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名著全知道-悲惨世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悲惨世界》

    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作者:雨果。

    文体:长篇小说。

    成书年代:1862年。

    一作者介绍。

    维克多·雨果。

    在名作家众多的法国作家行列里,有一位同巴尔扎克、左拉并驾齐驱的巨人,他就是兼有小说家、戏剧家、诗人和政治活动家之称的维克多·雨果(1802~1885年)。雨果的父亲是拿破仑军队的将军,母亲则是波旁王朝的忠诚拥护者。他好像天生与文艺有缘,15岁所写的诗歌得到法兰西学士院几十位院士的交口称誉。雨果天资聪颖,然而更重要的是,他是在母亲的督导下,依靠自己不折不扣的勤奋叩开文学大门的。母亲总是提醒他:”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学,而不在于他的衣着。”

    雨果在刚开始文学创作时,思想是比较保守的。后来由于法国反动统治的日益加剧和自由主义思潮的趋向高涨,雨果开始转变立场。1827年,他为剧本《克伦威尔》发表了《克伦威尔序言》的著名论文,猛烈抨击古典主义,同时提出浪漫主义文学的主张。1851年,雨果开始了19年的流亡生活。流亡期间,雨果一直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的斗争,他写政治讽刺小册子和政治讽刺诗,猛烈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这时期,他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

    雨果最为法国人津津乐道的浪漫事迹是:他于30岁时邂逅26岁的女演员朱丽叶·德鲁埃,并坠入爱河,以后不管他们在一起或分开,雨果每天都要给她写一封情书,直到她75岁去世,将近50年来从未间断,写了将近两万封信。贯穿雨果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二作品档案。

    “七月革命”之后,法国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为首的大资产阶级统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断对雨果进行拉拢,1841年雨果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为法兰西贵族世卿,还当上了贵族院议员。雨果创作中的斗争热情减弱了。

    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在这部作品中,雨果将同情的目光投向在社会底层苦苦求生的人们,将自己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思考凝于其中,提出了拯救世界的法宝人道主义。同时,在这部长篇巨著中,雨果尽情挥洒艺术的魔杖,建造了一座美丽的艺术殿堂。其中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它真实再现了下层人民悲惨的生活和命运,并对此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为了写好这部小说,雨果曾亲自到巴黎等地的贫民窟体验生活。所以他才能用同情的笔触塑造了一批被损害与被侮辱的形象,如冉阿让、芳汀、珂赛特等人。

    三内容概要。

    《悲惨世界》剧照。

    1815年在法国,一位名叫冉阿让的苦役犯在蹲了19年牢房后被释放了。当初他为使他姐姐的一家人免受饥饿而偷了一片面包,被判了5年徒刑。后来由于他屡次越狱而被延长至19年。冉阿让进去时青春年少,出来时已老气横秋。在服刑期间,他过人的膂力令人惊讶不已。

    苦役生涯使他的灵魂一面上升,一面堕落。他走到一个小城。没有人认识他,也没有人理会他。尽管他有钱,旅馆还是拒绝给食宿,他在街尽头的一家破酒馆也遭到了同样待遇。监狱不收留他,狗把他从狗窝中赶了出来。他万念俱灰,悲惨凄凉,累倒在石凳上。经人指点,他敲响了卞福汝主教家的门。主教热情地接待了他。但是,当天晚上,冉阿让偷了主教的银器逃跑了。10岁孩子小瑞尔威的银币也被他抢走。然而,他很快被警察抓住,把被偷的银器和人一起送到主教家中。主教不但没有怪他,反而替他开脱罪名,说银器是他送的,还外加了一对银烛台。目瞪口呆的警察只好放了冉阿让。主教的宽厚、仁慈深深打动了冉阿让。19年来他第一次流下了眼泪。他远走他方,决心重新做人。

    他来到海滨小城蒙特漪,由一名工人做起。由于他聪明肯干,并因一项发明得以自立门户。没有人知道他的来历,只知道他叫马德兰先生。他开了一间工厂,雇了许多工人。他乐善好施,受到市民们的普遍尊重,5年后便被推选为市长,市民对他爱戴备至,惟有警官沙威对其身份表示怀疑。沙威出生于狱中,这对他的生活影响极大。他对职业的狂热态度令人不寒而栗。有一次,他看到市长先生以惊人的臂力救出了被压在车轮下的割风老头,于是便怀疑马德兰就是那个力大无比的苦役犯冉阿让。从此,他暗中对马德兰市长进行调查。

