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名著全知道-红与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红与黑》

    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作者:司汤达。

    文体:长篇小说。

    成书时间:1831年。

    一作者介绍。

    亨利·贝尔。

    法国作家。本名亨利·贝尔。1783年1月23日生于格勒诺布勒城,1842年3月23日卒于巴黎。1796年进入当地中心学校学习。1799年到巴黎,在军事部供职。曾随拿破仑军队到意大利和莫斯科。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他前往意大利米兰侨居,从事写作。1815年发表第一部作品为音乐家传记《海顿、莫扎特、梅达斯太斯的生平》。1817年发表《意大利绘画史》。1837年完成《拿破仑传》,但直到他逝世后才出版。1821年回到巴黎,继续写作生涯。1827年发表第一部小说《阿芒斯》,描绘复辟时期贵族生活,无情嘲讽腐朽的封建阶级。时隔两年后问世的中篇小说《瓦尼娜·瓦尼尼》,通过一则革命与爱情尖锐矛盾的故事,反映意大利烧炭党人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二作品档案。

    1828年,一位贫穷的法国作家陷入了对生活的绝望之中,他曾经数次试图自杀,立下的遗嘱也达6次之多。然而,两年后,正是这位自杀未遂者,却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这部长篇小说后来被列入世界文学名著系列,在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为作家赢得了“现代小说之父”的巨大声誉。这位作家叫司汤达,这部作品便是《红与黑》。

    司汤达早年目睹过共和党人的革命活动,并曾投入拿破仑的麾下。波旁王朝复辟后,他侨居意大利的米兰,又与意大利烧炭党人密切往来。他的一生充满着不熄的政治热情。司汤达虽然终生未娶,却有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恋爱史。他抱着“我必须爱别人并且被别人爱”的信念,先后同许多女子发生恋爱关系,然而又一一失去她们。到老时还是一个光棍。他遍尝了生活的各种滋味,心中满怀对革命岁月的怀念与向往,对复辟王朝的怨愤与仇恨,以及对爱情的种种回忆。1829年,他的这种生活积累在《司法通报》上一条情杀新闻的引发下,喷薄而出,竟使这位默默无闻的作家在短短的5个月之内,完成了《红与黑》的写作。

    三内容概要。

    于连·索黑尔是法国小镇维立叶尔一位木匠的儿子。他相貌标致,宛如纤弱的女子,但在那孱弱的躯体中,却蕴含着高度的感性,不屈不挠的意志以及超人的记忆力。拿破仑虽已倒台,但于连对他却极其崇拜。他不满于木匠的工作,决心要干一番伟业,出人头地,做人上人。于连把自己装扮成一个虔诚的教徒。因为这是王政复古年代唯一留给平民的职业。他出任市长德·瑞那先生的孩子们的家庭老师。德·瑞那夫人迷上了这位面色苍白的小伙子,对他一往情深。于连为了获得对她的控制权,便主动诱惑市长夫人,向她表示自己的爱情。但当他们俩打得火热时,风声传遍了整座城市。这对情人设法大事化小。德·瑞那先生同意送于连到贝桑松的神学院。于连走后,德·瑞那夫人陷入悔恨之中。她的良心因其通奸行为而受到折磨,她变得笃信宗教。

    于连对神学院的热情也降了下来,因为他发觉那里充满着伪善。学生们排挤他,对他那敏锐的言谈举止敬而远之。他唯一的朋友是院长彼拉,这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德·拉·木尔侯爵介入了贝桑松教区的代理主教德·福力列先生的诉讼案。彼拉院长因支持侯爵而失去了神学院的职位。彼拉院长离开神学院时,侯爵为他在巴黎谋得生计,同时雇于连当他的秘书。

    于连为有机会离开神学院去巴黎而倍感兴奋。在去巴黎途中,他偷偷地翻越过重重高墙,在离别14个月以后重见德·瑞那夫人。爱情之火又重新燃起。于连躲在她的卧室内渡过了整整一天,后被人发现才仓皇逃走。

