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书海-深深的怀念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怀念,是和失去紧紧连在一起,失去什么,才会思念什么;怀念是和分离相伴,分离的旅途,才会想念它的美好;怀念,又和梦连在一起,在梦里,怀念最活跃。怀念就驻留在你的心扉外,它又随时袭入你的怀抱。阅读这一组文章——

    品味写景与写人的不同语言风格;

    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

    初步掌握散文写作的基本要领。

    父亲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选读》。鲁彦(1901-1943),原名王衡,现代着名作家,散文《听潮》入选语文课本。

    鲁彦

    “父亲已经上了六十岁了,还想做一点事业,积一点钱,给我造起屋子来。”一个朋友从北方来,告诉了我这样的话。

    他的话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我的父亲正是和他的父亲完全一样的。

    我的父亲曾经为我苦了一生,把我养大,送我进学校,为我造了屋子,买了几亩田地。六十岁那一年,还到汉口去做生意,怕人家嫌他年老,只说五十几岁。大家都劝他不要再出门,他偏背着包裹走了。

    “让我再帮儿子几年!”他只是这样说。

    后来屋子被火烧掉了,他还想再做生意,把屋子重造起来。我安慰他说,三年以后我自己就可积起钱造屋了,还是等一等吧。他答应了。他给我留下了许多造屋的材料,告诉我这样可以做什么,那样可以做什么。他死前不久,还对我说:“早一点造起来吧,我可以给你做监工。”

    但是他终于没有看见屋子重造起来就死了。他弥留的时候对我说,一切都满足了。但是我知道他倘能再活几年,我把屋子造起来,是他所最乐意的。我听到他弥留时的呻吟和叹息声,相信那不是病的痛苦的呻吟和叹息。我知道他还想再活几年,帮我造起屋子来。

    现在我自己已是几个孩子的父亲了。我爱孩子,但我没有前一辈父亲的想法,帮孩子一直帮到老,帮到死还不满足。我赞美前一辈父亲的美德,而自己却不能跟着他们的步伐走去。

    我觉得我的孩子累我,使我受到极大的束缚。我没有对他们的永久的计划,甚至连最短促的也没有。

    “倘使有人要,我愿意把他们送给人家!”我常常这样说,当我厌烦孩子的时候。

    唉,和前一辈做父亲的一比,我觉得我们这一辈生命力薄弱得可怜,我们二三十岁的人比不上六七十岁的前辈,他们虽然老的老、死的死了,但是他们才是真正的活着到现在、到将来。而我们呢,虽然活着,却是早已死了。

    父爱是无私伟大的,它不需要用任何语言去雕琢、修饰。作者用质朴的文字,平静地语调,从容地叙述了父亲的几个生活细节,却处处流露着作者对父亲的深情,让我们也仿佛在泪光中看到了这位慈父的面影。

    1.作者选取生活小事,表现父亲的音容笑貌,寄托自己的深情,试找出二、三例,体会文章的这一特点。

    2.父亲总想帮我把房子重造起来,结果是他在没有看见屋子重造起来就死了,但他在弥留的时候对我说,一切都满足了。你能体会父亲当时说这句话的心情吗?

    3.文章用对比手法写了两样的父亲,你希望自己的父亲属于哪一样,请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4.文章结尾说:“而我们呢,虽然活着,却是早已死了”其涵义是什么?

    衔接是指文章中段与段之间、层次与层次之间的承接和过渡。衔接时要注意承接紧凑,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承转时要自然和谐,合乎事物发展的规律。

    寻梦选自《夜水明楼》(中国现代名家画意散文·王天红/编)季羡林(1911-2009),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至1945年在德国哥庭根大学学习并获哲学博士学位,生前为北京大学教授,又是享誉中外的语言学者、翻译家、佛学家、散文家。

    季羡林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睛在发亮。眼前飞动着梦的碎片,但当我想把这些梦的碎片捉起来凑成一个整个的时候,连碎片也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亲依稀的面影……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当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我是在什么地方呢?这连我自己也有点弄不清楚。最初我觉得自己是在现在住的屋子里。母亲就这样一推屋角上的小门,走了进来。橘黄色的电灯罩的穗子就罩在母亲头上。于是我又想了开去,想到葛廷恩葛廷恩,德国的一个地名。的全城:我每天去上课走过两旁有惊人粗的橡树的古旧城墙,斑驳陆离的灰黑色老教堂,教堂顶上的高得有点古怪的尖塔,尖塔上面的晴空。

