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一组文章,咂摸不同的人生滋味;
研究这一组文章,学习作者观察、研究生活的方法;
品味这一组文章,体会融情入笔的语言魅力。
拥你入睡
肖复兴
儿子上初一以后,忽然一下子长大了。换内裤,要躲在被子里换;洗澡,再也不用妈妈帮助洗,连我帮他搓搓后背都不用了。
我知道,儿子长大了,像日子一样无可奈何地长大了。原来拥有的天然的肌肤之亲和无所顾忌的亲昵,都被儿子这长大拉开了距离,变得有些羞涩了。任何事物都有一些失去,才有一些得到吧?
有一天下午,儿子复习功课,累了,在我的床上看电视。实在是太累,刚看了一会儿眼皮就打架了。他忽然翻了一个身,倚在我的怀里,让我搂着他睡上一觉,迷迷糊糊中嘱咐我一句:“一小时后叫我,我还得复习呢!”
我有些受宠若惊。许久、许久,儿子没有这种亲昵的动作了。以前,就是一早睡醒了,他还要光着小屁股钻进你的被窝里,和你腻乎腻乎。现在,让你搂着他像搂着只小猫一样入睡,简直类似天方夜谭了。
莫非懵懵懂懂中,睡意朦胧中,儿子一下子失去了现实,跌进了逝去的童年,记忆深处掀起了清新动人的一角?让他情不由己地拾蘑菇一样拾起他现在并不是想拒绝的往日温馨?
儿子确实像小猫一样睡在我的怀里。均匀的呼吸,胸脯和鼻翼轻轻起伏着,像春天小河里升起又降落的暖洋洋的气泡。
我想起他小时候,妈妈上班,家又拥挤,他在一边玩,我在一边写东西,玩着玩腻了,他要喊“爸爸,你什么时候写完呀?陪我玩玩不行吗?”我说:“快啦!快啦!”却永远快不了,心和笔被拽走得远远的。他等不及了,就跑过来跳在我的怀里带有几分央求的口吻说:“爸爸!我不捣乱,我就坐这儿,看你写行吗?”我怎么能说不行?已经把儿子孤零零地抛到一边,寂寞了那么长时光!我搂着他,腾出一只手接着写。
那时候,好多东西都是这样搂着儿子写出来的。他给我安详,给我亲情,给我灵感。他一点儿也不闹,一句话也不讲,就那么安安静静倚在我的怀里,像落在我身上的一只小鸟,看我写,仿佛看懂得了我写的那些或哭或笑或哭笑交加的故事。其实,那时他认识不了几个字。有好几次,他倚在我的怀里睡着了,睡得那么香那么甜,我都没有发现……
以后我常常想起那段艰辛却温馨的写作日子,想起儿子倚在我怀中小鸟一样静谧睡着的情景。我觉得我的那些东西里有儿子的影子、呼吸、甚至睡着之后做的那些个灿若星光的梦境……
儿子长大了。纵使我又写了很多比那时要好的故事,却再也寻不回那时的感觉、那一份梦境。因为儿子再不会像鸟儿一样蹦上你的枝头,那么纯真天籁般倚在你的怀里睡着了。
如今,儿子居然缩小了一圈,岁月居然回溯几年。他倚在我的怀里睡得那么香甜、恬静。我的胳膊被他枕麻了,我不敢动,我怕弄醒他,我知道这样的机会不会很多甚至不会再有,我要珍惜。我格外小心翼翼地拥着他,像拥着一支又轻又软又薄又透明的羽毛,生怕稍稍一失手,羽毛就会袅袅飞去……
并不是我太娇贵儿子,实在是他不会轻易地让你拥他入睡。他已经长大,嘴唇上方已经展起一层细细的绒毛,喉结也已经像要啄破壳的小鸟一样在蠕动。用不了多久,他会长得比我还要高,这张床将伸不开他的四肢……
蓦地,我忽然想起儿子小时候曾经抄过的诗人傅天琳的一首诗,其中有这样几句:
你在梦中呼唤我呼唤我
孩子你是要我和你一起到公园去
我守候你从滑梯上一次次摔下
一次次摔下你一次次长高
如果有一天你梦中不再呼吸妈妈
而呼唤一个陌生的年轻的名字
那是妈妈的期待妈妈的期待
妈妈的期待是惊喜和忧伤
我禁不住望望儿子,他睡得那么沉稳,没有梦话,我不知他在睡梦中此刻是不是在呼唤着我,我却知道会有这么一天,拥他入睡的再不是我,而在他的睡梦中更会“呼唤一个陌生的年轻的名字”。亲爱的儿子,那将如诗人所写的,是爸爸的期待,爸爸的期待是惊喜又是忧伤。哦,我亲爱的儿子,你懂吗?此刻的睡梦中,你梦见爸爸这一份温馨而矛盾的心思了吗?……
一个小时过去了,我没有舍得叫醒儿子。
谁能想到,在我们长大的人生路途上,某一个不期然的举动,会给父母留下如此温馨美好的人生况味!
