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书海-压力与竞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什么可以激发释放你的潜能呢?那就是压力与竞争。压力与竞争,可以锻造出坚韧刚强的你,激发出拼搏进取的你。压力与竞争,给你带来机遇和挑战,让你走出精彩人生。无数中外名人的经历,无不诠释了压力与竞争的真谛!

    请阅读这一组文章——

    体悟压力与竞争的真谛;

    学习面对压力,勇于拼搏的精神;

    体会文章选材的特点。

    老师的吻选自《我没有钓住那条鱼》,南方出版社,2004年版。

    [美]皮·阿用德

    查理·罗斯在1901年读高中毕业班时是最受老师宠爱的学生。他的英文老师蒂莉·布朗小姐,年轻、漂亮、富有吸引力。

    大家都知道查理颇得布朗小姐的青睐[青睐]用黑眼珠看人。表示喜爱或看重。由于布朗是校园里最受欢迎的教师,这就给查理心理上带来许多压力。

    他得比其他同学多读多学一点才成。尽管如此,别人还是在背后取笑他,他们说,查理将来若不成为一个人物,布朗小姐是不会原谅他的。

    正如你所想象的,查理后来真的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这大概与毕业典礼上发生的事情密切相关。毕业祝辞完毕后,开始发毕业证书。当查理走上台去领取毕业证书时,受人爱戴的布朗小姐站起身来,出人意外地向他表示了个人的祝贺——她当众吻了查理!

    不错,查理曾作为学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致告别辞,他也曾担任过学校年刊的主编,他也曾是“老师的宝贝”,但这就足以使他获得如此之高的荣耀吗?

    毕业典礼之后,人们本以为会发生哄笑、嚣叫、骚动,结果呢?却是一片静默和沮丧。许多毕业生,尤其是男孩子们,对布朗小姐这样不怕难为情地公开表达自己的偏爱感到愤恨。有几个男孩子包围了布朗小姐,为首的一个质问她为什么如此明显冷落别的学生。

    布朗小姐并不惊慌,她说查理是靠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她特别的赏识,如果其他人有出色的表现,她也会吻他们的。她说她不会食言的。

    如果说这番话使别的男孩感到好受些,它却使查理·罗斯感到更大的压力。他已经引起了别人的嫉妒,更是少数坏学生攻击的目标。他决心毕业后一定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值得布朗小姐之一吻。

    毕业之后的几年内,他异常勤奋,先进入了报界,后来终于大出风头,他被亨利·杜鲁门总统亲自任命为白宫负责出版事务的首席秘书。

    现在看来,查理·罗斯被挑选担任这一职务绝非偶然。原来,在1901年毕业典礼上带领那群男生包围布朗小姐并告诉她自己感到受到了冷落的男孩子正是亨利·杜鲁门本人。布朗小姐也正是对他说:“去干一番事业,你也会得到我的吻的。”

    因此,毫不奇怪,查理·罗斯就职后的第一项使命就是接通密苏里州独立城蒂莉·布朗小姐的电话。罗斯向她转述了美国总统的问话:您还记得我未曾获得的那个吻吗?我现在所做的能够得到您的评价吗?

    布朗小姐的一个吻竟然使她的两个学生一位成为白宫首席秘书,一位成为美国总统。这个吻的魅力何在呢?那就是它带来了压力与竞争。在压力与竞争中,她的学生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创造了生命的辉煌。

    文章选材精当,构思巧妙。

    1.“老师的吻”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为什么老师的吻没有带来哄笑、嚣叫、骚动,却带来一片静默和沮丧?

    3.围绕布朗小姐的吻,作者讲述了两位名人的故事。这两个故事,哪一个用墨如泼?哪一个惜墨如金?这样选材和安排材料有什么妙处?

    4.文章最后才透露当年包围布朗小姐的男孩子中为首的一位竟是亨利·杜鲁门总统,并以这位总统的问话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效果?