    然而,我的眼前一闪,立刻闪出一片芦苇,芦苇的稀薄处还隐隐约约地射出了水的清光。这是故乡里屋后面的大苇坑。于是我立刻觉到,不但我自己是在这苇坑的边上,连母亲的面影也是在这苇坑的边上向我就来了。我又想到,当我童年还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每个夏天的早晨,天还没亮,我就起来,沿了这苇坑走去,很小心地向水里面看着。当我看到暗黑的水面下有什么东西在发着白亮的时候,我伸手下去一摸,是一只白而且大的鸭蛋。我写不出当时快乐的心情。这时再抬头看,往往可以看到对岸空地里的大杨树顶上正有抹淡红的朝阳——两年前的一个秋天,母亲就静卧在这杨树的下面,永远地,永远地。现在又在靠近杨树的坑旁看到她生前八年没见面的儿子了。

    但随了这苇坑闪出的却是一枝白色灯笼似的小花,而且就在母亲的手里。我真想不出故乡里什么地方有过这样的花。我终于又想了回来,想到葛廷恩,想到现在住的屋子,屋子正中的桌子上两天前房东曾给摆上这样一瓶花。那么,母亲毕竟是到葛廷恩来过了,梦里的我也毕竟在葛廷恩见过母亲了。

    想来想去,眼前的影子渐渐乱了起来。教堂尖塔的影子套上了故乡的大苇坑。在这不远的后面又现出一朵朵灯笼似的白花。在这一些的前面若隐若现的是母亲的面影。我终于也不知道究竟在什么地方看到母亲了。我努力压住思绪,使自己的心静了下来,窗外立刻传来潺潺的雨声,枕上也觉得微微有寒意。我起来拉开窗幔,一缕清光透进来。我向外怅望,希望发现母亲的足迹。但看到的却是每天看到的那一排窗户,现在都沉在静寂中,里面的梦该是甜蜜的吧!但我的梦却早飞得连影都没有了;只在心头有一线白色的微痕,蜿蜒出去,从这异域的小城一直到故乡杨树下母亲的墓边;还在暗暗地替母亲担着心:这样的雨夜怎能跋涉这样长的路来看自己的儿子呢?此外,眼前只是一片空蒙,什么东西也看不到了。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本文名为寻梦,寻的并不是梦,而是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作者独在异乡,分外思乡,思念母亲依稀的面影,仿佛见到了母亲。然而从思念中回来,母亲是早已不在了,令人难以平息心里的伤痛。文笔深情优美。

    1.文中有哪些联想和想象?触发联想的诱因是什么?

    2.找出文中展开联想的语言标志,说说它对文章的结构有何影响?

    3.作者回忆梦境中母亲的面影,说母亲脸上的表情,“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仔细阅读开头和结尾部分,考虑它们在结构上形成什么关系,并说说其作用。

    联串式联想,联想方法之一。以一个具体的事物作为开头联想,到第二个事物,再由第二个联想到第三个……依次联想下去,开头的那个事物不是中心,以后联想的也不环绕开头的事物,这种联想多用于文章结构的构思,作者把顺着思路联想起来的或是相似,或是相近、或是相反的材料串联起来,形成一篇文章。

    雪晚归船选自《现代散文选读》,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3年版。余平伯(1900-1990),原名俞铭衡,现代着名诗人、散文家、红学家。

    余平伯

    日来北京骤冷,谈谈雪罢。怪腻人的,不知怎么总说起江南来。江南的往事可真多,短梦似的一场一场在心上跑着;日子久了,方圆的轮廓渐磨钝了,写来倒反方便些,应了岂明君的“就是要加减两笔也不要紧”这句话。我近来真懒得可以,懒得笔都拿不起,拿起来费劲,放下去却很“豪燥”的。依普通说法,似应当是才尽,但我压根儿未见得有才哩。

