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心理医生全集-摆脱心理困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们的生活不是孤立的,我们和千千万万的人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顺利我们的生活也愉悦我们的身心。一个快乐的人在给自己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在传播着快乐,所以让我们摆脱那些心理的阴影,让自己快乐起来。

    第一节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一生中非常重要的课题,特别是对职业生涯而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快乐工作、安心生活的必要条件。如今的毕业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刚从学校里出来,自我意识较强,来到错综复杂的社会大环境里,更应在人际关系方面调整好自己的坐标。

    一、人际关系的误区

    一位哲人说过:“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永远到不了人生的大海”。

    人们学习知识进入社会,了解自我,获得新生和爱情,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没有与别人的交往,人类就无法生存。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有多么强的能力,多么好的条件,如果没有良好的的人际关系,既无法取得成功,也不会得到生活的幸福和身心健康。

    对于如何都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少的人则感到迷茫,他们往往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怨天尤人,认为自己周围生活圈子里好人太少,无法进行满意的交往,实际上,这是因为他们的交往活动存在着误区。

    1.自私、自卑,人际交往中的功利性

    有的人在与别人交往时处处从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把别人当作自己达到的目的、满足私欲的工具。不尊重他人的价值和人格,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在交往中目中无人,与同伴相聚时,不顾场合,也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高谈阔论,手舞足蹈,不高兴时,抑郁寡欢或乱发脾气。这种人在交往中,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无论他们多么精明,永远也不会与人建立牢固、持久的良好人际关系。只有那些心地善良,待人真诚,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人,才可获得挚友。

    2.冷漠、孤僻、人际交往中的封闭性

    有些人在与别人交往时,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在他们看来,人世一切是那么无聊,令人厌倦、平淡、无意义。他们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他们的行为和习惯有时令人难以理解。这种人交往的失败就在于在心理上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封闭起来,无法与别人沟通。因此,他们只有增加自我的“透明度”,敞开自己的心扉,用热情、坦诚去赢得别人的理解。这种合适的自我袒露可以增加一个人的吸引力。

    3.自卑、多疑,人际交往中的戒备和敌视性

    在生活中,有些人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往往对自己过于苛求,估计太低。如有些青年人感到自己的身体、相貌缺乏魅力,或感到自己能力欠缺,产生自卑心理,然而事实上,他们并不一定是没有魅力、能力差,或事业成就低下,反而是自己期望过高,不切实际,对别人的广告过于敏感,总是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其实,在他们深层的心理体验里则是自己看不起自己,他们害怕挫折、失败,特别是在权威、强者或一些强词夺理的人面前,总是感到手足无措,有时则表现出一种戒备和敌对情绪。往往先在自己的思想里,设想别人对自己的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真实的证据。有时则把一些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别人,甚至曲解别人的善意,长此下去,他们就人为的把自己的交往范围限制在父母、家庭这样一个小圈子中,有的则会产生厌世心理。对于这种人,必须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接受自己,无论与任何人交往都要做到不亢不卑,既不取悦别人,以博得好评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更不需要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炫耀自己,以提高自己的身价。价值正是在于自身,并不随别人的评价而改变。这样,就能渐渐消除多疑心理,从而获得多数人的尊敬。

    二、病态社交心理

    人生在世,就必然要参与社会交往,社交的范围与每个人的职业、爱好、生活方式及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社交中总交不上朋友,或者是交了朋友没多久,朋友又离他而去,平时和同事的关系也不融洽。究其原因,这种社交中的不良心理状态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也就是心理医生所谈到的社交病态心理,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自卑心理: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自己瞧不起自己,缺乏自信,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理如不克服,会磨损人的独特个性。

    2.怯懦心理: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言词的人,由于怯懦,在社交中即使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却不敢表达出来。这种心理别人也能观察出来,结果对自己产生看法,不愿成为好朋友。

    3.猜疑心理:有些人在社交中或是托朋友办事,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目光审视对方,无端猜疑,捕风捉影,说三道四,如有些人托朋友办事,却又向其他人打听朋友办事时说了些什么。结果影响了朋友之间的关系。

    4.逆反心理: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说明自己标新立异,对任何一件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我就认为坏;你说对,我就说它错,使别人对自己产生反感。

    5.作戏心理: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逢场作戏,朝秦暮楚,见异思迁,处处应付,爱吹牛,爱说漂亮话,与某人见过一面,就会说与某人交往有多深。这种人与人交往只是做表面文章,因而没有感情深厚的朋友。

    6.贪财心理: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见到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朋友才交往,而且常是“过河拆桥”。这种贪图财利,沾光别人的不良心理,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

    7.冷漠心理:有些人对各种事情只要与己无关,就冷漠看待,不闻不问,或者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人格”,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一些朋友。

    三、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1.对上司——先尊重,后磨合

    任何一个上司(包括部门主管、项目经理、管理代表),提升到这个职位上,必有某些过人处。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待人处世方略,都是值得学习借鉴的,应该尊重他们精彩的过去和骄人的业绩。但每一个上司都不是完美的。在工作中,唯上司命令是听并无必要,但也应记住,给上司提意见只是本职工作中的一小部分,尽力完善、改进,尽快地接近工作目标才是最终目的。要让上司心悦诚服地接纳你的观点,应在尊重的氛围里,有礼有节有分寸地磨合。不过,在提出质疑和意见前,一定要拿出详细的、足以说服对方的资料计划。

    2.对同事——多理解,慎支持

    在办公室里上班,与同事相处得久了,对彼此之间的兴趣爱好、生活状态,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作为同事,我们没有理由苛求人家为自己尽忠效力。在发生误解和争执的时候,一定要换个角度,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人家想想,理解一下人家的处境,千万别情绪化,甚至把人家的隐私抖出来。任何背后议论和指桑骂槐,最终都会在贬低对方的过程中破坏自己的大度形象,而受到旁人的抵触。同时,对工作要拥有挚诚的热情,对同事则必须选择慎重的支持态度。支持意味着接纳人家的观点和思想,而一味地支持只能导致盲从,也会滋生拉帮结派的嫌疑,影响公司决策层的信任。

    3.对朋友——善交际,勤联络

    俗话说得好:树挪死,人挪活。在激烈竞争的现实社会,铁饭碗不复存在,一个人很少可能在同一个单位终其一生。所以多交一些朋友很有必要。空闲的时候给朋友挂个电话、写封信、发个电子邮件,哪怕只是片言只语,朋友也会心存感激,这比邀上大伙撮一顿更有意义。

    一个人在一个大公司一时难展才华,心情郁闷。朋友得知后,邀他到一家略小的企业试试,结果如鱼得水,半年之内就荣升部门主管,这就是交朋友的好处。一个电话、一声问候,就拉近了朋友的心,如此亲切的朋友,遇到好机会能不先关照你吗?

