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敢动中国的奶酪-中国军队:铸造钢铁长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人民军队加速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积极提高现代化条件下的作战能力,铸造起一道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钢铁长城。

    一、战争在悄悄地向我们走来

    媒体认为:中国已经作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站在国际舞台上,它已经成长起来,而且日益变得繁荣富强。其它国家再也不能忽视它了。更加令人振奋的是在“三个代表”的路线方针指引下,十六大在空前繁荣的形势下召开,中国已经步入走向成熟大国的新时代。然而,20世纪末弥漫在科索沃的硝烟和“9.11”事件美国人引为自豪的两幢标志性建筑——世贸大厦轰然倒塌时扬起的漫天尘埃及频频扰乱视听的武装冲突提醒我们:21世纪并不是一个可以高唱赞美诗和和平曲的时代。

    中国需要和平,中国渴望和平,中国要如何摆脱战争这个“梦魇”,曾经多次遭受列强凌辱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刺刀下的和平是最脆弱的,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祖国,在这个强权横行的世界上,中国要挺直腰杆说话,必须要有挺直腰杆的实力。过去的百年中国人民告别了屈辱和贫穷,人们惊喜地看到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从衰落的谷底走向振兴的坦途。尤其是近20年来,在邓小平和江泽民的改革开放方针路线指引下,中国如一只插上翅膀的东方巨龙在亚州崛起,中国正在以前所有的步伐朝着现代化的目标大步迈进。

    在不断改变军事战略的过程中,中国振兴军事的长期努力现在增添了新的紧迫性,据有关信息显示:美国在反恐怖战争中部署的军队“包围”了中国,俄罗斯和印度越来越靠拢华盛顿、日本军事力量的日益强大、“台独”分子不断叫嚣“决战境外”,忧患意识告诉我们,战争正悄无声息地向我们走来。

    中国会不会成为美国的下一个战争目标?

    1999年3月24日,美国率领北约中的13个成员国对南联盟发动了大规模空袭,用战争粉碎了世人对和平的美好向往,为充满战争与灾难的20世纪又添上了沉重的一笔。那么,人们不禁要问:21世纪人类能躲过战争吗?中国会不会成为美国的下一个战争目标?战争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在2015年以后,可能出现一个与美国势均力敌的全球竞争对手中,俄罗斯和中国最具有这种潜力。”用美国媒体的话来说,中国的核武库虽然不大,但是足以对美国本土构成威胁。中国军队正在进行现代化,颇有成为亚洲军事强国的潜力,必将“引发邻国不安”。并且中国依然坚定地走着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风风雨雨考验,并未出现什么动摇,政局稳定。可见在俄中之间,美国尤为担心中国的崛起与壮大。

    美国对冷战刚结束时俄罗斯的急于修好视而不见,反而处处排挤,逼得俄罗斯愤而做了“双头鹰”。但美国并没有就此罢休,又紧锣密鼓地推进北约东扩,对俄罗斯的声讨充耳不闻。1999年在刚刚成功接纳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三个前华约国家加盟之后,美国又把“战斧”砍到了俄罗斯的传统盟友南联盟头上。美国就这样步步紧逼,杀到了俄罗斯的家门口。

    对中国、美国则采取了“笑里藏刀”的策略,一方面,美国开始加强同中国的军事交往,要求中国增大军事透明度,开放军事设施,增加高级军事对话,参加联合军事演习,以及邀请中国军官赴美留学等等。其目的是为了了解中国军队的武器系统、作战思想、组织结构、决策程序以及未来的技术发展,进一步弄清中国的军事实力和意图,同时也是为了改变中国军队的思维。另一方面,美国人在中国周边进行一连串战略部署,旨在形成对中国的军事包围,具体措施包括:修改美日防卫合作指针,使其涵盖台湾海峡和南中国海;与日本联手研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重新启用菲律宾的基地进行联合军事演习;租用新加坡港口军事设施;加强美澳军事联盟以及同东南亚诸国的军事联系;不断加强驻西太平洋地区的美军实力,并频繁举行明显针对中国的军事演习;不断违反“八·一七”公报,继续高规格、大范围地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并试图把中国台湾拉入TMD(TMD将导弹布置到中国的鼻子底下,严重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

    美国的这些举动,显然是为了防范和遏制中国在中国台湾和亚太地区可能采取的行动,试图把中国封锁在西太平洋的第一岛链之内。而中国台湾是这条岛链上最关键的一环,它不仅是美国在地缘上制衡中国大陆的切入点,而且影响西太平洋地区战略格局以及决定中美两国在东亚地区势力消长的要隘。所以,美国大概不会轻易放弃中国台湾。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对中国积极参与亚太地区多边安全机制的讨论,探索地区性安全模式,越来越持反对的态度。美国认为:中国的这种探索和尝试是为了约束美日军事联盟,鼓励地区多极化发展,削弱美国在地区安全事务中的主导权,因而是对美国在该地区现存的双边安全机制和前沿军事部署的直接挑战。这表明美国要强化在亚太地区安全事务中的主导地位,要求中国承认并接受美国的地区军事安排。

    不幸的是,南联盟的战火和中国大使馆的被炸增加了以上分析的可信度,在一个弹丸小国扔下一个个价值不菲的精确制导武器,果真是为了维护“至高无上”的人权吗?战火中南斯拉夫逾千名无辜贫民的鲜血和中国驻外新闻记者的罹难又作何解释?惟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美国妄想利用目前“天下无敌手”的机遇期,趁对手无力还击之时,穷追猛打,尽力封杀,使其永无翻身之时,从而使21世纪成为由美国主导和支配的“美国世纪”。

    打南联盟是为了拆掉俄罗斯的安全屏障,炸中国大使馆是因为中国对他们侵略行径说“不”。霸气正盛的美国在“搞定”了欧洲之后,会不会挥师亚大,随使找一个借口,如朝鲜半岛危机、台湾危机、南海问题,民族、宗教、人权问题,插手或武装干涉远东事务呢?善良和爱好和平的人们啊,千万提高警惕,加速科技强军,筑起13亿人民心中的国防长城!

    中国已被“包围”

    据有关军事专家分析,在21世纪爆发大规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局部战争仍然会频频发生。安而不忘危,忧患意识是对国家和民族强烈责任感的表现,只有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民族才能拥有美好的明天。在新世纪,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时刻保持着忧患意识,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作最坏的准备,以明防前,以智虑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类古训,在今天仍有很强的警示意义。回首50年前,毛泽东曾经担心美国的三把匕首会插在中国的头部——朝鲜、腰部——台湾和脚下——越南,并为此而同美国打了两仗,没让美国在朝越两地得手。但时过境迁,今天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军事存在竟然得到了朝鲜的欢迎,将来美军取代前苏联进驻金兰湾也不是没有可能的。种种迹象显示:眼下环绕中国的是靠不住的俄国、虎视眈眈的日本、野心勃勃的印度、桀骜不逊的朝鲜、心怀敌意的越南和趁火打劫的台湾和菲律宾。

    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他卸任之前对越南进行了突破性的访问,此前不久,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也在越南的身后对缅甸和柬埔寨进行了国事访问。江泽民造访缅柬二国,虽然谈不上是什么外交突破,但中国国家元首的大驾亲临这个有“印度支那瓶口”别称的是非之地,却也属历史上破天荒的头一遭。中美两国突然都把注意力再一次都投向了印度支那,背后的意味非同一般。四分之一世纪以前,印度支那曾是中美两国间接战争的绞杀场,美国以失败者的身分暗然退出。今天,台海两岸上空的战争阴霾越来越浓密,这一地区似乎又成为新一轮中美战略较量的要冲。

    美国此举的意图显然是想利用越南紧逼中国,如果美国能够确立它在越南的政治和军事存在,将直接威慑到中国的南海。这手棋来势不善。中国直入缅柬,不管是否能对美越可能的合作起到什么作用,确也属合理的应手,缅柬两国历来就对越南吞并印支的企图高度防范,中国是他们理所当然的政治依靠。由于地缘和政治的原因,中国对越南每一个动向非常敏感。尤其是在克林顿访越之前的两项发展更引起了中国的高度警觉,一是美朝关系解冻,这就基本上消除了美国在亚洲最大的安全和战略隐患,二是美国突然加强了在关岛的军力部署,联系到台海两岸局势,美国的这一举动令中国政府异常担忧。眼下,美国势力又扩展到了越南,对中国围堵之态势已跃然纸上。

    据国内外有关军事专家分析:美国这次虽然以经济利益为诱饵积极拉拢越南,但在政治上甚至军事上真能有什么收获,还难见端倪。在另一边,经济上不能自立的缅柬两国,特别是政治上未完全稳定的柬埔寨对中国到底具有多大的战略利用的价值,这同样是个未知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美国开始动作了,局势的发展对中国是相当不利的。

    东西方两大势力在西太平洋自二战结束以来就一直维持着战略对峙的局面,朝鲜半岛、日本、台湾及东盟一直是美国亚洲战略前沿的四大支点。50年来东西方势力在亚洲对峙的阵线并没有太大的变动,但世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这个对峙从内容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变化的核心就是从美苏两大势力为主角的对峙演变成中美势力的对峙。这个对峙实质上就是一场新的冷战。与美苏对峙相比较,中美对峙最大的特点是战略的不对称性:美国是强大的、积极的和进攻的一方;中国则是虚弱的、被动的和防御的一方。这种不对称性一方面模糊了中美对峙的冷战性质,另一方面增加了冷战的不稳定性。美苏之间之所以能维持长达40多年的冷战,原因就在于美苏对峙的战略对称性。美苏军力相当,双方的战略攻防互见,更关键的是苏联在对峙意识上甚至还比美国更积极,赫鲁晓夫在访问美国时曾当着肯尼迪的面宣称将要埋葬帝国主义。在“忧患可以兴国”一文中,作者坦言:“中美对峙,中国在军力方面根本不具备对美国的常规打击能力,海空军实力只能和印度论仲伯,这就决定了中国对美国完全没有战争的主动权。与美苏对峙最大的不同则是在于中国丝毫没有面对冷战的心理意识,中国政府认为经济发展是国家的最高利益,任何形式的战略对峙都应该回避。中美之间这种战略上的不对称性使中美之间形成不了长期冷战对峙的局面,其结果或者是中国受迫于美国的步步进逼而不断退让,放弃自己的利益,或者是美国对中国贸然发动战争,以此彻底剥夺中国的谈判地位。无论怎样中国都将受到根本的伤害。”