    选材指对文章材料的取舍。写作前已占有的材料多而杂,只有根据文章写作的具体要求,对材料进行严格的挑选,取其最适用的精当材料,才能把文章写好。选材的基本要求是:1.围绕主题。2.材料要真实可靠。3.材料要典型。4.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材料。

    生命的林子选自《智慧背囊》第2辑,南方出版社,2005年版。

    李雪峰

    有一个僧人,可能就是唐玄奘吧,他刚剃发的时候,在法门寺修行。法门寺是个香火鼎盛的名寺,每天晨钟暮鼓,香客如流。玄奘想静下心神,潜心修身,但法门寺法事应酬太繁,自己虽青灯黄卷苦苦习经多年,但谈经论道起来,却远不如寺里的许多僧人。

    有人劝玄奘说:“法门寺是个名满天下的名寺,水深龙多,纳集了天下的众多名僧,你若想在僧侣中出人头地,不如到一些偏僻小寺中阅经读卷,这样,你的才华便会很快光芒迸露了。”玄奘自忖许久,觉得这话很对,便决意辞别师父,离开这喧喧嚷嚷高僧济济的法门寺,寻一个偏僻冷落的深山小寺去。于是玄奘就打点了经卷、包裹,去向方丈辞行。

    方丈明白玄奘的意图后,问玄奘:“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玄奘说,当然是太阳了。方丈说:“你愿做烛火还是太阳呢?”

    玄奘认真思忖了好久,郑重地回答说:“我愿做太阳!”于是方丈微微一笑说:“我们到寺后的林子去走走吧!”

    法门寺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方丈将玄奘带到不远处的一个山头上,这座山头上树木稀疏,只有一些灌木和零星的三两棵松树,方丈指着其中最高大的一棵说:“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玄奘围着树看了看,这棵松树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玄奘说:“它只能做煮粥的薪柴。”

    方丈又信步带玄奘到那一片郁郁葱葱密密匝匝的林子中去,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树秀颀、挺拔。方丈问玄奘说:“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这么修长、挺直呢?”

    玄奘说:“都是为了争着承接天上的阳光吧。”方丈郑重地说:“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的阳光,为了一滴的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都可能成为栋梁。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两棵树,一团一团的阳光是它们的,许许多多的雨露是它们的,在灌木中它们鹤立鸡群,没有树和它们竞争,所以,它们就成了薪柴啊!”

    玄奘听了,便明白了。玄奘惭愧地说:“法门寺就是这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而山野小寺就是那棵远离树林的树了。方丈,我不会再离开法门寺了!”

    在法门寺这片森林里,玄奘苦心潜修,后来,终于成为一代名僧。他的枝叶,不仅伸过云层,伸过了天空,而且,承接了西天辉煌的佛光。

    是的,一个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

    生命的潜能到底有多大?如何激发生命的潜能?本文借物喻物,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生命的哲理:在充满竞争和压力的地方,你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1.请概括唐玄奘希望离开香火鼎盛、香客络绎的法门寺的原因。

    2.第四段中方丈问玄奘的两个问题,与前后文有何联系?

    3.当玄奘回答愿做太阳时,为什么方丈微微一笑?玄奘选择做太阳与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僧,有无联系?有怎样的看法?

    4.品读方丈的话语,想想方丈用什么方法来劝说玄奘的,这种方法比起讲大道理来,有什么好处?

    借物喻理,就是把抽象的道理寄寓在形象的而又容易理解的具体事物中,用人们熟悉的容易理解的事物来说明较生疏的、抽象的道理的方法。它以形象喻理,具有深入浅出,令人折服的效果。

    永远都要坐前排选自《智慧背囊》第2辑,南方出版社。

    王东风

    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城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时,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困难了”之类的话。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育在以后的年代里被证明是非常宝贵的。正是因为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残酷”教育,才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无论是学习、生活或工作中,她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前排”。有一个例子,玛格丽特在上大学时,入学考试科目中要求学五年的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个学期内全部学完了,并且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的考试成绩竟然名列前茅。其实,玛格丽特不光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她在体育、唱歌、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的佼佼者。当年她所在的学校的校长评价她说:“她无疑是我们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她总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正因为如此,许多年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才出现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连续四届当选保守党领袖,并于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世人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永远都坐在前排”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它可以激励你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不懈努力,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想坐前排的人并不少,而真正能够坐在“前排”的却总是不多。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坐在“前排”,就是因为他们把“坐在前排”仅仅当做了一种人生理想,而没有采取具体行动。那些最终坐在“前排”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不但有理想,更重要的是把理想变成了行动。一位哲人说过:“无论做任何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撒切尔夫人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其实,不光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在其他方面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要想成功,你就必须要求自己力争“永远坐前排”。不可能人人都坐在前排,但只要你努力在把这种愿望化作行动,那你的人生就是另一番景象了,特别是对那些尚在努力拼搏中的年轻人来说,“永远坐在前排”无疑更具有积极的意义。

    文章以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成长的故事为典型事例,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压力可以“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永远都要坐前排”,你的人生更精彩!