    这时,从巴黎来了一位名叫芳汀的漂亮姑娘。她出身贫寒,有一私生女,寄养在酒店主德纳第家。她进了马德兰的工厂当一名女工。但不久就因有私生女一事而被解雇。马德兰对此一无所知。德纳第是个无赖,滑铁卢战役时,他在战场上专门盗尸。受伤军官彭眉胥被他翻动身体时苏醒过来,以为是德纳第救了他的命,其实钱和表早被德纳第偷走。他利用偷来的钱开了酒店,芳汀的女儿珂赛特成了他敲诈芳汀的摇钱树。芳汀为支付抚养费卖掉了长发、门牙,最后沦为娼妓。警官沙威逮捕了她,使她断了生路。马德兰知道这一切后,决心帮助芳汀。

    恰在此时,一个流浪汉被误认为是潜逃的冉阿让而遭拘捕,众人一口咬定他应被判重罪。沙威将此事告诉了马德兰,并为自己以往误会了他而道歉,马德兰经过激烈的内心斗争,不愿让一个无辜者受害。于是他勇敢地走上公堂,承认自己才是真正的冉阿让。在大家目瞪口呆之际,他把住址留给了法官,然后去医院看望芳汀。沙威跟踪而来,将他强行逮捕。眼看恩人被捕,芳汀气绝身亡。

    后来,冉阿让利用营救一名水手的机会再次逃走。不久他找到德纳第,领走了珂赛特。他渐渐疼爱起这个女孩来。两人来到巴黎租了一处房子住下,相依为命。不料沙威跟踪而来,冉阿让携孩子逃到了一家修道院,遇到了他曾救过的割风老头。冉阿让留在了修道院。

    珂赛特在修道院渐渐长大,冉阿让与她在巴黎一条狭小的街上租房住下。他们常去公园散步。有一个小伙子老站在远处盯着珂赛特。冉阿让为防不测,连夜搬走了。

    这个小伙子名叫马吕斯,就是彭眉胥的儿子。他思想激进,与保守的外祖父闹翻,他对珂赛特一见倾心。马吕斯的邻居叫荣德律特。一天,荣德律特设好圈套,准备敲诈一位先生。马吕斯无意中得悉此事,便立刻去报警,接待他的是警官沙威。沙威给了他一支枪,叫他在危急时刻鸣枪报信。晚上,正当荣德律特一伙对那位先生施暴的时候,马吕斯听到荣德律特自称为德纳第。他想起父亲的遗嘱,没有开枪。危急关头,沙威出现解围。那位受难的先生就是冉阿让。他趁乱溜走了。

    马吕斯和珂赛特双双陷入了爱河,两人经常幽会,感情非常密切。一天晚上,珂赛特告诉他,她和父亲即将去英国。马吕斯请求他的外祖父同意他们的婚事,可是被拒绝了。他绝望而归,发现珂赛特也已不见。这时,巴黎革命者已经开始起义了。马吕斯热血沸腾地加入了朋友们的行列。战斗异常激烈,冉阿让也赶到了街垒。警官沙威潜入街垒侦察被起义者抓住。冉阿让要求由他来处死沙威。他把沙威带到僻静处,却并未处死他。他告诉沙威自己就是冉阿让,然后放了他。沙威带着迷茫的心情走了。

    起义失败了,革命者遭到屠杀。冉阿让背起受伤的马吕斯,躲进了巴黎的下水道。经过数小时奔波,冉阿让找到一个出口。但门却锁着,德纳第拿着钥匙准备勒索钱财。冉阿让给了他一些钱。出来之后,他再次遇见了沙威。沙威内心极度矛盾,信念动摇。他最终放走了冉阿让,自己跳人塞纳河自杀了。马吕斯康复后便与珂赛特结婚了。冉阿让将全部财产都赠给他们,并告诉珂赛特她的身世。冉阿让还向马吕斯讲述了自己的过去,恳求他们允许自己经常来访。但马吕斯误会了冉阿让,竟拒绝他再进自己的家门。冉阿让再次陷入孤独之中,悲哀使他逐渐衰老下去。

    一天,德纳第化名来见马吕斯,想把自己在塞纳河边的遭遇当作秘密换取一笔报酬。从他口中,马吕斯才知道从街垒战中救自己的恩人就是冉阿让。悔恨之际,他立刻和珂赛特赶往冉阿让的住处。此时的冉阿让躺在床上,已奄奄一息,看到他们,他相信这对年轻人是爱他的,也相信自己的过去是清白的。他看着这两个理解他的年轻人,看着那对保存已久的银烛台,看着墙上的十字架,安详地离开了人间。

    四主要人物形象。

    珂赛特。

    珂赛特是那个动乱年代的弱者,是一朵自觉而又顺从地接受了命运安排的脆弱的百合花。从她的儿童时代起,她就不得不忍受没有母爱的童年生活,不得不接受那个被虐待的现实,不得不活在别人快乐而自己痛苦的凄惨景况中。自从她有了冉阿让后,她就只知道他是自己的父亲,从不去深究冉阿让怪癖的生活习惯,也从不怀疑他的单独旅行,甚至不对自己离奇的身世作任何揣测,就好象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她是一个甘于接受命运安排的女人,”和善大方的人儿往往轻易顺从,而珂赛特正属于这种性格。”在还不认识马吕斯之前,她深爱着自己的父亲,当他是自己唯一的天,用马吕斯的话说:”这株可怕的荨麻疼爱并且护卫了这朵百合花。”

