隐私资料。此外,据所披露的文件内容显示,除了欧盟国家和中国以外,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控范围甚至还扩大到了日本、韩国、印度、墨西哥以及土耳其等国。

    在“棱镜”项目曝光之初,欧盟就已经展现出了极度的担忧,在6月11日的欧洲议会全会上,“棱镜”项目成为了该会的辩论主题,同时也成为各议员们的炮轰对象。而随着斯诺登的进一步爆料,面对欧盟也在美国国家安全局监听名单上的事实,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发表声明,要求美国政府作出解释,并立即对美国国家安全局进行彻查;欧洲议会议长马丁·舒尔茨也表示,如果该事件属实,将会对欧盟与美国之间的关系造成严重影响;欧洲议会绿党主席丹尼尔·科恩·本迪特则直接表示,欧盟应该立即停止与美国跨大西洋自由贸易的谈判,直到美国给出满意的答复。

    除欧盟之外,其他欧洲国家也对此次事件表示了强烈的不满。

    德国总理默克尔公开要求奥巴马在访问德国的时候必须对此事作出解释;德国财政部长佩尔·施泰因布吕克称:“朋友和伙伴被监听,这是完全无法令人接受的事情!”德国司法部长施纳伦贝格尔也发表声明,要求美方作出解释,并指责美国此举是“冷战重现”,而且施纳伦贝格尔失望地表示:“很难想象,我们将美国视为朋友,美国却将整个欧洲都视为敌人!”

    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的反应是欧洲各国之中最强烈的。奥朗德说,法国不能接受盟友对自己采取的此类行为,并表示,如果美国不立即停止监控,那么法国与美国,以及欧盟与美国之间,都不会再有任何磋商。此外,奥朗德还表示,在此事件上,欧盟各国必须坚定地统一立场进行应对。

    作为美国亲密盟友的日本也没有逃脱美国的监控,对此,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表示,一定要向美国政府进行确认。菅义伟说:“日本驻美国大使馆居然遭到了国家安全局的窃听……这一消息在日本舆论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我们显然非常关心这件事……期待得到美国方面的答复。”显然,日本在此次事件中大受打击,这一消息充分显示了美国政府对日本政府依然具有严重的防备意识。据报道称,这是首次明确出现的,关于美国针对日本进行的间谍活动。

    在此次事件中,作为受害者之一的中国政府却表现出了极其冷静的态度。

    此前,中国就曾表示过受到了美国的网络攻击,但一直未曾言明,攻击者就是美国政府。斯诺登的爆料无疑成为了美国政府对中国实施黑客攻击的有力证据。6月1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希望中美双方都能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来面对相关问题。华春莹强调,网络安全需要国际社会的对话与合作,希望中美双方都能够通过理性的对话沟通来为构建一个和平、安全、开放的网络空间作出努力。

    根据斯诺登的爆料,除美国以外,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也是“棱镜”项目的受益者,因此,这些国家对“棱镜”项目的态度也格外引人注目。

    据有关消息披露,英国的信号情报机构英国政府通信总部早在2010年6月就已经获得了对“棱镜”项目的访问许可,通过该项目,英国政府通信总部能够轻松绕开一切有关法律程序,直接获取监控目标的个人资料。据悉,仅2012年一年内,英国政府通信总部所提交的报告中,就有197份报告的数据来自美国的“棱镜”项目。在此消息曝光之后,英国在野党影子内阁内务大臣要求政府就此事展开调查,并给民众一个全面的解释。

    英国外交大臣黑格则表示,斯诺登的指控是无中生有且幼稚可笑的。英国政府通信总部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就展开了与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合作,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双方的合作从未改变过原则,政府通信总部绝对不会绕过既定的英国法律程序,而直接从美国国家安全局获得情报。黑格还表示,情报部门的每一次行动,都会向他提交一份详细的请示,而他从未收到过任何与“棱镜”项目有关的活动请示。黑格还辩称,英国的公民永远都没有机会知道,为了阻止恐怖袭击的降临,以及公民隐私的披露,英国政府一直在进行着怎样的努力。

    虽然英国政府否认参与“棱镜”计划,但是英国《卫报》上曾刊登的一条报道还是为英国政府惹了不少麻烦。该报道称英国政府通信总部曾在2009年伦敦20国集团峰会期间参与了对外国政要及官员的窃听行动,而且报道还指出,该行动得到了时任首相布朗政府内的高级官员批准,土耳其、南非和俄罗斯都是英国该次行动的重点监听目标。对这个问题,英国首相卡梅伦一直拒绝发表任何评论,外交部也同样三缄其口。外交部称,根据惯例,不便发表任何与情报有关的评论。但英国政府的逃避态度似乎从某个侧面证明了它与“棱镜”项目千丝万缕的关系。