    于连在巴黎的工作最初是每天为木尔侯爵抄写稿件和公文。侯爵对他十分满意,便派他去管理自己两个省的田庄,并把公务中的许多细节托付于他。于连还获准同其家庭成员一起进餐,随后与客人们相处。于连在贵族社会的熏陶下,很快学会了巴黎上流社会的艺术,然而,上流社会沉闷的气氛又使他感到不能自由呼吸的烦厌,因为谁也不许讨论思想。

    木尔侯爵的女儿玛特尔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俊俏的姑娘,她读过许多浪漫主义爱情小说,并为自己的贵族身份极为自豪。开始,于连并不喜欢玛特尔,因为她太清高傲慢。但想到她会把社会上的好地位带给未来的丈夫时,他便热烈地追求起她来。玛特尔也知道于连出身低微,但为了表示自己与众不同,偏偏去爱一个社会地位同自己悬殊的人。为了考验于连的胆量,她要于连在明亮的月光下用梯子爬到她的房间去。于连满怀疑虑地照样做了,当晚她就委身于他。

    在于连同她过了两夜后,玛特尔断定与一位秘书相爱有辱她的身份。她的高傲对于连是个侮辱。自尊心受到刺痛的于连打算控制她。进而控制她的家族。

    于连列席了一次保王党人的秘密会议。会后他邂逅了一位老友。他建议于连假装去追求另一女性,以达到降伏玛特尔的目的。于连照着他的话做了,玛特尔果然又拜倒在于连的脚下。不久玛特尔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写信告诉父亲,要他原谅于连,并成全他们的婚事。侯爵十分恼怒,但又只好让步。他授予于连一笔财产、一个贵族头衔和一个军官职位。新得到的权势与财富使于连得意忘形。

    正在这时,侯爵接到德·瑞那夫人的来信,她向侯爵披露了自己与于连的关系。侯爵立即拒绝了于连同女儿的婚事。于连得知这一消息,恼羞成怒,骑马赶到维立叶尔,在教堂向正在祷告的德·瑞那夫人连发两枪。他因此被捕,投入了监狱。

    入狱后,于连反而冷静下来。他意识到自己的野心已破灭,并为自己的行为而悔恨。玛特尔却因此更狂热地爱着于连。她到达维立叶尔,力图贿赂参加陪审的陪审员们,为营救于连四处奔走。但于连对她所表现出没完没了的担忧,只感到厌烦和愤怒。

    经过审判,于连被法庭裁定为犯了蓄意杀人的大罪。因为于连在公审时,当众宣布他不祈求任何人的恩赐,并对法庭审判提出抗议,此举无疑激怒了陪审官。并未被子弹打死的德·瑞那夫人,她的爱情重新被于连的举动激起了。她不顾一切前去保监。于连这才知道,她给侯爵的那封信,是由听她忏悔的教士起草并强迫她誊写的。两人和好如初。但德·瑞那夫人很快被其丈夫召回家,于连又一无所有。

    于连拒绝了上诉,也拒绝做临终祷告。一个睛朗的日子,他走上了断头台。

    从前,有位妇女曾一往情深地爱上玛特尔的一位著名先辈。在他被处死后,这个女人将砍下的头收去埋葬了。对这个家族一直怀有敬佩之心的玛特尔,也以这种方式埋葬了自己情人的头。后来,她还将墓穴用意大利大理石装饰起来。德·瑞那夫人并未去参加葬礼。但在于连死后的第三天,她抱吻着自己的孩子,也离开了人间。

    《红与黑》正如副标题“1830年纪事”,是一部描写法国七月革命前夕,统治者剧烈交替的变动年代中,一位平民青年野心膨胀与破灭的悲剧。通常,人们都以为书名中的“红”是象征拿破仑时代的军服;“黑”是王政复古年代的僧侣黑衣。也有人认为,红是德·瑞那夫人的鲜血,黑是玛特尔的丧服;红与黑是象征赌盘上的黑点红点,而轮盘象征人生的游戏等。