    淡淡地说,疏疏地说,不论您是否过瘾,凡懒人总该欢喜的是那一年上,您还记得否?您家湖上的新居落成未久。它正对三台山,旁见圣湖一角。曾于这楼廊上一度看雪,雪景如何的好,似在当时也未留下深沉的影象,现在追想更觉茫然。——无非是面粉盐花之流罢,即使于才媛嘴里依然是柳絮。

    然而H君快意于他的新居,更喜欢同着儿女们游山玩水,于是我们遂从“杭州城内”翦湖水而西了。于雪中,于明敞的楼头凝眸暂对,却也尽多佳处。皎洁的雪,森秀的山,并不曾辜负我们来时的一团高兴。且日常见惯的峦姿,一被积雪覆着,蓦地添出多少层叠来,宛然新生的境界,仿佛将完工的画又加上几笔皴染似的。记得那时H君就这般说。

    静趣最难形容,回忆中的静趣每不自主的杂以凄清,更加难说了。而且您必不会忘记,我几时对着雪里的湖山,悄然神往呢。我从来不曾如此伟大过一回,真人面前不说谎。团雪为球,掷得一塌糊涂倒是真的,有同嬉的L为证。

    以掷雪而L败,败而袜湿,等袜子烤干,天已黑下来,于是回家,如此的清游可发一笑罢?瞧瞧今古名流的游记上有这般写着的吗?没有过!——唯其如此,我才敢大大方方的写,否则马上搁笔,“您另请高明!”

    毕竟那晚的归舟是难忘的。因大雨雪,丢却悠然的双桨,讨了一只大船。大家伙儿上船之后,它便扭扭搭搭晃荡起来。雪早已不下,尖风却澌澌的,人躲在舱里。天又黑得真快,灰白的雪容,一转眼铁灰色了,雪后的湖浪沉沉,拍船头间歇地汨然而响。旗下营旗下营:位于湖滨一带,是清代八旗兵在杭州的驻防地。的遥灯渐映眼朦胧黄了。那时中舱的板桌上初点起一支短短的白烛来。烛焰打着颤,以船儿的欹倾,更摇摇无所主,似微薄而将向尽了。我们都拥着一大堆的寒色,悄悄地趁残烛而觅归。那时候似乎没有说什么话,即有三两句零星的话,谁还记得清呢。大家这般草草地回去了。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作者笔下的江南,无似火的红花、碧蓝的江水,只有那灰白的雪容,沉沉的湖浪,但我们却从“凝视暂时”,“烤袜子”、“觅归”的细节描写中感受到作者对江南雪景的思念。文笔淡雅,情意似无实有,似浅实浓。

    1.作者写南方的雪,为何要从北京的冷写起?

    2.第四段写“静趣”的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3.作者与同行者“悄悄地趁残烛而觅归”,“觅归”一词让你想到李清照的什么诗句,并想想它们所表现的意境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处。

    4.你有与作者一样赏雪的经历吗?如果有,试着写出来,看看与大家的差别在哪儿。

    静态描写是对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人、事、景等所作的描写。静态描写的作用在于能够细致地从容不迫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全面的细腻的描写。就像电影的特写镜头,把人或景的某一部分在刹那间凝固起来,加以突出,使其纤毫毕显。

    不忘露珠的寂静之味摘自《美文》2003年第4期。舒婷,当代着名女诗人,是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她也写有大量散文。

    舒婷

    不经意从一部日本畅销小说读到:“所谓风流,就是不忘露珠的寂静之味。”仿佛此时才觉得聚蚊如雷的市声,汹汹扰扰难以忍受,随即起来关窗。

    有一条美丽的河流被一支动听的民歌传诵着。老师带孩子们来到河边写生,孩子们问:“老师,河在哪里?”老师流了眼泪。小时候他就在这河边摸鱼扑水练狗爬式,母亲挽着裤管淘米捣衣,河风送着整整一列船队。现在他的学生们看到的仅是一道小泥沟,连芦苇都渴死了。

    天然湖泊也在被迫精简机构,由于地下水位的迅速降低,由于污染,由于填滩盖疗养院;瀑布都有了管教,平时野性全无,被引去耕地发电。上级领导来了,才开闸放松辔头,暂现片刻龙腾虎跃的真身。幕闭锣鼓停,如此观瀑布,跟看马戏团表演差不多。尤其当你听说,放两个钟头的水,将损失5000块钱,你便觉得那白花花流的都是银子,因而很是心疼。