    太平洋另一端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政府也遭到了民众的质疑,一部分澳大利亚的政界人士公开要求政府给予民众一个解释。但最终,对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情报机构是否利用过“棱镜”项目对本国公民进行资料搜集,也没有一个定论。毕竟,相信在这样的丑闻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会大方地承认。

    而比起其他国家,美国政府显然遭遇了更大的质疑。

    2013年6月11日,美国境内最具影响力的民权组织——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向法院正式提出诉讼,起诉联邦政府因开展“棱镜”项目侵犯了公民的言论自由及隐私权。针对这一诉讼请求,美国司法部拒绝作出任何评价性回应,并称需要一定的时间对有关的指控进行研究后才能作出回应。

    美国《华盛顿邮报》刊文表示,美国相关部门应该对此事给予公众一个合理的解释,并提出质疑,“棱镜”项目为美国带来的益处是否真的值得以牺牲美国公民的隐私权为代价?

    《旧金山纪事报》认为,“棱镜”项目是一项在法律范畴之外实施的行动,奥巴马总统曾经因承诺消除恐怖袭击带给美国人的恐慌而得到国民支持进入白宫,但如今,随着“棱镜”项目的曝光,他再次让民众失望了。

    美国《星岛日报》17日刊载的社论中指出,无孔不入的“棱镜”计划表明美国已经将全球电子通信网络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此前,美国政府竟还公然以一副受害者的姿态,公开指责中国黑客侵入美国网络,而如今,当美国政府龌龊的间谍活动败露之后,他们竟还妄想以一句“为了反恐怖主义”来为自己的行为开脱,甚至反过来指责斯诺登是中国派来的间谍。美国这个超级大国“指鹿为马”的能耐实在让人咋舌。

    7月4日,由3万多个网站和互联网用户组成的“互联网保卫联盟”发起了抗议美国“棱镜”项目的“雷声”行动,Boing·Boing网站在主页显示了对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喊话:“独立日快乐!立即停止你们监控全球互联网用户的违宪活动——来自人民的呼声!”据抗议活动组织者称,到当地时间下午,纽约市和华盛顿特区已经聚集了400多人,他们估计,在全美范围内,会有超过1万人参与该次抗议。对此,美国国家安全局在自己的网站上作出了回应:“对于任何合法的、和平的抗议活动,安全局都不会反对。安全局的全体雇员们依然每天都在为了保护这个国家以及其人民,进行着勤勉而合法的工作。”

    “棱镜”项目的曝光已经把美国政府逼入了异常尴尬的境地,纵然政府一直试图为自己的行为作出辩解,但想要脱身泥淖,似乎并不是那么容易。

    深陷“棱镜门”飓风的美国政府

    如何减弱2013年6月曝光的“棱镜”项目给美国带来的负面影响,无疑成为了美国政府最为棘手的难题。舆论纷纷对美国政府及该项目的负责机构美国国家安全局发出了谴责。美国总统奥巴马及国家情报总监詹姆斯·克拉珀等政府高官们纷纷出面表态,试图为此事“灭火”,同时试图找出一个能够被世人接受的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驳。

    2013年6月7日,正在美国加州圣何塞进行视察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开回应斯诺登的爆料,证实“棱镜”项目确实存在。但奥巴马强调,该项目完全是为了反恐怖主义而展开的,意在保护美国公民的安全,其针对的目标并不是美国人或者在美国境内生活的外国人。奥巴马还表示,“棱镜”项目的启动完全合法,是经过国会授权,并一直处于美国外国情报监视法庭的监督之下的。

    6月10日,白宫发言人卡尼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关于“棱镜门”事件的最新进展已经呈报给了总统奥巴马,但鉴于该事件仍然处于调查阶段,故而不方便发表评论性言论。

    在斯诺登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从威瑞森公司处搜集美国电话通话记录的消息后,美国国会情报委员会主席、密歇根州共和党众议员麦克·罗杰斯在接受BBC记者采访的过程中表示,国家安全局对于此事件的做法是得到国会授权的合法行为,并非政府滥用职权,并且这一做法对防止美国遭到重大的恐怖袭击非常有效。

