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敢动中国的奶酪-“台独”=“台毒”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吕秀莲缘何如此张狂

    吕秀莲的“台独”挑衅即使在岛内也引起极大争议,但却得到极端“台独”组织“建国党”的声援,称“吕秀莲为台独的防线和堡垒”,欲借吕秀莲来扛“台独”大旗。人们还可以看到,“台独”分子的所有本钱和靠山就是某些国际反华势力。吕秀莲一再哀求“国际社会要尽早干预”、“国际社会要出面”如此等等,充分暴露了一个卖国求荣者的虚弱本质和肮脏内心:甘当国际反华势力的“猎犬”,乞求一个“儿皇帝”的走狗地位。

    认贼作父的吕秀莲

    “台独”分子吕秀莲最近因恶劣的“台独”言行而遭到海内外中国人民的谴责,但她却没有丝毫悔改之意,反而变本加厉地为“台独”谬论加码升级。2001年3月21日、23日,吕秀莲再次借外国传媒采访之口,放言说:如果坚持一个中国,“我们当然不是中国人”,“用领土主权来解决台湾问题已是过时”,“台湾已经独立”,“国际社会应该出面,让中国不要轻举妄动”等等。

    吕秀莲之类的“台独”分子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这并不奇怪。因为按她的“台独”观念已经把自己划在中国人之外。但是,事实是她既生活在中国领土台湾,又未入外国籍。尽管她炮制什么“不是中国人”、“两个华人国家”、“台湾已经独立”之类的谬论,甚至以所谓“国际社会出面”来恐吓中国政府和人民,其本质都是妄图实现其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美梦。但无论她跳得多高,“台独”言论叫得多响,都无法改变台湾作为中国一部分的地位。吕秀莲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

    众所周知,两岸关系正面临一个关键时刻。和平、安定与发展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通过和平谈判、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内外所有中国人的共同愿望。只有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台湾问题,才能确保台湾海峡两岸人民生活的安全与安定,确保两岸的发展。要实现两岸和平谈判,就必须确定谈判的基本准则,那就是一个中国的原则。一个中国是海峡两岸的现实,也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确保两岸关系健康发展、确保两岸谈判不偏离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不论是发展两岸关系也好,还是两岸接触谈判也好,一个中国的原则都是基础与前提,不容回避。因此,台湾当局新领导人尚未就任,就面临了如何抉择的强大压力,因为两岸民意希望改善并发展两岸关系,因为世界民意希望稳定台湾海峡局势,不要制造紧张对立甚至战争。而要实现这一切,就必须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当前,对于台湾当局领导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是否要选择站在最广大的民意一边,承认通过和平谈判,共谋确保两岸人民生活的安全、安定与发展。但就在这样关键的时刻,对这样一个严肃而关键的问题,吕秀莲却一再地跳出来,代表“台独”分子鼓吹“台独”主张。

    透过吕秀莲猖獗的“台独”言行,人们可以看到,“台独”分子正在因为台湾领导权位到手而得意忘形,以为上了台就可以放手搞“台独”,疯狂挑战一个中国的原则,把台湾当作“台独”分子的囊中物。但是,“台独”分子其实是色厉内荏。搞“台独”不得人心,吕秀莲的“台独”挑衅即使在岛内也引起极大争议,但却得到极端“台独”组织“建国党”的声援,称“吕秀莲成为台独的防线和堡垒”,欲借吕秀莲来扛“台独”大旗。人们还可以看到,“台独”分子的所有本钱和靠山就是某些国际反华势力。吕秀莲一再哀求“国际社会要尽早干预”、“国际社会要出面”如此等等,充分暴露了一个卖国求荣者的虚弱本质和肮脏内心:甘当国际反华势力的猎犬,乞求一个“儿皇帝”的走狗地位。

    透过吕秀莲猖獗的“台独”言行,人们还可以得出结论,反“台独”、促统一仍是中国人民的重要任务。不管“台独”分子如何表演,反对一个中国原则就只能暴露其“台独”的丑恶嘴脸。李登辉的“两国论”彻底暴露了他反对一个中国原则的面目,终于被台湾民众赶下了台。吕秀莲以种种“台独”谬论妄图否定一个中国的原则,也不过是以卵击石,到头来也不会有比李登辉更好的下场。

    重拾“台湾地位未定论”包藏祸心

    “台独”分子吕秀莲近日公然鼓噪什么“台湾的国际法律地位未定是存在的事实”,“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引来两岸和国际社会的一片声讨。吕秀莲的论调,再一次暴露出这个不思改悔的“台独”分子妄图分裂祖国的丑恶面目。

    “台湾地位未定论”并不是吕秀莲的发明,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主张“台独”的人奉为圭臬的“金字招牌”。吕秀莲还有个“法学硕士”的头衔,可她全然不把法放在眼里,完全置国际法文件《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关于台湾归还中国的事实于不顾,却拿出没有法律约束力的“旧金山和约”作依据,重弹“台湾地位未定”的老调。

    所谓“台湾地位未定”的说法,完全是美国当年凭借其霸权推行强权政治的产物。在1950年美国侵略朝鲜的战争爆发后,美国出于围堵中国的目的,也为了避免因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而受到“干预中国内政”的指控,刻意于1951年炮制出了“旧金山和约”,并由此产生了所谓的“台湾地位未定论”。

    吕秀莲在援引该条约时,全然不顾历史事实,即美国的行为违背“领土主权不受意识形态约束”的国际法原则,背弃了美国在此之前的《开罗宣言》与《波茨坦公告》中对台澎归还中国所作的承诺;“和约”拒绝海峡两岸参加旧金山会议,因此其对台湾地位的“决定”与“未定”都是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和约”也是在蛮横地无视国际社会的反对(苏联、波兰、捷克三国拒绝签字)下强行通过的。美国虽然在“旧金山和约”中给“台湾地位未定论”埋下了伏笔,但在很长一个时期并没有公开利用与宣传该“和约”条款,而1972年美国在《上海公报》中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领土”之后,“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成为历届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承诺。对于“台湾地位未定论”,美国政府早已不再重谈旧调。

    对这样一个早已成为历史垃圾的东西,吕秀莲为什么又拣起来呢?众所周知,今年台湾地区选举的结果,民进党上台,台岛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动荡。“台独”死硬分子吕秀莲感觉时机已到,便从历史的垃圾箱中拣出“台湾地位未定论”鼓噪起来,其政治用心是极其险恶的。

    一是企图在国际法上混淆视听,向一个中国原则公然发出挑战。《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法文件为国际社会所公认,已是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此时吕秀莲搬出这个非法的、毫无法律效力的所谓“和约”作为依据,目的是通过散布“台湾地位未定论”,来否认台湾作为中国一部分的法律地位和中国对台湾拥有主权的事实,企图“借尸还魂”兜售“台独”理论,以为这样就可以为其“台独”主张争取到国际支持。

    二是企图以割断历史的手法来影响岛内民心和舆论的走向。台湾选举的结果表明,“台独”在岛内并没有多少市场,即使投台湾新领导人票的人也并非都支持“台独”,人心向“和”是不争的潮流。万般无奈之下,吕秀莲一方面搬出一套荒唐的逻辑来大造舆论,说什么台湾问题是国共内战的遗留问题,随着国民党的下台而两党的恩怨告一段落,台湾与大陆再无关系;一方面又极力鼓噪“台湾地位未定论”,企图以此来误导台湾人民相信其“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的梦话。岂不知正常人都会明白,权力的转移永远改变不了主权的归属。

    三是企图利用权力斗争的表象来影响和左右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基调。自台湾当局新领导人当选之日起,就不断传出吕秀莲不耐“深宫”寂寞的声音。从两岸是“远亲近邻关系”到“台湾地位未定论”,都是企图在海峡两岸同胞和国际社会普遍期待两岸关系能够改善和缓和之际,左右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走向,同时担心自己被抛到决策的边缘,从而使她的“台独”梦想成为“昨日黄花”。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对台湾拥有主权,这既是历史,也是事实。任何人把“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和“台湾地位未定论”当作政策主张,都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恶意挑衅,对中国主权地位的严重挑战,也是对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利益的公然背叛。这种言论带来的唯一后果,只能是破坏两岸的缓和与稳定,给台海制造新的危机。

    剖析吕秀莲的“远亲近邻说”

    民进党上台后,“台独”分子杜撰了一些新的谬论,吕秀莲鼓吹的“远亲近邻说”就是其中之一。吕秀莲把台湾与祖国大陆歪曲成远亲近邻的关系,说什么两岸在血缘方面,在历史上是远亲,在地理上是近邻,企图用这个荒谬的说法为“台独”制造新的理论依据。吕秀莲的“远亲近邻说”荒谬在什么地方呢?

