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阅读这一组文章——
细细品味责任留给世间的美丽;
学习作者表达主旨的方法;
体会文章的结构特点。
立誓做个严父选自《中学生必读名篇美文》,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刘恒,本名刘冠军,北京人。专业作家,主要作品有《狗日的粮食》、《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刘恒
龙年得一子。不亦乐乎!洗尿垫子洗得认真而高兴,手指头居然搓出了血泡,不亦惨乎!惜黄口小儿依旧狂屙滥尿,嗷嗷待哺,绝不将狼狈的父亲放在眼里。这小东西似乎握了天然的权柄,随时都在提醒他的长辈:你要负起养育我的重任,不可委屈了我!不过,听他小猫儿一样的哭声,总像是听着一种没完没了的不满,便猜度这不满将延续到何时,又设想自己将怎样做一个令他满意而尊崇的爸爸,结论竟是——-我未必能让他事事如意的吧?
人之初,性本善。如果真有这样美妙,事情就简单得多了,我只需协助他,将这“性本善”小心维护,一路善下去,最终成就一位无可挑剔的小善人,乃至大善人。然而世上的小人儿和大人多如蚁,善得持久而完全的可有几个?常见的倒是儿皇帝似的顽童和一脑门子官司或一肚皮算盘的长者们。人之初便是人之初,人之后的事情将怎样,是谁也不能料定的。
故此,这小儿或许竟是一个对手。如果他不能从善,甚至一点一滴地恶劣起来,我盼他于家庭和社会有益,他却对家庭和社会有害,那么他简直就是我的敌人了。这前途未卜的小东西难道不需要做父亲的来认真对付一番吗?
小儿眼下连骨头带肉大约十斤,将出满月而未出,我暂时尚不能严厉地对待他。然而只要他一出满月,我就将强迫他接受一种训练。我的口哨和捏着他两条小腿儿的动作就是命令和召唤,他得在相应的时间往相应的器皿里安排它的排泄物。我不想让他在这方面的本能的自由主义持续过久,他必须早早地体会遵守秩序是怎么一回事。
当他体重二十斤的时候,早期排泄的随意性很可能转移到饮食方面去。他会挑食,这个不爱吃,那个不爱吃,或者逮住一样东西吃起来没够。我不能因为心慈手软而迁就他,跟他解释饮食的科学性肯定也是对牛弹琴,只能不客气地有策略地加以引领和限制。只要中了我的圈套,他将受益无穷。
长到三十斤,懒惰的天性将以睡懒觉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不会让他得逞。该起则起,不想起也得起。我要率领他去清晨的空气里跑步做操,并让他承担零星的家务,比如擦桌子。在日复一日的重复性活动中,他将掌握日后学习和工作所必须的韧性及忍耐精神。
在五十斤到一百斤之间,将是他最重要的获取书本知识和人生知识的时期,他很可能变得调皮而又缺乏自觉性。克服了这些缺点之后,他又很可能变得自以为是或者自以为非,并对父母师长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轻蔑。这里便是真正考验一个父亲的时刻了,我将凭借知识和身份的优势接受这一挑战。他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随心所欲是不行的;他可以辩解,但胡搅蛮缠是不行的;他错了的时候可以声称自己正确,但我必须一针见血指出他的错误并且言明他为什么不正确;他正确的时候可以对这种正确表示怀疑,但我必须有效地打破他的怀疑,使他自身保持适当的必要的尊重。总之我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使他成为踏踏实实的有条理的孩子,一个自信而不狂妄的人。
长到一百二十斤左右,他恐怕就成人了,体重将趋于稳定,而他也将独自闯入漂泊不定的人生之海。如果我成功了,他会是一个不错的水手,然而对他的远航我也就无力提供有效的帮助,甚至也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了。我努力使他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但我挡不住他的作恶,如果他鬼使神差竟然对干坏事感兴趣的话,我只希望他溺水前尊重他的父亲,接受他的劝告和救援。放眼人生,小到窃贼和职业上的怠工者,大到希特勒那魔王和视民如草芥的官僚,寥寥弱人恶人给人世添了多少肮脏!他们的父亲最初并非是按这个样子来造就他们的吧?然而他们竟然成了这个样子!做父亲的无可奈何。父亲不过是父亲。
看到世上那些百无聊赖的人,那些以损人利己为乐的人,那些为蝇头小利而卖身求荣、而拍马屁、而落井下石、而口是心非、而断了脊梁骨的人……我无话可说——无子的时候我无话可说。现在我有了儿子,我觉得我可以痛痛快快说一句了:
我不希望我儿子是这样的人!
