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阅读这一组文章——
把握文章的主旨立意;
学习联想与想象的思维方法;
体会不同体裁的特点。
草莓选自《外国小品精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波兰]伊瓦什凯维奇韩逸/编译
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天气反常地暖和,树上也见不到一片黄叶。葱茏茂密的枝柯之间,也许个别地方略见疏落,也许这儿或者那儿有一片叶子颜色稍淡,但它并不起眼,不去仔细寻找便难以发现。天空像蓝宝石一样璀璨,挺拔的榭树生机盎然,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念。农村到处是欢歌笑语。秋收已顺利结束,挖土豆的季节正碰上艳阳天。地里新翻的玫瑰红土块,有如一堆深红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娇艳。我们许多人去散步,兴味酣然,自从我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没有变,依然是那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
我们漫步田野。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草莓,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种稀世的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嘴角唇边久久地不曾消逝。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此刻我才察觉到不是六月。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我以为一切都没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草莓的香味形象地使我想起,几个月前眼下是多么不一般,那时,树木是另一种模样,我们的幻想是另一番滋味,太阳和天空也不同于今天。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的芬芳。而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树木是绿的,但只须吹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是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尚没有飞走,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空气中已弥漫着秋的气息,这是翻耕了的土地、马铃薯和向日葵散发出的芳香。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我们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带着桃色眼睛观察世界,还有着同那时一样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情感。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突变。简而言之,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但是,只须重读一下年轻时代的书信,我们就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从新的字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样。直道那时我们才觉察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许多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在田野散步时偶然发现的一颗草莓,却引发了作者如此丰富的联想。哦,“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哪里去了呢?在不经意间,青春就这样溜走了。
细细品味,那青春的怅惆、生命的沉淀,如诗如画。
1.阅读全文,概括作者由一颗草莓所联想到的内容。
2.文章中的第一段有什么作用?可否删去?
3.文章第三段写的是什么内容?四、五两段的内容与它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4.“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感情?它给你哪些启示?
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是建立在过去的生活经验、记忆以及若干知识的基础上的,因此联想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谈生命选自《话题作文》,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冰心(1900-1999),现代着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冰心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的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的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他过了,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的望见了大海,呵!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地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
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不同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季。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
人们常说要热爱生命,那生命是什么呢?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将我们引入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中。在诗样语言的描述中,“一江春水”、“树”的一生形象地为我们诠释着生命的哲理:“不是每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是每粒种子都能成树”;生命中的“快乐与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1.仔细读文章,研究“春水”和“树”的生命经历,总结它们的共同点。
2.想一想人的生命与“春水”、“树”的生命有哪些相似点,试分析作者联想的合理性。
3.下面的语句,在文中反复出现,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1)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2)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4.文末说“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请你调动联想与想象,以“春水”与“树”的生命诠释“苦痛”的美丽。
5.品味下面的句子,体会加点词语使用的妙处。
(1)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2)冬天的逆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
在写作构思时,全篇文章的联想都由某一个具体的辐射出发点或网络集结点引出,环绕着这一点,使联想向四周放射出去,形成辐射状态或网络状态。这种多用于文章结构构思的联想方式被称为辐射式联想。
望天空选自《语文学习》,1997年第10期,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清
仰头看天。
天是什么颜色的?孩子们说:“天空就是天蓝色的呀。”少男少女说:“天空是七彩的。”都市人说:“天空就像块调色板,已经分不清赤橙黄绿了。”智者说:“天空是无色、透明的。”
看来,天空每天同样存在,可每一个心灵的天空是不同的。而正是人们心中的这一片片天空,组成了人类的精神家园。
“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楼下的孩子一蹦一跳地玩着、笑着。常常羡慕孩子们的天空,纯色的蓝,蓝得不带一丝杂色。每每透过孩子清澈的瞳孔,你可以读到什么是单纯的快乐。童年呵,就像一枝绚烂的迎春花,无所顾忌地开着,吐着美丽。你可以尽情分享它的芬芳,而倘若想永远地占有,那却是不能的。要知道,美丽的迎春花——只开一季。
带着些许朦胧,带着些许幻想,我们闯进了少男少女的天空。这是怎样多彩呵!红色是青春的激情,黄色是明朗的笑容;蓝色是莫名的淡淡思绪;绿色是对生命的憧憬……少男少女的世界中不时也有灰色——那是测验不好家长会后的暴风雨。而这,是不算什么的。扮个鬼脸,嘻嘻一笑,心中扬起了新的彩虹。无论多重的学习负担、功课压力都不能折断渴望飞翔的希望之冀。每一个少年都向往着更高、更远的天空。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或许也有无奈,但肯定会很精彩。跌跌撞撞向前闯,又何妨?
