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学居”是一家小饭店,一个经理,四五个员工,但店堂收拾得很干净,小方桌、矮板凳,古朴有致。
中文系的鲜于文尊先生常常到这家小饭店用餐。
“鲜于”是复姓,南方很少有这个姓。鲜于先生说一口北方话,出生地应是燕赵之间。他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分配到江南大学来的。中等个子,脸色白皙,戴一副黑框眼镜,一抬手一举足都显得文质彬彬。他之所以常来傍学居,其一,他是个单身,未有家室,老吃食堂也就腻味,所以大多数中餐都在此享用;其二,他与经理岳戈似乎特别投缘,尽管岳戈比他年长两三岁,且没读过几年书,因祖上几辈皆操厨业,于烹饪上多有见地,恰好鲜于先生出身于世家,在“吃”上见多识广,因此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鲜于先生在中文系,开着两三门课,其中最受欢迎的是“《聊斋》赏析”。他讲起那些狐仙鬼怪,绘声绘色,且能旁征博引,显示出一种深厚的学力。有倾慕他的女学生早早地进入教室,坐在头几排,希望引起他的注意。可他很少留意这些女弟子,春去秋来,仍是孑然一身。
岳戈有时候催促他:“鲜于老弟,这里面就没有你中意的?”
他的脸红了,嗫嚅着说:“师道尊严,岂可与学生谈婚论嫁。”
鲜于先生如来傍学居用餐,总是十一点来钟就到了。他不太喜欢吃晕菜,即使是要吃鱼肉,也往往是略加几片,形同佐料。一般点四个菜,其中必有一个汤,这个汤他要亲自下厨去做。其他三个菜,则由岳戈执勺——也只有鲜于先生来了,他才下厨,人家是经理嘛。
在下厨之前,他们往往相对而坐,沏上一壶茶,说一些关于饮食方面的话。有时候,岳戈会就鲜于先生给他荐介且读过的某本古书,请其释疑。
“鲜于先生,你让我读的《古槐书屋词》中,有《双调·望江南》三章,其三的下片是这样写的:‘鱼羹美,佳话昔年留。泼腊烹鲜全带冰,乳莼新翠不须油,芳指动纤柔。’这写的是杭州西湖的‘宋嫂鱼羹’,也就是醋熘鱼,这‘全带冰’作何解?”
鲜于先生微微一笑:“不错,读书就要这样。这个‘冰’字,读仄声,似‘柄’音,古书中有‘生鱼’之义。你如果去过杭州的楼外楼,点了这道菜,跑堂的就喊道:‘全醋鱼带柄!’什么意思呢?即除一盆醋熘鱼外,还有一小碟从鱼身上取下的生鱼片,可以蘸佐料以食,有如日本生鱼片的吃法。”
岳戈佩服极了,连声道谢,又问:“你下厨做三白汤?料已备好了。”
所谓“三白”,即菜(新鲜蔬菜)、笋(鲜笋或干笋)、豆腐。
鲜于先生系上岳戈递过的围裙,很从容地走进厨房,站在灶台前。先在锅中下猪油,待清烟飘起,搁下菜、笋、豆腐,撒盐花,略炸一阵,再舀入清水,盖上锅盖。一刻钟后,汤沸,下香菇丝、香肠丝、雪里蕻、虾米。敝锅烹煮十分钟后,倒入一小杯黄酒,接着下姜丝、葱段、豆豉。盖上锅盖,熬五分钟后,芳香四溢,便可入盆上桌了。
岳戈不知看过多少次鲜于先生做三白汤。
他知道这是鲜于先生家厨的名菜。
十年过去了。
校园里突然沸腾起来,红旗帜、红袖章到处都是,口号声喊得震天撼地。
岳戈发现鲜于先生好些天没来傍学居了。
有一天深夜,轮到岳戈值班守店子,刚刚在二楼的值班室躺下,忽然听见轻轻的敲门声,他忙下楼去开了门。
站在门外的是鲜于先生,衣冠不整,眼镜用细麻绳系着挂在耳朵上,脸色苍白,额上还有血渍,显得疲惫不堪。
岳戈赶忙把鲜于先生让进屋里,然后关上了门。
“鲜于先生,您……这是被他们打的啊?”
鲜于先生点了点头。
他们坐下来,许久都没有说话。
岳戈想:一个外地人,出身不好,讲的课都是狐仙鬼怪,又没有家可以避避风浪,这日子怎么过?
“岳戈兄,我今夜来,就是想再喝碗三白汤,你能不能替我做一次?”
岳戈的眼睛湿了,哽噎着说:“行。你坐着,我去做。”
岳戈匆匆地进了厨房,择了几棵白菜的心,选出上等的干笋片和浸在凉水里的白豆腐,细细地洗干净,切匀;接着,又备好香菇、香肠、雪里蕻、虾米、黄酒、姜丝……他是第一次为鲜于先生做三白汤,以前都是鲜于先生自己动手。他一边在厨房里忙着,一边尖起耳朵听店堂里的动静——什么声音也没有,死寂如坟场。
岳戈做好三白汤,端到桌子上,说:“你先喝着,我再炒几个菜来。”
“不必了,有这碗汤足矣。”
鲜于先生用汤勺把汤舀到小瓷碗里,再用小匙舀到嘴里,慢慢地品尝。一连吃了三小碗,他的脸色渐渐地有了血色,眼睛也亮了许多。
“好手艺!岳戈兄,这汤做得太好了,我不及你!”
“你夸奖了。我平常看你做,偷着记在心里了。”
“也许……以后我再也喝不到这样可口的汤了。”
“鲜于先生,以后你多来吧,我给你做。”
“谢谢。我们相交这么多年……唉。”
三白汤喝完了,鲜于先生站起来,从口袋里掏出几块钱。
“这次算我请客,你这样就见外了。你不必操心,我不会占公家的便宜。”
鲜于先生犹豫了一下,收起钱,说:“我会记得这个夜晚和这碗三白汤的。岳戈兄,我得回去了。”
岳戈把鲜于先生送到门外,再看着他的身影在暗淡的灯光下缓缓远去。
三天后,鲜于先生割腕自尽了,鲜血把宿舍的地面染红了一大片。
岳戈闻讯,痛哭了一场。
“文革”过去了,接着是改革开放。傍学居被公开拍卖,买主是岳戈。店堂依旧,招牌依旧,只是岳戈老了。他的两个儿子已长大成人,可以当他的得力助手了。
那用墨笔写着菜名的粉牌,挂在店堂正面的墙上,第一个菜名是“鲜于先生汤”——其实就是“三白汤”。岳戈之所以用这个菜名,为的是怀念鲜于先生,怀念他们交往的那一段日子。
凡有人点了这道菜,岳戈总是亲自下厨制作。原料的配备,烹饪的程序,永恒不变。
这道菜在江南大学师生中名气很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