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回眸:当代红学的记忆-学刊,当代红学研究的新里程碑——祝《红楼梦学刊》创刊五十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红楼梦学刊》创刊五十辑了!

    这是一个值得回顾、总结和祝贺的时刻。

    作为参加当年发起创办并亲手编辑过这本杂志的每一位同仁,看到自己亲手播下的种子终于破土而出,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心灵深处总是回荡着一股激动不巳的喜悦之情。因为“创办一个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学术刊物,是大家盼望已久的事情,现在终于实现了。”(《创刊词》)。

    今天,《红楼梦学刊》出版了五十辑,走过了难忘的80年代,迎来了辉煌的90年代。它没有辜负海内外广大红学爱好者和研究者的期望。十二年来,它为弘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宣传和普及《红楼梦》,为发展和繁荣红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学刊》对当代红学研究的贡献,举世共睹,它不仅将永远镌刻在一代人的心扉上,而且它也将作为当代红学研究的新里程,被载入红学发展的史册中。

    早在1978年下半年,文化部《红楼梦》校注组的成员们就在议论办一个学术刊物,以推动当代红学研究的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在李希凡、冯其庸二位领导的支持下,正式向当时的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今中国艺术研究院)提出了这一建议,并很快得到了当时院领导的批准。1979年上半年,随着红楼梦研究所的正式成立,以首都红学界老中青代表组成的“《红楼梦学刊》编辑委员会”组成了。5月20日,假四川饭店举行了《红楼梦学刊》编辑委员会的成立大会,我国老一辈的专家学者如已故的茅盾、王昆仑,顾颉刚、叶圣陶、俞平伯、吴世昌、吴恩裕以及当今健在的启功、吴组缃、张毕来、端木蕻良、王利器、周汝昌、周绍良等都参加了这次大会,文化部领导和院领导贺敬之、林默涵、张庚同志也光临大会表示热烈祝贺。

    《红楼梦学刊》编委会的成立是二百年来红学研究发展的产物。它的诞生,为筹备和举行1980年的哈尔滨首届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与中国红楼梦学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也为后来举行的六次全国性《红楼梦》学术研讨会、1986年的哈尔滨国际《红楼梦》研讨会,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许多同志说,80年代是红学发展的黄金时代,而这个新时代的起点就是《红楼梦学刊》编委会的成立。

    在中国红学研究史上,1979年将是一个值得记忆的年代,《红楼梦学刊》将是一座划时代的新里程碑!

    1979年8月,《红楼梦学刊》第1辑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第1次印刷2万余册,供不应求,同年12月第2次印刷,印数共达8万5千册。此后数年出版的各期印数都保持在数万册的水平上。最近我作了一次粗略的统计,《红楼梦学刊》自创刊以来,发行总数约80余万册,发表的论文约1200余篇,专栏短文1200余篇。每期字数少者24万3千字,多者26万5千字,总字数约达1250万字。

    创刊初期,只开辟“红注集锦”“红楼一角”“红学书窗”“红楼画廊”“红楼印选”等五、六个专栏。随着红学研究的深入,来稿内容的增多,开辟的短文专栏也有了很大的改进。现在已增至15个专栏,如“海外红讯”“红学交流”“新人新作”“红楼问答”等不同栏目。这些栏目的开设,不仅活跃了版面,使刊物的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发表的短文提供了许多重要的资料线索和研究信息。同时,这些专栏文章在团结作者、培养人才和普及《红楼梦》方面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红楼梦学刊》最初的几期,是由茅盾、王昆仑二位先生任顾问,王朝闻、冯其庸任主编,1981年第一期增李希凡为主编。李希凡、冯其庸、刘梦溪、周雷、胡文彬五位常委组稿、审稿、定稿。后来逐步充实,至多也不过有五六位同志来承担全部的编务。他们十二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从制定选题、组稿、审稿、加工到送厂、看清样、分赠样书,付出了辛勤耕耘的汗水。《红楼梦学刊》坚持创办了五十辑,每年四辑。每一辑、每一篇稿子,都凝聚着全体编辑人员的汗水和心血,他们是令人钦佩的。可以说,没有编辑部同志们热情的工作、辛勤地劳动,《红楼梦学刊》受到海内外读者、研究者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是完全不可能的。

    衡量一个学术刊物办的如何,能否受到它的作者和读者的欢迎,是否有阅读和保存的价值,当然不是看它举着什么样的“旗帜”,也不是看它的“创刊词”写得如何美妙动听。用一句当今流行的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红楼梦学刊》创刊五十辑来,经受住了时间的、读者的检验!

