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回眸:当代红学的记忆-十年,在辛勤耕耘中前进——红楼梦研究所建所十周年回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卷四 学风与传播

    《红楼梦》研究所建所十周年了。

    《红楼梦》研究所创建于1979年1月15日。它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所属的一个主要以曹雪芹与《红楼梦》为研究对象的专业研究所。

    十年来,在文化部和院所的领导下,《红楼梦》研究所不断推进以科研为中心的各项建设和改革。历经十年的辛勤耕耘,全所在专业化、正规化的办所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今天,当举国欢庆建国四十周年之际,当80年代即将过去,90年代即将来临的时刻,我们回想建所十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展望未来,心情格外高兴。

    一

    《红楼梦》研究所的创建,是由曹雪芹与《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独有的贡献和崇高的地位所决定的。它是自《红楼梦》问世后二百多年来曹雪芹与《红楼梦》研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当代红学蓬勃发展的产物。

    大家知道,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真正能够引起当代或后世人们经久不息的喜爱,能够被许多评论家和研究者所瞩目,进而引起热烈地评论和研究的文学作品是为数不甚多的。至若以一部未及最后完成的作品能够发展形成一个专门性的学问,那更是举世罕见。我们细数那些拥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层次的读者、研究者们所珍爱的文学作品,都是在发展和丰富本国、本民族的文学艺术宝库方面做出了卓著贡献的。从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巴尔扎克、俄国的托尔斯泰、德国的歌德、印度的泰戈尔到中国的曹雪芹,都是如此。他们的作品是时代的旗帜,他们的名字永远和他们所创作的不朽作品连在一起。

    曹雪芹的《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叶,它比欧洲最早产生的现实主义杰作还早了一百多年。《红楼梦》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优良传统,更重要的是它把“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把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推向了高峰,成为一座划时代的丰碑。正如许多研究者所指出的,《红楼梦》的伟大之处,不仅是在题材选择、思想倾向、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语言提炼诸方面超越了他的前人,而且在文化层次上更加深化。作者把自己对整个历史、文化或社会的独特见解,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它的意涵犹如广阔无垠的大海所容纳的无穷无尽的宝藏,越挖越深,永无止境。通过《红楼梦》,曹雪芹一方面以犀利的解剖刀揭露出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向人们展示一幅封建大厦即将坍塌的历史画卷;另一方面又以饱满的热情描写出大观园里的少男少女们的喜怒哀乐,以寄寓自己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与祈盼。《红楼梦》传达的正是人类的共同感情,即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它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不仅有揭露、有批判,而且有光明、有追求,给人以信心和力量。因此,曹雪芹的《红楼梦》问世后才能够不胫而走,风靡海内外,被一些人誉为“百科全书”、“阆苑仙葩”。

    《红楼梦》感动了18世纪、19世纪的读者,也感动了20世纪80年代的读者。从《红楼梦》诞生时代的脂砚斋等人的传阅抄评到旧红学的抉微索隐,从王国维的哲学美学派到以胡适为代表的新红学派家世版本的考证再到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评论与研究,经历了二百多个春秋,终于形成了一个遍及海内外的专门性的学问——红学。

    今天,“红学”再不是一个贬义词了!它的内容已由单纯的评点、索隐和版本家世的考证,发展成包括时代背景的研究、成书过程的探讨、作者生平家世的考索、思想倾向的评论、主题主线的争鸣、人物形象的分析、版本脂评的研讨、续书和后四十回作者的新探,以及《红楼梦》的传播史、改编史、研究史的研究。近数十年来,红学研究的角度、层次,直到研究者的研究方法,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

    世界进入80年代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文化科学事业也有了飞速的发展。红学研究在批判了长期以来左的思潮的影响之后,同样取得了惊人的收获。从1979年3月《红楼梦学刊》的创立、1980年哈尔滨全国红学会的成立到全国六次红学研讨会的召开、两次国际性《红楼梦》研讨会的举行,红学研究已经不再是少数学者的书斋学问了。而今它已拥有海内外广大的读者和研究者了。二百年的红学研究和当代红学的发展表明,《红楼梦》研究所的建立是曹雪芹与《红楼梦》研究的实际需要,是历史的需要。它的建立顺乎时代的发展,顺乎广大研究者的共同愿望。