作者的笔触何其细腻,与爱子的甜蜜温情,在细密的描写中,款款流溢在字里行间。
1.“我有些受宠若惊”,为什么?这种感觉对父母而言真实吗?说说你的看法。
2.文中多处出现了对生活细节,心理思想的细致描写,你找出一、二处,仔细品味,具体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有些感受是描摹不出来的,作者就用了比喻,请你选择一处这样的比喻,试着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4.有人说:这篇文章的作者不像是父亲,倒像是母亲,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真切地摹写出来。描写的作用在于用语言给读者再现自然风貌、人物的形象以及内心世界,展现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美感。
只给过父亲一把剃须刀
麦田
15岁那年冬天,母亲因为疲劳过度猝死在车床前,半个月后,一直被诅咒的父亲赶来了,跪在母亲的遗像前涕泪长流。
我随父亲回到阔别已久的小镇,父亲待我很好,殷勤地嘘寒问暖。这一切又怎能消除整整六年的仇恨?六年前,他为了圆满自己的“爱情”,遗弃了我和母亲。我们母子相依为命,母亲不要他的资助,为了供养我读书拼命干活儿,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想到这些,钻心的痛就从每个毛囊里升腾起来。我要考上大学走出这个可憎的家!每天我努力读书,冷冰冰地对待他的笑脸。仰仗着一张张奖状,我以各种名目变着法子要钱。看到他忙不迭地从破旧的钱包里数钱给我,我就感到快意。无休止的索要使父亲清贫的生活更拮据了,为此父亲居然戒了烟,熬烟瘾时皱眉皱眼地难受,但仍对我有求必应。
那年我收到了全校第一份,来自一所着名航海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拿给父亲看时,他的狂喜瞬间被惊惧和失落所代替。看他木木地愣在那里,我心里有一种痛击对手后的快意。
开学时,父亲执意要送我到远在厦门的学校。
报到前一天,我们住在一家廉价的小旅店里。清早起床,父亲正捏了枚刀片在镜子前刮胡子,脸上留下了几道或深或浅的刮痕,细红的血丝渗了出来。也许是离别在前,也许是父亲的确老了,我的心陡然酸了,一股骨肉亲情涌上心窝。我第一次语气轻柔地说:“待会儿再刮吧,我到楼下买把刮须刀。”父亲立刻转过脸,受宠若惊地看着我,良久才双眼潮红地说:“家里有的,太浪费了。”父亲是心疼钱,一年前,父亲已经病退,日子更艰难了,何况还要支付我昂贵的学费。我低着头快步走出洗漱间,不愿他看见我的泪水。
旅馆里的那瞬间的感动并没有维系多久。父亲回到小镇,我在学校读书,似乎两不相干,我的心重新叛逆,恢复了从前的淡漠。
四年后,我毕业了,开始了海上的漂泊生涯。