    4.对下属——多帮助,细聆听

    在工作中,只有职位上的差异,人格上却都是平等的。在员工及下属面前,上司只是一个领头者而已,没有什么了不得的荣耀和得意之处。帮助下属,其实是帮助自己,因为员工们的积极性发挥得越好,工作就会完成得越出色,也会让你获得更多的尊重,树立开明者的形象。

    而在聆听时更能体味到下属的心境,并了解其在工作中的情况,为准确反馈信息、调整管理方式提供了详实的依据。美国一家著名公司的负责人曾表示:“当管理者与下属发生争执,而领导不耐心聆听疏导,以至于大部分下属不听指挥时,我首先想到的是换掉部门管理者。”

    5.向竞争对手——露齿一笑

    工作中处处都有竞争对手。许多人对竞争者四处设防,更有甚者,还会在背后冷不防地“插上一刀,踩上一脚”。这种极端,只会拉大彼此间的隔阂,制造紧张气氛,对工作无疑是百害无益。其实,在一个整体里,每个人的工作都很重要,任何人都有闪光之处。当你超越对手时,没有必要蔑视人家,别人也在寻求上进;当人家在你前面时,你也不必存心添乱找茬,因为工作是大家一致努力的结果。无论对手如何使你难堪,千万别跟他较劲,轻轻地露齿微笑,先静下心干好手中的工作吧!说不定他仍在原地抱怨,你已创造出一项骄人的业绩。露齿一笑,既有大度开明的宽容风范,又有一个豁达的好心情,说不定对手此时早已在心里向你投降了。

    6.丰富你的面部表情

    你面部的表情比你穿戴的衣饰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谈论别人感兴趣的事物,是一种愉快的与人相处的方式。它与虚伪的恭维是两码事。罗斯福在每当有人来访的前天晚上,便开始翻阅这位客人感兴趣的话题。

    △如果你想每天得到快乐,那么抱怨的次数不能超过三次,不管是上司临时派给你的任务、中午的饭菜还是恋人的着装。相反,你的赞美要超过三次,这样你便会快乐。

    △在尚未确实了解一个人之前,惟一妥当的法子就是假设他是诚实正直的——人们往往会按别人已形成的观点去做,再说谁都希望享有品德与好名声。

    △我始终相信,只有用放大镜看自己的错误,而用相反的方法看他人的错误时,你才能对自己和他人有个较为公正的评价——这句话是甘地说的。

    △沉默并不永远是美德,它有时会在你周围筑起一圈篱笆,让别人无法走近你——而对你的距离感并不一定都会延伸出好意,它有时会造成他人对你的误解。

    △为朋友要一份丰盛点的菜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要太克俭。因为你同时也享受到了美味和在美食佐餐下的友情的酣畅。

    △不一定要在他人生日结婚时送礼,只要你碰见了合适的礼物,不一定要是什么特殊日子。礼物不是为了义务与交换,只为了你向对方表达友好与情感。

    △不要给自己下这样那样的结论,比如:我是个内向害羞的人,或者,我是个不讲究衣着的人。这会限制你生活的许多乐趣与交往。相反,做些与你结论相反的事情,这会使你的生活获得许多意外惊喜。

    和谐并不等于相同。《论语·子路》中“君子和而不同”,讲的就是大家在一起时要和谐,而不是保持相同的观点。比如音乐,如果从头到尾都是高音,就不和谐,有高有低才会美妙。再比如5个人是一个团体,如果都想当头儿,则会出乱子,有兵有帅,有对外有对内,才能更好地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看谁做得更好,而差的人际关系则是如何压制别人,把别人比下去。

    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双赢、互利,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包含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层次,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任何良好的关系都是双方受益,如果一方长期受损,这种关系是长久不了的。自我中心和自私都会妨碍人际关系,只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考虑,只知道眼前的利益而不考虑长远的利益,这些都是目光短浅的表现。

    不具备某些心理特质,是会影响人际关系的。比如宽容,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别人。你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年轻人没有给老人让座,可能就会说,这个年轻人怎么这么没有礼貌。其实很有可能另有原因,比如说他没有看到。

    一个人在一生中要担当多种社会角色,家庭和睦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所以在家庭中,要协调好各种关系,使家庭和睦;在工作中又存在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朋友关系等,只有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下,生活才会充满乐趣,从某种意义而言,生活无须完美,但须和谐。

    第二节 不做焦虑的人

    一、简单生活可以抛弃焦虑

    最能体现追求简单的生活,崇尚真正的自由的人莫如下面这个故事的主人公:

    第欧根尼不是疯子,他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通过戏剧、诗歌和散文的创作来阐述他的学说,他向那些愿意倾听的人传道,他拥有一批崇拜他的门徒,他言传身教地进行简单明了的教学。“所有的人都应当自然地生活。”他说,“所谓自然的就是正常的而不可能是罪恶的或可耻的。抛开那些造作虚伪的习俗,摆脱那些繁文缛节和奢侈享受,只有这样,你才能过自由的生活。富有的人认为他占有宽敞的房子、华贵的衣服,还有马匹、仆人和银行存款,其实并非如此,他依赖它们,他得为这些东西操心,把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耗费在这上面,它们支配着他,他是它们的奴隶。为了攫取这些虚假浮华的东西,他出卖了自己的独立性——这惟一真实长久的东西。”