    四主要人物形象。

    于连。

    于连。

    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奋斗的典型。他带着受过教育,但有很穷的资产阶级年轻人的独特情欲和冷酷感情踏入社会,经历了一条由反抗到妥协再到反抗的人生道路。

    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在贝尚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

    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人物形象的局限性。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五精彩篇章推荐。

    第二天早晨六点钟,维里埃的市长前往坡下索老爹的锯木厂。他一边走,一边想:“我的妻子的确很有头脑。优势当然还在我这边,但是说一千道一万,我毕竟没有想到,倘若我不把索莱尔这个小神甫弄到手,据说他的拉丁文好得不得了,收容所所长那个脑子转个不停的家伙很可能和我打一样的主意,并且抢在我的前头。他将以多么自负的口吻谈论他的孩子的家庭教师啊……这位家庭教师一旦属于我,要不要穿黑袍子呢?”

    德·莱纳先生在这个问题上颠来倒去,犹豫不决,突然,他看见一个乡巴佬,身高近六尺,大清早就似乎忙着丈量堆放在河边纤道上的木材。这乡巴佬看见市长先生走近好像不大高兴,这些木材堵塞了道路,堆放在那儿是违章的。

    这乡巴佬正是索老爹。德·莱纳先生关于他的儿子于连的提议使他大感意外,但更使他感到高兴。不过他听的时候仍然带着那种愁苦不乐和漠不关心的神情,这山区的居民很善于这样来掩饰他们的精明。他们在西班牙人统治时期当过奴隶,如今仍保留着埃及小农的这种表情特征。

    索莱尔的开场白只不过是大段背下来的记得滚瓜烂熟的客套话。他笨拙地做出微笑的样子,却更暴露出神情的虚假;他本来生就一副无赖相,这下反而欲盖弥彰。他一边重复着那些废话,一边脑子里不停地转,试图弄明白是什么原因能使一个如此有权势的人想把他那废物儿子搞到家里去。他很不喜欢于连,可是德·莱纳先生偏偏要给他-年三百法郎的工钱,管吃,甚至还管穿。这后一项要求是索老爹灵机一动突然提出来的,德·莱纳先生也是灵机一动突然答应的。

    这一要求使德·莱纳先生大吃一惊。他想:“对我的提议,索莱尔竟没有理所当然地感到高兴和满意,显然已另外有人向他提出过什么,除了瓦勒诺先生之外,还能是谁呢?”德·莱纳先生催促索莱尔立刻定下来,然而没有用;老农民诡计多端,死活不同意;他说他想征求一下儿子的意见,好像在外省一个有钱的父亲除了走形式外还真地要问问一无所有的儿子似的。

    一座水力锯木厂其实就是一个建在水边的大棚,四根粗大的木柱支起屋架,上面复有棚顶。棚子中央八、九尺高处有一把锯上上下下,一种很简单的机器把木头对着锯推过去。溪水推动一个轮子,产生两种机械作用:一是锯的上下运动,二是缓缓推向锯子,最后破成板子。

    索老爹走近工厂时,亮出大嗓门,高喊于连,没有人应声。他只看见两个大儿子,他们生得膀大腰圆,正挥动沉重的斧子整理枞树干,好送上去锯。他们仔细对准画好的黑线,一斧子下去就是一大堆木屑。他们没有听见父亲的喊声。他朝大棚走去,进去一看,于连没有守在锯旁,却骑在五、六尺高处的棚顶的一根梁上。于连不专心照看机器的运转,却在埋头读书。老索莱尔对此最为反感,他可以原谅于连身材瘦削,跟他的两个哥哥不一样,不适合干力气活儿,但他不能容忍于连的这种读书癖,因为他自己不识字。

    他叫了于连两、三声,还是白费力气。年轻人的注意力全在书本上,加上锯子的嘈杂声,更使他听不见父亲那可怕的声音。这父亲虽然年纪大了,却仍敏捷地跳上正在锯着的一个树干,又跳上支撑着棚顶的横梁,猛地一掌,把于连拿着的书打落到河里,接着又是猛地一掌,打在于连的头上。于连身子一歪,眼看就要跌倒,若是跌进十四、五尺下面正在运转的机器的杠杆中间,非粉身碎骨不可;这当儿,他的父亲伸出左手,一把将他揪住:

