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走向-诗意笼罩下的残酷寓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作品评论

    ——评《德富老汉的最后结局》

    白小良

    早就知道作家胡炎先生,但见面就比较晚了。2009年春天的“郑州小小说金麻雀节”上,我才和他见面,他给我留下了爽直、大气的印象。当时,我们话题涉及了2006年,我在小小说作家网上“戏评小小说”的事情。他说有时间要我为他的作品写几句话,我高兴地答应了下来。虎年元宵节前,我收到了他的大作《德富老汉的最后结局》。

    我连着看了好几遍。这是极耐捉摸的一篇作品,说它诗意笼罩是恰如其分的。作者如历经沧桑的老僧,淡定而沉稳地叙述了一段让人心惊的寓言。

    我以为本文最为出色的就是它溢光流彩的语言。我看过的作品不算少了,但我绝少看到如此功力深厚的叙述语言——节奏的把握,渲染的厚薄,色彩的浓淡,确乎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这就不能不说一下作者的描写才能了。

    我理解,作者的描写能力完全体现在能引起人们联想的事物的选择上面。对细节的选择实在是至关重要的一件事情,应该引起我们小小说人绝大的注意才是。“沙河依旧在哗哗地流,细密的波纹永无疲倦地揉搓着那轮干净浑圆的日头,麦场上一座座麦秸垛依旧散发着新鲜的麦香。有几条狗在玩着游戏……”“德富老汉喷出最后一口烟雾,把长长的烟杆子在地上磕了磕……阳光在田地里流溢,金灿灿的很合他的意。在田野的东北方约十五米处,就是德富老汉先辈们的坟茔,草木丛密十分气派。”本文,能引起读者神思妙想的细节太多了,几乎全篇皆是,就不一一引述了。

    我想说的是,一定要重视你所选择的细节,因为所谓的文学性,以及隐喻、暗示诸种,就体现在作者选择的细节里边了。重读一篇诗意葱郁的文章,我想起了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名作《月光》。在这篇名作里,莫泊桑笔下的主人公“修道士”于朦胧的月光下感悟到了爱情之神圣不可侵犯。而胡炎先生的这篇佳作,落脚点似乎也是体现在一个“爱”字上面,或者还有“理解”“尊重”“尊严”诸如此类吧。山东作家、评论家高军对《德富老汉的最后结局》有这样的评述:“这篇小小说以极富质感的语言,沉稳的语调,围绕着人格尊严,将老牛也作为一个人性主体来写,塑造了自我感觉‘十分突兀而伟大’的德富老汉只爱驯服、勤劳、沉默、忘我的老牛形象。德富老汉对牛的这种爱是刻骨铭心的,又是独断和可怕的,他容不得老牛偶尔一次对自己的蔑视和纹丝不动,德富老汉对个性、对生命的不尊重造成了这个悲剧。老牛的觉醒却造成了主人的毁灭,老牛的胜利也让自己走入了毁灭的命运。小说中所塑造的形象貌似简单,实则蕴涵丰富。”这是一种较为深刻的解读方式,当然,作为一篇充满隐喻、暗示和象征、主题呈现多义性的佳作,每个人的解读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生命体悟得出不同的结论。

    我始终认为,真正的好作品一般都是开放式的,是作者在“混沌”状态下的一挥而就。对于读者而言,我们只是去感受着本文的美就是了,不一定硬要说“是”或者“不是”什么。对于一篇文学作品而言,是不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像不像。所以,在学习了本文让人称道的语言之余,我不想过多地说别的什么了,不是我不想说,而是我说不出来更多的观点。

    但要是说到我读后的感觉,那我还是有的。读到结尾,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觉很疼痛。尽管作者在前边为了这个“残酷”的结局,做了一些铺垫(如“天上的那轮暖阳正在缓缓西移,为德富老汉的人生烘托着一个结局前的氛围”;重笔写了“坟茔”等),可我还是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或者换一句直截了当的话说,我觉得结尾还是“突兀”了一点儿。前边是那样诗情画意,结尾却这样血淋淋……不过,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作者的良苦用心,他是在刻意地经营这样一种“惊心”的效果出来,从而让读者在和谐与残酷的现实图景中去思考生命的悖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