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你:带你走进心理学世界-记忆的秘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为什么辛辛苦苦背下来二十个单词,转眼又忘记了,可是,昨天话剧院里的表演,却记得一清二楚呢?”“为什么我可以听出音乐中的旋律,却搞不懂三段式推理呢?”你是否也为了这样的问题而苦恼呢?总是有人说哪个人记性好,哪个人记性差,是不是好记性已经成为某一种人的专属呢?在每个人的记忆里,又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这正是艾宾浩斯准备告诉大家的。

    你记住了什么——告诉你一个科学的记忆

    你或许不知道,如今被大众广泛了解的记忆,曾经是一个披着神秘色彩的心理学词汇,吸引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学者,也引起过全人类的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记忆呢?《辞海》的解释为:保持在脑子里的过去事物的印象,而心理词典里是这样定义的: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我们所有的学习、工作,掌握知识,开展研究,都要依靠记忆。世界发展到今天,人类能够记录漫长而又详尽的发展史,也是因为人类大脑中存有过去的记忆。相信,每一个单独的个体,也都希望拥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能够把所见所闻的信息,都储存在大脑中。可是,你知道,记忆到底是怎样构成的吗?

    假设,你正站在一条悠闲、雅静的街道上,注视着周围的一切活动,大约十秒钟后,如果让你闭上眼睛,你能记起什么?如果问你,穿蓝色衣服的小男孩手里拿着什么东西?走在前面的小女生在干什么?街道右边的妇女,她的雨伞是折叠伞还是长柄伞?要回答这些问题,如果能睁开眼睛再看一眼刚才的场景,你会感觉更轻松一些,更容易回答吧。否则的话,街道上的场景,将永远变成一幅模糊的风景画,氛围好像仍然在脑海里盘旋,细节却永远都想不清楚了。

    人们之所以回忆不出刚刚看到的一个场景,是因为刚刚启用的感觉记忆,保持时间太短,外界刺激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里,瞬现即逝、须臾即忘。你的眼睛和耳朵能感觉到身边的事物,大脑却来不及对它们进行加工和重复,因此眼前的一切都在呈现后的一秒钟内消失,并且永远不能恢复。

    感觉记忆,又称为瞬时记忆,是大脑记忆的一种,另外两种分别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三种记忆,是按照保存时间长短来分类的。其中,短时记忆保存时间在一两分钟之内,因此,有人又把短时记忆比作电话号码式的记忆,好像一个想要打电话的人,他需要先查找号码,然后心里默念着号码,立刻拨号,电话接通之后,号码随即忘掉。在日常生活中,短时记忆随处可见,如学生上课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打字员一边看稿件,一边打字;同声传译的人从听到信息到翻译成外语。

    长时记忆是保存信息时间最长的记忆方式,通常从一个小时到一生不等。经过长时记忆加工的信息,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即使有时遗忘,依旧能够按照线索提示,重新想起来。这些线索可以是一个词语、一个表情、一个具体的场景或是一个熟悉的动作,当我们想要回忆时,这些线索就像图书管理员的标识一样,按照不同的标识,顺利地找到放置在不同地方的信息。

    记忆是一台强大的扫描仪,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一记录。可是,有些人也难免要面对遗忘或是失忆的问题。遗忘,可能是由于时间过久,大脑一时间无法提取信息,也可能是由于外界干扰,无法准确回忆。只要是存在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永远不会真正地遗忘。失忆,却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悲伤,心中的痛。你瞧,生活在夏威夷海滩,一向快乐无忧的亨利,也遇上了失忆的难题。

    亨利是海洋馆的一名驯兽师,也是一个典型的花花公子。在美丽的夏威夷海滩上,平静的生活百无聊赖。他除了和朋友的孩子们一起玩耍、嬉戏,就是和美丽的女孩们约会。

    亨利是一个调情高手,他风趣幽默,阳光开朗,在与他约会过的女孩眼中,他是一个拥有高贵气质和神秘感的男人。他总是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一个陌生的女子爱上他,也可以迅速摆脱深陷在爱慕里的女子。他好像永远不会爱上任何人,只爱俘获爱情时那种胜利的快感。

    一天,刚刚摆脱上一个约会对象的亨利,来到海边的一间咖啡馆,准备吃点早餐,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这时,一个坐在对面,正在独自用餐的女孩露西引起了亨利的注意。她是一个金发碧眼的美女,正在无聊地摆弄着眼前的食物。亨利坐在了露西的对面,为她用饼干搭了一座小房子,同时,也喜欢上饼干房子的主人。他们相谈甚欢,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约好第二天一起吃早餐。初战告捷的亨利非常兴奋,满心期待着两人第二天的相遇。

    第二天早上,当亨利满脸喜悦地坐在露西面前,准备和她一起吃早餐时,露西好像从没见过他一样,把他当成了随便搭讪的轻浮男子,用强硬的态度拒绝了他。从未被女孩严词拒绝过的亨利,一时间非常失落。后来,他从咖啡馆老板娘那里得知,原来露西一年前出了车祸。由于大脑的损伤,她患上了短时记忆遗忘症。她的记忆永远停在车祸发生前,而现在发生的事情,她只能暂时记住,过了二十四小时之后,她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意识又回到了车祸前的状态。