    认识马吕斯后,她也依然爱着冉阿让,可是远没有对情人的爱来得热烈,甚至忽略了父亲。从此,她在世上唯一所需的人是马吕斯,并且她的思维也渐渐地被他所占有,”马吕斯和她之间有一种最强的磁力,能使她出自本能或几乎机械地照马吕斯的愿望行事。她感到对‘先生’马吕斯有一定的主意;她就顺从。她的丈夫不用向她说什么,她感到了他那虽没说出但很明显的意图的压力而盲从他。她的服从主要在于不去回忆马吕斯已忘却的事。她毫不费力地做到了。她自己也不知为什么,对此也无可谴责,她的心已变得和丈夫的毫无区别。”

    她疏忽了父亲而不是忘记,但更爱她的丈夫。她已自觉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和内心倾斜天平的情感摆布。”假使珂赛特在她生命的这一关头遇到的是个不检点的放荡男子的爱,她也就完了。”

    作品中,总的来说,珂赛特是幸福的。雨果似乎有意识地保存着这枚胜利的种子,让她不受到任何的伤害,《悲惨世界》中,善良的冉阿让最后在衰竭中孤独地死去,可怜的芳汀也在咳嗽中与骨肉分离,只剩下美丽的珂赛特依然幸福如故。她是胜利果实的象征,是仁爱感化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事物,同时也是共和胜利的产物,尽管大革命始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珂赛特的幸福意味着共和胜利的必然性。

    雨果在作品中通过描写珂赛特幸福美好的生活来暗示大革命的美好前景,宣告珂赛特是一枚胜利的种子,”仁爱”和”共和”下胜利的果实,是大革命胜利的象征。

    冉阿让。

    冉阿让原是个知恩图报重情重义的人。他幼年父母双亡,由姐姐拉扯长大;到他长大成人,姐夫留下7个从一岁到八岁的小外甥离开人世。于是,”他代行父职,帮助姐姐,报答她当年的养育之恩,那是很自然的事,像是一种天职似的,冉阿让甚至做得有些过火。”树枝修剪工薪金微薄,他就到处打短工做苦力,他把自己的整个青春都贡献给那七个小外甥,他没有余暇和余力去顾及自己人生大事,去成家立业。后来,正是不忍心看到那七个小外甥瞪着饥饿的大眼睛,他铤而走险,偷了一块面包,导致了坐牢的厄运。然而,即使坐牢,他的心里仍然惦记着七个外甥,会思量孩子们没有他的日子应该怎么办,为了打听小外甥的消息见他们一面,他一再越狱,不断加刑,累计十九年,但再也没见到他的小外甥。

    此时的冉阿让是法国底层千百万个贫困男子中的一员,无文化、无背景、无依靠,是一个断了线的在天空中翻着跟头的风筝,随时随地有被风吹落到地面的危险。一片面包,使冉阿让从人间坠入地狱,换来了十九个年头的刑罚。在监狱中,他时时刻刻都像个哲人在思考着,审视这极不公平的法律刑罚与这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他承认自己有过失,但认为社会更是难辞其咎。”愿意工作,但缺少工作;愿意劳动,而又缺乏面包。”这究竟是谁的错?十九年的监牢生活就因为一片面包!”处罚是否又苛刻过分呢……这种做法的结果是否构成强者对弱者的谋害,是否构成社会侵犯个人的罪行?”他认为社会对他的遭遇应该负责。”他下定决心,将来总有一天,他要和它算账。”此时的冉阿让是魔鬼是撒旦,他仇视社会,人类,一切事物。”最后变成一种无目标、无止境、凶狠残暴的迫害欲,不问是谁,逢人必害。”他对社会的仇恨全都写在了脸上,出狱的时候”他样子真是凶恶可怕,简直就是恶魔的化身”从一片面包导致了一个人的心灵的恶变,这正是当时法国社会存在的社会悲剧,冉阿让不过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缩影。

    冉阿让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人。从出身、经历、品德、习性各方面来说,他都是一个劳动者。他体现了劳动人民各种优秀的品质,他是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劳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经历与命运,都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这种有社会代表意义的悲怆性,使得《悲惨世界》成为劳苦大众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奋斗的悲怆的史诗。

    这种人道主义同情还推动雨果进行尖锐的社会批判。他把下层人民的苦难,明确归之于”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他整部小说的目的,就在于揭露这种压迫如何”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在《悲惨世界》里,与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同时并存、水乳交融的是,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强烈抗议。在这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不仅是他同情劳动人民的出发点,也是他进行社会批判的一种尺度。