    “远亲近邻说”的谬误之处在那?

    所谓“远亲”,重音是“远”,吕秀莲把两岸的血统说成是远的、松散的,没有整体的关系。这种界定实际上是违背了历史的事实。台湾民众98%都是汉民族,其中大多数是明清时候从大陆福建沿海迁到台湾去的移民的后代。有关统计数字表明,近两三百年来从福建、漳州、泉州等地迁移去的闽南人的后裔占台湾总人口的71.1%,将近1450万人。从广东梅县等地方移民台湾的客家人,占台湾总人口的14.3%,大概也有290万人左右。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1949年前后,从大陆各省随国民党政府到台湾去的人以及后代,大约有270万人,占台湾总人口的13.5%,总共加起来是98%,占了台湾总人口的绝大部分。如此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怎么是远亲呢?两岸应该是直系的、非常紧密的关系,无论从血缘、文化、风俗习惯各方面来看,两岸都是一体的。

    所谓“近邻”,重音在“邻”。她所谓的“近邻”不是一般地理概念上的近邻关系,而是一种“邻邦”的关系,就是邻近的“两个邦”、“两个政治实体”之间的关系。说穿了就是企图将台湾和大陆定位于“两个华人国家”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分裂国家的谬论。

    从自然条件看,通过科学考证,过去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福建是连成一体的,是一块陆地,后来因为自然地理的运动,造成海水的侵入,在台湾和大陆之间慢慢地形成一道海峡。今天台湾的山脉走向就是从东北到西南,我们大陆的山也是从东北到西南的走向。在地源上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从来就没有以邻居的主体地位与大陆共存过。据台湾史学家考证,台湾与大陆的土地,本是同一结构,台湾初为半岛,后因地层变动,局部下陷,形成了台湾海峡,台湾便成了四面环水的海岛。战国初期成书的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地理书《尚书·属贡》,就有关于台湾的记载:“淮海惟扬州……岛夷卉服,厥长篚织贝”。岛夷就是指台湾。同时,两岸古地质学和考古学者也认为,台湾本与大陆连成一体,在第三纪因为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才形成台湾岛。到第四纪,地球高纬度地区广泛发生了冰川作用,在距今200万年(或160万年)至一万年前,冰河期和间冰期以十数万年到数十万年的间隔轮替。在4次冰河期和间冰期的作用下,台湾海峡的海平面曾大幅度升降,台湾与大陆也随之4次相连,4次分离。地球最近一个冰河期的结束发生在距今一万八千年至一万年前,当时气温逐渐上升,使海平面也跟着上升,到距今六、七千年左右时,其高度已与现在相等,台湾岛遂以当今的面貌出现在祖国大陆的东南沿海,成为我国大陆架的一部分。

    台湾岛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E,与中国大陆有着密不可分的自然地理上的联系。依据国际法院1969年欧洲北海大陆架划定案例,“大陆的主权界限之划定,应符合沿海国家陆地领土自然延伸的原则”。因此,从国际法上讲,台湾无疑属于中国领土。从领土主权归属上讲,中国对台湾的主权更是不容否定,只要对台湾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国在历史上对台湾长期实行有效的管辖权是有目共睹的。

    史书正式记载大陆与台湾关系的情况始于公元230年,《三国志》载:是年吴主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七万人,远征夷州,俘虏数千人而还。从此开始了我国对台澎的经营。隋朝时期,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去台湾,对台湾实施管理,南宋乾道七年(17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曾遣军民屯住澎湖。元朝时期,加强了对台湾和澎湖的管辖,1291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宣抚使杨祥、礼部员外郎吴志斗“招谕”台湾。1335—1340年间,元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管理其庶政,隶属于福建泉州同安县。明代,朝廷为了守土抗倭需要,加强了台湾一线的国防防卫。明朝末期政府在正式公文上开始使用“台湾”之名,在此期间,明军分别于1604年和1624年,将入侵澎湖的荷兰军队驱逐出去,保卫了国家疆土的完整统一。到了清朝,清政府进一步将台湾划为一个省,清政府对台湾的治理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895年台湾被日本占领,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殖民统治50年之久的台湾重归中国版图,中国政府重新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台湾仍被看作中国诸省中的一个省。在1949年以后的蒋氏父子治台时期,尽管与祖国大陆存在争夺“中国代表权”的所谓“法统”之争,但从未放弃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立场。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台湾自古至今都是中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从未以“国家”的面孔出现过。从政治、法律上来说,中国除了最早发现台湾外,也是最早有效管理台湾的。中国对台湾拥有主权,两岸是一个国家,怎么能说是“邻邦”的关系呢?

    蒋介石的“一个中国”立场

    蒋介石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位颇具影响的重要人物。他虽然一直与中国共产党作对,在逃往台湾后仍然顽固坚持“反共复国”方针,但他在“一个中国”问题上的民族主义立场是值得称赞的。与台湾那些图谋分裂祖国,制造“两个中国”或“一台一中”的跳梁小丑相比,蒋介石的“一个中国”立场是值得肯定的。毛泽东曾经对蒋介石的“一个中国”立场表示过赞赏。

    蒋介石在逃往台湾后,坚持“一个中国”立场,正确认识两岸关系,这方面的做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正确认清形势,为免遭文物无辜破坏,取消空袭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清晨,在台湾蒋介石官邸,空军司令周至柔已经来过好几次电话,请蒋介石下达飞机起飞空袭开国大典的命令,但蒋介石的回答是:“再等等。”

    眼看离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周至柔再次请求蒋介石下达命令:“校长,再不起飞,我们就不能按时到达了。”蒋介石猛地站起身来,对着话筒大声讲:“任务取消!”

    周至柔大惑不解:“校长,请再考虑考虑,我们准备得很充分,保证完成任务。”

    “任务取消!”蒋介石又一次更加坚定地重复了一句,然后放下了电话话筒,慢慢地坐回沙发,脸上的表情充满着无奈。

    空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是蒋介石计划已久、精心准备的计划。

    他为什么取消这一决定?因为他最后意识到,即使他能把天安门地区炸个稀巴烂,他们能够得到的只是中国人民的愤怒和美国对蒋介石黔驴技穷的蔑视。此外,由于天安门和故宫相连,把故宫炸了,把北京的古建筑炸了,那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将遭受灭顶之灾,蒋介石将背负千古骂名,成为全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二是朝鲜战争爆发后,反对美国“台湾地位未定论”。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在举棋不定、反复权衡中选择继续“扶蒋反共”政策。6月27日,杜鲁门总统乘机宣布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为了给自己武装干涉中国内政的行径开脱,为了不让国际社会形成“美国入侵别国领土和领海”的负面舆论,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抛出了曾经在美国决策圈密谋已久的“台湾地位未定论”。

    杜鲁门公开声明如下:

    在朝鲜,为了防止过境袭击及维持国内治安而武装的政府部队,遭到北朝鲜的进犯军的攻击。联合国安理会要求进犯军停战,并且撤退至三八线。他们没有这样做,相反地反而加紧进攻。安理会要求联合国的所有会员国给予联合国一切援助以执行此决议。