    得知露西的遭遇后,亨利一时间有些手足无措。但是,当他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这位可爱的姑娘,他决定每天按时出现在咖啡馆,让她每天爱上自己一次。

    据说,金鱼的记忆只能维持三秒钟,所以金鱼永远无法拥有爱情。如果一个人的记忆,也只能维持一个短暂的时间,爱情和生活,要靠什么维持呢?《初恋50次》这部电影,给了我们答案。不过,失忆,或是记忆遗忘症都是特例,我们大多数人依旧活在记忆的世界里。依靠各种各样的记忆方式,感知着世界,感知着内心。

    永不磨灭的场景——情景记忆

    牛顿在专心研究时,除了少量的时间为了锻炼身体,出门运动,其余时间都待在他的书房里。在他的书房里,有他最感兴趣的物理研究,也有他所作研究的原稿与资料。可是,一次无心的错误,却让他长久以来的研究记录,一瞬间化为了灰烬。

    那是一个星期天,牛顿按照惯例,要去附近的教堂做礼拜。等他下午回来时,却发现书房刚刚经历了一场火灾,放在书桌上的许多珍贵的手稿和研究资料都付之一炬。牛顿感到非常沮丧的同时,更加觉得疑惑不解。他清楚地记得,离开前他吹灭了房间里所有的蜡烛,桌子上除了一块普通的玻璃板,没有任何东西。家里的仆人那时正在院子里收拾杂物,并且仆人保证说:“在您去教堂期间,没有任何人进过您的房子,自然也不会有人进入书房。”

    牛顿心里一直惦记着这次失火,可是,重新投入研究的他,并没有把太多精力用来追查真相。直到时间过了两个星期,又到了去教堂做礼拜的星期天。牛顿像往常一样,早晨起床后,洗脸,穿衣,准备吃过早饭就出发前往教堂。洗脸时,当他抬起头来,对着镜子,看到自己脸上正在低落的水珠,突然,他的脑海里浮现了两个星期前的场景。当时,他也是在这面镜子前洗脸,一边洗脸,还一边思考着刚刚写完的论文。他突然想到论文有一个地方阐述得不够充分,需要补充几个细节。于是,脸上的水滴尚未擦干,他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书桌旁,将心中所想马上写到论文里。全部补充完毕后,他才用毛巾擦干了脸,换过衣服,朝教堂走去。

    “哎,我真笨,原来是我自己引起了火灾。”牛顿自言自语道。

    原来,就是牛顿脸上的水滴,导致了书桌上的稿纸起火。他脸上的水滴落在了书桌的玻璃上,由于表面张力的关系,水珠变成了一个半圆形,功能相当于一只小凸透镜。这样,水珠将太阳光聚集到一点,经过长时间的烘烤,温度达到了纸张的燃点,自然就引燃了桌面上的书稿。

    牛顿之所以能够找到书稿起火的原因,很重要的线索就是他脸上的水珠。根据脸上水滴的提示,牛顿回到了两个星期前的相似情景中,利用情景再现的方法,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查明了事实真相。他所回忆的场景,就是心理学上经常提到的——情景记忆。

    所谓情景记忆,就是一个人亲身经历后,对一个时间、地点和事件发生环境的记忆。比如,你回忆起昨天在公园里遇到了一个久违的朋友,并且和他攀谈了几句;或者,你突然听到了一首小虎队的歌,就回忆起当年听歌时的心情,一起听歌的人,还有当时喝掉的饮料的味道。

    情景记忆没有枯燥的概念和条文,都是实际情况的再现,既生动,又活泼,因此成为很多人协助记忆的一种有效方法。有意识地用环境的刺激来加深记忆,也就是所谓的情景记忆法。

    为了更牢固地记住某些内容,我们可以在记忆的时候,设置自己熟悉或喜欢的情景,让识记内容在情景中生根、发芽,大脑就会连同情景和需要牢记的内容,一同记忆。比如小学生背诵诗词,老师会将诗词的具体含义描绘成一个连贯的场景,用诗词的情感铺垫成环境的背景,像一段小故事一样讲给学生听,学生记忆起来就比较容易,记忆的效果也非常好。

    情景记忆除了可以帮助记忆,还可以帮助回忆。很多电影中都出现过这样的场景,当某个人失忆时,身边的朋友为了帮助他恢复记忆,常常会带他回到原来住过的房间,走过的街道,曾经参加过的朋友聚会等,利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帮失忆者唤醒曾经的记忆。在电影《恶魔岛》中,当FBI侦探要求一个从恶魔岛监狱逃出来的人,按照记忆画出监狱下水道系统时,他风趣地回答说:“我现在已经记不起来了,但是如果让我再逃一次,我就可以想起来了。”

    这些电影里的桥段或许有些不可思议,却也并非天马行空的想象,它们都是有可靠的科学依据的。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当被试者学习某种东西时,如果他正处于醉酒状态,那么过一段时间回忆时,被试者在于酒醉状态下回忆比正常状态效果更好。有些人甚至在醉酒时藏起来的东西,清醒时想不起来放在哪里,而重新回到醉酒的状态,就会很快找到。这些都是利用与过去相似的情景,来刺激大脑中封存起来的情景记忆,从而达到回忆效果的方法。

