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名著全知道-牛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牛虻》

    革命文学经典小说。

    作者:艾捷尔·丽莲·伏尼契。

    文体:长篇小说。

    成书年代:1897年。

    一作者介绍。

    1864年5月11日,艾捷尔·丽莲·伏尼契出生于爱尔兰的科克市。就在她出生的同一天,她的父亲乔治去世。他是一位数学家及伦理学家。这一不幸事件对她的家庭及她以后坚强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艾丽·伏尼契于1885年从柏林音乐学院毕业。1887~1889年侨居俄国彼得堡市,在一将军家庭中任家庭教师。她同情革命,因此当时俄国的一些革命团体利用她的外侨身份及她所在的将军家庭来掩护,从事革命活动。她经常为关押在监狱中的爱国志士送食,送衣,并传递秘密信件。她的丈夫米·伏尼契也是这些爱国志士之一。他在西伯利亚服刑期间,从另一难友中得知她在伦敦的地址,后逃到伦敦遂与其认识,来往并产生爱情,1892年结婚定居。在此期间伏尼契曾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导师恩格斯以及俄国的革命家普列汉诺夫相识。他们在政治思想上无疑对她有很大启发和影响。此外她还结识了当时在伦敦的俄国著名作家赫尔岑和克拉甫钦斯基,他们对她在文学方面的天赋给予高度评价,并在文学领域给了她许多帮助和指导。当时的伦敦也是意大利革命流亡者们云集之地。她经常和他们来往,于是从这些革命者中汲取了丰富的政治思想营养及源源不断的文学创作素材,为以后成功地塑造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的英雄形象牛虻打下了的坚实的基础。

    艾·丽·伏尼契一生写了不少长篇和中篇小说,但这些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远不及“牛虻”成功。“牛虻”一发表很快就博得了盛誉,被译成好几国文字。在我国五、六十年代也曾广为流传,发行一百万册以上。牛虻的英雄形象曾激励和鼓舞过我国无数为革命和建设而奋斗的人,在与帝国主义分子以及与披着宗教外衣进行文化侵略渗透的反动份子的斗争中,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二作品档案。

    《牛虻》

    《牛虻》一书是作者伏尼契受到当时身边革命者的献身精神的激励写成的。它生动地反映了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党人牛虻的形象。

    小说完成的时候,正值欧洲各国民族民主革命高潮,所以受到广泛的欢迎。意大利终于独立了,成立了共和国,但艾捷尔的小说的生命力并未中止,它直接影响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卓娅、舒拉和以奥列格为首的青年近卫军英雄都受到过《牛虻》的教育和影响,当时在库班地区甚至还有一支著名的游击队以”牛虻”命名。牛虻已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不可缺少的人物形象。

    三内容概要。

    亚瑟和琼玛。

    19岁的亚瑟本是英国人,却在一家意大利大学里读哲学。自从他的父母亡故,两个异母哥哥对他的敌意表现得更明显,而大嫂裘丽亚更是无法忍受的一根毒针。这时候只有琼玛与蒙泰尼里的关心才能安慰他。

    琼玛是华伦医生的女儿,亚瑟青梅竹马的女伴,后来她和亚瑟进了同一所大学,这一年她只有17岁。蒙泰尼里是亚瑟的忏悔神父,与亚瑟和琼玛两家都有很久的来往。他非常爱亚瑟,在亚瑟母亲死后他像父亲那样照顾亚瑟,并且在意大利比萨神学院担任院长。

    6月里一个闷热的晚上,蒙泰尼里与亚瑟在神学院的花园里谈心,当他得知亚瑟有参加大学里为解放意大利而成立的秘密团体“青年意大利”的倾向时,十分担心,因为他知道这是十分危险的。为了能使亚瑟改弦易辙,他劝说亚瑟和他一起到阿尔卑斯山中去采集植物标本。

    阿尔卑斯山壮丽的山景使亚瑟大为感动,他每天天不亮就跑出去,夕阳落山才回住地。蒙泰尼里与他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暑假,但他通过谈话让亚瑟放弃政治和冒险的目的并没有达到。

    蒙泰尼里被天主教会任命为阿平宁山区的主教,但他为亚瑟担心,不愿意离开亚瑟,又极不信任新来接替他的卡尔狄神父,所以他希望亚瑟能挽留他,但亚瑟不理解他的心情,反而劝他去上任,这样他就走了。