    在这种情况下,我已经命令美国的空海部队给予朝鲜政府部队以掩护及支持。

    对朝鲜的攻击已经无可怀疑地说明,共产主义已经不限于使用颠覆手段来征服独立国家,而且立即会使用武装的进攻与战争。

    它违抗了联合国安理会为了保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而发出的命令。在这些情况下,共产党部队的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及在该地区执行合法而必要职务的美国部队。

    因此,我已经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作为这一行动的应有结果,我已要求台湾的中国政府停止对大陆的一切空海攻击。第七舰队将监督此事的实行。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的考虑。俨然以台湾的占领者自居。

    杜鲁门宣布出兵台湾,遭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强烈抗议。1950年6月28日,毛泽东在一次政府会议上指出,美国的行动暴露了自己的帝国主义面目。周恩来外长同日发表了《关于美国武装侵略中国领土台湾的声明》,代表中国政府进行了强烈谴责。

    美国的决定令台湾当局左右为难。美国第七舰队出兵台湾海峡,对于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国民党残余政府,无异于一根救命稻草。台湾当局出于朝不保夕的危机感,自然渴望得到第七舰队给其提供保护伞。但美国的政策也有令台湾方面难于接受的一面,那就是关于“台湾地位未定论”的说法。因为,如果公开承认这一论调,国民党“政府”就得考虑其本身存在的合法性。对于美国阴谋分裂中国,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的企图,蒋介石并不因依赖美国而随声附和,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的分裂图谋进行了抵制。

    6月28日,国民党’“外长”叶公超发表声明,宣布接受美国关于防卫台湾计划的原则,并已经命令海空军暂停对大陆的攻击行动。但同时,叶公超对备忘录持有保留态度,并作出声明,包括:

    1.在对日和约签订前,美国政府将于台湾国民党当局“共同负担”台湾的保卫问题;2.台湾系中国领土之一部分,乃为各国所公认。美国政府在其备忘录中的上项提议,当不影响开罗会议关于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亦不影响“中国政府”对台湾的主权;3.美国政府的政策和建议,只是针对亚太地区当时“遭受共产主义之侵略或威胁”所采取的“紧急措施”。4.台湾当局接受美国的建议,自不影响“中国政府”维护中国主权领土完整之立场。

    从上述声明可以看出,虽然台湾当局有求于美国,但在有关“台湾属于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中国对台湾拥有主权”等原则问题上,台湾当局的立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立场是一致的。至于美国声明中所公开兜售的“台湾地位未定论”,台湾当局虽然不敢正面驳斥,但还是通过对《开罗宣言》精神的重申,从侧面表示了异议。

    三是第一次台海危机期间,反对美国“台湾问题国际化”。

    为了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坚定立场,反对美国使台湾海峡现状固定化的阴谋。1955年1月10日,人民解放军海空军轰炸了台湾以北200英里的大陈岛上的国民党部队。1月18日,在华东军区浙东前线指挥部张爱萍司令员的指挥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了建国以来首次陆海空协同作战,仅用数小时,就攻占了作为台湾门户的一江山岛,在占领该岛的战役中,约1000名国民党部队被人民解放军歼灭。第一次台海危机随之爆发。

    与此同时,艾森豪威尔急切呼吁通过联合国斡旋“来停止中国沿海的战斗”。1955年1月28日,美国策动新西兰出面,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讨论台湾海峡“停火问题”,目的是通过联合国安排海峡两岸停火,使台湾问题国际化。

    解放沿海岛屿是中国的内战,中国政府决不允许他国及国际社会干预。如果把国共之间的较量国际化,正好中了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因此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对美国此举表示了强烈抗议。

    针对美国谋划“台湾问题国际化”和“两个中国”的活动,蒋介石申言“决不放弃收复大陆的神圣责任”,驳斥“两个中国”的谬论,强调大陆、台湾皆为我中华民族领土,不容割裂。

    2月14日,蒋介石答中外记者问时说:“在四千余年的中国历史上,虽间有卖国贼勾结敌寇叛乱之事,但中华民族不久终归于一统。‘汉贼不两立’为中国人立身报国的基本立场。”

    四是在第二次台海危机期间,反对美国“划峡而治”。

    1958年8月,蒋介石派特务、海军骚扰大陆沿海。为了反击国民党军队不断在大陆沿海岛屿骚扰和破坏,也为了配合黎巴嫩人民的反美侵略斗争,8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上作出了炮轰金门的决定。

    8月23日中午11时整,全世界被金门岛上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所震惊。如疾风暴雨,在短短85分钟内,三万发炮弹密集地落在金门岛上。

    岛上的蒋介石部队,毫无思想准备。倾盆而下的炮弹,一下子使驻守金门的蒋军三位副司令赵家骧、章杰和吉星文丧生。国民党第12兵团司令长官、金门防区上将总指挥胡琏和美国军事顾问,差一点被炸死。

    这阵突如其来的猛烈炮击,使海峡两岸形势骤然紧张。第二次台海危机爆发。

    金门炮战打响后,台湾惊恐万状。蒋介石以为毛泽东下令攻占金门岛,甚至以为这是中共进攻台湾的信号弹,赶紧向美国总统紧急求援,请美军迅速帮助防守金门。艾森豪威尔政府弄不清中国炮轰金门的意图,慌忙从地中海、美国西海岸以及菲律宾调来第六舰队的一半舰只。美军在台湾海峡集结了7艘航空母舰、3艘重巡洋舰、40艘驱逐舰。美国空军第46巡逻航空队、第一海军陆战航空队也进驻台湾、菲律宾。3800名海军陆战队登陆台湾南部。据称,这次军事调动是美国战后最大的一次军事集结。9月30日,杜勒斯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表示,美国认为,金门和马祖靠近大陆,难以防守,把为数众多的部队布置在金门、马祖是相当愚蠢的。他放风说,如果中国愿意在台湾海峡地区停火,美国可劝说蒋介石撤出金门、马祖,显然,美国政府企图以抛出金、马来换取中国大陆让步,以分割台湾与大陆的最后一点联系,在台湾海峡划一条永久停火线,这样台湾海峡将是一道隔绝大陆和台湾的天然屏障,美国搞起“划峡而治”、“两个中国”的阴谋就方便多了。

    美国这种“划峡而治”,实则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遭到了海峡两岸的共同反对。国民党有鉴于此,坚决拒绝从金、马撤离。10月1日,蒋介石对美联社记者说,金门沿海岛屿是台湾的屏障,也是世界远东的前哨据点,金门防线地位的重要性没有改变。他对杜勒斯9月30日的讲话非常不满,他说:“假如杜勒斯先生真的说了那句话”,那“只是片面的声明”,“没有任何义务来遵守它”。

    杜勒斯9月30日的讲话以及美蒋矛盾的公开化,引起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的注意。在这种情况下,是先收复金、马,联美反蒋?还是把金、马留在蒋介石手中,联蒋反美?中共中央经过讨论,一致同意毛泽东关于联蒋反美的想法。毛泽东后来在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座谈会上谈到这一方针。他说:“开始我们想打金、马,后来一看形势,金、马收回就执行了杜勒斯的政治路线,还是留在蒋介石手上好,要解决,台、澎、金、马一起解决,中国之大,何必急于搞金、马?”10月5日,周恩来会见苏联驻华临时代办时解释说:“我们的方针,简单来讲就是要使台、澎、金、马仍然留在蒋介石手里,不使之完全落到美国人手里。中国不能因为只谈金、马,而换来美国占领台湾的合法化,换来所谓‘两个中国’的存在。”

    毛泽东之所以调整对金、马的方针,意在挫败美国制造“两个中国”,进而把台湾变成美国永久殖民地的阴谋,因为,台湾留在蒋介石手中,强于完全落入美国之手。台湾当局若放弃金、马,势必造成与大陆相隔更远,扩大台湾与祖国分裂的状态,不利于统一祖国。毛泽东经反复思考、权衡利弊后,决定调整对台政策,将金、马留给台湾当局驻守。