    艾宾浩斯和他的遗忘曲线——遗忘规律

    我们都知道,记忆的保持和遗忘是一对冤家对头。如果以前存储起来的内容能够回忆起来,就说明记忆保持住了;如果一点儿都回忆不起来,或者回忆的内容是混乱的、错误的,就说明大脑发生了遗忘。

    人的大脑就像一个信息的存储库,所有经历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绪情感、操作过的动作,甚至思考过的问题,都会成为大脑中的记忆内容。比如现在你脑海中的英文单词、唐诗宋词和名人诗歌,都是通过记忆留在头脑中的。不过,大脑中能够存储的知识,永远比你学过的知识要少,因为大脑在记忆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个遗忘的过程。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错误地再认与回忆的过程。就好像有一个人,看到一个灵异的鬼故事后,当他向第二个人复述时,总会下意识地删减一些细节,增加一些原本没有的段落。如果他是一个偏爱阅读鬼故事的人,就会增加一些恐怖细节来渲染氛围;如果他是一个无鬼论者,或是一个逻辑性特别强的人,他在复述时,则会删去大篇幅的灵异描写,把原本的故事变得更加合乎逻辑。

    在一起交通肇事案件的审判中,辩护律师找到了一位目击证人,想要利用这位证人的证词,来证明被告人并非超速行驶。可是,在案件审理经过了一个月后,法官却因为目击证人对事故现场的遗忘,导致证词模糊,最后判处被告人的超速肇事罪名成立。

    第一次,检方律师问询证人说:“当时,你目击车辆冲撞时,被告的车速大概是多少?”证人回答说:“五十公里左右。”第二次,检方律师向证人出示事故现场的图片,并问询说:“根据这张图片,你可以判断车辆冲撞时的速度是多少?”证人看了看图片说:“超过六十五公里。”

    一个星期后的第一次问询,检方律师要求证人回忆,车辆发生冲撞后,车窗玻璃是否被撞碎,结果,证人凭借记忆回答说:“车窗玻璃没有撞碎。”第二次问询,检方律师再次拿出了车祸现场的照片,要求证人看着车祸现场的照片,回答同样的问题。没想到,证人又更改了供词,回答说:“车窗玻璃当时被撞得粉碎,满地都是玻璃碎屑。”

    由于证人反复修改供词,法官对证词的法律效力提出了疑问,因此取消了目击者出庭作证的资格,并且宣判被告超速肇事罪名成立。

    这位证人之所以几番更改供词,可能是当时对车祸现场的记忆原本就很模糊,再加上时间太久,遗忘的信息增加,最后连他自己都分不清楚到底什么是真实了。这位目击者的遗忘情况,恰好符合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是一位德国的心理学家,他采用独创的无意义音节研究人的记忆和遗忘,并于1885年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他将实验数据描绘成一条以时间为横轴,以记忆保持量为纵轴的曲线,后人将这条曲线命名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自此,记忆研究成为心理学众多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领域,而艾宾浩斯本人,也因此成为发现遗忘规律的第一人。

    这条曲线表明了记忆遗忘的规律:识记后的短时间内,我们总是很快就遗忘刚刚记住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曲线逐渐变缓,遗忘速度也逐渐变慢。到了一定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

    这条曲线告诉我们,遗忘并不是均速地进行,固定地一天丢掉多少,第二天再丢掉多少,而是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不过,它也同时告诉我们另一个消息:学习新知识一天后,如果不抓紧时间复习,记住的信息就会只剩原来的四分之一,时间越长,剩得越少,直到大脑不再遗忘,保持量也寥寥无几为止。

    艾宾浩斯的曲线,也印证了孔子讲述的“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学习如果不能勤于复习,即使当时记忆得再多,理解得再好,遗忘也会让大脑慢慢丢掉学过的知识。就像很多期末时临时抱佛脚的同学,考试前仓促填塞知识,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加以巩固,也没有随后进行充分的复习,考试之后,所学所背很快就遗忘了。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我们知道了遗忘的规律,同时,我们也可以按照这条遗忘规律,找到保持记忆,应对遗忘的方法。大脑记忆时,先记忆的内容会对后来的信息产生干扰,使大脑对后来的信息印象不深,容易遗忘,同时,接受的新内容,也会干扰到前面的内容,造成大脑只记得新内容,而忘记了以往的内容。因此,对于记忆和复习来说,晚上睡觉前和早晨醒来后是两个绝佳的时段。

    睡觉前,由于没有新知识的影响,可以用来复习白天刚刚学过,或者以前学过的内容。二十四小时之内的内容,根据遗忘曲线,大脑会保持34%,只要稍加复习,遗忘的部分又会重新记在大脑里。如果在睡前对所学知识稍加复习,识记的材料会很快由短时记忆转为长时记忆,那么无论多久,这些内容都不会忘了。

    早晨起床后,由于没有之前内容的印象,大脑一整个上午都会处于新鲜的状态,接受全新的内容会很容易,很多人喜欢晨读,阅读古诗文或者背诵英语单词,就是因为懂得了这个道理。

    为什么会忘记——从“记不住”到“忘不了”