时间不容过多的幻想,它很快地把年轻的心推进了复杂的社会。城市道路的喧嚣,钢筋水泥的冷酷,街上行人表情的淡漠,广告霓虹的光怪陆离,让人眼花缭乱。都市人在忙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也会抬头看看天——看到的是半空中灰蒙蒙的尘埃;听到的是臭氧层被破坏的消息。而这一切都尚可以忍受。最令人不解的,是都市人的心。每个人都在琐碎或不琐碎的事中慢慢磨着,磨什么呢?磨一层茧。茧越厚,感情越疏远。都市人的天空已经够狭隘了,是不是连门窗都要一并关上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智者的天空是透明的。这已不是孩提时代单纯的欢乐了。在经历了如许风雨坎坷后,在满目复杂的人性、多舛的人生中,寻找到了一种超然,一种豁达,一种洒脱。正如古词中写的那样:“把酒祝东风,且从容。”一切的纷繁和琐碎,都隐去了。过滤以后,只有纯净、透明的天空。奇怪呵,人的一生就像天空的变化。开始的时候风和日丽,然后转阴、多云有雨。然而没有关系,雨季过后,就是清晰和明朗。
所以,在天空变颜色的时候,不必害怕,不必恐慌。正可以把客观存在当做是一次经历、一场考验、一种磨炼。朋友,请勇敢地抬起头,从容微笑——笑对人生。
诗人叶赛宁说:“没有一件事能比皈依精神的家园更幸福了。”那么,让我们每天祈祝:
明天的天空是晴天,明天的心情会更好。
仰头看天,你看到了什么?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回答。作者归结这些不同的答案,并从中思考窥见了人心灵的天空。于是将笔触深入到童年、少年、都市成人、智者的不同世界,探寻着人类的精神家园。
全文构思新巧,联想丰富而深刻。
1.反复阅读文章,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由自然的天空而联想到人的心灵世界的。说说这样的联想是否合理,为什么?
2.文中第三段在全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为什么孩子的天空是“蓝色的”,智者的天空是“无色、透明的”?能否把孩子的天空写成“无色、透明的”?具体分析其中的原因。
相似联想是联想的方式之一。即由一件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对同它在性质上接近或相似的事物的联想。
例如,由春天想到社会的繁荣,就是相似的联想。
小麻雀选自《世界童话名着精选》,中国妇女出版社,1988年版。
[苏]高尔基王汶/编译
麻雀跟人完全一样:成年麻雀不管公的母的都单调死板,说什么都照书本上写的;小麻雀却自作聪明。
以前有一只黄嘴麻雀,名叫卜吉克,住在澡堂小窗户上面的框子后头。它那个暖和的窝是用麻屑、苔藓和其他软乎乎的东西铺成的。小麻雀还没有试飞过,但是已经抖动着翅膀,一个劲儿向窝外张望——它真想快点知道,大千世界什么样,自己能不能适应?“怎么样?怎么样?”麻雀妈妈问它。
它扑扑翅膀,瞧着地面,啾啾地说:“黑漆漆,黑漆漆!”
麻雀爸爸飞来,给卜吉克带来一只小甲虫,自夸道:“我有本事吗?”
麻雀妈妈在一旁称赞道:“有本事,有本事!”
卜吉克吞下小甲虫,想道:这有什么可骄傲的——给我一条有腿的青虫,就算奇迹了!它不断把头探到雀窝外,东张西望。
“孩子,孩子!”麻雀妈妈担心地说,“当心,别掉下去!”
“怎么?怎么?”卜吉克问道。
“不怎么,你要是摔到地上,猫——啾!就把你给吃了!”麻雀爸爸说完,就飞去寻食。
日子就这样过着,可翅膀却长得不快。
有一天,刮风了,卜吉克问道:“什么,什么?”