走的那天,父亲执意要到车站送我,同行的还有伯父和几位朋友。快上车时,一位朋友说了个笑话,大家都哄然大笑,唯独父亲一脸苦闷,低垂着湿湿的眼睛。伯父低声宽慰父亲:“又不是再不回来,别这样板着脸……”就在人潮汹涌的站台上,父亲突然无助地,伤心地哭了,丝毫不在乎旁人的眼光。大颗眼泪顺着他脸上的沟壑艰难地流下来,我硬如钢铁的心一下酸痛起来。
一向刚毅的父亲,竟这样把持不住。我突然想起,几天前,大大小小的报纸长篇累牍地报道一则消息:香港“长胜”号货轮在南海遭海盗劫持,28名船员被五花大绑沉尸海底。父亲当时捧着报纸念念叨叨,想要对我说什么,我却一脸冷漠,逼得他最终又将话咽了回去。此刻望着父亲微白的双鬓和肆无忌惮的泪水,我刚想说些什么,一张口泪水就潸然而下。
半年多寂寞的航海生活渐渐磨去了的年少轻狂。搬到香港时,我给家里打了出海后的第一个电话。妹妹告诉我,我走后父亲的身体一直都不好,刚吃过药睡下了。妹妹还说,几天前父亲刮胡子时,不知道为什么手直抖,把脸都刮破了。我的眼睛模糊了,仿佛又看见几年前在旅馆父亲受宠若惊的神情……
挂断电话,我徒步跑出港区,去商店给父亲买了一个最好的电动剃须刀,然后打的去了邮局。邮局工作的女孩儿递来回执,我猛然想起什么,又向她讨回包裹,在包装盒下角的空白处,认真地写下:“爸爸,我爱你!”女孩儿笑了,说可以写在附言栏里的。我有些窘,笑了笑,转身走了。在很多不能安眠的日子里,我会想起骑在父亲脖子上的快乐童年,想起父亲离去时含泪的“对不起”……毕竟血浓于水,但习惯仍让我把爱写在不令人注意的一角。
四个月后,我接到了父亲病危的电报。
当我从美国的长滩飞回家中时,昔日身材魁梧的父亲已静静地睡在狭小的骨灰盒里了。
我来到父亲的书桌前,恍然见玻璃板底下,工工整整地压着一张狭长的纸条,正是从包裹盒上仔细剪下的那行字“爸爸,我爱你!”
伯父进来,哽咽着说,最后那些日子里,你父亲只要有力气,就拿着那只剃须刀,贴在早已刮得干干净净的脸颊上。父亲还时常和他说,那次在洗漱间晕倒时把刀摔了一下,用起来也没事儿,儿子买的,就是好啊……
抚着剃须刀黑亮的手柄,感觉到父亲曾经的手温,我不禁泪如雨下。这些年来,自己的偏执与冷漠在父亲心底留下了多少创伤,而他却只记得我的好,只记得这来得太迟的剃须刀。
父亲故去已三年了。每年父亲的忌日,我总要拿出那只剃须刀,充足电,然后必恭必敬地放到父亲的遗像前。只愿它能让天堂的父亲看见,又能在父亲的手里轻快地转起来,替我吻一吻父亲那一脸的沧桑。
人生常有这样的不期,爱恨交织无法分割;人生常有这样的尴尬,以为恨里相向最相宜,到头来却是留下痛悔在一生。生命的智者啊,请将“爱”写满你的一生,因为“爱能遮掩一切的过错”。
作者的真情叙写,令人悯然、潸然。
1.在母亲猝死半个月后,“父亲赶来了”,他为什么这样做?你如何评价这位父亲?
2.儿子对父亲的感情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你如何评价这个儿子?