    五精彩篇章推荐。

    一八一五年十月初,距日落前约一点钟,有一个步行的人走进了那小小的迪涅城。稀稀落落的居民在他们家门口或窗前,带着一种不安的心情瞧着这个行人。要碰见一个比他更褴褛的过路人是很不容易的了。他是一个中等身材的人,体格粗壮,正在盛年,可能有四十六或四十八岁。一顶皮檐便帽压齐眉心,把他那被太阳晒黑、淌着大汗的脸遮去了一部分。从他那领上扣一个小银锚的黄粗布衬衫里露出一部分毛茸茸的胸脯,他的领带扭得象根绳子,蓝棉布裤也磨损不堪,一个膝头成了白色,一个膝头有了窟窿;一件破旧褴褛的老灰布衫,左右两肘上都已用麻线缝上了一块绿呢布;他背上有只布袋,装得满满的也扣得紧紧的;手里拿根多节的粗棍,一双没有穿袜子的脚踩在两只钉鞋里,光头,长须。

    汗、热、奔走和徒步旅行替那潦倒的人添上了一种说不出的狼狈神情。

    他的头发原是剃光了的,但现在又茸茸满头了,因为又开始长出了一点,还好象多时没有修剪过似的。

    谁也不认识他,他自然只是一个过路人。他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从南方来的。或是从海滨来的。因为他进迪涅城所走的路,正是七个月前拿破仑皇帝从戛纳去巴黎时所经过的路。这个人一定已走了一整天,他那神气显得异常疲乏。许多住在下城旧区里的妇人看见他在加桑第大路的树底下歇了一回脚,又在那广场尽头的水管里喝了些水。他一定渴极了,因为追着他的那些孩子还看见他在两百步外的那个小菜场的水管下停下来喝了水。

    走到了巴许维街转角的地方,他向左转,朝市政厅走去。他进去,一刻钟过后又走了出来。有个警察坐在门旁的石凳上,那正是三月四日德鲁埃将军立上去向着惊骇万状的迪涅民众宣读茹安港宣言的那条石凳。那汉子脱下他的便帽,向那警察恭恭敬敬行了一个礼。

    警察没有答礼,只仔细打量了他一会,眼光送了他一程,就走到市政厅里去了。

    当时,迪涅有一家华美的旅舍叫”柯耳巴十字架”。旅舍主人是雅甘·拉巴尔。城里的人都认为他是另外一个拉巴尔的亲族,另外那个拉巴尔在格勒诺布尔开着三太子旅舍,并且做过向导。据当时传说,正月间贝特朗将军曾经乔装为车夫,在那一带地方往来过多次,把许多十字勋章分给一些士兵,把大量的拿破仑③分给一些士绅。实在的情形是这样的:皇帝进入格勒诺布尔城以后,不愿住在省长公署里,他谢了那位市长,他说:”我要到一个我认识的好汉家里去住。”他去的地方便是那三太子旅舍。三太子旅舍的那个拉巴尔所得的荣耀一直照射到二十五法里以外的这个柯耳巴十字架旅舍的拉巴尔。城里的人都说他是格勒诺布尔那位的堂兄弟。

    那人正向着这旅舍走去,它是这地方最好的旅舍了。他走进了厨房,厨房的门临街,也和街道一般平。所有的灶都升了火,一炉大火在壁炉里熊熊地烧着。那旅舍主人,同时也就是厨师,从灶心管到锅盏,正忙着照顾,替许多车夫预备一顿丰盛的晚餐,他们可以听见车夫们在隔壁屋子里大声谈笑。凡是旅行过的人都知道再也没有什么人比那些车夫吃得更考究的了。穿在长叉上的一只肥田鼠夹在一串白竹鸡和一串雄山雉中间,在火前转动。炉子上还烹着两条乐愁湖的青鱼和一尾阿绿茨湖的鲈鱼。

    那主人听见门开了,又来了一个新客人,两只眼睛仍望着炉子,也不抬头,他说:

    ”先生要什么?”

    ”吃和睡。”那人说。

    ”再容易也没有,”主人回答说。这时,他转过头,目光射在旅客身上,又接着说:”……要付钱的呀。”

    那人从他布衫的袋里掏出一只大钱包,回答说:

    ”我有钱。”

    ”好,我就来伺候您。”主人说。

    那人把钱包塞回衣袋里,取下行囊,放在门边的地上,手里仍拿着木棍,去坐在火旁边的一张矮凳上。迪涅在山区,十月的夜晚是寒冷的。

    但是,旅舍主人去了又来,来了又去,总在打量这位旅客。

    ”马上有东西吃吗?”那人问。

    ”得稍微等一会儿。”旅舍主人说。

    这时,新来的客人正转过背去烘火,那位象煞有介事的旅舍主人从衣袋里抽出一支铅笔,又从丢在窗台旁小桌子上的那张旧报纸上扯下一角。他在那白报纸边上写了一两行字,又把这张破纸折好,并不封,交给一个好象是他的厨役又同时是他的跑腿的小厮。旅舍主人还在那小伙计耳边说了一句话,小伙计便朝着市政厅的方向跑去了。

    那旅客一点也没有看见这些经过。

    他又问了一次:

    ”马上有东西吃吗?”

