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一组文章——
感受校园生活的美好;
掌握写景状物的方法;
体会抒情的作用。
永远的校园选自《课外名篇散文卷》,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版。内容有删节。作者谢冕,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着名的诗评家。(节选)
谢冕
一颗蒲公英小小的种子,被草地上那个小女孩轻轻一吹,神奇地落在这里便不再动了——这也许竟是夙缘。已经变得十分遥远的那个八月末的午夜,车子在黑幽幽的校园林丛中旋转终于停住的时候,我认定那是一生中最神圣的一个夜晚:命运安排我选择了燕园一片土。
燕园的美丽是大家都这么说的,湖光塔影和青春的憧憬联系在一起,益发充满了诗意的情趣。每个北大学生都会有和这个校园相联系的梦和记忆。尽管它因人而异,而且也并非一味的幸福欢愉,会有辛酸烦苦,也会有无可补偿的遗憾和愧疚。
我的校园是永远的。因偶然的机缘而落脚于此,终于造成决定一生命运的契机。青年时代未免有点虚幻和夸张的抱负,由于那个开始显得美丽,后来愈来愈显得严峻的时代,而变得实际起来。热情受到冷却,幻想落于地面,一个激情而有些飘浮的青年人,终于在这里开始了实在的人生。
匆匆五个寒暑的学生生活,如今确实变得遥远了,但师长那些各具风采但又同样严格的治学精神影响下的学业精进,那些由包括不同民族和不同国籍同学组成的存在着差异又充满了友爱精神的班级集体,以及战烟消失后渴望和平建设的要求促使下向科学进军的总体时代氛围,给当日的校园镀上一层光环。友谊的真醇,知识的切磋,严肃的思考,轻松的郊游,甚至失魂落魄的考试,均因它的不曾虚度而始终留下充实的记忆。
燕园其实不大,未名不过一勺水。水边一塔,并不可登;水中一岛,绕岛仅可百余步;另有楼台百十座,仅此而已。但这小小校园却让所有在这里住过的人终生梦绕魂牵。其实北大人说到校园,潜意识中并不单指眼下的西郊燕园,他们大都无意间扩展了北大特有的校园的观念:从未名湖到红楼,从蔡元培先生铜像到民主广场。或者说,北大人的校园观念既是现实的存在,也是历史的和精神的存在。在北大人的心目中,校园既具体又抽象,他们似乎更乐于承认象征性的校园的精魂。
我同样拥有精神上的一座校园。我的校园回忆包蕴了一段不平常的记忆。时代曾给予我们那一代青年以特殊的际遇,及今思来,可说是痛苦多于欢愉。我们曾有个充满期待也充满困惑的春天。一个预示着解放的早春降临了,万物因严冬的解冻而萌动。北大校园内传染着悄悄的激动,年轻的心预感于富有历史性转折时期的可能到来而不安和兴奋。白天连着夜晚,关于中国前途和命运,关于人民的民主和自由的辩论,在课堂,在宿舍,在湖滨,也在大小膳厅,广场上激烈地进行。
这里有向着习惯思维和因袭势力的勇敢抗争。那些富有历史预见和进取的思想,在那个迷蒙的时刻发出了动人的微光。作为时代的骄傲,它体现北大师生最敏感,也最有锐气的品质。与此同时,观念的束缚,疑惧的心态,处于矛盾的两难境地的彷徨,更有年轻的心因沉重的负荷而暗中流血。随后而来的狂热的夏季,多雨而湿闷。轰然而至的雷电袭击着这座校园,花木为风雨所摧折。激烈的呼喊静寂以后,蒙难的血泪默默唤醒沉睡的灵魂。他们在静默中迎接肃杀的秋季和苍白而漫长的冬日。
那颗偶然落下的种子不会长成树木,但因特殊的条件被催化而成熟。都过去了,湖畔走不到头的花阴曲径;都过去了,宿舍水房灯下午夜不眠的沉思,还有轻率的许诺,天真的轻信。告别青春,告别单纯,从此心甘情愿地跋涉于泥泞的长途而不怨尤。也许即在此时,忧患与我们同在,我们背上了沉重的人生十字架。曼妙的幻想,节日的狂欢,天真的虔诚,随着无可弥补的缺憾而远逝。我们有自己的青春祭。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校园与我们青春的希望与失望相连,它永远。
……
怀着神圣的皈依感,一颗偶然吹落的种子终于不再移动。它期待并期许一种奉献,以补偿青春的遗憾。
燕园,是北大人现实的校园,在这里,北大人开始了实在的人生;燕园,是北大人的精神校园,在这里,北大人生发了庄严的献身精神和使命感。请你感受作者对北大的炽热情怀吧!但愿明天的我们也为自己在北大埋下一粒蒲公英的种子,让它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神圣的校园。
1.综观全文,那颗蒲公英小小的种子,在文中有着怎样深刻的含义?