    白宫新闻发言人乔舒亚·欧内斯特也辩称,虽然这项监控的实施备受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能够帮助美国反恐人员更早地察觉到恐怖袭击的发生,并且能够对那些涉嫌参与恐怖袭击的犯罪分子进行良好的监控。此举保护了美国以及美国公民免于遭受恐怖袭击的威胁。他同时还表示,奥巴马总统欢迎美国公民参与国家安全局及公民自由问题的探讨。

    6月11日,美国众议院议长博纳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称,斯诺登的泄密将美国的实力赤裸裸地展现在了对手面前,把美国推进了危险的境地。博纳将斯诺登称为“叛国者”。而白宫发言人卡尼则拒绝谈论奥巴马对斯诺登的态度。

    6月17日,奥巴马在接受美国电视节目的深度专访时高调为“棱镜”项目作出了辩护。奥巴马称,在其政府下的“棱镜”项目与前任总统乔治·沃克·布什时期的“棱镜”项目是有巨大差别的,国家安全局对数据的收集完全是在严格监督下进行的,并不存在任何违法行为。奥巴马指出,对于信息数据的搜集,美国政府有一套标准化的制衡系统,这个系统能够有效地防止信息数据被滥用。奥巴马进一步强调,人们与其指责美国政府为了反对恐怖主义而进行情报搜集工作,不如关心美国政府的情报收集工作是否能在良好的制衡系统之下进行。奥巴马还表示,已经要求情报部门在不损害监控项目利益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将真实情况进行公开,以此来纠正外界对美国情报工作的误解。

    作为“棱镜”项目的最高负责人,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美军网络司令部司令基斯·亚历山大强调了“棱镜”项目对于反恐行动的重大意义。亚历山大称,“棱镜”项目曾成功地协助美国政府挫败超过50起的恐怖活动阴谋。但对于亚历山大的话,美国国会部分议员却表示了质疑。目前来说,尚未有切实的证据能够证明“棱镜”项目对反恐行动确实存在不可估量的作用。

    随着斯诺登爆料出美国对欧盟的监控事件,“棱镜门”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欧盟方面对美国进行了大力抨击,并警告美国此举可能会引发“严重政治危机”。7月1日,在外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辩称,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情报工作只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美国国务卿克里则表示,信息监控完全是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量,毕竟“任何情报对于维护国家安全来说,都是有好处的”。

    显然,美国政府已经赤裸裸地表示出了对“棱镜”项目的支持,甚至有一名美国高级官员直接宣称,无论如何,美国政府都不会放弃“棱镜”项目。

    在美国政府官员积极为“棱镜”项目展开辩护之际,也有部分国会议员表示担忧,认为该项目或许会危及个人隐私,并提出政府应该考虑削减对私人通信进行大规模监控的权限。

    在“棱镜”项目曝光之后,美国政府在承受巨大外部压力的同时,发起了一项内部调查,对因该泄密事件所导致的国家安全局潜在损失作了一系列的评估。据一名美国情报机构的高级官员透露,此次展开的内部调查与美国司法部所展开的对斯诺登的刑事调查并不一样,该调查主要是为了了解“棱镜”项目的曝光是否会对情报获取渠道及“线人”构成威胁,在调查中,可能会涉及情报目标之间的具体交谈内容,并考虑是否需要更换相互间的联络方式。国家情报总监克拉珀表示,此次泄密事件为美国情报机构带来了“巨大且严重的损失”。

    斯诺登事件无疑是近年来美国国家安全局所遭遇的最重大“泄密事件”,为了防止悲剧重现,美国国家安全局颁布了新的规则,对工作人员在国家安全局网络上分享或下载绝密资料的行为进行严格限制。在颁布的新规则中,第一条就是“两人原则”,即进行高度机密的工作时,必须要有两人同时进行操作。

    国家安全局局长亚历山大表示,将会对敏感的数字进行高度加密,以防机密再次泄露出去。

    “棱镜门”事件对美国政府,尤其是奥巴马总统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对此,美国媒体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美国《时代》杂志认为,“棱镜门”丑闻进一步体现出奥巴马政府对于欧洲乃至世界信息的霸权独享,而该项目所发起的监控行为不仅违反了人权,甚至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安全恐慌,此次事件使得奥巴马政府的公信力大大降低。

    美国《华盛顿邮报》所刊载的一篇报道中说,“棱镜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情报泄密事件,给美国的情报工作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场风波对于奥巴马政府而言,堪比一场可怕的飓风。

    显然,斯诺登事件给奥巴马政府所带来的冲击不容小觑,想要逃离这场“飓风”,无论是对于奥巴马政府还是对于美国国家安全局来说,都并非易事。

    美国政府在“棱镜”下究竟能看到什么?

