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杜牧诗选-商山富水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益戆犹来未觉贤[1],终须南去吊湘川[2]。

    当时物议朱云小[3],后代声华白日悬[4]。

    邪佞每思当面唾[5],清贫长欠一杯钱[6]。

    驿名不合轻移改[7],留警朝天者惕然[8]。

    【题解】

    开成四年(839)春作,时杜牧除官赴京取道长江、汉水,途经商山富水驿。商山,在今陕西商县东,亦名商岭、商坂。富水驿,原注:“驿本名与阳谏议同姓名,因此改为富水驿。”清冯集梧《樊川诗集注》卷四:“《一统志》:‘富水河在商南县东二十里;富水堡在县东二十五里。唐时置富水驿。’《唐书·阳城传》:‘隐中条山。德宗召拜右谏议大夫。’按元稹《阳城驿》诗云:‘商有阳城驿,名同阳道州。我愿避公讳,名为避贤邮。’据稹诗,谪江陵士曹时作,在元和五年,则改富水驿不知复在何时?”阳城(736-805),字亢宗,北平人。进士及第后隐于中条山。德宗时召为谏议大夫。尝疏留陆贽,力阻裴延龄入相,有直声。改国子司业,出为道州刺史。治民如治家,税赋不能如额,观察使数责让,因弃官归去。杜牧此次赴京任左补阙,亦为谏官,作此诗的目的就是要效法阳城,以敢言直谏为己任。瞿蜕园《学诗浅说》云:“杜牧……以矫健警切见长,首句暗用汲黯故事,意思说直臣终是难容。次句暗用贾谊故事,说不免迁谪。第三、第四句说虽不为当时所重,而引起后代的追思。第五、第六句再描写阳城劲直清廉的性格。结句推翻元稹的主张。他认为与其改名,还不如仍用原名,则可以使过路的人有所警惕。”

    【注释】

    [1]益戆句:谓阳城如同汲黯一样愚直。汲黯(?-前112),字长孺,汉濮阳(今河南濮阳)人。为人性倨少礼,不能容人之过。武帝时为东海郡太守,后召为九卿,敢于面折廷诤。武帝外虽敬重,内颇不悦。曾言:“甚矣,汲黯之戆也!”后出为淮阳太守,七年而卒。《史记》、《汉书》皆有传。益戆,非常梗直而不通世故。犹来,从来,由来。

    [2]“终须”句:谓阳城如同贾谊一样被贬。贾谊(前201-前169),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以年少能通诸家书,文帝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又数上疏陈政事,言时弊,为大臣所忌,出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逋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迁梁怀王太傅而卒,年三十三。《史记》、《汉书》有传。湘川,即湘水,又名湘江,湖南省最大的河流。贾谊有《吊屈原赋》,即经湘水时凭吊屈原之作。以上二句说明阳城好直谏而被贬为道州刺史。

    [3]物议:众人的议论。朱云:字游,汉鲁(今属山东)人。少任侠。元帝时为槐里令,数忤权贵,以是获罪被刑。成帝时复上书,愿借上方剑,斩佞臣张禹,帝怒欲杀之,御史将云去,云攀折殿槛,以辛庆忌救得免。后当治槛,帝命勿易,以旌直臣。事见《汉书》本传。[4]声华:美好的名声。

    [5]邪佞:指巧言善媚很不正派的人,此谓裴延龄辈。《新唐书·阳城传》:“(德宗)欲遂相延龄,城显语曰:‘延龄为相,吾当取白麻坏之,哭于廷。’帝不相延龄,城力也。”当面唾:当面痛斥。《战国策·赵策》:“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此指阳城反对裴延龄为相事。

    [6]“清贫”句:谓阳城生活清贫。《新唐书·阳城传》:“常以木枕布衾质钱,人重其贤,争售之。每约二弟:‘吾所俸入,而可度月食米几何,薪菜盐几钱,先具之,馀送酒家,无留也。’”

    [7]“驿名”句:当是对元稹等人轻易地改动驿名而发。因元稹有《阳城驿》诗:“商有阳城驿,名同阳道州。我愿避公讳,名为避贤邮。”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称:“然则元白诗之流行于当时,及其影响之深巨,信有征矣。惟牧之之诗之结论云:‘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虽文人喜作翻案文字,然亦牧之素恶元白之诗所使然也。”不合,不应该。移改,更改。

    [8]朝天者:指赴京做官的人。惕然:戒惧的样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