    游湖和观瀑毕竟不是日常生活,赞叹罢了,人都回到钢筋水泥的城市迷宫里。浩淼的水,洛妃的水,大禹的水,“细雨轻烟”的水,“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水,水的神话、水的霓裳彩衣、水的冰清玉洁,都被人类一一解构[解构]对事物的结构进行剖析。水的分子式是H2O,水源来自四通八达的管道,带着铁锈和漂白粉味儿,矿泉水、纯净水、太空水,水的乱世家族被温温吞吞封存在塑料瓶子里,随人们去旅行。谁敢“拨开青苔喝山泉”呢?哪怕随身带着黄连片儿。

    大清早开了重重铁门,送孩子穿过城市去上学,不觉得缺了什么。夜半应酬或下班回来,半幅裙裾沾了尘灰是有的,但不会打湿。和情人在马路上散步,如果鞋尖洇潮[洇(yīn)]液体着纸或布等向外扩散、渗透。不是刚过了一辆洒水车,就是谁家的污水泼到街上来。直到有一天,菜市场上看到地摊叫卖的塑料玫瑰,伧俗的染色花瓣上,竟然沾着几粒透明小球。只是在这个时候,才想念人们还没有完全忘掉这个叫做露珠的小精灵。

    永远不会滚动,永远不会干涸,永远不会作“鲛人泣”和“风度欲成津”的廉价塑料露珠儿!

    玫瑰、茉莉、紫罗兰,需要什么香味均可招之即来,因为香精的品种越来越齐全。炎热的南方,人们买门票租棉大衣,参观室内冰雕,用人造雪堆雪人,孩子们以为,南极就是建在公园里的一座冰库。

    什么都可以仿造,就连生命都可以原版克隆。但露水的寂静之味,却是无法模拟无法拼凑的。露珠的凝然和滴落,是日月精华,在荷之上在芝草之间,寂静暗香悠远。其幽秘其清凉其浓淡深浅,都不是眼睛可以企及,耳朵可以捕捉,嘴唇可以品尝的。

    我们可以放弃宫槐、板桥和马蹄声,但损失不起朝露与夜霜,梦想的绿地和传说的原始森林。肉体囚囿灵魂日见干枯的今天,我们怀念露珠的寂静之味,以赎罪的愧疚心情。

    雾漫大地草凝珠,风过绿野花落泪。露珠晶莹美丽,悄悄地来,静静地走,送来清凉,留下寂静。那悠远敦厚的寂静之味,让我们幻化出多少幅山居田园梦,然而文明社会的蒸蒸日上,让陶渊明式的“夕沾衣湿”的田园生活远离红尘,留下的是深深的怀念。作者从许多人已经淡忘的“露珠”这样一个小小的意象出发,反思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悖谬关系,从而引发一个发人深思的时代主题。

    1.第一段写作者由一句话引发的感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文章最后说:“我们怀念露珠的寂静之味,以赎罪的愧疚心情。”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3.文中第二、三、四段分别写河流、湖泊各种美好色彩的水,与标题有什么关系?

    4.大自然还有哪些美好的景物正在远离我们,请举出一、二例说说。

    关系联想,联想的种类之一。即由事物的某种联系而形成的联想。因果关系联想,如由寒冷想到冰雪。事物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反映事物种种联系的关系联想也是多种多样的。

    山的呼唤选自《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7、8期。琼瑶,中国台湾着名女作家。

    琼瑶

    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旖旎[旖旎(yǐ nǐ)]柔和美丽。与神奇。

    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散布着一颗颗的松果。而我常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竟日流连,乐而不疲。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山风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酝酿着、堆积着、制造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

    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屹立在我的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保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

    于是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上了一座“山”,再度感受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那座山,那座深入云霄、高不可攀的山,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那山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封雾绕中,半在氤氲[氤氲(yīn yūn)]气体很盛的样子。迷离中。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桠,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空。

    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浓密的松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飘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飘散。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身于岩石的阴影下。身边所有的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的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情歌。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地飞湍奔流。有不知名的鸟儿,此起彼应地互相唱和。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感动,让人震慑,让人迷惑。

    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我知道,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山,童年记忆的乐园,守望在故乡的土地上,流淌在作者的笔管下,聆听山的呼唤,倾诉着思乡人剪不断的缕缕乡愁。

    玉山,现实中登攀的山,尽显造化的神秘与神奇,集万籁之音,汇合成一股“山的呼唤”。

    作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乡愁,传达着对家乡深深的怀念和对山的赞美。

    1.“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综观全文,“呼唤”的内涵有哪些?