    亚瑟被卡尔狄神父欺骗,在忏悔时讲出了青年意大利党的一些活动情况,还说出了他暗中嫉妒的同志波拉的姓名,不久,亚瑟和波拉被奥地利军警逮捕。他在狱中经受住了折磨,没有招供,最后被释放出来。他从狱卒口里知道是卡尔狄出卖了他,心中受到极大震憾。琼玛来迎接亚瑟出狱,以为是亚瑟出卖了同志,气愤之下打了他一个耳光。

    亚瑟神情恍惚地回到家,两个兄长为了把他赶出家门,向他披露了一个重大秘密:原来,亚瑟是他母亲与蒙泰尼里的私生子!亚瑟大受刺激,他砸碎了耶稣神像,伪造了遗书,逃到一条赴南美的船上,去了巴西。

    13年过去了,新教皇庇护斯九世对政治犯颁布了大赦令,自由主义热潮波及意大利,几位名流决定邀请笔名“牛虻”的旅法政论家列瓦雷土为他们写作讽刺文章,在一位教授家里,琼玛见到了列瓦雷士,十分吃惊,因为她觉得这个人很像她年轻时深爱的亚瑟。

    “牛虻”正是亚瑟。他在南美几个国家里艰难地漂泊了五六年,受尽非人的折磨,形体、面貌都有了很大变化,惟有思想深处解放意大利的信念和对教会的仇恨更为强烈。他看不起在客厅里空谈爱国的意大利名流,一边用刻毒的语言写作讽刺文章,一边到山区去组织起义。

    琼玛在看到亚瑟的遗书时曾受到沉重打击,她以为是自己害了亚瑟,长久地不能原谅自己,现在她希望牛虻自己能证实他就是亚瑟,但牛虻根本不予理睬。

    蒙太尼里升任红衣主教,许多人都对他抱有好感,但牛虻攻击起他来毫不容情,这使很多人不理解。

    牛虻到阿平宁山区去偷运军火,准备起义,被密探发觉。在经过枪战之后,他被捕了。在狱中他见到了蒙泰尼里主教,他承认自己就是亚瑟,要蒙泰尼里在亚瑟和上帝之间作出抉择。蒙泰尼里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终于同意治安当局处决牛虻。

    牛虻磊落的品格和不屈的精神感染了看守他的士兵,他们志愿把他写给琼玛的绝笔信送到琼玛手里。在信中牛虻承认自己就是亚瑟,还说自己一直爱着琼玛。

    蒙泰尼里主教终于承受不住巨大的心理打击,他在复活节盛大的游行集会后作了疯狂的演讲,道出了他的悔恨。报上报道他患心脏扩张破裂症突然逝世。

    四主要人物形象。

    蒙泰尼里。

    蒙泰尼里作为红衣教士,一直信仰上帝,信奉基督,对上帝有着一颗忠诚的心。面对上帝,他不折不扣惟命是从。即便是他的情人葛兰第斯或者儿子亚瑟的出现,也无法使他放弃基督教会。他一直统领履行他认为的庄严宗教仪式,维持着他的教士形象。作为一个教士,他有一段本不应该有的爱情;作为父亲,他有一个本不该属于他的孩子。如果他不是一个教士,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或者不是一个深受人们敬仰崇拜的教士,而是一个不起眼的教士,他大可放弃教会,为自己、为葛兰第斯、更为亚瑟而放弃教会,去过上凡人的生活。但是,深受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个即将成为主教的社会角色,一个即将深受万人爱戴和仰慕的角色,自己的信仰和一切的名利使他听从了上帝的指令,放弃了他的爱人葛兰第斯和他的亲生儿子亚瑟,收藏起那一颗尘世里驿动的心灵,继续服务他的基督教会,整个故事的悲剧根源就是在这里了。可是,面对着亚瑟,自己的亲生儿子,他又不可以完全置之不理。于是,他遵循当初的诺言,答应做亚瑟的老师,但是提出以不跟葛兰第斯见面为条件。这是作为一个教士的无奈,更是作为一个父亲的残忍。

