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承当道德守望,谁就是守住灵魂、不让良知沉睡的人。
请读这一组文章——
感受道德的力量;
思考人性的弱点;
学习对比艺术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划时代的瞬间选自《读者》,2005年第19期。原题为《华沙之跪》,本文节选自它的第二部分《划时代的瞬间》。(节选)
[德]郭力
这是勃兰特一行来到波兰的第二天,在这一天的时间里,他都看到了什么?
当迎接仪式上奏起联邦德国国歌时,他看到了波兰人民悲愤的目光和眼里滚动的泪水。他知道,当年的德国纳粹就是在这个歌声中,屠杀世界上的犹太人、屠杀波兰人民的。
勃兰特缓缓走上石阶了,面前是巨大的、中部塑有人物雕像的青石纪念碑。沉重的石块、黝黑的人形,犹如在代表千百万无辜的死难者向这里默然注目。这里曾经是华沙犹太人隔离区的所在地。
1939年年底,华沙约有居民131万,其中犹太人35万,占城市人口的1/4以上。当时他们多居住在华沙老城的西部,据说那时这里是世界上继纽约之后第二大犹太人聚居地。1939年9月德国法西斯占领波兰不久,盖世太保总头目海德里希发出了“灭绝犹太人”的指令,德军对犹太人的迫害随即升级。东欧各地及德国本土相继建起众多的犹太人隔离区和集中营。1940年11月间,这块华沙犹太人聚居区的周围也被围起了高墙,架上了铁丝网,1/4以上的华沙人就被圈进这片只占城市面积4.5%的土地上。
此后,德军还将周边抓到的犹太人和非犹太人不断押解到这里,这里关押的人数最多时超过了45万。随后,纳粹军队在这里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943年4月19日,忍无可忍的犹太人在隔离区内举行起义,遭到纳粹德军的残酷镇压,绝大多数犹太人都惨遭杀害。截止1943年底,围困在这里的近40万犹太人几乎全部遇难。犹太人隔离区也随即被德国军队夷为平地。
这里的死难者纪念碑就是为纪念那次起义中牺牲的人们而树立的。
勃兰特将花圈敬献在纪念碑前了。他直立起身体,肃立在无声的石像前,就在他垂首致意的那个瞬间,他的双膝却弯了下去,他跪在了冰冷的石阶上!
他的表情是凝重的。他看到了什么?也许他觉得他面对的是成千上万死难者的尸骨?也许他看到了,当年希特勒上台后,20岁的他远走他乡登上的那艘驶往挪威的船?独立船头,他曾立志,誓与纳粹法西斯不共戴天,战斗到底!他没有能在战场上与纳粹战斗,现在却要同纳粹遗留下来的仇恨抗争。
这位57岁的反法西斯老战士跪立在纪念碑前了。他的随同人员惊呆了。这个出乎意料的、未在日程安排当中的举动,让他们一时手足无措。而周围的波兰官员和民众,却被这突如其来的举止深深震撼了。一时呆愣住的各国记者们在短暂的愕然之后,纷纷举起相机,闪光灯亮成一片。一位跪立在冰冷石阶上的德国总理的形象旋即传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二战后世界上意义重大的瞬间定格,在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民心头激起了强烈的、恒久的震荡。
从此,在深深受过德国纳粹铁蹄蹂躏的东欧人民心中,德国人不再只是青面冷血杀人不眨眼的纳粹屠夫。在他们的心中,从此便会而且永远还会跪立着一个德国人,那是真心为自己的民族赎罪,真诚地向曾被奴役的国家请求重归于好的一位德国总理。
这就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华沙之跪”。在此,勃兰特总理为德国战后历史写下了极其重要的一章。“华沙之跪”也成为联邦政府与东欧重归于好之路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并为联邦德国在1973年9月加入联合国铺平了道路。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晚,勃兰特在双方外交部长的陪同下,与波兰首相共同签署了关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纲领性文件——《华沙条约》。条约中正式承认奥得-尼斯河为两国间的边界,宣布双方“彼此没有领土要求,今后也不会再提出领土要求”。