    2.联系全文看,“那山”具体指的是什么?

    3.作者提到的作品《幸运草》的写作和拍摄,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4.作者以玉山为背景,摄取了玉山的晨景和夜景,是以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

    间接抒情,抒情方式之一。作者不是直接抒发内心情感,而是通过其他表达手法间接地抒发感情。这样的抒情含蓄委婉,富有韵味,感染力强,其中通过描写抒情,是一种最常见的抒情方式,主要是通过景物描写来抒情,也就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乡愁选自《呢喃小语(上)》,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版。三毛(1943-1991),原名陈平,台湾着名女作家。

    三毛

    二十年前离开台湾的时候,一个女友交在我手中三只扎成一团的牛铃。在那个时代里,没有什么人看重乡土的东西。还记得,当年的台北也没有成衣卖。要衣服穿,就得去洋裁店。拿着剪好的料子,坐在小板凳上翻那一本本美国杂志,看中了的款式,就请裁缝给做,而钮扣,也得自己去城里配。那是一个相当崇洋的时代,也因为,那时台湾有的东西不多。

    当我接过那一串牛铃时,问女友哪里弄来的,她说是乡下拿来的东西,要我带着它走。摇摇那串铃,它们响得并不清脆,好似有什么东西卡在喉咙似的,一碰它们,就咯咯地响上那么一会儿。

    将这串东西当成了一把故乡的泥土,它也许不够芳香也不够肥沃,可是有,总比没有好。就把它带了许多年,搁在箱子里,没怎么特别理会它。

    等我到了沙漠的时候,丈夫发觉了这串铃,拿在手中把玩了很久,我看他好似很喜欢这串东西的造形,将这三个铃铛,穿在钥匙圈,从此一直跟住了他。

    以后我们家中有过风铃和竹条铃,都只挂了一阵就取下来了。居住的地区一直风大,那些铃啊,不停的乱响,听着只觉吵闹。不如没风的地方,偶尔有风吹来,细细碎碎地洒下一些音符,那种偶尔才得的喜悦,是不同凡响的。

    以后又买过成串成串的西班牙铃铛,它们发出的声音更不好,比咳嗽还要难听,就只有挂着当装饰,并不去听它们。

    一次我们住在西非奈及利亚,在那物质上吃苦,精神上亦极苦的日子里,简直找不到任何使人快乐的力量。当时,丈夫日也做,夜也做,公司偏偏赖账不给,我看在眼里心疼及了,心疼丈夫,反而歇斯底里的找他吵架。那一阵,两个人吵了又好,好了又吵,最后常常抱头痛哭,不知前途在哪里,而经济情况一日坏似一日,那个该下地狱去的公司,就是硬吃人薪水还扣了护照。

    这个故事,写作一篇叫做《五月花》的中篇小说中去,好像集在《温柔的夜》这本书里,在此不再重复了。

    就在那样沮丧的心情下,有一天丈夫回来,给了我两只好似长着爪子一样的铃。我坐在帐子里,接过这只铃,也不想去摇它们,只是漠漠然。

    丈夫对我说:“听听他们有多好,你听——”接着他把铃铛轻轻一摇。那一声微小的铃声,好似一阵微风细雨吹拂过干裂的大地,一丝又一丝余音,绕着心房打转。方要没了,丈夫又轻轻一晃,那是今生没有听过的一种清脆入谷的神音,听着,听着,心里积压了很久的郁闷这才变做一片湖水,将胸口那堵住的墙,给化了。