    10月6日,毛泽东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美帝国主义是我们的共同敌人”,建议国共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并宣布停火7天,以便蒋军充分自由地输送供给品。

    10月12日,毛泽东又下令停止炮击两周,“使金门军民同胞得到充分补给,包括粮食和军事装备在内,以利他们固守,兵不厌诈,这不是诈,这是为了对付美国人的。”13日,毛泽东和周恩来会见曹聚仁。毛泽东说:“只要蒋介石父子能够抵制美国,我们可以同他合作。我们赞成蒋保住金门、马祖的方针,如蒋介石从那里撤出,台湾人心动摇,很可能垮。只要不同美国搞在一起,台、澎、金、马要整个回来。”

    10月25日,毛泽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名义再次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今后,逢单日打炮,双日不打,逢年过节还宣布放假,停止炮击。此后,福建前线出现了逢单日打,双日不打的戏剧性场面。中国的意图,与其说主要是打蒋,不如说是在打美,打是为了给蒋介石一个拒绝撤退的理由,因为蒋介石可以对美国说:“你看,共产党还打着炮,我们如果在炮火下撤退,你美国人多没有面子啊。”不打是为了使蒋军获得补给的时间,使其能够长期坚持下去,而且炮击只打沙滩,不打民房和工事。中国共产党的意图,台湾国民党当局后来也意识到了。从此,这种“打单不打双”的炮击一直持续到1979年1月1日,即中美建交之日才正式宣告终止。之所以持续21年之久,一是为了向世界表明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但更重要的是使蒋介石的军队可以用“不在炮火威胁下撤退”的理由长期留在金门和马祖,以保住这条紧联大陆的纽带。在第二次台海危机期间,在反对美国搞“两个中国”的问题上,国共两党又走到了一起。

    五是在大陆与南越之间的西沙海战中,蒋介石以民族大义为重,让解放军直接过海峡。

    1974年1月19日,中国与入侵西沙海域的南越之间爆发西沙海战。由于西沙战事吃紧,海军需要增兵,但舰队要想迅速前往增援,需要通过台湾海峡。

    台湾海峡当时被国民党海军和美国第7舰队控制,过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舰艇从东海调往南海,或者从南海驶往东海,都要绕道台湾东南的公海,以避免在台湾海峡内的摩擦和冲突,但绕道需要很长时间。这次战事由于时间紧迫,毛主席当时断然决定增援部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要通过台湾海峡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台湾方面。不几天,台湾“国防部”将一份电报送到蒋介石面前,电报写道:“中共海军导弹护卫舰4艘清晨抵达东引岛一侧,企图穿越台湾海峡。”

    其实,当时正在养病的蒋介石也对西沙战事颇为关注。他看到电报后,几乎不假思索地说:“西沙战事紧。”台湾军方心领神会,作了妥善布置。当天晚上,解放军东海舰队4艘护卫舰顺利通过了台湾海峡,国民党军队非但没有开炮,还打开探照灯,让解放军的舰队通过。此时,民族大义在蒋介石心中占了上风。

    总之,从50年代到70年代,蒋介石残余势力逃到台湾,尽管坚持反共立场,但蒋介石乃至到蒋经国手里,始终坚持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在蒋介石看来,搞“台独”就是大逆不道,台湾只不过是一个“复兴基地”,只要时机成熟,马上就要反攻祖国大陆。

    可以认为,这一时期,海峡两岸虽然是武装僵持共处,但在“一个中国”问题上,国共两党是有共识的,即: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在国际社会上只能有一个代表中国主权的中央政府,中国的分裂是暂时的,统一则是必然的,这是历史潮流,不可违背;台湾不能从中国领土上分离出去,任何人想搞“台湾独立”或“一中一台”、“两个中国”都是绝对不允许的。

    在蒋经国统治时期,他仍然坚持蒋介石的“反共但不搞分裂”的立场。在台湾前途问题上,蒋经国始终把住两条主要原则:一是中国只有一个,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是光复大陆的基地”,台湾不能与祖国大陆分离。二是中国必须统一。蒋经国多次提出,台湾的出路是与祖国统一,台湾离开了祖国大陆将没有前途。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蒋经国解除了长达38年的台湾、澎湖地区“戒严令”,取消了台湾民众赴港澳地区观光的限制规定,开放了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逐步实现了两岸间接贸易交流等。两岸关系向着和平统一的方向迈进。

    蒋氏父子的“一个中国”立场,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肯定。

    1959年2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语出惊人地指出:“台湾是蒋介石当‘总统’好?还是胡适好?还是陈诚好?还是蒋介石好。但是国际活动场合,有他我们就不去,至于当‘总统’,还是他好。十年、二十年会起变化,给他饭吃,可以给他一点兵,让他去搞特务,搞三民主义。历史上凡是不应当否定的,都要做恰当的估计,不能否定一切。否定一切的结果,就是毁了自己。”毛泽东为什么认为,台湾还是蒋介石当“总统”好?因为蒋介石在“一个中国”上的立场是绝不含糊的。

    同年12月14日,周总理接见首批被特赦的杜聿明等11名国民党战犯时说:“民族立场很重要,我们对蒋介石还留有余地,就是因为他在民族问题上对美帝国主义还闹点别扭,他也反对托管,反对搞两个中国。”

    1960年5月22日,毛泽东主持政治局常委会,讨论和制定了台湾宁可放在蒋氏父子手里,不能落到美国人手里的对台工作方针。

    总之,50年代美国利用朝鲜战争和两次台海危机企图分裂中国的阴谋,都遭到了海峡两岸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尽管蒋介石顽固坚持“反共复国”方针,但在“一个中国”问题上的民族主义立场是值得称赞的。

    同样,现在台湾那些图谋分裂祖国,制造“两个中国”或“一台一中”的人,不仅注定要失败。而且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两岸统一是包括台湾民众在内的所有华夏儿女的共同心愿。“台独”有悖于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台独分子如果看不清楚这一历史潮流,必将玩火自焚!

    “台独”的“黑脸”吕秀莲

    在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吕秀莲到祖国大陆来,当时她曾经说:“从历史的渊源、文化、风俗习惯来看,两岸都是中国人,应该是一个国家,这是其一;其二,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这么多人口,有一种强烈希望国家统一富强的心态,台湾跟大陆闹独立只能是死路一条。”很显然,吕秀莲对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样一个事实,对于祖国大陆维护祖国主权、领土完整方面的决心、信心都是清清楚楚的。但是,她回到台湾之后,继续鼓吹“台独”谬论,为什么这样?因为她是一个政客,她本身有“台独”的本性,要实现政治野心就要拉选票。

    一方面,她要迎合美国、日本的需要,谋求国际支持。我们知道,今天台湾政坛很多人都是从日本、美国回来的,最激进的“台独”分子都是从美国和日本过来的,吕秀莲过去长期在海外,他们的“台独”活动是有国际背景的。近几年来,随着祖国大陆的日益强大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谋求遏制中国的企图日益增强,而台湾问题一直是西方国家牵制中国的重要筹码。小布什上台后,美国在两岸政策上所采取的一系列具有明显协防台湾的危险举动,使岛内“台独”分子对国际形势产生误判,认为目前是赢得国际支持的大好时机。

    另一方面,她还要争取“台独”铁票。我们知道,岛内铁杆支持“台独”的只有10%左右,但是民进党政权的所作所为不一定能获得中间选民的支持,更不能获得主张统一选民的支持,要保住他们的政权,只有靠这部分“台独”铁票作为基础支撑。如果他们不能让“台独”铁票满意,他们就连基础都没有了。民进党的上台,使吕秀莲错误认为民进党的胜利,是“台独”的胜利,是“台独”才使她当上了这个所谓的“副总统”,既然“台独”导致了民进党的上台,那么,她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当然是宣扬“台独”理念了。2000年4月份,她抛出了“远亲近邻说”;5月份又重提“台湾地位未定论”,6月份又叫嚣要“从一个中国破茧而出”。难怪台湾一些媒体评论说,吕秀莲不愧是“台独”的“黑脸”,每月都有“台独”惊人言论见诸报端。当然这些政治人物搞“台独”最主要的还是为了一己私利,他们害怕统一之后失去自身的利益。