3.古人云:好文章妙在“自然天成”。请你细细体会作者发诸于心灵的真情叙写,据此总结赋予文章真情实感的方法。
4.第三、四、五段写父子间微妙的情感交流,有张有弛,仔细品读,说说它在写法上有哪些可供借鉴之处。
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方法。扬,就是褒扬,抑,是指压抑,也就是说,在写作中就某一事物、某一情感,欲褒扬它,而先要压抑它。例如这篇文章,写爱而先以恨起笔,最终收到了恨之愈深爱之愈切的效果。
阳光男孩选自《随笔》2002年第6期,花城出版社出版。
花向艳
星期日早晨,我拎着菜篮数着水泥甬路裸露的石子,悠悠地往家走。忽然背后一阵三轮车“嗒!嗒!嗒!”的颠簸声如机关枪般扫来。也不知它原来藏在哪,一点由远及近的预告也没有。我还来不及多想,那机关枪已一阵风似的从我身旁刮过,一股芬芳扑鼻,只看见一车色彩斑斓的鲜花上耸立着一个年轻的背影。
走到我们小区的十字路口。那车鲜花静静地停在路边,一个陌生的男孩坐在人行道修鞋师傅的旁边,黑黝黝的脸蛋,略带稚气。男孩与修鞋师傅说着什么,不时见他把头扬起,咧嘴大笑,那笑在他的脸上肆无忌惮地绽放,好像每一块肌肉每一根神经甚至每一个细胞都笑了,满面阳光,熠熠生辉。仿佛梵高的向日葵,充满了火热的朝气蓬勃的生命力,让人见一眼就难以忘怀。有几个人来买花,男孩大步走过来,口未开笑容已如花灿烂,愉快而调皮地吆喝道:“买花!买花!”
笑容与鲜花,那么和谐自然,互相美丽着,宛若一幅图画,让人不禁驻足流连。
我挑了一束粉色康乃馨。男孩说,这边的每束三元,那边的五元。我看了看,三元的只是花骨朵饱满些,找不出与五元的有什么不同。男孩说,三元的是昨天卖剩的,五元的是今天刚到的。我说看不出有什么区别,完全可以混在一起卖五元的。男孩又张开了阳光灿烂的笑脸,说,钱难赚,可也不想骗人,老实说了谁乐意买哪样就买哪样。
以后一连几天下班都看见男孩在这里卖花。买花的人不多,但每天看到他都是笑容灿烂快快乐乐的。花朵因为有了男孩的笑脸陪伴更加动人美丽,我的心情也因了这幅和谐美妙的画面而亮丽快乐。
钱难赚,卖花男孩却很快乐。面对生活的艰难困苦,男孩不斤斤计较,不瞻前顾后而自寻烦恼一蹶不振,而是笑对人生。有人拥有整个世界就是没有快乐。有一位教育家说,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就是快乐。其实,这份礼物岂止对孩子是最好的,对每日周旋于生活工作而日渐麻木的我们,又何尝不是最好的礼物?
有一位盲人,靠给人按摩来生活。他每天一早就到社区活动中心给老人讲他按摩时听到的轶闻趣事,然后九点准时回去挣钱,天天如此,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的。别人不解:“你一个盲人怎么这么快乐?”盲人说:“我有什么理由不快乐?和聋子比,我能听到声音,和哑巴比,我能够说话,和瘫痪截肢的人比,我能走路。”
我们的生活也可以过得这样快乐,因为我们也没有什么理由不快乐。
在琐碎与平凡中,我们度过着每一天,你可曾用一双发现的眼睛注视那平凡的瞬间,体味那平凡背后的人生滋味?
男孩灿烂如花的笑脸是一道风景:街市的风景,点染人们心灵之美的风景!作者切题多么妙啊!
1.读罢全文,试想把题目改为“卖花男孩”好吗?为什么?
2.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读了这篇文章,你对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理解?
3.文中倒数第二段的安排就全文的内容结构来看,你认为是否多余?为什么?
