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名著全知道-童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童年》

    一部乐观主义小说。

    作者:高尔基。

    文体:小说。

    成书年代:1914年。

    一作者介绍。

    高尔基。

    高尔基,全名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是跨沙皇俄国、前苏联两个历史时期的作家。他既是俄国无产阶级文学的代表,又是前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出生在俄国中部的一个普通的木匠家庭,幼年丧父,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他读过两年书,11岁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会的课堂。1889年高尔基开始文学创作,1892年第一部短篇小说《马卡尔·一楚德拉》问世,1898年两卷集《随笔志短篇小说》出版,从此成为欧洲闻名的作家。

    1905年1月9日,沙皇政府制造了”流血星期日”事件,高尔基挺身而出,号召人民与专制制度作坚决的斗争。革命失败后,高尔基到欧洲和美国去宣传革命,筹措经费。1906年高尔基在美国他创作了被列宁称之为”一本非常及时的书”《母亲》。在准备十月革命的年代里,高尔基完成了自传性的三部曲中的前两部《童年》(1914)和《在人间》(1916)第三部《我的大学》与1923年完成。其后高尔基创作的主要作品还有长篇杰作《阿尔达莫夫家的》(1925)和史诗性的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十月革命胜利以后,高尔基领导苏联文艺界,培养青年作家。1921年因肺病出国疗养,1928年回国,1934年主持召开了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主席。1936年6月18日病逝。

    二作品档案。

    《童年》

    1893年,高尔基写了两部草稿,叫做《使我心灵蒙受创伤的事实和思绪》和《传记》。这两部草稿中的某些场面接近《童年》和《在人间》这两部中篇小说中描写的一些情节。1906年,高尔基在美国逗留期间,产生了写自传性小说的想法。“有好多文学写作计划,”他通知拉迪日尼可大说,”顺便又想起写自传了……“伟大的作家认为发表自传会有助于为布尔什维克党筹集资金。安德列耶娃在其回忆录中谈到列宁曾建议高尔基创作一部关于他生平的作品。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对弗拉基米尔·伊里奇讲述过关于尼日尼·诺夫戈罗、伏尔加河、自己的童年、祖母阿库林娜·伊凡诺芙娜、自己的青少年时代、自己的流浪生活。回忆起自己的父亲。关于外祖父的谈论尤其多……列宁有一次对高尔基说:”您应该把这些全写下来,老朋友应该写,这一切都是非常有益的、非常有益……”高尔基马上住口不讲了,他惶惑地咳了几声,不太高兴地说:“我一定写……总有一天会写的。”《童年》这部自传性质的小说,直接受到列宁的影响。

    在20世纪头10年,他实现了这一诺言。《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以自己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为题材而创作的自传体三部曲。高尔基对待自传性三部曲的创作非常认真。高尔基十分熟悉人民,这并不单是由于他亲身的生活经历。他还以一个艺术大师的锐敏目光研究过资产阶级贵族阶级制度下劳动人民的生活,尤其是在反动时期和苦命新高潮的时期,高尔基把劳动人民遭受残酷剥削的画面赤祼祼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表达了普通人民的想法和期望,所以,不可把自传性三部曲仅看成是这位伟大艺术家的生平自述,这同时也是一部卓越的艺术作品,它根据高尔基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俄国生活的典型特征。这也是这套自传三部曲不同于90年代的自传初稿之处。

    三内容概要。

    小说的主人公是阿廖莎。他3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不久,他和母亲与外祖母把他带到外祖父家。外祖父开着一个不大的染坊,生活还算宽裕,但为人残酷、专横而又吝啬。当时阿廖莎的两个舅舅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莎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在这个家庭里弥漫着人与人之间的炽热的仇恨之雾,大人之间相互仇恨,充满敌意,有时小孩子也成了他们发汇怒发的对象。