作者在初为人父的喜悦中,却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不禁收起柔慈心肠,“立誓做了严父”。责任,让父爱沉淀,让父爱升华。
严谨的结构,清晰的条理,诙谐的语言,睿智的思想,读来引人入胜。
1.作者将从哪几方面塑造他的儿子?请你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2.作者采用什么结构方式来组织全文?请概括文章各部分内容。
3.作者将儿子的成长划分为哪几个阶段?各对应人生的哪几个时期?作者不用年龄而用体重来标识人生各阶段,有什么效果?
4.结尾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和态度?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总分式论证结构是指论证的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之间的关系。有时先总说后分说,有时先分说后总说,也有时是先总说,后分说,最后再总说。这种结构的特点是有概括有分述有综合,既给读者以总观点总概貌的了解,又从层次的清晰论证中强调了总观点。
庸医与华佗选自《智慧背囊》第2辑,南方出版社,2005年版。
刘墉
“你子宫里长了个东西,最好尽快动手术!”医生说。
病人的脸色一下苍白了,怪不得最近总是虑弱心慌,幸亏遇到这位名医,就算是恶性肿瘤,发现得早,也应该不至于扩散。
手术很快就安排了,开刀房里都是最新的医疗器材,对这位妇科名医而言,已经有上千次手术的经验。
瘤不大,只须切开一个小小的口。医生打开病人的腹部,向子宫深处观察,准备下刀,他有把握将肿瘤一次切除,使病人永绝后患。
但是他突然全身一震,刀子停在半空中,豆大的汗珠冒上额头。
他看到了令他难以置信的事,一件在他行医数十年之间不曾遭遇的事。
子宫里长的不是肿瘤,是个胎儿。
他矛盾了,陷入挣扎。
如果下刀,硬把胎儿拿掉,然后告诉病人,摘除的是肿瘤,病人一定会感激得恩同再造,而且可以确定,那所谓瘤,一定不会复发。他说不定还能得个“华佗再世”的金匾呢!
相反的,他也可以把肚子缝上,告诉病人,看了几十年的病,他居然走眼了。
这不过几秒的挣扎,已经使他浑身湿透。小心地缝合之后,回到办公室,静待病人苏醒。
医生走到病人床前,他严肃的神情,使病人和四周的亲属,都手脚冰凉,等待癌病末期宣判。
“对不起!太太,我居然看错了,你只是怀孕,没有长瘤。”医生深深地致歉,“所幸及时发现,孩子安好,一定生下个可爱的小宝宝!”
病人和家里全呆住了,隔了十几秒钟,病人的丈夫突然冲过去,抓住医生的领子,吼道:“你这个庸医,我找你算账!”
后来,孩子果然安产,而且发育正常。
但是医生被告得差点破产。最大的伤害,是名誉的损失。
有朋友笑他,为什么不将错就错?就算是个畸形的死胎,又有谁能知道?
“老天知道!”医生只是淡淡一笑。
为自己的身家名誉,而去拥护真理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本文描写了这样一个医生,为了坚守医生的责任,他选择了真理,牺牲了名誉。但他的行动却演绎了华佗的精神,他是真正的勇者!
严谨的结构,紧凑的情节,沉淀着人性的光辉,着实让人感动!
1.本文题目为“庸医和华佗”,有何深意?
2.文中的医生是不是庸医?谈一谈你的看法。
3.文章详细描写了医生面临抉择时内心剧烈的矛盾、挣扎,结合全文,分析这段心理描写的作用。
4.文章结尾有何作用?