在写作上把报道事实与议论说理相结合起来,可以夹叙夹议,也可以说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要求事例典型,议论精到,小中见大。
幸福之我见
刘宪茹
人人都追求幸福,但未必人人都懂得幸福,未必人人都能赢得幸福。
说到底,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一种心灵体验,是一种意识情境。愉悦、愉快、欢愉是幸福,充实、踏实、坚实是幸福,超脱、洒脱、豁达是幸福,成功、胜利、作为是幸福,给予、付出、助人是幸福,依托、依靠、依恋是幸福,悦耳、悦目、悦心是幸福,美好、美妙、美丽是幸福,满足、知足、乐天知命、随遇而安是幸福,赢得是幸福,舍弃也是幸福,收获是幸福,耕种也是幸福,干戈铁马、驰骋疆场是幸福,听箫赏月、流觞曲水也是幸福,治国平天下是幸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是幸福……
幸福没有标准。幸福没有底线。幸福没有止境。英国人霍步斯说,“幸福是一个不断渴望的过程,从一个目标到另一个目标。”
没有永恒和恒定的幸福。幸福是短暂的,瞬间的,脆弱的,流变的。法国人罗曼·罗兰说:“人生的钟摆永远在两极中摇晃,幸福也是其中的一极;要使钟摆停止在它的一极上,只能把钟摆折断。”德国人席勒说,“幸福有翅膀,要把它系牢,难中至难。”英国人王尔德说:“没有任何东西像幸福那样容易变老的。”
只能是人追求幸福,幸福绝不去追求人。那种未经努力从天而降的幸福不仅抓不着,而且靠不住。所以古罗马哲学家鲍依修斯说:“命运所赐的幸福完全不值得追求。”俄国人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吃苦耐劳惯了的人就不可能不幸福。”高尔基说:“只有在对美好事物的自觉追求中,才有真正的幸福。”
幸福是创造的——创造主体既可能是主观的也可能是客观的——人既可以创造自己的幸福,也可以为别人创造幸福。“个人最崇高的幸福——是为某种比个人利益有意义得多的事业而斗争。”(苏霍姆林斯基语)“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马克思语)“承担更大的责任,他们就更加幸福。”(雨果语)
拥有幸福是一回事,欣赏幸福和品味幸福是另外一回事,保有幸福则更其难也。“幸福是任何痛苦都无法剥夺的内心快乐”,那是风景,那是意境,那是不可言喻的美,需要一颗平和的心和健康的灵魂去欣赏。把玩不是欣赏,享受不是品味,拥有不等于保有。
幸福是自私的,每一个人只拥有自己的那扇幸福之门,幸福只属于每一个人自己;幸福是无私的,“幸福的人希望大家都幸福。”(雨果语)
人一生能够获得幸福的机遇是不多的,因此他(她)所获得的幸福也是极少的;但幸福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幸福这东西就像星星一样,黑暗是遮不住它的,总会有空隙可寻。”(泰戈尔语)
爱是幸福的最本质的元素,人生至高的幸福就是去爱和被爱。“只有爱,只有牺牲,才是唯一真实的、不为客观情况所左右的幸福。”(列夫·托尔斯泰语)
没有人格的独立和自由,就不会得到完全的幸福。人格低下的人是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的,“人格是大地之子最崇高的幸福”。
幸福最易停泊在平静和宁静的港湾。浮躁是幸福的敌人。“人类的幸福只有在身体健康和精神安宁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欧文语)
愚昧永远与幸福背道而驰,智慧才是幸福的伟大母亲。
尊重人类去追求幸福是人性和人道的最高标志。“幸福不是反道德的,实际上幸福本身就是道德”。最不人道的剥夺就是对人们追求幸福的权利的剥夺。
建筑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幸福是绝对要不得的,那不是真正的幸福,那是作孽,结果一定是自戕。
幸福不是物质的和肉体的享受,而是灵魂的港湾。
沉溺和陶醉于幸福之中,幸福就会变味,幸福就会被异化为痛苦。
以上我所说的幸福,是凡人眼中的幸福。超凡的永恒的无所不在的幸福也许是有的,但却是无法证明的。
生活在丰衣足食和平岁月里的人们,你可思想“幸福”?本文的作者以精警的语言,综合许多人对“幸福”的体验与见识,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材料丰富,逻辑严密,是本文最大的特点。
1.试分析文中第一段三个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并说一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试着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用一句话概括段落内容。
3.文中引用了许多名人名言,就你最喜欢的一句作简要分析。
议论文中常引用一些名言、警句或谚语来证明文章的观点。有的用引用来的材料直接证明论点,有的对某些观点或概念进行阐释,有的对某些观点或概念进行引申。