    1.“永远都要坐前排”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种精神对于成功具有什么作用?

    2.请概括本文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分析这三个自然段间的内在联系。

    3.本文只举一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令人信服?为什么?

    4.撒切尔夫人的经历给了作者什么样的启示?请挖掘你所熟悉的名人的生活经历,看看能给你什么样的启示并写出来。

    材料的典型性就是在搜集、选择、使用材料时,要从众多材料中选取最典型、最能说明问题、最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这样才能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借一斑而窥全豹。

    鸡架汤

    钟明君

    1993年的夏天,他骑着自行车,满头是汗地兜遍了半个城市的菜市场,寻找一只鸡的骨架。5块6毛钱在袋子里沉重又轻飘,要度过这个月剩下的一个星期,还要把同学今天中午的饭管上。

    他从大学时代起就穷。从中学时代起就穷。从出生就穷。他出生在一个全家财产总值不超过100元人民币的山村家庭里,能长大并且读书,而且考进全国一流的大学,最后分配在一个中等城市里,在一个国营大企业里有稳定的工作,他已经十分满足了。即使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拿的实习工资不足以买一瓶好酒,他还是快乐而心静如水。这个月,大学刚刚放了暑假,要好的老师同学次第外出旅行,路过他所在的城市。三四番招待下来,他开始招架不住。

    第一顿,请老师吃饭,花了9块7毛钱,8块钱买了只鸡,1块5毛钱买了瓶粮食酒,好在他从小日子过得精细,鸡脯炒肉,鸡架煨汤,老师也吃得开开心心。

    然后是同学接踵而来,接待同学的规格要比老师更低一些,他自有打算。

    买鸡的时候他就注意到,鸡摊旁边卖的鸡杂碎中有鸡骨头架子卖,鸡肉鸡腿都被片光了,只得1头2爪2翅,卖1块钱1斤。差不多1块钱就可以买1只鸡的全部骨架了。买回去熬汤,味道一样香浓,再下一把刀切面,撒上些许香菜,同学吃得一样开心。

    现在他骑着车,晃过了第3家菜市场了,都没找到他要买的鸡架。他慌得不行了。5块6毛钱,数了又数,不会再多出一分,而他必须在1块5毛钱的预算里,把中午这顿饭招待过去。然后剩下的4块钱,在单位的食堂里,把月底的7天撑过去。

    这家菜场的角落里,竟然躺着两只鸡架。摊主懒洋洋的,已经在收摊了,他喜出望外地停下自行车:“卖我一只鸡架子!”

    摊主正给他称,后面一辆摩托车停住,摩托车上的人喊:“鸡架我都买了!”

    摊主说:“就2个了,有人要了1个了。”

    摩托车手喊:“你卖多少钱一个?”

    “1块。”

    “1块5我全包了!”

    他急了,才要出口争辩,那人接着的一句话,把他所有的话都蒙在了化为一片混沌的脑海里:“拜托你了,就先卖给我吧,我们家的狗都饿了一天没吃东西了!”

    他记不清自己是怎么走出菜市场的了。满天的烈日熔化成铁浆似的倾泻在他头上。眼前血红又漆黑。

    不知道为什么,他想起了自己在学校里时老师关于期货价值的论述。1公斤大豆的价值,在菜市场上也许是1块钱,榨成油也许是2块钱,做成豆奶也许是10块钱,但是……如果是期货……就可能是X。区别就在于,这1公斤豆子被放在什么地方出售。

    站在蒸腾的暑气里,他决定了辞职。无论如何,他不想在一个铁板似的国营企业的财会岗位上,被榨成一团豆渣。

    他选择了做期货。年轻和专业,冒险和判断力结合在一起之后,8年时间,他从5块6毛钱的困窘时光走到了5000万元的身家。

    还是有同学会时常来拜访他。

    在这个城市里最高档的酒店里,他总是会在宴会的最后,上一道鸡架汤。

    为买一只鸡架,竟带来了自我的裂变,改变了一个年轻人的一生,使他从5块6毛钱的困窘走上了5000万元资产的台阶!

