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名著全知道-名人传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名人传》

    一部激情澎湃的传记小说。

    作者:罗曼·罗兰。

    文体:传记小说。

    成书年代:不详。

    一作者介绍。

    罗曼·罗兰。

    《名人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1866~1944年)的重要作品之一。1866年1月29日,罗曼·罗兰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父亲是公证人,是城里德高望重的绅士。罗曼·罗兰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是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斗士的精神和信仰,而母亲带给他的是来自女隐修院的探索精神,艺术感受力音乐性的、神秘的敏感,二者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补充,这影响到他以后的创作主要致力于文学和音乐两方面。

    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这时期他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

    罗曼·罗兰的创作大致可以20世纪3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主要有取材于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戏剧集》,包括《群狼》(1898)、《丹东)(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剧本8部;英雄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对战争、反对一切暴力、害怕集体主义制度妨害个人”精神独立”等思想的论文。后期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与子》(旧译《欣悦的灵魂》)4部:《阿耐蒂和西勒维》(1922)、《夏天》

    (1924)、《母与子》(1927)、《女预言家》(1933)和一系列散文、回忆录、论文等。特别是1931年,他发表了《向过去告别》一文,批判了自己过去所走过的道路,从此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保卫和平的活动,成为进步的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艺战士。

    二作品档案。

    《名人传》

    1886年,罗曼·罗兰怀抱着崇高的社会理想和热情,考取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而周围的现实却让他苦闷困惑,于是他给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信寻求生活的答案。托尔斯泰很热情地写了一封二三十页长的回信,托尔斯泰”不以暴力抗恶”“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博爱”等思想对他产生深刻影响;其民主主义、对资本主义世界及其文化的批判,又形成了罗曼·罗兰世界观和创作中最突出的优点。20世纪初,在物质利益决定一切,欺小凌弱和暴力成为国际秩序的时代,需要的是高贵的精神,甘愿自我牺牲、以痛苦为人类献祭的榜样。罗曼·罗兰把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希望寄托在”英雄”人物的身上,他要为他心中理想的精神巨子立传,让人们”呼吸到英雄的气息”,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创造光辉夺目的太阳。他制订了详细的创作计划,并先后写成《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等”名人传记”。

    三内容概要。

    《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

    《贝多芬传》: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

    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别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生活困苦,没有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作风。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这个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米开朗琪罗传》:该传记分上下编,上编”战斗”,下编”舍弃”和尾声”死”。1475年3月6日,米开朗琪罗出生于卡森蒂诺地方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琪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使他的老师为之忌妒。一年后他们分手了,米开朗琪罗转入一所雕塑学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提高了。

    1505年3月,米开朗琪罗被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征召去替他造陵墓。不久,又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1527年米开朗琪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革命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蔽地找了出来,米开朗琪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琪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刚到罗马,又被他的新主人保罗三世抓住了。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无休止地替别人干活。

    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琪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14日他开始发烧,不久,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终于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托尔斯泰传》: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第二年,他创作出了《童年》、《少年》等优秀作品。俄土战争期间,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快乐的。

    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后来病死在一个小火车站上。

    四主要人物形象。

    贝多芬。

    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穿着讲究,目光犀利而且准确,眼中有一股奇异的力量,反映出他内心思想的丰富。他渴望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但却遭受失败,不得不承受感情的煎熬,同时以顽强的毅力投入到音乐的创作中去,写出了一系列辉煌的作品,后来他又不幸耳聋,但他在肉体和心灵的双重痛苦的重压下仍然保持着不屈不挠的高昂的斗争精神和巨大的创造力。他任何时候都决不向命运屈服,任何事情都不能使他停止前进,放弃自己钟爱的事业。他是一个心灵伟大的音乐大师,性格激昂,有着伟大的人格,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对讨厌的人也能忍耐,有着对于音乐超常的天赋,能够捕捉音乐的灵感,他抓住了大自然的精髓。他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贝多芬是一个不幸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但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予世界。