    二、警惕“软性台独”与“文化台独”

    台湾新当局上台之后,大力推行“软性台独”,一方面发表“四不一没有”、“统合论”等言论,另一方面在拒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同时,利用“文化台独”割断台湾与祖国的文化联系,进而改变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和“统独”心态,扩大分裂主张在岛内民众中的影响。

    陈水扁的“台独”与李登辉有明显的不同。综合内地学者的说法,李登辉的“台独”是激进式、强攻式、外露式,又做又说,抓大放小。而陈水扁的“台独”则是渐进式、柔软式、内藏式,多做少说,大小并举。一个时期来,它的渐进式表现得最为突出,总是悄悄地,化整为零地,不声不响地,量变促质变地进行。近一年半时间内,陈水扁政权已经一点一滴地,积少成多地做了大量工作。其要者有以下12件:

    将新台币改成“国币”;

    将闽南语当作“国语”;

    将地方哥仔戏视作“国剧”;

    有关“中国”的字样被铲去;

    有关“统一中国”的标语被拆除;

    驻外机构冠以“台湾”头衔,并停止使用“国徽”;

    “外交部”的屋顶被涂上绿色;

    新出版的地图册,将台湾列为主页而大陆为附页;

    “新闻局”带有中国地图的标识被抹掉;

    多年通用的“出境护照”被加注“台湾”;

    “台湾共和国护照”被允许私下流传;

    以“修宪”为名而实质进行“制宪”的动议正在酝酿。

    分裂势力推行“文化台独”的表现主要有两种:

    一是重新解释“台湾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企图从历史的角度否定中国文化在台湾的地位,并虚构一种独立的“台湾文化”。为达到这一目的,分裂势力煞费苦心,歪曲台湾文化是台湾原住民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成。为强调原住民文化是台湾文化的独立起源,他们不惜从人种的角度否定台湾与祖国的联系。同时还利用台湾在历史上曾遭受荷兰、西班牙、日本殖民统治的特殊经历,片面强调外国殖民统治对台湾文化的影响,而刻意“矮化”中国传统的文化地位,将中国传统文化歪曲成仅仅是“台湾文化”的影响因素之一。

    分裂势力推行“文化台独”的第二种方式是刻意在文化上制造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差异与区分。这突出表现在语言文字上,他们推行所谓“乡土教育”,规定台湾中小学生必须在客家话、闽南语、原住民语中选修一种,企图以此弱化与普通话接近的“国语”在台湾的地位。另外,台湾当局还在汉语拼音方案上大做文章。他们企图舍弃已在国际上通用的“汉语拼音”,而采用吸纳了台湾方言的“通用拼音”。

    与“政治台独”相比,“文化台独”虽然没有直接破坏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但是它对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破坏却同样严重,而且危害更加深远。“文化台独”的危害性首先表现在它会改变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和统独心态,“文化台独”所直接冲击的是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但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所以“文化台独”在冲击岛内民众文化认同的同时必然会影响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和统独心态。

    与“政治台独”相比,“文化台独”对岛内民众的欺骗性更大,对于“政治台独”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大多数台湾民众都能够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而“文化台独”所采取的是一种比较缓和的方式,其破坏性后果要经过长期的累积才会显现,所以不容易引起岛内民众的警觉。而且“文化台独”片面强调“本土意识”,也迎合了台湾民众某些特殊的社会心理(如“出头天”观念,对自身地位的过度敏感等),所以容易欺骗岛内民众。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岛内分裂势力在越来越多地利用学校教育来推行“文化台独”,其严重影响难以估量。学校教育是个人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在两岸目前的状态下,学校教育对于台湾青少年“中国人认同”的形成与巩固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如果学校教育成为“文化台独”的工具,不仅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和统独心态,而且使他们在离开学校后,更加难以抵抗“文化台独”的影响。

    岛内大多数民众的中国人认同及绝大多数民众反对“台独”的民意结构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如果任由“文化台独”改变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国家认同,造成两岸民意之间的对立,将直接破坏祖国的和平统一进程,而且即使在两岸实现政治统一之后,其流毒仍然会长时间存在。软性“台独”的实施其实是在把两岸推向战争。

    三、“台独”不见棺材不落泪

    近年来,台湾当局置广大民众意志于不顾,始终不忘搞“台独”,闹分裂。特别是陈水扁上台后,公然叫嚣“决战境外”,不顾台岛人民生命财产安危,不惜花费巨资购买和研制先进武器装备,扩充军备,企图“以武拒统”、“以拖拒统”。真是不见棺材不落泪。

    祖国大陆确保打赢“在外国军事干预下的反‘台独’战争”。

    经过长达一年多的“听其言,观其行”,台湾领导人一直回避甚至否定一个中国原则,实际上是步李登辉“两国论”的后尘,走上分裂国家的不归路。观察家认为,祖国大陆12亿中国人决不会让“台独”分子的阴谋得逞;一旦台湾领导人突破《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规定的“三个如果”的框架,祖国大陆就只有以武力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的完整,并确保打赢“在外国军事干预下的反台独战争”。

    为了表明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与实力,2000年10月13日至16日,我陆、海、空三军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全军大规模科技练兵成果汇报演习。这次演习极大地振奋了我军官兵的士气,在国际社会以及台湾岛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另外,据《华盛顿时报》报道,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谢尔顿上将10月底至11月初在中国访问期间,观摩了南京、广州和济南三个军区在福建举行的大规模军事演习。这是我军第一次邀请美军高级将领观看军事演习。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主办的《两岸关系》12月发表文章指出,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将完成祖国统一列为进入新世纪要抓好的三大任务之一。这强烈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将不屈不挠地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不可动摇的意志。这种意志,源于强烈的民族感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感,建立在自身力量发展的现实基础上,建立在对国际形势全面、冷静估计的基础上,也建立在对自身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的基础上,最终将在解决台湾问题中起决定性作用。

    “洋武器”阻挡不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近年来,台湾当局为实现其“以武拒统”的迷梦,大肆购买“洋武器”,不断扩充其武器库,将台湾岛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火药桶”。然而,只要认真分析,人们就不难发现,不管台湾当局怎样削尖脑袋、绞尽脑汁拼凑“军事实力”,都不可能阻挡海峡两岸走向统一的步伐,都不可能改变“台独”最终失败的命运。

    台湾民众厌弃“台独”、心向统一,这是置“洋武器”于无用之地的根本因素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台湾当局妄想赖以实现“以武拒统”迷梦的“洋武器”能够发挥出多大的效用,政治尤其是人心向背的因素是首先必须考虑的因素。

    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人心向背是影响战争结局的决定性力量。再先进的武器装备,最终要靠人来掌握和控制才能发挥作用。武器的效能,受制于人心、人的素质和人的力量的对比。台湾当局顽固坚持“台独”立场,在“台独”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使台湾政治混乱、经济滑坡、民生凋敝、乱象众生。“台独”不得人心,台湾民众并不认可“台独”。根据台湾媒体的民意调查显示,台民众中赞成“一国两制”的已经超过33%,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一国两制”方针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施,使台湾民众看到了希望;是因为海峡两岸交往的日益密切,使台湾民众看到了祖国大陆日新月异的发展,看到了希望;是因为台湾民众希望稳定发展,不愿意接受战争,更不愿意为了“台独”而损害海峡两岸的根本利益。统计表明,祖国大陆已经成为台湾民众迁居的重点地区之一,举家迁往上海的已经达到数万人。有调查表明,80%的台湾在校大学生愿意毕业后到大陆发展。

