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故事-三宝成佛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唐天宝年间,连年战乱,年轻的壮劳力多被官府抓去当兵,民怨沸腾。

    此时咸阳城北,有一个宋家庄,庄中宋三宝一家,就只剩下他一个男丁了。宋母和两个寡嫂于是就凑了几两银子,交给三宝,含泪对他说:“你也十七岁了,咱们宋家的香火就指望你了,赶紧活命去吧,走得越远越好,等什么时候战乱平息了再回来!”

    三宝也知道,自己再待下去,早晚也要上战场,而他从小就爱读书,不善武,要真上了战场,必是一死。临行前夜,大嫂给三宝剃了个光头,又撕烂了他的外衣,希望能就此躲避官兵的眼睛。就这样,三宝含泪告别了母亲和嫂子,一直向西南走去。

    几个月后,三宝到了四川绵阳一带,此时他一双脚早已溃烂,每走一步,都很艰难。

    这日黄昏,三宝来到一个庄子里,只见这里炊烟袅袅,鸡犬之声相闻,许多青壮年男子正扛着锄头从田间劳作归来,嘴里还哼着小曲。三宝知道,他终于逃出了战乱区,这才宽下心来。

    他四下打量了一番,发现庄子北面有一座寺庙,庙门上有“明净寺”三个大字,就打算过去投宿。他走到近前,看庙门虚掩着,轻轻叩门,却没人应答,就小心翼翼地推门走了进去,发现寺院虽然看上去有些破旧,但是大殿、偏殿和禅房都还算完整,大殿正中有地藏菩萨的塑像,两侧还有八尊罗汉。可奇怪的是,他在院子里绕了好几圈,竟没有看到一个人影。

    此时三宝已经是饥肠辘辘,他来到寺庙的后房,发现这里灶台、柴火、火镰一应俱全,院中有水井,墙角布袋里有杂粮,只是灶台上面有一层薄薄的灰尘,由此可以判断,几天前这里还有人住。三宝顾不了许多,赶紧打水生火煮饭。

    这一顿饭是三宝离家以来吃得最饱的一次。吃完饭,三宝来到禅房,发现这里也是被褥齐全,床头案几上还有僧人穿的袈裟。三宝看到这些倒是放心了许多,看样子这里的和尚出去云游了,他于是便脱去身上脏兮兮的烂袍,把干净的袈裟披在身上,又用柜子里的剃刀把自己杂草似的头发剃了个精光,自言自语道:“出家人都是以慈悲为怀,我三宝落难到此,多有冒犯,想必这寺院的和尚改日回来,也能原谅我。”

    就在这时,禅房的门开了,进来一个叼着烟袋的老汉。三宝一愣神,不知道该和他说什么好。老汉也愣住了,把披着袈裟的三宝上下打量了一番,说:“终于有和尚来了,那我就放心了。”

    三宝听老汉这么说,赶紧给他让座,然后问他庙里的情况。老汉告诉三宝:“我们这里叫陈刘庄,有陈、刘两家大户。我姓孙,叫孙喜奎,是外姓人家。这座庙修了有几十年了,开始的时候香火很盛,和尚也多,后来不知怎么的,出家人都走了,只有上了岁数的惠能长老留在庙里。可没想半月前惠能长老外出化缘时,竟从桥上失足掉到了河里,被水冲走了。惠能长老没了以后,庄子里就让我平时负责看管庙里的东西。你来了,这就好了,庙里哪能没和尚呢!”

    三宝看看自己身上的袈裟,又摸摸光溜溜的头,明白了:这老汉把自己当成出家人了!三宝刚想解释,又突然想到:我何不将错就错?干脆就在这庙里当和尚吧,要不自己去哪里安身呢?等老汉走了以后,三宝来到大殿,把所有的事情都向菩萨说明了,自己不是有意欺骗,更不是冒犯佛门,只想有个安身之处。

    第二天,三宝不顾脚上的伤痛,起了个大早,把寺庙前庭后院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佛龛上的灰尘也擦去了,庙里又重新点起了香烛。听说明净寺里来了一个小和尚,庄里的娃娃都来看热闹,婆姨们也纷纷来给菩萨上香磕头,往功德箱里捐香火钱。