    我们姑且不说作者是在危言耸听,但我们冷静下来,站在积极的一面来分析:这种战略的不对称性就孕育了战争的危险性。多年来一直期待着中国崩溃的美国无论是在西藏问题还是人权问题上都未能捡到什么便宜,近来美国越来越多地对它的“遏制加接触”的对华政策表现出不耐烦,在90年代经济和军事实力都达到顶峰的美国当然是不愿意毫无所为地咽下这个现实的,一定会找机会和中国试一试手,关键要看中美军事冲突的诱因是否突破战争爆发的临界点。这些因素的确是存在的,归纳起来有这四个方面:

    一、美国的国家性质是帝国主义,而帝国主义的本质就是战争,这就决定了美国的侵略性和野蛮性。虽然世界在变,但改变的是美国的对手和世界环境,美国的本质没有改变。由于苏联作为针对美国的遏制力量在全球范围、包括在亚洲的消失,美国已经变得更具进攻性。科索沃战争和中国大使馆被炸就显示了美国发动战争的随意性和突然性。最近,美国将战略轰炸机和空射巡航导弹首次部署在关岛,在军事上这就意味着美国可以随时对中国全境发起突然的攻击。

    二、由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低潮及中国内部社会政治结构转型的缘故,中国已经模糊了指导制订国防和安全战略的意识形态基础,民族主义的情绪又很难在以美国价值为主导的全球化浪潮中形成中国新的上层建筑。发展经济已成为惟一的、至高无上的、纲领性的指导思想,它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一方面把国家发展的战略思想引向庸俗化的歧途,另一方面削弱了国家意志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三、苏联的解体和亚洲社会主义阵营的溃散又使得中国在地缘上孤立无援地裸露在美国的阵前。战略孤立往往是战争爆发的前兆。美国在对伊拉克和南斯拉夫发动军事攻击之前,都对这两个国家进行了外交和战略上的孤立。希特勒在战前也是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张伯伦绥靖政策对欧洲进行战略孤立。在印度爆炸了原子弹以后、美国加紧了对北朝鲜的工作,又把棋子摆到了越南,不管其成效如何,孤立中国的用意是明显的。眼下环绕中国的是靠不住的俄国、虎视眈眈的日本、野心勃勃的印度、桀骜不驯的朝鲜、心怀敌意的越南和趁火打劫的通湾和菲律宾。

    四、中国经济总量的飞速膨胀及对世界资源和市场份额占有的不断扩大让美国感到更深刻的危机,进而刺激起了美国的战争欲望。美国能同苏联维持40年宣而不战的局面,却与同样反共的德日两国打得热火朝天,关键就在于美德日在同一个锅里争粥喝,而美苏分属两个互不交融的经济体系。有不少自由派学者和国家官员幼稚地认为,中美经济存在互补性是中美战略关系的基石,只要中美在经济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会让中美关系得到稳定和改善,就可以避免中美之间可能的战争。历史已经以铁铮铮的事实证明了他们的天真幼稚,并将以血淋淋的战争证明他们的愚蠢。

    美国具有战争的本性和战争的动机,而中国战争意志的薄弱和战略环境的孤立则部分构成了战争的诱因。这是由战争动力学的规律所决定的。战争动力学告诉我们,潜在的战争双方启动战争的意愿和条件,是决定战争的两个要素。战争意志和动机影响战争的意愿,军事实力和战略环境则构成战争的条件。和平是双方的这两个要素在战争爆发前达到动态平衡时的状态。当双方的战争意愿和条件达到平衡时,未发动的战争便不容易发生,进行中的战争则会异常惨烈;当双方这两个要素不相平衡时,也就是处于所谓的战略不对称的情况下,战争就容易爆发,而进行中的战争则容易结束。60年代肯尼迪和赫鲁晓夫的手指都触到了核电钮但终究没有按下去,原因就是双方核大战的能力是对称的,双方应战的意愿也是不容置疑的,预见到结果的惨烈迫使双方都放弃了战争。二战时期,德国之所以对苏联发动了闪电战,就是因为斯大林当时没有战争的意愿,战争能力的准备根本是不足的,而希特勒无论战争的能力和攻击苏联的意愿都是极强的。于是,战略的不对称和战争动力学要素的不平衡导致了苏德战争的爆发。

    战争动力学要素中,战争意愿和战争条件的关系是辩证的,战争意愿是能动的要素,战争意愿的强化对战争条件有正面推动作用,反之则不尽然。很多情况下,战争条件相对较差的一方在面对战争意愿更为低落的对手时,往往被诱发起战争意愿,只要有足够的利益驱使。例如上个世纪,战争条件处劣势的洋人只凭借几艘船、几尊炮和几百号人就敢发动对大清的战争,日本敢于面对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北洋水师而挑起甲午海战,原因就是清朝政府完全丧失了战争意愿,结果战争的条件虽不落后却照样要挨打。可见战争的意愿更决定战争动力学的平衡。那么,战争条件具相对优势的美国对战争意愿低落、战争条件处于相对劣势的中国来说就更具战争的主动性了。美国发动一场战争的实力绝对是在中国之上的,美日在亚洲的联合海空军实力强于中国,美国还与中国周边一些国家有着军事联盟的关系,显然中美双方的战争条件对比是不平衡、不对称的,更重要的是,战争意愿低落是战争最大危险之所在。中国的一些专家总认为今天与中国有着密切贸易往来的美国没有理由对中国发动一场战争,这就如同斯大林当年捧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睡大觉一样,捧着PNTR睡觉。一条狗尽管它摆着尾巴,只要它长着牙就有咬人的危险,更何况狗已经冲着我们露出了牙齿。美国向来是根据别国的实力而不是意图来选择潜在敌人的,尽管中国一再向美国表示中国不以美国为敌,绝对没有伤害美国的意图,但美国还是根据中国的实力和发展潜力把中国定性为美国的敌人,并围绕着中国作出了一系列敌对的部署。让我们来听听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狂傲呓语:“如果永远不能动武,美国要一支这样棒的军队干什么?”试问中国有什么理由漠视和否认来自美国的战争威胁呢?

    中国的战略形势是相当严峻的。美国对世界资源和市场的垄断欲望、美国的帝国主义本性以及美国强大的战争能力决定了美国强烈的战争意愿。而中国因对经济发展的渴求及国民精神的颓敝致使战争意愿极度低落、中国因台湾的钳制和韩越战略地位的变迁而处于恶劣的地缘环境、以及中国尚且微不足道的远程反击能力,这些都构成了战争的诱发条件。因此可以说中国的处境已经是相当危险,只要美国国内经济走向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战争就随时都可能降临到我们的头上,这并不是杞人忧天。但是,这并不意味中美之间的冲突或战争不可避免,如果我们能够在思想上改变对冷战抱取掩耳盗铃的态度,依靠现有的实力,通过卓越的外交,作好充分的战略准备,那么中国就完全可以弥补战略弱点并消除战争爆发的因素。

    我们如何调整它的安全策略以解决上述问题将成为影响美中关系、地区安全,乃至政权和国家生存能力的关键因素。

    正是这个背景下,中国财政部长项怀诚在上周宣布增加30亿美元的军费支出,他告诉全国人大,17.6%的军费增幅是加强国防安全所必需的。

    中国的战略决策者正面临来自美国反恐怖战争的新挑战。一方面,华盛顿已经停止叫喊“中国威胁论”,把注意力转移到更加直接的敌人身上。另一方面,一个单极世界——完全由经济、政治和军事大国——美国控制的世界就要形成。

    多年来,中国一直在搞军队现代化建设,其中包括缩小军队规模、提高军官教育水平的一系列措施。它的目标是精简膨胀的军队,缩小中国军事技术与美国日益扩大的差距。

    军队是中国一切战略计划的基础,目标是确保国家安全与稳定。中国军队承担的任务是保卫中国共产党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和捍卫边境线。它还必须保卫中国的领海并保持足够的战斗力以支持武力收回台湾。

    自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决策者感到在近期发生大国冲突的可能性不大——北京得到了就军队结构和军事理论进行争论和实验的时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核试验、北朝鲜发射卫星的企图和华盛顿针对伊拉克、科索沃和阿富汗的战争都给中国的战略计划增添了紧迫性,但是大部分努力都集中在加速科技练兵,加强小规模、高素质部队建设和改进装备上。

    最近几年,中国的军队现代化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已经着手建设综合快速反应部队,可以进行两栖作战和抢险救灾。

    第二,改进和扩充海军成为工作重点,这体现在购买俄罗斯“现代”级驱逐舰和提高沿海舰队远洋作战能力上。

    第三,提高军备和人员的科技水平。通过集中力量培训一批核心骨干,让他们接受最新技术以加速军事现代化。

    据有关消息透露:美国军队已经部署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菲律宾,与长期驻扎在日本和韩国的美军对中国形成合围。俄罗斯正在向华盛顿靠拢,与此同时,印度和美国正在说服其它东南亚国家,如越南和泰国,允许美军使用那里的海空设施。

    除突然对中国形成合围外,美军还借反恐怖战争之机在阿拉伯海和波斯湾部署军事力量。在中国看来,华盛顿的行动有可能造成中东的混乱,进而影响到中国的能源供应。

    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平息这些安全隐患。中国面临的最大威胁可能是能源供应被切断,同时在该地区的竞争对手可能因美国势力的存在而增强对抗中国的信心。

    如果说追击“基地”组织余孽是美国进一步动摇中国,至少遏制中国作掩护,那么中国就要加强在整个地区内部署军队的能力。这可能更多地涉及加强海陆空部队一体化,增加中、远程导弹储备,提高情报和指挥、控制能力等。

    中国空军为何不击落入侵者?

    2001年4月1日美国侦察飞机在中国南海主动挑衅,撞落中国歼击机。同时在场的另外一架中国歼击机为什么不进行回击,击落该美国飞机?美国飞机随即飞往中国海南岛降落。据中国外交部声明,美国飞机进入中国领空并未得到允许。那么中国空军为什么不击落该侵犯我国领空的军用飞机(侦察机也是军用飞机)呢?