    二

    《红楼梦》研究所自建立迄今,经历了由小到大,逐步发展的过程。它的前身是国务院文化组《红楼梦》校订小组,由袁水拍任组长,李希凡任副组长,沈彭年为党支部书记。其后搬迁到恭王府,增补冯其庸为副组长,负责校勘注释。校订小组初期阶段共有13人:林冠夫、胡文彬、沈天佑、吕启祥、周雷、刘梦溪、孙逊、应必诚、曾扬华,大都是从全国高校和研究部门借调来的。后来在小组基础上建立起《红楼梦》研究室。研究室成立之初,仅有七八个人,由冯其庸先生任室主任。到1979年根据当时红学发展的需要,经文化部批准,又成立了红楼梦研究所,由冯其庸先生任所长,经过十年建设,现在研究所已初具规模。目前全所除已退休、病故人员外,共有19人,其中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4人,助理研究员2人,编审1人,编辑3人,图书资料员2人,办公室工作人员3人。

    在组织机构的建设上,现已设有研究室、《红楼梦学刊》编辑部、图书资料室、办公室和国际研究资料交流中心等室组。研究室分《红楼梦大辞典》编写组,《红学史》编写组、《红楼梦彙校》组。

    十年来,《红楼梦》研究所在各项建设和科研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注重科研,实事求是,突出集体研究与个人研究、长远规划与近期计划相结合的科研方向。在全所同志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研究所所做的工作和完成的科研项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完成新校本《红楼梦》。由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的新校本《红楼梦》,是从1975年初开始工作的。1976年“四人帮”垮台后校订工作曾经停止过一段时间,在文化部副部长兼院长贺敬之同志的支持下,《红楼梦》研究所继续进行了定稿工作,借调张锦池、蔡义江、朱彤等与所内吕启祥、陶建基等参加校注工作。时至1982年3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新校本正文是以庚辰本为底本,参校其他十余种早期脂评本。在注释方面,新本广采各家的研究成果,数量上比原“人文”本多出一倍以上,面貌焕然一新。新校本历经七载问世,结束了长期以来以被程高删改的程乙本为底本的普及本历史。它使广大读者有机会读到接近曹雪芹原著面貌的完整版本,这对读者正确理解和认识《红楼梦》的思想性、艺术性无疑是极有意义的。

    (2)完成《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彙校》本。这是继新本《红楼梦》完成之后,由冯其庸先生主持、冯统一同志具体负责完成的重大科研项目。全书以庚辰本为底本,彙校至今已发现的几种早期脂评本。经过七载艰苦工作,于1988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开始出版,1989年底出齐五大册。“彙校本”计一千万字左右,是一项大工程。它的完成,为广大研究者,特别是那些难于看到齐全的早期脂评本的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部全面系统的研究资料。

    (3)完成《红楼梦大辞典》的编撰工作。为了适应广大《红楼梦》爱好者和研究者的需要,由冯其庸、李希凡主编、吕启祥具体负责的《红楼梦大辞典》编撰工作与彙校本同时稍后开始进行。这部集国内外研究者数年心血和智能的工具书,不仅规模恢宏,资料翔实,条目完备,是“百科性”的专书,它“兼顾知识性、工具性和学术性”是一部红学知识的总汇。全书180余万字,近两万个条目,分上下编和附录三大部分。1988年底全书完稿,1989年底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4)组织红学史的编写。《红楼梦》研究所建立后即开始拟定这个选题,做各项准备工作。新校本完成后,立即组织由林冠夫具体负责、部分研究人员承担这一研究项目。目前编写组已完成大部分章节的初稿,预计1990年6月底以前可完成全部书稿。

