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芳评说聊斋之官场-女扮男装闯官场——《颜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封建社会,决定男人命运的是考得好,决定女人前途的是嫁得好。男人草包,女人只能跟着倒霉。颜氏却时传统说“不”!丈夫草包,她女扮男装到官场上闯。她最终真的改变了女人是第二性的命运吗?

    顺天府某生跟父亲来到洛阳,此人秀美潇洒、风度翩翩,却很笨,十七岁写八股文刚能成篇。他有两个特长:一是会开些别致的玩笑,二是特别擅长写信。看到他的人怎么也不会想到他是绣花枕头一包草。因父母相继去世,剩下他孤零零一人,就在洛水做乡村私塾老师。

    村里有个孤苦伶仃的姑娘颜氏,是名士后代,从小聪明过人。她父亲活着时,教她读书,她过目不忘,十几岁就能写诗填词。父亲说:“我家有个女学士,可惜不是戴帽子的男人。”父亲钟爱她,希望她找个贵官做女婿。父亲死了,母亲仍坚持这愿望,三年没找到理想女婿,母亲又死了。有人劝她:你就找个好的读书人做女婿吧。颜氏同意了,只是还没遇到称心如意的对象。

    邻居妇人来跟颜氏聊天。妇人用张写了字的纸包着些绣花线,颜氏打开那张纸,发现是某生写给邻居书生的信。颜氏很喜爱,反复看这信。邻居大嫂看出她的心意,悄悄对她说:“写信的是个翩翩美少年,也孤零零一个人。你们年纪般配,倘若你有意,我嘱咐我家夫君撮合一下。”

    颜氏脉脉含情,不吭声。邻居大嫂回家把这事告诉丈夫,邻居书生告诉某生。某生很高兴,他有母亲留下的金鸦指环,托邻居大嫂转交颜氏做定礼,选定良辰吉日成亲,夫妻如鱼得水。

    颜氏看到丈夫写的文章,笑道:“你的文章跟你本人像两个人!文章写成这样子,什么时候能金榜题名?”

    颜氏起早睡晚劝某生刻苦读书,像老师、净友那样严厉。晚上,她先点上灯,自己坐到书桌前边读书,给丈夫做榜样。三更鼓敲过,才肯罢手。这样读了一年多,某生参加科举考试的文章写得不错了,但两次参加考试都落榜。功名拿不到手,生活越来越困难,某生想到这些不顺利的事,傲嗽哭了起来。

    颜氏呵斥丈夫:“你不是个男子汉大丈夫!白戴着这顶男人帽子!假使我换掉妇人的发髻,戴上男人的帽子,拿到高官厚禄,就像拾根草棒儿那么容易!”

    某生正在懊丧不已,听到妻子的话,眼睛冒火,愤怒地说:“闺房中的人不到考场上亲自试试,就以为功名富贵,像你在厨房里打来清水熬白粥那样容易!只怕你戴上男人的帽子,也跟别人一个样儿!”

    颜氏笑了,说:“不要发怒,等到了考试日期,我就换上男人衣服替你考去,倘若我也像你一样名落孙山,就不敢再藐视天下读书的男人啦。”

    某生也笑了,说:“你自己不知道黄柏是苦的,真该让你亲自尝一口。但恐怕你女扮男装一旦暴露,街坊邻里会笑话。”

    颜氏说:“我不是开玩笑。你在河北有旧居,请让我穿男人的服装跟你一起回去,假装是你弟弟。你很小就离开家乡,谁能知道你没有个弟弟?”某生听从了颜氏的话,颜氏走进房内,穿上男人衣服,戴上头巾出来,说:“你看,我可以做个男人吗?”