    刚到外祖父家不久,阿廖莎看到大人能把白布变成五颜六色的东西觉得很好玩。一天他在表兄萨莎的怂恿下把过节用的白桌布染成了黑色。结果被外祖母发现了,他惊叫一声,甚至哭了起来,但她决定把这事瞒着,也许能糊弄过去。然而萨莎身外祖父告了密,喜怒无常的外祖父顿时大动肝火,不顾外祖母的阻拦,将阿廖莎狠狠地揍了一顿,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从这以后,阿了莎对周围的人和事开始倍加小心,他开始仔细观察人们,对自己和别人所蒙受的屈辱和痛苦也感觉很敏锐。使他感到最大悲哀的是他最敬爱的母亲,她在外祖父眼里简直毫无地位,她也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同时阿廖莎也逐渐明白了妨碍母亲幸福的正是他自己。母亲说了:”若不是你这个阿廖莎,我早就离开这儿啦。在这个地狱里,我真活不下去!”有一天他的母亲因为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丢下他离开了这个家庭。这以后在周围冷冰冰的世界里,只有久祖母一个人使他感受到深深的爱,外祖母成了阿廖莎最知心、最亲近的人,外祖母对这个成了孤儿的外孙总是特别疼爱,在每件事情上她都小心地庇护着他,她还讲一些童话和民间故事来安慰他。外祖母那动人的歌声和优美的民间故事给小阿廖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天夜里,外祖父的染坊突然失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这场大火把染坊化为灰烬,于是外祖父只好让两个儿子分家,自己搬了出去,买了一处房子居住。搬家后,阿廖莎仍然和外祖父、外祖母住在一起,外祖父教他识字,外祖母给他讲童话和故事,唱歌给他听。不久外祖父又搬到了另一所房子中去住。在这个新居附近,阿廖莎常常看到人们毫无理由地互相攻击,互相辱骂,互相伤害,当然也遇到过善良的人们,然而正国为他们的善良老实,反倒使别人更轻易地伤害他们。在所有的房客中,阿廖莎最喜欢一个被称作”好事情”的人。”好事情”先生衣衫褴褛,不修边幅,身上老带着化学试剂的气味。他孤言寡语,却对阿廖莎非常和蔼。他要阿廖莎好好学写字,好把外祖母这些优美动听的故事记下来。阿廖莎和他成了好朋友,但他被撵走了,因为外祖母怕他说他”邪魔鬼道的”,外祖父也说他是上帝的敌人。气得阿廖莎大叫:”你们全是混蛋!”

    阿廖沙和外祖父。

    在一天早晨,母亲突然回来了。但是母亲的变化让阿廖莎痛心。一开始她还热心地教阿廖莎认字读诗,但由于生活的折磨,她渐渐地变得漫不经心,爱发脾气,经常愁眉不展。但不久,母亲就和一破落的贵族子弟结了婚,但这个纨绔子弟很不成器,一夜之间就在赌场中比输尽了家产,成了穷光蛋,几天之后,阿廖莎搬到了母亲家里,开始上小学。然而在学校里他很难堪,老师和同学对他缺乏善意,同学都嘲笑他穿的衣服怪里怪气,褴褛不堪。为了买教科书,一次他没征得母亲的同间就从家里拿了钱,继父便到外宣扬这件事,于是同学们又用”小偷”这个外号来迎接阿廖莎,这使他更加讨厌这个学校。一天黄昏时分,阿廖莎看见父用脚乱踢母亲,母亲号啕痛哭,阿廖莎忍无可忍,操起一把水果刀向继父刺去刀扎得并不深,但他却受到了极其严酷的报复。阿廖莎离开母亲的后父的那个家,又搬回外祖父那里。外祖父的生意失败了,家道彻底败落,他依靠手头上的一笔小额款项的利息过活,变得更加吝啬,就连喝茶时放茶叶也要一片一片地数。他把外祖母赶出家门让她自谋生路,阿廖莎去看外祖母,”我来挣咱们俩的面包,怕什么!”外祖母说。阿廖莎为了糊口,他放学后和邻居的孩子们合伙捡破烂卖。但是,阿廖莎觉得这种生活比起在学校那令人讨厌的鬼地方的日子强多了,这种街头生活使他结识了一批天真正直的穷苦孩子,并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但是这样惬意的日子没过多久,继父丢掉了职位,偷偷地溜走了,不知去身。母亲抱着吃奶的婴儿又回到了外祖父的家。很快,她就病到了。不久使不声不响地离开了人世。安葬了母亲,外祖父就说:”喂,阿廖莎,你不是一枚奖章,我脖子上不是挂你的地方,你到人间混饭吃去吧!”于是,阿廖莎就到人间谋生去了。