    (5)列藏本《石头记》的影印与出版。在至今已发现的早期脂评抄本中,列宁格勒大学所藏抄本《石头记》是流散中国地域以外的一个重要抄本。1984年12月,当中苏关系刚刚好转不久,冯其庸、周汝昌等专家组团访问苏联,前往列宁格勒大学鉴定了列藏本的价值,并经过友好协商,达成了联合影印出版的协议。该书照片经胶贴整理后,交中华书局于1986年4月出版。列藏本《石头记》出版是中苏文化交流史上一件大事,同时也是中国红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为早期脂评抄本家族增添了一个新抄本,对推动《红楼梦》版本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6)拍摄大型文献纪录片《曹雪芹与红楼梦》。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上映后引起一场新的“红楼梦热”。在此背景下,为广泛搜集和保存有关曹雪芹与《红楼梦》的文献和文物,推动和繁荣红学研究,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手段弘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普及《红楼梦》。1987年初由胡文彬提出这个选题计划,得到李希凡、冯其庸二位领导出任法人,经过反复论证之后,联合中央电视台、中央电教馆等单位,于1987年10月开机拍摄。在南京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央第一历史档案馆以及苏州市、扬州市、北京大学、北京图书馆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于1989年夏完成了前期拍摄工作。目前摄制组进入后期制作阶段。全部资料可编“节目版”“教学版”和“资料版”三种版本。1989年12月底首先完成“资料版”。

    (7)编辑出版《红楼梦学刊》。1979年3月《红楼梦学刊》创立之后,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条件下坚持编辑和出版了43辑,发表一千余万字的论文和资料,成为国内外红学研究的重要园地。《学刊》的编辑出版,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科研成果发表园地,而且通过《学刊》交流了学术,团结了研究者,培养了人才。十年来,《学刊》在推动红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繁荣学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有益的工作,博得了海内外红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和好评。

    (8)举办暑期《红楼梦》讲习班。电视电续剧《红楼梦》放映后,引起了广大电视观众的热烈的反响,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新的“红学热”。为了适应广大业余红学研究者和爱好者的要求,宣传和普及有关曹雪芹与《红楼梦》的知识,由胡文彬、杜景华具体组织下,于1987年暑期举办了一期为时3周的《红楼梦》讲习班。报名参加讲习班的有高等院校的中文系教师,也有厂矿企业和机关团体的干部和青年。为使讲习班办得生动活泼,并使学员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知识,除了本所的主要研究人员授课外,我们还聘请了在京的有关专家学者为学员们上课。通过座谈,学员们普遍认为举办这样的讲习班甚有意义,大家很有收获,希望今后能继续举办一些类似的讲习班,传播中国古典文学知识。

    (9)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提高研究水平。建所以后,所领导十分重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全所研究人员除有机会参加全国性的红学研讨会议外,还积极创造条件参加一些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十年来,先后有日本、美国、苏联、法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的汉学家、《红楼梦》翻译家、研究者访问了我所,进行学术交流。1980年6月,我所冯其庸、周汝昌和其他单位专家一起参加了在美国举办的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并在大会上宣读了论文。1986年我所冯其庸、胡文彬、吕启祥、林冠夫等应邀参加了哈尔滨国际红学研讨会。1984年12月,受国务院、外交部、文化部的委托,由冯其庸、周汝昌等专家赴苏考察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并达成了两国合作出书的协议。1988年6月,在院领导支持下,我们还组织了“中国红楼梦文化艺术展”,由冯其庸任团长、胡文彬任副团长、戴临风任顾问率团,首赴新加坡共和国展览,受到热烈欢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0)个人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十年间,《红楼梦》研究所在完成上述集体科研项目外,每个研究人员每年都有一篇或数篇论文发表。至1989年底,全所副研以上的研究人员已经出版专著和编著的红学著作有:林冠夫的《红楼梦纵横谈》、少儿版《红楼梦》(改写)、吕启祥的《红楼梦开卷录》、胡文彬的《列藏本石头记管窥》《后红楼梦》(校注),杜景华的《红楼梦艺术管探》,顾平旦的《红学散论》(与曾保泉合著)《大观园》《红楼梦研究资料目录索引》(主编)等。