“风朝你一刮——哧!把你刮到地上,喂猫!”麻雀妈妈解释道。
卜吉克不爱听这话,它说:“树为什么摇晃?让树别摇,风就不刮了……”
麻雀妈妈告诉它,情况不是这样,但是它不信——它什么都由着自己的意思解释。
一个庄稼汉走过澡堂,摆动着两只胳膊。
“他的翅膀给猫完全咬坏了!”卜吉克说,“光剩下骨头了!”
“这是人,他们都没有翅膀!”麻雀妈妈说。
“为什么?”
“他们就是这样,不用翅膀生活,总用腿蹦跶,啾!”
“为什么?”
“如果他们有翅膀,就来捉我们,像我和你爸爸捉小虫子那样……”
“瞎扯!”卜吉克说,“瞎扯,胡说八道!谁都应该有翅膀。在地上大概不如在空中好!等我长大了,我要想法让所有东西都能飞。”
卜吉克不信妈妈的话。它还不知道,不信妈妈的话,以后准得倒霉。
它蹲在雀窝的边上,放开喉咙唱它自己编的歌:
哎呀,没有翅膀的人,
只长两条腿。
你虽个高大,却得喂虫子!
别看我个小,
虫子吃进肚……
卜吉克唱着唱着,就从雀窝里摔下去了,麻雀妈妈跟在它身后。这时,一只黄毛绿眼的猫已经过来了。
卜吉克吓坏了,它张开翅膀,用两只灰不溜秋的小脚摇摇晃晃地站在地上,啾啾地叫道:“哎呀!哎呀……”
麻雀妈妈拼命把它推往旁边,麻雀妈妈浑身羽毛竖起来,样子凶猛、勇敢,张开了嘴,直盯着猫的眼睛。
“走开,走开!飞呀!卜吉克,飞到窗户上去!飞呀……”
小麻雀一害怕,竟从地上一跃而起,它蹦了个高,扑扑翅膀,扑了一下,又扑了一下,就到了窗户上面!
这时,妈妈也飞过来了——妈妈的尾巴没有了。但是它非常高兴,落在卜吉克身旁,啄了一下卜吉克的后脑勺,说道:“怎么样,怎么样?”
“那有什么呀!”卜吉克说,“不能一下子样样都学会!”
猫坐在地上,清除着爪上麻雀妈妈的羽毛,这只黄毛绿眼猫正望着它们,表示惋惜地喵喵叫道:“嫩嫩的小麻雀,活像小老鼠……喵喵呜……”
如果不提麻雀妈妈没有尾巴这件事,可说是一切平安无事……
这是一篇童话,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描写了一只不谙世事、不听教导、自作聪明却又勇敢可爱的小麻雀。仔细想一想,在这只小麻雀的身上,似乎也有我们自己的影子。
1.阅读全文,依据情节,分析麻雀妈妈和小麻雀的形象。
2.由麻雀妈妈和小麻雀你联想到些什么?
3.想一想,第一段的内容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4.根据下面的句子,联想麻雀的叫声,说说本文语言描写的特点。
(1)它扑扑翅膀,瞧着地面,啾啾地说:“黑漆漆、黑漆漆!”
(2)麻雀的妈妈在一旁称赞道:“有本事,有本事!”
(3)“风朝你一刮——哧!把你刮到地上,喂猫!”
(4)“他们就是这样,不用翅膀生活,总用腿蹦跶,啾!”
想象是一种在头脑中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现象。它不拘于事物的真实,也不受客观规律的限制,直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来创造新的形象。
生蛋的人选自《外国故事大王》,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版。
[德]比索姆
由德国人类学家劳·沃费兹博士率领的一支探险队,来到了印尼婆罗洲的原始森林里。这支队伍有十一人。他们背着挎包,提着猎枪,用树枝当拐杖,踩着泥泞的小路,艰难地前进着。
这原始森林迄今人迹罕至。在丛林深处隐藏着什么秘密呢?这无疑对每个探险队员来说,有无比巨大的吸引力。
他们昼行夜宿,这天,来到一座小山前。山脚下流淌着一条小溪,蜿蜿蜒蜒,清澈白亮。岸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五彩缤纷,绚丽无比。山坡上绿树成荫,郁郁葱葱,春意盎然。
青山秀水令人精神为之一爽。队员们忘记了疲劳,都争先恐后往山上爬,想居高临下,欣赏这里的美妙景色。
队员们来到山顶,立刻被山下一幅奇异画面所惊呆,只见那里的一棵棵大树上,挂着一个个很大很大的鸟巢似的构筑物。这构筑物的框架,是用细枝搭成的,再用树叶和青草拌了稀泥糊在外面。
这是鸟巢吗?如果是,那么,这种鸟一定比巨鹰还要大上几倍!