    第欧根尼躺在光溜溜的地上,赤着脚,胡子拉茬的,半裸着身子,模样活像个乞丐或疯子。可他就是他,而不是别的什么人。大清早,他随着初升的太阳睁开双眼,搔了搔痒,便像狗一样在路边忙开了他的“公事”。他在公共喷泉边抹了把脸,向路人讨了一块面包和几颗橄榄,然后蹲在地上大嚼起来,又掬起几捧泉水送入肚中。他没有工作在身,也无房子可住,是一个逍遥自在的人。街市上熙熙攘攘,到处是顾客、商人、奴隶、异邦人,他也会在他们当中转悠一两个钟头。人人都认识他,或者都听说过他。他们会问他一些尖刻的问题,而他也尖刻地回答。有时他们丢给他一些食物,他面无表情地道一声谢;有时他们恶作剧地扔给他卵石子,他破口大骂,毫不客气地回敬。他们拿不准他是不是疯了,他却认定他们疯了,只是他们的疯各有各的不同,他们令他感到好笑。此刻他正走回他的“家”去。

    他没有房子,他认为人们为生活煞费苦心,过于讲究奢华。房子有什么用处?人不需要隐私,自然的行为并不可耻,人们做着同样的事情,没有必要把它们隐藏起来。人实在不需要床和椅子等诸如此类的家具,动物睡在地上也过着健康的生活。既然大自然没有给人们穿上适当的东西,那人们惟一需要的是一件御寒的衣服,某种躲避风雨的遮蔽。所以他拥有一条毯子——白天披在身上,晚上盖在身上,人们称他为“狗”,把他的哲学叫做“犬儒哲学”。他一生大部分时光都在希腊的科林斯城邦度过,那是一个富裕、懒散、腐败的城市,他挖苦、嘲讽那里的人们,偶尔也把矛头转向他们当中的某个人。

    他的住所不是木材做成的,而是泥土做的贮物桶。这是一个破桶,显然是人们弃之不用的。住这样的地方他并不是第一个,但他确实是第一个自愿这么做的人。

    他就这样生活着,他全然不顾社会规范,而且还朝着他所鄙视的人咧嘴叫喊。他回到他的“贮物桶”之家,躺在阳光下,心满意足,比波斯国王还要快活(他常这样自我吹嘘)。他知道将有贵客来访,但仍然无动于衷。

    马其顿国王、希腊的征服者亚历山大正在视察他新的王国。他到处受欢迎、受尊崇、受奉承,他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他新近被一致推举为远征军司令,准备向古老、富饶而又神秘的亚洲进军。几乎人人都涌向科林斯,为的是向他祝贺,希望在他麾下效忠,甚至只是想看看他。惟独第欧根尼,他身居科林斯却拒不觐见这位新君主。怀着亚里士多德式的宽宏大度,亚历山大决意造访第欧根尼。

    亚历山大穿过两边闪开的人群走向“狗窝”,他走近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肃然起敬,第欧根尼却只是支着胳膊坐了起来。所有的人都向亚历山大鞠躬敬礼或欢呼致意,第欧根尼却一声不吭。

    一阵沉默。亚历山大先开口致以和蔼的问候。他打量着那可怜的破桶,以及躺在地上那个粗鄙的形象,他说:“第欧根尼,我能帮你忙吗?”

    “能,”第欧根尼说,“站到一边去,你挡住了阳光。”

    一阵惊愕的沉默。慢慢地,亚历山大转过身,久久无语。几分钟后,他对着身边的人平静地说:“假如我不是亚历山大,我一定做第欧根尼。”因为只有亚历山大真正理解自由的含义。

    你如何为“简单”下定义?或许它意味着有更多时间做你想做的事,而并非把所有的事全部塞在每一分每一秒来做。或许它意味着减少烦扰:工作、感情,以及财物。或许简朴和你的所有无关,而是左右你该如何生活的原则——维持你应尽的义务,拥有你应有的财物,同时也奉行一套生活哲学,让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光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不论你对“简单”下什么样的定义,其本质都是摆脱过剩的物质。你依然可以追求烹饪之乐,但却不必订阅数种美食杂志、收藏无数的食谱;你依然可以追求最新的时尚,但却不必同时买几双鞋或买许多条领带;你依然可以买下别墅,却不必依照传统的家居方式来布置它;你可以多交朋友,但却不必多到非得用名片检索的地步。

    今天,请开始更简单的生活,不要理睬你最初可能产生的焦虑,只取你所需要的,而非你所不可求的。

    二、焦虑症的心理治疗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它始于对某种事物的热烈期盼,形成于担心失去这些期待、希望。焦虑不只停留于内心活动,如烦躁、压抑、愁苦,还常外显为行为方式。表现为不能集中于工作、坐立不安、失眠或梦中惊醒等。

    短时期的焦虑,对身心、生活、工作无甚妨碍;长时间的焦虑,能使人面容憔悴,体重下降,甚至诱发疾病,给身心健康带来影响。

    如果一个人久陷焦虑情绪而不能自拔,内心便常常会被不安、恐惧、烦恼等体验所累,行为上就会出现退避、消沉、冷漠等情况。而且由于愿望的受阻,常常会懊悔、自我谴责,久而久之,便会导致失神变态,这便是焦虑症,或称焦虑性神经症。

    生活中充满着很多可能产生焦虑的情境。一般地说,如果矛盾的实质以及这些矛盾所引起的情绪体验和行为被你自己意识到的话,焦虑就可能以意识的状态存在;如果你不知道是什么打扰了你,未意识到你的行为是由于焦虑引起的话,那么这种焦虑是以无意识的状态存在的,或者说是具有无意识的成分。有意焦虑和无意焦虑都可形成焦虑性神经症。

    对于焦虑性神经症的治疗主要是以心理治疗为主,当然也可以适当配合药物进行综合治疗。患者不妨按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治疗:

    1.增加自信

    自信是治愈神经性焦虑的必要前提。一些对自己没有自信心的人,对自己完成和应付事物的能力是怀疑的,夸大自己失败的可能性,从而忧虑、紧张和恐惧。

    因此,作为一个神经性焦虑症的患者,你必须首先自信,减少自卑感。应该相信自己每增加一次自信,焦虑程度就会降低一点,恢复自信,也就是最终驱逐焦虑。

    2.自我松弛

    也就是从认真情绪中解脱出来。比如:你在心情稍好的情况下,去想象种种可能的危险情景,让最弱的情景首先出现。

    并重复出现,你慢慢便会想到任何危险情景或整个过程都不再体验到焦虑。此时便算终止。

    3.自我反省

    有些神经性焦虑是由于患者对某些情绪体验或欲望进行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去了,但它并没有消失,仍潜伏于无意识中,因此便产生了病症。发病时你只知道痛苦焦虑,而不知其因。因此在此种情况下,你必须进行自我反省,把潜意识中引起痛苦的事情诉说出来。必要时可以发泄,发泄后症状一般可消失。