    首先,《红楼梦学刊》发表的重要学术论文都是经过认真挑选的,绝大多数文章的内容都是达到每个时期的研究的高水平,它的学术质量是较高的。

    其次,《红楼梦学刊》既保持一定的学术深度,同时它也反映一定的广度。也就是说,作为红学研究的一个专门性刊物,它反映了当代红学研究的现状和学术水准。十二年来,《红楼梦学刊》所发表千余篇学术文章,其作者面是十分广泛的:有大批的专业研究者,也有来自各条战线的业余研究者;有大学教授、科研部门的研究员,也有工人、农民、退休干部;有大学生,也有中学生、自学青年等。从编辑部来说,他们热情支持每一位有独创性研究的同志,既注意培养有才华的研究者,又重视老一辈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

    再次,《红楼梦学刊》是当代红学研究的主要园地之一,它是当代红学研究的见证者、记录者。它为未来的红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的学术资料,其历史价值和意义我们可能一时还难于认识到,但我个人认为它是十分深远的。这一点,我们的子孙后代当会有公允的评价的。有人断言,今天的红学刊物的文章已经没有人愿意读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红楼梦学刊》在当今古典文学刊物急骤下跌的情况下,仍然发行近万册,1991年的征订数不仅没有下跌而且还上升了2000余册。这个事实说明,红学刊物,特别是《红楼梦学刊》的读者群在悄悄地扩大,它的生命力——《红楼梦》的艺术魅力是永远不会衰竭的。

    我是学刊的读者,又是学刊的编者之一。作为读者,我希望它愈办愈好,担起“园丁”的重任,为推动我国的红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作为编者,我愿意听到、看到来自各方面的意见、批评,因为批评也是一种动力。

    《红楼梦学刊》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过去的十二年,我们是在奋斗中走过来的,今后我们仍然需要这种奋斗的精神。而这种奋斗精神正是《红楼梦学刊》这个集体所具有的素质。它之所以受到欢迎和好评,首先是因为曹雪芹为我们创造了一部代表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品,它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是决定性的因素,然后才是我们的奋斗、我们所付出的心血。不能想象一部平庸之作会吸引着亿万海内外读者,以致成为一门学问——红学,而且研究了二百余年,久盛不衰!

    但是,要办好一个刊物仍然少不了要有一个竭尽心力、忠于职守、热心奉献的集体。特别是领导着这个集体的学术带头人的学术水平和组织能力,对它的成败得失,是有着关键性作用的。《红楼梦学刊》编委会是一个坚强、团结并有相当高学术水平的集体。三位主编是具体领导工作者又是学术带头人,他们的认真领导和精心的工作,是这个刊物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们的贡献是巨大的。

    每一个刊物都要有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学术刊物尤其如此。《红楼梦学刊》要办好,没有作者、没有稿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编者来说,作者和读者是们的上帝。十二年来,《红楼梦学利》面向全国,面向海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批作者群、读者群。目前,这支队伍虽然也同其他领域一样出现“断代”的现象,但是一批新的作者已经开始涌现。不久的将来,一支新的作者队伍将把这块园地浇灌的更加妍丽多彩。

    要办刊物并把刊物办得好,当然离不开出版社、离不开印刷工人、邮局工人,离不开一批版式、封面设计和校对人员。他们是无名英雄,所付出的劳动是令人敬佩的。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他们在当今出版困境中承担着出版工作,为发展红学、传播《红楼梦》同样功不可没。

    正是由于以上诸方面的条件都具备了,才有了今天的《红楼梦学刊》五十辑,缺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哪一个环节出了毛病,都会影响刊物的正常出版甚至会损害刊物的声誉。因此,当《红楼梦学刊》创刊五十辑之际,作为读者、研究者,应该向他们——那些为《红楼梦学刊》做出贡献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90年代的第一年我们迎来了第五十辑《红楼梦学刊》,当2001年到来的时候,我们将迎接的是100期!

    回想过去,展望将来,我们都充满诚挚的爱。

    1991年7月16日写于北京补拙书舍

    (原载《红楼梦学刊》1991年第4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