在其后通过华沙电视台发表的讲话中,勃兰特说:死难者撕痛着我们的心,对他们没有人不能不悲伤。他还说:对事实的回避会给人造成错误的假象。要面对历史就不能容忍那些还没有得到满足的要求,也不能容忍“秘而不张”……我们必须将眼光放长,将道德作为政治力量看待;我们必须将不合理的链条剪断。为此,我们不是要砸碎某种政治,而是要建立一种理智政治。
“在德国近代史的压抑下,”勃兰特后来在谈到他的华沙之跪时说,“面对百万受害者,我只做了在语言力不能及的情况下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有外国评论家还这样写道:“他没有必要下跪,而他却为那些应该下跪而没有下跪的人,跪下了。”
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即时举动,在当时的德国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明镜》周刊组织的民意调查结果表明,只有41%的人认为勃兰特的举动是适宜的。许多人还将他指责为“不要祖国的家伙”。
然而,东欧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却通过这位总理看到了“另一种德国人”的形象,这是一个要为“第三帝国”制造的残暴行径真心赔罪、以诚意与受害国重修于好的形象。
道德,不是小百姓的专利,对于领袖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往往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位有德行的领袖是国家、民族的福分,也是世界的福音。
勃兰特总理的“华沙之跪”,他的“我们必须将眼光放长,将道德作为政治力量看待”、“要建立一种理智政治”是对今天这个动荡世界的“道德守望”。
1.阅读全文,请评价勃兰特的“华沙之跪”。
2.文中两次写到勃兰特“看到了什么”,从文中把他看到的内容找出来,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文末“东欧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却通过这位总理看到了‘另一种德国人’的形象”一句中,把单引号和“另一种”都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虚实是使情节或事物曲折多变的一种艺术手法。正面地、直接地写是实写,侧面地、烘托性地写是虚写;虚写服务于实写,使实写的对象更加新鲜突出。
哭泣的草原选自《百姓》,2003年第2期。(节选)
马静
昨天上完课,信步来到百年大讲堂,想看看有什么好的演出,却远远看到前边好像有画展,条幅上的“骆驼的眼泪”吸引自己走了过去。
已经写不出来当时看的时候和看完的时候的心情,一幅幅图片全都是一个退休老工人近十年自费走遍内蒙古全境和青海、宁夏、新疆部分地区拍下来的反映当地生态一步一步恶化的照片。照片中沙逼人退,已经到了黄河边上,草死沙进,昔日高可没人的草原现在连骆驼都没法生存而成批饿死!一个个被黄沙淹埋的村庄、一堆堆死不瞑目的白骨、一群群看似滑稽穿着各种衣服的山羊!因为山羊只能相互啃咬彼此的毛以求生存,而牧民不得不如此来保护自己的财产——羊毛!
推掉了晚上的约会,早早到教室坐下,7点,在内蒙古支边几十年的退休工人卢彤景老先生走上讲台,这个散尽家产呼吁生态危机的老先生,要再用语言让更多的人来救救生态!老先生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牧区真穷、牧民真苦、牧业真危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草原如此退化最大的祸首竟然是1981年与某国合资的一个羊绒集团。1981年以前,草原没有山羊,到1985年山羊开始成倍繁殖,1990年以来的十年,是草原恶化最严重的十年,这个羊绒集团崛起的背后,是牧区的退化,是生态的急剧恶化。某国以前是在自己国家养山羊,很快发现了山羊不但吃草,而且吃草根!于是他们乘着改革的春风,打着支援中国经济的旗号,用“恩赐”的资金和某毛纺厂合资成立了羊绒厂,而且这最终给内蒙古大草原带来了噩梦!
看看他们的手段吧!80年代,牧民的羊绒可以卖到280块一斤,现在是七八十块钱,先给你甜头,让你大量地养殖山羊,然后再压价收购,羊毛不是粮食,只能卖给羊绒厂!羊毛便宜了,牧民只好多养一些来维持生计,多养一些带来的却是价格的更低!