    从全球大势来看,进入新世纪,要和平、求发展、谋稳定,成为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呼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不希望“台独”在东南亚地区制造麻烦,没有人愿意被“台独”强行拖入战争的泥潭。有关调查显示,美国国内民众并不支持所谓的“武力保卫台湾”。

    所有这些都说明,“台独”想把台湾拉进战争的“火坑”,想把台湾民众捆绑在“台独”这辆必将灰飞烟灭的“战车”上,这种企图本身不得人心,根本没有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台湾当局有多少“洋武器”,因为没有人心而只能是废铁一堆。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台湾当局在李登辉的主导下,开始了所谓“国家化”的进程。他们搞的这一套“国家化”的图谋,主要的就是要塑造一种“偏安拒统”的社会心理,为其“台独”图谋的最终实现创造条件。但是这种“偏安拒统”的社会心理是相当脆弱的。为了确保国家的统一,确保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我们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容忍、决不坐视“台独”兴风作浪,这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维护国家统一的严正立场,本身就是对“台独”势力这种“偏安拒统”心理的严重震撼与打击,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挥之不去的“不安”的隐忧。面对“台独”猖狂制造分裂的政治图谋,面对“台独”给台湾社会制造的种种乱象,台岛民众和在野的政治力量正在酝酿和作出新的选择。

    随着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国家实力与日俱增,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这是世界人民包括台湾民众有目共睹的事实。这与“台独”在台湾制造的种种社会乱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种经济和生活质量上的对比,正在并将继续在很大程度上销蚀和瓦解其“拒统”的决心和意志。尽管台湾当局疯狂制造“到大陆投资风险很大”的谎言,但许多台商、企业家仍然喊出了“要想富,到大陆”的口号。台湾一项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赞成或愿意考虑“一国两制”的人已经接近50%,在台湾的大学生中,也有80%表示不介意毕业后到大陆发展。这就说明“台独”势力所打的“偏安拒统”算盘是打错了的。

    近年来,台湾当局大肆购买“洋武器”,将台湾民众辛苦积蓄的“血汗钱”用于购买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假把式”,可以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尤其是在台湾经济滑坡、民生凋敝的情况下,仍然痴迷于对外军购,而不是将财力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为民众谋福祉上,这已经使“台独”谋一己之利、弃民众之福的真面目暴露无遗。而且多年来,台湾对外军购屡屡出现黑幕,“黑金案”层出不穷,这也使得台湾民众有理由质疑:台湾当局如此热衷于购买“洋武器”,背后是不是有更多见不得人的东西。

    2001年5月,台湾当局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台湾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为1.06%,创下26年来的新低;5月间,台币贬值幅度高达2.31%,为近年所罕见。就在这个时候,台湾当局又拿出近5亿美元的巨资购买美国M1主战坦克,可以说是完全置台湾民众的生计于不顾,一门心思放在“以武拒统”的肥皂泡里了。这种作为,当然不得人心。

    失去民心的战争,是难以为继的战争。美军入侵越南时,除了核武器外,十八般兵器全用上了,不可谓不先进,可结果怎样呢?在美国民众中不断掀起的反战运动等因素的制约下,最后还不是灰溜溜地撤出了越南!

    台湾经济方面的“瓶颈”,是置“洋武器”于无用之地的重要决定因素

    人们常说,战争是经济的比拼,现代战争尤其如此,没有经济力量的支撑,台湾“洋武器”在采购、维护、使用、补充等方面都会面临严重困难。而一旦“台独”势力挑起战端,台湾经济方面存在的“瓶颈”必然会更加凸显,“洋武器”的效能恐会一泻千里。

    台湾的海岛型和外向型经济决定了它对于外部环境、海上通道有很高的依赖度。比如它对岛外市场的依赖,对外贸易几乎占台湾生产总值的75~80%。比如对原材料的依赖,台湾每年只能自给100万吨原油,绝大部分需求要从大洋洲和非洲进口。这种严重的对外依赖性,增加了台湾经济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随着两岸经济交流的加速发展,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存度日益增强。据统计,自1979年以来,两岸经贸累计已达1600多亿美元,台湾因此获得了100亿美元的顺差。台湾对大陆“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13~16%,可以支持拉动其经济增长1~1.3个百分点。所以有的“立委”已经断言,如果台湾“独立”,台湾肯定先死。

    军事和经济是相互关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针对“台独”势力进行的几次威慑行动,都对台湾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1995年的军事演习,不仅造成了台湾人心浮动,而且还导致台连续两年经济下滑,股市大幅下跌,资金大量外流,引起了很强的社会震荡。因此,“以武拒统”,实在不过是台湾当局者的一厢情愿。如果台湾当局在“台独”的道路上执迷不悟,台湾海峡两岸的紧张局势就会加剧,台湾经济就会陷入灾难的困境。

    “台独”的代价是很大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它不仅将影响台岛人民的福祉,还将影响许多国家在台的经济利益,所以买洋武器,当马前卒,把台湾民众绑在“台独”战车之上,必然会影响台湾民众的经济利益,完全丧失民心,而民心的向背将决定台湾的未来!

    台湾“洋武器”混乱庞杂,东拼西凑,受制于外人,其效用如何?

    现代战争尤其是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是系统的、整体的对抗,单纯有几件高技术武器是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

    根据不完全统计,20年来,台湾耗资200亿美元以上大肆购买“洋武器”,使台湾成为人均武器占有量、武器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台湾成了一个大“军火库”。

    这种疯狂外购武器的作法,虽然使台湾军队得到了一些较先进的武器装备,但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也使台湾军队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面临着新的混乱局面。如前些日子在美国推荐下购买的“基德”舰,吨位达9000吨,属于远洋作战舰艇,台湾购到手后,目前连适合停泊的港口都没有,而且如果要把“基德”舰的全部“内容”更新换装一遍其耗资将是购价的5倍多。

    台湾所购的“洋武器”并不配套,构不成什么体系,东拼西凑出的“整体能力”确实令人怀疑。向台湾出售武器的国家并不是一心一意为台湾着想的,为了保持军事技术方面的优势,最核心的技术不会售给台湾。即使台湾购得的那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武器装备,要将其技术充分消化吸收、完全掌握,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台湾没有自主的、独立的军工体系,虽然能从别国得到一些打着诸如技术转让、零部件销售、技术援助等旗号的“外力帮助”,但充其量也就是做个“组装厂”,拼装些战斗机、驱逐舰、坦克、导弹等武器。台湾“中科院”所“研制成功”并少量生产的短程地地导弹,据说是以现役的“天弓”导弹为架构研发的,可固定或机动发射。但据台湾媒体披露,该型导弹关键及核心的技术乃至部件,都是美方提供的。由于台湾没有独立的军工体系,结果便是一旦“洋武器”遇到技术故障,台湾自己便只能坐视,甚至不得不将武器装备送到外国去养护、维修。

    据统计,台空军主力战机美制占44.7%,法制占17.45%,自制占37.8%,但自制的IDF“经国”号战斗机中包括发动机、航空电子设备等关键部件均需从美国进口;海军主力舰中,美制占65.1%,法制占16.3%,利用美国技术建造的只占百分之十几;陆军的主战坦克中美制占40%左右,美国技术、零件拼装的占到60%以上。

    台湾不管买多少先进的武器,也无法克服它先天的战略弱势,即它与生俱来的致命缺陷。第一,它在地缘上与大陆过于接近,对于现代兵器来说,台湾海峡不过是一步之遥,不成其为障碍;第二,台岛本身在地理上没有纵深,一旦成为战场,几无回旋余地,这两点决定了它与大陆在军事运筹上根本没有可比性,不管它买多少高技术武器装备,都无法成为大陆的真正对手。比如美国兰德公司的报告《恐怖的海峡》就对中国的导弹打击表示过忧虑。他们认为,台湾在2010年以前,基本上不可能研发出有效的导弹防御系统。目前和即将部署的系统,如“爱国者”PAC-2、PAC-3以及美国、以色列联合研制的“箭”式反导系统,都主要是用于对付俄式“飞毛腿”导弹,用于对付中国现在比较先进的武器系统则显得捉襟见肘。而且,与上述反导系统相配套的雷达监视系统也显得过于笨重,容易被对方的远程精确火力等攻击。若下决心更换它,难度与成本也非常高。