卒章显志就是利用结尾揭示全文主题的方法。“志”指文章的题旨(主题或中心思想),就是前文从容铺叙,笔走龙蛇,直到结尾才收拢笔势,点明题旨,它是突出主题的好方法,既能使读者明确文章主题或作者的本来用意,又能使文章本身有锦上添花或画龙点睛之妙。常见方式有:1.总结全文。2.生发全文。3.翻新题旨。
奖给父亲的勋章选自《智慧背囊》第2辑,南方出版社,2005年版。
流沙
德国有一位尽责的扳道工,有一次,他接到通知,有两列火车即将通过车站,让他为其中一列扳道岔。
就在准备扳道岔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自己的孩子站在铁轨当中玩,对即将驶来的火车毫无察觉。
一念之间,他想跑过去,抱出孩子,但如果救了孩子再回来扳道岔,就来不及了,两列火车相撞可能造成百人伤亡。危急关头,扳道工对孩子大吼一声:“快趴下!”随即迅速扳好道岔,火车呼啸而过。
扳道工瘫倒在地,不敢看对面的铁轨。但是孩子还活着。原来,孩子听到了父亲的呼喝,马上趴在了铁轨中间。火车驶过孩子毫发未损。
这件事被德国皇帝知道了,他认为扳道工十分了不起,不仅褒扬了他,还奖给他一枚荣誉勋章。可是,许多人认为没必要再授给他代表最高荣誉的勋章。
官方向公众解释说:“一个人要做到尽职是应该的,也许你们都能做到,但是,要教育出一个在生死关头,能听从父亲,配合默契的孩子,那就难多了。这是一枚给父亲的勋章。”
这是一位令人称道的坚守职责的扳道工,更是一位令人钦佩的尽职的父亲,责任在他的身上竟演绎得如此完美。
紧凑短小的故事险象环生、扣人心弦,令人回味无穷。
1.请概括本文的主旨。
2.为什么许多人认为没必要再授给他代表最高荣誉的勋章?你认为这枚勋章他是否应该得到?为什么?
3.请分析扳道工的形象,并对他进行肖像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
4.本文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巧设悬念就是把结局提前,或巧藏机关,布置疑团,使读者产生悬想与期待,关注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巧设悬念的方法有:1.先揭示事物的结果,然后再追本溯源。2.先公开矛盾,巧设冲突,但迟迟不点破最终结局。3.运用提问设置悬念,引人深思,并产生求得解决的欲望。
美丽的歧视选自《智慧背囊》第2辑,南方出版社,2005年版。
胡子宏
高考落榜,对于一个正值青春花季的年轻人,无疑是一个打击。8年前,我的同学大伟就正处于这种境地。而我则考上了京城的一所大学。
当我进入大学三年级时,有一日大伟忽然在校园里寻到了我,原来,他也是北京某名牌大学的一员了。
“祝贺你——”我说。“是该祝贺。你知道吗?两年前我一直认为自己完了,没什么出息了,可父母对我抱有很大希望,我被迫去复读。你知道‘被迫’是一种什么滋味吗?在复读班,我的成绩是倒数第五……”
“可你现在……”我迷惑了。
“你接着听我说。有一次那个教英语的张老师让我在课堂上背单词。那会儿我正读一本武侠小说。张老师很生气,说:‘大伟,你真是没出息,你不仅糟蹋爹娘的钱还耗费自己的青春。如果你能考上大学,全世界就没有文盲了。’我当时仿佛要炸开了,我噌地跳离座位,跨到讲台上指着老师说:‘你不要瞧不起人,我此生必定要上大学。’说着我把那本武侠小说撕得粉碎。你知道,第一年高考我分数差了100多分,可第二年我差17分,今年高考,我竟超了80多分……我真想找到张老师,告诉他:我不是孬种……”
3年后,我回到我高中的母校,班主任告诉我:教英语的张老师得了骨癌。我去看他,他兴致很高,其间,我忍不住提起了大伟的事……
张老师突然老泪横流。过了一会儿,他让老伴取来了一帧旧照片,照片上,一位书生正在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下微笑。
张老师说:“18年前,他是我教的那个班里最聪明也最不用功的学生。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讲:像你这样的学生,如果考上大学,我头朝地向下转三圈……”
“后来呢?”我问。“后来同大伟一样,”张老师言语哽咽着说,“对有的学生,一般的鼓励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用锋利的刀子去做他们心灵的手术——你相信吗?很多时候,别人的歧视能使我们激发出心底最坚强的力量。”
两个月后,张老师离开了人世。
又过了4年,我出差至京,意外地在大街上遇到大伟,读博士的他正携了女友悠闲地购物。我给大伟讲了张老师的那席话……
这是一位教师坚守责任的感人故事。为了神圣的教师职责,他不惜以学生对自己的怨恨为代价,用锋利的刀子去做学生心灵的手术,激励沉沦的学生走上成功之路,展示了一颗高贵的心灵。可叹的是得益于恩师的教诲走上成功之路的弟子竟终究不理解恩师的良苦用心。这样的事,是否也曾发生在我们身上?
1.题目是“美丽的歧视”,请结合全文,说说“歧视”为什么是“美丽的”。
2.文中张老师所说的“锋利的刀子”指的是什么?张老师如何运用这把“锋利的刀子”去做“心灵的手术”?
3.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这把“锋利的刀子”是否适合所有人?它适用于哪些人?
4.文章结尾“我”将实情告知大伟,却戛然而止,这样结尾有什么效果?