一方面是出资方满足的笑脸,因为他们的钱包越来越鼓,一方面却是生活更加穷苦的牧民和一步步消失的草原!现在欧洲基本不养山羊,美洲也不大量养山羊,澳大利亚也不大量养山羊,连非洲都不养,亚洲的日本、韩国都不养,只有中国,在大量地养殖山羊!
在一个牧区,只能承载20万头吃草动物的草原,现在有120万头吃草动物,最多的是山羊。这其实是用长远的生态利益换来的短视的当前利益!换来了所谓的经济发展!就在最近的凤凰卫视《西部行》对内蒙古的采访中,某些领导人依然挥动着胳膊说:“我们的支柱产业是一黑一白,白的就是山羊,是我们最大的外汇支柱!”今年,在河套地区又兴建了一个羊绒厂,号称世界第一!一个大型羊绒厂一年就需要70万吨的羊绒,而目前已经注册的中小羊绒厂有三千多家,那些没有注册的更小的羊绒厂还有上万家,它们已经让草原变成了沙漠,我们真的还需要一座世界第一的羊绒厂吗?
现在的草原,没有了一点生气,昔日的万峰驼乡现在已经人烟荒芜!连骆驼都不能生存的地方,还有什么可以生存?草原啊!哭泣的草原!
这是一个怪圈。一位退休老工人散尽家财奔走呼吁救救草原;而另一些人,中国的、外国的,为了他们的钱包却在联手出卖商业良知。
退休了,本该安闲生活,而卢彤景老人却单枪匹马与人类的贪婪和无知作战。他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守望者!
1.阅读全文思考:造成草原生态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卢彤景老人个人的奔走呼吁有意义吗?你怎样看待这种个体行为?
3.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数字,请举例说明数字运用在文章中的作用。
4.文中使用了对比的写法,请举例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对比是将两种互相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对照、比较,以达到鲜明的表达思想、说明问题的目的的写作方法。它能突出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鲜明地表现作者的倾向性。
捡垃圾的老人选自《家庭百事通》,2003年第10期。
吴玉峰
很多年前的一幕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
那时,我还在读书。一个午后,我和几位学生干部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张罗一次募捐活动。我们把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长的红布上。相片上,那些用木棍撑着墙壁的教室,以及把砖头当做桌椅的孩子们在秋风中冷得发抖。
那时,我们没有在意一个靠拾垃圾为生的老头的到来。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桶,我们每次掩鼻而过时,总看到这个老头专注地用铲子或者手翻腾着什么。久而久之,我们便很厌恶这个蓄着一撮白胡子的老头。
他佝偻着身子,很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们面前走过。忽然,他停下来,在那块红布面前站定。他眯着眼睛很仔细地瞧着照片,很久才移向另一张。
我们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的衣袖:小心哦,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几件衣服当垃圾捡跑了!
我笑笑,低头清理那沓少得让人脸红的捐款。突然,我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老人不知何时已来到我的面前,一只像老松树皮一样的手颤抖着递过来一元钱!
当我回过神来时他已经把钱放到了桌上,然后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使命似的离开了……
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名字都被人淡忘的老人,却记得用生命里流淌着的朴实血脉,承担起被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我心中的种种谜团像中了魔一般地被解开——在我们只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迷失的时候,却让多少珍贵的东西从自己的后花园中丢失。
平常,老人弯腰拾起的,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
这个世界真是奇怪,有人见钱就赚,为此不惜制造贫困;而有人虽身处贫困,却不吝惜向贫困者伸出一只手。
这位捡垃圾的老人是多少病态灵魂的良药啊!
又一位真正的守望者。
1.阅读全文,想一想:“我们”对捡垃圾老人厌恶、嘲笑甚至提防的心态,反映了人性的哪些弱点?
2.“我笑笑,低头清理那沓少得让人脸红的捐款”,这个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3.文章的结尾含蓄隽永,你怎么理解?