    精心的选材,独特的视角,精彩的故事,深刻的道理,诠释了压力与竞争的魅力!

    1.本文题目为“鸡架汤”,文中又多处提到它。请想一想,“鸡架汤”有什么内蕴,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文中哪几段是插叙?它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何作用?

    3.摩托车主的哪一句话深深刺激了“他”?请设想一下“他”听了这句话后的心理活动。

    4.请品味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内蕴。

    (1)5块6毛钱在袋里既沉重又轻飘。

    (2)眼前血红又漆黑。

    插叙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刻画人物或表现主题的需要,将叙述的主要事件暂时中断一下,而插入一段有关的叙述文字,待到这段插入的文字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主要事件的叙述。运用插叙可以扩大叙述的跨度,丰富叙述的内容,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使文章紧凑丰满,曲折有致,在结构上有张有弛,富于变化,特别体现了作者在叙述中对读者阅读心理的体察与尊重。

    幸福是个弯弯绕选自《智慧背囊》第1辑,南方出版社,2005年版。

    潘国本

    这个故事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的美国。青年亨特遇上了天真活泼的大家闺秀郝斯达,他着迷了,可他家境贫寒又没读过什么书,也没有一个像样的职业,唯一有的是对她的一往情深。就凭这一往情深居然也赢得了郝斯达的芳心。

    亨特向她的父亲恳求允许他们成婚时,老郝斯达决意不肯,只被亨特的执着所难才提出一个简直无法办到的条件:为了不让我的女儿跟了你受苦,你必须10天内赚来1000美元!亨特惊了半天没有说话,就是50美元他也没办法拿出来啊。出于务必完成的愿望,以及对婚后幸福的憧憬,他想到一条唯一的出路:发明一件能卖上钱的东西。可10天怎么发明得了一件东西呢?他日夜苦思,终于想到了人们在大喜大庆的日子胸前佩戴缎花所用到的别针。那时候大家用的是大头针,外观丑,易脱落,也不安全,应该有一种更好的别针来替代它。有了这个目标以后,就像有神助,他边想边做,居然只花了三个小时便设计出了现今仍在被全世界广泛使用的安全别针!

    亨特带上他的发明找到了一家缎花商店老板。老板看了亨特的样品大感兴趣,当即表示愿意买下这项发明,先付500美元,以后再让他享有销售款的3%的专利费。要钱心切的亨特没那个想法,说,不,我只要1000美元现金就够了。缎花店老板笑着答应了。不过他对亨特说,你以后会后悔的。亨特坚决表示,我绝不后悔!

    亨特当即拿到了1000美元,顺理成章地成了小郝的丈夫,老郝的女婿。

    故事本来很圆满:亨特凭自己的能耐克服刁难得到了自己的所爱,老郝斯达看到了一个并非等闲之辈的女婿,郝斯达也可以自傲她不被表象所惑的眼力。然而故事还有后一部分,老郝斯达听到了亨特获取1000美元的经过以后,对他说,你怎么就要了这该死的1000美元,留下永远能生财的专利难道不更好些?亨特,既然缎花店老板那样说了,你可以去重新签约,现在就去,还来得及。可亨特说,这都是我明明白白对老板说了的,怎么能不守信,反悔?

    老郝斯达一再劝说,亨特坚持没有再去。

    为此,老郝斯达很不高兴,对亨特有了新的不满意。以后凡谈及这事就忍不住要骂:一个傻瓜。郝斯达呢,由于婚后的亨特不再有那种愿望和激情,也再没有过什么发明,他们一直生活在贫困之中。如果有那3%的专利,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了。过惯了富裕生活的郝小姐怎能承受住明明可以富裕却被父亲的胁迫和丈夫的粗疏所断送的事实呢,以后多年她一直在抱怨,抱怨她的父亲、她的丈夫,昔日的天真活泼一去不复返。亨特本来是一个快乐的青年,但是,耳边身边时不时总有不满飞来,幸福的光环荡然无存,快乐也大打折扣。

    幸福在这里拐了一个弯,头也没回就离开他们三个飞走了。这一飞却冷不丁飞进了缎花店老板的怀里。其实,这位老板只是凭直觉感到了安全别针的前途,并没有刻意追求,甚至还当面劝说亨特别大意。

    发生在他们4人身上的故事,我们其实也有过。

    一个发明家拥有幸福又失掉幸福的故事,让我们感慨:原来压力激发的愿望和激情竟能创造奇迹,让幸福降临;而辱骂和抱怨只能让激情远离,让幸福飞走!