2.作者说“燕园其实不大,未名不过一勺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根据和下文内容的关系来看,运用了写作上的什么表现手法?
3.如何理解“这校园与我们青春的希望与失望相连,它永远”这句话?
4.读了本文,你对北大校园有何认识?请写一段话把你心中的北大描述出来。
抒情是写作语言表达方式之一,在抒情诗和抒情散文中,它往往是最基本的表达方式。运用抒情,首先要做到真实自然,只有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才能使人为之感动,其次要做到积极健康,具体丰富。
依恋如歌选自《黄冈新话题作文·中学生热点话题个性作文》,南方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写在搬迁新校区的日子沈天韵
走了,全部走了。整个校园搬迁后,就只剩下我们在这位于湖畔的校园里,为人生的转折点奋力冲刺。整个校园相当安静,没有了往日的喧闹,也没有了学弟学妹们青春的面容,就只我们,即将面临毕业的高三学子们,在书海里拼命遨游。
对于我们的留守,大家有些愤愤不平,而我,却相当庆幸,总觉得这校园里留有我们太多的足印,而我们血液里也早已浸润着这个校园的气息。甚至,这个位于湖畔的校园已成为我精神的家园。而在家园——这么一个熟悉的地方,也许我们会学得更好。我们——在我的感觉中——便十分幸运地成为从这个校园里毕业的最后一届。
我承认我有些恋旧,喜欢古老的东西散发出的悠久气息,校园在我的身边一次又一次地发生巨变。现在,看着这里崭新的教学大楼,我已无法辨认出昔日老屋的模样;而只有校园的树,校园的桥,校园的湖仍然几十年如一日地见证着校园的历史与她散发出的独特气息。夏日的夜晚,每每总有成群的麻雀在高大的泡桐树间飞来飞去。在黄昏的红晕中,一大片一大片黑色的剪影,唧唧喳喳地和着我们的诵读声,还有呼啦啦拍翅膀的声音。这时,我每根疲惫的神经都被这田园之音撩拨得富有活力起来。
这样的生活,还有一年。
当我们背上行囊,走向另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我们新的生活时,这校园便真正不再属于我们了。
也许,更多的高三学子心中填满了对大学生活的渴望,开始我也是,可当我看到学长学姐高考后的兴奋过后,在毕业典礼上相拥而泣时,我渐渐懂得了眷恋的内涵。而现在,当我同样面临着毕业、面临着别离时,我更深刻地感受到曾经在一起时的快乐,继而是更深刻的别离之痛。可是,我们又能做什么呢?也许,只有道一句“珍重”,祝福一路平安。
人终究要成长,校园终究会改变。我知道,在这个九月,学弟学妹们告别了这白鹅舞池的美丽校园,去了一个崭新的校园继续他们的高中生涯。而我们,在下一个九月,也要告别这白鹅舞池的美丽校园,带着对母校对家乡的依恋,登上出发的航船,开始我们新一段的航程。
也许,你我共有的,便是这份对旧时的依恋和对新生活的美好展望吧!
散发着古老人文气息的旧校园渐退二线,顺应时代潮流的现代化校园拔地而起。作者目睹新老校园的更替,抒发了对老旧校园的依恋之情,进而一唱三叹地感悟生活哲理。
取材生活中事,又能会冷静地思考生活,借校园之变抒写人之成长,可谓独具慧眼。
1.请找出能揭示中心主旨的句子。
2.在举校乔迁之时,作者却庆幸自己仍留在旧校区学习。
原因是:(1)。
原因是:(2)。
原因是:(3)。
3.第三段末句中的“田园之音”具体指什么?
