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你:带你走进心理学世界-触摸心理学——生活中的奇妙心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你知道心理学的真面目吗?你沉迷催眠术的神秘吗?你是否无法参透支离破碎的梦境?你是否在冗长的睡眠中依旧无法身心放松?光怪陆离的心理学电影,让观众看到了一层又一层的梦境;神秘莫测的读心术,让读者痴迷在窥探人心的神奇里。其实,一切都可以得到科学的解释,从现在开始,去揭开心理学的神秘面纱吧!

    揭开心理学的神秘面纱——心理学就在我们身边

    “心理学”这个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当然,早已从哲学的襁褓中脱身出来的心理学,在理论和研究方法逐渐发展的基础上,已经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

    不过,很多人对心理学抱有强烈好奇心的同时,依然觉得心理学神秘莫测。尤其是那些求知欲异常强烈,怀着无限期待去揭开心理学面纱,结果迷失在繁杂的学科分布、流派理论和实验方法中的人,越是无法弄懂这门学问,就会觉得它好难,离生活好远。

    其实,心理学并不像哲学那样高深莫测,不像高等数学那样纠结难解,也不是一门隐藏在象牙塔内的学问,它研究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心理活动。比如说,为什么有人会成为“购物狂”?为什么热恋中的人会变得盲目,智商为零?为什么会有“远亲不如近邻”这样的说法?只要你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就会发现,心理学就在我们身边。

    肖强应聘了一家跨国的外企公司。经过笔试、初试,到最后的复试,虽然他对外企的招聘模式早有准备,最后还是被人力总监的终极考题给难住了。

    复试当天,肖强和另外五个人一起,并排坐在考官的面前。他们抽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公司的总经理,相貌普通,中等身材,此时正开着车,从公司回到家里。刚刚关好车门,见到了邻居家的一位老人,就停下来闲聊了几句。这时,从远处跑过来一个小孩,气喘吁吁地对总经理说:‘大事不好啦,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听到孩子的话,不解地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啊?’总经理笑呵呵地回答说:‘他是我儿子呀!’”

    陈述完毕后,人力总监提问道:“请问各位,孩子口中所说的两个吵架的人,和这位总经理是什么关系?”

    肖强对着题板冥思苦想,无论如何都找不出合理的解释。周围的几位仁兄,和肖强是一样的表情,个个都眉头紧锁。就在肖强苦思冥想时,坐在旁边的一位看似文弱的女孩回答说:“我认为,这位总经理,是个女人。吵架的一方应该是孩子的爸爸,也就是总经理的丈夫;另一方则是总经理的爸爸,也就是孩子的姥爷。”

    结果不出所料,看似文弱实则强悍的女孩顺利通过终极面试,成为这家外企公司的新晋白领,肖强等人则在无语和沮丧中失去了宝贵的机会。

    这道终极面试题,曾经难倒了众多出身名校、学识渊博的人。这些人之所以想不出答案,就是因为心理学上的思维定式。按照背景描述,很多人都会将一家公司的总经理默认为男性,继而从男总经理的角度,推想后面的问题,因此,将自己推向了思维的死胡同,永远也找不到答案。

    类似故事中的“思维定式”,在我们身边,也非常常见。比如:当看到一个胖乎乎、笑呵呵的人,我们就会认为这是一个老实、厚道的人;看到戴眼镜的人,会觉得这是一个有学问的人;见到月亮周围的晕色,就知道明日起风;见到落日后的火烧云,就知道天要下雨。这些萦绕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无时无刻不在讲述着心理学。

    其实,心理学之所以给人以神秘之感,并不是学科本身神秘而深不可测,只是太多人片面地理解了它。此刻的你,肯定对心理学开始有了正面的了解。当那些曾经神秘甚至感觉遥不可及的知识,从字里行间一点点进入脑海时,所有的谜团都得以开释,所有的疑问都有了答案。你会发现,心理学与生活联系得如此密切,似乎我们每一次的呼吸里,都有心理学的奥秘。

    总之,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心理学是一门渗透人们每日生活,每次成长,甚至整个生命过程的学问,它并不神秘,当你读懂它时,还会发现它的可爱之处。

    奇怪的现象——心理效应之谜

    任何人都想对自己了解得更多一些,也希望能够更透彻地了解他人。因此,各种奇怪的心理效应,就成为大家一直以来喜闻乐见的话题。不管是文艺青年,还是普通职员,对此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一节,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很多人一直纳闷的奇怪现象——安慰剂效应。

    所有人都知道,品牌的药物比一般的药物效果好;可口可乐比名不见经传的可乐好喝;苹果手机比其他品牌的智能手机都好用。不得不说,是心理作用影响了人们的认知,使人们形成了百分之百信赖产品、信赖功效的潜意识。

    有一位从车祸中死里逃生的患者,截去双腿后,每日在经受疼痛的折磨,夜夜无法入睡。他的主治医生一直在用吗啡帮他减轻痛苦,不过,医生担心用量过多,会让他对吗啡形成依赖,所以严格控制剂量。可是,剂量过少的吗啡只能短暂止痛,无法帮助患者完全摆脱痛苦,更不能让他拥有整的睡眠。

    患者疼痛难忍,曾多次哀求医生,让医生加大吗啡的剂量,让他不用再忍受疼痛的煎熬。医生考虑再三,决定在他每天睡觉前,为他增加一次注射,以保证他的睡眠质量。连续几天后,医生发现,每次他走入病房,注射完吗啡,在药效还没有开始起作用之前,患者的脸上就已经不再狰狞痛苦,而是呈现出平和的神情。

    后来的日子中,医生将吗啡溶液换成了生理盐水,照常为患者进行注射。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患者依旧能够安稳地入睡,并且声称自己感觉不到疼痛。一个月后,患者顺利出院。临行前,他特别地感谢了主治医师:“多谢您为我注射的止痛药,让我每天都能睡个好觉。”医生笑笑说:“其实,为了避免你形成吗啡依赖,我后来注射的都是盐水。安稳的睡眠,是心理作用帮你的。”

    安慰剂效应在治疗过程中并不鲜见。许多镇痛剂都具有明显的安慰剂效应,因此,医生常常利用这一心理,帮助病人减轻疼痛,提早康复。当然,这一心理在军队训练、课业学习和日常饮食中,也被人们重视,并且在应用中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周末时,春妮喜欢带着一众朋友,远离城市的喧嚣,到野外的山水天地间郊游。青山绿水的美景、泥土的芬芳和淳朴的农家气息,让每一个人都忘了旅途的疲惫。尽赏人间美景之后,饥肠辘辘的一群人找到一个农家乐,准备品尝一下山里的农家风味。

    餐厅的老板见到有客人光临,赶忙拿着菜单上前招呼道:“各位,我们这家小店,都是山里的原汁原味。水是山间的清泉,食材是山间的野味,加工用的是柴锅炖制的土方法,保证各位吃过一次,下次还想来。”春妮听见老板说“水是山间的清泉”,随即点了一壶碧螺春,还忙夸赞道:“山泉水泡出来的碧螺春,肯定特好喝。”其他人则点了老板推介的野山鸡、小河鲫鱼和林蛙。

    酒足饭饱之后,春妮连连称赞着,“这泉水泡的茶,就是比自来水泡的好喝”,“这野山鸡味道鲜美,就是比城里餐厅的好吃”。可是,回到家里,听过其他朋友的介绍,春妮才知道,这一切都是自己的心理作用。

    原来,春妮去郊游的那座山,已经列为保护区,不可以捕猎,更无法挖渠引水。农家乐的山泉水,不过是和城市一样的自来水;野山鸡、小河鲫鱼和林蛙,也都是养殖场供应的食材。春妮痛恨上当之余,还禁不住疑问道:“那为什么我喝的茶,就是比家里泡得香;我吃的菜,也比城里做得好吃呢?”