    “发生在他们四人身上的故事,我们其实也有过”。

    1.请概括文章的主旨。

    2.安全别针的发明者亨特,结婚后竟“再没有过什么发明”,试分析其中的原因。

    3.作者为圆满的故事安插了一个不圆满的结局,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4.从故事中的四个人身上,我们可以总结出哪些经验、哪些教训?请选择其中一人,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的新颖性是指在搜集、选择、使用材料时,要避免陈旧与老套,力求使文章的观点新,材料新,充满新鲜感。这样,文章才会新颖别致,才能生机盎然。选择新颖性材料的方法有:1.采用新近发生的人物和事件。2.采用不大为人所知的人和事。3.采用历史上或国外发生但鲜为人知的事。4.采用对原有的人事有新认识的材料。

    转折点选自《智慧背囊》第1辑,南方出版社,2005年版。

    严洁

    学校要在高二年级召开优秀学生动员会,我本是轮不上的。陈华真够朋友,竟给了我一张请帖。我自然不屑当什么“优秀学生”,但这请帖另有用处:可以骗得为我的前途忧心忡忡的父母高兴一时。我已是“优秀学生”了!这不,他们高兴极了。

    到开会的时候,优秀学生们和他们的父母共坐一堂,校领导也都来了。学生会主席正在给每人发一张《学生报》,我坐在最后,猜想着是什么内容……轮到我了,第一版的内容像一枚炮弹击中了我,上面竟列出了与会同学的考试成绩及名次,我以可怜的分数排在最后,比末二名差了几十分。诡计失败了,我不敢观察家长席上父母的脸色。他们一向心性高傲,我无疑是在他们心上插了一刀。我把羞愧压在心底,装着无所谓地和周围的人说话。我想所有的家长及学生都在为一个叫“严洁”的差生参加这个会议而吃惊。身边做着一位留着大背头的人,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看来和我差不多。或许,他也是一个阴谋失败者?一种惺惺相惜[惺惺相惜]性格、才干或境遇相似的人互相爱慕、敬重或同情。的感觉,使我对他顿生亲切之感,与他交谈起来。

    会议在继续着,正请尖子生上台,介绍学习经验。这个说着非科大不读,那个一定要上清华。他们的父母甜蜜地看着他们。我的父母怎样呢?我不看也知道。主席台上在叫“陈兴旺发言”,我的“同类”走了上去。我忙向别人打听,才知道此人是文科新秀,成绩很好。一股巨大的耻辱感再次袭来,我觉得眼眶里已经蓄满泪水了。

    我恍恍惚惚地坐在那里,时间好像停滞了……忽然听到台上在叫我的名字!我惊呆了,心里恨极了学生会主席,竟然搞这样的恶作剧。我在众目之下,留着长发,穿着钉掌的高跟鞋和绷得紧紧的牛仔裤向台上走去。我尽量放慢脚步,以减轻我一直认为很悦耳的马掌声。我看见校长用一种厌恶的目光看着我。我飞速地思考着应变之策:我显然没资格谈论自己要考哪一所大学,也没有什么学习经验可以介绍,但也不能把自己贬得太低,因为我的父母也坐在家长席中。我坐在麦克风前,终于憋出两句话:“现在我的成绩很差,但我今后会努力。我并不为自己的未来担忧。”我回到座位上,真想大哭一场。

    会议终于结束了。我与脸色发白的父母一路无言地回到家中。妈妈或许是想刺激我一下,说:“刚才坐在我旁边的那位家长对我说:‘你这儿子口气真大,我女儿累坏了才得第8名,他好像一下子就能上来似的。’”第二天放学,弟弟对我说,他们的老师笑话高二的一位同学口出狂言,其实多半考不上大学。我什么也说不出来,但我确实决心要学习了,好实现我在会上说过的狂言。