    某生一看,俨然一个少年读书郎!某生高兴了,把要回故乡的事一一告诉邻居和文友。朋友们送些盘缠给他,他买了头毛驴,带着妻子回到家乡。

    某生叔兄还在,看到两个弟弟玉树临风,非常高兴,一早一晚都来照顾他们。又见兄弟二人读书刻苦,越发爱怜敬重,雇了个年龄很小的童儿,给他们使唤。他们总在晚饭后把这个童儿打发回叔兄家。乡里吊唁、庆贺等诸事,都是由哥哥出面周旋,弟弟只管在书房里读书。这样住了半年,很少有人见过弟弟。有客人要求跟弟弟见面,哥哥总找出理由推辞。人们读到弟弟写的文章,都瞪大眼睛,惊奇得不得了,有人搞突然袭击,推开二兄弟的门一定要见弟弟。弟弟出来向客人作个揖,就立即返回房间读书。客人看到弟弟风采出众,又仰慕他的文章写得好,从此弟弟声名大振,名门大户争着让他做女婿。叔兄来跟弟弟商量,弟弟很不好意思地一笑,说:“我立志要青云直上,不考中进士,决不结婚。”

    恰好学使来主持秀才科试,兄弟二人一起去参加考试,哥哥再次落榜,弟弟以科试第一名的身份参加乡试,考中顺天府第四名举人。第二年,弟弟考中进士,被皇帝任命为桐城令,因为任期内政绩显著,升为河南道主管考察官员的掌印御史。家里的财产可以跟王侯家的媲美。于是,弟弟托病辞官。皇帝恩准其回归故里。家里宾客极多,御史从来不出来接待,而且从弟弟做秀才到做贵官,兄弟二人从不说娶媳妇的事儿,人们没有不感到奇怪的。御史回乡后,渐渐买些丫鬓,有人怀疑御史会不会跟丫鬓私通。堂嫂仔细观察,退职御史一点儿私情都没有。

    没多久,明代灭亡,天下大乱。御史对堂嫂说:“实话告诉您吧,我是您小叔子的妻子。因为丈夫太无能,不能取得功名,我才赌气自己来做。我最怕这件事传扬出去,导致皇上也来问,那就让天下人笑话啦。”

    堂嫂不信,颜氏就脱下靴子让嫂嫂看自己的小脚,堂嫂愣住了,再看她的靴子,里边塞满了旧棉絮。堂嫂这才相信了。

    颜氏让某生顶着自己的官衔,自己关起门来做女人。因为她生平不生孩子,就出钱给丈夫买来小妾。她对某生说:“凡是人做了大官,都会买来小妾、丫鬓伺候自己,我做了十年高官,还是只身一人。你有什么福气坐享美女?”

    某生说:“男妾三十个,您自己配置吧。”

    夫妻二人的玩笑话,被人们传为笑谈。

    某生已故父母多次受到皇帝的封赏。谱绅到某生家拜访,都用拜见御史的礼节跟某生见面。某生羞于承袭妻子的官衔,总以秀才自居,一辈子没用过打罗伞的贵官车子。

    颜氏因丈夫无能,女扮男装闯荡官场。按常理,怎么可能?颜氏考举人、考进士,当县令,做御史,十年一路顺风,她也该做母亲啊!还有,女扮男装,皇帝知道了,岂不得杀头?蒲松龄埋了两个巧机关,把两件可能露馅的事都抹平了。第一个巧机关是颜氏生平不孕。第二个巧机关是颜氏恰好生活在明末清初,她做了御史不久就改朝换代。女扮男装犯欺君大罪,可是骗了明朝皇帝,碍清朝皇帝哪根筋疼?