4.本文的景物描写很精彩,对作者描写的角度你有何感悟?
抒情可以通过叙述,也可以通过议论来表达。作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情色彩,根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叙述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作者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这种议论一般是利用判断来进行的。
有些文艺作品寓情于景,表现了一定的新鲜感,做到情景交融,因而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
夜晚校园中的歌选自《罗兰散文》,海天出版社,1990年出版。罗兰,台湾女作家。
罗兰
我喜欢歌。
不是那种站在台上向万千听众炫耀的歌,而是在幽静的夏夜,在深暗的校园,在花木丛中,在星光闪烁之下,轻轻的歌。那歌,不只一个人唱,而是此起彼应的一群少女的声音在唱。
那总是在晚自修之后,休息铃之前,9点至10点的那一段属于我们自己的时间。
夜的微风从遥远的地方飘来,轻盈的人影这里那里地隐现,有时,我们之中一个人低唱一句“劝君莫惜金缕衣”,另一个角落就会有人应声唱出“劝君惜取少年时”。然后,会有更多的人接下去唱那“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首《金缕衣》《金镂衣》是中唐时的一首流行歌词,作者已不可考。由古城一位名作曲家配乐,成为一首极其动听的四部混声合唱,当女声唱完第一节,跟着有零落的单音带着幽怨重复两句“无花空折枝”之后,如果这时有一声沉雄的男中音蓦然接下去唱那转接下一节的“无花空折枝……”我们就知道音乐系的劳老师也在校园里,而他的旁边一定有那位弹钢琴的丁老师。
也许,国文张老师也在。她的记号是那一支明明灭灭的香烟。当她吸那香烟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漆黑的夜色里,倏然亮起一星金红。这一星金红会再倏然隐去,但我们已经可以朝着那金红的余影追寻到我们的女诗人。
她的忧郁在校园中是一首动人的无言的诗。我们知道,到了明天,国文课的时候,她会为我们背诵一首她自己新填的词,或一段沉郁散文。
我们所爱的,只是那浓浓的如诗般的气氛。在我们幼稚的心里,想不到成人们的认真的愁,与承载不住的凄苦。我们的歌声轻飏[飏]即扬。在校园里,只因我们太快乐、太自由、太多幻想、太爱人生。
而我们相信,在那沉雄的男中音,与烟头那一星郁暗的金红之中,会蕴藏着更多、更深沉,也更庄严激动的人生。
于是,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回忆那一园幽暗,和晚风中的歌声时,我才突然在其中找到了更丰富更深沉饱满的意义……
星光闪灿的校园,却有幅动人的画面,抒写着两代人对生活的不同感悟:少女轻歌重唱,表露着快乐浪漫的人生;沉雄的男中音,倾吐着爱的心声;一星金红,蕴藉着不尽的忧思。
1.作者说:“我们所爱的,只是那浓浓的如涛般的气氛。”你能凭借你的想象再结合课文内容,把这种气氛描述出来吗?
2.夜晚校园的歌,确切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来自于谁的歌喉?
3.音乐老师和国文老师表达情感的方式一样吗?作为成人的情感,他们和少女的有何不同?作者又是采用怎样的手法表达这种不同的?
4.联系你父母生活的实际情况,来揣摩一下文中成人们愁与凄苦的内容。
《金镂衣》一诗含意单纯,表达了“莫负好时光”之意。一、二句讲劝君不要珍惜华丽贵重之物,而要珍惜青春时光。三、四句用花比喻少年好时光,用折花来比莫负大好青春,是前两句的继续,但语调更热烈,是对青春与欢爱的放胆歌唱。
校园的琴声选自《散文与随笔》,山东文艺出版社。
张炜
这些文字所显示出来的真挚和纯洁才最为动人。它们是来自校园的琴声,令人心醉神摇。那儿汇集了四面八方的青春,因而也最生动、最活泼、最富有希望也最无可挑剔。
我保存了很多关于校园的美好记忆,于是这琴声成为我回想的伴奏和弦。那儿是天地间奇特的一角,站在那儿展望世界,当另有一番情怀。我看到了投射过来的各种各样的目光:热烈、激切、凝思、期待……
生活该用什么去回报这些目光呢?