含蓄写作是把作者的深意隐含于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之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其主要特点是意在言外,使文章中有限的语言展现出广阔的内容,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悔的边缘选自《读者》2003年第16期。刘心武,当代小说家。
刘心武
从地铁站出来,是人流高峰期,地铁站台仿佛一只巨大的鱼缸,人群就像穿梭回游的鱼儿。他被后面疾步往前赶的人从侧面撞了一下,他早已习惯社会中人际间的碰撞,从生理的到心理的到情感的,所以并不在意,本能地一停步,见是一个年轻人,那年轻人的眼光跟他刚一接触,就问他:“三益大厦从哪边走?”他回答:“那应该走东出口……”可是年轻人却马上离开他,又去问站台上报摊的售卖员,他心想,怎么回事?为什么不相信我的回答,我指点得很正确很清楚呀……他这样的年纪,加上他的教养,以及他个人性格中的一种执拗,使他在短短几秒钟里,产生一种慨叹,如今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怎么增加了那么多的戒备?连问路也要三问验证才能确信吗?同时又产生出一种冲动,就是一定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使这位年轻人树立起信任陌生人的信心。于是他小跑着,穿过江鲫般的人流,追上了那年轻人,呼唤他:“小伙子!”
那年轻人听见他的声音,回头望着他,眼里充满复杂的表情,他一时难以破译,总的来说,大概是无比惊讶。他就对年轻人说:“小伙子,我带你去三益大厦。最近这边修路,临时拦出许多栅栏,如果没人带路,那就可能绕来绕去找不着了……”年轻人瞪圆眼睛,嘴唇嚅动着,大概是想说不用了不用了,他就又微笑告之:“我就住在这边,顺路就把你带到,跟我走吧。”他引领着那年轻人去上滚梯,那年轻人自觉地站到滚梯右侧,他心想,这就说明小伙子还有点文明习惯,大概是个外地考到北京的大学生吧,去三益大厦,也许是到那里头的公司求职面试,那就更不能因为路不熟误过约定的时间,自己带他去真是非常应该,也算是退休后的平淡生活里的一桩小小乐事吧。
出了地铁站,那年轻人就说:“老先生,我自己去吧。”他笑:“看见吗?两边全是临时栅栏,谁都得从这儿过呀……”转了两个弯儿,出现岔口,那年轻人说:“谢谢啦,您自便吧……”他的笑容更灿烂:“自便?那你可知道该往哪边?来来来,跟我拐这边……”就这样,终于走出栅阵,人流疏散开,前面已经显露出了三益大厦,年轻人煞住脚,这回不知怎么绷紧脸,挺不高兴的样子,挺生硬地说:“行啦,别跟着我啦,我看见啦。”他本想说:“我回家也得经过三益大厦,我把你送到门口吧。”但望见那年轻人的眼神,他想,啊,如今的年轻人都特别在乎自己的隐私权,也许,人家到三益大厦里办事,希望能够保密呢,于是他就站住不动,指点前面说:“大厦的门朝西,拐往西边的时候,留神那地下存车库里开出来的车,虽然规定车子到了出口一定要停下来,看清没有路人才能开出,可是如今就有那财大气粗的人,车子猛地往外冲,上个月就撞倒过一个民工,我正好路过嘛……那开车的还骂那民工不懂城里的规矩……所以,你头回往那儿去,要特别地小心!”