    美国间谍飞机的侦察目标,一是广东、福建沿海的导弹基地,二是南海的中国潜艇。这两者锋芒所指,不是台湾的军事目标,而是美国的航空母舰。可见,美国人是在为军事介入台湾问题做技术准备。

    如果说,1996年以前,美国对台海危机采取“模糊”政策,以恐吓为主要倾向。那么,形势发展到今日,美国的战略决策已发生重大转变,美国国内正在出现一种比较危险的新的共识,它的主要决策者认为,“中国取代俄罗斯成为美国未来最主要的潜在敌人”,中国实力的发展态势,将使她成为2015年后美国霸权的主要挑战者。美国的军事部署重心,已开始从欧洲向亚洲进行具有历史意义的转移。美军演习的假想敌人,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

    据此可以作出明确的判断,美国国家的军事战略,业已树中国为首敌。

    阻止大陆和台湾的统一,并在大陆万一发动对台军事攻击时借机介入战事,通过发挥美军常规高技术兵器的打击力,决定性地削弱中国的海空和导弹部队的作战实力,然后用以美日军事联盟为主力筑成的第一岛链,控制中国海空战略力量的咽喉,当是美国军方近十年的具体操作目标。

    期间,假如中国胆敢将中美战争升级为核战争边缘,那么美国当然会知难而停,代之于对中国的全面经济制裁和交流隔离,这对于那时业已成长为完全的开放社会和市场经济的中国来说,同样是致命的。

    作出上述逻辑推断,并不需要很高的智力。说美国并无与中国为敌的想法,是非常轻率的。这种观念如果占了上风,中国将犯20世纪30年代英法的绥靖错误。对战略对手持盲目的善意,将重蹈戈尔巴乔夫的覆辙。

    的确,美国人对中国人,究竟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无法作整体判断,因为,美国是一个分权和多元的社会。历史上经常出现和平力量无法阻止好战势力的局面。尽管民主制度是最不坏的制度,但就在民主的模范国家,也没有解决掌权者误导民众使国家卷入不义战争的难题。越战时期波澜壮阔的反战运动证明的是,只有在自己也遭受了巨大的伤亡时,美国人民的良知才可能被唤醒。而战争的发动者总是在一开始以为自己稳操胜算。

    世界上民主的模范国家,它的民主在制度上还存在着极大的缺陷,对军事战略力量未能进行根本的制度性的监控。三权分立,解决了军队国家化的问题。对国内冲突,军队基本上保持了中立。

    但是,在对外军事和安全事务方面,美国制度只能实施事后调节。并且,实行黑箱作业的情报和军事战略部门,俨然自成体系,自理自治,保持着内在的延续性。虽受议会和总统的一定制约,但并未受到外置机构的实质监控。这些行业的从业者,面对手中基本不受外控的权力,做着世界上其它权力不受监控者所做的同样的事。他们往往是美国国家利益和全球霸图的最有力的发言人。战争与和平的大计,由行政权力和军方在密室中谋划而定。

    上次中国大使馆被炸事件,连美国总统克林顿都无法去作查出真凶和主谋的努力,暴露了美国民主在军事战略领域存在的巨大制度性缺失。

    美国的军事强力部门,还处在对外基本不文明的状态。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诸多机缘不佳的民族,为美国的这个“基本不文明”流了大量的血。在美国的军事强力部门走向基本的文明之前,不知道还有哪些民族要为此付出鲜血。

    一将功成万骨枯。自古以来的霸权,莫不建立在弱者的鲜血和痛苦之上。继承了大英殖民帝国的血脉的美利坚民族,从来就不相信眼泪。美国霸权,是世界历史上最先进的霸权,是新式霸权。它不需要杀人灭国,不需要占领和兼并别国土地。当墨西哥议会投票决定举国加人美国时,美国的回答是,不要。

    它需要的是服从和裹挟,把你纳入它所主导的全球安全秩序和全球贸易秩序。

    像日本那样的中等规模的国家,服从了它,它就可以扶植你,让你尝尝做经济大国的滋味。当然,它也不会让你不为此付出一点代价,你得让渡部分主权给它。日本和意大利作为二战战败国自不待言,南韩呢,作为二战受害国,却在主权问题上,一直享受着日本的待遇,由此可见,加入了美国的全球安全秩序,是要付出代价的,至少是主权、尊严受损的代价。

    对于那些不服从、不接受裹挟、国家疆域又比中等规模要大一些的国家,美国是不会手软的。如果说,它希望并推动中国走向民主自由是出自于理念上的善意的话,那么,在现实层面,在事关美国的全球霸业这一国家利益上,它希望中国民主自由的同时,将希望并强有力地推动着为中国套上枷锁,当然,在它的意图中,乃是分而治之,促成中国分为几块儿,或者在外部地缘环境中促成中国与几个强国争斗不已,后者就是自基辛格以来的“均势”战略,你“均势”,它不“均势”,它永远处在超然的、主控性的地位。

    中美关系的部分实质性因素就在于此。美国对中国,外部在帮忙制造“均势”,把日本扶植为军事强国是迟早的事儿,把印度纳入它的盟友之列,也是迟早的事儿。对中国内部,阻止中国统一台湾,已列入它的基本考虑,因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和战略生命线,都处在台湾和南中国海方向。同时,美国在亚洲实施霸权的主要助手——日本,它的海洋运输线也必经此地。假如内陆的西藏能够谋求到机会“独立”的话,它也会“乐见其成”。

    这一切,不是由于美国人的善意或者恶意决定的,也不是由于美国人的冷战意识或者后冷战意识决定的,而是由美国的国家利益——它想在较长的时间内独霸世界,决定的。

    十年内中国面临的军事挑战,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认为中国将是它的全球霸权的主要挑战者,而且它还同时认为,中国和它的军事实力相差悬殊,在可能发生的有限战争中,不足于给它造成巨大的伤亡。

    这次撞机事件中,只要看一看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布莱尔的狂傲,就知道,有时候,接触和交往的效果并不是完全有效的。不久以前,布莱尔刚刚去了一趟北京,见到了中国军方主要人士。

    国际学术界有一种理论,叫“合理冲突”。互为对手的双方都以为对方的宣言是在恫吓,怎么办?可以发生一些类似于小孩肢体冲撞的军事冲突,擦擦边球,互相近距离地查实对方的实力、顶尖技术能力、战争意志、战略底线。

    中美军事冲突虽然危险,但客观上却有利于双方的决策者获取基本的战略资讯,避免作出非理性的、太离谱的判断。经此一役,布莱尔上将大概知道中国人不怯场了。至少可以避免犯传奇的麦克阿瑟将军在朝鲜所发生的误判:他压根儿不愿去想,中国人怎么敢派军队去朝鲜跟世界第一强国作战。

    这次军机跟踪监视过程证明,中国空军是勇敢的,也是强大的,比传说的、外电报道的、想像中的要强大。在这个制空权制海权决定战争胜负的时代,这件事对军心和民心的振奋,是不可估量的。

    一段时间以来,恐美症流行,当然事出有因。但是,美国人在伊拉克和南联盟身上屡试不爽的高技术武器和相关战略,并不适用于中国。二战以来,从纯技术角度,还没有事实证明,以航空母舰为基础的海空战略打击力量,在大国战争中同样有效。

    假如中美发生直接的战争,美国过来的军事主力,是三、五艘航空母舰,美国必败。道理很简单,航空母舰在现代飞机和导弹面前不经打,航空母舰一沉,海空力量将全军覆没。航空母舰是用来对付落后的小国的,可怜美国人陶醉于胜利之中无法直面军事常识。

    真正可怕的是美国的工业力量,它将把先进的军机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日本琉球,甚至直接进驻台湾,从这两块陆地轰炸中国大陆军事基地。早在二战结束前,美国的军机数量即已达五万架。但是这已经是全面战争,随时进入核战争边缘,走到这一步谁都沾不了便宜。“中美两国都是大国,都是综合能力非常强盛的国家,如果走到那一步,两国都承受不了,而且世界也承受不了。”一位分析家如是说。

    单就高技术和炮舰政策来说,美国佬并不可怕,太平洋舰队并不可怕。布莱尔上将的牛气十足,是典型的非理性。这一切,美国的军事当权者并不相信,中国近十年的战略使命,乃是教会美国人相信“杀人一万,自损三千”的古训。

    在中美两国的战略对抗中,美国真正可以制服中国的战略手段,不是美国的军事力量,而是对中国的全面经济制裁和交流隔离。这就是叶利钦最害怕的一招儿,把你赶出文明社会。

    这一招,对于中国人来说,同样是最可怕的。但恰恰是这一招,并不能由美国的战略鹰派任意使用,美国社会的分权状态,将对好战势力产生战略性的制衡。

    美国的资本主义需要中国的市场,人对实际利益的需求高于虚无缥缈的霸权产生的精神快感。和则两利,分则两伤,第一是指生命,第二是指经济。美国人民从与中国的正常往来中获得的好处,将远远大于与中国对抗的好处。美国的战略鹰派,那些从世界霸权中谋得出身的人士,是无法和人性对抗的。中国的市场,业已上升为保障中国国家安全的战略力量之一。它的本质是开放性的,它永远是开放性的,一封闭,市场则灭。

    治国者的用心良苦,对外开放,与美国互通有无头等重要。在交往中,柔软、温和是必要的,这方面做的很好。但在不可避免的冲突来临之际,在原则、主权、尊严上,一步也不能退。一退就有示弱的嫌疑,将助长美国战略鹰派的强势心态。

    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此等成就,必将逐步体现在军事实力的提升方面。90年代末期以前,军队“忍一忍”,绝对是有远见的。现在军费上升了,军事现代化加速,调整得很及时,表明了中国的大政方针不乱。

    一般人很少想得到,自古以来,改革和军事有一种依存关系:商鞅变法,因为在军事上成功了,为秦国开拓了疆土,而人亡政存。王安石变法,财政上的成就没能体现在军事上,宋与西夏的战事损失数十万军队,最后人亡政息。

    加强军事的地位,加速军事现代化,恰恰有利于军队国家化。轻视军事,倒是为在可能的动乱或者战败中军队干政制造机会。

    在现代生活面前,先走了一步的美国人是中国人的老师。它教会了我们,不要相信软弱无力的绝对和平主义,要相信实力保障下的和平。它还教导我们,自由民主是可以和富国强兵兼容的。

    在中国寻求富强、寻求自由民主的进程中,必须寻求军事战略领域的文明化、人权化、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外在监控,以防止出现一种非常强大而又不可控制的军事战略力量,这是中国对世界应负的责任。

    美国想拖垮中国、蚕食中国

    美国想怎么拖垮中国?从这几年它的所做所为我们大概有一个模糊的认识。比对它拖垮苏联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出很多的共同点:

    美国人最惧怕中国的是什么?