他们走进来还要走出去,走到自己的远方。校门大概是人生记得住的一条界线,虽然界线两旁各有一份纷纭复杂的生活。他们沉思昨天和明天,不断吟哦,是正在成长的歌手和哲人。
看到街头熙熙攘攘的人群了吗?那是又陌生又熟悉的一个画面,切近而又遥远;你时而融入其间,时而退居一隅。你怀抱一本珍爱的书,它在你心中价抵千金。也许这时人群中有人伸手一指说:看,一个大学生。
是的,多少年来,关于大学生的故事讲也讲不完。大学生与文学,大学生与书,大学生与人心和历史……一个人的学生时期终会过去,他单薄的身材终会浑实,可他将永生葆住那颗炽热的、不同凡俗的心。
一个人从学会倾听自己心声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真正的站立。心声引导生命,而不是其他。听从它的召唤才是幸福,辨析它的踪迹才会聪颖。让鲜花跟住春天,让肉体跟住心灵。
这里汇拢了多少歌喉。不同的音色,不同的光彩,都让人屏息静听。年轻的歌、诚实无欺的歌、自由自在的歌。比起这些歌来,那些花哨的嗓子变得一钱不值,那些阿谀的歌手也难掩耻辱。我只赞扬洁净和挚爱、只赞扬一个人的纯粹。
说到洁净,我是指,它使人想了带着露滴的浆果。有的涩一点,有的则甘甜入口;但它们都从绿野中挺出,没有污痕。它不仅给人欣悦,还给人希望,给人有益的滋养。
我回想自己的校园,首先想到的竟是那里蓬蓬勃勃的文学社团。我甚至想我们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好诗也在那儿发芽。忘不了校园,忘不了诗。诗与人的生命同在、同行、同荣同衰。我深知:一个人能拨动诗弦,就不会背叛。
这儿,我从一种诗说到了另一种诗,从书和笔说到了人与路。但无论怎样,大学校园对于你都是一次新的开始。
翻动这些纸页,就像翻动我自己的日历。时间飞快流逝,可日历却能留驻。人心的记录弥足珍贵,因为它不可复制。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就成了一个人的生命之书。
在任何专门学科和技艺行当中,比较起来,还是文学艺术与人的灵魂结合得最为紧密,它类似于青春和爱、感激和忠诚……它甚至由于深深抵触学科性质而变得多少有些虚幻,不可言说,于是那些健康的人就直截了当去爱它。显而易见的是,它总使人变得更完美、更有趣、更有意义,也更自觉了。
一个人终要走出校园,但他会带上自己的诗。有一天他们在路上相会了——那就不仅是同学的相会,而且还是诗人的相会。
校园的琴声,是大学生纯洁、真挚的心灵汇合成的一组优美的旋律。文章名为校园的琴声,实是怀念散发着文学气息的校园,赞美大学生纯真无瑕的美好品质,表达自己对人性挚爱、思想纯粹的追求。语言热情洋溢,时而闪烁着深邃的哲理,引人深思。
1.综观全文,请你说说,作者眼中的大学具有怎样的品质?
2.文中“年轻的歌,诚实无欺的歌,自由自在的歌”和“花哨的嗓子”阿谀的歌手分别代表了什么人?
3.作者由洁净联想到什么?你会联想到哪些事物?请举出一、二例。
4.作者认为文学艺术与人的灵魂有怎样的关系?作者在文中又是从什么角度来体现这种关系的?
5.你怎样理解结尾“诗人的相会”这一说法?