    米开朗琪罗。

    内心丰富,思想唯美,在艺术上的创造无与伦比。对于自己喜爱的艺术工作,他有主见,有计划,有独到的想法,以无穷的精力永远追求艺术上的尽善尽美;而且对于爱情,他纯洁,他虔诚。但是同时,他的意志却不是英雄式的,他的精神软弱无力,心地胆怯,优柔寡断,谨小慎微,只能挣扎而没有勇气和力量去奋斗。他只知道夜以继日地工作,别的什么都不想,他对自己的懦弱也感到羞耻,他厌恶自己,却没有力量去改变。他过于节俭,固执,内心忧郁,孤独,多疑,猜疑他的敌人,猜疑他的朋友,猜疑所有的人,他经常为种种思虑而苦闷,有悲观主义倾向,而对困难他会痛苦、烦躁,甚至绝望,没有一种乐观的精神支撑,这严重影响了他的工作进步。危险来临的时候,他的第一个动作是逃避,但经过一番磨难后,他反而要强制他的肉体和精神去忍受危险。他是一个极其矛盾的悲剧人物。

    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容貌丑陋,这使他自己都感到伤心绝望,但他绝对真诚可靠,勇于尽责,胸中燃烧着热情之火和爱国之心,为了自己的祖国他甘愿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在文学上他是一个巨匠,他想法独特、大胆,精力充沛,永不放弃艺术,从没有中断他的艺术创作。但是他有时有对于自己贵族出身的无聊的骄傲和自大,会本能的反对大家所承认的一切判断,对于一般的潮流感到厌恶,对于人群表现出猜疑,对于人类理性暗藏着轻蔑,他永不相信别人的真诚。但是他伟大,因为他博爱,渴望得到真正幸福的爱情,同情群众,从不以斗争的态度对付他的含有挑战性的对手。托尔斯泰诚实,倔强,是一个有着一颗纯粹的基督徒灵魂的英雄。

    五精彩篇章推荐。

    他矮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皮肤才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额角隆起,宽大无比。乌黑6《头发,异手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萨头上的乱蛇”。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不能分辨它们微妙的区别。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犷野的光,所以大家总以为是黑的;其实却是灰蓝的。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时才大张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们真正的思想。他往往用忧郁的目光向天凝视。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一张细腻的嘴巴,但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牙床结实得厉害,似乎可以磕破核桃。左边的下巴有一个深陷的小窝,使他的脸显得古怪地不对称。据莫舍勒斯说:”他的微笑是很美的,谈话之间有一副往往可爱而令人高兴的神气。但另一方面,他的笑却是不愉快的,粗野的,难看的,并且为时很短。”那是一个不惯于欢乐的人的笑。他通常的表情是忧郁的,显示出”一种无可疗治的哀伤”。1825年,雷斯塔伯说看见”他温柔的眼睛及其剧烈的痛苦”时,他需要竭尽全力才能止住眼泪。一年以后,布劳恩塔尔在一家酒店里遇见他,坐在一隅抽着一支长烟斗,闭着眼睛,那是他临死以前与日俱增的习惯。一个朋友向他说话,他悲哀地微笑,从袋里掏出一本小小的谈话手册,然后用着聋子惯有的尖锐的声音,教人家把要说的话写下来。他的脸色时常变化,或是在钢琴上被人无意中撞见的时候,或是突然有所感应的时候,有时甚至在街上,使路人大为吃惊。”脸上的肌肉突然隆起,血管膨胀;犷野的眼睛变得加倍可怕;嘴巴发抖;仿佛一个魔术家召来了妖魔而反被妖魔制服一般”。那是莎士比亚的面目。

    节选自《贝多芬传》

    他是孤独的。他恨人;他亦被人恨。他爱人;他不被人爱。人们对他又是钦佩,支是畏惧。晚年,他令人发生一种宗教般的尊敬。他威临着他的时代。那时,他稍微镇静了些。他从高处看人,人们从低处看他。他从没有休息,也从没有最微贱的生灵所享受的温柔即在一生能有一分钟的时间在别人的爱抚中睡眠。妇人的爱情于他是无缘的。在这荒漠的天空,只有维多利亚·科隆娜的冷静而纯洁的友谊,如明星一般照耀了一刹那。周围尽是黑夜,他的思想如流星一般在黑暗中剧烈旋转,他的意念与幻梦在其中回荡。贝多芬却从没有这种情境。因为这黑夜即在米开朗琪罗自己的心中。贝多芬的忧郁是人类的过失;他天性是快乐的,他希望快乐。米开朗琪罗却是内心忧郁,这忧郁令人害怕,一切的人本能地逃避他。他在周围造成一片空虚。