    4.自我刺激

    焦虑性神经症患者发病后,脑中总是胡思乱想,坐立不安,百思不得其解,痛苦异常。此时,患者可采用自我刺激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如在胡思乱想时,找一本有趣的能具有吸引人的书读,或从事认真的体力劳动,忘却痛苦的事情。这样就可以防止胡思乱想再产生其他病症,同时也可增强你的适应能力。

    5.自我催眠

    焦虑症患者大多数有睡眠障碍,很难入睡或突然从梦中惊醒,此时你可以进行自我暗示催眠。如:可以数数,或用手举书本读等促使自己入睡。在自我采取以上方法的同时,还必须使用抗焦虑药。

    焦虑性神经症患者,如果能够严格遵照医嘱,并进行密切配合性的自我治疗,不长时间一定能摆脱焦虑。

    6.快速暴露法

    快速暴露法或称满灌法,是一种行为治疗技术。基本原则是鼓励患者直接接触引起恐怖的事物或情境,坚持到紧张感消失。由于病人在这种治疗过程中,直接暴露于恐怖的情境时引起的情绪反应比较强烈,仿佛不会游泳的人一下子进入深水学习游泳一样,故有“满灌法”之称。但如果正确指导、施行得法,疗效良好且显效迅速。

    治疗开始时必须决定现实的治疗目标,并取得病人的同意。第一次暴露的项目应当是病人容易做到的,以利于帮助病人建立治疗信心。治疗前要告诉病人必须努力配合,暴露于恐怖情境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舒适症状,但不会有任何危害,因此要求他不要有任何回避意向。只要在恐怖情境中坚持停留下去,焦虑感就会减轻。每次成功的暴露之后,通常应和病人进行讨论,把进步归功于病人的努力,对病人的合作表示赞扬。随着暴露成功的次数增加,病人的自信逐渐增强,对恐怖情境的应付能力也不断提高。焦虑症状也将日益减轻直至完全消退。各次治疗间期应向病人布置适当的“家庭作业”,以促进病人的自我训练,巩固已取得的疗效。

    某男,近1年来在公共汽车上出现惊恐发作,感到恶心、心跳、有濒死感。几次发作之后,他开始回避乘车,除非有其妻陪伴才敢乘车。因此,每天上班只好步行。家中无精神疾病史,婚姻满意。此例临床诊断为广场恐怖症。关于症状出现的经过,病人说:“开始是乘公共汽车时有一次出现轻度心跳、恶心,离开公共汽车后好转。此后为了避免出现这些不舒适感觉,我就不去乘公共汽车。几周以后,我觉得不可能再使自己单独上车。这样经过几个月,我觉得乘车变得越来越困难。”

    根据行为分析,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单独乘车。”决定治疗目标后,医生对病人说:“当您开始回避这些情境时,您再进入这些情境的困难似乎也日益增加。也许您以为这种不舒服感觉总是和乘车有关。此后您再也没有给自己一个机会去了解您是否能单独在车上呆下去,每当需要您单独乘车时,您都坚持要您的妻子陪伴。对您的行为治疗的要点在于要让您知道,您能够单独在公共汽车上呆下去。当然啦,刚开始时您会感到有些紧张不安,但学会对付这种紧张不安感觉也是治疗的一个部分。我们从诊治一些与您相似的病人中知道,如果病人能坚持停留在原先感到恐惧的情境中时,这种恐惧感实际上也就减小了。在您的紧张不安感觉减小之前,您可能得在车上停留2小时,但在您这样做了以后,下次乘车就容易多了。反复练习后,您会觉得每次外出变得愈来愈容易,回避乘车的事也就不会再发生了。”

    医生和病人一起走到公共汽车站,为了使最初的暴露取得成功,医生同意和他一同乘车。医生提议他坐在车子另一边的座位上,一致同意除非情况紧急他们不进行接触,但医生将始终跟随他,没有事先约定决不会将他单独留在车上。病人同意这样乘车2小时,然后两人离开公共汽车,休息时一边喝茶一边进行讨论:

    病人:“一半的时间里我感到胃部难受,我真想跳出公共汽车,但我觉得您坐在后面,我不能这样。”

    医生:“您对付焦虑不安的感觉确实做得不错。您用行动向自己表明,你能够战胜它,如果您在焦虑时能忍耐住不舒服感觉,焦虑症状实际上就迅速减轻了。如果您真的跳出公共汽车,现在您会觉得怎么样呢?”

    第2次治疗时,鼓励病人单独乘车1—2小时,虽然是单独乘车,但他能够对付,焦虑程度比前一次轻。医生对他的成功加以赞扬,并告诉他,下次重复训练将进一步得到巩固。事实确实如此,4次暴露之后病情显著好转,已不必由医生作进一步治疗。其妻也肯定了他的病情确已改善。

    此例证明,快速暴露法适用于高度合作的恐怖症病人。有明确的治疗目标。早期暴露的成功,适当时间的讨论。医生的热情鼓励和对暴露成功的赞扬,都是治疗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快速暴露法治疗时要注意控制环境因素,治疗的原理和方法要向病人及其家属讲清楚,有时需要家属配合作为一个“协同治疗者”发挥作用。否则,家属可能阻止病人暴露到恐怖情境中的训练,错误地认为这样对病人有利,结果使暴露训练效果降低。

    为了促进暴露成功,有时可采用示范法,治疗者向病人示范,做一些他怕做的动作,然后要病人跟着做。例如,动物恐怖症等常可采用示范法来促进暴露。以往用抗焦虑药或抗抑郁药无效的病例,快速暴露治疗时最好避免用药。有心脏病或严重呼吸道疾病者通常不宜用满灌法。

    三、焦虑症的辅助治疗

    焦虑症的治疗可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许多其他辅助疗法,常规方法和其他方法相结合常有效。

    1.放松治疗

    减轻焦虑症状,沉思、锻炼(特别是有氧运动)和放松休息最有效。然而其效果因人而异。例如,有躯体症状——如胃痛或多汗的患者——采用锻炼效果更佳。而有精神症状的患者则沉思或其它精神放松的方法更有效。