戛然而止法是文章结尾的一种方法。即文章写着写着突然停笔,结束全文。作者的思路在结尾中戛然而止,读者的思绪却像奔腾的江水碰到陡立的峭壁,激起巨大的思维浪花。它的作用是激发读者去品味、去想象、去联想、去为情节与人物构想“未来”。
在激情中多一些理性的声音选自《语文学习》,2003年第6期,上海教育出版社。(节选)
冯雪梅
《南风窗》的一篇文章《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自述:我在“非典”的日子》,让公众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当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让人激情澎湃之时,这个“不是所有医护人员都是白衣天使”的声音显得另类而冰冷。文章作者廖怀凌是《羊城晚报》记者,他记录了抗击非典的日子里,医护人员更为全面与真实的形象。他们中间,有无私奉献的崇高者,也有漠视生命,置职业责任和道德于不顾,甚至缺乏最基本同情心的渎职者——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着天使般的爱心与微笑。广州市一家“没有一名医护人员感染”的医院,医生、护士查房时就在门外用对讲机问里边:“你今天有什么不舒服?想要什么药?我给你开。”还有医院的医生、护士,查房时将调查表递进去,让病人在“有无退烧”“有无腹泻”“有无咳嗽”“痰中有无带血”的选项中打勾;更有医生对病倒的同事说:“你自己就是专家,现在请你用听诊器听听自己的肺。”
就像满园花朵里突然出现了稗草,让人反思园中是否真的只有鲜花怒放。这一个多月里,公众听到最多的两个词是:非典和医护人员。如果要给这两个词加以限定的话,前者一定与一切贬义词相连,后者却与所有褒扬相关。对于后者,所有传媒都在齐声合唱一首令人感动的天使之歌。
在这激动人心的歌声里,人们感受到振奋、无私和崇高。但是有意无意地,媒体对医护人员的赞颂,使得一部分不那么美好的事实被淡忘,或者被有意掩盖。公众看到的只是繁花似锦。是的,这绝对是事实,但是另外的事实呢,那些不那么美好的事实,那些逃避,那些造假,那些不负责任与袖手旁观呢?
谁想过,那些被有意无意忽视的事实,会产生怎样的后果?灾难肯定会过去,非典也一定会得到控制。当一切结束之后,当公众再次走进医院,当他们面对的医护人员不再是“天使”之时,他们会怎么想?
我在许多报纸上都看到医护人员的光荣榜,榜上是所有参加抗击非典斗争的医院名单和医护人员姓名。我没有将它们逐一阅读,相信绝大多数读者也不会认真阅读。它只是一个印记,一种存在,会有一些被人收藏,但是绝大多数都会随风而逝。不是公众冷漠,而是那些陌生的名字对一个普通读者而言意味着什么?他又能从中读到些什么?媒体要告诉公众的不是那些抽象的姓名,而是“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约前460-前377),古希腊医师,西方医学奠基人。誓言,是职业责任和为这份责任的付出。那些名字可能一换再换,但是那种被称做职业责任和良知的东西,不能更改,也无法更改。
我绝对敬重所有在抗击非典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那天,在地坛医院采访的同事无意中告诉我他报道中提及的一位医生去世时,我突然握着电话说不出话来,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塞住。是的,那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干的人,我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但是她的离去却让我难过。我想,之所以如此,并非因为她是天使,而是她以身殉职的敬业精神。天使可能会消失,但是一种职业的责任心,一种对待自己职业的尊重精神,却能够长久地存在。我们不能永远期待天使降临人间,但我们却有权利要求每一个从业者都对自己的职业满怀责任,充满敬意。不管是对他人,还是对自己。
在“非典”的日子里,当“所有传媒都在齐声合唱一首令人感动的天使之歌”之时,作者却用激情、胆识和正义撞击出一曲理性之歌,告诉我们不应该淡忘或有意掩盖“一部分不那么美好的事实”,呼唤敬业精神长存,因为我们“有权利要求每一个从业者都对自己的职业满怀责任,充满敬意”。
1.本文标题中的“激情”和“理性”分别指什么?请根据本文内容概括。
2.想一想作者在本文中表达了几个观点,根据这些观点概括文章的主旨。
3.文章开篇引用《南风窗》的一篇文章,有何作用?
4.作者认为读者会在报纸上的光荣榜里读到些什么?