大家指指点点猜测着。
就在这时,只见一只“鸟巢”里钻出一个毛茸茸的脑袋,并直立起赤裸裸的身子,两眼骨碌碌地转,显出十分好奇的样子,注视着探险队员。紧接着,“鸟巢”里又钻出一些毛茸茸的脑袋。
“那大概是黑猩猩吧?”一个队员说。
“不。”见多识广的劳·沃费兹博士观察了一阵说,“是人,是这里的土人。”
博士的话说对了,在他们面前,确确实实是这里的土人。由于与世隔绝,这些土人还过着原始人的生活。不过,他们以前或许见到过“文明人”,而且没有发生过冲突,所以,见了探险队员并不害怕。不一会儿,他们陆续从树上滑下来,成群结队地跑上前,好像是表示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这次探险的任务之一就是考察这里的土人。于是,探险家们想方设法亲近土人,不多天,便跟他们混熟了。
土人的警戒心很快消除了,便邀请探险家们到自己的大本营作客。大本营悬在空中,在几棵大树之间。这是利用树枝编结成的一个大平台,上有繁枝密叶遮风挡雨,下离地面,可以防止野兽侵袭,真是个既安全又舒适的住所。
土人首领身强力壮,但个头只有四尺高。他用烤熟的蚯蚓招待客人。要知道,这可是他们最上等的菜肴了,相当于我们吃山珍海味一样。
博士“得寸进尺”,提出要参观他们的屋子(即“鸟巢”似的构筑物),想不到,土人首领欣然答应了。
“鸟巢”都建在平台附近,虽然比较简陋,里头却垫着松软的干草和羽毛,显得十分整洁。洞口朝天微微倾斜,这样可以防雨。这会儿,“鸟巢”大多空着,但是,仍有三十来个女土人待在那里,眼睛微闭,像是专心致志地做着祷告。
“你们也相信上帝?”博士用刚学会的土人的语言并配以手势,好奇地问道。
土人首领自然听懂了,一面打手势,一面叽里咕噜地回答。他的意思是:我们不懂什么叫上帝,我们这些女人并不是在祷告,而是在做一件最神圣的事情——养儿育女,繁衍后代。
土人没有医院,在家里生孩子是自然的事,可是,使博士奇怪的是,她们却都坐卧在一个个白色的大蛋上。“这是你的风俗吧?”博士疑惑不解地问。
土人首领解释说,这不是什么风俗,那些蛋里有他们即将出世的后代。
“什么?”博士以为误解了土人首领的话,便故意问,“你们这里的人,难道都是由蛋孵化出来的?”
土人首领肯定地点点头,说:“我们这里的女人怀孕六个月后便产下一枚蛋,然后,孵化大约三个月,孩子就出世了。我们生儿育女,世世代代都这个样,难道你们不是这样吗?”
“我们不是。”博士比画着说道,“我们的孩子都是胎生的。”
“真的?”土人首领反而觉得十分奇怪。
正在这时候,一个待在巢里的女土人兴奋地叫喊起来。原来,她的孩子即将破壳而出。博士见过小鸡出壳,那已经够有趣了,如今能看到孩子出壳的景象,其喜悦就更无法说了。他两眼一眨不眨,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枚蛋。
孵蛋的女土人已经挪到一旁,只见那枚白色的大蛋静静地躺在干草里一动不动。这会儿,小生命一定在积聚力量,然后屏劲儿冲出黑暗,一头扑向光明世界。可不!过不多会儿,那蛋轻轻颤动起来,并传出细微的“咚咚”的撞击声。这是生命的鼓点。鼓点一阵轻一阵重,一阵疏一阵密,忽然听得“咔嚓”一声,只见两只嫩红的小脚踢破蛋壳伸了出来。小脚乱甩乱蹬,把洞渐渐撑大。封锁生命的坚固防线终于被彻底摧毁,一个小土人出世了!做母亲的连忙抱起自己的孩子,又亲又吻……
看着这一幕奇异的景象,探险队员都感慨万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许多许多事情,还有待人类去认识,揭示其奥秘。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哺乳动物是胎生的,可是,如今却有了例外。看来,生物学上重要的一页,又得改写。
“这真是不可思议!”有一个队员说。
“不!是可以想得通的。”劳·沃费兹博士此刻却显得很平静,他侃侃而谈起来,“我们绝不能被先人总结的经验所束缚。过去,人们都以为蛇类是卵生的,可是,最近发现,有的毒蛇却是胎生的。这是事物的本来面目。问题是,我们人类对它们不可能有真正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几天后,探险队离开土人的住地,继续向丛林深处进发。劳·沃费兹博士很自信,他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取得新的收获。
只听说有生蛋的鸡,不曾闻有生蛋的人。一支探险队进入迄今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却发现了生蛋的人,真是不可思议。
然而,故事却告诉我们:不能被先人总结的经验所束缚,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还有许多事情等待着人类去认识。
1.故事写得波折起伏,阅读全文,概括故事情节。
2.根据故事内容,说说作者作了哪些想象;从生活知识出发,分析作者产生想象的基础。
3.认真研读这个故事,特别是最后几段的内容,你认为这故事荒诞吗?为什么?