    亚瑟。

    亚瑟因为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的生存空间充满了基督的文化空气。亚瑟12岁的时候就接受蒙泰尼里的教导,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打下基督教深深的烙印。在蒙泰尼里的指引下,亚瑟受到了基督教常常的影响和熏陶,于是在他最初的人格中,几乎具备了所有基督徒纯正的品行:纯洁、健康、善良、朴素、整洁、温柔、安静。亚瑟成为神学院的一位学生后,潜心研究教义,认真学习神学理论,虔诚地做祷告,可以说基督的精神已经融入到他生命的每一寸领域。从小就接受基督教思想教育的亚瑟一直都没有怀疑过上帝的是否存在,在他的脑海里,上帝是必然存在的,他信任上帝就如同他信任蒙泰尼里神父和他的母亲一样。

    年轻的亚瑟也是一个血气方刚,想干出一番大事业的政治青年,但是他不知道当时的政治革命和基督教会的矛盾冲突。对于革命究竟是政治还是宗教的问题,他始终不得而知,也必然认不清宗教与革命的不相容了。这为他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当内心纯净如水的他发现他的忏悔教父出卖了他,他最疼爱的母亲和他最信任的神父欺骗了他,还有他心爱的女孩也离开他时,他崩溃了,想到以死亡来了结生命。他是如此纯真的一个基督徒,相信上帝的存在,相信上帝会赦免人们的所有错误。但是,眼前的一切使他发疯似地把十字架敲碎。他对宗教彻底绝望了,于是”抓起铁锤向耶酥十字架猛扑过去”。他把宗教描述成害人虫,写下了决绝的话给他的神父:”我信任你犹如信任上帝一样。上帝是泥土制造的东西,我一铁锤就可以把它砸烂;而你却以谎言欺骗了我。”

    这就是单纯的亚瑟,他以为上帝和革命两者可以兼得,可是到最后是两败俱伤。

    五精彩篇章推荐。

    秋冬两季平淡无奇地过去了。亚瑟读书很用功,没有多少空闲的时间。他设法每个星期去看望蒙泰尼里一两次,哪怕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他时不时地会带上一本晦涩难懂的书,让他帮着解疑答惑。但是在这些场合,他们只是切实谈论学习上的事情。与其说蒙泰尼里观察到了,倒不如说他感觉到了一道难以琢磨的小小障碍横在他们中间,所以他一举一动都很谨慎,不让自己显得像是尽量保持过去那种亲密的关系。

    亚瑟的来访现在给他带来的不安要大于愉快,所以老是装出若无其事、显得一切都没有改变的样子是件痛苦的事情。亚瑟也发现到了Padre的举止有了微妙的变化,但是不大明白个中的缘由。他隐约地觉得这与恼人的”新思潮”问题有关,所以他避免提到这个话题,尽管他满脑子都是这些东西。可是他从来都没有像现在这样深爱着蒙泰尼里。从前他在朦胧之间老是有一种难以满足的感觉,而且觉得精神空虚,他一直是在神学理论和宗教仪式的重压下努力抑制这些感觉。但在接触到青年意大利党后,这些感觉全都烟消云散。因为孤独和照料病人而产生的所有那些不健康的幻想已经无影无踪,曾经求助于祈祷的疑惑也已消失,用不着驱邪祓魔。随着一种新的激情觉醒以后,一种更加清晰、更加崭新的宗教理想(因为他是从这个方面而非从政治发展来看待学生运动的,所以他更是如此)已经成了一种恬适充实的感觉,体现了世界和平、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念。在这种庄重温和的欢快气氛之下,他认为全世界都充满了光明。他在他最喜欢的那些人身上发现了某种可爱的因素。五年以来,他一直把蒙泰尼里当作理想中的英雄。在他的眼里,蒙泰尼里现在又增添了新的光环,就像是那种新信仰的一个潜在先知。他怀着满腔的热情聆听Padre的布道,试图在他的话中捕捉到与新共和理想的某种内在关系。他还潜心钻研《福音书》,庆幸基督教在起源时就具备了民主的倾向。

    一月里的一天,他来到神学院归还一本索借的书。听说院长神父出去以后,他径直走进蒙泰尼里的书房,把那本书放在书架上,然后准备离开房间。这时搁在桌上的一本书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是但丁的《帝制论》。他开始阅读这本书,并且很快地入了迷,连房门打开和关上的声音都没有听见。直到蒙泰尼里在他背后说话,他才醒悟过来。

    ”我没有料到你今天会来。”Padre说道,并且拿眼看了一下那本书。”我准备派人去问你今天晚上能否来一下。”

    ”有什么要紧的事吗?我今晚有个约会,可是我可以不去,如果”

    ”没什么要紧的,明天来也行。我想见你一面,因为星期二我就要走了。我已经应召去罗马了。”

    ”去罗马?要去多长时间?”