    颜氏有文才,有治国才能,给家庭带来地位和财富。可她真能改变女性在封建家庭当中,在婚姻爱情当中,作为“第二性”的地位吗?仍然不能。因为不生孩子,她不得不用自己赚的钱给丈夫纳妾。这是多可悲的讽刺。

    柔肩担重责的聊斋虎妈——《细柳》

    寡妇门前是非多,后娘门前闲话多。封建时代寡妇和后母是最令人望而生畏的角色。细柳同时摊上,但她不认命、不示弱,细柳迎劲风,柔肩担重责,用美丽人生告诉大家:如何做贤妻、做良母。男人死了,天塌了,深闺弱女如何写出人生辉煌。

    细柳是河南泌阳读书人家的女儿,因为杨柳细腰十分可爱,人们开玩笑叫她细柳,居然把原来名字代替了。细柳从小聪明,识文断字,喜欢读相面的书,平时沉默寡言,从来不评价他人的是非长短。有到她家求婚的,她总要亲自见求婚者本人,看的人很多,都说不行。父母生气地说:“天下难道找不到合乎你心意的好对象,你要做一辈子老姑娘吗?”

    细柳说:“我实在想以人胜天,所以才这么长时间都没看中一个,这也是命该如此,从此往后,只听父母之命吧。”

    官宦子弟高生听说细柳艳名,到她家送彩礼。细柳嫁到高家,夫妻之间很合得来。高生前妻去世留下的儿子长福五岁,细柳对他抚养很上心。细柳回娘家时,长福总哭闹着要跟她一起回去。过了一年多,细柳生了个儿子,起名长估。高生问:“为什么起这么个名字?”细柳说:“没别的意思,希望他能够长久依偎在父母膝下。”

    细柳对做女红粗略懂一点儿,也不十分关心,对于家里田亩在村东还是村南,要交多少税,都要拿着账簿亲自过问,唯恐知道得不够详细。时间长了,她对高生说:“家里的事情,您不要管了,让我来管,您看我能当这个家吗?”

    高生不再过问家事,半年时间,家被治理得井井有条。高生夸细柳能干。

    有一天,高生到邻村书生家喝酒,恰好村里来了催税的差役,一边用力砸门一边叫骂。细柳派仆人跟他说好话,他也不走。细柳只好派书童到邻村把高生请了回来。差役走后,高生笑着说:“细柳,今天才知道聪明女子也不如傻男人了吧?”

    细柳一听,低下头就哭。高生吃惊地抱起她劝慰。她总是闷闷不乐。高生不忍心让细柳对家事如此操心,打算自己管家。细柳不肯,早起晚睡,管家更加勤勉。每一年,先准备好来年该交的税,所以整年不见催税的差役登门。又用这个办法计算全家衣食,家里的用度渐渐宽裕。高生很喜欢,开玩笑地说:“细柳什么细呢?眉毛细,腰肢细,小脚丫儿细,更让人喜欢的是心细。”

    细柳应声对上一句:“高郎实在高啊,人品高,志向高,文字高,但愿寿命更高。”

    村里有人卖一具好棺材,细柳花重金买下来,家里钱不够,又到亲戚朋友家借贷。高生认为,不是急用的东西,买它何用?坚决不同意细柳这样做,细柳不听。买下放了一年多,有家富户死了人,想用双倍价钱买这具棺材。高生认为是赚钱的事,要卖掉。细柳不同意,问她为什么不卖。她不说话,再追问,竟泪水盈盈要哭出来。高生感到奇怪,不忍心违背细柳,只好作罢。

    又过一年,细柳总是禁止高生外出远游,回家稍微晚一点儿,书童、仆人就接二连三去请,家人两拨三拨在路上等着他。高生的朋友都拿这事嘲笑他。

    有一天,高生到朋友家喝酒,觉得身体不舒服就回来了,到中途,从马上掉了下来,死了。那时正是盛夏,幸好细柳把装硷的衣服、被褥早就备好,乡里都佩服细柳有未卜先知的心计。

    长福长到十岁,娇气懒惰,不肯读书,总逃出去跟放猪的孩子一块玩。骂他训他,他都不肯听;打他,顽劣性情不改。细柳无可奈何,把他叫来宣布:“既然你不愿意读书,我也不能强迫你。但我们是穷人,养不了闲人,你把衣服换了,跟书童、仆人一起干活儿,不然,挨了鞭子不要后悔!”