    现在,我已经是大学生,学习成绩在全年级名列前茅,父母再也不用为我担心。我真希望能再开一次“优秀学生座谈会”,父母能够坐在下面,幸福地看着我介绍学习经验。我永远感激那一次让我难堪的“优秀学生动员会”。

    一次优秀学生的动员会,并没给“我”带来荣耀,反而给“我”带来了耻辱和尴尬,不得已说出狂言,又引来别人的嘲笑和轻蔑。这逼人的压力激发出“我”进取和拼搏的勇气,并用行动信守了自己的狂言。

    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浓缩了青春的律动,青春的觉醒。

    1.一次让“我”难堪、备感耻辱的“优秀学生运员会”,却让“我”永存感激,为什么?

    2.文中哪些事件带给我耻辱?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3.品味下列心理描写,分析其作用。

    (1)我自然不屑当什么“优秀学生”,但这请帖另有用处:可以骗得为我的前途忧心忡忡的父母高兴一时。我已是“优秀学生”了!这不,他们高兴极了。

    (2)一股巨大的耻辱感再次袭来,我觉得眼眶里已经蓄满泪水了。我恍恍惚惚地坐在那里,时间好像停滞了……

    (3)我真希望能再开一次“优秀学生座谈会”,父母能够坐在下面,幸福地看着我介绍学习经验。

    心理描写指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对人物自身的感觉、知觉、情感、体验、愿望等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奥秘,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思想的一种重要手段。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文章的观点靠材料支撑。可以说没有材料就没有文章。

    我们常常感到我们的文章说服力不强,那是因为材料不典型,欠精当。那些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才是典型的好材料。好的材料不仅可以有力说明观点,往往可以丰富、扩展文章的主旨,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回味。如《永远都要坐前排》只运用了一个典型事例却充分有力地说明了观点;《生命的林子》只是运用了松林的故事就让玄奘和我们豁然开朗。材料在精不在多,要一以当十。

    好的材料还要做到新颖。要采用别人没有用过的富有时代色彩的材料。善于发掘历史文化名人中不为人知的材料,还要善于发现已有材料或历史素材中特有的某种含义,从而让读者耳目一新。本单元选文中的材料都具有这个特点。

    好的材料还要富有意蕴。意蕴,就是材料的内在含义。意蕴丰富才能引发读者的情思,给读者以启示。如《生命的林子》阐释了一个深刻的哲理,意味隽永;《鸡架汤》诠释了压力与竞争的魅力,令读者震撼;《幸福是个弯弯绕》让我们反省自己。这都是材料的意蕴带来了文章的深度,使文章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另外,好的材料还要精于表现个性的经历和体验,如《转折点》,要善于跳出第一人称,如《老师的吻》、《鸡架汤》等。

    当然,最重要的是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决定材料的取舍。

    1.生活中时时有压力,处处有竞争。竞争,许多时候是压力之源,勇于面对竞争,就能具备承受压力的能力。

    2.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承受压力的基础条件,而良好的心理素质也需要磨炼形成。一个不下水的人,永远不可能学会游泳。

    3.科学证明,适当的压力有益于人的健康。让我们正视中考、高考的压力,正视生存的压力,拼搏进取。

    4.压力要适度,才有利于进步,要学会自己给自己减压。消极情绪产生的压力只能让激情远离。

    5.竞争能激发出人潜在的能力,但它也有负面效应。所以人们呼唤公平竞争,竞争的规则需要以良知来维护。

    6.竞争颇似打球,与球艺胜过你的对手比赛,可以提高你的水平。

    1.科学家认为,人需要激情、紧张和压力。如果没有既甜蜜又痛苦的冒险滋味的“滋养”,人的肌体就根本无法存在。对这些情感的体验有时就像药物和毒品一样让人“上瘾”。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人的免疫力,从而延长人的寿命。

    你怎样认识上面这段话?请你以“压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2.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竞争。正是这种竞争,激发了人们强烈向上的欲望;正是这种竞争,推动了社会的向前发展。当然,竞争中也会暴露出人性的种种弱点。请以“竞争”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注意立意明确,取材新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