    ”信上说‘直到复活节以后’。信是梵蒂冈发来的。我本想立即就告诉你的,但是一直忙着处理神学院的事情,并且安排迎接新院长。”

    ”可是,Padre,您当然不会放弃神学院吧?”

    ”只能如此。但是我可能回到比萨,至少待上一段时间。”

    ”可是您为什么要放弃这个地方呢?”

    ”呃,现在还没有正式宣布,但是已经任命我为主教。”

    ”Padre!在什么地方?”

    ”就是为了这件事情,我才一定要去罗马一趟。究竟到亚平宁山区升任主教,还是留在这里担任副主教,现在还没有作出决定。”

    ”已经选定了新院长了吗?”

    ”卡尔迪神父已被任命为院长,他明天就会到达这里。”

    ”是不是有点突然?”

    ”是的,但是梵蒂冈的决定有时要到最后才会公布。”

    ”您认识新院长吗?”

    ”没有见过面,但是他的口碑极佳。勤于笔耕的贝洛尼神父说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

    ”神学院里的人会非常想念您的。”

    ”神学院的事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你会想念我的,亲爱的。你也许会像我想念你那样想念我。”

    ”我肯定会想念您的。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非常高兴。”

    ”是吗?我不知道我是什么样的心境。”他坐在桌边,脸上露出倦容,看上去不像是一个就要升任高职的人。

    ”亚瑟,你今天下午忙吗?”过了片刻他说道,”如果不忙的话,我希望你能陪我一会儿,因为你今天晚上不能过来。我看我是有些不大舒服。在我离开之前,我想尽量地多看你几眼。”

    ”行啊,我可以待上一会儿。他们六点钟等我。”

    ”去参加一个会吗?”

    亚瑟点点头,然后蒙泰尼里匆忙换了一个话题。

    ”我想和你谈谈你自己的事。”他说,”在我不在的时候,你需要另外一位忏悔神父。”

    ”在您回来的时候,我可以继续向您忏悔,难道这样不行吗?”

    ”我亲爱的孩子,你怎么能这样说话呢?当然我只是说我不在的三四个月内。你去找圣特琳娜教堂的一位神父好吗?”

    ”很好。”

    他们又谈了一会儿别的事情,然后亚瑟站起身来。

    ”我该走了,Padre。那些学生会等我的。”

    蒙泰尼里的脸上又露出憔悴的表情。

    ”时间到了吗?你几乎已使我郁闷的心情好起来。呃,再见吧。”

    ”再见。我明天肯定会来的。”

    ”尽量早点来,那样的话我也许能有时间单独见你。卡尔迪神父会来这里。亚瑟,我的孩子,我不在的时候小心一点。不要受人误导做出轻率的事来,至少在我回来之前。你想象不出离开你,我是多么不放心啊。”

    ”没有这个必要,Padre。一切都很平静。事情还远着呢。”

    ”再见。”蒙泰尼里脱口说道,然后坐在桌旁拿笔写了起来。

    当亚瑟走进学生们举行小型集会的房间时,他看到的第一个人是他孩童时的伙伴,华伦医生的女儿。她坐在靠窗的一角,聚精会神地听着一位发起人对她讲话。那是一个身材高大的伦巴第人,身上穿着一件破旧的外套。近几个月她有了变化,发育得很快,现在看上去已像是一位成熟的年轻女性,尽管粗黑的辫子还垂在背后,仍旧是一位女学生的打扮。

    她浑身上下都是一袭黑衣,头上裹着一条黑色的围巾,因为屋里冷风飕飕。她的胸前插着一串柏枝,这是青年意大利党的党徽。那位发起人热情洋溢,正对她描绘卡拉布里亚农民的苦难。她静静地听着,一只手托着下巴,眼睛看着地上。在亚瑟看来,她仿佛就是黯然神伤的自由女神,正在哀悼毁于一旦的共和国。(朱丽亚会认为她只是一个发育过快的野女孩,肤色蜡黄,鼻子长得又不规则,而且所穿的那件旧布衣料做的连衣裙又太短了。)

    ”吉姆,你也在这儿!”他说。在那位发起人被叫到房间另一头去的时候,他朝她走了过去。她在受洗礼时取了詹妮弗这个奇怪的名字,结果给小孩子们叫走了样,成了”吉姆”。她的意大利同学叫她”琼玛”。

    她吃了一惊,抬起头来。

    ”亚瑟!噢,我不知道你你也属于这个地方!”