    ”还得等一会儿。”旅舍主人说。

    那孩子回来了。他带回了那张纸。主人急忙把它打开,好象一个等候回音的人,他仿佛细心地读了一遍,随后又点头,想了想。他终于朝着那心神似乎不大安定的旅客走上一步。

    ”先生,”他说,”我不能接待您。”

    那个人从他的坐位上半挺着身子。

    ”怎么!您恐怕我不付钱吗?您要不要我先会账?我有钱呢,我告诉您。”

    ”不是为那个。”

    ”那么是为什么?”

    ”您有钱……”

    ”有。”那人说。

    ”但是我,”主人说,”我没有房间。”

    那人和颜悦色地说:”把我安顿在马房里就是了。”

    ”我不能。”

    ”为什么?”

    ”那些马把所有的地方都占了。”

    ”那么,”那人又说,”阁楼上面的一个角落也可以。一捆草就够了。我们吃了饭再看吧。”

    ”我不能开饭给您吃。”

    那个外来人对这种有分寸而又坚硬的表示感到严重了,他站立起来。

    ”哈!笑话!我快饿死了,我。太阳出来,我就走起。走了十二法里①的路程。我并不是不付钱。我要吃。”

    ”我一点东西也没有。”旅舍主人说。

    那汉子放声大笑,转身朝着那炉灶。

    ”没有东西!那是什么?”

    ”那些东西全是客人定了的。”

    ”谁定的?”

    ”那些车夫先生定了的。”

    ”他们多少人?”

    ”十二个人。”

    ”那里有二十个人吃的东西。”

    ”那都是预先定好并且付了钱的。”

    那个人又坐下去,用同样的口吻说:

    ”我已经到了这客栈里,我饿了,我不走。”

    那主人弯下身子,凑到他耳边,用一种使他吃惊的口吻说:

    ”快走。”

    这时,那旅客弯下腰去了,用他棍子的铁梢拨着火里的红炭,他蓦地转过身来,正要开口辩驳,可是那旅舍主人的眼睛盯着他,照先头一样低声说:

    ”我说,废话已经说够了。您要我说出您的姓名吗?您叫冉阿让。现在您要我说出您是什么人吗?您进来时,我一见心里就有些疑惑,我已派人到市政厅去过了,这是那里的回信。

    您认识字吗?”

    他一面那样说,一面把那张完全打开了的、从旅舍到市政厅、又从市政厅转回旅舍的纸递给那客人看。客人在纸上瞟了一眼。旅舍主人停了一会不响,接着又说:

    ”无论对什么人,我素来都是客客气气的,您还是走吧。”

    那人低下了头,拾起他那只放在地上的布袋走了。

    他沿着那条大街走去。好象一个受了侮辱、满腔委屈的人,他紧靠着墙壁,信步往前走。他的头一次也没有回转过。假使他回转头来,他就会看见那柯耳巴十字架的旅舍主人正立在他门口,旅舍里的旅客和路上的行人都围着他,在那里指手画脚,说长论短;并且从那一堆人的惊疑的目光里,他还可以猜想到他的出现不久就要搞得满城风雨。

    那些经过,他完全没有瞧见。心情沮丧的人,总是不朝后面看的。他们只觉得恶运正追着他们。

    他那样走了一些时候,不停地往前走,信步穿过了许多街道,都是他不认识的,忘了自身的疲乏,人在颓丧时是常有这种情况的。忽然,他感到饿得难熬。天也要黑了。他向四周望去,想发现一处可以过夜的地方。

    那家华丽的旅馆既享以闭门羹,他便想找一家简陋的酒店,一所穷苦的破屋。

    恰好在那条街的尽头,燃起了一盏灯,在半明半暗的暮色中,显出一根松枝,悬在一条曲铁上。他向那地方走去。

    那确是一家酒店。就是沙佛街上的那家酒店。

    那行人停了一会,从玻璃窗口望那酒家底层厅房的内部,看见桌上的灯正点着,壁炉里的火也正燃着。几个人在里面喝酒。老板也傍着火。一只挂在吊钩上的铁锅在火焰中烧得发响。

    这家酒店,同时也是一种客栈,它有两扇门,一扇临街,另一扇通一个粪土混积的小天井。

    那行人不敢由临街的门进去。他先溜进天井,待了一会,再轻轻地提起门闩,把门推开。

    ”来的是谁?”那老板问。

    ”一个想吃晚饭和过夜的人。”