    “好哇,懒鬼!你看锯的时候还要读你那些该死的书吗?你晚上去神甫那儿瞎混的时候再读吧,那是你看书的时候。”于连被打得晕头转向,满脸是血,还得回到锯子旁自己的岗位上去。他的眼里含着泪,肉体的痛苦自不待言,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失去了心爱的书。

    “下来,畜生,我有话跟你说。”机器的声音仍使于连听不见这命令。他的父亲已经下地,不愿再登上机器,就找了一根打胡桃的长杆子,抽他的肩膀。于连脚刚一落地,老索莱尔就推推搡搡地把他往家里赶。“天知道他又要把我怎么样!”年轻人心里嘀咕。他一边走,一边看着那条小溪,真伤心啊,他的书就掉在那里面;那是他最喜欢的《圣赫勒拿岛回忆录》。

    于连双颊绯红,两眼低垂,他是个十八、九岁的瘦小青年,看起来羸弱,面部的轮廓也不大周正,但颇清秀,还有一个鹰勾鼻子。一双大而黑的眼睛,静时显露出沉思和热情。此刻却闪烁着最凶恶的憎恨的表情。深褐色的头发长得很低,盖住了大半个额头,发怒的时候凶相毕露,人的相貌无数,然而更具惊人的特性者怕是没有了。他的身材修长而匀称,更多地显示出轻捷而非力量。自幼年起,他那极端沉思的神情和极为苍白的脸色,就使他的父亲以为他活不长,或者将成为家庭的负担,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他也恨父亲和两个哥哥;礼拜天在广场上玩耍,他总是挨打。

    不到一年以前,他那张漂亮的脸才开始博得年轻姑娘们几句亲切的话。于连被当作弱者受到众人的轻蔑,然而他崇拜那位敢于和市长谈论悬铃木的老外科军医。

    这位外科医生有时付钱给索老爹,让他的儿子跟着他学习拉丁文和历史,即一七九六年的意大利战役,临终时他把他的荣誉团十字勋章、半饷的欠款和三、四十本书留给他,其中最珍贵的那一本已经掉进市长先生利用其影响使之改道的那条公共水流里了。

    于连刚踏进屋门,就感到肩膀被父亲那只强有力的手抓住了;他吓得发抖,等着挨揍。

    “老实回答我,”老农民对着他的耳朵厉声喝道,一边用手把他扳过来,好像小孩用手扳铅制玩具兵一样。于连那双又大又黑,泪汪汪的眼睛遇上了老木匠的一双灰色的、凶恶的小眼睛,这老木匠似乎想把他的灵魂深处看个一清二楚。

    节选自第四章。

    六文学成就。

    司汤达的《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1、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材料,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来反映时代特征。

    小说通过了3个典型环境(维立叶尔、贝尚松神学院、巴黎)中个人奋斗的悲剧过程,揭露了复辟时期大革命的深刻影响,资产阶级的压迫、平民的反抗、贵族和社会的腐败统治等时代特征;又说明了个人奋斗在专制特权社会中失败的客观真理。

    2、特别善于把握和分析人物心理。

    于连收到玛特儿小姐约他半夜来的信时的心理活动。他即高兴又怀疑,即犹豫又自责心理活动互相冲突,揭示了他内心的冲突和感情的瞬间变化,突出了他的性格。(“要准备战斗”)

    3、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以于连的个人奋斗史为“经”,以他和德·瑞娜市长夫人、玛特儿小姐恋爱生活为“纬”。

    经纬交织、条理明晰。三个典型环境的转换衔接自然顺畅,出场的人物都与主人公有关。人物、情节和环境都显得严整清晰,井井有条,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七名家点评。

    他停留在一种抽象的意愿里,他要人这种生物不包括在自然里,而是靠在一边站着,然后宣告只有心灵是高贵的。

    左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