    细柳让长福换上破衣服放猪,回来自己拿个陶碗,跟奴仆一起吃饭。这样过了几天,长福吃不了苦,哭着跪到院子里,愿意回来读书。细柳回身朝着墙,置若阁闻,长福不得已,只好拿起放猪鞭子哭着从家里出来。

    深秋眼看过去,长福连替换衣服都没有,脚上没鞋子,被冷雨打得精湿,冻得缩着头,像个乞丐。乡里乡亲都可怜他,娶后妻的,都拿细柳做例子互相告诫,说了细柳很多闲话。细柳听到一些,根本不在意。长福受不了放猪的苦,把猪丢掉逃走,细柳听之任之,压根不问他跑哪儿去了。

    过了几个月,长福讨饭都找不到地方,饿得面黄肌瘦,灰溜溜地回来了。他不敢马上进家门,哀求邻居老妈妈去告诉母亲。细柳说:“他如果能挨一百棍,可以来见我,不然的话,趁早回去。”

    长福听到这话,马上跑进门,痛哭流涕,说愿意挨打。

    细柳问:“现在知道后悔了?”

    长福说:“后悔了。”

    细柳说:“既然知道后悔,就不打你了。安分守己继续放猪,下次再犯,绝不轻饶!”

    长福大哭着说:“我宁愿挨一百棍子,请母亲让我回来读书。”

    细柳不听。邻居老妈妈极力劝说她饶了大儿子。细柳这才接纳长福重新读书。她让长福洗澡、换衣服,和弟弟长估跟随同一个师傅读书。长福跟过去大不相同,认真读书,三年考中秀才。巡抚杨公看到他的文章后,十分器重,按月供给他钱粮,帮助他刻苦攻读。

    长估最笨,读了几年书,连自己姓名都记不住。细柳让他务农,长估游手好闲,不肯吃苦。细柳愤怒地说:“士农工商,都各有本业,你既然不能读书,又不想务农,难道想饿死在山沟里吗?”细柳把长估打了一顿,让他跟奴仆一样劳作,哪天起晚了,立即一顿臭骂,不管穿衣还是吃饭,总把好的给他哥哥。长估虽不敢吭声,却愤愤不平。农活忙完后,细柳让长估出去学做生意。长估好缥好赌,钱到手立即败光,然后撒谎说遇到盗贼,连续几次欺骗母亲。细柳发现了,差点儿把他打死,长福直挺挺地跪到地上,哀求母亲饶了弟弟,愿意代弟弟受罚。细柳的怒气才稍微消了一点。从此,长估一出门,细柳就派人探察他。长估的行为稍微收敛,但是并非真想改过。

    有一天,长估向母亲请求,想跟着几个商人到洛阳去,实际是想借机远游,自由自在,随心所欲。他心怀鬼胎,唯恐母亲不同意。细柳一点儿也不怀疑,马上拿出散碎银子三十两,给长估准备行装,又给他一锭大银子,说:“这是祖上做官传下的,不可以用,只给你压装、防备急用。你刚刚学着跑买卖,也不指望你能挣多少钱,只要这三十两银子亏不了本就可以了。”临行又嘱咐一遍。长估满口答应着出来,暗暗得意。

    长估到了洛阳,谢绝一切经商朋友,住到名妓李姬家,十几天,三十两碎银都用光了,自以为反正我有锭大银子在包里,不因银子用光而有什么顾虑。等到他拿出大银子想凿下一块用时,才发现,那锭大银子是假的I他大惊失色。鸭母看到他的情状,冷言冷语地讽刺他。长估心里不安,然而口袋里没钱,没地方可去,还希望李姬顾念旧情,不马上将他轰走。

    一会儿,两个手执绳索的差役来了,把绳索拴到长估脖子上拉了就走!长估魂飞天外,边哭边问差役怎么回事。原来李姬把假银子偷走,到官府告发了他。长估被抓到官府,不等他说明情况,就给痛打一顿,几乎被打死。收进牢房,他又没钱向狱卒行贿,狱卒虐待他,他只好向其他犯人讨饭吃,苟延残喘。

    长估要到洛阳时,细柳对长福说:“记住,二十天后,我要派你到洛阳去。我的事情太多,恐怕忘记,你到时提醒我一句。”

    长福问:“母亲想让我做什么?”细柳只是黯然神伤,几乎掉下眼泪。长福4不敢再问,只好退下。

    过了二十天,长福提醒母亲:“您说的日子到了,母亲派我到洛阳做什么?”