比喻,是使语言储蓄的常用方法。它使深奥变成浅显,晦涩变成明朗,抽象变成具体,直露变成含蓄,这种艺术力量的产生,就是在于它能唤起读者的联想,去体会作者的意旨,语言的内涵就丰富了。
校园与水选自《智慧背囊》,南方出版社出版。
王义道
不知是偶然,还是注定,我从小学到大学就读的四所学校,不是濒临湖池,依江伴水,就是校园里泛着湖塘,淌着溪流。总之,校园似乎离不了水。
学校当然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吃喝洗漱、灌浇草木、须臾离不开水。我指的水却不是这生活用水、井水,自来水……我所说的是露在地面上点缀校园景观的水。
水,西方人赞扬她有四性:简朴、纯洁、灵慧、普惠(simplicity、purity、subtlety and Charity)以四位美丽的仙女象征它们。我们中国人虽然也颂扬水,文人墨客赞美“高山流水”,有时却要带个尾巴,比如说“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好像没有那神威暴烈的“龙”,水就不灵了。更多的时候人们对她似乎有点鄙夷惧怕,比方说:“水性杨花”“洪水猛兽”,甚至把那些假冒伪劣的下等商品斥之曰“水货”。不过,学校以水为伍,至少说明,读书人,做学问的人,是引水为知己的。是的,孔夫子早就说过:“智者乐水”选自《论语·壅也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当水不是为了维持生活的时候,她就变成了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是为景观欣赏,闲情逸致而存在,展现的是一种更高级,更丰富的生活。水,在这儿起着启迪心智,陶冶性灵,追求美好,熏染卓越的作用。
水有这么大的作用吗?是!
你看她,静如镜,动则流。如镜,把周遭的景色尽收,似真实,如虚幻,微风吹起若隐若现;却如现实世界化为的知识,亦正亦扭,时时反刍体验。她奔流不息,从不回头,有时看似停滞止步,却浸润土壤,滋养鲜嫩的青草,开出绚丽的花朵,或生发参天大树,重把水分挥发,洒向空间,化为雨露;恰像勤奋耕耘,学无止境,从不倦息,在对真理的不竭追求中充实人生,丰富了人类文明。
你看她,清明澄澈,晶莹透底,却蕴涵无穷营养,让鱼虾嬉游成长,让自己生动活泼;恰似智者光明磊落,胸怀坦荡,他们包容治学中不同意见的砥砺和碰撞,这过程既锤炼了自己,又为创造、发展新说与新学开路;他们不惧瑕疵,视之为营养,从中受益,启发生机。
你看她,涓涓细流,沿沟依渠,汇成江海;恰似学科门类众多,学术流派纷杂,治学方法各异;岔道支流,繁如阡陌纵横,却都遵循理性的规则,在追求科学真理和人类文明的大道上,“君子和而不同”选自《论语·子路》里的箴言。共同奔向智慧的大江,真理的海洋。
你看她,有时宁静,有时湍急,忽而平稳缓流,忽而汹涌澎湃。她宁静平缓,是在积聚能量;她湍急澎湃,是在释放能量。你想过么,今天图书馆的宁静,实验室里轻微的喧闹,意味着殚思竭虑、神机妙算,正孕育着明天震撼世界的突破、转变时代的新技术高潮。
水的形态、行为、品格多么像求知、问学之道!难怪孔夫子要说“智者乐水”了。
你会说:“我们的生活急匆匆,谁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如此的浮想联翩!”要知道,为温饱而挣扎产生不了科学,闲情逸致才会有科学。急匆匆,去掌握已知。急匆匆,去完成既定程序。要探索未知,要寻求科学的新知,需要闲情逸致,需要高谈阔论、遐想神思。水给我们以启迪,以借鉴。水给我们的校园,提供文化的境界和园地。
永远的校园,永远的水!
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到不同的答案。本文从水与学校的角度,引发了很多议论,得出水的形态、行为、品格就像求知、问学之道的结论。可谓眼光敏锐、联想丰富。
1.西方人和中国人对水的看法有何差异,其中的中国人是代表所有人吗?请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作答。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是出自谁的文章的句子,作者引用它的作用是什么?