    2.指压治疗

    据说指压许多穴位有助于镇静机体和平静思维,可请教职业指压医师。对特殊部位进行指压的有效性取决于焦虑的潜在原因。

    3.针灸治疗

    每周进行的针刺疗法同样需针对焦虑的原因,对病人可能有益。请向具有治疗精神病患者较有经验的针刺医师请教。

    4.芳香疗法

    芳香疗法被认为对治疗焦虑很有效。可试用熏衣草油、茉莉或蓝菊,在织物上滴上1-2滴,然后吸入或将这些油放入蒸气吸入器或蒸气浴缸中。也可以涂一滴在太阳穴处。

    5.身心医学

    多种精神躯体治疗和措施可以减轻焦虑。关键在于寻找一种或两种你较喜爱的方式并坚持不懈。这些有益的思考和放松方法包括进行性肌肉放松、自然练习、放松反应、先验思考和东方锻炼方法如瑜珈、太极和气功。思考和放松锻炼应每日1次或每日2次,以取得最佳效果。

    由于焦虑多伴有呼吸变浅,因此深呼吸练习非常有益,当进行深慢呼吸时不可能产生焦虑。试用下列瑜珈呼吸方式:仰卧于一舒适地方,用鼻缓慢吸气,利用膈肌使空气吸入肺内同时使腹部隆起(将手放于脐下方以确认腹部被膈肌推起)。腹部隆起后,继续尽可能深吸气。当呼气时,作相反动作,当缓慢完全呼出气时,收缩腹部。重复上述过程数次。

    治疗性接触(不包括直接接触)。对卧床患者和伴有慢性疾病或损伤而对直接接触过分敏感的病人特别有益,除了可减轻焦虑外,治疗性接触还可以减轻疼痛。

    脑电图主物反馈,用于再训练思维方式,对那些同时有躯体和精神症状的患者有帮助。在治疗师的一系列治疗过程中,病人观看自己的脑电图的波形并逐渐学会控制波形。医师预计经过十二次练习后,病人可以在没有治疗师或临界测仪器的情况下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

    催眠疗法推荐用于特殊的恐惧症如飞行恐惧、舞台恐惧或考试和体育竞赛恐惧症。对广泛性焦虑症亦有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学习自我催眠较成年人快得多,可能是因为他们更习惯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催眠状态并不是在催眠师控制下进行的一种施巫术或邪恶的过程;相反,它是一种集中注意力的过程。所有的催眠都是自我进行催眠,催眠师仅仅是教你如何运用技巧以达到最佳效果。与生物反馈疗法合作常可加强催眠疗法的作用。

    6.家庭治疗

    每日锻炼是治疗焦虑症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果锻炼对你有效,则进行快走或参加你喜爱的运动。

    戒酒、减少或停止糖和咖啡因的摄入。

    调整消耗体能的计划,采纳最必要的锻炼项目,并尽可能避免参加你不能感到放松的活动。

    如果你存在过度通气,将气呼入一个纸袋,然后吸入纸袋内的空气。这样将增加你吸入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可以减少过度通气。从纸袋中吸气可以缓解头晕或刺痛感。

    第三节 让强迫症远离自己

    一、强迫症的定义

    您小的时候有没有亲身经历或者看到过这样的情况:走路的时候非要走在马路沿上?一边走一边要穿越每一个树空?走路的时候一路数着有多少根电线杆?出门的时候一定要自己亲自去挂上那把沉重的大锁?对于这种情况,父母往往会怎么对待呢?恐怕常常是一笑付之,不加约束,因为他们觉得那只是幼稚的孩子的一种游戏罢了!

    可是,如果是一个成年人反复出现类似上述的情况:例如反复地洗手,还要数着到底洗了几遍;反复地关门、关煤气、关窗户,明明都已经关好了,还是不放心,并且反复地检查好几遍;反复地询问别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您觉得怎么样呢?你是不是会觉得这个人只是做事太认真了?但是如果告诉您:这个人因为反复地关门上班总是迟到,反复地洗手而总是错过食堂开饭的时间,反复地问别人一个问题问到对方生气了还要问,您恐怕就不会认为他是认真了吧?!

    还有一些人,虽然您看不到他在反复做什么事,但是他却总是若有所思的样子,你跟他说话的时候,他好像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似的,如果他是您的朋友或家人,也许他就会告诉您:他总是在反复想一些事情:例如反复想自己是不是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反复回忆以前发生的一些事,总是担心自己会受到某种细菌和毒物的感染,或者一走到河边就反复产生把孩子扔到河里的想法,一站到高处就反复产生往下跳的冲动……明知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可是却控制不住。如果有这些情况,就必须要考虑是否患上了强迫症。

    强迫症是指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础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强迫观念是以刻板形成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或意向。这些思想、表象或意向对患者来说,是没有现实意义的,不必要或多余的;患者意识到这些都是他自己的思想,很想摆脱,但又无能为力,因而非常苦恼。强迫动作是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或意识动作,是患者屈从于强迫观念,为求减轻内心焦虑的结果。

    强迫症的本质:

    强迫症,是当患者把一些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当做不正常的东西而极力摆脱并产生强烈的痛苦的心理冲突。并进入恶性循环。

    简单的说:强迫症=正常的心理现象+摆脱。

    强迫症的治愈=放弃“摆脱”=接纳正常的心理现象=为所当为。

    禅宗有个故事恰好在说明这个问题:

    禅宗五祖考量弟子们的才智,就让他们各自学一首偈语。大弟子说: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勤勤常拂拭,莫使惹尘埃。五祖不以为然。后来的六祖慧能说:菩提本无树,心非明镜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深以为然,便将衣钵传给慧能。其中大弟子所要表达的含义是:心灵是神圣的,不可有丝毫的私心杂念,要时时刻刻地“斗私批修”。慧能的意思是:大脑的功能不是理想的东西,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所能想的,能感受到的都是正常的反应,有些是痛苦的,但绝不能像尘埃那样去扫掸。企图去扫的结果必然是失望以及绝望。