懒惰哲学趣话选自《外国杂文大观》,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德国作家。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莱尼和他们》。
[德]海因里希·伯尔雷夏鸣/编译
在欧洲西海岸的一个码头,一个衣着寒碜的人躺在他的渔船里闭目养神。
一位穿得很时髦的游客迅速把一卷新的彩色胶卷装进照相机,准备拍下面前这美妙的景色:蔚蓝的天空、碧绿的大海、雪白的浪花、黑色的渔艇、红色的渔帽。咔嚓!再来一下,咔嚓!德国人有句俗语:“好事成三”。为保险起见,再来个第三下,咔嚓!这清脆但又扰人的声响,把正在闭目养神的渔夫吵醒了。他睡眼惺忪地直起身来,开始找他的烟盒。还没等找到,热情的游客已经把一盒烟递到他跟前,虽说没插到他嘴里,但已放到了他的手上。咔嚓!这第四下“咔嚓”是打火机的响声。于是,殷勤的客套也就开始了。这过分的客套带来了一种尴尬的局面。游客操着一口本地话,想与渔夫攀谈攀谈来缓和一下气氛。
“您今天准会捕到不少鱼。”
渔夫摇摇头。
“不过,听说今天的天气对捕鱼很有利。”
渔夫点点头。
游客激动起来了。显然,他很关注这个衣着寒碜的人的境况,对渔夫错失良机很是惋惜。
“哦,您身体不舒服?”
渔夫终于从只是点头和摇头到开腔说话了。“我的身体挺好。”他说,“我从来没感到这么好!”他站起来,伸展了一下四肢,仿佛要显示一下自己的体魄是多么的强健。“我感到自己好极了!”
游客的表情显得愈加困惑了,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疑问,这疑问简直要使他的心都炸开了:“那么,为什么您不出海呢?”
回答是干脆的“早上我已经出过海了。”
“捕的鱼多吗?”
“不少,所以也就用不着再出海了。我的鱼篓里已经装了四只龙虾,还捕到差不多两打鲭鱼……”渔夫总算彻底打消了睡意,气氛也随之变得融洽了些。他安慰似的拍拍游客的肩膀。在他看来,游客的担忧虽说多余,却是深切的。
“这些鱼,就是明天和后天也够我吃了。”为了使游客的心情轻松些,他又说:“抽一支我的烟吧?”
“好,谢谢。”
他们把烟放在嘴里,又响起了第五下“咔嚓”。游客摇着头,坐在船帮上。他放下手中的照相机,好腾出两只手来加强他的语气。
“当然,我并不想多管闲事,”他说,“但是,试想一下,要是您今天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出海,那您就会捕到三打、四打、五打,甚至十打的鳝鱼。您不妨想想看。”
渔夫点点头。“要是您,”游客接着说,“要是您不光今天,而且明天、后天,对了,每逢好天都两次、三次,甚至四次出海——您知道那会怎么样?”
渔夫摇摇头。
“顶多一年,您就能买到一台发动机,两年内就可以再买一条船。三四年内您或许就能弄到一条小型机动渔船。用这两条船或者这条机动渔船您也就能捕到更多的鱼——有朝一日,您将会有两条机动渔船,您将会……”他兴奋得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您将可以建一座小小的冷藏库,或者一座熏鱼厂,过一段时间再建一座海鱼腊制厂。您将驾驶着自己的直升飞机在空中盘旋,寻找更多的鱼群,并用无线电指挥您的机动渔船,到别人不能去的地方捕鱼。您还可以开一间鱼餐馆,用不着经过中间商就把龙虾出口到巴黎,然后……”兴奋又一次哽住了这位游客的喉咙。他摇着头,满心的惋惜把假期的愉快几乎一扫而光。他望着那徐徐而来的潮水和水中欢跳的小鱼,“然后……”他说,但是,激动再一次使他的话噎住了。
渔夫拍着游客的脊背,就像拍着一个卡住了嗓子的孩子。“然后又怎样呢?”他轻声问道。
“然后,”游客定了一下神,“然后,您就可以优哉游哉地坐在码头上,在阳光下闭目养神。再不就眺望那浩瀚的大海。”
“可是,现在我已经这样做了,”渔夫说,“我本来就优哉游哉地在码头上闭目养神,只是您的‘咔嚓’声打扰了我。”
显然,这位游客受到了启发,他若有所思地离开了。曾几何时他也认为他今天的工作为的是有朝一日不必再工作。此时,在他的心里,对这个衣着寒碜的渔夫已没有半点的同情,有的只是一点儿嫉妒。
你想拥有一种怎样的人生?是像游客一样忙碌一生,只为了未知的将来能过一种优哉游哉的生活,还是像渔夫一样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只求天天悠游自在?无论如何,每个人都会面临一种人生的选择,或许我们还有不同于游客与渔夫的别样选择。
这是一篇人生寓言,人物描写有声有色,游客与渔夫的形象鲜明可感,跃然纸上。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在塑造游客、渔夫形象时,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
2.分析游客的形象,说说神态描写对这个形象塑造的作用。
3.写渔夫时,作者为什么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试分析这样写的理由。
4.起初游客对渔夫“关注”而且“惋惜”,为什么最后游客对渔夫是嫉妒呢?