3.作者由校园的角度看水,得到了哪些启迪和借鉴,请从文中找出语句回答,并说说它们构成什么语段。
4.结尾“永远的校园”,“永远的水”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5.我们试着从其他角度看水,去思考,看看能得到哪些启迪。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虽然其所见不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小人虽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
智者乐水,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来比拟,即智者喜好水。
想起五坡岭的母校选自《二十世纪中国着名作家散文经典》,主编季羡林,吉林摄影出版社。钟敬文,现代着名散文家和民俗学专家。
钟敬文
因为住在学校里,并且房子是在走廊旁,所以自开学以来,每天听着年轻的学生们走过时,那种轻纵的脚步声,嬉乐的谈话声,有时更从窗隙或门口望见了他们种种稚气的举动和脸色,总令我隐现地忆起从前自己在学生时代的情况。今天入暮后,刚放射着金光的电灯忽然熄灭了。黑暗无忌惮地统治着我的上下四周。我不知所为地跑出了房外。平常这个时分,同学们都应该到自修室里阅读他们的功课的。此际却不然了,这边一堆,那边一团。平时规矩着的口,此时似乎特别解放了。粗糙的叫喊,大声谈笑,在他们许多人中发出来。有的把手电灯像探海灯似的左右上下旋照着,有的将红绿色灯笼点燃着玩。在这个情景中,更令我透明地忆起七八年前在中学时代的生活。那个在乱山古冢环绕中的母校,便如电影似的从我脑里活现起来了。
我那母校,建立在一带围屏般陈列着的山岭之下,地名叫做五坡岭。相传为南宋将亡时,文天祥在那里被擒的地方。旧建有方饭亭以祀文氏,后来学校一部分房舍,就是文氏祠庙的故址。那里离县城有三四里远,校舍前面左右,差不多都密密地布满了陈死人的幽宅,荒荆丛草,纵横生长着,但却没有所谓“萧萧愁煞人”的白杨树。春来时,虽青色的枝间水湄,不免开放着一些不知名的红、白、紫各色的野花,但看了有时还要感到寂寞有冷意。在草木黄落,飘风弗弗的冬天,自然不必说更要使人为一种莫名的哀戚所侵袭而不自禁了。校外,近大门的一边,有个小山,上有六角形的亭子,名凿石亭。因建时,在那里凿开了不少的岩石。记得一个姓周的校长,曾经给它题过一首绝诗,第一句是“倚傍皆空若建瓴”,第二句已想不起来,第三、四句是:“苍茫我亦伤孤立,秃书寒鸦凿石亭。”
这诗当时颇为一般名士派的学生所传诵。学校之另一边,有一个小花园,记得园的中间,耸着个小小的假山,四旁栽蓺[艺(yì)]种植。着一些花草;比较高大一点的植物,似乎只有几株竹和香蕉。当晚餐之后,我常常一个人或和一、二同学到那里去,坐在颇有古意的茅草亭下,对着四周的绿幕默想,或散漫地谈些与世无干的闲话。到淡墨的夜雾密密的罩在身边,才慢慢地踱回校里,取书预备上课堂去自修。这一亭一园,据说都是过去一位姓戴的校长手头建设的。当时的县长,恰巧也是热心学务,并且颇为风雅的人。所以贤校长与好长官合作起来,在那荒野中的学校,才有这些比较雅致的点缀,给当时在此静心修养的我们享受呢。
记得那是我们将要毕业的一年吧。在黄昏时候,忽然同学中纷纷的传布着一个消息:说这天晚上,有什么山的一帮强盗要打劫我们,——不,岂止打劫而已,简直要我们当做“参”吊了去呢。娇贵的同学,自然纷纷乘着天色还未尽黑,跑进城里去了。剩下一大堆不娇贵的,便围聚着开那杂乱的会议。教员都是外方人,他们的恐惧心,是比学生要来得更厉害的,所以也不能不屈尊来参加了。师生合谋的结果,是夜里派定若干人,轮班看守,如真的看望见盗匪来了,就鸣笛唤醒大家,俾[俾(bì)]使。得各向荒山逃命。我是一个很贪懒怕麻烦的人,幸喜他们的职务没有派到我身上,也乐得安睡一觉,并不是我会比他们不惧怕,因我觉得这种话是很无稽的。强盗如果真的要来抢掠我们,哪里会给个消息使我们预备、逃走呢?