    苏联和美国对抗的最强项是军事力量。尽管苏联的经济也很发达,但没有达到和美国对抗的程度。所以美国人知道,苏联人不会和它比经济只会比军事。于是,美国就大手大脚的在军事领域上和苏联比,一直到把整个苏联拖垮。当然美国的策略是军备竞赛,而不是直接的军事打击。

    在对付中国的方式上,美国的策略也是大同小异:对中国的最强项进行蚕食式的攻击。直达把中国拖垮。

    攻敌之强的好处是使对方没有防备,而且也不知防备。做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美国最惧怕中国的是什么?

    不是我们的经济,不是我们的军事,也不是我们的科技,是我们的民族精神。简单地说,就是中国人的国家和民族意识: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意识。这种意识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由于这种意识,中国尽管落后,但全民一心,可以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杀于马下。回首朝越战争就是最好的例子,对此美国仍心有余悸。因为,中国无论在军事力量,经济力量上都远不是美国的对手,所以美国人根本不用担心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力量。但是美国人非常怕中国人,因为中国人一旦在美国面前完完全全地团结起来,美国远不可以战胜这样的中国。而无论是军事还是经济上对中国的挑战都会把中国人这种精神挑起来,那是美国不想看到的。

    美国要在现在的国际国内(中国)形势下拖垮中国,唯有瓦解中国人的国家民族精神!一旦中国人失去了这种精神,中国不过是一盘散沙,不会对美国的目标构成任何威胁。就如满清末年的哪个样子,根本原因不是我们的武器不如列强,不是我们的经济不如列强,而是我们没有团结起来;中国很多人,但是谁也不信谁管,内部矛盾重重,人民各为生计,列强轻易就让中国屈服。美国就是想让中国人回到这样的状况中,那么中国就不攻自破了!

    那么美国会怎么使中国人失去这种凝聚力呢?

    首先是蚕食中国政府的威信,让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不断的下降。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从“五·八”事件开始,美国的目的并不是只想对中国挑衅,它的目的是制造外交事件,让中国政府不知所措,产生外交上的失误,让中国人觉得我们的政府没有在外交上维护我们的利益。其实现在的撞机事件也是一个意思。或许以后美国和中国还会有很多这样的事情。通过这些事件,美国并不想达到什么自己的目的,在这些事件上得到什么表面上的利益。只是想让中国政府失误,让中国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不停的下降,失去对人民的号召力!蚕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国内经济建设上取得的民望。使人民对她失去信心。从而对整个中国失去信心。这就是美国最大目的及利益。也是它最想看到的情况。

    其次,是蚕食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如果中国政府没有看出美国的这些恶毒用心,而轻易的处理,没顾及到中国人的感受,那么通过这一系列的事件,美国就可以让中国人民觉得屈辱,而且因为无法摆脱这种屈辱感,使之变成民族的自卑。这样,就达到了它的目的。在心理上切切实实的瓦解中国人,使之失去对自己国家、民族的信心,转而变成对美国的惧怕。

    攻其无备,旁敲侧击

    要和美国对抗,或许说美国要拖垮中国,中国人往往把心思留意在如台湾问题、军事对抗、经济制裁这些观念上。但是谁会想到美国的这个用心?我们自以为的民族自豪感,民族凝聚力,或许在不经意之中就被美国蚕食而尽!就如俄罗斯的国家经济在不经意中被美国拖垮一样!某一年,我们的子孙不再希望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想到美国去,单单是出于民族感情的考虑时,那就是美国又一次成功的现象了!就如我们不会为一支每场必输的球队喝彩一样,我们也不希望自己是一个屡屡被侮辱民族的一员。美国的策略是不做大规模的对抗,在一些小事情上旁敲侧击地、一点一点去消磨掉中国人的精神。一旦这种被侮辱的感情日积月累下去,美国要达到其目的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因为在这些旁敲侧击的事件上,我们没有时间去作考虑,不会做深刻的反省。于是,慢慢的,我们就在不经意中被完全瓦解了。我们的人民十二亿的大部分,对政府失望、不抱期望时,我们就是苏联第二。失去了对人民的号召力,中国在实力上还不及俄罗斯;失去民族精神,那时候,美国想对中国怎么办就怎么办。

    兵法说: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最经典的例子是什么?就是美俄相争。美国战胜俄罗斯,而且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刃血而使俄罗斯屈服,何等漂亮的一仗。兵法中“全国为上”,美国的策略是上中之上。现在它想把这种策略用到我们的身上了,可惜,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是牢不可破的,一次次的挫折只能使我们的国民更坚强、更成熟。苏联垮了,我们会从中吸取教训。从成功方面吸取,也从失败方面吸取。

    二、中国:军事战略大转变

    199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采用了新战略,准备打“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从传统角度分析,人民解放军实施的军事指导原则是“人民战争”,后来转变成“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这种防御性战略主要依赖大规模的地面武装力量,运用灵活的战术。之所以运用灵活的战术主要基于海湾战争给中国造成的警示。

    “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最新一期《简氏防务周刊》说,1979年中越边界战争之后,中国的军事家开始重新估价“人民战争”的战略原则。在80年代中期邓小平执政之后,认为与前苏联的大规模战争不可能发生,所以就引进了“局部战争”理论。而后,人民解放军开始准备与有限的政治和军事敌对力量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1990年至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美国使用了高科技军事力量,人民解放军从中得到启发。

    可以断言,积极防御并不仅仅限于中国边界以内。新的地缘战略环境也证明了战略观点转变的必要性。海湾战争结束之后,中国改善了与俄罗斯和美国的关系。

    1991年,前苏联解体,对中国带来了很大冲击,中国开始在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事务方面与莫斯科调整关系。中国北部边界减轻威胁之后,人民解放军重点集中在台湾问题。中国还开启了从俄罗斯获得先进武器装备的大门。前苏联帝国的解体,证明了邓小平早期所作的论断无比正确。北京成功的修好了与邻国之间的关系。

    中国外交目标旨在完备人民解放军的“局部战争”策略,正如上海5国会议所展示的那样。上海5国会议始于1996年,完全出于安全的目的。5国包括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2001年乌兹别克斯坦加入变成6国)。在近十年来,军事外交也开始频繁起来,军事外交的动机越来越广泛。

    美国与日本加强安全合作,尤其是1995年日本东京修订国家防御计划大纲同样引起了人民解放军的关注。这个军事联盟在冷战期间享有对中国的支持,但是在俄罗斯的威胁已经解除之后,美日军事联盟成为潜在的问题。

    美日之间安全关系条约的范围扩大已经引起中国对解决台湾问题产生疑虑。人民解放军的谋士们不得不考虑,在其武力统一台湾时如果美国介入战争将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中国“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观点”,强调先进装备的有效性能,注重联合作战能力。最基本的是战略和战术的机动性,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供应。电子战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它也特别强调信息战。人民解放军的陆军力量也要作大幅度调整。

    人民解放军地面力量现代化始于80年代中期,当时中国的野战军改编成集团军,整编之后的总体数量大幅度削减。野战军是毛泽东时代创造的,大规模的编队缺乏协调,机械化程度低,缺乏有效的指挥结构。每个野战军都由三个相对灵活的步兵师组成,每个步兵师由三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一个装甲团,和一个防空大队组成,每个团配备大炮和防空炮。把野战军改编成集团军,其目的是为了克服缺点,特别强调各个兵种之间的合作,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

    每个集团军由将近5万人组成,分成4个师,包括步兵、装甲兵,炮兵,防空兵,空运和空中支持部队。改编过程还在80年代中期创造了“拳头单位”,这种部队规模类似旅,具有快速做出反应的力量,目前在中国军界发挥着重要作用。

    知识产业发展中的国防原则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知识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知识产业和知识密集型物质产业是形成和提高高技术战争战斗力的重要基础,鉴此,在知识产业的发展规划中必须充分考虑贯彻国防要求的原则。

    兼顾未来战争需求的原则

    在知识产业的发展规划中必须贯彻兼顾未来战争需求的原则。首先,要以军事需求为牵引,大力发展军用知识产业和军用知识密集型物质产业。军用知识产业包括:军事通信、军用通信设备制造,军用计算机、军用软件开发,军用数据库、军用信息网络,等等。军用知识密集型物质产业包括:军用电子产业、军用航空航天产业、军用海洋技术产业、军用新材料产业、军用新能源产业,等等。军用知识产业和军用知识型物质产业在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军事需求为牵引,发展知识产业和知识型物质产业,就要根据未来军事斗争的需要,确定武器装备的发展水平和战时武器装备的需求规模,最终确定知识产业的发展水平和规模。其次,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发展道路。知识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性很大,其军民通用性强,因此,必须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发展道路。可以通过对民用知识产业追加投资和追加功能而用于保障国防需求;军用知识产业也可以用于经济建设,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考虑军事战略布局的原则

    知识产业和知识型物质产业对未来战争的保障作用巨大,因此在产业的发展规划中必须考虑军事战略布局。首先,针对军事斗争准备要求,有重点地建设有特色的产业基地,同时,要考虑全国整体布局,形成网络式的保障体系。其次,高技术战争爆发突然,进程很快,因此,要求知识产业和知识型物质产业能够快捷地提供保障。鉴此,可以以产业中心为依托,建立人才、产业和科技培植政策,让特定区域的知识产业和知识型物质产业形成一定的规模,使高技术战争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在应战时能够便捷地获得。

    精英为武智者胜

    信息反映了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但都是通过人的作用才能体现它的能量。信息时代,人的因素对赢得战争胜利依然是最重要的因素。

    信息作战的较量,主要表现为知识的较量、技术的较量、人才素质的较量,这已是各国军事家和未来学家的共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谋求信息作战能力建设的跨越发展,更应把人才建设摆在战略高度予以足够地重视。

    “知识军团”登上信息作战舞台

    由于信息作战涉及信息作战装备的研制、战场的指挥控制、兵器的操作使用、系统的维护与保障等大量的专业和技术种类,信息作战人才不可能是某一种类型的人才,而是聚合了不同专业门类人员的一个巨大的人才群体,是一个由专业化、知识化的军人组成的知识群体,他很难靠临时招募,也很难做到“来之能战”,而是作为武装力量的一个专业、一种职业。他十分类似一个交响乐团,由一位指挥协调着一群各有所长的演奏家,按照共同的乐谱,用各具特色的乐器奏出时代的华章,而他的舞台是信息化战场。