    朋友无奈地告诉她说:“全都是心理作用呗!”

    安慰剂效应在心理学上的应用由来已久。医生会将安慰剂作为“善意的谎言”,帮助患者摆脱病痛;学校里,老师会利用这一心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当然,也会有商家或某些精明的人,利用安慰剂效应谋取私利。

    不管怎样,熟悉我们身边的心理效应,就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而且,心里想着“我是健康无恙的”这样的话,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微笑能带来喜悦,满面愁容则会让自己更加悲观。心理效应如同心理学一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掌握心理效应我们就能迈向更幸福的生活。

    如何接纳自我——肯定自己的存在

    你能接受自己的相貌、身高和体重吗?你能接受自己的家庭、父母和出身吗?你能坦然地看待自己的性格,无论它是开朗、向上,还是孤傲、自闭吗?

    每个人都有光鲜的一面,比如高挑的身材、靓丽的面庞和优秀的学习成绩,同时,每个人也都有黯淡、消极的一面,比如说贫困的家庭、闭塞的生长环境和抑郁、多疑的性格。

    有的人,源于深度的自卑,只愿世人看到灯光下灿烂的自己,却极力躲避,不愿面对不够优秀,有时甚至稍显丑陋的自己。其实,肯定自己的存在,就在于要全面地接受自己。既要承认自己好的一面,也要接纳自己不好的一面。

    亚里士多德说:“美貌是最好的介绍信。”任何一位女性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容貌,因此,无论是天生貌美,还是相貌平平,每个女人都要在自然美的基础上,修补装饰出更突出的美感。争取时时刻刻,都能够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可惜,现实对文宁来说,似乎太残酷了一些。

    文宁是一个身材娇小的江南女孩,性格文静,五官也算端正,唯一不足之处,就是她遗传了奶奶的特征,脸颊上长满了雀斑。小时候,她娇小可爱,成绩优异,很受大人们欢迎,因此她并没有在意到脸上的雀斑。直到升入大学,被同学戏称作“麻雀小姐”,她才把脸上的雀斑当成一种无法弥补的缺点。

    后来,文宁在闺蜜的介绍下,使用了很多祛斑的产品,一点没有改善不说,还让她原本娇嫩的脸上,长满了过敏的痘痘。整个大学期间,因为脸上的雀斑,她没有勇气向喜欢的男孩子表白,也不去参加任何竞赛活动,除了上课时间,她都是一个人躲在宿舍里,自怨自艾,抱怨命运的不公平。

    直到她毕业后,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位亲切和善的张大哥。在张大哥的开导下,文宁从容地接纳了脸上的雀斑,张大哥的话,也让她找回了丢失已久的自信。

    张大哥是一个身高只有一米六的男人,从小到大,一直都生活在别人的议论中。他说:“我也曾因为身高问题,遭遇过求职和工作中的不公平,也因此丧失了自信,把自己关在了封闭的角落里,不和外界接触,也不让自己走出去。可是,忽然有一天,我想通了。”

    “怎么想通的?”文宁迫切地问道。

    “拿你来说,你承认名校的学历是属于你的,灿烂的微笑是属于你的,漂亮的脸蛋也是属于你的,那么,为什么不能接受脸上的雀斑也是属于你的呢?它不过是你人生中一个细微的构成,既不会影响你的未来,也不应该影响你的现在。”

    文宁听了张大哥的一番话,心有所悟。的确,太长时间里,她都将脸上的雀斑放大成自己的世界,兜兜转转,走不出来。当她看到,跛脚的同事依然可以成为优异的管理者,家境贫寒的助理依然乐观向上地工作,她也开始学着接纳脸上的雀斑,让它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从此以后,文宁上班前,不再涂抹厚厚的粉底和遮瑕霜,也不再戴厚重的墨镜。她再也不买什么祛斑产品,也放弃了出国整容的计划。她素颜的脸上,依旧斑斑点点,到处都是,但是她已经完全接纳自己,找回自信。在一次聚会上,有一个腼腆的男生走过来跟文宁说:“我很喜欢你素颜的样子,尤其是你的小雀斑,特别自然。”文宁脸上一阵阵的潮红,心里却已经乐开了花。

    其实,接纳自己,与我们的高矮胖瘦无关,与漂亮美丑无关,也与出身贵贱无关。那些整天抱怨着,自己的钱不够多,脸蛋不够漂亮,事业不够成功,孩子不够优秀的人,都是在接纳自己的过程中,只愿意接受好的一面,而鄙夷不好的一面。他们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欠缺的部分,因此永远不满意,永远不完美。

    肯定自己的存在,就是要接纳一个完整的自己。这个过程,既包括令人喜悦的一面,也包括布满瑕疵的一面。面对那些无法改变也无法弥补的缺陷,一味地回避,或者掩盖,只会让自己身心劳累,最后放走了幸福的生活,驱走了真心的快乐,而那些不足依然存在。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告诉自己,我们天生不完美,或许,不一样的认知,会为我们带来不一样的心情。

    用眼睛感受世界——奇妙的视觉效应

    当我们感受这个世界时,眼睛扮演着一个很重要,也很神奇的角色。它让我们看到了世界上各种奇异的美景,也让我们见到珍爱恋人的清秀面目,看到人生疾苦,也看到人间真情。可是,面对每天相伴的眼睛,你能保证,关于视觉的所有现象,已经全部了解了吗?你又是否知道,眼睛有时也会变成一个懒汉,带给我们一些“错误”的感觉呢?下面,我们就用眼睛感受一下世界,简单了解几个关于视觉的奇妙效应。

    一、暗适应与明适应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从光线充足的地方,一瞬间走入已经开场的电影院,或者灯光昏暗的音乐厅时,会突然感觉眼前一片漆黑,看不到周围的人,也找不到自己的座位。不过,只需要几分钟时间,眼前的事物就会渐渐变得清晰,这时我们不仅能够找到座位,连身旁女子的妆容,也能够看得八九不离十。实际上,眼睛从明到暗,渐渐适应黑暗的过程,就叫做暗适应。

    飞行员的工作涉及暗适应。飞行员暗适应能力的好坏,会直接关系到夜间飞行的安全,因此,在招募飞行员时,暗适应能力成为一项必查的科目。

    与暗适应相对应的,就是视觉的明适应。当我们从黑暗处,一下子进入明亮处时,会觉得眼前白茫茫一片,即使最普通的光线,也会觉得特别刺眼,一瞬间什么都看不到。一分钟左右之后,等眼睛重新适应了环境,又可以像平常一样,看清楚东西了。比如说,搭乘过山车,从黑暗的山洞冲出时,人们总是会发出震耳欲聋的尖叫声,就是因为人们从暗处到达亮处,一时间无法适应光亮的世界,产生了短暂的眩晕感,所以才在心理无助的情况下大声喊叫。

    虽然明适应需要的时间较短,但是对那些长时间处于黑暗环境中的人,比如地震后被困在废墟中的人,或者长期待在黑暗的房间里的人,为了保护眼睛,走入光亮之前,都需要将眼睛蒙上后,到微暗的环境下暂时停留一下,再全部曝光在强烈的阳光下。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四川大地震中,从废墟中被抬出来的人,脸上都是蒙着毛巾或者衣服。

    二、后像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盯着天花板上的灯,持续盯着看三十秒之后,将目光移动到墙壁上白色的区域,此时,竟然看到墙上有灯泡在发光。你是否还这样做过?盯着正午的太阳看一会儿,然后闭上双眼,就会感觉到眼前出现了一个通红的圆圈,就像天空中的太阳一样。如果这两个实验你都做过,那么,你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吗?

