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战略2:南海篇-那些不能搬家的东南亚邻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南海问题对于中国来说为什么这么难呢?

    首先就是距离的问题。从我国最靠北的海南岛出发到曾母暗沙,直线距离超过两千公里。如果没有空中加油的话,一般的战斗机也就只能巡航几分钟,航程短一点的飞机干脆就飞不到目的地。其他方面暂缺不论,如果军事力量投送不到那里,那么一切就只能是空谈。

    1988年中国与越南爆发“314”海战的时候,我方在战斗中击沉敌舰两艘、重创一艘,我方代价是轻伤一人,应该说是取得全面压倒性的胜利,但是交战的那片海域距离大陆实在太远,我们的战斗机无持续巡航,在没有制空权保护的情况下,中方只能在大获全胜之后以最快的速度向北撤离。因为交战海距离越南本土很近,它的苏-22歼击轰炸机起飞后半小时之内就可以飞到我方舰艇上空,而当时中国海军的防空能力又是非常差的。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当时海军航空兵曾做出最极端的计划,就是飞机带足油料和弹药,不做返航准备直飞南海,油料耗尽之后飞行员跳伞,然后由军舰尽最大可能地打捞飞行员,这几乎就是一种同归于尽的自杀式的作战方式。可在当时,我们能做的仅此而已。

    其次,南海地区国家的国际关系也是非常复杂的。南海周边国家一般都可以被纳入到东盟的范围之内,可就东盟内部来讲,又可以分为半岛派和海岛派。像越南这些属于中南半岛的国家,在政治上和中国的关系更接近一些,就其内部来说,越南北部和中国的关系比较好,而南部更倾向于东盟国家。半岛派国家当中,泰国始终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左右逢源。而海岛上的国家,如菲律宾、印尼等国,从历史渊源上来讲跟西方国家更近一些。

    海岛国家中,20世纪90年代美国撤出苏比克之后,菲律宾曾经一度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阿罗约时代的菲律宾和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菲律宾的国家电网就是由中国来建造的。而阿基诺三世上台之后,为了自己的家族利益,又重新跟美国勾连起来,美菲关系升温较快。

    马来西亚、文莱在外交上是让自己在中美之间保持一个比较中立的位置。

    印度尼西亚与中国的关系前后变化比较大。最早在万隆会议时期,苏加诺执政下的印度尼西亚与中国的关系相对比较好。苏哈托在美国情报机构的扶植下靠政变上台以后,开始奉行反华反共政策,1965年排华事件便是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10]。199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印尼再一次爆发了排华的大屠杀,这一次很大程度上是苏哈托政权在濒临倒台前为了转移矛盾而为。经济的破产最后导致了苏哈托政权的倒台,印尼由此重新走上了一条比较理智的道路,中国跟印尼的关系开始有逐步的升温,而带来的外溢效应就是印尼华人在印尼的国家地位一步一步又重新有所上升。

    除上述国家以外,还有一个国家往往被人们所忽视,那就是新加坡。南海周边内政没有大的问题又能和美国紧密合作的只有这一个国家。

    从历史渊源上说,新加坡这个国家其实是英国殖民者“以夷制夷”策略的产物。当初英国人在东南亚人为地制造出了两个袖珍国家,一个是文莱,一个就是新加坡。这两个国家一个守着大油田,另一个则扼守马六甲海峡这个咽喉要冲,这给两个国家带来了大量的财富,而他们旁边挨着的则是马来西亚这个不太富裕的大块头。这样一来,他们就必须依附于英国殖民者来换得安全。特别是新加坡,在文化和人种上都和周边地区格格不入。这样一来,英国人在东南亚便搞出了一个“以小制大”的布局。

    英国人的这个思路后来也被美国人学了去,其在中东也制造出了一个袖珍强国——以色列。有意思的是,新加坡高层也常常乐于把自己比作是东方的“以色列”。

    在英国势力最终完全退出东南亚之后,新加坡奉行的就一直是对美一边倒的政策。1967年东盟建立,经济上的考量并不是核心(其实到现在东盟也说不上是什么完整的经济体,充其量就是装在一个麻袋里的土豆而已),其核心考量的还是政治,本质上和早先的“东南亚条约”大同小异,都是建立在美国对华岛链布局之上的产物,而新加坡的李光耀恰恰是东盟问题上最积极的倡导者。时至今日,东南亚国家中真正有美国长期驻军的只有新加坡,而这里又紧邻马六甲海峡,对中国的海上运输线构成了严重的潜在威胁。

    除了周边国家之外,东南亚这一片海域又受到众多外来势力的影响。

    首先是台湾。台湾地区跟东南亚的渊源非常长,应该说现在南海的岛屿争端很大一部分是台湾国民党当局遗留下来的问题,最早这些岛屿的驻军都是国民党的驻军。而国民党很多问题上对美国人则是亦步亦趋的。例如,目前我们跟菲律宾的南海争端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岛屿是中业岛。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候,美国担心两岸可能会在未来不长的时间内完成统一,而当时台湾又占有着南海的大部分岛屿,这样就等于是中国完全控制了南中国海。从这个角度考虑,同时也是为了在未来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打下一个类似于钓鱼岛一样的楔子,美国迫使台湾首先放弃了中业岛,这最终导致它被菲律宾给侵占了,也就为后来中菲之间的矛盾埋下了一个伏笔。

    其次是日本。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开始实施雁形阵列[11],当时日资在东南亚始终处于绝对优势地位。随着80、90年代日本经济的衰落,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经济上的影响力被一点一点地侵蚀掉,但是日本始终没有放弃向东南亚渗透的想法。

    再次就是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跟中国的经济关系非常紧密,因为像铁矿石等资源型的产品是澳大利亚对外出口的主力产品,而它的最大买家就是中国,但澳大利亚却始终对中国抱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敌视的心态。澳大利亚曾经拍过一个电影,相当于澳大利亚版的《赤色黎明》,叫做《明天,当战争爆发》,就是以中国入侵澳大利亚为背景。

    目前,美国军事力量向南太平洋转移,转移的地区就是澳大利亚的达尔文,由此就可能构成一个新的三角形包围。这个三角形的三个点是哪儿呢?首先是澳大利亚。由于澳大利亚具有广阔的地域及一定的工业基础,它将可能会成为一个类似于北部战略三角当中日本所扮演的角色,形成一个大的战略后方。第二个点就是菲律宾。菲律宾会起到两层作用,一方面就是在美军进攻的时候,它会成为面向中国大陆的一个跳板;而另外一方面,它又成为澳大利亚在海上的一个天然屏障。第三个点即新加坡。新加坡可以同时得到来自于驻菲美军和驻澳美军的军事上的支援——假如未来菲律宾有美军驻扎的话。新加坡的位置处于马六甲海峡,地缘优势导致它成为这三个点当中起到直接作用的点。掐断马六甲也就掐断了中国由南海进入印度洋直到阿拉伯海的这条海上贸易通道,而这条通道又是非洲地区输送石油进入我国的最重要的海上石油通道。

    另一个现在要插进南中国海的国家是印度。印度原本跟南海的关系不大,但是它有两方面的考虑。第一,印度也同样需要南海的石油。虽然印度这个国家非常大,但是这个国家恰恰没有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石油。第二,印度始终把中国视为自己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它对中国海军未来进入印度洋也是非常忌惮的,它选择在这样一个时候染指南海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主动战略前出,想在南海堵截中国进入印度洋。曾经有印度的公司提出要和越南联合开采石油,就是因为存在这样一个背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