4.故事写得有声有色,找出其中对小土人出生一段的描写,仔细欣赏,模仿它,借助想象,描写一只小鸟或小鸡出生的片段。
合理想象是在一定材料的基础上,按照事物发展的可然性或必然性,进行一定程度的合理推想、想象。合理想象可以弥补材料的不足,追忆和丰富人物形象的某些细节,对事件和环境进行必要的推想,把零碎片断的材料组合成完整的形象。
鸟与人类选自《世界散文精华》。陶菲格·哈基姆(1898-1988),埃及着名的剧作家、小说家,是公认的阿拉伯现代戏剧奠基人。
[埃及]陶菲格·哈基姆杨言洪/编译
小鸟问它父亲:“世上最高级的生灵是什么?是我们鸟类吗?”老鸟答道:“不,是人类。”
小鸟又问:“人类是什么样的生灵?”“人类……就是那些常向我们巢中投掷石块的生灵。”
小鸟恍然大悟:“啊,我知道啦!……可是,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幸福吗?”“他们或许优于我们,却远不如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他们不如我们幸福?”小鸟不解地问父亲。
老鸟答道:“因为在人类心中生长着一根刺,这根刺无时不在刺痛和折磨着他们,他们自己为这根刺起了个名字,管它叫做贪婪。”
小鸟又问:“贪婪?贪婪是什么意思?爸爸,您知道吗?”“不错,因为我了解人类,也见识过他们内心那根贪婪之刺,你也想亲眼见识吗?”“是的,爸爸,我想亲眼见识见识。”“这很容易,若看见有人走过来,赶快告诉我,我让你见识一下人类内心那根贪婪之刺。”
少顷,小鸟便叫了起来:“爸爸,有个人走过来啦!”老鸟对小鸟说:“听我说,孩子。待会儿我要自投罗网,主动落到他手中,你可以看到一场好戏。”
小鸟不由得十分担心,说:“如果您受到什么伤害……”老鸟安慰它说:“莫担心,孩子,我了解人类的贪婪,我晓得怎样从他们手中逃脱。”
说罢,老鸟飞离小鸟,落在来人身边,那人伸手便抓住了它,乐不可支地叫道:“我要把你宰掉,吃你的肉!”老鸟说道:“我的肉这么少,够填饱你的肚子吗?”那人说:“肉虽然少,却鲜美可口!”老鸟说:“我可以送你远比我的肉更有用的东西,那是三句至理名言,假如你学到手,便会发大财!”那人急不可耐:“快告诉我,这三句名言是什么?”老鸟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目光,款款说道:“我可以告诉你,但是有条件:我在你手中先告诉你第一句名言;待你放开我,我便告诉你第二句名言;等我飞到树上之后,才会告诉你第三句名言。”
那人一心想尽快得到三句名言,好去发大财,便马上答道:“我接受你的条件,快告诉我第一句名言吧!”老鸟不疾不徐地说道:“这第一句名言,便是:莫惋惜已经失去的东西!根据我们的条件,现在请你放开我。”于是那人便松手放开了它。老鸟落到离他不远的地面继续说道:“这第二句名言便是:莫相信不可能存在的事情!”说罢,它边叫着边振翅飞上树梢,“你真是个大傻瓜,如果刚才把我宰掉,你便会从我腹中取出一颗重量达30米斯卡勒1米斯卡勒等于4.68克。的大宝石。”
那人闻听,懊悔不已,把嘴唇都咬出了血。他望着树上的鸟儿,仍惦记着他们方才谈妥的条件,便又说道:“请你快把第三句名言告诉我!”