    这两只铃铛,是丈夫在工地里向一个奈及利亚工人换来的,用一把牛骨柄的刀。

    丈夫没有什么东西,除了那把不离身的刀子。唯一心爱的宝贝,为了使妻子快乐,换取了那副铃。那是一把好刀,那是两只天下最神秘的铜铃。

    有一年,我回台湾来教书,一个学生拿了一大把铜铃来叫我挑。我微笑着一个一个试,最后挑了一只相当不错的。之后,把那两只奈及利亚的铜铃和这一只中国铃,用红线穿在一起。每当深夜回家的时候,门一开就会轻轻碰到它们。我的家,虽然归去时没有灯火迎接,却有了声音,而那声音里,唱的是:“我爱着你。”

    至于那一串被女友当成乡愁给我的三个铜铃,而今的土产礼品店,正有大批新新的在卖。而我的乡愁,经过万水千山之后,却觉得,它们来自四面八方,那份沧桑,能不能只用这片脚踏泥土就可以弥补,倒是一个大大方方的问号了。

    铃声不绝如缕地从开头响到结尾,它所要表现的却是极其抽象性的意识——乡愁。对此作者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悠远而又深沉,其所谓“来自四面八方”。文章语意深邃,表达含蓄,结尾画龙点睛,简洁有力。

    1.综观全文,理解作者说的乡愁来自“四面八方”的深刻含义,并想一想它与其他表现乡愁的文学作品有何差异。

    2.找出文中有关铃的描写,就作者对各种铃的不同态度,你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3.作者为什么认为,丈夫用刀换回的铜铃是“天下最神秘的”?

    点染是把直接抒情、议论与写景叙事结合起来的一种写作技巧。在一篇文章中,正面表明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点”;为表达思想感情所必需的写景和叙事为“染”。写作中的“点”和“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割的。

    本单元的六篇文章,都是现当代散文的典范。学习它们可以从多方面获得启发和借鉴,对同学们来说,主要应当从以下几点受到启发:

    1.克服散文难写的心理障碍。平时,老师总用“情景交融,富有诗意”,“文笔优美、笔调特殊”、“神聚形散”等词语,概括散文的特点,从而使同学们对散文写作产生误解,认为难于驾驭。其实,它并非像大家想得那样困难,实际上就是把你了解的真人真事,选取最让你感动的细节,用你的话说出来;把你记忆深处的场景描摹出来;把你动情的景观,从各种感官感受的角度如实地反映出来,就是散文。《父亲》与《乡愁》就是最好的例证。

    2.诗意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是生活的艺术反映,当我们感受到生活或景物的美,发现了它们的本质,自己的思想感情就受到激发,这时的写景不是孤单地纯自然的写景,而是情随景生,把自己的联想、想象和感受熔铸了进去,做到了情景交融,文章就会有诗意,如《不忘露珠的寂静之味》、《山的呼唤》。

    3.神聚形散,就是指结构看似松散,但主题集中。如《雪晚归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真正的散文,用“形散神不散”扣它很恰当、准确!作者随意找个话题,然后随意聊下去,及至文章又似乎随意地结束,读者才发觉自己随着作者的描绘由远及近地进入了江南雪景,没有直接地抒情句,但读罢全文,我们却感受到了弥漫着的思乡之情。所以大家要记住,我们在写作时,一定既要生发开去,又能收拢得来。这中间需要精心营造。

    以上所读散文的写作技巧,仍需要大家多思考、多揣摩。借名家之作,探究写作规律,是我们写好作文的必经之路。

    1.当你为了同学的友谊,隐瞒了某件事的真相时,是否怀念起童年的清纯和认真?

    2.望着漫天飞雪的冬天,你是否怀念春天的绿意融融?

    3.即将告别生活过的校园,是否想起过自己曾伤害过的一个给予你关爱的老师?是想说声对不起,还是带着愧疚和遗憾悄然离去?

    4.大自然中许多美好的事物正在远离我们,它们的倩影是否留在你的心间,乡间清澈的小溪,平房院中的玫瑰,同一房檐下的燕子,请娓娓道来吧,让我们共同拥有那份怀念的情愫。

    1.凡事都会有积极与消极两部分,扬其长避其短,不就能发挥优势,催人进取吗?你的生活中一定有过赞美和抱怨,或者赞美和抱怨别人,或者被别人赞美和抱怨。请以《怀念抱怨》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山野大地曾发出的如天籁般空灵的琤琮声,由于其赖以生存的大片苍郁的林木已经被文明的斧钺砍伐殆尽,而变得一片寂静,对此你有何感慨?请以“怀念”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