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书海-先哲的声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人类的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先哲们如同我们头顶灿烂的明星,交相辉映,照耀着后来者,聆听他们的声音,通过他们的华章与之进行心灵的对话,我们也将染一身星辉,向智者迈进一步!

    阅读这一组文章——

    感悟古圣先贤的思想光华;

    学习不同风格的语言特点;

    体会议论文的逻辑力量。

    所罗门的箴言选自《圣经·旧约·箴言》。所罗门:以色列国大卫王之子,继位为王,以聪慧博学而闻名。

    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叫母亲担忧。不义之财,毫无益处;唯有公义,能救人脱离死亡。耶和华不使义人受饥饿,恶人所欲的他必推开。手懒的,要受贫穷;手勤的,却要富足。夏天聚敛的,是智慧之子;收割时沉睡的,是贻羞之子。福祉临到义人的头,强暴蒙蔽恶人的口。义人的记念被称赞,恶人的名字必朽烂。心中智慧的,必受命令;口里愚妄的,必致倾倒。行正直路的,步步安稳;走弯曲道的,必致败露。以眼传神的,使人忧患;口里愚妄的,必致倾倒。义人的口是生命的泉源,强暴蒙蔽恶人的口。恨,能挑起争端;爱,能遮掩一切过错。明哲人嘴里有智慧,无知人背上受刑杖。智慧人积存知识,愚妄人的口速致败坏。富户的财物,是他的坚城;穷人的贫乏,是他的败坏。义人的勤劳致生,恶人的进项致死。谨守训诲的,乃在生命的道上;违弃责备的,便失迷了路。隐藏怨恨的,有说谎的嘴;口出谗谤的,是愚妄的人。多言多语难免有过,禁止嘴唇是有智慧。义人的舌,乃似高银;恶人的心,所值无几。义人的口教养多人,愚昧人因无知而死亡。耶和华所赐的福,使人富足,并不加上忧虑。愚妄人以行恶为戏耍,明哲人却以智慧为乐。恶人所怕的必临到他,义人所愿的必蒙应允。暴风一过,恶人归于无有;义人的根基却是永久。懒惰人叫差他的人,如醋倒牙,如烟熏目。敬畏耶和华,使人日子加多;但恶人的年岁必被减少。义人的盼望,必得喜乐;恶人的指望,必至灭没。耶和华的道,是正直人的保障,却成了作孽人的败坏。义人永不挪移,恶人不得住在地上。义人的口,滋生智慧;乖谬的舌,必被割断。义人的嘴,能令人喜悦;恶人的口,说乖谬的话。

    全篇以朗朗上口的对仗句,浅显的语言,宣讲的却是智慧与愚昧、义与恶、勤与懒、心与口、爱与恨、富与贫的人生大道理。没有哲学说教的意味,却能启人心窍,真所谓“深入而浅出”,值得仔细琢磨。

    1.认真地阅读全篇,把你喜欢的语句找出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请从生活中举出实例,证明下面的话的真理性。

    (1)手懒的,要受贫穷;手勤的,却要富足。

    (2)义人的勤劳致生,恶人的进项致死。

    (3)行正直路的,步步安稳;走弯曲道的,必致败露。

    3.说说你对下面的话的理解。

    (1)恨,能挑起争端;爱,能遮掩一切过错。

    (2)富户的财物,是他的坚城;穷人的贫乏,是他的败坏。

    (3)隐藏怨恨的,有说谎的嘴;口出谗谤的,最愚妄的人。

    《箴言》是以文学描述的体裁、用简洁精警的言辞来表达睿智古奥的哲理,以便能对人生的实际活动提供教诲和忠告。它在犹太文化传统中被归为“智慧文学”一类,不仅在正规的文化教育中被加以引用,而且在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广为流传。

    孔子见老聃选自《庄子·外篇·天运》,题目是编者自加。

    庄子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沛]江苏省沛县。见老聃。

    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

    孔子曰:“未得也。”

    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

    曰:“吾求之于度数[度数]制度名数。五年而未得也。”

    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

    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可以告人则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它也,中无主而不止[中无主而不止]心中不自得则道不停留。外无正[正]证。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蘧庐]施舍。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觏(gòu)]见。而多责。

    “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墟,食于苟简[苟简]简略。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无出]不费力。也。古者谓是‘采真[采真]探求内真。’之游。”

    “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指他们一无见识,以反省自己所不停地追逐对象。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正者,正也]自正的人,才能正人。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译文

    孔子五十一岁还没有得道,于是往南到沛地去见老聃。

    老聃说:“你来了吗?我听说你是北方的贤人,你也得道了吗?”