    神秘的“棱镜”项目浮出水面,人们最关心的,无疑是在“棱镜”下,究竟会曝光出多少隐私?而美国政府通过“棱镜”,又到底能够看到多少信息?

    根据斯诺登的爆料,“棱镜”项目主要针对十类信息发起监控,即电子邮件、语音聊天、存储数据、视频会议、登陆时间、即时消息、文件传输、社交网络资料细节、视频以及照片等。国家安全局甚至可以通过“棱镜”监控到目标的实时网络搜索内容。若斯诺登所说的是事实,那么一旦落入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控范围内,网民的隐私就可谓荡然无存了。

    在一连串丑闻打击下的奥巴马,仅仅在一个月内其支持率就狂跌8%。为了挽回败局,2013年6月17日,正在北爱尔兰出席八国集团峰会的奥巴马在访问中高调回应了“棱镜门”事件。奥巴马坚称,该监听计划并非真的如此神秘莫测,虽然监控到的机密文件需要保密,但实际上国会里每一个人都知道这个监控项目,并且无论是国会还是联邦法院一直也都在对该项目进行监督。奥巴马还认为,该项监控计划并没有侵犯到公民的隐私,对那些守法的公民构不成任何侵扰。

    在专访中,奥巴马还辩解称,绝大多数的监听活动都只是通过记录通话时长等来完成的,并不会涉及具体的内容。奥巴马进一步强调,所有监听计划都曾通过美国一个特别法庭以及国会的批准,一切都是合法的,而做这一切,完全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国家安全以及杜绝恐怖行动。

    对于监听的具体过程,奥巴马解释道:“国家安全局通过监听网络,获得通话双方的号码配对,例如我们的通话中,国家安全局能获得你的号码和我的号码,但里面并没有我们的姓名,也没有具体的通话内容。有的只是通话双方的号码,以及通话的次数和对话持续的时间而已。”

    一位曾和斯诺登一起在国家安全局工作过的同事很快就驳斥了奥巴马的发言。这位前国家安全局雇员叫作威廉·宾尼,曾经是国家安全局的密码破译专家,为国家安全局工作了三十年,参与实施过多项国安局的监听行动。宾尼表示,他所负责的工作就是将国家安全局所截获的全球范围内的私人电话以及电子邮件等信息导入专门的数据库。

    对于奥巴马接受采访时的发言,宾尼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宾尼说:“我曾经在国家安全局的同事,阿德里安·肯尼以及大卫·福格,他们是国家安全局的电话通信抄录员。他们所负责的具体工作就是将阿富汗和伊拉克的美国公民与国内通话时候的具体记录抄写下来。后来他们承认,他们抄录了很多监听到的电话的具体通话内容。所以,我觉得奥巴马并没有说实话,他们的监听活动不可能完全不涉及具体的通话内容。”

    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美国国会曾经通过了一个法案,名为《爱国者法案》,该法案以防止恐怖主义的名义大大扩张了美国情报部门的权限,并且承认了国家安全局搜集通话记录工作的合法性。在采访中,奥巴马强调,国家安全局并不是可以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对某个既定目标实施监听的,必须要向一个特别法庭提出申请,并最终得到授权书才能进行。奥巴马说:“国家安全局如果想要对具体的某个人实施谈话内容的监听,它必须要向外国情报监视法庭提出合理的证据,证明这个人确实可疑,当法庭认可这项证据后才会授权给国家安全局正式实施监听。”

    对此,宾尼称:“奥巴马口中所提到的外国情报监视法庭,它本该是专门针对可能威胁到美国国家安全的外国人的法庭,但是它却曾经直接对美国韦里孙通信公司提出要求,让韦里孙公司将它的所有客户(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通话记录都交给国家安全局。在‘9·11’事件后出台的《爱国者法案》原本是为了阻止外国恐怖分子对美国的袭击,以及外国的恐怖主义活动。但是,现在国家安全局却一直利用这个法案作为挡箭牌,实施对美国公民的监控。他们现在想的就是,无论如何,先把全世界所有的情报都截获下来再说吧!”