    彼得森是一家精神病院的心理医生,她年轻貌美,专业技艺高超,对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艺深有造诣,因此,她成为医院上下众多男士一致倾慕的对象。不过,她早已被新调任的院长、英俊不凡的爱德华大夫深深吸引。虽然彼得森对爱德华大夫年纪轻轻就能够取得如此高的学术成就,心存怀疑,不过,她终究无法抵挡爱德华大夫的绅士魅力,渐渐地与他坠入爱河。

    两人彼此表达过爱慕之情后,彼得森才发现,其实眼前这位男子,并不是她一直崇拜的爱德华大夫,而是一个被某种可怕的事情困扰,失去记忆,也忘记自己是谁的男人——约翰。更可怕的是,此刻的约翰,正在以谋杀真正的爱德华大夫的罪名,被警察追捕。约翰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匆匆地从医院逃跑。彼得森为了了解事情的真相,找到了约翰的藏身之处,并带领他逃亡到她的老师家里。和蔼的老师和善良的彼得森,运用诱导和自由联想的方法,在约翰的梦境中找到了答案。

    原来,约翰是一个由于潜意识中犯罪情结的压抑,而短暂失忆的人。小时候,约翰和弟弟一起坐在屋顶上玩耍,可是,弟弟不小心滑下屋顶,不幸去世。看着弟弟从自己身边滑下,径直摔在栅栏上的约翰,一直对弟弟的死心存内疚,甚至一度认为是自己杀害了弟弟。于是,这个犯罪情结在他心中深深扎根。直到多年后,他和真正的爱德华大夫一起滑雪时,爱德华大夫被人从背部开枪打中,在滑道底端冲下了山崖,再一次引起了他年少时的内疚感,在心理压抑与恐惧的情况下,他一下子忘记了过去的一切,甚至自己的名字。

    这部运用弗洛伊德理论拍摄的电影中,充分地诠释了弗洛伊德对于记忆遗忘的看法。弗洛伊德认为,人们之所以会遗忘过去的记忆,是因为那些记忆里存在着很多潜意识不愿意回忆的内容。通常,人们在遭遇特大车祸、海啸、地震等重大创伤之后,容易发生这种创伤后的遗忘。电影中的约翰,就是在遭遇了朋友爱德华大夫意外死亡后,为了避免想起童年时的不快记忆,而引发的短暂失忆。

    如今,对于遗忘的原因有众多说法,除了弗洛伊德的观点之外,其他心理学家也有各自不同的看法。比如,有人认为,人们想不起过去的事物,或者是过去记忆过的内容,是因为大脑中的记忆没有得到及时的强化。得不到强化的记忆在头脑中会渐渐模糊,直至到最后慢慢遗忘。

    有人认为,我们之所以想不起曾经记忆过的内容,是受到了其他内容的干扰,就像之前提到过的,最先学习的内容会影响后来学习的内容,最新学习的内容也会影响之前学习的内容。比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记很多人名,可是那些发音相近,或者字形相近的名字,像李庶民和李蔗民,李冰冰和范冰冰,就非常容易造成干扰,导致记忆不清。

    还有人认为,人脑记忆信息,如同电脑存储信息一样。我们记忆的所有内容,都会像保存文件一样,存在大脑中的固定硬盘上。那些记不起的东西,实际上并不是遗忘,而是提取线索不够,大脑无法按照线索提取相关的信息。就像我们搜索硬盘里的文件一样,如果扩展名写错,或者文件名称错误,都无法在浩如烟海的文件夹中,找到想要的那个。如果能够找到合适的线索,任何“遗忘”的内容,都能够顺利地提取出来。

    不管怎样,人们总是会记住一些内容,又忘记一些内容。而能够弥补忘记的唯一途径,就是寻找增强记忆、减少遗忘的方法,如同俄国着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我们应当巩固建筑物,而不要等待去修补已经崩溃的建筑物。”

    与遗忘进行斗争的首要条件是组织有效的复习。外界信息的重复出现,可以使得大脑中的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没有复述的信息是不可能进入长时记忆的。当所有重要的信息都经过不断的复习,全部转化为长时记忆后,我们就不用害怕记不住了。

    你是左脑型,还是右脑型——大脑的左右分工

    你是否曾经听从朋友的指示,自然地双臂举起,在胸前交叉抱合,然后朋友会根据情况告诉你:右臂在上的人,是左脑型的人;左臂在上的人,是右脑型的人。这种说法,虽然听起来不尽科学,但也引申出一个重要的概念——人的大脑是存在左右分工的。

    在解剖学上,大脑的确是分为两个半球:一个是左半球,一个是右半球。并且左右半球交叉控制身体的运动,左半球控制右半边,右半球控制左半边。这也就是为什么,罹患脑血栓的人,如果是左脑血栓,身体就是右半边的手脚麻痹;如果是右脑血栓,就变成了左半边的手脚麻痹。心理学家也已经证明,人的左脑除了掌管右边身体的一切活动,还具有语言、概念、数字、分析、逻辑推理等功能;右脑则具有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象、综合等功能。

    不过,人的左右大脑并不是平衡发展的。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左右脑均衡一些,有10%的人是左撇子,即右脑比较发达,其余的都是左脑发达的人。而且,左右脑的发育不同,也决定着每个人不同的特质和天赋。