    孔子说:“还没有得道。”

    老子说:“你怎么寻求的呢?”

    孔子说:“我从制度名数来寻求,五年还没有得道。”

    老子说:“你又怎么去寻求呢?”

    孔子说:“我从阴阳的变化来寻求,十二年还没有得道。”

    老子说:“对的,假使道可以奉献,人臣就没有不奉献给君主的;假使道可以进供,人子就没有不进供给父母的;假使道可以告诉别人,人们就没有不告诉兄弟的;假使道可以给予他人,人们就没有不给予子孙的。然而这事是不可能的,没有其他的因素,心中不自悟则道不停留,向外不能印证则道不能通行。出自于内心的领悟,不为外方所承受时,圣人便不告示;由外面进入,而心中不能领受时,圣人便不留存。名器是天下共用的,不可以多取。仁义是先王的旅舍,只可以停留一宿而不可久居,形迹昭彰便多责难。”

    “古时的至人,假道于仁,托足于义,以悠游于逍遥的境地,生活在简略的田地,立身于不施与的园圃。这样便能逍遥无为;简略便容易满足;不施与便不耗费。从前称这为‘采真之游’。”

    “以财富为追求对象的,便不会让人利禄;以荣显为追求对象的,便不会让人名誉;迷恋权势的,使不肯给人权柄。操持它便战栗,舍弃它便悲忧,这种人心中一无明见,以反视自己所不停追逐的,从自然的道理看来,他们像受着刑戮的人。怨、恩、取、与、谏、教、生、杀,这八种是纠正人的方法,只有能够顺任自然的变化而不为物欲所滞塞的人,才能使用它。所以说,自正的人,才能正人。如果内心不能这样的,心灵活动便不能通畅。”

    庄子为我们记载了中国古代两位先哲的会面。他们谈论的是“道”的问题。老子提出了“采真之游”,主张人们要探求内真,教导人们要懂得反省自己所不停追逐的对象。这些思想与其中的心性“自悟”、“自正正人”之说,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泽。

    也许篇中许多说法我们今天不能深刻地懂得,但自今天始,思考这些睿智的哲思,会使我们的生命更富有。

    1.仔细读孔子与老子前半部分的对答,联系孔子在《论语十则》中有关“道”的言论,认真思考,谈谈你对孔子的认识,说说你对“道”的感悟。

    2.在老子看来,“道”如何才能得到?

    3.在你看来,“不为物欲所滞塞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4.你怎么理解“自正的人,才能正人”?请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先秦诸子的竞相争起,开创了我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在儒、道、墨、法几大学派中,庄子学派是道家的集大成者。它运用文学形式表达哲学系统,中国哲学史上的主要论题和基本观念,不少是引于庄子。在文学上,庄子的独特风格常为启发后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思想源泉。

    自由与克制选自《外国杂文大观》,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罗斯金(1819-1900),英国散文家,在英国有“美的使者”的称誉。作品有《芝麻与百合》等。

    [英]罗斯金王楫/编译

    对一个高尚的民族而言,明智的法律和合理的克制不是束缚它的锁链,而是坚固的防身之物——锁子甲,虽说穿上它也不免有点累赘。请记住,人要受到尊重,必须有所克制,正如必须劳动一样。你每天都听到越来越多的人侈谈自由,仿佛自由值得尊重,其实不然。从最广义说,自由一般并不值得尊重。它是低等动物的一种属性。一个人再伟大,再强壮,总不会有鱼那么自由。人总得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像鱼那样随心所欲。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加在一起,也不及海洋一半大,而所有铁路和车辆,不论是现有的或是有待发明的,总不如鱼鳍那样灵便。仔细想一想你就会发现,人值得尊重的,是克制而不是自由。进一步说,即使在低等动物中,值得尊重的也是克制。蝴蝶比蜜蜂自由得多了,可是你更尊重蜜蜂,正因为它受制于适合蜜蜂群体秩序的某些规律。在全世界,自由与克制这两种抽象事物中,克制常常是更值得尊重的。诚然,关于这些以及其他问题,你永远不可能从抽象概念中得到最后结论。因为自由与克制这两者,如果高尚地选择,都是好的;如果卑鄙地选择,就都是坏的。然而我要重申,这两者之中,唯有克制足以表现高等动物的特征,并使低等动物进化。而且,上自天使长执行使命,下至昆虫劳动,从行星之间保持平衡,到一粒微尘受制于地心吸力:一切生物和一应事物的力量与光荣,全在于服从而不在自由。太阳没有自由,一片枯叶倒自由自在。一个人的形骸没有自由,它的自由只能与腐朽同来。