    台湾所购的洋武器,不少是徒有其表的。如其所购美制M109自行火炮,美方并没有将全部控制系统一一齐出售,因此,虽有M109之形,并不完全具备M109之实。透过多年来的情况看,美国为了维护其战略利益,并不会把最好、最新的武器装备卖给台湾,也不会把所有的配套系统都卖给台湾,其售给台湾的武器装备,残缺不全的现象并非少见,如美售台的F-16A/B战斗机就将空中加油嘴封死。美国甚至将一些自己已不生产甚至是已届淘汰的武器装备卖给台湾,且售价很高,远远高于美国内采购同类武器装备的价格。

    在这方面,美国的确很绝,如其售台的F一16战斗机单价4000万美元,比美军自己的采购价高出30%;90年代初售台的A60A3坦克,单价比俄制先进的T一80坦克还贵。而且,对于这些“洋武器”,台湾少有修造能力,故而虽耗资巨大,但效果甚差。一旦海峡两岸开战,阻断外来技术保障,这些洋武器只能是坏一个少一个,很难维修补充。

    目前,台湾虽然通过大量采购搞到了一些先进武器,但其自身装备研发能力较弱,因此,大量常规武器处于较低的技术水平,很难与外购的武器装备形成系统合力,悬殊较大。

    还有一点也是影响到台湾洋武器发挥效用的根本因素,很多洋武器的指挥权和控制权并不全在台湾手中。虽然台湾能够购买到这些武器装备,但要动用这些武器装备并不全由台湾方面说了算,由于买卖时形成的一些协议或约定,动用这些武器装备必须在征得武器生产国的同意后方可。这就使得台湾在关键时刻可能只是空守着一堆“洋武器”而无计可施。花费了台湾民众无数血汗钱的“洋武器”,只能成为银样镴枪头了。

    前面已经谈到了,任何武器装备要充分发挥效能,都离不开人的操纵控制。因此,台湾“洋武器”的效能如何,直接地要取决于台湾军队的意志、素质和士气。多年来,特别是蒋氏父子当政的时期,台湾军队接受的是反独教育,反对“台独”的思想观念深入台湾军队。从根本上来说,台湾军队是不认可“台独”的,对“台独”的主张是抱着疑问态度的。“台独”的主张,在台湾军队内是无法产生凝聚力的,更没有什么“号召力”。“台独”势力如果指望台湾军队去为不得人心的“台独”去卖命,只怕是“黄粱”之梦。

    资料表明,近年来,台湾军队的士气不高,训练水平较差,训练事故频发。台湾媒体最近就披露,台军规定当气温超过30℃时就要停止,如此训练,其人员素质可见一斑。近年来,台湾当局不断鼓吹其“军力提升”。然而,频繁发生的事故却使台军颜面扫地。如F-16自从1997年10月抵台后就事故不断,在短短的19个月内,已经摔下来4架,摔死了5名飞行员。目前,台湾F-16飞行事故率为每10万架次21.56次。其事故率在全球难有人比肩。

    这样一种状态,这样一种素质,要想将“洋武器”摆弄到什么了不起的地步去,恐怕不用细细评说也能看明白。

    孤岛也敢称“固若金汤”台湾将成“植物人”?

    2001年7月12日陈水扁叫嚣台军要在“止戈为武”的前提下,强化建军备战工作,确保并扩大台军现有“质”的优势,吓阻台海战争。台岛真的固若金汤?透过台湾的军事防御战略,我们不难看出,由于台湾本身存在无法弥补的先天性致命弱点,必将导致其在推行“台独”伎俩时,只能是白日做梦,终难成真。

    战略空间狭小

    承受一场战争,需要一定的战场。更需要充足的迂回作战空间,这是作战的最基本条件。而台湾岛南北长394公里,东西最宽为144公里,总面积仅为3.58万平方公里,而且山地、丘陵占据了台岛总面积的34之多,这决定了一旦战争爆发,台湾将缺乏有效的战略回旋余地。同时,台岛内东西走向交通条件较差,南北走向交通虽然发达,但均集中在台湾西部沿海地区,且河流纵横,桥梁众多,山高路险,一旦遭各类导弹以及航空兵的火力打击,极易陷入瘫痪状态。这将严重影响台湾战时兵力兵器的机动,其战略预备队和战役预备队也将无法实施跨区机动支援作战,明显缺乏防御作战所必备的后劲和弹性。

    重点目标暴露

    台湾现有四大港口:高雄港、基隆港、台中港和花莲港。其中高雄与基隆两港进口货物的装卸量占台港口总装卸量的91%。如果爆发战争,这两个港口和台中港势必遭受首批重点打击而处于瘫痪状态。花莲港受吞吐量小、交通不便的限制,战时将无法担负全岛的补给任务。台湾的指挥控制中心、通信中心、电厂、桥梁和海空军基地均在我导弹和海空军火力的打击范围之内,这些设施一旦遭到摧毁和破坏,台军的CI系统的重要节点将不复存在,其原有的侦察、预警、通信和作战营制能力将受到严重削弱。此外,目前台湾海空军所依托的主要海、空基地大多集中在台岛西部一线。面对大陆,目标暴露,也易遭导弹和海空军的火力打击,战时很难发挥作用,仅靠其东部的机场、港口,远远不能满足海、空军的需要,其海空军的行动将受到极大的限制。

    自然资源贫乏

    台湾岛内目前虽已发现100多种矿藏资源,但真正具有开发价值的不过十几种,且储量较小,这些有限的资源中可用于发展现代军事工业的更是寥寥无几。长期以来,岛内所需能源的80%以上依靠进口,近年来,许多工农业基本原料对进口的依赖程度正在逐年加深。台湾是一座孤岛,四面环水,其与外界的物资和信息交流很容易被封锁阻断。台湾各项战略物资主要靠海上运输进口,战争爆发后,要得到战争物资的充足补给极为困难,届时,煤、石油和钢铁等战争必需物资的供应将会出现严重短缺的局面,台湾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也将严重不畅。据有关专家估计,台湾的能源储备只能维持6个月,粮食储备只能维持7个月,油料储备难以维持现代战争所需的高消耗,信息产业将在战争中全面崩溃。自然资源的严重贫乏将严重影响台湾的整体和持续作战能力。

    经济命脉脆弱

    台湾是典型的海岛型经济,地域狭小,资源匮乏,基础工业薄弱,尖端科技脆弱,发展余地不大,后劲不足。台湾的市场几乎全部在岛外,出口经济与对外贸易是台湾经济的主要特征。一旦战争来临,台岛的经济必将遭致毁灭性的损失,其对外运输遭到封锁,资源不能自给,产品无法外销,金融市场混乱,外资大量逃离,整个经济将因无法承受战争的巨大压力而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届时岛内将出现“空心状态”,成为经济上的“植物人”。而经济上的崩溃,又必然引起台湾战争承受能力的急剧下降,因而台湾当局最终只能落个不战自败的结局。

    解铃还须系铃人

    近两年来,陈水扁关于两岸关系的谈话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人群,为了达到不同的目的,表述上有相当的差异。不管陈水扁如何柔软身段,百般周旋,他迄今拒不承认“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识”,两岸复谈遥遥无期。近来,陈水扁当局利用选举大做文章,谎称“这是回归本土的主流民意战胜了坚持一个中国的民意”,企图逼迫祖国大陆作出让步。事实上,民进党成为“立法院”第一大党的成因十分复杂,反“台独”力量在岛内仍占大多数。国台办发言人明确指出:“两岸对话随时都可以恢复,关键要看台湾当局对待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的态度。大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立场是不可动摇的,推进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恢复两岸对话与谈判的努力是不会改变的。”陈水扁除了回归一个中国,别无选择。