    右脑有发挥情感、欣赏艺术的功能区,擅长形象思维。它会像录像机一样,将外界情景中所有的事物用画面的形式记录下来,存入大脑。因此,右脑具有近乎过目不忘的记忆本事,它也能够贡献出创造性思维。在不拘泥于局部的情况下,以大胆、跳跃的形式,得出直觉的结论。右脑发达的人,更容易成为艺术家、画家和创意设计师,所以右脑又被称作“艺术脑”。

    左脑有理解数学和语言的功能区,擅长的是逻辑思维。因此,左脑能够将右脑中存储的图画和录像,转化为符号和语言。左脑发达的人,更容易成为物理学家、科学家。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低等动物只有右脑,没有左脑,只有进化到高等动物,才分化出左脑。可以说,右脑记载着人类进化的所有信息,包括集体无意识,而左脑记录的则只是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所有信息。正因如此,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如果他左脑受损的话,可以照常吃奶、进食,如果他的右脑受损,他却会丧失原始的本能,不会吃奶,也不会进食。

    世界上还存在一种可以左右脑两用的人——裂脑人。我们都知道,左右脑之间由一种叫做胼胝体的纽带链接,一旦通过脑外科手术,将连接左右脑的胼胝体切断,就会变成裂脑人。裂脑人的左右脑中,存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意识,相当于两个不同的人存在于一个身体中。

    生活中的裂脑人,除了因为精神病患,被迫切断胼胝体之外,还存在一些特殊情况的裂脑人,比如,正在念中学的孙阳。他最近发现了身体里潜藏的“特异功能”,可是,他的这种“特异功能”却和裂脑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孙阳是一个正值青春期的男孩,多年来他一直品学兼优,多才多艺,和周围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着。直到升入中学后,在一次学生野外活动中,他表现得异常奇怪,大家才终于发现,孙阳是一个拥有“特异功能”的孩子。他的特异功能,就是“一脑两用”。

    当时,孙阳正在和一群同学一起登山,他不小心摔了一跤,头碰到了地上的石头。虽然仅仅是头部的皮外伤和一点软组织损伤,但在接下来的活动里,孙阳却表现得一反常态。

    当同学们正在有说有笑地谈论着最新的电影和动漫时,孙阳突然神情迷茫地问:“你们是谁?你们在干吗?”大家都以为他在故意装傻,没人理会他。一个小时后,孙阳重新恢复了记忆,像平时一样有说有笑了。可是,晚饭后,孙阳再次忘记了周围的环境,又不认识身边的伙伴和老师。身边的伙伴都在嘲笑孙阳变傻了,他的好朋友阿虎却有些生气地说:“我把你当成好朋友,我不希望你跟我开这种毫无乐趣的玩笑。”孙阳心里觉得特别委屈,因为那时他真的什么都不记得了。

    野外活动结束后,孙阳安然无恙地回到家里。阿虎把孙阳的一切举动都告诉了孙阳的妈妈。“孙阳受伤后,表现得很奇怪,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他一会儿认识我,一会儿又不认识我。当我们各自活动时,我甚至看到他待在树林里,一边吹口琴,一边做算术题,并且两样都做得很好。”孙阳的妈妈听到阿虎的话,表面上不以为然,心里却充满了疑问。

    当天晚上,孙阳的妈妈来到他的房间,发现他正在大声地朗诵文章,同时快速地书写着文字。妈妈以为他正在温习第二天的演讲,却发现他正在写的内容和朗诵的内容完全不一致。妈妈在孙阳身后静静地听着,直到他书写完毕,才忍不住说:“我想,你一定发现了自己的特异功能吧!”没想到,孙阳也大惑不解地答道:“我也这样认为。可是,它时而出现,时而消失,根本不受我的控制。”

    心中充满担忧的妈妈,第二天就带着孙阳来到了医院,做完了一系列的脑功能检查后,医生惊讶地通知妈妈说:“我想,这个孩子应该是个裂脑人,在他的左右大脑,各有一个兴奋中心,它们同时工作,互不影响,这时他就可以同时做两件事。不过,这种情况并不稳定,有时候兴奋中心又变成同一个。因此,他有时会变成裂脑人,有时又会变成正常人。”看着孙阳妈妈担忧的表情,医生补充道:“不过,这并不会影响他的健康。”

    看完孙阳的故事,你是否会想起《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一手画方一手画圆呢?

    隐秘的诅咒——《黑色星期天》的阈下信息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匈牙利的一名钢琴手创作了一首“死亡之曲”——《忧郁的星期天》。这首歌传入美国后,翻译为《Gloomy Sunday》,因此中文译名又叫做《黑色星期天》。这首歌描写了一个爱情破裂的年轻人,因无法让所爱的人重新回到自己身边,就在一个忧郁的星期天,频频产生出自杀殉情的绝望念头,这个念头就像他对爱人极度的思念一样,久久纠缠不去,而那种近乎绝望的悲伤情绪,也充斥着这首音乐的始终。几年后,这首歌不仅成为一首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的曲子,更因为伴随它而来的一系列死亡案,一些难以置信的报道和传闻,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歌曲发行后的第四年,布达佩斯的警察在调查一起自杀案时,发现自杀的制鞋匠在死前留下了一封遗书,上面抄录了《黑色星期天》的歌词。当然,某份遗书上抄录一首歌的歌词,并不是一件离奇的事。可是,在随后相继发生的自杀案中,却一直和这首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当地的报纸报道,一名男子走入夜总会,要求乐队为他演奏一曲《黑色星期天》,演奏完毕后,男子走出夜总会后,用手枪将自己的脑袋打开了花。