    “太阳没有自由,一片枯叶倒自由自在。一个人的形骸没有自由,它的自由只能与腐朽同来”。看似平常的举证,却是多么深刻而有力啊!读罢文章,你不得不承认:“人值得尊重的,是克制,而不是自由”。

    1.反复读文章,找出它的中心论点,并找出围绕这个中心论点的三个分论点来。

    2.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人总得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像鱼那样随心所欲”的理解。

    3.为什么说:“自由与克制这两者,如果高尚地选择,都是好的,如果卑鄙地选择,就都是坏的”?试联系生活实际分析。

    4.思考文章的第一句话,说说一个高尚的民族应该如何处理自由与克制的关系。

    对比论证是把本质不同的事物对举出来,让读者鉴别;而类比论证是用已知事物同某些有相似点的事物作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

    《贝多芬传》序选自《傅雷译文五种》,三联书店,2001年版。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作家。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

    [法]罗曼·罗兰傅雷/编译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贝多芬

    (1819年2月1日在维也纳市政府语)

    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为。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而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夜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贫穷,日常的烦虑,沉重与愚蠢的劳作,压在他们身上,无益地消耗着他们的精力,没有希望;没有一道欢乐之光,大多数还彼此隔离着,连对患难中的弟兄们一援手的安慰都没有,他们不知道彼此的存在。他们只能依靠自己;可是有时候连最强的人都不免在苦难中蹉跌。他们求助,求一个朋友。

    为了援助他们,我才在他们周围集合一些英雄的友人,一些为了善而受苦的伟大的心灵。这些“名人传”不是向野心家的骄傲申说的,而是献给受难者的。并且实际上谁又不是受难者呢?让我们把神圣的苦难的油膏,献给苦难的人罢!我们在战斗中不是孤军。世界的黑暗,受着神光的烛照。即是今日,在我们近旁,我们也看到闪耀着两朵最纯洁的火焰,正义与自由:毕加大佐和蒲尔民族。即使他们不曾把浓密的黑暗一扫而空,至少他们在一闪之下已给我们指点了大路。跟着他们走吧,跟着那些散在各个国家、各个时代孤独奋斗的人走吧。让我们来摧毁时间的阻隔,使英雄的种族再生。

    我们称之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好似他们之中最伟大的一个,就是我们要叙述他的生涯的人所说:“除了仁慈以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优越的标志。”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所有的只是些空虚的偶像,匹配下贱的群众的;时间会把他们一齐摧毁。成败又有什么相干?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这些传记中人的生涯,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或是悲惨的命运,把他们的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折磨,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锻炼;或是,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而生活为之戕害,内心为之破裂,他们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所以不幸的人啊!切勿过于怨叹,人类中最优秀的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吧,倘使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膝上休息一会儿吧,他们会安慰我们。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毋须探询他们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行述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患难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在此英勇的队伍内,我把首席给予坚强与纯洁的贝多芬。他在痛苦中间即曾祝愿他的榜样能支持别的受难者,“但愿不幸的人,看到一个与他同样不幸的遭难者,不顾自然的阻碍,竭尽所能地成为一个不愧为人的人,而能借以自慰”。经过了多少年超人的斗争与努力,克服了他的苦难,完成了他的所谓的“向可怜的人类吹嘘勇气”的大业之后,这位胜利的普罗米修斯,回答一个向他提及上帝的朋友时说道:“噢,人啊,你当自助!”

    我们对他这句豪语应当有所感悟。依着他的先例,我们应当重新鼓起对生命、对人类的信仰!

    在一个嘲笑崇高,没有英雄的时代,人们呼唤崇高渴慕英雄!这时候,贝多芬来了,带着他“噢,人啊,你当自助”的豪语!