    ”可我也不知道你的情况啊。吉姆,你是什么时候”

    ”你不明白的!”她马上插嘴说道。”我并不是这里的成员。只是我做过一两件小事。你知道,我结识了毕尼你知道卡洛·毕尼吗?”

    ”当然知道。”毕尼是里窝那支部的组织人,青年意大利党全都知道他。

    ”呃,他先和我谈起这些事情,然后我就请他带我参加了一次学生会议。那天他写信给我,要我到佛罗伦萨去你知道我在佛罗伦萨过的圣诞节吗?”

    ”我现在不常接到家里的信。”

    ”噢,对了!反正去的时候,我住在赖特姐妹的家里。(赖特姐妹是她的同学,她们搬到佛罗伦萨去了。)然后毕尼写信告诉我,让我回家时在今天路过比萨,这样我就到了这里。啊!他们开始了。”

    演讲的内容是有关理想共和国,以及为了实现这个共和国青年人应该担负什么责任。那位演讲人对这个题目理解得并不深刻,但是亚瑟怀着虔诚的敬意认真听着。在这个时期,他的大脑非常缺乏批判能力。在接受一个道德理想时,他就吞下所有的东西,没有去想是否消化得了。演讲结束以后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完了学生开始散去。他走到琼玛那里,琼玛仍然坐在屋子的那一角。

    ”让我来送你吧,吉姆。你住在什么地方?”

    ”我和玛丽塔住在一起。”

    ”你父亲的老管家?”

    ”对,她住的地方离这儿挺远。”

    他们默不做声地走了一段时间。然后亚瑟突然开口说话:”你现在已经十七岁了吧?”

    ”十月份我就满十七岁了。”

    ”以前我就知道,你长大以后不会像其他的女孩一样,光是想着参加舞会,以及那些东西。吉姆,亲爱的,我心里常想你会不会成为我们中间的一员。”

    ”我也常这么想。”

    ”你说过曾为毕尼做过事情,我以前并不知道你认识他。”

    ”不是为毕尼做事,是为另外一个人做事。”

    ”另外一个人?”

    ”就是今晚和我说话的那个波拉。”

    ”你和他很熟吗?”亚瑟的话中有一丝妒意。谈起波拉他就不高兴,他们之间曾经争着去做某件事情,但是青年意大利党委员会最终还是让波拉去了,而且竟然还说亚瑟太年轻,没有经验。

    ”我和他挺熟,我很喜欢他。他一直住在里窝那。”

    ”我知道,他是十一月去的”

    ”就是有关轮船的事情。亚瑟,你不认为进行这项工作,你家要比我家更安全吗?没有人会怀疑像你们那样一个经营船运的富家,而且你几乎认识码头上的每一个人”

    ”嘘!亲爱的,别那么大声嚷嚷!这么说从马赛运来的书籍就藏在你的家里?”

    ”只藏一天。噢!也许我不应该告诉你。”

    ”为什么呢?你知道我是这个组织中的人。琼玛,亲爱的,世界上没有什么能比你们参加到我们中来更让人高兴,我是说你和Padre。”

    ”你的Padre!他当然”

    ”不,他的看法不同。可我有时幻想也就是我希望我不知道”

    ”亚瑟,他可是一位教士啊!”

    ”这又怎么样?我们这个组织里就有教士有两位还在报上发表过文章呢。为什么不行呢?教士的使命就是引导世界实现更高的理想和目标,我们这个组织还想做些什么?归根到底,这不单是一个政治问题,更是一个宗教和道德问题。如果人们都配享受自由,都配成为尽责的公民,那么谁都不能奴役他们。”

    琼玛皱起了眉头。”在我看来,亚瑟,”她说道,”你的逻辑有些紊乱。一个教士传授宗教的教义,我看不出这与赶走奥地利人有什么关系。”

    ”教士传授的是基督教的教义,在所有的革命家当中,最伟大的是基督。”

    ”你知道吗,那天我对父亲谈起教士,他说”

    ”琼玛,你的父亲是一位新教徒。”

    停顿片刻以后,她率直地打量着他。

    ”听着,我们最好不要谈起这个话题。一谈到新教徒,你总是带有偏见。”

    ”我不是带有偏见。但我认为谈起了教士,新教徒一般都带有偏见。”

    ”大概是吧。反正我们谈及这个话题时,我们经常争执不休,所以不值得再提起这个话题。你认为演讲怎么样?”