    以上是我们建所十年来所做的一些工作和所取得的一些成果。过去的十年是艰苦创业的十年,也是我们全所同仁辛勤耕耘不断前进的十年。

    三

    回想和总结建所十年来所走过的道路,目的是为了在已经取得的成绩基础上继续办好研究所,争取在更短的时间内使《红楼梦》研究所成为全国培养红学研究人才的摇篮、红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和红学研究资料信息的交流中心。

    十年间,全所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总结其原因,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四点。

    (1)有一批好的学术带头人。所长冯其庸先生不仅是《红楼梦》研究所的创建者,而且也是一个以身作则、刻苦治学的带头人。十年间,他在繁重的所务、院务和大量社会活动的条件下,仍然坚持研究和著述。他除了担负新校本、汇校本、大辞典、《红楼梦学刊》主编之外,还完成并出版了《论庚辰本》《梦边集》《曹雪芹家世新考》《曹雪芹与红楼梦文物图集》、影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八家评批红楼梦》等深有影响的红学著作。有了这样好的学术带头人,全所的学术研究空气活跃,每个研究人员对担负的集体科研项目和个人研究专题,都是严肃认真地去完成。

    (2)科研方向明确,规划切合实际。从已经完成和出版的集体科研项目可以看出,建所十年来我们主要是围绕着基础研究和注重普及两个方面开展工作的。新校本《红楼梦》的校订注释、汇校本的完成、大辞典的编撰,都是海内外红学研究者急需的基础资料。这些项目的完成,毫无疑问地推动了整个红学研究的发展。而这些科研项目的提出,又都是根据所内的研究力量和社会所能提供的支持力量来决定。这是及时完成这些科研项目的重要条件。

    (3)全所研究人员、工作人员互相协作,团结一致的结果。建所以来,所内研究人员之间、研究人员和各部门的工作人员之间,是团结一致的。在完成集体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大家能够采取互相理解、互相协作、互相支持的态度。这是完成全所建设和科研任夯的一个重要的保证。

    (4)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我们在完成新校本《红楼梦》《红楼梦大辞典》、大型文献纪录片《曹雪芹与红楼梦》过程中,除了借调一些红学研究方面有成就的研究人员以外,还吸收了一些学科的专门家承担部分内容的编撰任务;有些部门还提供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文献资料。没有社会各界在人力、资料方面所给予的积极、大力的支持,我们要完成上述科研项目是极为困难的,有的项目甚至是完成不了的。因此,在我们回想和总结建所十年来的工作之际,我们真诚地感谢那些曾经给予我们大力支持的单位和个人。

    以上四点,既是我们建所十年来取得成就的原因,同时也是我们所取得的宝贵经验。今后我们不仅要珍视已经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而且要继续发扬光大,为90年代和21世纪的红学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红学是一门“专业”性的学问。二百多年来,前人和今人都为红学大厦的建设付出了辛勤地劳动乃至毕生的心血。不论他们的著述多少,观点有什么不同,他们的功劳是不可湮没的。前人披荆斩棘,开拓了道路,也为我们继续探幽凿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确定了继续改革开放的国策,为我们创造了和谐、宽松的科研环境,这对我们继续发展红学研究和建设好研究所是一个根本的保障。因此,我们坚信在未来的90年代里,红学研究必将有重大的发展,《红楼梦》研究所也必然不辱历史的重托,海内外红学爱好者和研究者的期望,她将名副其实,愈办愈好。

    十年,弹指一挥间。《红楼梦》研究所度过了它的童年,它已开始以更坚实的姿态迎接它的少年时代、青年时代……它的成长、壮大,将为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谱写出新的一章。

    1989年10月28日

    (原载《红楼梦学刊》1990年第1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