阳光下,一个矮胖的花甲老人,一个身材颀长的年轻人,站在那里,目光交接着。两个人心里都涌动着很多想法,却都无法弄明白对方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年轻人朝老人点下头,含混地道谢,转身往三益大厦那边走去,老人为了不干扰那年轻人,就且不回家,往另一岔路走去,那边有个公共绿地,他想去那里散散步也好。
年轻人还没到三益大厦就停住了脚步。他猛地扭回头,看那领路的老人还在不在。没影儿了。年轻人的心先一松,接着就越来越紧,仿佛被他自己的手狠狠地捏着。他是在下地铁车厢后,从老人一侧的衣兜里,窃走了老人的钱包,那钱包里究竟有些什么,他还没机会检看。他向老人问路,以及问过老人又去问卖报的,无非都是转移老人的注意力,万没想到的是,这位老人却向他展示出了十二万分的善意……这世界上还真有善吗?真有信任吗?甚至会信任他这样的一个生命……他的行窃史还很短暂,为使自己这样的行为跟还没泯灭的良心不至于激烈冲突,他总对自己说:这世道哪有什么真正的同情、善意与信任……一种浓酽的悔意涌上心头,他想马上找到那不见身影的老人,把钱包奉还……他朝三益大厦的反方向快走了几步,却又站住了。他在悔的边缘徘徊。他还是觉得以他个人的遭遇而言,像这位老人这样的社会存在还太少,他还不能放弃他的报复心理……
那花甲老人是在绿地的长椅上坐下休息时,才发现自己丢了钱包的。那个声称要去三益大厦的年轻人,自然立即成了他心中的疑犯。他把整个过程细细地回忆了一遍。他心中旋出丝丝悔意。难道无私助人在眼下的世道里是一种奢侈甚至一种痴愚?难道世道已经发展到不可以信任任何一个陌生人,甚至就连熟人也必得心存六分以上的戒心……他的心思也一直在悔的边缘徘徊。当他往家里走去时,他这样想,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断定是那年轻人偷窃了自己的钱包,自己以后要把钱包保护得更好就是了。他以十二分的善意去帮助陌生人并没有错,这样的事情过去倒是做得太少了,而且,应该有更多的人乐于以自己的行动——哪怕只是热情为人带路这样的小善,来点滴增加这社会的人际温暖与亲善……
在今天,面对一个陌生人,我们敢不敢、能不能付出真诚和信任?付出了,却遭了冷遇、受了蒙骗,又当如何?
这是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不可回避的追问。
两个人两个边缘的徘徊都指向同一个底线——道德。
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题目有哪几层含义。
2.文章刻画老年人主要运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刻画年轻人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年轻人为什么不能跨越“悔的边缘”?老年人为什么不肯跨越“悔的边缘”?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4.文章反映了一个怎样的社会问题?你对此有何感想?
主题是文学作品通过社会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显示出来的,并贯穿于全篇的基本思想。在创作过程中,材料的取舍、情节的安排、结构组织、语言运用等,都必须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
两个鱼罐头选自《解放日报》,2003年4月2日。
吴颢
住院那段时间,我时常到医院附近走走,既是散心,也是锻炼。
医院坐落在城乡结合部,出医院门右拐,行约数十米,是一家食品店。食品店的门面约十米长,开架供货,顾客可以走到店堂里挑选。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汉子,一口江西口音,和和气气的,给人很容易接触的感觉,散步时,我就时常到店里来看看,与老板说说话。
也许是人流少的缘故,每次到店里来,总觉得生意还是蛮清淡的。老板穿一身并不合适的灰色西装,花领带与衣服不很相配,系得也不好,时常歪在一边。去的次数多了,老板有时就跟我叹苦经:租金高,客人太少,生意难做。但苦经叹是叹,脸上始终是平平和和的。
那是快出院前的一天,我到了店里。老板在整理货架。店堂里只有一个小女孩,默默地站在货架前。她大约五六岁,瘦瘦的,穿一身淡碎花的衣裤,头发有些蓬乱,似乎好几天没梳理过了,正看着,老板过来,弯腰问小女孩:“小朋友,看好了吗?想买什么?”
小女孩转过身,怯怯地,忽闪着一对大大的眼睛,张张嘴,没说话。
老板和善地对她说:“你先看吧。”回头,轻声告诉我:“她家里有人在住院,她常来的,但从没买过东西。”看到他这么和善地对待一个不买东西的小孩,我说:“你人不错。”他说:“做人嘛。”正说着,小女孩似乎选定了物品,问:“这能买吗?”