    大约半个月后的一天晚上,庙里忽然来了一个哭哭啼啼的中年妇人,到菩萨跟前跪拜祈祷。三宝一听,原来妇人的丈夫出门多日未归,家中小儿却突然得了病,没钱医治,妇人祈祷菩萨保佑她小儿子转危为安。三宝心里说:孩子有病,那得赶紧想法子看郎中,这可是救命的事啊!他想想自己在这里有吃有住也用不到钱,于是就回到禅房,打开自己从家里带出的包裹,数了数,大约还有三两银子。待那妇人拜完菩萨回家时,三宝悄悄尾随其后,把三两银子放在了那妇人家的窗根下。

    两天后,那妇人又来庙里,她是来感谢菩萨赐她银两的,她家小儿的病已经治好了。这一来,明净寺菩萨显灵的消息不胫而走,自此,明净寺的香火更加旺盛了。

    又过了些日子,三宝从功德箱里拿出一部分银两,准备到城里买些香烛。路过冲走慧能长老的那条河时,看到河上的木桥确实已经破烂不堪,很是危险。从城里回来,三宝找到当初在庙里见到的孙老汉,打听为什么官府不修桥。

    孙老汉说:“官府哪管百姓死活?算上惠能长老,这座破桥上已经有四个人先后落水了。”

    三宝又问建一座石桥要多少银子。

    孙老汉思忖一下,说:“少说也得一百两!”

    三宝想了想,说:“我把寺里的香火钱全拿出来,再想办法化些银两来。你能不能去找一些手艺好的工匠来,尽量省着点,咱们把桥给修了吧?”

    孙老汉惊喜地看着三宝,连连点头:“工匠有,有……我这就去说。”

    三宝把陈刘庄的两家大户陈员外和刘员外请到庙里,把自己修石桥的想法向他们说了。两位员外深为感动,每人又认捐了五十两银子。数日后,孙老汉从外乡买回了石料,陈刘庄的工匠和青壮年男丁一起上阵,一座非常坚固的石桥很快就在河上架了起来。

    三宝把修桥花费的银两账目一一张榜公布,陈刘庄的老少乡亲无不对三宝敬佩无比。三宝心里说:多做些善事吧,希望能弥补我这个假和尚的罪过。

    转眼两年过去了,明净寺的香火越来越旺,十里八乡的人都到这个灵验仁慈的庙里来烧香,功德箱里的银两自然也越来越多。三宝也不把这些钱留着,过段时间就拿些出来修桥铺路,或是接济生病的穷庄户。庄里人于是对三宝更是爱戴,粮米瓜果自是不断地送来。

    这天晚上,三宝已经在禅房歇下了,院外忽然传来叩门声,三宝出去打开庙门,一下子愣住了:门外站着的竟是一老一少两个和尚!

    老和尚向三宝深施一礼道:“我们师徒乃是白马寺的出家人,得知惠能长老已经辞世,方丈派我们到此主持明净寺。”

    三宝一听,赶紧说:“二位高僧快快请进!”

    三宝把两个和尚让进禅房,然后到后院为他们准备斋饭。用饭期间,三宝得知老和尚法号叫“世空”,小和尚叫“了尘”。这顿饭吃完了,三宝知道必须对他们说实话了。

    三宝跪在世空和尚面前,把自己如何从老家逃难出来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世空和尚搀扶起三宝,口中道:“善哉,善哉!你为避兵乱,流落异乡,虽妄称僧人,但你一心向善,佛祖不会怪罪。若是一心向佛,也可以就在此出家。”世空和尚还告诉三宝,外面的兵乱已经基本平息。

    三宝摇摇头,说:“我凡念未消,想念家母,更不想让宋家无后,既然战乱已平,我打算回乡了。”

    第二天一早,三宝踏上了回家的路。走的时候,他从功德箱里拿了三两银子,留下了一张欠据,还给孙老汉和陈、刘两位员外各留下书信一封,述说了实情,请他们和乡亲们原谅。

    十年后,已经娶妻生子、经商发了财的三宝,带着儿子来到明净寺,先是还自己欠下的三两银子,又捐重金让重修明净寺。了尘告诉三宝,世空长老和孙老汉都已经先后辞世,自己现在正是寺中住持。

    正说话间,三宝的儿子指着一尊佛像,惊讶地对三宝说:“父亲,这座佛像不是您么?”

    三宝过去一看,不觉大吃一惊:在众神像当中,竟然有一尊是穿着袈裟的自己!

    了尘住持对三宝说:“当年您离去后,乡亲们都十分感念您做的善事,更敬佩您的向善仁慈之心,说您虽不懂佛法,但是向善之心可鉴日月,于是便自发给您塑了这座像。”

    面对自己的塑像,不知不觉中,三宝竟然泪眼婆娑。

    (傅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