先抑后扬是指文章先贬抑,批评某人或某事,然后再颂扬,赞美某人或某事的写作手法。它可以使文章大起大落,更好地牵引读者的心,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母亲的责任选自《智慧背囊》第8辑,南方出版社,2005年版。
李忠东/编译
几年前的一天,我正在超级市场玩具部的柜台上忙着接待顾客。大厅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这时,一位30多岁的女人走了过来,身后跟着一个大约7岁的小男孩,模样像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
这位女士用恳求的语气对我说:“小姐,您能抽点时间听一听我儿子说的话吗?”
我立即走出柜台,蹲下来问小男孩有什么事。只见他的小嘴紧闭着,两眼盯着鞋子,一双小手在轻轻地发抖——他手里拿着一个当时深受儿童喜爱的“机器人”玩具,这种玩具正是在我的柜台上展销的。
“快点说!小姐没有闲工夫等你,你快点说!”他的母亲声色俱厉地呵斥道。
突然间,气氛变得紧张起来,母亲气得直掉眼泪,男孩也哭了。我顿时感觉到,可能发生了什么要紧的事情,自己必须耐心地听完这个孩子要说出什么话。这或许与母子俩都有着直接的切身利害关系,甚至可能比这还要重要,重要得将会影响这个小男孩的生活和成长……
过了几分钟,在我耐心亲切的询问下,小男孩好不容易才结结巴巴地挤出一句话“小……姐,我没……没想……拿走,还……还想……送回来,对……不不……起。”他边说边把那个装在皱巴巴的包装盒里的“机器人”玩具递了过来。
我终于弄懂了是怎么一回事,接过了“机器人”玩具,并微笑着用手抚摸着小男孩的头。这时,小男孩的母亲才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并要我把玩具部的经理请来,她得把这件事情讲清楚,还要赔礼道歉。
这位母亲对自己孩子偷拿玩具的做法使我很受感动,我深深体会到一位高尚的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真情真爱,也更理解了她对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的高度重视感和强烈责任心。我有些激动地说:“夫人,不必了,这个玩具我收回就行了,让这件事成为我们三个人的共同秘密吧!既然孩子明白了,也知道自己错了,这就够了。”
那位女士离去前几次向我鞠躬致歉的身影,至今经常在我眼前闪现。
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感动的瞬间,以生活的原汁原味展现了一位母亲的责任,也展示了这位母亲的高贵灵魂。能拥有这样的母爱,是一生的幸福。
1.本文题目为《母亲的责任》,想一想,母亲的责任表现在哪里?
2.想一想,母亲为什么会气得直掉眼泪?你从母亲的眼泪中读出了什么内蕴?
3.结合你的经历,选取生活中的片断,写写你的母亲。
照应是指文章前后内容的关照、呼应。即文章前面提到的,后面该有个交待。后面要说的,前面预先应有必要的陈述。这样,才能使文章中事物的出现、发展与变化自然、合理、一贯。
一篇文章的主题恰似人的“灵魂”,文章的材料犹如人的“血肉”,而一篇文章的结构正如人的“骨骼”:没有结实的骨骼,血肉无所依附,灵魂无处寄托,可见结构是决定文章成败的重要一环。
文章的结构安排不能随心所欲,它依托于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依托于文章主题的需要,要适应不同体裁的特点,还要避免死板僵化,力求出新。本单元所选文章都符合上述要求,它们结构或按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如《立誓做个严父》,或按作者认识的发展顺序,如《在激情中多一些理性的声音》,既能突显主题,又符合文体要求,而且别具一格。
有时我们的文章读起来文气不畅,那是缺少有序的安排。文章不仅要“言之成理”,还应“言之有序”,还要详略得当。一般来讲,写人叙事可以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写景状物可以按时间、空间顺序安排结构,说明事物可以按照时空顺序或逻辑顺序安排结构,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庸医与华佗》、《母亲的责任》就是以时间顺序安排结构的,《在激情中多一些理性的声音》则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安排结构的。
1.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恪尽职守是为人的基本准则。坚守责任的人,守住了一份承诺;坚守责任的人,是心灵高贵的人;坚守责任的人,受到世人的景仰和赞美。
2.为了责任,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人浩气长存;为了责任,牺牲青春、献出生命的人正气永存;为了责任,承受误解、忍受委屈的人展示了爱的光辉;为了责任,勇于承担,诠释了勇气的内蕴。
3.漠视责任的人,心灵丑陋;放弃责任的人,软弱无德;渎职的人,误国误民。
4.坚守责任,让爱沉淀,让爱升华。
1.生活中有许多坚守责任,让人感动的故事,请选择一二,自拟题目,自定立意,文体不限,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主旨明确,结构严谨。
2.请以《责任》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