    其实,无论是盯着灯泡看,还是盯着太阳看,墙上闪闪发亮的灯泡和眼前通红的圆圈,都是视觉后像造成的。这是因为,当我们的眼睛看到一个事物后,会像照相机一样,将它的样子留下来,只不过,眼睛保留的时间没有照相机长久,图像只能停留很短的一段时间。因此,当时间过去一两分钟后,墙上的图像和眼前的光亮就都不会出现了。

    如果你有兴趣,还可以尝试这些实验:用眼睛盯着一朵红色的花朵,过一会儿,当你看向白色的墙面时,墙上不会出现一朵红色的花,反而会出现一朵绿色的花;如果你看的是一朵黄色的花,那么在白色的墙面上,你就会看到一朵蓝色的花。这是不是很有趣呢?

    三、闪光融合

    潮湿燥热的天气里,坐在一台呼呼作响的风扇前面,吃着爽口甘甜的西瓜,是夏天里最惬意的事了。每天看着呼呼打转的风扇,你有没有注意到,当你站在风扇的正前方,高速旋转的叶片连成了一个闭合的圆,早已无法将每一个叶片单独分离。当你换个位置,站在风扇侧面时,转动的风扇就不再是一个连续的圆面,开始有了断断续续的感觉。

    这就是生活中最简单的闪光融合现象。当我们注视一台低速旋转的风扇时,一会儿会看到叶片,一会儿会看到间隙,可是,当风扇从低档调到高档时,高速旋转的叶片给眼睛的感觉,就会变成一个连续的叶面。就像平日里常见的日光灯一样,由于它闪动太快,根本看不到它在闪动,这都是闪光融合带给我们的视觉感受。

    舌尖上的奥秘——味觉的适应性

    《说苑·杂言》中记载:“与善人居,如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讲的是我们的鼻子,进入一个环境后,就会适应环境里的气味,时间久了,甚至分不清气味的香臭。与鼻子异曲同工的,还有我们的舌头。

    一向以爆辣着称的四川菜,初次尝试的外地人,总会被辣到鼻涕、眼泪萧萧下,而四川本地人却因为每天都在吃,并不觉得辣。在四川生活一段时间后,外地人也会慢慢适应这种辣味,并且能够尽情享受川香火锅和麻辣水煮鱼,这就是味觉渐渐适应的过程。与嗅觉适应性相似,味觉适应需要更长的时间。

    我们经常听到朋友说:“某某特色餐厅的菜,没有以前好吃了。不知道是厨师的手艺出了问题,还是我的嘴巴越来越刁了?”这是很多食客经常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是让饭店的主厨头疼的问题。这不,一家饭店的大厨吴林此时也面临着这个问题。

    吴林在这家百年老店已经做了近十年。从一名跑腿打杂的学徒工开始,他每天停留在厨房的时间,比任何地方都长。他跟着师傅,从最简单的刀工开始学习,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学会了师傅菜谱上所有经典的菜肴,也在师傅正式退休后,晋升为饭店的第一大厨。

    正式掌勺后,他像终于找到人生目标一样,工作更卖力,也更用心。吴林不是那种每天混日子的人,他打算在厨师行业创造自己的历史。因此,每天上班时,他一边依循师傅的菜谱,向客人提供店里传统的招牌菜,还会抽出余暇的时间,摸索着开发属于自己的新菜谱。他待在厨房里的时间比以前更多了,一遍一遍地尝试,不断改进菜品。终于,一年后,这家百年老店第一次换了新菜单。上面除了延续老店老汤的传统,还增加了吴林自己开发的十道菜。

    功夫不负苦心人。吴林推出的新菜谱,很快得到了客人的认可,甚至有人专门到店里光顾,就是为了品尝他的新菜。客人的评价让吴林更坚定了信心,要在推陈出新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可是,过了几年,饭店的菜却开始陆续受到客人投诉。有的客人声明有几道菜的味道不对劲,有的客人反映说菜不如从前好吃了。经过了解后才发现,经常被投诉的那几道菜就是吴林开发出来的新菜。面临质疑的吴林,开始紧张起来。他将所有的菜按照标准流程,重新做了一遍,结果客人依旧觉得不满意。他几次在菜谱上尝试突破,都没有成功,苦恼无助的吴林,只好求助于他的老师——孙师傅。

    来到孙师傅家,吴林刚刚坐定,孙师傅就问:“说吧,有什么事?”

    吴林诧异地看着孙师傅,说:“您怎么知道我有事找您?”

    “臭小子,我还不了解你吗?如果不是特别严重的事,你是不会来找我的!”

    被看穿心事的吴林,将饭店里近来发生的事一一向孙师傅说明。孙师傅听后,并没有急于帮他解决问题,而是讲述了一个故事。

    “以前,有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从师傅那里学到一身的好厨艺。他很快就走上了事业的高峰,成为一位远近闻名的名厨,并且受聘在一家顶级的餐厅,担任主厨。可是,这个人太年轻了,心浮气躁,总是想要得到更多的名声。于是,他终日埋头厨房,做菜,尝菜,开发新菜单,然后去参加各种厨艺比赛。直到有一天,比赛不再颁奖给他,客人也开始纷纷投诉,他才发现,自己做的菜已经开始走味儿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的味觉适应了菜的咸味和油腻,普通的青菜被他炒得又咸又腻,连他最拿手的黄鱼也变得又咸、又涩、又腥。”

    “很多年过去了,年轻人渐渐走入中年,他经历了婚姻失败、事业挫折,直到他的味觉完全退化,只能依靠熟练的技艺炒菜,不得不混迹在不知名的小餐馆,靠炒一些家常小菜维持生活。”

    听到这里,吴林开始有所感触,看着眼前的孙师傅,疑惑地问道:“那位年轻人,就是师傅吗?您是因为味觉退化,才决定退休的吗?”

    “对,就是我!”师傅说,“当我发现自己完全失去味觉时,不得不选择退休——我们做厨师的,都有天生的一条好舌头,比别人的舌头敏感,可是也比别人的舌头脆弱。每天太多的油盐酱醋、各种调料在上面过,它适应得了酸咸,也适应得了苦辣,可是,如果不能善待它,终有一天,再灵敏的舌头都会疲惫,做出来的菜也就走味儿了。”

    听过孙师傅的故事,吴林回到饭店,辞掉了第一主厨的职位,他开始了遍尝世间美食的旅程。他说:“人要放假,舌头也要放个假嘛!”