小女孩手指的,是一排罐头。但那里,既有鱼罐头,也有肉罐头。老板走过去,俯身问:“鱼罐头,还是肉罐头?”“鱼。”小女孩轻声说。“你买这鱼干吗?活鱼营养好。”我说。“妈妈病了,我们是山里的,妈妈没吃过海鱼,我想让妈妈吃吃。”
小女孩轻轻的话语,让我感动。显然老板也是受了感动。他问:“你想买哪种?”“不知钱够不够。”小女孩说。
我抢着说:“你别管钱够不够。你说,你要哪种?”
“我想要这,”小女孩用手指点点两种鱼罐头,“可钱,好像不够……”
她点的鱼罐头,一种是凤尾鱼,另一种是豆豉鱼,标价分别是七元三角和五元三角。
小女孩边说边从裤袋里抽出手,张开。她那只小小的手里,躺着六枚硬币:一枚一元的,两枚五角的,一枚一角的,一枚五分的,一枚一分的。硬币上,粘着孩子的汗汁,有些潮,还有一些污垢。
这才是多少钱呀!可对一个山里的孩子,对一个母亲病着的孩子,这些钱,就是她全部的积蓄和财富了,也不知她攒了多久才积下的。
我把手伸向了装钱的口袋。老板用手势制止了我,轻声对我说:“别伤了孩子。再说,还用你来?”他笑着对着孩子,张开手:“来,给我,我数数,看够不够。”
他接过小女孩手中的钱,一枚一枚地数,还很认真地计算着,算完,高兴地抚了一下小女孩的头,说:“你还真行,钱刚刚够,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说完,他从货架上取下了一罐凤尾鱼和一罐豆豉鱼,用塑料袋装起,交到孩子手里,说:“好孩子,快去,给妈妈送去吧。”
此后不久,我就出院了。
打那以后,三年多了,我再没见过那个小女孩,也没再见过那个老板。可我终究忘不了那件事。从那孩子和老板的举止中,我知道了什么叫善良,对如何做人,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然而在作者细致的描写刻画中,折射出的却是人们心灵最柔软处的闪光。
穷人,天天可见,日久天长,心就麻木了,变得视而不见;再后来就是面对弱者的刚硬。
这世界需要一颗柔软的心。
1.阅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并说明理由。
2.根据文章内容,联系主要情节,具体分析“老板”这个人。
3.从文中找出小女孩付钱和老板收钱的两个片断描写,仔细阅读,说说这样的描写成功在哪里。
4.假设你是这个生意清淡的小店老板,这样做,你从心里觉得是不是一种损失?为什么?
作者在文中以“我”或“我们”的身份来叙述所历、所闻、所见,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就是第一人称叙述。这样叙述能在心理上抓住读者,作品中的人物像跟读者侃侃而谈,真切动情。
有一种愚蠢叫诚信选自《美化生活》2003年第5期。
陆勇强
有一位出差在外地的先生通过电话向一个他经常去的彩票投注站买了707元钱的彩票。他对彩票投注站一位姑娘说,把彩票给他留着,钱等他出差回来再给她。但是,他因为工作之故耽搁了归程。彩票开奖后,他接到彩票投注站的电话,说他委托她买的彩票中了大奖,奖金是518万元。
他听后哈哈大笑,说:“你别蒙我了,我怎么可能中大奖呢。即使中了大奖,彩票也在你那里。”
说完,他搁了电话,不再理会她。
他心里想,大概她以为他不想付那707元钱了,故意骗他到投注站去。
“唉,现在的人哪,大家相互不信任。”他在心里感叹着。
第二个电话又随即而来,她十分焦急地对他说:“先生,你委托我买的彩票真的中了大奖,快回来拿吧。”
他没好气地说:“你我算是熟人了,我又不会少你钱。”说完就不耐烦地搁了电话。
三天后,他拿着707元钱到投注站,想结清上一期的欠账。他一走进投注站,她就把一张彩票放到他的手中,说:“这是你的彩票,你真的中了大奖,快去兑奖吧。”
他看了看手中的彩票,真的中了大奖?他有些反应不过来,半信半疑地到了兑奖中心,等领到了518万巨奖时,他还仿佛活在梦中一样。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广州化州市,那个在巨奖面前毫无贪心的彩票投注站主名叫林海燕,去年年底,她被中国体彩中心授予“中国体彩发行诚信先进个人”称号,化州市和附近的市民纷纷慕名前来看望这位真诚得有些愚蠢的普通人。
她的行为在常人看来真的有些“不可理喻”,彩票没有交给他人,而在自己的手上,518万元的金钱归谁只不过是一个说法问题,她只要说是自己购买的,别人就没有权利获取那巨额钱款。而她偏偏没有这样做。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为人性中的许多闪光点而感动,它犹如在夜空中的星辰一样可以照亮灵魂,让人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即使遭受再多欺骗,总有一些闪亮的星辰永远挂于夜空中,不至于让我们迷路。