    除了匈牙利,在欧洲的其他国家和美国,也发生了关于《黑色星期天》的自杀案。在柏林,有一位年轻的店员上吊自尽,在他的脚下,飘落的是一张《黑色星期天》的歌谱。在罗马,一个报童在街上听到了这首歌的曲调,将身上所有的钱都给了街边的乞丐后,从临近的一座桥上跳下。在纽约,一位女打字员用煤气中毒的方式自杀,在她留下的遗书上写着:请在我的葬礼上播放《黑色星期天》。

    因为这些可怕的事件,布达佩斯的警官请求政府将这首歌列为禁歌,英国的BBC电视台和美国广播网也曾禁止播放此曲。在法国,甚至有家电台节目,专门请灵异学家来研讨这首歌的影响。

    这首歌曲的原作者,名字叫赖热·谢赖什。这首神秘又恐怖的音乐,给他自己也带来很大的影响。歌曲创作之前,他和女友的感情破裂,伤痛之下,他写下了这首充满哀愁的歌曲。他是一个个头矮小,长相猥琐的犹太男子,虽然创作出如此流行的音乐,他却终生都是一个蹩脚的钢琴手,因为他只能用右手弹琴,并且弹奏时表情滑稽,经常被朋友嘲笑。

    起初,这首音乐由于太过绝望而悲情,曾被出版商拒绝出版。几经周折之后,才在布达佩斯得以发行。就在歌曲广为流行的时候,谢赖什准备和女友复合,第二天,他却听到了女友自杀的消息。几十年后,已过古稀的他也从楼上跳下去,自杀身亡。他的死亡原因,一说是愧疚于歌曲可怕的杀伤力,给世界带来了太多的黑暗;一说是他苦于再也创作不出如此精彩的歌曲,在长期的绝望中,选择了死亡。

    这是一个听起来非常可怕,却又流传甚广的故事。虽然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依然无法确定原作者真正的创作动机以及这首歌曲和众多自杀事件的联系,但是,后来的研究者从曲谱的音阶上,找到了“音乐杀人”的答案。

    研究人员称,这份曲谱的音阶,均是由不和谐音阶组成,这些不和谐音阶接近于次声波,是人耳听不到,人体也无法承受的一种声音。次声波的频率小于二十赫兹,波长很长,不容易衰减,也不会被空气和水吸收。而且,某些频率的次声波和人体器官的震动频率相近,容易和器官产生共振,对人体有强大的杀伤力,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人死亡。因此,听了这首歌曲的人,即使不是死于自杀,也会死于次声波对身体的伤害。

    不论与《黑色星期天》有关的自杀案件真实与否,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身边的确存在许多诡异的阈下信息,正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所谓阈下信息,指的是那些肉眼无法看到,人耳无法听到的信息。它们超出了人的意识感知范围,却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无意识,操控着我们的行为。

    俄罗斯就曾开展过关于阈下技术的试验,研究人员在电视机或者计算机屏幕上植入一组彩色图案,这种图案并不能被肉眼察觉,却可以通过非自觉的内心活动,使屏幕前的人陷入一种类似催眠的恍惚状态。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百货公司,运营者在商场播放的音乐中,植入了一种不可感知的声音,这些声音对那些图谋不轨的人,有很好的震慑作用,因此有效地遏止了近三成的偷窃行为,为公司节约了几十万元的运营成本。

    如今,阈下信息正在成为各大商家大力研究的课题。利用阈下信息,商家可以驱使消费者固定地购买一种商品,也可以驱使消费者偏爱某一种情感体验。在未来的某一天,可能我们的身边遍布着阈下信息,比《黑色星期天》更隐秘,比《黑色星期天》更恐怖,却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那些决定命运的暗语——思维定式

    从前有一只小象,它像自己的父母一样,生来就是马戏团中的演员。如今,它的父母已经是马戏团的老演员了,而它,将在未来的几年里,学会父母身上的本领,接替父母的工作。因此,小象每天除了短暂的休息玩耍时间之外,都要听从训导员的指挥,练习各种表演动作,学习各种技能。

    小象生性顽皮,对周围的世界也充满了好奇,它喜欢到处跑跑跳跳,碰触各种各样的道具,给枯燥的生活寻找惊喜。可是,小象因为顽皮砸坏了很多马戏团演出用的道具,也给训导员带来了很多麻烦,因此,训导员在铁栅栏上拴上了一条铁链,一头连着粗壮的铁柱,一头连着淘气的小象。

    一开始,小象对这条铁链很不习惯,大声地嚎叫,用力地挣脱。一次又一次,它的头和脚都受伤流血了,可是,小象始终无法摆脱铁链的束缚。渐渐地,小象不再去尝试了,它好像已经意识到,无论怎样的挣扎都无法改变现状。时间久了,小象开始把栅栏周围的世界当成它的新生活,它习惯了在铁柱周围玩耍,即使脖子上始终拴着铁链,它也能够心平气和地生活下去。