一个长夜终于过去了,所谓带着雪亮的手枪,要劫物而且拉人的强盗,没有丝毫消息。早晨在饭堂里,大家一方面庆幸没事,一方面也有点埋怨造谣的人。因为一宵师生殷勤地巡哨的疲劳,这天是停课半天。当夜那一般比较娇贵的同学,虽还有的跑进城去,或惴惴然仍怀有戒心,但多数已稍镇定而不为所摇动了。这夜,结果自然又是平静的过去了。到了第五、六天,大家差不多浑然忘记了这回事了,依然如机械似的,什么时候起身,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睡觉,心里一点前几天惊慌时遗下来的波纹都没有了。
我在那里住了许多时日,故而是一时写不完的,只好待别天有兴再说吧。我当时的心境,似乎颇为烦闷,这在过去的一些作品里可以看到,就是现在在脑中间回想起,还很能显然觉出。其实呢,依我此刻看来,现在如再有机会住在那里,让我好好儿的读一点书,那真是今生无上的幸运了。
经过这两三年剧烈的变动,闻说故乡已不成为故乡了。民生凋敝,教育废弛,许多公立学校都已关门大吉,那僻处在荒野中一邑最高学府的母校,园庭里长满了没人的野草,鼯鼠狐狸白昼在旧日的课堂上纵横玩戏,自然是意中的事了。兴废存亡,在这样扰攘的人间世,本无须用其牢骚。然追忆曩昔,一点黯然之感,这又如何能教我都没有呢!
全文充满了回忆和思念。作者由眼前的校园,引发了对故乡母校的联想,以清幽诙谐的笔触,完成了对校中景、校中人、校中事的勾勒。交织着作者超逸的心境和感伤的情愫,其中蕴含的是作者对母校的深情眷恋。结尾忆昔抚今,不是悲哀,胜似悲哀。
1.综观全文,虽只字未提母校的教学,但我们却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治学严谨的学校,有着浓厚的学习氛围。请你找出能体现这方面意思的句子,并说说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2.作者写母校凄凉、寂寞的环境,有何用意?
3.怎样理解“简直要把我们当做‘参’吊了去呢”一句的含义。
4.作者在写校中因谣传山匪欲劫而制造有惊无险的一幕时,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5.作者说回想往事,仍觉得心中烦闷,但又说“现在如再有机会住在那里”,“那真是今生无上的幸运了”。你如何看待作者的矛盾?
风雅,《诗经》中有《南风》《大雅》《小雅》等部分,后世用风雅泛指诗文方面的事。而本文的“风雅”作文雅讲。
阅读这一单元的文章,写景状物精彩纷呈。它们或集中或分散,或精描细绘,或粗线条勾勒,是一幅幅绮丽多姿的风景画和风情画。像夕照树间麻雀欢唱的旧校区,歌声飞扬、星光闪灿的夜晚校园,街头抱书的大学生,湖光塔影的燕园,变幻多姿的水,这些画面引人入胜,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荒凉寂静的五坡岭母校,虽谈不上绮丽,但其水湄边青色枝间的各色野花透着的冷意,更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写景除了写看到的,还把身体触到、耳朵听到的都写了进去。因为眼睛看到的景是有限的,虽然景物的色彩、形状、生长的态势、特征,你也许会一目了然,但景物本身固有的气息,构造的质地,发出微弱细小的声音,就不是看的范围了。而我们在工作中,只是更多地描写了你视觉所涉及的范围,其他感官对事物的感知常被忽略。这就导致我们在写作文时无话可说,即使是苦思冥想,搜肠刮肚,把平日积累的词语都端出来,写出的东西仍是平淡无奇,单调乏味。
所以,我们在写景时不光是用眼观察,还应做到鼻嗅、耳听、身触,且用心领悟,再把你积累的词语配上场,这样具体、亲切、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就会出现在你的笔下。
永远的校园是我们不朽的话题,因为它留在你心底的记忆总是清纯、鲜活、甘美:老师的惩罚,课堂上的琅琅书声,办公室里耐心的指点、运动场上热烈的呐喊,洋溢着欢歌的联欢会,各显其能的才艺大赛……它们将时时叩击你的心扉,唤起你温馨激动的回忆。
1.以《赏心乐事》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以《淳朴的校风》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