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隧道的中国-为改革开放呐喊助阵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评张胜友的电视电影政论片

    温金海

    从去年秋天开始,报告文学作家张胜友转向影、视政论片的创作,接连推出了,《十年潮》、《力挽狂澜》、《基石》、《人口纵横》、《商魂》等电视政论片剧本。这些片子公演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获得了好评。邓小平南巡之后,他又创作了反映深圳改革开放历程的电影政论片《历史的抉择》,此片由深圳新闻影视制作中心、《光明日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投人拍摄制作,最近,已和观众见面。读这些剧本,看这些片子,我感到张胜友的影视政论片已经构成了一个强大的阵势,体现出了自己鲜明的追求和风格。

    张胜友是以报告文学创作驰名文坛的。前些年,他与大学时期的同窗好友胡平合作,创作出版了200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透视出国热潮的《世界大串连》、反思红卫兵大串连运动的《历史沉思录》、剖析海南汽车事件的《命运狂想曲》、揭示人口爆炸危机的《东方大爆炸》等都曾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这些报告文学以一种高远深邃的哲人学者的目光审视社会现象和重大事件,融注了作者对中国、世界、人类、历史、现实、未来的深沉思索,气势恢宏磅礴,充满了历史感,给人强劲的震撼力。

    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感时忧世,惩恶扬善,一直是张胜友孜孜以求的。这也是他报告文学最显著的品格。转人影视创作后,这一追求得到了承继和弘扬。这些年,许多作家纷纷触电,转向影视创作,但大多是创作电视剧、故事片,而张胜友却执着地选择了政论片。这种选择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奔流在他体内的热血和飞扬在他脑海中的使命意识所决定的。选择政论片,并非因为别的,只是这种艺术形式更有助使他的追求发挥得淋漓尽致,更有助于表现他对社会与时代的思索与忧患。艺术形式有变,而创作初衷未改。他还是以他那支辛勤的笔去关注我们的社会,为中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鸣锣呐喊。

    张胜友的报告文学喜欢以时代重大景观、社会重大矛盾、历史重大事件为题材。他的几部电视政论片也都是对中国社会一些焦点问题的积极思考。这是因为重大题材本身交织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透过重大事件,更能看清时代的风云变幻,更能看到社会的一些深沉博大的本质的东西。《力挽狂澜》反映了安徽抗洪救灾和水患引发出的思考;《基石》提示的是依法治国纵横谈;《人口纵横》透露出的是对人口问题的深深忧患;《十年潮》则是对中国改革十年的一个总回顾,用丰富的事例和深入的剖析阐述了一个真理: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十年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以至有些人对搞经济特区是姓资还是姓社也产生了怀疑。邓小平南巡谈话后,张胜友捕捉到了这个敏感题材,以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为主线,沿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轨迹,对改革究竟好还是不好进行了一番深人的调查分析,以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论证,令人信服地阐述了改革开放理论和思想的正确性。

    一部艺术作品的成败,题材的选择固然重要,但题材绝不是决定性的。选择一个重大题材,只能说明作家的眼光和朋识,而能否驾驭和把握好一个重大题材,才能真正体现作家的功力和素养。时下有许多作品,选择的都是民众所关心的热门题材,也许它们的题目能短时间地吸引观众,但看完作品,人们却会深感失望。张胜友不仅善于选择重大题材作为自己的抒写对象,还善于把捤和驾驭它们。大学毕业后,张胜友一直在《光明日报》从事新闻工作,儿年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采访了众多的人物事件。广泛的接触使他对中国社会的现状有了较为切实的了解。因而在探讨一些社会问题的时候,他努力从生活实际出发,力求严谨务实,有的放矢,对问题把握准确,分析透彻,因而他的作品不乏人木三分,令人豁然开朗之感。

    问题小说也好,问题报告文学也好,政论片也好,有些作家是以揭示问题为自己创作的主要目标。这种作品的存在当然是有它的意义的,它可展示一些人们平时并不了解或熟视无睹的现象,引起疗救的注意。但我以为这样的作品还不是问题类作品的最高境界。张胜友不仅希望揭示社会现象,更希望能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分析和综合而有所发现,不仅是想揭示问题,而且在着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因而他的作品常常给人指点迷津之感。即使是写一些社会的黑暗面落后面,也能在黑暗中透出一丝亮光,在悲怆中奏起一曲激昂。当然,我们不能说他所探寻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是正确的.但这样的作品对于社会的发展完善总是更有参考价值。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政论片总是与枯燥乏味联系在一块很多玫论片也确实是为枯燥、空洞、说教而使人厌烦,作品吸引不了读者,产生不了应有的艺术效果。然而,看张胜友的政论片我们并不感到祜燥,相反却觉得引人人胜。这是因为作者对于影视艺术的表现方式、语言特性有相当的了解,义善于结合报告文学之优长,使文学语言和影视语言、文学思维和影视思维相交融,取双方之优长.补二者之短缺。使之成为一个最富感染力的艺术整体。

    影视政论片的创作过程,是先撰稿后拍片,语言的优劣关系到片子的成败。和他的报告文学一样,张胜友的政论片有着朴实的风格,不矫情,不虚饰。他不是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用丰富的材料进行说理。在反映人口问题的《人口纵横》中,作者在片头用了这样一个细节:在出现国庆大阅兵画面的同时,他告诉人们这样一个小插曲:某位西方人口学家用电子计算机算了一道并不复杂的算术题,结果是,假如将所有的中国人按4人一排编成队,每队相距6英尺1.8米,以每小时3英里的恒速走过天安门的话,将需要十多年的时间才能全部通过。中国人口众多,而作者用一个小故事说明这种现实,就使作品有了趣味性,形象生动。

    影视艺术更具直观性,它的画面足以取代报告文学中的细节描写。而文字解说则使读者能迅速洞悉问题的实质和内涵。在张胜友的政论片中,许多报告文学中常见的细节描写都被画面取代了,作者可以用更多的文字空间去阐述去论证。二者的结合,不仅使细节的生动性得到张扬,同时也使论证的深刻度得以深化,加上音响效果的烘托,作品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从报告文学转向影视创作后,张胜友感到别有洞天,感到新的艺术形式为他的追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他在探讨社会,也在探索艺术,而寻觅更好的艺术形式,又是为了能更好地研究社会研究生活。

    载《文艺报》1992年10月24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