    多年后,小象已经长成了大象,以它的力气,想要挣脱铁链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可是,多年来的习惯,让它早已适应了有铁链相随的生活。而且,在它的潜意识里,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印象:铁链是永远无法挣脱,永远牢不可破的。

    不久之后,悲剧发生了。在一次烟火表演中,飞溅的火花点燃了后台的幕布,随后的几分钟里,后台也燃起了大火,许多道具和燃料都被大火蔓延,马戏团的训导员和各种动物纷纷逃命,唯独这只早已长大成熟的小象,没有尝试挣脱身上的铁链,没有想过逃跑,而是在大火中苦苦哀嚎。最后,马戏团的一切都被无情的大火吞噬,包括这只大象。

    小象的悲剧来自它头脑中的思维定式。所谓思维定式,就是按照头脑中积累的经验、教训和思维规律,在反复强化中形成的定型化的思维。这种思维定式,同样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我们也在不同程度地被自己的定式思维左右着行为。比如,有的人上班时,总是习惯走固定的一条路线,乘坐某一路固定的公共汽车;有的女孩子只愿意买某个品牌的服装和化妆品;有的人出差时,喜欢住在环境熟悉的宾馆里……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如果你的眼前展示着两张男子的照片,一个面庞白皙,英俊潇洒,另一张胡子拉碴,粗俗丑陋,然后警察告诉你,这两个人之中,有一个是通缉犯,要你指出哪一个是罪犯。相信,你会和所有人一样,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这些烂熟于心的思维模式,哪怕并不是最明智、最正确、最便捷的,却因为时间太久,早已形成习惯,所以没有人愿意改变。在职场中,很多人在一家公司待了几年之后,到了新公司,总是觉得同事相处别扭,工作方式不适应,永远觉得原来的公司好,无法融入新的公司,也是这样的道理。

    其实,原因很简单。人到了一定年纪后,生活中更愿意相信过去的经验,习惯按照固定的方式工作和思考,害怕任何细小的改变,更不愿意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从头开始适应生活。因为人的本能里,存在对陌生事物的恐惧感。不管是改变会带来麻烦,还是需要放弃原本存在的思想,重新建立行为方式,对潜意识来说,都是一种陌生的危险。于是,在一年一年的生活中,强大的思维习惯渐渐发展成为定式,甚至深入潜意识中,成为一种不自觉,会自动化反应的本能。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非常着名的试验。他把几只蜜蜂和苍蝇放在同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放平,瓶底朝向窗外的光亮处,在一旁静静观察瓶内的情况。

    结果,蜜蜂不停地在光亮的瓶底处找出口,一直用力地碰撞着坚硬的玻璃瓶,想要飞入眼前的光亮世界里。几只蜜蜂在一次一次的剧烈冲撞之后,纷纷筋疲力尽地累死在瓶底的阳光里;而苍蝇则在不辨方向地乱飞一通之后,纷纷从瓶口处逃逸生还。

    这也是思维定式所致。蜜蜂有一个本能的行为方式,就是光亮处即出口。因此,它按照头脑中固定的想法行动,不进行任何反向思考,也不会因地制宜地重新制定策略,所以,它们会拼尽全身力气,尽力争取预想中的胜利,却永远不会回头看一下,发现转身后的出口。苍蝇则是毫无逻辑可言的动物,它没有对光亮的定位,因此在四处乱飞之后,能够误打误撞地找到出口,顺利地逃出囚室。

    《孙子兵法》中讲到“以正合,以奇胜”。所谓“以奇胜”,就是摆脱固定的思维方式,绝对不按常规的方法用兵。只有打破思维定式,采用创新的方案,完全超出对手的想象和预测,才能取得出其不意的作战效果。

    在我们成长的路上,也要尽量避免给自己任何的心理限制。如果在未遇到困难之前,就给自己设下了种种限制,列举了众多的不可能,等到真正面对障碍时,就有可能像那只大象一样,被自身的限制毁灭。

    练习对困难微笑——积极的心理暗示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他对一个已经被宣判死刑的囚犯说:“我们这次选择放血的方式为你执行死刑,你的血液会用作科学实验研究,当作是你人生最后,对人类的一种贡献。”死囚点点头,说:“我犯下了太多无法原谅的罪行,如果我的血液能帮助科学研究,也能够减轻一些我内心的罪恶感。”

    于是,心理学家安排死囚躺在了一个小房间的床上,一只胳膊透过单向玻璃,伸到隔壁的房间去。在死囚的房间里,只能听到心理学家和助手说话的声音,却看不到他们的动作。他听到各种器材碰撞的声音。心理学家和助手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为稍后的放血做准备。

    助手问心理学家说:“准备五个盛血瓶够用吗?”心理学家回答道:“恐怕不够。这个人块头挺大,血量应该不小,还是准备七个吧。”两人话音刚落,死囚就感觉自己的手臂被刀尖划破,温暖的血液从血管里一滴一滴地滴进了瓶子里。死囚感觉身体里的血液正在一点点地流出体外,对死亡的恐惧也越来越强烈。等血液滴到第三瓶时,死囚休克了过去,到了第五瓶,死囚已经停止呼吸和心跳,完全死亡,并且,他的死亡症状和失血过多而死完全一致。