    厨师失去味觉,如同战场上的士兵失去了武器。在枪林弹雨中,除了抱头等待,就是在某一个瞬间失去生命。因此,所有厨师都会“爱舌如命”。

    其实,不仅是厨师,每个人都要好好珍惜自己的味觉。老子说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讲的就是一种过度消耗的后果。过多的颜色令人眼前纷乱,过多的声音让人感到嘈杂,过多的味道也会让人味觉败坏。我们都是靠味蕾来辨别味道的,但是,如果长期食用浓烈刺激的食物,或者抽烟喝酒,就会降低味蕾的灵敏度。味蕾疲惫后,任何山珍海味,尝起来都会像生土豆片一样,惨淡、无味。

    对象,还是背景——纷繁的知觉选择

    我们身边的世界纷繁复杂,包罗万象,可是,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并没有因为需要同时应对过多的事物,而乱了阵脚。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大脑知觉的选择性。每时每刻,我们需要应对的外界信息那么多,根本无法同时接收,更无法同时分析大量的数据。因此,聪明的大脑只选择接收其中的一部分,将这一部分作为对象,而其他事物,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对象后面的背景,就像影院墙上,那块无人注意的幕布。

    在大街上,我们可以在嘈杂的广告声、汽笛声和行人的交谈中,听到朋友的话语;在商场里,我们可以在炫目的灯光、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找到中意的一条裙子,也是缘于大脑的选择。最经典的例子,就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景象。众多的绿色树叶、草木都变成了背景,我们眼睛看到的只是红色的花朵,这都是知觉选择的功劳。

    一件精致的工艺品,如果摆在洁净的桌布上,它看起来就是那么漂亮、那么完美,可是,如果将它丢在一堆杂乱的工艺品中,我们的视线就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最终忽略掉它。如果“万绿丛中一点红”,满眼的绿色换成了满眼的紫色或者粉色,在混乱又缺乏重点的场景中,我们的眼睛一定无法发现那朵小红花了。

    在自然界,很多动物天生就具有知觉选择的天分,因此他们懂得变换身体的颜色,借助环境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生活在绿草地上的青蛙,全身都会变成翠绿色;生活在山林里的林蛙,会像蝶娥和毛虫一样,多数是接近树皮颜色的黄褐色;生活在沙漠上的动物,比如蜥蜴和蜘蛛等,都具有沙漠的微黄色;而北极雪地上的北极熊,则披上一层厚厚的白色。按照对象和背景的关系,如果将一只北极熊放在南非的沙漠中,它定会瞬间变成狮子猎杀的目标;如果将美洲豹放在北极一望无垠的冰川上,也会成为茫茫雪原中最醒目的标志。

    动物充分地认识到知觉选择的优势,在进化中为自己找到了一把保护伞。可是,聪明的人类却常常因为只看到对象,忽视周围的背景,而酿下苦果。这不,一位义愤填膺的先生,一怒之下,将一个无辜的人送进了医院。

    一位刚刚和老公吵架,离家出走的女士,从一个房产经纪的手中,租下了一套房子。这是一套临近铁路的房子,不过房产经纪保证隔音效果好,最重要的是,价钱实惠。她准备在这个美丽、宁静的小镇里,住上一段时间。一来,她可以享受一段难得的单人假期,二来,还可以躲开让她焦头烂额的老公,忘掉家里的烦心事儿。

    可是,在房子里刚刚睡了一晚,她就无法忍受街边轰隆而过的火车,打电话到房产经纪那里投诉。“你们根本就是骗人。说什么,虽然临近铁轨,但是房子隔音效果特别好,不会影响睡眠。都是骗人的,我要退房,我要退房!”女士怒不可遏地咆哮着,宣泄着她的不满。

    耐心细致的房产经纪人态度谦和地问:“女士,您先别发火,慢慢说。请问,房子哪里出现问题了?”

    女士继续说道:“你们租给我的破房子,本来地方就不大,质量差,隔音也差,晚上火车从街边呼啸而过,整个房子都在动,我都要从床上摔到地上去了。这叫人怎么睡觉?我一整个晚上都在做噩梦。”

    听过客户的抱怨后,房产经纪耐心地解答起来:“我非常理解您的感受。您选的房子的确离铁路有些近,不过,我们公司是一个专业的团队,火车的鸣笛声或许会影响到您的休息,但是,经过我们精确的测算,火车经过时,房子不会震动,您也不会从床上跌落,这个您大可放心。”

    “你的意思是,我在撒谎,是我在骗你喽?我告诉你,事实就是,火车一经过,房子就会像地震一样摇晃,床也会动,不信的话,你自己过来看好了。”女士在电话里吼道。

    房产经纪听到这话,只好无奈地回答说:“那好吧,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尽快赶到现场,麻烦您稍等。”

    半个小时后,经纪公司的员工来到铁轨旁的一幢房子门前,敲开了紧闭的房门。“刚才接我电话的是个小姑娘,怎么换成你来处理啊?”女士看到站在眼前的彪形大汉,诧异道。

    大汉不理会她的诧异,径直走到房间里,问:“房子真的会动,连床也会动吗?”

    女士说:“当然,如果你不相信,躺在上面体验一下好了,正好十五分钟之后,会有一列火车经过。”

    于是,这名六尺大汉,就直挺挺地躺在了女士的大床上,等待着火车的来临,女士则站在房间里,焦急地看着手表。

    就在两人焦急等待的时间里,女士的老公风尘仆仆地走进屋内。他费尽周折,才找到老婆的所在地,态度诚恳地来道歉,却看到了如此场景。看着表情木讷的老婆和躺在床上的陌生男子,他的眼里先是充满了惊诧,继而转为凶狠的愤怒,他立刻走上前去,一把抓住了男子的衣领。男子解释说:“先生,如果我说,我躺在这里,是为了等火车经过,您会相信吗?”

    真相常常被忽略——迷离的错觉

    很久以前,小镇里住着一位乡绅,他喜欢广交朋友,而且非常好客,经常邀请志趣相投的朋友到家里做客,一起谈天说地,吟诗作对。

    一日,他请来一位远道的朋友,到家里喝酒。简短的寒暄后,两人分别落座。主人给朋友倒上了酒,给自己也斟了一杯后,便开始分享近来的读书心得。两人学问很高,互相交流,甚是欢喜。聊到畅快处,口干舌燥的朋友想要借助酒水清清嗓子。他低头一看,只见一条小蛇在酒杯中游走。他生性怕蛇,看着杯中晃动的影子,心里越来越害怕,身上也开始冒起冷汗来。他本想放下酒杯,奈何主人盛情,不忍心推却,最后只好硬着头皮把酒喝下去。喝完酒后,客人顿觉胃部不适,仿佛有条小蛇在胃中游走,咬噬内脏。客人不敢继续停留,借口家中有事,匆忙告辞。

    回家后不久,这位朋友就病倒了。他一直觉得小蛇仍在体内停留,于是整日担惊受怕,忧思过度,近来已经高烧不退,卧床不起了。乡绅听说朋友生了重病,连忙收拾行囊,亲自去朋友家探望。朋友向他详细地讲述了一遍当天的情形,乡绅忙解释说:“我怎么会在杯中放入小蛇?恐怕这其中有些误会。”