有一种愚蠢叫诚信,它可以触动人们最敏感的神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诚”若愚,造物主总是以极其玄妙的道理诠释着世道沧桑,给芸芸众生点亮一盏不灭的心灯。
谁都有面对诱惑的时候,尤其是在今天的世界。在诱惑面前的不同反映,正是人本色的表现。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面对518万巨奖而不动心,不动心者,是心灵的灯还亮着的人。这闪亮的心灯是对社会良知的守望。
1.起先“先生”对彩票投注站这位姑娘的信任和不信任,反映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问题?
2.品读文章最后两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中“不至于让我们迷路”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不灭的心灯”指什么?说说你的看法。
3.这篇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具体指出。
文章要想写得好,就要善于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各种表达方式。一般说来,叙述应清楚明白、简洁干净;说明应准确无误、明白透彻;描写应生动形象、细腻逼真、色调鲜明;议论应明确犀利、周详缜密;抒情应真挚自然。
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反映生活的文章就自然要使用对照比较的写作方法,使真假、美丑鉴别更分明。
《哭泣的草原》多处使用了对比:山羊在1981年前后繁殖情况的对比,羊绒价格在80年代前后的对比,都鲜明地把草原退化、牧民收入下降的真实情况摆在了读者面前,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卢彤景老人与那些商人、老板还有那些官僚的做法,在作者有意无意的叙述中,也唤起读者自觉与不自觉的对照比较,因而,文章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这不能不说是对比艺术运用的最佳效果。
《悔的边缘》中小偷和老人始终都是一对对照比较的对象。小偷的神态泄露着他的心怀鬼胎,老人的心理显露着他的满怀热心,直至最后两个人的后悔都是一种绝好的对照和比较。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不是让人恶哪个,爱哪个,而是让人明白一点小善可以唤醒良知,人人多一点小善,社会就少一个罪犯!可见,成功的对比运用,可以鲜明地表现作者的倾向性。
这一单元还有许多富于个性的形象:捡垃圾的老人、小女孩、老板……塑造人物离不开人物描写的方法: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细节,这些方法散在不同的文章中,你不妨找一找,仔细品味,认真体会,以期灵活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1.古人云“上善若水,厚德载物”,道德守望,决定着人类的未来。
2.道德的事,说大可大,说小可小,擦亮眼睛看我们生活的周遭,不是随处可见吗?
3.守住道德,是心灵的力量!人的心灵如何可以强大呢?
4.道德关乎自我、关乎社会,反省自我能更有助于社会。
5.个人需要道德,国家需要道德,世界需要道德。
1.请以《做一个道德的守望者》为题作文,要求600字左右。
2.认真阅读下面一则材料,以“道德拷问”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
《北京晚报》一则新闻:一个濒临死亡的中年人惨遭亲人遗弃。病人的两个妹妹把他送进医院时说,放弃一切治疗,不抢救不用药。说完扔下寿衣就走了。
医生曾问病人的妹妹,既然不抢救,送医院干什么?她们说因为他不愿死在家里。再说,为他治病已经花了近2万元,哪还有那么多钱呢!
病人入院后,直到去世都没说一句话,而这种病一直到死头脑都很清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