    信息作战呼唤新的人才群体

    主要有三类人才最为急需:

    一流的高科技专家。他们站在信息科技最前沿,具有很强的预见与创新能力,信息战争的发展与结局,很大程度在他们的实验室里就可以预测了。他们研究的成果和实际使用,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对军队建设与作战都起关键性的作用。他们中的顶尖人物,一个人的作用有时抵得上几万大军。比如如果没有钱学森、任新民等一批著名火箭专家,中国的导弹、运载火箭和航天技术不可能取得迅速发展;如果没有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等一批高级核科学家,中国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就一跃成为世界核大国之一。今天,不能造就和拥有信息领域的钱学森、邓稼先,就无法为信息作战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智谋型的指挥员。千兵易得,良将难求,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信息作战“赋予指挥员的权力要比他们愿意行使的权力多”,必须有一大批思维敏捷,决策果断,既精通联合作战,又了解信息作战的复合型、智谋型指挥人才,才能有效控制信息战场,赢得信息作战的主动权。

    职业化的技术精兵。他们不是传统军队里冲锋陷阵面对面拼杀的战士,而是在计算机前,在各种仪器前操纵的“白领军人”。他们掌握高科技知识,所从事的事业是科技密集度极高的事业,所掌握的武器是价值连城的高精尖装备;他们是有头脑的勇士,是信息作战的中坚力量。

    “勇者胜”让位于“智者胜”

    信息作战人才应当是以智力、通才、创新为主要特征的三位一体的全新人才,是精英为武。他们除了通常军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如坚定的政治信念,过硬的军事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素质,或者说应特别强调培养一些高素质。归纳起来是:

    全面的信息素养。信息作战战场是瞬息万变、充满不确定性的网络化、数字化战场,对于军官来说,必须能像用电话、地图、望远镜、计算尺一样熟练自如地使用计算机和其它信息工具,来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延伸自己手、腿、脑的功能;在作战中具有全时空、全维的信息处理能力;从繁杂无序的信息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筛选出有用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网络指挥“知识群体”协同作战的能力。

    高度的战略意识。信息作战是各种作战力量、手段和战法的综合运用,战场立体交叉,军事、政治、外交斗争交织在一起,军事斗争的序幕往往首先由政治战、外交战、传媒战拉开,战略、战役以至战术的界限正在趋于模糊,新闻媒介实时参与和广泛报道,使得各级决策都将直接影响到战略全局。这就要求中、高级指挥员乃至初级军官,都必须注重战略意识的培养,具有关注全局的战略意识和宽广的战略视野,善于从军事、政治、外交等错综复杂的因素中把握全局,创造机会,夺取信息优势。

    维的知识结构。信息作战战术和技术高度融合,信息作战学科领域高度交叉。美国国防大学认为,进行信息战涉及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包括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通信技术、天体物理学、数学和密码学、市场理论、系统管理、政治科学、医学、心理学、法律、伦理学等,信息作战人才必须具有复合的知识结构。对技术人才来说,必须走出系统,走进领域,提高军事素质;对指挥人才来说,必须走出领域,走进系统,努力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两者都成为专才之上的通才。

    突出的创新能力。军事斗争是永远充满着创新活力的对抗,信息领域的军事斗争更是军事创新活力的高强度对抗领域,更需要强调人才的创新能力。如计算机网络攻击人员往往同时又是软件武器的制造者,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才能源源不断地开发、研制出大量的入侵工具或病毒软件,才能从一般人想不到的节点人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信息作战是对机械化战争进行脱胎换骨的彻底变革的全新战争样式,技术上的创新十分重要,而拥有创新能力强的人才,才能进行军事思想、作战理论等思维形态的军事创新,才有作战样式、战法和指挥谋略的创新。

    打造“白领”士官队伍

    在知识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士官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士官了。同样需要操枪弄炮,同样需要掌握娴熟技能,同样需要健壮体魄,但士官个体与群体的素质构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白领化”将成为士官的主要特征。

    微电子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使发达国家的军队开始装备称之为个人C31的,供单兵使用的电脑和先进通信技术。这种装备将赋予单兵这样一些能力:透过夜幕对敌目标进行精确射击,在瞬间进行敌我识别,向上级实时传递战场信息……国外军事专家预测,在21世纪战场上,发达国家的步兵将成为装备个人C31系统的活动平台。这种携带C31系统的单兵,将是知识化士官的一种。

    计算机网络战将成为未来战争的主要样式之一,在某种情况下,计算机网络可能成为主战场,参与网络战的士官,其重要作用很可能超过参与火力战的士官。在军队中,专门从事计算机网络战的部队会占到越来越大的比例,“网络士官”将越来越多。在“网络士官”中,还有专门从事网络进攻的“黑客士官”。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正计划征召民间的计算机“黑客”入伍。

    未来军队中形形色色的士官将不再是“一介武夫”,而都是用高科技、新知识武装起来的新型士官。他们的文化程度很高,专业技术很精,技术与战术的融合能力很强,大专、大学本科文化算不上太高要求,学士、硕士将出现在士官队伍之中,士官“白领化”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从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看,各个系统、各个层次对知识化士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高文化、高科技素质士官匮乏的问题日趋突出。我们不仅要重视培养高素质的指挥人才、参谋人才,还必须注重锻造一大批十分优秀的士官人才,特别是知识化、“白领化”的士官群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知识化的士官群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早抓早主动。我们必须提高培养起点,把培养士官的着眼点切实放在适应21世纪的变革、适应知识军事发展的要求上;同时,提高士官队伍的文化层次,采取一些政策性措施,切实把那些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素质的优秀青年招人部队;此外,还要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培训体制,使更多的士官有入学深造的机会,不断推动士官队伍向“白领化”发展。

    寓军于民:实现两大战略任务

    江泽民主席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和建立强大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任务。”“寓军于民,是把这两项战略任务有机统一起来的重要举措。”在新世纪,面对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重温江主席的这一指示,不仅对理解其指导国家现代化全局的战略意义有新的重大启示,更体味到这一论断是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战略决策。

    “寓军于民”的发展思路,不仅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的必由之路,也是兼顾国防现代化发展从而使综合国力得以全面增强的有效措施。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普遍确立了“军民结合”的国家发展战略。人类社会步入新世纪,大规模的世界战争爆发的可能基本上可以排除,但天下并不太平。面对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多数国家都把工作的中心放在把经济搞上去这方面,但通过增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安全的问题谁也不敢掉以轻心。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面对安全与发展两大战略课题,处理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在资源分配等方面的矛盾尤为突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寓军于民”的发展思路,就是从我国实际出发得出的时代性选择。它不仅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的必由之路,也是兼顾国防现代化发展从而使综合国力得以全面增强的有效措施。把国防建设“寓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既可在尽量减少国防投入的基础上突出保证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又可有效地提高综合国力以应付国家安全所面临的综合性威胁。

    实现“寓军于民”的要求,首先要在思想上增强国防观念,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目的和要求统一起来。

    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国防建设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思想,是以科学判断形势得出“大战打不起来”的论断之后。与此同时,他始终没有忽视“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的思想。在新的世纪,我国的安全环境总趋势看好,但台湾分离主义倾向和西方敌对势力的“亡我之心”却有增无减。因此,我们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前提下,按照“寓军于民”的思路加大、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力度和速度。为此,在思想上明确战争与和平相互转化的客观规律,使致力于经济建设者的人们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则是搞好国防建设的重要条件。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在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的时候,经常想着一旦敌人的巡航导弹和其它兵器打来的时候我们怎么防护?当国家安全需要时我们能为国防做些什么?并为此做好相应的准备,肯定可以提高其奉献精神和对危机的承受能力,在精神上筑起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为在各项建设事业中自觉地“寓入”国防功能奠定思想基础。

    在发展中贯彻国防需求,无疑关系到国防科技工业的调整改革方向和有关措施的选择,但贯彻的重点,应该是使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中适应国防需求,使军需和民用“兼容”起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思路进行了战略性的转变,卓有成效的“军转民”为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这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神来之笔。随着改革的深入,国防科技工业的调整改正向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向发展。在形成和确立充满活力的国防科技工业体制的发展道路上,“寓军于民”无疑是必须遵循的一条准则。但从国家的建设发展大局上看,无论是主战场的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还是科教兴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坚持“寓军于民”的原则,使其适应国防需求则更显得尤其重要。它不仅是国家资源开发利用和总体布局的科学指导思想,也是各行各业调整改革,特别是新建各项工程项目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要由立项开始“寓人”国防功能,着重强调将“寓军于民”在规划、设计、论证阶段开始,并贯彻于发展过程的始终。把“寓军于民”贯穿于建设发展的全过程,既是对筹划设计方案的全面落实,也是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重要措施。

    要以法规保障履行国防义务,以保证“寓军于民”在组织上、制度上、投入上的落实,使其不因有关情况和条件的变化而“朝令夕改”。

    既然“寓军于民”关系国家发展大局,就不能“一个司令一个令”,“一个头头一个头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完善的新世纪,必须建立健全有关“寓军于民”的法规制度,使必要的经费投入和物资保证得以充分兑现。如上所述,在经济发展中适应国防需求,虽然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和物资,但如没有必要的投入肯定是不行的。这项投入从何而来,如何监督检查,必须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制度化,并以国家机器予以强力保证。本届“两会”一个重要的议题是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计划。如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实现“寓军于民”的要求,特别是在诸多领域进行改革调整和重大项目即将上马的关键时刻,切实把“寓军于民”的要求贯彻进去,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无疑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三、21世纪中国的军事杀手锏

    东南方向的新月形包围,其战略支撑点为西太平洋上的关岛和战时部署在其周围的重型航母战斗群。这二者以我们目前的武器系统均鞭长莫及,因而对我形成巨大威胁。为了尽早消除此一威胁,我们必须加速开发能够打击距离我国大陆海岸线3000公里左右任何目标的海空天立体作战武器系统。在这一武器系统中,天基、空基、海基和陆基武器有效集成,通过C41系统相互通联,构成一个强大的系统作战平台,将让任何潜在对手都不敢轻举妄动,包括美国在内。

    组建数字化部队

    在打击阿富汗塔利班的军事行动中,美军为了使地面部队拥有更强大的作战能力,避免再次陷入“越战泥潭”,决定投入15亿美元,加速生产“陆地勇士”系统,即用信息技术构建的单兵作战系统,并先期装备投入阿富汗的特种部队。于是所谓“数字化士兵”在21世纪的第一场战争中崭露头角。军事专家预测,数字化部队将驰骋21世纪战场。

    信息“勇士”:数字化部队是怎样来的?