    大弟子的作为恰好是神经症、强迫症的产生条件。慧能的作为才是正常人或治疗强迫症的条件。

    正常人从不为睡眠做任何努力,只是处于习惯卧床而已;失眠症患者天天为睡好觉,想方法设法去陷入恶性循环。

    强迫症治疗的着眼点应放在体验上,而非说理上。即去做,去指导他做。通过做完成体验,通过体验达到领悟。体验后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神经症的治疗靠直接经验而非间接经验。

    有一位女士终日惶恐不安,她的烦恼是自己头脑中总有企图杀人的念头,害怕这种念头真的会产生杀人的联想并伴随着极端的恐惧和痛苦。此女士所患疾病叫强迫症,又称强迫性神经症。在强迫症中还有强迫性行为。比如反复洗手、反复核对检查、反复询问等。

    强迫症与一般的烦恼的区别在于:烦恼仅仅是单纯的烦恼,而强迫症则是企图消除根本不可消除的烦恼而产生更大的烦恼。也就是说强迫症是双重的烦恼。

    长期以来一致认为强迫症治疗困难,直到1966年Meyer报告2例强迫症用行为治疗取得成功,情况才开始改变,1971年Rachamn创造一种治疗方法,称为“暴露结合应答预防法”(Exposure with response prevention),成为强迫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据Foa等(1985)的资料采用这种方法治疗200多例强迫症,65~75%得到好转,随访时保持良好。

    强迫症的一般问题临床上,将强迫症分为两类,即强迫观念为主无明显强迫行为和伴有显强迫行为者。强迫观念为主者包括强迫想法,想象和冲动;强迫行为指重复出现的仪式动作。但是这种简单的分类方法并不适合心理治疗。

    二、强迫症的表现

    1.以刻板形式反复出现在患者的头脑中的想法、观念或冲动:

    (1)反复想一些无意义的事情,如反复想自己是不是说错了话、做错了事。

    (2)反复想树叶为什么是绿色的,花儿为什么是红色的等。

    (3)反复回忆以前发生的一些事。

    (4)反复担心自己会受到某种细菌和毒物的感染。

    (5)一走到河边就反复产生把孩子扔到河里的想法,一站到高处就反复产生往下跳的冲动。

    其内容也可能为暴力、猖亵、淫秽的,患者认为至少其中之一是毫无意义的,因而患者几乎总是感到很痛苦。

    2.重复和故意的行为是对上述想法、观念或冲动的反应,是为了抵制或预防不快或畏惧的情境而为的,但这些行为既不能给人以愉快,也无助于完成有意义的任务。例如:

    (1)反复检查自己做过的事是否正确。

    (2)因为反复担心自己会受到某种细菌和毒物的感染而反复洗手、洗澡、洗衣服。

    (3)因为怕自己说错了话、做错了事而反复询问他人自己说了什么。

    (4)因为一走到河边就反复产生把孩子扔到河里的想法,一站到高处就反复产生往下跳的冲动而不敢抱孩子出门。

    3.虽然这些思维并非自愿且令人反感,但患者知道它们起源于自己的内心,承认它们是属于自己的,不是别人或外界影响所强加的。

    4.承认重复行为是过度和不合理的,患者总是试图努力抵制它们,但往往不成功。

    上述表现耗费时间,能占去一天中的数小时,往往存在植物性焦虑症状,有时还伴有明显的犹豫不决和行事迟缓,因而干扰患者的社会或个人功能。

    三、如何摆脱心理强迫症

    强迫症之所以难治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1.人人都有强迫倾向

    强迫症患者心中最大的愿望可能就是希望自己的头脑里再也不要出现一丝的强迫观念了。这个想法虽然是美好的,但同时也是危险的,因为没有一丝的强迫观念是完美主义的想法,它会为你以后从强迫症的漩涡里走出来埋下一个隐患。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会遇到一些挫折、不顺和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而这时,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为此烦恼,会不断地在头脑里反复地想该怎么样处理这些事情,特别是当我们面临重大选择的时候,有可能这种反复地想会持续得更久,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反复地想就是一种强迫,所以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强迫倾向的,只是那些健康的人它们在事情解决之后,强迫也就跟着结束了。

    所以强迫症患者应该放弃不要一丝的强迫观念出现的完美主义愿望,因为你抱着它不放,生活中这些必然的强迫就会与你的强迫症结合起来加重你的症状,这也是为什么强迫症难以根除的原因,因为强迫是根本就无法彻底根除的。

    其实强迫症给我们人最大的痛苦不是强迫的观念或行为,而是伴随着这些观念和行为出现的焦虑、紧张和不安的情绪。你不访想一想,如果你的情绪是平静的,甚至是愉快的,那么即便是反复地想问题的症状依然存在,你还会有以前那么痛苦吗?所以要想治疗强迫就不要将症状视为大敌,而要接受症状,只有这样,你才不会把症状看得那么重要,症状不重要了情绪才会平静,而只有情绪平静了才会反过来使症状得到缓解和消失。

    2.强迫的泛化

    强迫症有个特点就是容易泛化,也就是说最开始我们强迫的只有一个观念,但到后来,强迫的观念越来越多,一个接着一个地强迫,它们可能是同时强迫,也可能是一个替代一个地强迫。强迫泛化的原因首先得由人格说起,一般来说患有强迫症的人都是比较内向的,同时又完美主义、敏感和固执的。而在患上强迫症后,由于症状的原因使得原先人格成分中的敏感跟加敏感,所以产生泛化。当然如果从行为的角度来说是因为形成了一种强迫的习惯。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泛化其实就是心理冲突持续得不到解决的一种表现。

    以下分析一个案例:

    李某是一个18岁的待业青年,近段时间以来,老是想着自己是否渴了或者饿了,椅子该不该坐,泡在盆里的衣服是现在洗还是过一会儿再洗,见到电灯就要反复检查开关,出了门要反复看是否上好了锁,换衣服后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扣着腰间的皮带,与人交往时,总害怕别人笑话自己……

    其父觉得有些蹊跷,就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根据他表现出来的症状及自述特征,判断他的强迫行为主要是由其心理因素引起的。按照“心病要用心药治”的原则,引导他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绝对的完美主义心态,使其逐渐矫正人格,从而增强自尊心、自信心,以克服不良的心理病症。于是心理医生对他说:“从现在起,你应该有这样的想法,‘坐椅子或沙发原来差不了多少’、‘皮带松紧时原来就是这种感觉’、‘别人都在做自己的事,不可能顾及到我’,等等。只要坚持开导自己,你就会慢慢克服掉以前的那些强迫观念。”