    这还算不得什么。最坏的并非是成为孤独,却是对自己亦孤独了,和自己也不能生活,不能为自己的主宰,而且否认自己,与自己斗争,毁坏自己。他的心魂永远在欺妄他的天才。人们时常说起他有一种”反对自己”的宿命,使他不能实现他任何伟大的计划。这宿命便是他自己。他的不幸的关键足以解释他一生的悲剧而为人们所最少看到或不敢去看的关键只是缺乏意志和赋性懦怯。

    节选自《米开朗琪罗传》

    “那时我还没有五十岁,”他说,“我爱,我亦被爱,我有好的孩子,大的土地,光荣健康,体质的与精神的力强;我能如一个农人一般刈苹;我连续工作十小时不觉疲倦。突然,我的生命停止了。我能呼吸,吃,喝,睡眠。但这并非生活。我已没有愿欲了。我知道我无所愿欲。我连认识真理都不希望了。所谓真理是:人生是不合理的。我那时到了深渊前面,我显然看到在我之前除了死以外什么也没有。我,身体强健而幸福的人,我感到再不能生活下去。一种无可抑制的力驱使我要摆脱生命。……我不说我那时要自杀。要把我推到生命以外去的力量比我更强;这是和我以前对于生命的憧憬有些相似,不过是相反的罢了。我不得不和我自己施用策略,使我不至让步得太快。我这幸福的人,竟要把绳子藏起以防止我在室内的几个衣橱之间自缢。我也不复挟着枪去打猎了,恐怕会使我起意。我觉得我的生命好似什么人和我戏弄的一场恶作剧。四十年的工作,痛苦;进步,使我看到的却是一无所有!什么都没有。将来,我只留下一副腐蚀的骸骨与无数的虫蛆……只在沉醉于人生的,时候一个人才能生活;但醉意一经消灭,便只、看见一切是欺诈,虚妄的欺诈……家庭与艺术已不能使我满足。家庭,这是些和我一样的可怜虫。艺术是人生的一面镜子。当人生变得无意义时,镜子的游戏也不会令人觉得好玩了。最坏的,是我还不能退忍。我仿佛是一个迷失在森林中的人,极端愤恨着,因为是迷失了,到处乱跑不能自止,虽然他明白多跑一分钟,便更加迷失得厉害……”节选自《托尔斯泰》

    六文学成就。

    《名人传》最大的艺术特色是激情澎湃的文笔。在同厄运作斗争的巨人面前,罗曼·罗兰压抑不住自己的激情和崇拜之心,这是传主们人格魅力的体现。除此之外,由于罗曼·罗兰同样身处人生的苦恼之中,在同样的境遇之下,作者同作品中主人翁的心灵也是相通的。当作者写作《贝多芬传》的时候,”正经历着一个骚乱不安的时期,充满着兼有毁灭和更新作用的雷雨。我逃出了巴黎,来到了我童年的伴侣,曾经在人生的战场上屡次撑持我的贝多芬那边,寻觅十天的休息”。当时作者也处在人生的低谷,围绕着他的是来自人们的误解和谩骂,是苦难让作者和巨人们声气相通,也让作者在文化巨人们的身上看到了苦难对人生的激励作用,感同身受之下,笔端强烈的感情自然而然倾泻而出了。

    在写作上,《名人传》另外一个鲜明的特色是重点突出,用有限的笔墨和篇幅刻画出了三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人物传记的通常写法,一般是依照时间的顺序依次描写人物的一生经历。然而罗曼·罗兰并没有局限于这种一般的体例,他在忠实于人物生平经历的同时匠心独运、巧妙安排,避免了平铺直叙和拖沓冗长,甚至我们可以说,罗曼·罗兰用散文的笔调写人物传记,在短短的篇幅中既充分调动起读者的激情,同时又让人感受到一种波澜起伏的气势,这正是作者写作技艺高超的地方。罗曼·罗兰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一种高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处处巧妙地运用了议论。在《名人传》中,作者时时跳出记叙之外,讲述自己的感受,对书中的人物表示自己的同情和敬佩。比如罗兰写道:“然而痛苦已在扣门;它一朝住在他身上之后就永远不再隐退。”这句议论的话既投射出了强烈的同情,同时也结束了对贝多芬的前半生生活的记叙,从描写他遭遇的生活苦难人手,开始了对贝多芬后半生的记叙。议论在书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而议论手法运用的巧妙,是这本书成功的关键之一。

    七名家点评。

    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过劫难磨练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是我15年来与日俱增的信念。而这一切都是由于贝多芬的启示。

    傅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