    四主要人物形象。

    阿廖莎。

    主人公的阿廖莎(”我”的名字)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十分敏感的孩子,他能辨别好坏。在这方面,周围的人给他很大的影响。在他的一些朋友帮助下,阿廖莎了解到人间还存在着”真、善、美”,这些东西就在他身边,另个,他还具有坚定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倔强的精神。现实生活的压力把阿廖莎锻炼成长为了一个坚强、正直、勇敢、自信的人。阿廖莎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同情贫苦的人,和下层劳动人民成为了真正的朋友。阿廖莎还具有非常强烈的求知欲。阿廖莎热爱书籍,而书籍在形成阿廖莎的性格。外祖母阿库林娜,则被塑造最鲜明和富有诗意的妇女形象,她是伟大母爱的象征。她仁慈和博爱。对生活的美好本质充满信心。她用乐观主义激情感染着周围的人,这对阿廖莎性格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外祖父。

    而小说中外祖父是最耐人寻味的一个文学形象。外祖父矮小于瘦,他自私残忍、野蛮粗暴,动不动就骂人打人。遇上一丁点不如意的事情,他就会歇斯底里地发作,为了维护他那摇摇欲坠的小业主地位和分崩离析的家庭生活,他残酷地虐待工人伙计,甚至六亲不认,将替他劳动了一辈子的老工匠格里高里和自己的妻子外孙统统撵出家门。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市侩气十足的人物身上,有时候也能发现一点性的闪光,也有值得同情之处。他当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经历过贫困而沉重的生活,当他把这段经历讲给自己的外孙阿廖莎听时,却表露出一种真诚而兴奋的情绪。此刻,卡希林在阿廖莎的心目中,已不是日常习见的那个狠毒的小老头,而是一个强悍的劳动者和勇士的模样了。

    外祖母。

    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像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外祖母的爱给予阿廖沙坚强的力量,善良、平凡的”普通粗人”让他看到了自己的存在。在这冷冰冰的世界里,只有外祖母庇护、关心着阿廖沙,给予他无限的温情和钟爱,并对他进行了有益教导。

    小茨冈。

    他是个被遗弃的孩子,他每次赶集买食物的时候都偷东西回来,但谁也不批评他,劝阻他,而是带着欣赏的态度分享着他不劳而获的赃物,两个舅舅甚至把这些赃物据为己有。他们明知是丑事和犯罪的事,会有很大的风险,可还是让”小茨冈”去做。只能用一个不好听的词来形容他们卑鄙无耻。外祖母明知道让”小茨冈”偷东西是不对的可是又阻止不了,只能睁一眼,闭一眼,表现了外祖母的无可奈何。”小茨冈”争强奸胜,喜欢逞能,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就不择手段,这是导致他悲惨的下场的原因。在一次搬十字架的时候,由于雅可夫舅舅的自私,”小茨冈”被压死了。