    ”好的,这儿有饭吃,也有地方可以住。”

    跟着,他进去了。那些正在喝酒的人全都转过头来。他这面有灯光照着,那面有火光照着。当他解下那口袋时,大家都打量了他好一会儿。那老板向他说:

    ”这儿有火,晚餐也正在锅里煮着。您来烤烤火吧,伙计。”

    他走去坐在炉边,把那两只累伤了的脚伸到火前,一阵香味从锅里冲出。他的脸仍被那顶压到眉心的便帽半遮着,当时所能辨别出来的只是一种若隐若现的舒适神情,同时又搀杂着另外一种由于长期苦痛而起的愁容。

    那是一副坚强有力而又忧郁的侧形。这相貌是稀有的,一眼看去象是谦卑,看到后来,却又严肃。眼睛在眉毛下炯炯发光,正象荆棘丛中的一堆火。

    当时,在那些围着桌子坐下的人中有个鱼贩子。他在走进沙佛街这家酒店以前,到过拉巴尔的旅舍,把他的马寄放在马房里,当天早晨他又偶然碰见过这个面恶的外来人在阿塞湾和……(我已忘了那地名,我想是爱斯古布龙)之间走着。那外来人在遇见他时曾请求让他坐在马臀上,他当时已显得非常困顿了,那鱼贩子却一面支吾,一面加鞭走了。半点钟以前,那鱼贩子也是围着雅甘·拉巴尔那堆人中的一个,并且他亲自把当天早晨那次不愉快的遭遇告诉了柯耳巴十字架旅舍里的那些人。这时他从他座上向那酒店老板使了个眼色。酒店老板就走到他身边。彼此低声交谈了几句。那个赶路的客人却正在想他的心事。

    酒店老板回到壁炉旁边,突然把手放在那人的肩上,向他说:

    ”你得离开此地。”

    那个生客转过身来,低声下气地说:

    ”唉!您知道?”

    ”我知道。”

    ”他们把我从那个旅舍里撵了出来。”

    ”又要把你从这儿赶出去。”

    ”您要我到什么地方去呢?”

    ”到旁的地方去。”

    那人提起他的棍和布袋,走了。

    他走出店门,又遇到几个孩子,扔着石子打他,那起孩子是从柯耳巴十字架跟来,专在门口候他出来的。他狼狈地回转来,扬着棍子表示要打,孩子们也就象一群小鸟似的散了。

    他走过监狱,监狱的大门上垂着一根拉钟的铁链。他便拉动那口钟。

    墙上的一个小洞开了。

    ”看守先生,”他说,一面恭恭敬敬地脱下他的便帽,”您可愿意开开牢门让我住一宵?”

    有个人的声音回答说:

    ”监牢又不是客栈。你得先叫人逮捕你。这门才会替你开。”

    那小墙洞又闭上了。

    他走到一条有许多花园的小街。其中的几处只用篱笆围着,那样可以使街道显得更生动。在那些花园和篱笆之间,他看见一所小平房的窗子里有灯光。他从那玻璃窗朝里看,正好象他先头望那酒店一样。那是一大间用灰浆刷白了的屋子,里面有一张床,床上铺着印花棉布的床单,屋角里有只摇篮,几张木椅,墙上挂着一枝双管枪。屋子中间有桌子,桌上正摆着食物。一盏铜灯照着那块洁白宽大的台布,一把灿烂如银的盛满了酒的锡壶和一只热气腾腾的栗黄汤钵。桌子旁边坐着一个四十岁左右喜笑颜开的男子,他用膝头颠着一个小孩,逗他跳跃。一个年纪正轻的妇人在他旁边喂另外一个婴孩的奶。父亲笑着,孩子笑着,母亲也微微地笑着。

    这个异乡人在那种温柔宁静的景物前出了一会神。他心里想着什么?只有他自己才能说出来。也许他正想着那样一个快乐的家庭应当是肯待客的吧,他在眼前的那片福地上也许找得着一点恻隐之心吧。

    他在玻璃窗上极轻地敲了一下。

    没有人听见。

    他敲第二下。

    他听见那妇人说:

    ”当家的,好象有人敲门。”

    ”没有。”她丈夫回答。

    他敲第三下。

    那丈夫立起来,拿着灯,走去把门开了。

    他是一个身材高大,半农半工模样的人。身上围着一件宽大的皮围裙,一直围到他的左肩,围裙里有一个铁锤、一条红手巾、一只火药匣、各式各样的东西,都由一根腰带兜住,在他的肚子上鼓起来。他的头朝后仰着,一件翻领衬衫大大敞开,露出了白皙光滑的牛脖子。他有浓厚的眉毛,腮帮上留着一大片黑胡须,眼睛不凹,下颏突出,在那样的面貌上,有一种说不出的怡然自得的神气。

    ”先生,”那过路人说,”请原谅。假使我出钱,您能给我一盆汤,让我在园里那棚子里的角上睡一宵?请您说,您可以吗,假使我出钱的话?”