    为了弄明白这其中的原因,乡绅回到家中,仔细检查了一遍,都没发现蛇的踪迹。最后,他来到了当初两个人闲谈的房间。他坐在朋友曾经坐过的位置上,摆好酒杯,斟满了酒,等待小蛇的出现。过了一会儿,杯子中间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小蛇游动的影像,乡绅回头一看,发现那小蛇,原来是墙上的弯弓在酒中形成的倒影。

    乡绅查明原因后,急忙来到朋友家中,告知真相。朋友了解了事实后,知道自己腹中并没有小蛇,没过多久,身上的病全好了。

    这个《杯弓蛇影》的故事,相信你一定听过。乡绅的朋友重病在床的原因,就是他错误地感知了杯中的影像,将墙上弯弓的倒影当成了蛇,由心理上的错觉,引发了身体上的疾病。这类事情,和那些误以为怀孕的女人有些雷同,都属于生理性的错觉反应。

    张莉刚刚结婚两年,却一再被婆婆逼着要孩子。每天服用种类繁多的“送子秘方”后,却一直都没有反应。焦急无奈的婆婆和有苦难言的张莉,将家里的气氛搞得紧张兮兮的。

    上个月,张莉的生理期推迟了两个星期,她就以为自己怀孕了。得知消息后,丈夫和婆婆都非常兴奋。婆婆问她,有没有觉得恶心,或者想吃酸的,有没有想吐?结果,她从第二天开始,就整日地恶心难受,看见饭菜也没有食欲,更看不得油腻的食物,甚至腹部开始隆起,渐渐嗜睡。

    一家人都关心宝宝的状况,于是婆婆带着张莉到医院做了妇科检查。结果,医生告诉她们,张莉并没有怀孕。她的生理期延后,只是因为过度焦虑,神经紧张,导致了内分泌失调。诸如恶心、呕吐、想吃酸食这些妊娠反应,不过是心理错觉导致的。

    好多天过去了,张莉都无法从“假怀孕”的阴影中走出来。虽然医生说,这种错觉和她的紧张状态有关,她却觉得,自己好像得了心理疾病。

    有一句古话叫做“眼见为实”,可是,心理学家却一再声明:你看见的东西并不一定存在,只不过是你的大脑认为它存在罢了。各种身体上和心理上的错觉,让我们的眼睛和感觉都变得模糊起来,看不到清晰的世界,事实的真相也常常被忽略了。

    正是因为各种迷离的错觉,我们才会在电影院门口焦急地等待时,将迎面走来的一个路人,认作是自己的恋人;贾宝玉才会听紫鹃说“明年春天,家里要来接林姑娘回去”后,将湖中的石舫当做接林妹妹的船,在梦中大呼:“把船开回去,把船开回去。”孔子才会遇到因为“日中日大”还是“日初日大”而争论不休的两个小儿。

    虽然生活中众多的错觉,总是让我们失落、沮丧,不过有些错觉,也能带给我们愉快的享受。比如在穿衣打扮方面,身材瘦小的女孩子,可以穿一些暖色系并且宽松肥大的衣服,让自己看起来丰满一些;皮肤灰暗的女孩子,尽量不要穿鲜艳的颜色或是纯色的衣服,搭配冷色调,或是调和色的衣服,会让整体的颜色有些改观。在室内装饰上,错觉也被巧妙地应用到各个角落。比如,窄小的居室,粉刷上浅颜色的墙壁,就会看起来更宽敞。墙壁上悬挂一面镜子,还会让人产生放大空间的错觉。

    所有利剑都有两个刃,就像所有事情都有两面性一样。迷离的错觉掩盖了真相,我们却也可以利用错觉的效应,帮助生活增添乐趣。

    口误的真实意图——冰山下的无意识

    生活中,你是否也有出现过口误的时候?就是将原本想说的话、想用的词语,在不经意间,变成了一句违背本意的话,或是换成了一些不恰当的词语。比如,明明心里想说的是“恭喜恭喜”,结果却说成了“攻击攻击”,或者原本想说的是“喜欢”,最后却说成了“稀饭”。

    许多电视台的主持人,也常在直播节目时犯下口误的错误。有的播音员在新闻开播时,把“各位好,这里是中央电视台”说成了“各位好,这里是中央气象台”;有的主持人,则把“移动联通小灵通的用户请发短信至……”说成“移动联通的小用户们请发短信至……”。这些口误,有的是由于情绪紧张,有的是因为内容相近而发生的联想,但是,生活中的大多数口误,属于“弗洛伊德口误”,即口误并非偶然,口误的内容往往是一个人内心真实想法的反映。

    弗洛伊德将人的意识比喻为漂浮在大海上的一座冰山。冰山浮出水面的少部分,代表着人的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以下的大部分,代表着人的无意识。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由意识控制,其他大部分都由无意识主宰。我们日常所见的口误,就是由无意识主宰,在平常言语中流露出来的内心声音。那些用一个词语代替另一个词语、用一个名字代替另一个名字的现象,都在表明一种真实存在的情感。只不过,因为现实的原因,这种真实情感常常被隐藏在内心深处,不能完全表达出来。

    罗杰和他的初恋女友小米是大学同学。他们从恋爱到准备结婚,一直走得都很顺利。虽然罗杰是一个工作狂,整日沉迷在动植物研究中,而且个性呆板,不善言辞,却依旧让小米深深地爱着他,寸步不离地待在他身边,悉心地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帮他处理工作之外的生活琐碎。在所有人眼中,他们都是一对神仙眷侣,是让世人再次相信爱情的模范。罗杰和小米也许下了海誓山盟,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紧张地筹备之后,第二天就要举行盛大的婚礼。罗杰心里是既兴奋,又紧张。为了舒缓罗杰紧绷的情绪,朋友们决定帮他举办一个“告别单身之夜”的午夜party。在婚礼酒店的天台上,罗杰和他从小一起长大的哥们儿,尽情地狂欢,尽享终结单身前,专属于男人的畅快。

    第二天,从酒醉迷离中醒来的罗杰,发现时间已经到了下午两点——他的婚礼是上午十点半。罗杰飞快地奔跑到酒店大堂,却发现宴席早已散去,亲戚朋友早已离开,现场只剩下几个收拾残局的服务员。最重要的是,小米也不见了踪迹。心中充满悔恨的他,悔恨着昨晚的疯狂,又挣扎在不知所措的当下。他错过了自己的婚礼,又找不到自己的新娘,看着一片狼藉的婚礼现场,他突然感觉,这一切好像是上帝跟他开的玩笑。

    罗杰的生活中,再也没出现过小米的身影,他开始了自己的单身生活。后来,一个叫小一的女孩走入了他的生活,代替了小米的角色,像小米一样,每天看着他认真地摆弄标本,为他准备精致的饭食,听他诉说工作中的喜乐和悲伤。罗杰觉得自己重新开始幸福起来,有了钟爱的事业,也有了快乐的生活。可是,唯独一件事他一直弄不明白。有时候,沉迷工作的他,总是会不经意地抬起头,对着空气说:“小米,帮我把打印机打开。”或者,在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时,习惯性地对着厨房喊一句:“小米,老公回来了!”为此,小一多次和他吵架,他每次都用诚恳的哀求,挽回了她受伤的心。