    其实,心理学家和助手的对话,不过是为了给死囚强烈的心理暗示,让他相信,放血死刑正在执行。而且,助手只是在他的胳膊上轻轻划了一下,并没有划破血管。流出他体外的温暖血液,也是放置在他手臂上,一根流淌热水的细管。细管里的水一滴一滴地滴进瓶子里,给犯人造成他的胳膊正在流血的假象。所以说,这名死囚并非死于失血过多,而是强大的心理暗示,让他死于内心的恐惧。

    人的心理非常复杂,意识活动经常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我们也根据心理暗示的程度,改变着自己的行为。面对困难,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改变心态,调整心情,微笑着面对一切;消极的心理暗示,却常常会让原本举步维艰的困境雪上加霜。

    比如,一个在考场上异常紧张的学生。现在他的大脑已经一片空白,看着眼前的题目,感觉非常熟悉,却一点思路都没有,一个答案都想不出来。如果他能够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安慰自己说:“别紧张,这不过是一次考试而已,不能代表我的实力,也不是决定生死的战场。我只要把我知道的都写出来就可以了。”稍事休息后,他就可以镇定地看着考卷,慢慢找回头脑中的记忆。可是,如果他运用了消极的心理暗示,越是紧张,就越是想不出答案,还不停地自责说:“我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答。如果连这样一个小考试都考不好的话,未来怎么参加大型考试?”后果只能是越来越糟糕,他不仅会搞砸这次考试,甚至还会影响以后的学习和考试。

    生活中有很多积极的心理暗示,消极的心理暗示也随处可见,比如整天骂自己孩子“你这个猪脑子”的妈妈,缺乏自信,认为自己永远是一只丑小鸭的小女孩,还有对自己的爱情不能坚持,任由爱人远走他乡的年轻人……有一个人,甚至因为可怕的消极暗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一个冷藏库的保管员,多年来从事冷藏工作,对冷藏室的温度和危害都非常熟悉,可是他生性胆小,一直害怕会被关进冷藏室,无人救助,最后被活活冻死。他的同事看到他谨慎的样子,经常开他玩笑说:“胆小鬼,哪天我们就把你扔冷藏室里待一宿,看你怎么办?”因此,他工作时一直小心翼翼,尽量避免在冷藏室停留太久。

    有一次,他的同事们搬完货物后,真的无意中将他关进了冷藏室。心中极度恐惧的保管员,一边敲着墙壁,大声求救,一边担心自己多久会被冻僵,多久会被冻死,结果,第二天早上,他就真的被“冻死”了。

    然而,他的同事并没有开启冷藏室的电源,冷冻机也没有工作。整个晚上,冷藏室的温度和室外温度都差不多,他并不是被冻死的。而且,他被困的冷藏室空间巨大,也不存在窒息的可能。唯一的解释,就是天生胆小的他,一边面对空无一人的环境,一边担心自己的状况,在一整夜不间断的心理暗示下,内心的恐惧战胜了理智,最后自己把自己“冻死”了。

    心理暗示除了通过意识和潜意识的沟通,改变人的心理状态,还能够在行为的一些细节上,帮助人们积极地面对生活。比如,走路时养成抬头挺胸的习惯,会让自己觉得整个人特别有精气神;出门前对着镜子整理仪表,并且对镜子里的自己说:“今天你真漂亮!”;说话时谈吐清晰,大方得体,也会让自己感到自信沉稳……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时间久了,却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态度。

    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调整心态,让生活充满阳光,给予他人积极的暗示,也可以给别人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像真诚地赞美他人,表扬别人的优点,感谢朋友的帮助,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心理暗示。

    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在一所中学里做过一个实验。他在学校的众多班级中,挑选了一个班级,在班级的学生名单上,随便地挑选出几个学生,然后,他找来学生的老师和父母,对他们说:“经过我的观察和测试,这几位学生的智商很高,他们的未来会前途无量,请你们一定要好好教育他们。”他又找来被选中的几名学生,分别对他们说:“或许你们不知道,你们都是非常聪明的孩子,比学校的任何一个同学都聪明。”

    几个月后,罗森塔尔又来到了这所中学。如今,当时被他选中的几位同学,已经成为学校最优秀的学生,无论是文化课上,还是创造发明,都表现出惊人的能力和创新想法。心中充满感谢的老师对罗森塔尔说:“您的眼光真是独到,他们真的是智商很高,比其他人都要聪明的孩子。”谁知,罗森塔尔竟然不以为然地说:“其实,这几个学生只是我随便选择的,我并不知道他们的智商是多少。”面对一脸疑惑的老师,罗森塔尔把整个实验的来龙去脉一一说明,他们才明白,原来这都是心理暗示的功劳。

    爱米尔·库埃说:“每一天,我们都以每种方式,让自己过得越来越好。”快乐和自信往往来自积极的心理暗示,而消沉和自卑,则常常来自消极的心理暗示。面对困难或困境时,运用积极的暗示,练习对困难微笑,练习做最好的自己,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生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