狡猾的老鸟讥笑他说:“贪婪的人啊,你的贪婪之心遮住了你的双眼。既然你忘记了前两句名言,告诉你第三句又有何益?!难道我没告诉你:‘莫惋惜已经失去的东西,莫相信不可能存在的事情’吗?你想想看,我浑身的骨肉羽翅加起来不足20米斯卡勒,腹中怎会有一颗重量超过30米斯卡勒的大宝石呢?”
那人闻听此言,顿时目瞪口呆,好不尴尬,脸上的表情煞是可笑……一只鸟儿就这样耍弄了一个人。老鸟回望着小鸟说:“孩子,你现在可亲眼见识过了?”小鸟答道:“是的,我真的见识过了,可这个人怎会相信在您腹中有一颗超过您体重的宝石,怎么相信这种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情呢?”老鸟回答说:“贪婪所致,孩子,这就是人类的贪婪本性!”
这是一篇哲理散文。作者借助想象,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两只鸟与一个人的故事,揭露讽刺了人的贪婪本性。贪婪使人变得愚蠢,它实在是毁坏我们生活的一根毒刺。
1.文章基本上是由对话的形式写成的。试根据老鸟与人的对话描写,分析人的贪婪是如何表现的。
2.老鸟与小鸟的对话,时时流露着对人类的讽刺,请你找出一、二句,试作赏析。
3.老鸟的形象会使你产生哪些联想?具体说说。
4.表现人的贪婪本性,作者没有从人的角度写,却从鸟的眼光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拟人化手法是把一般生物或无生命的事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人的特征的一种表现手法。运用拟人化手法描绘事物,可以使客观事物显得生动活泼,栩栩如生,便于抒发感情,渲染气氛,启发人的想象力。
古人说联想与想象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可见它们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联想和想象不能面壁产生。从根本上说,它需要丰富的生活积累和广博的知识;从写作过程看,它需要有客观事物作诱因。触景才能生情,有了客观事物的触发,才能产生相应的联想和想象。《草莓》的作者就是因在田野散步中偶然发现的一颗草莓情思涌动,一路联想下去的。
我们作文时常常感到没的可写,这与我们没有很好地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有关。其实一篇作文所给出的话题、材料、题目,就是触发我们情思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客观事物”。
例如《谈生命》一文,由“生命”触发可以联想很多:生、死、人的一生;猫狗动物的生命;一粒麦子、一朵花等等。在联想这些事物的过程中,要注意思考这些事物的内在联系,并捕捉自己最有“感觉”的理解认识,确立主旨,取舍素材,形成文章的初步,冰心就是抓住了一江春水、树的生命与人的生命的某种相似性,深入思考,诠释了生命的真谛。
当我们想把一个抽象的道理告诉别人时,有想象力的加入,往往会使这个道理变得形象、生动、可感。《小麻雀》、《生蛋的人》、《鸟与人类》三篇都有这样的特点。想象力还是创造性思维的前奏,你想使自己富于创造性吗?请在写作中多尝试运用想象力。
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是人可以思考,而联想与想象是人类思维飞翔的翅膀。有了这双翅膀,人制造出了飞机,翔于蓝天;制造出了飞船,遨游宇宙太空。一切伟大的科学发明与创造,首先要感谢造物主赐给人的这双翅膀。
有了联想与想象,人类可以穿越时空的隧道,五千年的文明,可以借助它展现;历史的烽烟,可以借助它重睹;我们还可以和两千年前的孔子晤面。
有了联想与想象,人可以和众千生灵对话,一朵花、一滴水、一根草都可以成为人类的朋友、生命的导师。
哦,了不起的联想与想象!
1.请以《我是一颗种子》为题,展开联想,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注意主旨明确,结构严谨。
2.请你以下面这则寓言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
《伊索寓言》里的《狐狸和狮子》的寓言,说的是有只狐狸从未见过狮子,第一次见着吓得要死;第二次遇仍是害怕,但不像前次那样厉害;第三次见着,竟壮着胆子和狮子攀谈起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