5.文末说“这位游客受到了启发”,你猜猜他受到了什么启发?读罢此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写作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一是在人物与人物之间或事物与事物之间进行对比,以鲜明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事物的本质意义;一是以事物进程的前后环节进行对比,以产生强烈的表达效果,不仅突出事物的本质,还使文章显出波澜。
阅读这一组文章,那人生的喜与悲、迷失与顿悟一定已使你产生了某种触动、甚至共鸣。为此,我们要感谢这些作者。因为借着对生活、对生命热爱的激情,他们睿智地观察生活,悉心地研究生活、探索人生,并辛勤笔耕,才有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如许的“人生况味”!他们的写作实践为我们观察生活、研究生活提供了有益的方略。
《幸福之我见》、《懒惰哲学趣话》教我们懂得,对现实生活,不但要观察各种现象,体验各种情景,还要透过这些现象、情景,思考探究它所包蕴的深层意义: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情景?这些现象、情景反映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我怎样看待这些问题?凡此种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由表及里、深入思考”。对于一位初三学生来说,这是有难度的,但无须却步,因为我们都在经历着自己的人生,生活本身会教我们思考。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从这三篇文章中也一定悟出了一些东西,这就是思考的果实。请你从此起步吧,做一个思想者,因为人生的智者一定是一个思想者!
《拥你入睡》、《只给过父亲一把剃须刀》两文向你提供的是另一把智慧的钥匙:抓住细节,观察入微,体验入微。
在生活中,我们了解一个人一件事,当然首先要看大处,但一个人或一件事,还有许多细枝末节,离了这些细枝末节,这个人就干瘪,这件事就苍白。现实生活正是有了这些细微末节,才有滋有味,丰富多彩。你瞧,那位幸福的父亲和那位懊悔的儿子,不都是在各自生活的细枝末节中体会着人生的况味吗?
至此,你该明白《阳光男孩》的作者成功的秘密了吧!他是多么聪明地将细微的观察与深入的思考相结合,而留下自己对人生某个瞬间的认识啊!这样的瞬间对我们又何尝少呢?聪明的你,请快快拿起笔来!
“人生况味”这个话题的范畴是相当宽泛的,不同的个体,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人生的感悟思考都打着鲜明的个性烙印。如同是面对生死,高君宇说:“生如闪电之耀亮,死如彗星之迅乎。”泰戈尔云:“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有人以为忙碌是一种人生,悠闲也是一种人生;有人以孤独为美,有人以孤独为忧;有人触草木而生人世沧桑之感,有人临四季而有生命短暂之叹……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皆属人生之况味。
初三的你,初涉人生,对它可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1.花开花谢,开也欣欣,谢也默默。哦,好一幅人生画图。请你以《花事随想》为题作文,600字左右为宜。
2.初三的生活真忙,初三的日子真快,初三的烦恼真多……请以你的初三生活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感悟这一段属于你的人生。600字左右为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