    读这掷地有声、铿锵激昂的文字,仿佛我们也浸润在英雄的血液中。

    1.阅读这篇文章,把每一段的第一句画出来,思考它在段落中的作用;试分析它们在全篇中的内在联系。

    2.作者所说的“英雄”是怎样的人?作者所认为的“伟大”有怎样的内涵?

    3.“他们固然由于毅力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从这句话中你悟出了什么?

    4.“噢,人啊,你当自助!”对这句话,你有什么感悟?

    层递是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低级到高级;或由多到少、由大到小,由深到浅、由高级到低级地逐层说出的一种写作手法。它可以使读者按照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逐步加深认识,或者强调出作者着意表达的某个意思。

    少年中国说选自《近代散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杰出的宣传家、学者、文学家。本篇是其政论散文《少年中国说》的节选。

    梁启超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是]这。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恶(wū)]表惊讶,感叹词。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惟]由于。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苟且]得过且过。;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瘠牛]瘦弱的老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潴(zhū)泽]潴,水积聚。泽,水聚汇处。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梁启超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人固有之,国亦宜然]固,固然。宜然,应当如此。

    任公曰: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冤业]佛教称前世所作恶业,由后世承当,叫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如僦[僦(jiù)]租借。屋者然,彼明日将迁居他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处,将迁居者,不爱护其窗栊[窗栊(lóng)]窗槛。不洁治其庭庑[庭庑(wǔ)]院子和走廊。俗人恒情,亦何足怪。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顾茫茫,中国而为牛、为马、为奴、为隶,则烹脔[脔(luán)]切成碎块的肉,这里用作动词,即宰割之意。鞭箠之惨酷,惟我少年当之;中国如称霸宇内、主盟地球,则指挥顾盼之尊荣,惟我少年享之。于彼气息奄奄、与鬼为邻者何与焉?彼而漠然置之,犹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鹰隼(sǔn)]猛禽。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矞矞皇皇]美盛的样子。;干将发硎[干将发硎(xíng)]干将:古剑名。发硎:刀刃新磨。磨刀石。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这是从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中节选的首一部分和末一部分。文章纵笔自如,多方设喻,反复申述,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景。

    朗读这部分文字,激情奔涌,令人感奋。

    1.读这篇文章,气势逼人,试从语言逻辑,语句运用与修辞的角度认真思考形成这种气势的原因。

    2.为什么“欲言国之老少”要“先言人之老少”?少年对于国家有何重要?

    3.全篇所使用的是比喻论证的方法,试具体分析这种论证方法,并说说使用它的好处。

    整句指的是排列在一起的一对或一串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由于结构相同或相似,形式上就显得整齐匀称。这样的句子往往富有形式美和声音美。

    阅读这一单元的文章,《所罗门的箴言》的语言为我们留下朴素平易的印象;《庄子》散文语言向有“汪洋恣肆”的评说,所选的《孔子见老聃》这一点儿实在不能反映这种风格,但那凌厉的排比,也使我们有所领略。英国散文家罗斯金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冷静的严谨与精练,而罗曼·罗兰、梁启超让我们见识的却是激情洋溢、气势奔腾!

    读这些大家手笔,是一种享受,享受之余,对语言的学习,似乎也可悟到一些方法。

    1.向生活学习,从口语中研究提炼富有生命力的简明生动的语言,善于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2.掌握尽量丰富的语汇,能正确理解,灵活运用。莫泊桑曾说过:不论人们所说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达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因此,我们得寻求着,直到发现了这个字、这动词和这形容词为止,绝不要安于“大致可以”。试想,没有丰富的语汇积累,怎么能找到这个词呢?

    3.适当地使用一些修辞的方法。

    4.注意语言上的波澜。句式要富于变化,长短相间、整散结合,多种句式的错综运用,语言就变得有生气了。

    不朽的笔,都是源于勤奋的苦功。学习语言要舍得下功夫,多读,多悟,俗语所说的“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就是这个理。

    先哲的声音,几乎充满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类的起源、社会的秩序、世界的和平、道德良心、生死爱恨、劳作、安歇……因为先哲也是人,他们与我们一样,在各自的时代跋涉完成了人生。对他们我们需仰视,也需平视;仰视需敬畏和谦卑,平视需理智和勇气。请从先哲们的身上含英咀华吧!

    1.以《先哲如是说》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海德格尔曾说:“人,诗意地安居。”在狂热追求经济物质的时代,人还能“诗意地安居”吗?请以此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