    根据斯诺登的爆料,在2013年初,外国情报监视法庭曾通过一项秘密裁决,要求美国最大的手机运营商威瑞森电信公司将其所有客户的通话记录定期上交给国家安全局。据报道,此项秘密法令的签署时间是4月25日,有效期直到7月19日。

    对于这份被披露出来的特别法庭的裁决书,宾尼分析道:“……这个序号代表了在2013年度,一共有多少通信公司接到命令将其公司用户的通信记录提交给国家安全局。假设在第一个季度里,它提交的序列号是1,而第二个季度是80,那么就说明,在此期间,可能有79个公司向国家安全局提交了通话记录。”

    国家安全局截获如此多的信息,究竟都储存在什么地方呢?据宾尼透露,国家安全局正在犹他州进行一项耗资一亿八千万美元的巨大工程,该项工程完工后将会成为一个占地九万平方公里的巨大数据存储中心。宾尼说:“这大概能够储存人类500年的通信数据了吧。”

    曾经有个笑话是这么说的:为了增加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负担,大家在打电话、发短信以及发电子邮件的时候,记得插入核弹、恐怖、911、朝鲜、伊朗、中国、汽车炸弹等等之类的关键词,这样你一定会很荣幸地被选为美国中情局的监控目标!

    如今,“棱镜门”事件的曝光让这个笑话成为了事实,只不过,笑话的主角从美国中央情报局换成了美国国家安全局。

    其他国家的情报监控

    “棱镜门”事件的曝光在全球引起了舆论爆炸,在谴责美国政府所作所为的同时,也不禁令人感到些许困惑,作为“棱镜”项目的启动者,美国国家安全局为何可以做到如此“无法无天”?是美国政府出了问题,还是美国的监督机制出了问题?但随着事件的深入发展,各国的一些监控项目也纷纷浮出了水面,这些监控项目所触犯到的法律底线,与“棱镜”相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看来,在监控事件上,似乎各国的情报机构都是“无法无天”

    的。

    2013年6月21日,英国《卫报》刊登了一条消息,据斯诺登的爆料,“棱镜门”事件并非只是美国的问题,英国强大的情报机构也同样在做这件事,甚至从程度上来说,比“棱镜”更加恶劣。

    英国政府通信总部是英国一个十分秘密的电子通信监控中心,它在英国的职能及地位相当于国家安全局在美国的职能及地位。

    根据斯诺登公开的部分文件显示,英国政府通信总部曾秘密配置了一条能够连接全世界运营商的光纤线路,这条光纤线路每天都能够截获到来自全世界的数量惊人的数据,其中不乏许多公民的敏感个人信息。据悉,政府通信总部截获这些信息之后,会与美国国家安全局进行信息共享,两个超级情报机构共同运作着一个名为“颞颥”的项目。该项目主要是对截获到的电话通信、用户网络链接历史、社交网络状态以及电子邮件内容等数据进行记录。斯诺登说,这些相关信息能够保存30天,在这段时间里,技术人员会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

    据《卫报》披露的文件,英国政府通信总部早在5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监控,与一个被称为“拦截伙伴”的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大西洋光缆上安装了拦截器。与美国国家安全局一样,英国政府通信总部也有一个专门处理合作伙伴间“敏感关系”的团队,用来保护提供合作方的秘密身份。

    据悉,在2012年一年内,英国政府通信总部对超过200条的光缆进行了监听,每天所处理的电话信息多达6亿条。这样的监控能力是让NSA都望尘莫及的。

    在“颞颥”项目曝光的同时,《印度人报》于同日刊登了一条报道,称印度的黑客组织“匿名者”宣称,将在多个城市举行抗议活动,反对印度政府开展的“印度棱镜”项目。

    这个所谓的“印度棱镜”项目是一项名为“中央监控系统”的项目,早在2011年便已经启动了,但关于这个项目,印度政府从未公开说明过任何信息,包括它如何运作,如何保证不被滥用等。2013年4月,在美国“棱镜”曝光之前,印度政府已经秘密将该项目扩展到了全国,成功实现对1.2亿互联网用户以及9亿多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的全面监控。据有关消息称,印度“中央监控系统”能够窃听并记录民众的通话内容、短信内容以及电子邮件内容等,还能够对民众在众多社交网站上所发表的言论以及在谷歌网站上的搜索记录进行监控。而在2012年一年内,印度政府向谷歌公司一共发出了4750次索要用户数据的要求。

