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和文集:巴金的魅力-展示内心世界的文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读巴金的两封信

    今年11月25日,是《上海文学》首任主编、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百岁诞辰,本刊特意发表巴金先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写的两封信,以示我们的纪念。这两封信是由汉学家、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蒙田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安必诺(Angel Pino)教授提供的,是第一次以完整的面貌在中国发表。安必诺先生本来还有对这两封信的详细注解与说明,但限于篇幅和刊物的性质,无法全文照登,只能由我对这两封信作简要的说明。

    巴金这两封信是寄给法国神父明兴礼(J.Monsterleet)的。据安必诺先生介绍,明兴礼是法国耶稣会传教士,1912年生于法国,1937年8月到中国,开始他在北京学汉语,后赴天津,在天主教的工商大学工作。1943年6月在上海被授神父的职务,直到1951年5月离开中国。在这期间,他只在1946年4月到1947年9月回法国一次,以完成博士论文并在巴黎大学进行答辩。其主论文内容是介绍中国当代文学,副论文是对他最喜爱的中国作家巴金的小说《雾》的翻译和注释,其中有一部分主要是讨论巴金的信仰与创作,因此与巴金保持了通信联系。明兴礼是西方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先驱,他后来将论文改写成专著,由王继文译成中文,1950年在上海文风出版社出版,书名为《巴金的生活和著作》。在这本著作里,明兴礼引用了巴金给他的信作为他的论点的依据,但他的引用是不完整的,只是摘了几段他认为重要的段落;其次是明兴礼在引用中把信件译成了法语,再由王继文从法语译成中文,所以内容也不够准确。现在发表的是巴金的原信件(手迹),内容也是完整的。因此可以说这是第一次公布巴金研究中的两份重要文献。

    之所以说这两封信有重要价值,是因为巴金自己第一次说出了他在思想文学方面的知识渊源、对外国文学和传统文学的态度以及对当时文坛的看法。在信中巴金非常坦率地介绍了自己所接受的外国文学影响。他很具体地谈到了西方作家罗曼·罗兰、雨果、左拉和狄更斯的著作对他的影响(这里有三个作家来自法国)。巴金对外国文学的态度属于拿来主义,他强调了他喜欢西方文学中的英雄主义因素,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等英雄传记和《约翰·克利斯朵夫》对他影响很大,这些英雄“使我们看到一些崇高的心灵在痛苦中得到力量,最后居然征服了痛苦”。我们知道,巴金先生有他特殊的信仰,为了这信仰他长期反抗黑暗窒息的生活环境,同时又深深陷于内心危机的绝望和痛苦之中,他的大部分创作都是对这绝望的环境的控诉和对痛苦的内心的宣泄,这构成了巴金作品的特殊魅力。

    但是巴金在信仰方面比在文学方面具有更加坚定的态度,他在信中直言不讳地批评罗曼·罗兰当时参加了斯大林政权在文化领域发起的围剿法国作家纪德的活动,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清醒的头脑和独立思考的品质。同时他对于高尔基的创作的赞扬,也限制在其早期的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当然也是耐人寻味的。使巴金念念不忘的是俄罗斯女革命家爱玛·高德曼对他的影响,两封信里都提到了这一点。高德曼曾经被他称为“精神上的母亲”,青年巴金一度与她通过信,诉说自己的困惑,他为自己出身于富裕的剥削阶级家庭而感到羞愧。但是高德曼回信鼓励他说:“我们并不能够自己选择出生的地方,但是以后的生活就可以由我们自己来处理了。”我们综观巴金一生对自己生活道路的选择,他在《激流》里对青年人冲出旧式大家庭勇敢走上社会的肯定,以及他晚年在《随想录》里对自己所走过的路的忏悔与反思,都可以从他一贯的思想脉络中去理解和把握。而高德曼,则是他的精神发展中的关键性人物之一。

    还有一个有趣问题,是巴金第一次谈了自己对于通俗文学的看法,话题是围绕着当时一个畅销书作家徐皐的代表作《风萧萧》而起,巴金的看法也代表了当时大多数严肃作家对通俗文学的批判态度。徐皐是否属于通俗作家或者《风萧萧》是否是一部通俗作品,学术界自有不同的看法。徐皐先生后来在香港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都是相当优秀的。但可贵的是巴金的信件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真实的情况,即当时的严肃作家对于徐皐所持的一种批判性的态度。为此,巴金关于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别的界定也是相当有意思的。

    对待外国文学的影响、对待自己信仰的坚持、对待文化市场与通俗文学的态度,是理解巴金思想发展与创作道路的重要方面,这两封信里面都涉及了。巴金一生有所坚持,有所不为,两者都是极为分明的,漫长的岁月里很少发生变化。若有少许动摇,也会给他带来刻骨铭心的痛苦和忏悔。我们如果把这两封信看作是巴金人生中点对自己的一种回顾和总结,可以说是相当珍贵的研究文献。

    巴金与明兴礼的通信从1946年11月1日开始,一直延续到1951年2月27日,共有三十一封之多。现在仅仅发表了两封。安必诺教授为校订这批信件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是我们所要感谢的。同时我也真心希望这批信件能够尽快地全部公布,把巴金研究工作推向进一步的准确化与精致化。

    2003年10月27日于黑水斋

    (初刊《上海文学》2003年第11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