    ”您是谁?”那房子的主人问。

    那人回答说:

    ”我是从壁马松来的。我走了一整天,我走了十二法里。您同意吗?假使我出钱?”

    ”我并不拒绝留宿一个肯付钱的正派人,”那农人说,”但是您为什么不去找客栈呢?”

    ”客栈里没有地方了。”

    ”笑话!没有的事。今天又不是演杂技的日子,又不是赶集的日子。您到拉巴尔家去过没有?”

    ”去过了。”

    ”怎样呢?”

    那过路人感到为难,他回答说:

    ”我不知道,他不肯接待我。”

    ”您到沙佛街上那叫做什么的家里去过没有?”

    那个外来人更感困难了,他吞吞吐吐地说:

    ”他也不肯接待我。”

    那农民的脸上立刻起了戒惧的神情,他从头到脚打量那陌生人,并且忽然用一种战栗的声音喊着说:

    ”难道您就是那个人吗?……”

    他又对那外来人看了一眼,向后退三步,把灯放在桌上,从墙上取下了他的枪。

    那妇人听见那农民说”难道您就是那个人吗?……”以后,也立了起来,抱着她的两个孩子,赶忙躲在她丈夫背后,惊慌失措地瞧着那个陌生人,敞着胸口,睁大了眼睛,她低声说:”佐马洛德。”这些动作比我们想象的还快些。屋主把那”人”当作毒蛇观察了一番之后,又回到门前,说道:

    ”滚!”

    ”求您做做好事,”那人又说,”给我一杯水吧!”

    ”给你一枪!”农民说。

    随后他把门使劲关上,那人还听见他推动两条大门闩的声音。过一会儿,板窗也关上了,一阵上铁门的声音直达外面。

    天越来越黑了。阿尔卑斯山中已经起了冷风。那个无家可归的人从苍茫的暮色中看见街边的一个花园里有个茅棚,望去仿佛是草墩搭起来的。他下定决心,越过一道木栅栏,便到了那园里。他朝着那茅棚走去,它的门只是一个狭而很低的洞,正象那些筑路工人替自己在道旁盖起的那种风雨棚。他当然也认为那确实是一个筑路工人歇脚的地方,现在他感到又冷又饿,实在难熬。他虽然已不再希望得到食物,但至少那还是一个避寒的地方。那种棚子照例在晚上是没有人住的。他全身躺下,爬了进去。里面相当温暖,地上还铺了一层麦秸。他在那上面躺了一会,他实在太疲倦了,一点也不能动。随后,因为他背上还压着一个口袋,使他很不舒服,再说,这正是一个现成的枕头,他便动手解开那捆口袋的皮带。正在这时,他忽然听见一阵粗暴的声音。他抬起眼睛。黑暗中瞧见在那茅棚的洞口显出一只大狗头。

    原来那是一个狗窝。

    他自己本是胆大力壮,猛不可当的人,他拿起他的棍子,当作武器,拿着布袋当作藤牌,慢慢地从那狗窝里爬了出来,只是他那身褴褛的衣服已变得更加破烂了。

    他又走出花园,逼得朝后退出去,运用棍术教师们所谓”盖蔷薇”的那种棍法去招架那条恶狗。

    他费尽力气,越过木栅栏,回到了街心,孤零零,没有栖身之所,没有避风雨的地方,连那堆麦秸和那个不堪的狗窝也不容他涉足,他就让自己落(不是坐)在一块石头上,有个过路人仿佛听见他骂道:”我连狗也不如了!”

    不久,他又立起来,往前走。他出了城,希望能在田野中找到一棵树或是一个干草堆,可以靠一下。

    他那样走了一段时间,老低着头。直到他感到自己已和那些人家离得远了,他才抬起眼睛,四面张望。他已到了田野中,在他前面,有一片矮丘,丘上覆着齐地割了的麦茬,那矮丘在收获之后就象推光了的头一样。

    天边已全黑了,那不仅是夜间的黑暗,仿佛还有极低的云层,压在那一片矮丘上面,继又渐渐浮起,满布天空。但是,由于月亮正待上来,穹苍中也还留着一点暮色的余辉,浮云朵朵,在天空构成了一种乳白的圆顶,一线微光从那顶上反照下来。

    因此地面反比天空显得稍亮一些,那是一种特别阴森的景色,那片矮丘的轮廓,荒凉枯瘦,被黑暗的天边衬托得模糊难辨,色如死灰。所有这一切都是丑恶、卑陋、黯淡、无意义的。在那片田野中和矮丘上,空无所有,只见一棵不成形的树,在和这个流浪人相距几步的地方,蜷曲着它的枝干,摇曳不定。