    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李某自我感觉良好,以往所出现的强迫行为有了极大的改善。

    李某的症状属于强迫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此类患者常表现为:要求严格完美,容易把冲突理智化,具有强烈的自制心理和自控行为。这类人在平时有不安全感,过分自我克制,过分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举止是否恰当,因此表现得特别死板、缺乏灵活性。责任感特别强,往往用十全十美的高标准要求自己,追求完美,同时又墨守成规。在处事方面,过于谨小慎微,常常由于过分认真而重视小节、忽视全局。因惧怕犯错误,遇事往往优柔寡断,难以下定决心。于是其情感总是处于焦虑、紧张、悔恨之中,很难有轻松愉快满意的片刻。不能平易近人,难以热情待人,缺乏幽默感。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它的形成与家庭教育和生活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如父母管教过严,造成孩子遇事过分拘谨,生怕做错事遭到父母惩罚,从而形成优柔寡断的性格,并慢慢形成经常性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再如一些家庭成员过于讲究卫生,也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甚至使孩子“潜移默化”成“洁癖”,产生强迫性洗手等行为。另外,幼年时期受到较强的挫折和刺激,也可能产生相应的强迫型人格。

    纠正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方法主要是施予合理的心理疗法,促使其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如对轻度的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可采用听其自然、当头棒喝法,加强意志锻炼,消除强迫行为带来的焦虑情绪反应。对于重症者,则应采用认知领悟疗法、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等。

    事实上,无论是恐怖感还是“洁癖”等怪癖,都是强迫模式的派生物,患者只有加强认识,并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才可能尽快消除忧虑,愉快坦然地面对人生。对于强迫型人格障碍中的强迫性心理症,其主要特点是思维上的穷思极虑,目前心理医生倾向于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康复方式。在药物“减压”方面,抗抑郁药对控制思维反刍很有效,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同时,要引导患者积极改变生活方式,扩大交往,增加爱好,让日常生活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这就是“行为减压”。双管齐下,康复的希望就在你的眼前。

    强迫症的病因虽然尚无明确的定论,传统上认为是一种心理疾病。所谓心理疾病,指的是一种有意识的持久的心理冲突,患者因为这种内心冲突感到痛苦并主动寻求帮助,同时,虽然可能伴有多种躯体不适感,医学检查却查不出任何器质性的疾病。

    患者的性格特点也是强迫症的一个重要因素。强迫症患者往往性格内向、谨慎、胆小,做事认真细致,追求完美、争强好胜。

    另外,新的研究认为强迫症和遗传、大脑基底节功能紊乱和大脑神经递质功能紊乱有关。因此,给患者相应的药物等,可以恢复患者脑中神经递质的平衡,可以有效使强迫症得以改善。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各种生活压力事件都有可能促使强迫症的发生或复发。例如,心理不成熟、与他人的冲突、孤独、失去亲人等不愉快的生活事件,都会使易感者发生强迫症或使强迫症加重。

    传统上认为强迫症并不多见,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强迫症日益被大众所认识,不再被认为仅是一种个人的怪癖了。最新的调查表明强迫症在精神、心理疾病中已经排名第四了!强迫症的治疗不是很容易,所以,强迫症的治疗在国内、外研究非常活跃。

    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心理疾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当然是系统的心理治疗了。据我们的实践经验,运用我们制定的有针对性的全面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90%以上的患者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疗甚至痊愈。正规、全面、全程的治疗是获得康复的关键。

    强迫症对您的生活干扰非常大,因此通过服药和优先针对症状的心理治疗技术来控制强迫症状是非常重要的。您的医生会教会您照看使用认知干扰强迫观念的思维停止技术,并请您接受放松训练(例如深呼吸、肌肉放松、积极意象等)以对抗高焦虑。后面的治疗还会布置一些专门针对您的强迫症状的作业。

    表面上看,您在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其实在做这些事情的背后,往往有深层的认知方面原因。所以,单纯处理强迫症的治疗并不是最根本的治疗方法。因此,医生会帮助您识别歪曲的自动思维和信念;探讨您的生活环境,以帮助患者确认关键的、尚未解决的冲突。当你改变了对强迫症的认识,强迫症状也就随之自然而然地消解了。

    另外,森田疗法也是治疗强迫症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森田疗法的基本理念是顺其自然、忍受痛苦、为所当为,教您在实际生活中即时可用的应对强迫的方法。

    精神分析治疗是一种深层的心理治疗方法,为什么你会对常人一遍就能解决的问题重复那么多遍?精神分析治疗认为根源在于您的童年。也就是说,由于你童年所经历的焦虑被压抑到潜意识中,所以幼年的焦虑可能以一种化了妆的形式出现在你现实的生活中,让您完全无法从表面上理解这种强迫症状到底是什么原因?治疗师会和您一起探究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种种困惑和矛盾,这些可能是导致您现在仍然处于矛盾之中的原因,进而引起强迫症状。精神分析治疗正是通过处理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困惑和矛盾,从而减少对死亡和其他令人困惑的生命问题的反复思考。使您重新感受到自由,拥抱您应有的快乐生活。

    三、强化EX/RP治疗,一个月迅速缓解强迫症

    强迫症患者的认知模式分析:

    对于强迫思维的病人来说,闯入性强迫思维会引发他的某些负性自动想法。既,闯入性的强迫思维会引发病人某些消极的、负面的、甚至是灾难性的想法。当这些难以接受的侵入性想法与病人自身的信念系统相互作用,引发负性自动想法后,就会引起病人的焦虑和痛苦。夸大的责任感和自责是强迫症病人信念系统的中心主题。强迫症病人一般都有以下5种功能失调性信念:

    1.想到什么行为,这个行为就可能会被做出来。

    如:某人在开车的过程中突然想到自己会撞到路边的行人或者树木(这就是闯入性强迫思维),他就会认为这样的事情很可能真的会发生,再联想到这件事发生的严重后果,从而产生恐惧,痛苦和焦虑;于是,他想尽方法来控制自己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但结果是他根本无法控制,这样就进一步加重了他的恐惧,痛苦和焦虑。