    细柳叹息着说:“你弟弟今天的浮躁,就像你当初不爱读书。我不担恶名,你怎么能有今天?人们都说我忍心,我为了你,眼泪把枕头都给泡透了,又有哪个知道?”说着哭起来,长福侍立一旁恭恭敬敬地听着,不敢进一步探问。细柳哭完了,才说:“你弟弟荡心不死,我故意把一锭假银子交给他,让他受点挫折。估计你弟弟已经被抓进监狱了。巡抚大人待你厚,你去求他,可以解脱你弟弟的死难,你弟弟也就会产生愧悔之心。”

    长福立即出发,等他到达洛阳,长估已被抓进监狱三天了。长福到监狱看他,长估奄奄一息,脸面像小鬼,一见哥哥,哭得抬不起头。长福也哭。当时长福受到巡抚特别的赏识和宠爱,名闻遐迩,县令知道长福是长估的哥哥,急忙把长估从监狱里放出来。

    长估回到家,还怕母亲生气,跪着走到母亲跟前。细柳看他一眼,说:“心满意足啦?”长估满脸泪水地跪着,不敢做声。长福也陪弟弟跪着。细柳呵斥说:都起来吧,从此,长估痛改前非,家里各种事务,他都勤勤恳恳地办理,偶然有点儿懒惰,细柳也不责备他。过了几个月,细柳不跟他说外出经商的事,长估想自己要求又不敢,就把想外出经商的打算告诉哥哥。细柳听说,很高兴,借了许多钱交给长估。长估外出半年回来,本钱翻了一番。

    这一年,长福秋天乡试中举,三年后做了进士;长估做买卖挣了几万两银子。

    有人客居洛阳,见到长福的太夫人,年过四十,还像是三十来岁的人,而且衣妆朴素,像平常人一样。

    异史氏说:“唐代于义方写的《黑心符》记了后母虐待前子的事实,春秋时代阂子赛的后母让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后母虐待前子的情况,古今一样,实在可悲。或者有为了避免后母恶名的人,又常常矫枉过正,至于听凭前房的儿女放纵而不管他们,这样做跟虐待前房孩子又有什么区别?只是,每天打自己生的儿子,人们不说你残暴,稍微用到前房儿子身上,人们的指责立即就跟来了。细柳绝不是单单对前房的孩子忍心。倘若她生的儿子很好,不必打骂,又怎么能显出她的良苦用心以让天下人都知道?而细柳管教前房之子,不避嫌疑,不怕人说闲话,结果让两个儿子一个大富,一个大贵,都成了社会上卓然独立的人物。有这样功德的人不要说在闺阁里,就是在大丈夫里边,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细柳走的人生,第一阶段是善良、细心、刚强、有心计、有预见性的贤妻。第二个阶段是更困难的良母阶段,她不避嫌疑教育前房之子,下极大决心送亲生儿子进监狱。大胆量、大肚量、大心怀,所有包袱一肩扛,有杀伐决断,拒绝妇人之仁,是王熙凤的先声。

    细柳命名大有深意。《史记·蜂侯周勃世家》中记载,汉初大将军周亚夫军令严明,屯军细柳营。后人用细柳营或细柳称纪律严明之师。细柳用铁腕手段治家,堪称聊斋虎妈。

    幼年听母亲讲聊斋故事,母亲常讲《细柳》,还总结说:“自在不成材,成材不自在。”后来我把这段话写进文章,作家朋友把它叫作“马老太语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