    什么样的部队才能适应21世纪的战争呢?美国陆军在总结海湾战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未来战争的要求,提出了著名的“21世纪部队”计划,“用信息时代的方法创建信息时代的部队”。其核心是“横向技术一体化”,即在整个部队的各种武器平台之间插入“通用技术”。这种“通用技术”就是数字化技术,而“21世纪部队”将是以数字化技术武装起来的数字化部队。什么是数字化呢?通俗地讲,数字化就是将传统的声音、图像等模拟信息进行数字编码,转化为数字信息。例如传统的照相机是通过胶片感光来记录图像,存储在胶片上的图像是与原像十分相似的模拟信息。而新型数字相机则是将原始信息进行抽样、量化和编码,形成一串二进制的数字序列,记录在数字相机的存储器内。这种数字序列能够方便地转存到计算机上进行编辑,需要时就可利用打印机打印出来。

    那什么是数字化部队呢?就是使用数字化技术和装备,以数字化信息为媒介,对兵力、兵器实施指挥控制的部队。与热兵器取代冷兵器不同的是,数字化并不否定机械化。它是机械化部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们最初对数字化部队的认识就是从机械化部队开始装备全球定位系统、自动识别系统和单兵通信系统后开始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机械化部队加装数字化设备,并采用相应的作战理论和编成后,就形成了数字化部队。世界上第一支数字化师的前身就是美国陆军第4机械化步兵师。其坦克、步兵战车、直升机、自行火炮等机械化平台成为数字化技术的载体。同时,数字化技术也提高了机械化部队的机动能力。例如M1A2主战坦克与M1A1坦克的行驶速度在设计上是一样的,但是由于M1A2坦克加装了先进的导航定位系统等数字化装备,能够迅速选择最短的路线和最好的路况,因而到达同一个测试点,M1A2比M1A1可少走10%的路程、少用42%的时间。

    谁与争锋:数字化部队发展展望

    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数字化部队的发展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自身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就像冷兵器时代出现的第一枝火枪一样雨天容易受潮,晴天容易走火,在装一枚弹药的时候可能已经身中10枝羽箭。但是具有远见和科学态度的军人应当看到,火枪即使有缺点,其优点却不可替代,数字化部队也一样。同传统的机械化部队相比,数字化部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指挥灵活。完善的数字化部队将拥有高度一体化的信息网络,使各个作战单元实现信息共享。在对阿富汗塔利班的空袭中,美军就动用了“联合部队空军指挥官态势感知系统”。该系统能把侦察卫星、民用遥感卫星、侦察飞机、电子侦察机、无人侦察机、预警飞机以及联合监视与目标攻击雷达系统等获取的情报信息进行综合,从而对战场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利用这套系统提供的信息,空袭成功率可达到80%。本·拉登“基地”组织的第二号人物就是被美国的无人机跟踪监视后遭导弹袭击毙命的。在未来战争中,指挥官可以通过观看整个战场的“实况转播”来作出决策。

    协同密切。信息共享使各作战单元得到高度协调,使以往复杂的作战协同变得简单易行。借助网络,指挥官可以同时与下属各级部队进行联络,可以同时指挥分散在各个方向和各个地域内的作战部队,使其形成整体合力。由于各个作战单元均配备精确的定位系统,战斗人员还可以准确地了解己方及敌军的位置,从而提高协同的精确度并降低误伤率。

    反应快捷。由于高技术武器具有远程精确打击的能力,“发现即摧毁”将成为未来战争的铁律。谁能更快地发现敌人,谁就能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生存下来。因为可以近实时地发现目标,数字化部队比传统部队反应更灵敏,行动更快捷。在1994年美陆军的“沙漠铁锤”演习中,数字化部队在3分钟内即可对目标瞄准开火,而非数字化部队至少耗时6分钟。在1997年11月的数字化师试验演习中,数字化部队总能快速机动到达有利位置,保持主动地位,而非数字化部队则行动迟缓,始终陷于被动挨打的困境。

    打击高效。数字化技术可使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得到“倍增”。在1994年美陆军的对抗演习中,数字化部队的战斗力是同级非数字化部队的3倍。1997年11月的数字化师试验演习则表明,数字化师已达到6个传统师的作战能力,而且战场伤亡比传统师要小。

    保障有力。在海湾战争中,美军运往前线的4.1万多个供应物资的集装箱中,大约有2.8万个被迫开封,仅仅是因为不清楚里面装的是什么。于是美军率先提出了“聚集式后勤”,即“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地点,向联合部队提供适当数量、适当类型的装备、补给和人员”。而实现“聚集式后勤”的前提就是建立数字化的信息网络系统,向所有相关人员提供实时的“通用作战态势图”,使后勤人员了解总体资源的使用状况,及时针对各部队的物资消耗情况迅速调整保障计划(甚至将已在运输途中的各类物资转运到更急需的位置)。中国要想打赢21世纪的战争就必须组建自己的数字化部队。

    未来:打“无人战争”

    “无人战争”,听起来还的确让人感到陌生,但事实上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微电子技术等的迅猛发展,武器系统无人化已演变成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

    地面:“有眼死神”设障

    智能地雷犹如有眼的死神,他们一改传统地雷样式,无需坦克碾过其身才爆炸,能自动识别,主动攻击,并不知疲倦地防范着防守区域。它们不但长“眼睛”、有“耳朵”,而且“会判断”,能分清敌我,能实时地根据需要进行自动布设和撤除,可准确地炸毁雷场内的各种敌对目标,包括士兵、坦克、装甲车,乃至于低空飞行的直升机。

    陆地:“铁甲雄兵”驰骋

    智能坦克无疑将是未来陆战舞台的大牌“明星”。同现代坦克相比,他们的威力将更大,能力将更强,用途将更多。它们不但能对陆作战、还将能对空作战,甚至经过特殊技术处理还可以对海作战,从而使“陆战之王”更显风采。

    智能作战坦克可以顺利通过各种障碍物,能够识别目标的不同特征及威胁程度,可以确定最佳行动方案,具有很强的火力和突击力。

    智能侦察坦克装有核生化探测器、红外音响传感器、激光测距机等侦察器材,能在时速60公里的情况下识别道路、区分人员与天然地物,并能绕过障碍、探测地雷、绘制图形、分清敌我,攻击目标。

    智能扫雷坦克可排除一次性触发地雷,也可远距离引爆感应地雷,成为开辟战场的高手。

    空中:“敢死英雄”拼杀

    智能飞机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正在得到充分的体现,无论是海湾战争,还是科索沃战争等,都可见到它们的身影。从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看,智能电子战飞机和智能作战飞机将是智能飞机发展的主攻方向。

    智能电子战飞机是一种无需人驾驶而可自行完成侦察、干扰、电子对抗、反雷达等多种军事任务的飞机。按其工作原理可分为3种类型:一类为程控型,由计算机预编程序,自动导航;另一类是遥控型,由地面遥控导航;还有一类是程控与遥控相结合的复合型。

    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委员会不久前发表了一份题为《新世纪展望21世纪的航空航天力量》的研究报告,指出“不久的将来,无人作战飞机将有可能成为21世纪空中作战的主导力量。”未来的无人作战飞机可执行最危险的,如压制敌防空力量等任务,其他主要任务还包括猎杀战术地地弹道导弹和拦截巡航导弹,远距离攻击高价值的固定目标,以及在复杂气候条件下进行高速侦察等。

    海上:“戏水蛟龙”攻击

    无人潜水器最初为遥控型(ROV),主要用作执行打捞、探测任务。近年来,各军事强国竞相发展攻击型无人潜水器。美国西康公司设计的新世纪海军无人潜水器就是其中之一。这种名为“西康”的水下无人潜水器长11米,重45吨,它携带的战术武器包括自备鱼雷和固定战斗部,这种战斗部在施行自杀性攻击时,可同体内剩余的燃料一起爆炸。“西康”可由辅助舰船送到作业海域,也可空投人海。此外,国外甚至还有人着手研究如何组建“智能舰队”,这种舰队不仅有作战、护卫舰只,还有用于指挥的旗舰,能执行现代海军执行的各种海上作战任务。

    指挥:“高参”坐中军帐

    C41系统可谓现代战场的“神经中枢”。随着信息、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一种以会思考的计算机为核心,不仅可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分类,而且还可对数据进行鉴定,能提出敌人可能采取的对策和己方应采取的最佳对策的“智能C41系统”将登陆现代战场。其中,比较典型的要属美国正在研制的一种“感情”信息系统,该系统具有“个性”的“特质、智慧”,能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帮助指挥官判断情况,定下决心,下达命令。当指挥官的情绪反常,它还能提出一些经过严密推理和论证的理由说服指挥官,以纠正或修改、补充原决定。因此,它被誉为忠实、精明、冷静的“高参”。

    士兵:“好兵帅克”冲锋

    目前,国外军用机器人发展十分迅速,类型已达上百种,功用更是多种多样,有侦察、保障、排雷、防化、进攻、防御型等等,遍及各个领域。从目前的研制情况看,典型的有日本正在研制的防御反舰导弹机器人,它不仅能自行发现、识别敌方反舰导弹,还可以根据需要发射反导导弹摧毁敌方来袭的反舰导弹。再有美军研制的“欺骗系统”机器人,它可以在海上或空中机动,发射电子、光电子信号,制造假目标,对敌实施欺骗干扰。此外,美国防部还研制了一种只有硬币大小的智能机器人,由传感、处理、自主导航、杀伤机理、通信和电源5个系统组成,具有行走、跳跃的功能,可将敌坐标位置传送到己方的导弹发射阵地,指引导弹对敌攻击,必要时还可根据指定指令自主攻击敌方电子系统。据国外有关报道,美国、俄罗斯等军事强国还在着手组建防核、防化以及在水下作战的“机器人兵团”。可以预见,21世纪的战场将大展奇观。