    ”我非常喜欢特别是最后一部分。使我感到高兴的是,他强调了实现共和国的必要性,而不是梦想其成。就像基督所说的那样:‘天国就在你的心中。’”

    ”就是这个部分我不喜欢。有关我们应该思考、感知和实现的美好事物,他谈得太多了。但是从头至尾,他基本上没有告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到了紧要关头,我们会有许多事情要做。但是我们必须耐心等待,天翻地覆的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

    ”实现一件事情的时间越长,那就更有理由立即动手去做。你谈到了配享受自由你还知道有谁比你的母亲更配享受自由吗?难道她不是你见过的最完美的天使般的女性吗?

    可她所有的那些美德又有什么用呢?直到她死的那一天,她都是一个奴隶受尽了你的哥哥杰姆斯和他妻子的欺凌、骚扰和侮辱。如果她不是那样的温柔和耐心,她的境况就会好得多。意大利的情况也就是如此。需要的并不是耐心得有人挺身而出,保卫他们自己”

    ”吉姆,亲爱的,如果愤怒和激情能够挽救意大利,她早就得到了自由。她需要的并不是仇恨,她需要的是爱。”

    在他说出这个字时,他的前额突然露出了赧色,但是随即又消失了。琼玛并没有看出来,她正皱着眉头,抿着嘴直视前方。

    ”你认为我错了,亚瑟,”她停顿了片刻说道,”但是我是对的,总有一天你会明白这个道理的。就是这家。你进来吗?”

    ”不啦,时候不早了。晚安,亲爱的!”

    他站在门口,双手紧握着她的手。

    ”为了上帝和人民”

    她缓慢而又庄重地说完那句没有说完的誓言:”始终不渝。”[青年意大利党的口号是”为了上帝和人民,始终不渝”。]琼玛抽回了她的手,然后跑进了屋子。当她随手关上门时,他弯腰拾起从她胸前落下的那串柏枝。

    节选自第三章。

    六文学成就。

    在人物形象描写方面,变化最大的莫过于故事主人公亚瑟。偷渡前的他是一个纯洁、善良、安静、信仰基督同时又想干出一番事业的热血青年,但经过在南美洲漂泊流浪的非人生活之后,再次出现在人们眼前的亚瑟已经变成了相貌改变得连他当年的恋人和神父都无法辨认出来的牛虻,一个反对教会最激烈的革命者。同时,曾经他对蒙泰尼里的崇拜和爱慕转变为常人都无法理解的仇恨,而他在文章中抨击教会的时候,最大的攻击目标就是蒙泰尼里神父。

    作者在小说中为牛虻的情感生活安排了两条平行的情感线索,他们都是牛虻生命中深爱着两个人琼玛和蒙泰里尼。由于琼玛一直以为是因为自己的一记耳光杀死了亚瑟,所以十几年中她的心灵一直背负了沉重的十字架,忍受着良心的谴责。作为一个基督徒出身的他,宽恕一切本来是它们的思想,因此牛虻也想原谅琼玛的无心之过,但是牛虻心中的上帝早在他流亡南美时就已死亡,所以他潜意识中抵御和基督教相关联的一切东西的同时,也拒绝了对琼玛的原谅。但是当他病情发作和感情受到伤害时,又控制不住、自然而然地在琼玛面前袒露出自己灵魂中最脆弱的一面。

    对蒙泰尼里的感情,突出地反映了他与蒙泰里尼既是父子又是仇敌的爱恨交织的关系。牛虻对于他此生最爱的蒙泰里尼,虽然他开始表现出对他无比的仇恨,但是他最渴望的还是希望能够宽恕这一切,只要蒙泰尼里愿意放弃教会,放弃他信仰的上帝。但是,作为一个以上帝为精神支柱的他,在儿子与上帝两者之间,他选择了后者,而甘愿亲手把自己的亲生儿子送上了”断头台”。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即便是亲情,也一样无法战胜。

    七名家点评。

    误会是生命的自然状态,遗憾是生命的本质,人与人只有通过爱彼此抱慰,如果不能如此,那么就通过怨恨彼此记挂。

    刘小枫。

    每个人都难逃自己软弱的一刻,每个人都要为自己一时的软弱付出代价。相较于灵魂的无穷煎熬,死也许是最大的解脱。

    雷国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