    和小一交往三年后,小一终于答应了他的求婚。同样经过忙碌的筹备,伴随着紧张的心情,不过,这一次罗杰不再去参加什么“告别单身之夜”了。他们的婚礼定在一座朴素的教堂中举行,没有太多的宾客,参加的每个人都带着最真挚的祝福。

    在悠扬的乐曲中,小一跟着牧师宣誓说:“我,小一,将把罗杰当成我的合法丈夫,无论贫穷与富有,健康与疾病,都将厮守一生,不离不弃。”轮到罗杰宣誓时,他有些恍惚地说:“我,罗杰,将把小米……”在场的亲友顿时大惊失色。罗杰马上改口,将誓词说下去:“将把小一当成我的合法妻子,无论贫穷与富有……”没等罗杰说完誓词,小一掀开了脸上的头纱,伤心地说:“你终究还是忘不了你的初恋!”小一丢下了手中的头纱,哭着跑出了教堂。

    上帝又跟罗杰开了一个玩笑。

    大脑的休整时间——睡眠

    睡眠就像是空气和水一样,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睡眠甚至比吃饭还要重要。有科学家验证过,如果让一只狗停止进食,它可以活一个月左右,可是,如果对一只狗剥夺睡眠,它最多可以活十二天。人类也是一样,在地震或者矿难这种非常情况下,人可以不吃食物,存活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如果不睡觉,最多只能活十五天。

    有一个叫彼得的美国人,自告奋勇地参加了一个二百小时不睡觉的实验。如果在实验中获得最终的胜利,他就可以募得一份数额不小的善款。

    实验的前三天,一直没有合眼的彼得,身体状况一切正常,除了有些劳累外,没有出现任何不适。从第四天开始,他出现了异常的状态。彼得看着身边一点都不好笑的事情会捧腹大笑,听到一些并不悲伤的社会新闻时,会蹲在地上号啕大哭。而且,他的头上没戴任何帽子或者饰品,却一直嚷着说,头上的东西太沉,压得他呼吸困难,脖颈酸痛。

    到了第五天,彼得开始歇斯底里地大叫,一会儿说别人的衣服是一只巨大的、正在蠕动的毛虫,一会儿又说自己的房间着了火,吓得他到处乱跑。

    再往后,他时时刻刻都在经受着类似精神病的折磨,陷入了近乎疯狂的状态。实验结束后,他在其他人的帮助下,躺在了床上,沉沉地睡去。九个小时之后,彼得从睡梦中醒来,身体和精神,都恢复了正常。

    很多实验已经证明,睡眠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经过白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思考和来回奔波之后,一次舒适完整的睡眠,可以让大脑得以充分的休整。就像一辆跑了五千公里的汽车,需要停下来,找家4S店,更换轮胎等重要部件。一辆原本可以跑五十万公里的汽车,如果不经常维护的话,可能刚刚跑到十万公里,就要宣布报废了。人也一样,当人的身体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始终处于紧绷状态时,就会陷入长久的亚健康状态,继而引发失眠、焦虑等严重的神经症状。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当身体感到劳累、精神不振时,睡眠是快速消除疲劳的最佳途径。当然,每个人的睡眠时间长短不一。有的人每天只睡四个小时,醒来依旧可以神采奕奕地工作,像爱因斯坦,他时常连续工作几个小时,感觉累了、困了,就会小睡十几分钟,起来后继续工作。一天积累下来,他一共才睡三四个小时而已,并且他睡得特别沉,睡眠质量也非常高。而有些人每天要睡到十个小时,甚至更久,白天醒来时,还是困顿不堪,无精打采。实验证明,人的睡眠时间经过训练之后是可以缩短的,关键是要迅速地进入梦乡,并且深度睡眠所占的比例要大。

    经过一夜充足的睡眠之后,身体感到能量充足,心情会变得轻松愉快,精神也得以重新振奋,有的人还可以在愉快的梦境中,享受现实中不曾体验过的乐趣。从梦境中醒来的人,常常喜欢和身边的朋友讨论梦中的情景,分析梦境的含义。不过,有的人却一再说明:“我没做过梦,从小到大都没做过。”

    难道,真的有人从来都不会做梦吗?当然不是!人类的睡眠分为很多个阶段,只有在快速眼动的睡眠阶段,人才开始做梦。如果一个人醒来时,刚好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他就会记得梦中的情景,如果他是在睡眠的其他阶段醒来,梦中的情景已经遗忘,他就会说自己没有做梦。研究发现,如果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将梦中人叫醒,并询问他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所有人都能够肯定地说,自己刚才在做梦,并且能够像讲故事一样,将梦中的场景复述出来。

    睡眠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对于紧张忙碌的都市生活来说,拥有良好的睡眠,才能让大脑得以充分的休整。如果睡眠时神经紧张,或者白天里过度焦虑,很容易在睡眠时做噩梦,导致睡眠紊乱,质量下降。在睡觉前,如果将一天的事情处理得干干净净,然后洗个热水澡或者用热水泡泡脚,就会让我们全身放松,自然入睡,达到舒适睡眠的效果。

    似真似幻的梦境——用心理学解梦

    从前,有一个住在山里的猎户,他和妻子在山脚下盖了一座茅屋。那里环境优美,景色秀丽,日子虽然过得清贫,但是两个人都在努力地经营着幸福的生活。丈夫白天外出砍柴打猎,将柴火和猎物送到集市上卖掉后,买回来生活所需的米和油。妻子则在家里织布、浇园、喂养孩子。

    一日,天色已晚,丈夫伴着月光,兴高采烈地回到家里。妻子正要埋怨丈夫的晚归,只见丈夫手里拿着一盏精致的油灯,兴奋地说:“看,我买回来了什么?”

    妻子错愕道:“你哪来那么多钱,买这么好的油灯?”

    丈夫说:“我今天运气好,在集市的大街上,遇到了一个财主。他给了我一锭银子,买了我全部的柴火和猎物。”

    “一锭银子可以多买些粮食,为何要买这油灯?”妻子疑惑地问道。

    “孩子渐渐长大,你也要教他读书、写字,晚上有个油灯,也好让他多读些书,多识些字。”丈夫一边收拾着身上的工具,一边把手里的油灯,小心翼翼地放在了方桌上,嘱咐道:“这可要小心地保管,坏了就修不好,也再也买不到了——刚才回来的时候,山路太滑,我摔了一跤,差点把这宝贝丢河底下去。”

    妻子用心地把玩着手里的油灯,小心翼翼地收到了箱子里。从此以后,这盏油灯变成了猎户家里最值钱,也最宝贝的物件。平日里,都会被妻子收在箱子里,只有到了晚上,她准备教孩子读书识字时,才会拿出来用。

    不过,这盏珍贵的油灯也给猎户带来了困扰。自从上次差点失手把它丢到河里之后,猎户每天晚上都会做同一个梦,梦见油灯被人给打碎了。一日,猎户又做了这个梦,从梦中惊醒的他,连忙跟妻子复述了梦中的场景:“我看到一个模糊的人影,就站在我面前,想要打碎这油灯。我怎么阻拦,都好像使不上力气一样,最后,油灯还是被人打碎了。”