    解铃还须系铃人。陈水扁当局只要有一丝改善两岸关系的诚意,完全应该仔细体会祖国大陆的善意,正视一个中国的现实,为了二千三百万人民的福祉,朝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的方向作出努力,向着国家统一的目标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如此,两岸关系或可拨云见日、柳暗花明。

    四、两岸不交流,台湾没有前途

    回顾近20年来的两岸经贸交流,虽历经曲折,总体仍迅速发展,对增进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形成两岸经济利益与共的相互依存关系,促进两岸各自经济的发展均起到了有目共睹的积极作用。其内因乃在基于比较利益原则的经济互补性,以及两岸同文同种的血浓于水的情感使之克服了种种困难和障碍,由小积大,形成了不可逆转的发展势头。目前,两岸贸易的年规模已达300多亿美元,台湾已成为大陆第二大进口市场,而祖国大陆也已成为台湾的第二大出口市场,两岸现已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均在对方经贸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台湾工商业者在大陆的投资遍及29个省、市、自治区,投资领域涉及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投资项目累积达50,000多个,投资金额(实际到资)累积约300多亿美元。

    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贸易和投资是人们根据互利原则进行的经济要素的交换,其结果应该互利的,两岸经贸交流也不例外。两岸经贸交流使两岸各自经济发展及民众生活均蒙其利。据有关统计,台湾对祖国大陆的出口贸易约占其总出口贸易的20%,台湾工商业者在祖国大陆的投资约占祖国大陆吸引境外资本的7%,这两个宏观统计数据包含了丰富的互补互利的内容。

    对台湾而言,两岸经贸交流所产生的不仅是贸易创造效果,即贸易量的扩增,而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机遇。

    两岸经贸交流对台湾经济发展的贡献,透过表层数字概念,根本或最具深远意义的是使台湾经济获得了顺利转型的机遇,其表现如下:

    (一)提供了稳定台湾经济的“泄洪口”。在台湾实行产业升级时,曾为主导产业的大量劳动密集型加工业面临被淘汰的境地,它们似一股行将奔泻的洪水,如果疏导不得法,将冲垮经济的大堤,以大量的负债破产倒闭及由此导致的银行坏账增多而造成经济增长停滞甚至社会的混乱,使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付出高昂的经济或社会成本。但由于祖国大陆以其相对低廉的土地、劳力成本和优惠的政策,为台商提供了广阔的投资天地,大量的台湾劳动密集型企业到大陆来继续发展,并大多获得了较高的投资回报。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大陆发展,使这些在台湾行将被淘汰的企业没有破产,所欠银行的债务得以顺利偿还,确保了台湾金融的稳定,从而也为台湾进行产业升级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经济环境。1997年,亚洲金融危饥爆发时,台湾银行的坏账金额占未清偿账款的比重不到4%,远低于东南亚和韩国14—20%的比重,确保了当时台湾金融机构没有发生经营危机,原因即在于此。

    值得指出的是,两岸经贸交流的这种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台湾的对外投资中,北美、东南亚和祖国大陆是三个较为集中的投资地,而对北美的投资在产业结构上与对后两者的投资是有所区隔的,因为北美早已不具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条件。在东南亚和祖国大陆这两个经济发展程度相近的地方,台资企业的首选是祖国大陆,以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的1996年为例,据台湾当局的统计,台商当年在祖国大陆的投资为12.29亿美元,但同期在除祖国大陆外的整个亚洲的投资仅6.61亿美元。由于种种原因,台湾当局的统计数在绝对数上大大低于台面实际投资金额,但两者之间的差距大体是相符的。台湾当局曾大肆鼓吹所谓“南向政策”,要求台商增加对东南亚的投资,但台商仍以大陆为“最爱”,根本原因是祖国大陆的投资环境优于东南亚国家,其中两岸同文同种的文化亲缘,更使台商深感在大陆投资的成本优势不可替代。

    (二)带动了台湾经济的增长。两岸经贸交流对台湾经济增长的贡献,据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从生产面的估计结果显示,台湾出口祖国大陆每增加1元,可直接和间接诱发台湾各产业增加产值2元左右。据此,以J996年为例,当年台湾出口大陆金额为161亿美元,其直接和间接诱发的台湾产值为322亿美元,占当年台湾GDP2792.22亿美元的11.5%,如果没有来自与两岸经贸交流有关的这11.5%的产值。当年台湾GDP就应是2470.22亿美元,与上年比较。不但没有增长,而且是负增长。另外,台湾在两岸贸易中一直享有顺差且连年增加,累积顺差高达1,400多亿美元,如果没有来自两岸贸易的大量顺差,台湾对外贸易早就没有顺差可言。以1997年为例,当年台湾外贸的顺差额为76.56亿美元,而同期台湾对祖国大陆的贸易顺差是130.46亿美元。显然,没有来自两岸贸易的顺差,台湾整个外贸收支将是逆差。两岸贸易对台湾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外汇储备状况良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台湾《经济日报》1998年1月14日在题为“台海两岸因素在抗拒金融风暴中的角色”的社论中坦承:“台湾若没有对大陆的贸易出超,外汇存底未必如此丰厚,抗拒外来金融风暴的能力也因而不能不打折扣”。

    (三)有助于维护广大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据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1994年的估算,当年因两岸贸易而增加的就业人口约104万人,占当时台湾总就业人口的11.7%。目前两岸贸易年现模与1994年相比增长了一倍,(而台湾总就业人口与1994年相比,增加约10%)因此而增加的就业人口也应翻一倍达到200余万人,占台湾总就业人口约18%。如果没有两岸贸易,这200万人的失业以及由此带给数以万计家庭的影响,后果不堪设想。由于经济保持增长,台民众社会福利、劳工和工薪人员薪资也相应提升,这些都得益于两岸经贸交流的带动。

    两岸经贸交流对大陆的经济发展也有其积极作用,体现如下:

    (一)为祖国大陆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大陆改革开放初期,对资金和技术的需求量较大,而且资金的自给能力尚不足,同时大量的企业或行业迫切需要改进产品质量或出口创汇的技术。台资企业到大陆投资,给大陆注入了一定量的资金,也带来了一些对大陆而言的新技术,台商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也起到了某种示范效应,为大陆企业或经济有关部门所借鉴。这些尤其体现在食品加工、饮料加工、服装鞋帽、家用电器等行业,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陆这些行业发展水平及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的提升。

    (二)对大陆某些局部地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台商大陆投资较为集中的某些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当地在近十年迅速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化的转变、乡村城市化的转变,大量来此的台商企业及形成的工业体系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助力。

    (三)为大陆各地增加了一定的就业机会。目前在大陆的五万多家台资企业,以平均每家企业雇用50名大陆员工计,台资企业为大陆提供了250万个就业机会,如果再计人为台资企业提供相关服务或管理的人员,与台资企业有关的就业人数当不少于300万。这个数目占整个大陆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不大,但由于其地域相对集中,对某些地区在人口众多、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其意义也不可忽视。

    两岸经贸的交流对双方经济发展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正如江泽民主席所说,“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初步形成。”同时应该指出的是,迄今为止两岸经贸交流所产生的互利,对双方并不对称。

    从过去近20年的发展来看,祖国大陆的巨大市场和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是带动两岸经贸交流的主要动力,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先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大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都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形成一个世人瞩目的经济增长极,台湾从地缘上来说在这个极的辐射范围内,如不利用这个增长极的动力,台湾经济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将后劲乏力。

    台湾一个知名的经济学家就曾在许多场所指出,“两岸不交流,台湾没有前途”。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21世纪也是世界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更高水平竞争的世纪,中华民族只有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祖国大陆同胞和台湾同胞都有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其中进一步密切两岸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尤为重要。正如江泽民主席所指出:“面向21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的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