    五精彩篇章推荐。

    透过玻璃窗上的霜花可以看见:染坊的房盖在燃烧,火舌曲卷着,旋风似的直往染坊的门外冒。火焰的红花,纯净无烟的红花,在静静的黑夜里盛开着;在高高的空中荡漾着一朵黑云,但银白的天河仍然看得清清楚楚。雪被照得通红,建筑物的墙壁颤抖着,摇晃着,仿佛要冲到院子燃烧的地方,那里火焰正玩得高兴,往染坊的宽宽的墙缝里灌满了红光,从这缝里吐出无数弯弯曲曲的烧红的钉子。整个干燥的黑色屋顶木板,很快速逶逶迤迤地缠满了红色和金色的带子;在这些带子中间,细细的缸瓦烟筒冒着烟,突突地响着;低低的破裂声,像绸缎似的沙沙声,叩打着窗户玻璃;火头越来越高;染坊被火装饰得像教堂里的圣壁一般,令人难以抗拒地想到它跟前去。

    我往头上披了一件笨重的短皮大衣,一双脚伸进不知谁的靴子里,我趿趿拉拉地从过道里走到台阶上,一下就把我吓呆了:明晃晃跳动着的火头令人目眩,外祖父、格里戈里、舅舅的叫喊声和哔哔剥剥的爆炸声,把耳朵都震聋了;外祖母的行动把我吓坏了:她头上顶着空口袋,身上裹着马被,直冲着火跑了进去,一面喊叫:”硫酸盐,混蛋们!硫酸盐要爆炸了……”

    “格里戈里,拉住她!”外祖父狂叫,”哎啊,这下她可完啦”但外祖母已经钻了出来,浑身冒烟,直摇头,躬着腰,伸直两手捧着像水桶大小的一瓶子硫酸盐。

    “老当家的,快把马牵走!”她一面咳嗽,一面哑着嗓子喊,”快给我脱下来,我要烧着了!看不见还是怎么啦……”

    格里戈里给她脱掉了烧糊了的马被,折咸两段;他开始用铁锨铲起大块的雪往染坊门里扔;舅舅拿着一把斧头绕着他乱跳;外祖父在外祖母身旁奔忙,往她身上撒雪;她把瓶子塞到雪堆里,向大门口奔去,打开大门,向那些跑进来的人们鞠躬,说道:

    “街坊邻居们,快救救仓库吧:眼看火就要烧到仓库,烧到干草棚,我们烧光了,你们的家也免不了的!把仓库顶盖扒掉,把干草都扔到花园里!格里戈里往上扔,你干吗老往地下扔啊!雅科夫,不要瞎忙,把斧头都拿来交给大家,里往上扔,你干吗老往地下扔啊!雅科夫,不要瞎忙,把斧头都拿来交给大家,铁锨也都拿出来!我的好邻居啊,做做好事吧,上帝保佑你们。”她像大火一样有趣:她被火照得亮堂堂的,火仿佛捉住了她这个一身黑衣裳的人,她在院子里东奔西跑,哪儿有事就到哪儿,所有的人都听她指挥,什么事都逃不过她的眼睛。

    秋雨淋淋的晚上,要是外祖父不在家,外祖母就在厨房里举行非常有趣的晚会,请房客们车夫,勤务兵都过来喝茶,还有泼辣的彼得罗芙娜,有时连那个快乐的女房客也过来。”好事情”总是坐在墙角炉子那边,一动不动,一声不响。哑巴斯捷帕和鞑靼人玩纸牌,瓦列伊用牌朝着鞑靼人宽大的鼻子拍了几下,照例加上一句:

    “阿撒旦!”