    显然,这个人在智慧方面和精神方面都谈不上有那些细腻的习气,因而对事物的神秘现象也就无动于衷;可是当时,在那样的天空中,那样的矮丘上,那样的原野里,那样的树杪头,却有一种惊心动魄的凄凉意味,因此他在凝神伫立一阵以后,也就猛然折回头走了。有些人的本能常使他们感到自然界是含有恶意的。

    他顺着原路回去。迪涅的城门都已关上了。迪涅城在宗教战争中受过围攻,直到一八一五年,它周围还有那种加建了方形碉楼的旧城墙,日后才被拆毁。他便经过那样一个缺口回到城里。

    当时应已是晚上八点钟了,因为他不认识街道,他只得信步走去。他这样走到了省长公署,过后又到了教士培养所。在经过天主堂广场时,他狠狠地对着天主堂扬起了拳头。

    在那广场角上有个印刷局。从前拿破仑在厄尔巴岛上亲自口授,继又带回大陆的诏书及《羽林军告军人书》便是在这个印刷局里第一次排印的。

    他已经困惫不堪,也不再希望什么,便走到那印刷局门前的石凳上躺下来。

    恰巧有个老妇人从那天主堂里出来,她看见这个人躺在黑暗里,便说:

    ”您在这儿干什么,朋友?”

    他气冲冲地、粗暴地回答说:

    ”您瞧见的,老太婆,我在睡觉。”

    那老太婆,确也当得起这个称呼,她是R侯爵夫人。

    ”睡在这石凳上吗?”她又问。

    ”我已经睡了十九年的木板褥子,”那人说,”今天要来睡睡石板褥子了。”

    ”您当过兵吗?”

    ”是呀,老太婆。当过兵。”

    ”您为什么不到客栈里去?”

    ”因为我没有钱。”

    ”唉!”R夫人说,”我荷包里也只有四个苏。”

    ”给我就是。”

    那人拿了那四个苏。R夫人继续说:

    ”这一点钱,不够您住客栈。不过您去试过没有?您总不能就这样过夜呀。您一定又饿又冷。也许会有人做好事,让您住一宵。”

    ”所有的门我都敲过了。”

    ”怎样呢?”

    ”没有一个地方不把我撵走。”

    ”老太婆”推着那人的胳膊,把广场对面主教院旁边的一所矮房子指给他看。

    ”所有的门,”她又说,”您都敲过了?”

    ”敲过了。”

    ”敲过那扇没有呢?”

    ”没有。”

    ”去敲那扇去。”

    节选自第二卷第1节。

    六文学成就。

    小说成功塑造了警犬式的侦探沙威。还有法国文学史上最动人的儿童形象之一小英雄格夫罗舍。这一些性格鲜明的人物使作品光彩照人。另外,小说在时空上跨度极大。时间从拿破仑的衰亡直至巴黎公社起义,整整20余年。在地点转换和重大历史事件穿插上具备了现实主义作品的特质。但小说之所以备受读者喜爱,无疑是由于浪漫主义手法的发挥。情节的曲折变化使故事充满戏剧性,引人人胜。沙威多次跟踪追捕冉阿让,冉阿让巧妙脱身,写得波澜起伏,一些主人公的经历独立成章,其中插入不少惊险情节,往往奇峰突起,出人意料。情节的传奇性是小说的主要成就之一。

    《悲惨世界》的出版引起了世人的反响。小说出版当天,清晨6点人们已将书店挤得水泄不通。没多久,5万册书销售一空。此书也成为雨果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艺术精品。小说在社会上影响巨大,成为19世纪法律和社会改革运动的重大推动力,时至今日,仍是欧洲工人最喜爱的一部小说。当时的一位评论家惊恐地称:”《悲惨世界》是部危险的书……。劳动大众会由此传染上比谋杀欲更危险的情绪,即对办不到的事情的渴望。”

    文学史家们把《悲惨世界》视为新剧和新小说的重要先驱之一。雨果的崇拜者中有像左拉这样的新一辈著名作家,同时,这部小说也很受托尔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推崇,并对俄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这部小说曾被拍成电影和戏剧,成为人们家喻户晓的一部名篇。

    七名家点评。

    雨果作为一个讲坛和诗人,他像暴风一样轰响在世界上,唤醒人心灵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他教导一切人爱生活、美善、真理和法兰西。

    高尔基。

    这部著作《悲惨世界》是写仁爱的书,即是一部为激发仁爱精神而写的;这是一部提出疑问的书,一部摆出令人可怕、令人悲痛的社会复杂问题的书。

    波德莱尔。

    雨果的文学热情,与那些隐匿于自己个人的生活世界中,玩弄着近乎独语的、令人费解的语言文字的所谓现代作家的”高雅矜贵”的气派绝然无缘。

    池田大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