    妻子说:“油灯我好好地收在箱子里了,不会打碎的,你不要胡思乱想了。”

    猎户起床后,匆匆地吃过早饭,又到山上砍柴去了。可是,没过半日的时间,天气突变,山里下起了大暴雨,猎户只得慌乱地收拾了工具,向家里跑去。

    回到家后的猎户,还在惦记着昨晚的梦。他把油灯从箱子里拿出来,放在桌子上左瞧瞧,右看看,想要研究一下这油灯是怎么打碎的。妻子在旁边一边织布,一边哄着哭闹的孩子,见丈夫傻愣愣地坐在那里,也不知道过来帮忙,顿时从心底蹿出一股火气。妻子喊了一声,他只答应着,却没有起身,等到妻子喊第二声时,猎户还是静止地坐在那里,一言不发。

    妻子气愤地从纺车上下来,手里拿着笤帚指着丈夫说:“你一直盯着那个油灯看什么,有什么好看的?好好放在箱子里,谁能去把它打碎?”

    丈夫转过身来,拨开了举在耳畔的笤帚,结果笤帚从妻子手中飞出去,径直地打在了油灯上,把油灯打得粉碎。这时,猎户恍然大悟:油灯原来是这样被打碎的。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反复地思索着一个问题,夜里做梦,就特别容易梦到。不过,梦里所见,并不能成为白天现实的预言。就像故事中的猎户,他之所以一直梦见油灯被打碎,一是因为这盏油灯对于他家来说,太过珍贵,他非常珍惜,内心深处特别害怕它被打碎;二是因为他曾经有过一次摔倒的经历,差点把油灯掉进河里,因此,担心更加强烈。可是,最后油灯被妻子打破,仿佛猎户梦里的场景再现,实则是梦境与现实的巧合罢了。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梦境并不具有预见未来的功能,它是大脑对现实的反映,也是现实中的内心期望在梦中的实现。比如,一个人在寒冷的屋子里睡觉,熟睡中翻身,不小心露出的双脚,他会梦见自己光着脚,在刺骨的寒冰上行进,就是因为身体受到了环境中的刺激,反映到了梦境中。再比如,空腹睡觉的人会梦见自己饥饿难耐,到处寻找食物;膀胱受到压迫的人,会梦见自己有便意,到处找厕所;双手放在胸口上,会梦见自己被重物压住,身体不能动弹等等。

    另外,小时候,我们总会期待出差的爸爸能带回来新的玩具,结果晚上做梦时,爸爸就真的买了新玩具回来;应对考试的学生,常常在梦中解出来自己答错的考题;正在热恋的女孩子,梦见自己穿上了婚纱,成为世界上最漂亮的新娘……这些梦境,则成为现实愿望在头脑中的满足。就像有人喜欢深夜工作,早上贪睡而不愿起床,因此常常在早上梦见自己起床梳洗,出门上班,仿佛心理上有了交代,继续睡下去也心安理得了。对此,弗洛伊德说:“愿望在梦中得到满足可用来维持精神的平衡,同时也是为了保护睡眠不受干扰。”

    每个人都需要睡眠,每个人都会做梦,但是,我们更需要用理智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来分析梦中的场景,结合自身的心理状态,通过梦中出现的事物和情节,更全面地认识自己。

    翩然飞舞的白日梦——痴迷幻境

    在课堂上,你是否常常出神地望着窗外,琢磨着周末去哪个朋友家玩儿,却常常被老师提醒,“某某同学,你又走神了”;在会议中,你是否经常被领导责备,“又发什么呆呢”;或是在大街上,看着广告牌上的标语,就痴痴地停在了下面,直到路人一边推搡,一边不耐烦地说“麻烦您让一让”,才回过神来。

    这些走神、发呆和胡思乱想,就是经常被人提到的——白日梦。白日梦是人在头脑清醒的时候,带有幻想情节的一种心理活动。比如,在商店购物的间歇,幻想自己中了五百万的彩票大奖;或是在工作的空隙,幻想自己飞到了马尔代夫,躺在柔软的沙滩上,享受着舒服的日光浴。

    可是,老师总是习惯将上课走神的学生看作学习不够积极,老板也不喜欢在开会时,仍然心不在焉,心思跑到九霄云外去的员工。人们总是喜欢贬损“发呆”或是“三心二意”的人,因为这样的人,表面看起来很麻木,精神状态如同一潭死水,他们的时钟似乎已经停止,意识也渐渐减速,思想早已不在现实中,游移到不可知的他处。其实,他们不过是在做白日梦罢了。

    呆板木讷不过是做白日梦者给我们的假象。人在做白日梦时,看似大脑和肢体都处于静息状态,此时的大脑思维却是最活跃、最具有创造力的。诗人布罗茨基就曾写道:“心不在焉,如同窗口,若其敞开,切莫合上,而要任其大开。”他认为,人的心不在焉,或是与之相似的出神状态,都能够激发创造的灵感。巴尔扎克就曾在白日梦中,与他在小说中的人物愉快地对话;作曲家勃拉姆斯也曾说过,音符总是在他冥想时,陆陆续续地从脑海中跳出来,助他写就了众多经典的曲目。

    马小军小时候是一个非常调皮,喜欢做白日梦的小男孩。上课的时候,他就常常看着前排的同学,幻想出一场由他指挥的战争。他想象着,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他调动着千军万马,指挥着坐在第一排的小胖和同桌马宇,还有手下的百万精兵。他一路过关斩将,拼死杀敌,立下了许多战功。可是,每次眼看着就要夺下城池了,老师的粉笔头都会百发百中地扔到他的头上,“马小军,你又胡思乱想什么呢?”

    所有的老师都知道他成绩不错,就是调皮贪玩,上课爱走神,脑子里想些乱七八糟的故事,所有同学都会在他被老师丢粉笔时放声大笑,朝他做各种鬼脸。可是,他仍然抵抗不住白日梦的魅力,时而化作领导众加勒比海盗的杰克船长,时而化作义盖云天的江湖大哥,他还想象过身上长出了一双翅膀,飞到了天空之城,好像神只一样,从遥远的高空俯瞰着大地。穿梭在各种身份和奇妙的幻境之间,马小军觉得很快乐,也很满足。

    上了中学后,身边的朋友换了,生活的环境换了,老师换了,课本也换了,唯一没换的,就是依旧喜欢做白日梦的马小军。越加聪明的他,总是被大人期望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他却总是在埋头书本时,再次回到他的太虚幻境。马小军一边听着老师讲课,一边幻想自己成为了大学的教授,教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还成为非常有名的学问家;或者幻想自己成为一个非常有钱的企业家,坐着名贵的轿车,身后跟着几百个助理。他在白日梦中构思未来,也在白日梦中找到了人生的目标。