    谍报:“超级神探”窥视

    超级智能传感器,可以把不同的资料集中或“融合”在一起,与资料库中的资料加以比较,并将真实情报实时地传递给作战人员,使之获得更早的预警、更精确的打击目标和更准确的战果评估。它可以装在各种型号的飞机和太空飞行器上,可全天时、全方位、全频段和远距离地传输准确无误的情报。另外科学家们预计,超微型传感器将被开发出来,它可以埋伏在通信系统内,能隐藏达20年之久,可随时遥控启动,其尺寸只有针头大小。

    兵器:智能杀手角逐战场

    从发展趋势上看,兵器实现智能化应该只是技术和时间上的问题。目前,智能枪、智能导弹和智能火炮可谓是智能兵器家族中的三朵奇葩,它们竞相争艳。

    英国已宣称研制成功了世界上首批电子智能枪。这种由计算机控制的智能枪,能自动识别主人,具有多种作战能力。智能枪既可以发射普通子弹,又能发射枪榴弹,枪上安装有袖珍摄像机和热成像仪,它们与枪口朝向相同,捕捉到的图像能够投射到士兵头盔边缘的小视屏上。另外,由于采用了意识识别技术,士兵能够用声音控制自动射击和快速改变预置的程序。为防止敌人特别是恐怖分子盗用智能枪,智能枪的计算机能自动核对使用者的密码或手掌纹,如果与授权使用者不符,智能枪将拒绝“工作”,甚至自毁。

    智能导弹大显身手

    这是一种具有自主敌我识别、自主分析判断和决策,能主动攻击目标,并能在找不到攻击目标的情况下自动返航回收的新型导弹。现代战场上,一批已经具有一定智能的导弹正在大唱“主角”,尽管它们的智能很低,但它们所创造的战绩却不得不让人们对其“刮目相看”。可以想象,高智能导弹的出现,战争将会是个什么样子!有人做过这样的预言:未来战争中,空袭警报响起后,将看不到以往那种万人空巷、躲入掩体的情况,大部分人依旧在逛商店、遛马路、甚至开音乐会。因为他们知道,所有的导弹都已经长了“眼睛”。

    智能火炮扬“战神”之威

    机器人火炮异常奇妙。目前,美国陆军下属的火力支援武器中心已经宣称,他们制成了一门155毫米机器人榴弹炮并完成了射击试验,这种智能火炮的机械臂能抓举重45公斤以上的弹丸,抓手极为灵巧,一次能抓起3发弹丸,机器人与火炮控制系统完全连为一体。另外,美国海军陆战队还在研制一种可遥控的智能迫击炮,按照设计要求,该系统的数据处理、武器瞄准、弹药装填和目标攻击等都将自动进行。据称,这种自行装填的箱形迫击炮装置可由V-22“鹗”式飞机进行部署,火炮进行3分钟准备,即可在火力呼唤后两分钟内攻击目标。当任务完成后,迫击炮或是被重新定位、或被遥控摧毁。

    机器能否完全取代人?

    不可否认,与人相比,机器人有着不畏危险恶劣的环境、可连续工作、不避枪林弹雨、不食人间烟火等诸多独特优势,它可谓真正的“超级战士”。英国一名机器人专家曾预言,机器人将可能在10年后代替人类“舞刀弄枪”,而人类将退居幕后。那么未来战争,机器人真的可以完全取代人主宰未来战场吗?

    从日前的研制情况看,研制机器人的最大难点是机器人的智能化问题。面对设计一个庞大、复杂、高智商且功能齐全的机器人有诸多困难,机器人的研制究竟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呢?最终专家们还是选择了从最简单的做起。与庞大的、复杂的、高智能的机器人相比,那些微小的、很不起眼的类似于昆虫的机器人不但具有灵活机动的特性,非常有实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研制起来相对容易些。这也正是为什么现在专家们推出的机器人总是一些小小的昆虫的重要原因。科学家们考虑向蚂蚁那样的昆虫学习,让几千只机器昆虫一起工作,它们分工不同,又高度协调,就可以产生非同寻常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再研制高智能的单个机器人。

    现在,科学家已经研制出有3770万个电子神经元的机器大脑,再过几年,有10亿个电子神经元的人造大脑也将会问世,这虽然仍无法与拥有1000亿个神经元的真正人脑匹敌,但已相当聪明了。这样的机器人将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如果某些部件遭到破坏,其它部件会根据受到破坏的情况自行调整并继续运转。它们还会逐渐形成我们目前无法理解的复杂的行为方式。

    可见,一旦人工智能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机器人陆续取代人类成为战场主角将为期不远,到那时,人类将隐入幕后。但不管怎样,从技术的角度讲,机器仍会由人类控制,人类仍将是战场的主宰,而不会像好莱坞电影描绘的那样,成为电脑和机器人的奴隶。

    战争的一体化趋势

    飞速发展的网络正在把人类社会变成一个“地球村”,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也不断扩展和深化,网络化部队、网络化战争初现端倪。由于网络的触角伸向了军事和战争的诸多角落,从而使未来战争呈现出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作战空间一体化。

    在未来战场,网络将实现对陆、海、空、天、电磁空间的联结和融合,在有形战场和无形战场、各有形战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形成一个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立体作战空间,对任何一维空间的争夺都将对其它空间作战产生影响。

    作战力量一体化。

    通过网络,各作战力量得以形成一个整体。在网络的支撑下,战斗力量联为有机的整体,它们能共享网络的作战资源。同时,各作战部队之间在网络的联通下,也可以相互支援,密切协同,形成整体合力。比如,地面部队在实施地面作战时,不但能得到空中力量的支援,而且能得到海上远程精确打击力量的支援。

    作战平台一体化。

    如果说网络化战场是一个大系统的话,那么,作战平台就是这个大系统中的小系统。在网络战场上,作战平台已不只是单纯的火力单位了,而是一个横向联结且兼容、纵向贯通并顺畅的武器系统。一方面,它与侦察、通信、指挥、控制、情报等各系统紧密联结,从而在这些系统的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的支援保障下,发挥更大的威力和效能;另一方面,它又与其他作战平台横向联为一体,以便于进行火力协同和相互支援,形成一个“疏而不漏”的火力打击体系。

    军事行动一体化。

    从信息获取、传输、处理、管理到指挥员分析、判断、定下决心、下达作战命令再到人员、武器装备进入战斗状态,网络的“无缝”联结,使这些繁琐的活动一贯到底、一气呵成,极大地缩短了各类活动的切换时间,降低了协同难度,简化了组织程序,从而大幅度提高了部队的机动能力、火力打击能力和整体作战能力。

    前后方一体化。

    前后方首先是空间上的概念,由于武器射程的增大和精度的提高,使作战一方对另一方实施全纵深同时打击成为可能。其次,前后方指的是军、地。社会的网络化不但能使地方更直接地参与和完成后勤保障、技术保障等支前任务,而且还能直接参加战争。

    2001~2030年中国的杀手锏武器

    2001~2030年中国对外作战的强大武器系统中,起到杀手锏作用的关键性武器将包括以下几种:

    ①天基导航系统。主要由导航卫星组成,能够提供3米精度级导航,实时导引武器攻击和部队部署。

    ②四维侦察通信指挥系统。包括侦察卫星,大型空中预警机,微型无人侦察机,空地海基雷达及相互间数据链。能够实现四维战场实时侦察通讯和作战指挥。

    ③中远距攻击系统。包括射程500~3000公里地地(潜地)弹道导弹,射程250~500公里弹道及巡航导弹,8000吨级战略及战术核潜艇,8000吨级隐形驱逐舰,30吨级双发涡扇隐形超音速固定翼战斗轰炸机。可有效对中远距之敌实施有效打击。

    ④中近距攻击系统。包括射程150~300公里地地弹道及巡航导弹,射程150公里超级火箭炮,10吨级单发涡扇隐形固定翼战斗攻击机,10吨级涡轴旋翼攻击机。可有效对中近距之敌实施有效打击。

    ⑤通用运载系统。包括200座级涡扇固定翼运输机(可改装为大型预警机、加油机、武库机、民航客机),400座级地效飞行运输机,20座级涡轴旋翼运输机。这些通用载具将能快速部署战斗人员,或提供后勤支援,为赢得战争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

    为了实现这一强大武器系统,中国应集中一部分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力争在21世纪的头10~15年开发出其中的关键武器,并在2015—2030年间实现部署。拥有上述关键武器,再加上良好的作战体制和作战人员,将可保卫中国安全30~50年,有此时间,中国将发展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超级大国,作为中国人也将在世界上扬眉吐气了。

    附:美国国防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实力年度报告

    一、中国主要战略,安全战略及军事战略的目标

    1、中国主战略

    中国第一位的国家目标是成为一个强大,现代,统一,富裕的国家。它将其国家地位定位于同其他“大国”的关系之中。北京明显地希望它能够被看作是一个有充分资格的国家。中国认为自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核军事力量,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始终增长的经济赋予其最具大国的特征的条件。它希望在政治,经济及军事实力上达到同其他国家“平等”。如果目前的趋势继续,北京相信到2050年它将至少成为一个“中型”的大国。中国亦希望通过积累足够的“实力”成为亚洲大国,如此,任何国际力量欲在亚洲有某种重大举动之前不得不首先考虑中国的利益。

    中国的分析家们认为,一个国家的地位由其“综合国家实力”确定。1970年至1980年,中国已故重要领导人邓小平身边的顾问即已发展并推动这一方法。这一方法基于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系统的关键成分或次级系统的多层次结构的动态分析。利用这一方法,中国分析家们以四种次级系统衡量国家实力:(1)物质或曰硬性能力(自然资源,经济,科学与技术及国防);(2)精神或曰软性能力(政治,外交,文化及教育);(3)协调能力(领导组织,指挥,管理,国家发展协调);(4)环境能力(国家,自然及国内)。

    以西方的观点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未阐明以某种“主战略”去指导其行为并处理国际事务。确实,中国领导人集中精力处理其内部关系,特别是必须要维护国家统一与内部稳定的条件。我们可以从诸多高级领导人官方声明,政府的一些计划编制文件及政府方面的一些观点来推断,最接近中国“主战略”的目标是其国家发展战略,其目标是全面发展国家实力以便北京能够达成其长期目标。邓小平早在七十年代初即以“四个现代化”理论描述了这一发展战略。由江泽民领导的中国领导集体继承了这一发展战略。