    彼得伯伯带来一大块白面包,和一大瓦罐”种籽”果酱,把面包切成片,抹上厚厚的果酱,他用手掌托着这些好吃的涂有树莓酱的面包片,低低地鞠着躬,分送给大家。”请赏光吃一片吧!”他亲切地请求道,当人家从他手里把面包拿走,他注意地看看自己漆黑的手掌,如果发现上面有一滴果酱,就用舌头舔掉它。

    彼得罗芙娜带来一瓶樱桃甜酒,那个快乐的女人拿来带壳的果子和糖果。外祖母最喜爱的娱乐热闹的宴会开始了。就在那次”好事情”贿赂我,叫我不要再找他以后不久,外祖母举行了一次这样的晚会。外面哗哗地下着连绵的秋雨,风鸣呜地吹,树枝子刮得墙壁哧哧地响。在厨房里,又暖和又舒服,大家紧紧地挨坐着,人人都显得特别可亲而且安静。外祖母很少像今天这样滔滔不绝地讲童话故事,一个比一个讲得好。

    她坐在炕炉沿上,脚蹬着炉阶,俯下身来对着一群被小洋铁灯的亮光照耀着的人;每当外祖母兴头来了的时候,就爬到炕炉上,声明说:

    “我要在高的地方讲,在高的地方讲好些!”

    我在她腿旁边宽宽的炉阶上,几乎是在”好事情”的头上,找一个地方坐下。外祖母讲了一个关于伊凡勇士和米龙隐士的美妙故事。那些富于表现力的、有分量的词句有节奏地畅流着。

    六文学成就。

    《童年》的创作风格是采用自传体体裁。整个作品都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的。通过一个孩子阿廖莎的眼睛来观察发生在他周围的事、生活在他周围的人,并不时地借这个孩子的口来对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评论。因为全书是自传体体裁,以此口吻来写显得真实可信,生动感人。另外,儿童的心灵是最为纯真的,通过他的眼睛,能够让读者看到许多真实的东西,从而让整个叙述和描写显得更加客观。

    作者通过这种艺术处理,多视角地表现人物的性格,从而使他笔下的人物血肉丰满,活灵活现,读后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阿廖莎的性格变得更加鲜明更丰满了。阿廖莎不仅善恶分明,而且是一个善于思考,爱动脑子的孩子。他正是在不断地深入生活、认识生活中成长起来。

    作家在书中成功地运用了对照原则。其中有人物自身的对照,如外祖母阿库林娜外表软弱,实则刚强。有人物之间的对照如萨什卡在挨打时懦弱顺从,阿廖莎在挨打时则顽强反抗;外祖母善良慈祥,外祖父则残忍粗暴。还有社会和自然的对照伏尔加河的晚景、大森林烟雾弥漫的早晨都写得如诗如画,而社会生活中则是一片混乱嘈杂、令人窒息的景象:小市民鼠目寸光,为了蝇头小利,不惜杀人放火。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在水深火热之中煎熬。

    作品凝练而质朴,充分表达了浑邃的哲理。作家在写这部自传体小说时,是带着很深的感情去写的。作者采用犀利的笔锋描绘了俄罗斯市井生活的残酷性,鞭挞了小市民的卑鄙灵魂。全书的文字乘法精炼,读来让人觉得亲切感人。

    景物和环境描写绘声绘色。在全书中,有多处自然景物或是场景的描写。例如,写傍晚景色的:“绯红的傍晚天空,那黑色的寒鸦绕着圣母升天教堂的金色圆顶盘旋,生动传神,极富感染。”

    七名家点评。

    事个这本书都是俄罗斯人民的,也是全世界各族人民的……您(高尔基)的伟大作品的优点就在于这全人类的性质。它的另一个优点是那令人神往的生命力。

    施尔万扎(亚美尼亚进步作家)

    (高尔基)在孩提时就已经像一只被狗逮捕的小狼一样发出反抗的叫声,并对命运呲出他的锐利的牙齿。在这个充满了艰辛、痛苦、侮辱的童年,他带着没有把握、动摇不定的感觉从一处游荡到另一处,直接接触着一些社会渣滓……高尔基个人的命运成了俄国无产阶级的象征。

    罗莎·卢森堡(德国女革命家)

    在俄国文学中,我们(指罗曼·罗兰和茨咸格)从来没有读过比您(高尔基)的《童年》更美的作品。您(高尔基)还从来没有如此成功地显示过您的写作才能。

    罗曼·罗兰(法国作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