    当所有人都预言,马小军以后不会是个有出息的人,他却凭借一部获奖的小说,被保送到当地的一所重点大学。在自由的大学校园里,马小军继续做着他的白日梦,并且将他多年来积攒的人物,一一写进了小说里。无论是帮派老大,还是英勇的将士,都被他描写得栩栩如生。如今,马小军已经成为一位知名的小说家,他依然在做着各种各样的白日梦,并且把白日梦,当做自己写作灵感的重要来源。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做白日梦是一种松弛神经、消除紧张的重要方法。如果说夜间睡眠时做的梦,是一种内心愿望的变相转化,那么,白日梦简直可以梦想成真。在白日梦中,无论是加薪、升迁、出国留学,还是娶妻、生子、成为百万富翁,都能够实现。这些白日梦的内容,往往就是做梦者内心最关注的事情和最迫切的愿望。在白日梦中,由于客观条件和传统限制一一消失,做梦者可以自由幻想,也可以对幻想的目标深思熟虑,反复强化。有时候,白日梦还能帮助做梦者在现实中找到解决办法。

    有了白日梦,生活中的缺憾仿佛少了许多。白日梦让很多人体会到一种由衷的快乐,而且,当白日梦构思周全、细节详尽时,做梦者还可以亲自尝试一下。有行动力的人,即使痴迷幻境,也会在白日梦中逐渐规划自己的生活,借助梦想的力量,开始自己翩然飞舞的人生。

    让旋转的陀螺催眠你——诡异的催眠术

    往往心理学爱好者中,最感兴趣的就是催眠术了。一部《盗梦空间》,让我们见识到梦境中的众多潜意识,也让我们再一次将目光聚集在心理催眠上。与其说,剧中人正在经历一层一层精心构造的梦境,不如说,他们正在经历一次又一次不同层次的催眠。

    催眠术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有人认为,催眠术是打开人类潜意识的大门;有人认为,催眠是一种半梦半醒的睡眠状态;有人则干脆说,催眠术不过是一种伪科学,是唯心主义的发展。无论催眠术存在多大的争议,至少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人在催眠状态下受意识控制程度最弱,最容易接受外界暗示。

    在普通人看来,催眠好似一种不可思议的神秘技术,就像古代巫师或者魔法师拥有的强大力量一样,一旦某个人被催眠,就会完全失去理智,任人摆布,做出很多违背自己意愿,甚至是犯罪的事情来。

    在心理学家看来,催眠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手段,也是一种随时出现在生活中的现象,它可以出现在杂技、魔术的表演中,也可以出现在沉静身心的瑜伽运动中。催眠应用在心理学上,则主要用于治疗心理疾病、解决心理困惑,就像《无间道》中梁朝伟的心理医生一样,帮助他达到放松身心,找到心中症结,治疗心理疾患的目的。

    如果对催眠术追根溯源,时间就要回到古希腊时代。催眠术一词,源自希腊神话中睡神的名字,指的是运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和受术者进行潜意识沟通的一种技术。因为人在清醒时,潜意识出于自我保护的功能,会对外界的信息持怀疑或抵触的态度,而当受术者进入催眠状态,就可以根据施术者的引导,将受术者心中的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替换为放松、勇气、自信等积极的情感。在古埃及和古希腊,神庙中的祭司都会用类似催眠的方法为信徒治病,在古代印度,婆罗门的打坐和佛教的坐禅,也是一种类似催眠的行为。

    弗洛伊德以他的精神分析享誉天下,在他的心理研究初期,也曾多次运用催眠的方法,为他的病人解决难题。当时有一位太太,生育后无法给孩子喂奶,经人介绍后,她来到了弗洛伊德开设的诊所。当时对催眠术有浓厚兴趣的弗洛伊德,果断地为她实施了催眠术。在催眠状态中,他向这位太太反复地暗示:你的奶水很好,喂奶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过程等等。两次治疗之后,这位太太顺利康复,同时,也印证了弗洛伊德运用催眠术的成功。后来,弗洛伊德运用催眠术帮助了很多人,在他积累的众多案例中,最有名的就是一位化名安娜的患者。

    安娜是一个出身名门的小姐,她的母亲是一位善于交际的妇人,与当时的金融家、社团领导和社会上的知名人士都有来往,她的兄长也是当时有名的绅士。安娜自小聪慧,智力过人,会说流利的英语,并且能用法语和意大利语阅读。她还会骑马和刺绣,写过多篇简短的小说,并得以出版。她从小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成长期亦无任何创伤。不过,她有时候过分固执,情绪上略显轻微的夸张,时而高兴,时而忧郁。

    安娜21岁时,她一直深爱的父亲患上了胸膜周围脓肿。安娜和母亲共同照顾父亲,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她开始出现虚弱、贫血、厌食和睡眠紊乱等症状,随后症状渐渐加重,出现身体痉挛和麻木,最后卧床不起。直到四个月后,父亲去世,她爆发出短暂的情绪激动,之后陷入了深度昏迷。经过一段时间的催眠治疗后,她可以在一种“云雾”幻觉的状态下平静下来,她的意识渐渐清醒,能够讲述白天的事件,也能够非常理智地工作、写字或者画画,并且显得安静而快活。

    她最显着的一个症状,就是在长达六个星期的时间里,即使干渴难耐,也不能喝水。经过催眠治疗,她讲述了自己的童年片段。一段时间,她一直由一位并不喜欢的家庭教师教授课业。一次,当她走入这位女家庭教师的房间时,她看到一只狗正从玻璃杯中喝水,这一举动引起了她的厌恶,可是,由于受到尊敬师长的道德约束,她只好默不作声。可是,这一场景已经深深地印刻在她的记忆里。在催眠中,她重新体会到当时的厌恶,并且尽情发泄了她的愤怒情绪。几次治疗后,她无法喝水的症状彻底消失。

    安娜在治疗中重新体验了以往的创伤性事件,并且借由催眠的状态宣泄了压抑的情感,症状由此得以缓解。她自己称这种方法为“谈话疗法”,这也是弗洛伊德几年后,开始对他的病人正式实施的“催眠宣泄法”。

    在国外,催眠不仅用作公共服务,出色的催眠师还会协助警察部门,帮助破案和缉凶。在回归前的香港,曾发生过一桩离奇的案件,当然,案件的诡异之处不在于凶手作案手法的奇特,而是破案过程的不可思议。当时,港岛中学的两位英国籍学生被杀,警方为了获得更多的细节和证据,请来一位心理学家对一位证人进行催眠。证人是一位不懂英语、满口乡音的女菜贩,在接受催眠后,她竟然用流利的英语讲述了案发的详细过程,说到激动之处,她甚至发出凄厉的叫声,仿佛亲临犯罪现场一样。案件很快得以侦破,不过,这其中的原因,至今无人能够解释。

    不过,无法解释的事件,并不能说明催眠就是一种伪科学。催眠是一项专业的心理治疗技术。催眠师运用专业的技术,降低受术者的意识警觉,引导受术者进入一种恍惚的状态。此时,受术者并未进入睡眠,只是意识强度降低,进入了一种意识模糊,极易受暗示影响的阶段,就像《盗梦空间》中讲述的“意念植入”,催眠的治疗的过程,就是意念植入的过程。受术者接受“房间正在变冷的暗示”,身体就会感觉到冷,并且全身起鸡皮疙瘩,接受“温度逐渐升高”的暗示,就会满头冒汗,浑身燥热。不过,电影中的一些精彩桥段仍然存在过分夸大的嫌疑,比如眼前一块晃动的手表就能将人催眠,或是几句话就让受术者意识模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