    制定这一发展战略的基础在于中国确定:在“和平与发展”为世纪主题及世界大战将可以避免的形势下,综合国力中的经济是最重要,最本质的成分。基于此,中国将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在科学与工业方面提高技术水平,探测开发中国的陆地与海洋自然资源,并确保中国获取全球资源。

    尽管这一发展战略将经济实力界定为综合国力中最重要成分,中国亦在改革开放同时发展军事力量,保护经济发展;保护国家利益;及支持中国能够最终成扮演大国角色或成为亚洲大国的政策。在联合国军队进驻科索沃以及包括1999年5月轰炸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之后,中国官员们开始认真考虑,重新安排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提升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中防御发展的重要性。

    为增加国力的物质即“硬性”成分(自然资源,经济,科技及国防)的发展,分析家们相信,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宗旨在寻求提高政治,外交及经济成分中“软性”的国力成份,以确定国家物质力量的效国。精化其国家政策及决策能力;改善对外政治,外交,经济及军事关系;增加其在多边活动中的作用与贡献,包括联合国(UN),世界贸易组织(WTO),东盟(ASEAN)地区论坛(ARF)及亚太经合组织(APEC);参照全球规范提高其国民个人收入促进国家发展;及提高其国民的个人社会生活质量,包括与世界先进国家相应的健康与教育等寻求增加其“软性”的国际实力。

    中国对美国安全政策趋势的批评或许真实地反映出其部分领导人对华盛顿“牵制”及“包围”中国努力的安全担忧。美国怂恿日本扩大其防御范围,中国认此举将破坏地区安全。然而此类批评的提出是出于中国这样一个结论:即中国认为美国政策是要建立一个旨在“制约”中国欲发展物质(硬性)和精神(软性)等国家实力因素及中国欲成为亚洲大国的“国际”环境。中国相信可能利用现阶段进行“和平时期的建设”并已经着手发展其综合国力,因为中国认为它所面临的是冷战之后一个良性的安全环境。

    2、中国的安全战略

    中国正在寻求成为东亚地区国家中的卓越国家。仍在制定一项地区安全政策,旨在保护其在台湾,南中国海的主权利益,及其他外围地区的经济利益,并同时促进地区稳定。

    在安全战略上,中国的优先事项是预防台湾在永久“独立”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其长期目标是在一个中国的条件下最终统一。中国还将探索对日本与美国之间始终在增长的军事合作的认识,防止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与此同时,中国将继续评估其得益于日本技术,贸易及外资的利益。维护朝鲜半岛的稳定亦将是北京的地区安全目标。中国其他重要安全目标在于东亚,包括发展及布置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尤其是与此有染的台湾;维护其在东中国海和南中国海的要求;经由东盟(ASEAN),亚太经合组织(APEC)及东盟地区论坛(ARF)类似机构提升其政治及经济利益。

    中国在这一地区的作用将因其良性调节与华盛顿之间的关系及对美国与韩国,日本及澳大利亚关系的理解而得到发展。中国很可能继续将促进其与俄罗斯“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在南亚地区的安全利益集中在巴基斯坦和印度这两个新兴的核国家,而北京又渴望南亚次大陆的稳定。在中亚地区,北京在努力同相邻国家发展能源,贸易及密切的政治关系的同时,仍对正统伊斯兰教对新疆的传播、渗透怀有担忧。

    在亚太以外地区,中国寻求提高其作为大国的地位。在进行双边外交的同时,它亦试图扩大它的作用并加强其在国际的声音。北京亦在寻求经济契机及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中国仍将把阻止台湾追求国际社会的承认放在最先。中国密切注意其在诸如欧洲,中东,拉丁美洲及非洲等地区的政治存在及经济存在;然而中国并无在上述地区建立军事存在的决心。

    关于台湾问题,特别地,中国政府郑重声明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并要求台湾接受“一个中国”原则作为旨在达成最终统一的谈判基础。中国坚持台湾应(同中国大陆)进行“政治对话”,以使台湾岛在“一国两制”形式下最终与大陆统一。中国亦谴责台北旨在扩大其国际认可的行为。作为(这种行为)其中的一部分,台北拒绝北京“一个中国”的说法,并要求北京在同等的基础上同台湾接触。台北矢言在中国(大陆)达到与台湾相同的经济和民主发展的水平时统一。在过渡时期,台湾相信两方应集中讨论诸如文化与教育交流,两岸商贸争端的解决等技术上和程序上的问题。台北亦在积极研判北京在国际间孤立台湾的努力。

    不论大陆还是台湾,均声明寻求和平解决统一问题。中国的领导人拒绝放弃对台使用武力的权力。如果台北宣布“独立”,又或者某一外国介入台湾的内部事务,那么中国将考虑对台使用武力。在过渡期间,中国将继续为防止此类偶然事件做军事上的准备;而且中国还将试图影响台岛的政治发展并防止台湾步向法理上的“独立”。

    尽管中国拒绝放弃对台使用武力,一贯强调其和平达成国家统一的愿望,希望同台北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达成协议。中国人士了解,同台湾开战将对经济和政治造成破坏。中国的重要国策就是在和平与稳定的环境下优先保障经济改革与发展。为此目的,一直避免可能威胁其经济增长及海外市场,外国资金及技术。在同台湾军事冲突的初期,北京将冒经济持续发展及政治声誉遭到巨大破坏的风险,这将尤其体现在那些与中国相邻且有悬而未决的领土争议的国家。但是中国使用武力的决心并不会因此动摇。

    3、中国的军事战略

    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军事战略的中心一直处于对东南部侧翼潜在的意外军事冲突事件进行准备的阶段,尤其是在台湾海峡及南中国海地区。中国的军事战略一方面强调其获得对抗台湾及周边军事力量的能力,同时也准备对付美国在任何冲突中可能施加影响压力的能力。

    北京的军事战略强调陆军在中国周边未来高科技局部战争的条件下快速展开,战之能胜能力。波斯湾战及(科索沃)联合武装使北京认识到必须提高解放军的能力,对抗拥有先进资讯技术及远程精密制导武器的敌手。中国对于日益急迫的军事技术革命的理解增加了为达到打一场高科技战争能力的急迫性。

    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计划是要建立一支有足够力量对付地区内任何一个对手,维护领土完整,保护国家利益,维护内部安全,阻止台湾步向法理“独立”的任何行动,阻止入侵。

    如果战争是不可能避免的,那么中国将控制并限制冲突规模,但将投入足够的军事力量和战术,在外部力量进行军事介入,对外贸易和外资尚未受到破坏之前达成军事解决。

    如果第三方军事介入与中国的军事冲突,那么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进行严厉打击。

    二、中国军事学说及武装力量构成的发展

    1、中国军事学说的发展

    传统上,中国的防御战略及军事计划由必须保证数量众多的军队以成内部及外部大范围的任务而优先确定。最近十年来,中国一直努力缩减并调整军事力量。

    十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中心已从打大规模的陆地战争。毛泽东式的“人民战争”转变到打一场中国周边地区的小规模地区性局部冲突。中国“积极防御”学说宗旨是“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但最好还将其描述成“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此种学说强调对中国陆地和海岸地带的意外事件做出迅速反应,尤其是要对东海和南中国海的战略封锁做出迅速反应。如果此类关于中国利益的冲突在上述战略封锁情况下发生,中国料想同技术上更先进的对手诸如美国或日本对抗。此外,未来中国军力发展计划,军事训练及备战行动,以应付有美国介入的台海战争的假想情况为依据。

    2、军队结构的现代化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优先定位于导弹,航空及海军,但陆军快速反应部队亦包括在内。其战略称之为建立一支能够对局部热点地区进行快速反应的精锐部队,争取对陆地,空中,海上,空间及作战区域电磁领域的优势。

    中国军事的现代化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防御资源的效用,国防工业的能力,外国技术和武器的运用,最终依赖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对于上述体系的整合能力。

    即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得到它想得到的现代武器装备,整合这些系统,培训指挥人员,训练装备部队掌握使用这些现代武器装备也就是一项困难的任务。

    技术落后的中国军队正致力于研究针对美国弱点的战备和武器,中国以美国为假想敌的发展计划包括:(1)利用资讯战(例如侵敌方的电脑)和非正规的游击战及特殊行动,向敌方作业系统发动毁灭的打击,并避免和私自方发生重大正面冲突。中国似乎有兴趣研究如何把电脑病毒散播到外国的网络作整体战略的一部分,中国有能力渗透防护不佳的美国电脑系统,可能会利用电脑网络攻击行动来攻击特定的美国民用及军用设施。(2)发展导弹打击能力。目前中国唯一能射达美国本土的导弹系统是CSS-41CBM型洲际弹道导弹,目前已兴建十八座地下导弹发射井,中国还正在发展反辐射地对空导弹及可藉道路运输移动的机动洲际弹道导弹。(3)确认美国将维持世界唯一超强地位。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一直在努力呼吁建立一个多极世界,中国将无限期挑战美国的单极世界。

    三、台湾海峡的安全形势

    中国未来攻击台湾的可能性很小,但为因为应台湾海峡爆发战争时美国介入的可能,中国增加了瞄准台湾的短程导弹的数量的质量。中国短程导弹数目预料将持续增加,目前在大陆东南部署相当一个旅的M9导弹部队,而且可能很快将增加一支M9导弹部队。另外,未来几年大陆预料将可能藉卫星辅助导航系统提高这两型导弹的准确性。

    尽管中国有选择地进行军事现代化,解放军未来五年联合作战能力仍然非常有限;而台湾在制空和反登陆方面都将保持优势。至中期2005年一2010年,中国军力将进一步提升,但高昂的代价和作战能力上的缺失仍将阻止它对台动武。只有到了2020年后,大陆军力的整合及新装备的运用才会逐渐成熟。

    在空军方面,在未来20年内空军的海空战力尚不足以主宰台海优势;不过政治家指出,大陆数量庞大的战机、军舰以及核子潜舰,有能力对台湾实施海空封锁,而且也分析,如果台湾采购不到最新的武器装备,那么台海双方的战力差距还会越来越大。中国军队将在20年后将取得台海优势,而且中国军队可从三栖登陆、海空封锁和空中核打击对台造成极大威胁。

    海军方面,现时中国拥有六艘核子动力潜舰,一旦结合数量庞大的两栖登陆舰和巡逻艇,同是协同空军战斗机、轰炸机,未来可能以此对台岛实施海空封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