    美国“棱镜”项目的曝光无疑让印度人民也开始提高了警惕,将怀疑的目光转向了本国政府。对此,印度内政部发言人达瓦利表示,由于对“中央监控系统”并不了解,所以不方便发表评论。印度国内的电信公司也对此三缄其口。而印度通信及信息技术部部长米林德·迪欧拉的辩称则更甚于美国,他说,该项目只能够拦截电话数据,而并不能对互联网展开监控。并且,该项目的开展并非是为了侵犯公民的隐私,反而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公民隐私。要知道,“政府官员看你的邮件或者窃听你的电话,那一定是有足够理由的,是在为保护你和你的国家而努力。”

    最为讽刺的事件应该是“法国棱镜门”的曝光了,在美国爆出“棱镜门”

    之初,反应最激烈的就是法国总统奥朗德,他曾激烈、严厉地表达对美国政府的不满,如今法国监控项目的曝光无疑给了他当头一棒。7月4日,英国媒体报道称,法国情报部门也存在一个与美国“棱镜”十分相似的监控项目,监控着法国民众的电话、短信、电子邮件以及网络搜索等信息记录。据悉,从事该监控项目的部门隶属于法国对外安全局,该部门主要负责的工作是,通过超级计算机截获并分析公众通信网络数据。报道中指出,尽管法国实施该项目是为了“建立恐怖主义网络中已知人物的联系”,但这一做法显然还是触犯了法律。

    据英国《卫报》报道,斯诺登持续披露了一批新的文档,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五国共同合作,组成了一个全球监控的情报联盟,称为“五只眼”。据悉,任何一份从欧洲发出的资料,包括短信、档案或者电子邮件,在被美国处理之前都可能已经被英国的一个监控系统进行了拷贝及分析。这些被拷贝的信息能够保存3天,英国情报机构会提取通话双方的信息,将某些具体的内容进行无限期保存。

    据巴西《环球报》7月9日报道,美国中央情报局和美国国家安全局曾在2002年进行合作,通过外国卫星窃取65个国家的信息。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巴拿马首都巴拿马城、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以及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美国国家安全局都设有信息搜集中心。

    在虚拟的信息世界里,交织着竞争、合作、利益、道德,甚至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

    现代社会是一个人权社会,即使是政府也不能随意触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因此,即使情报能够带给政府不可估量的利益,政府也不可能会公然摆出愿意以牺牲公民权益作为代价来换取情报的态度。

    回到美国“棱镜门”事件上,我们看到,奥巴马对于“棱镜门”事件的回应一直坚持这几点:一、“棱镜”项目的实施是为了保护国家以及公民免遭恐怖袭击的威胁;二、美国国家安全局进行信息数据搜集时,有标准化的一套制衡系统防止信息被滥用。

    “反恐”一直是美国为维护情报工作而高喊的口号,“9·11”事件后,在恐怖袭击的阴影下,显然会有相当一部分美国公民愿意对此作出让步。但至于奥巴马所说的,关于所谓标准化的制衡系统却令人感到十分怀疑,如果这套系统确实能够达成一个制衡作用,那么情报机构又怎会能如此“无法无天”?

    奥巴马曾表示,国家安全局在进行信息数据的搜集时要得到一个特别法庭的授权,这个特别法庭名为“美国外国情报监控法庭”,是一个由14名法官组成的美国最秘密的法庭。根据英国《卫报》6月22日所披露的两份绝密文件可以看到,实际上国家安全局从特别法庭处得到的“授权”就是“无限制的权力”。在《卫报》披露的两份文件中,详细规定了美国国家安全局监控海外目标及国内目标的详细程序。文件中透露,对于如何选定监视对象,如何处理获得数据,国家安全局的情报人员可以自行分析决定,不需得到上级机构或者特别法庭的许可,只有“内部审查小组”需要对部分监视内容进行调查。

    根据一份提交给国会的数据报告,我们可以看到,在2001年至2012年间,特别法庭一共只驳回过10份美国国家安全局所提出的监控申请。而根据央视《世界周刊》栏目的披露,美国外国情报监控法庭自1978年成立至今,已经运行超过34年,但一共只驳回过美国国家安全局的11份监控申请。可以说对于国家安全局的申请,该特别法庭已经到了来者不拒的地步!

    可见,所谓的“制衡系统”不过是为政府开脱罪名,安抚公民情绪的障眼法罢了,美国如此,相信其他各国也不例外。在所谓的“国家利益”与“公民权益”面前,有些政府总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牺牲后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