    2.如果不能够制止对自己或者是对他人的伤害想法,其罪过与实施伤害的元凶相等。

    如:某人头脑里经常出现家人被害或者死亡的画面(闯入性强迫意向),虽然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但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这种想法,就会认为自己的罪过与真正实施这种伤害的元凶是相等的。

    3.其他因素不会削弱自己所承担的责任。

    如:某人害怕自己把病菌带回家传染给家人,而进行反复的清洗。如果他/她本人或家人得了什么病,是由于其他因素得的病,而不是由于他/她把病菌带回家造成的。可他仍然会认为这完全是他/她的责任。

    4.如果一个闯入性想法发生了而没有被压制下去就等同于希望那样的事情发生。

    如:某人经常会想到自己和家人或某些熟人发生性关系(闯入性强迫思维),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这些想法,会认为自己真的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从而觉得自己是一个道德败坏的人,进而产生自罪自责的想法,引发自己的痛苦焦虑情绪。

    5.人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思想

    如:某人有很多强迫性思维和强迫行为,他认为这是他自己的思想所致,自己应该能够控制自己的这些想法。但,事实上之所以称为强迫就是因为自己无法控制,可病人由于无法控制自己的思想从而产生激烈的内心冲突。他不能把这种现象归因于强迫症。

    EX/RP治疗:

    EX/RP疗法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对强迫症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最初对15个强迫症个案的追踪研究发现,对其中10个强迫症患者非常有效,对其他5个强迫症患者也有相当的效果,5年后的追踪调查发现,15人中只有2人复发。对330名完整完成EX/RP治疗的病人研究发现,有86%的病人症状显著缓解。对376名完成EX/RP治疗的强迫症患者29个月的追踪调查发现,76%的病人保持了显著的疗效。

    一项调查显示,应用EX/RP疗法治疗的17名强迫症患者当中,有12人效果非常显著,4人效果比较满意,1人无效(其共病为严重的抑郁症,现已修改治疗方案,先对他的抑郁症进行认知治疗。)

    EX/RP治疗前的准备:

    1.由于绝大部分强迫症病人,病程都较长,一般都在十年以上,他们第一次主动求治的平均时间是在首次发病后的第7年。由于病程较长,他们首次发病时的情境大部分都已记不清楚,当时所恐惧的事情或想法自己也很难想起来了。现在所能观察到和患者本人能够自我觉察到的只是目前的强迫思维内容和强迫行为,而且由于强迫的转移和泛化,目前的强迫内容和最初发病时也有很大的差别,这就需要在开始实施EX/RP治疗之前,治疗师要花一定的时间,应用心理治疗的专业技术对患者的外在恐惧线索、内在恐惧线索、恐惧的后果、信念的强度、回避行为与仪式行为进行探索和评估。

    2.几乎所有的强迫症患者都有大量的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历史,有些病人也接受过类似于EX/RP的治疗。很多人对治疗已经失去了信心。这时要详细调查以前的治疗对病人产生的影响,分析以前不成功的经验以及哪些方面是有效的。要让病人知道过去不等于未来,以前治疗不成功并不意味着将来进行EX/RP也是无效的,帮助病人树立治疗的信心。

    EX/RP治疗原理:

    1.打破情境与负性情绪体验的错误连接

    使病人反复地长时间暴露于恐惧的想法和情境中,这样会给病人提供丰富的信息,打破原来的错误连接,矫正病人一直持有的负性评价,最终促进病人对先前的威胁性刺激形成习惯化。使病人体验到并相信他们所恐惧的东西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可怕,后果也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么严重。最终建立正常的行为反应模式。

    2.打破强迫行为与缓解病人痛苦的错误连接

    强迫思维让人产生痛苦,强迫动作则能减少这种痛苦。如强迫洗手和反复检查的病人,其痛苦和焦虑在实施了强迫行为之后获得缓解,结果病人认为这种强迫行为是缓解焦虑和痛苦的唯一有效的方法。从而使强迫行为得以固着和发展。治疗的目的是打破这种强迫行为与缓解病人痛苦之间的错误连接,使病人体验到并相信不实施强迫行为其痛苦和焦虑也能得到缓解。

    如果各方面条件允许的话,实施强化EX/RP治疗可以在一个月内使病人的强迫症状得到显著缓解,随后的一到两年里进行巩固治疗和防复发治疗。

    注:以下三类强迫症病人不适合马上进行EX/RP治疗

    (1)酒精依赖或者物质滥用的病人,在接受EX/RP治疗之前,最后先接受相关治疗。

    (2)有明显错觉和幻觉的病人,不适合接受EX/RP治疗。

    (3)患有严重抑郁症的病人,最好在EX/RP治疗之前,先接受针对抑郁症的治疗。(30%的强迫症病人并发患有抑郁症,这需要治疗师在实施EX/RP治疗之前作出准确的判断和评估)

    四、家庭结构式治疗

    1.要让患者及家庭在治疗的现场就发生改变。治疗师可以主动地要求患者及家属进行现场的交流,例如要求患者及家属握手、看对方、向对方发问或者拥抱,这样,患者及家属的现场改变将会更明显。可见,言语和非言语的躯体交流对治疗都非常重要,能够促进心理治疗的进程。这突破我们在传统的个别心理治疗中“只动口,不动手”的习惯性治疗模式,治疗次数也大大地减少了。经过几次治疗,绝大多数家庭都能够稍稍抛开治疗师的问题,自发进行连续的、多回合的交流和讨论,这也验证了国外对家庭治疗疗效方面的研究结论——治疗师越是退出家庭,家庭治疗的效果越好。

    2.治疗中我们一方面要着力增进患者及家属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增加了成员之间的亲密度,提高了相互表达情感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减少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及控制,使得每位成员能够更独立的生活及支配自己的行为。具体的实施要点如下:

    (1)在治疗开始的阶段,首先要将患者的强迫症状引入到与家庭有关的轨道上来,要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强迫症状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而是与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应对方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2)对于年龄比较小的患者,尤其是在还没有完全独立生活及工作的年龄就起病的患者,患者的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往往是患者起病的原因之一。此时,患者及家属更易倾向于把患者的强迫症状解释为既往家庭环境不良及父母教养方式不当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家庭治疗应该朝向宣泄既往的痛苦,指导患者及家属为以前的所作所为相互表示道歉的方向,然后再促进患者和家属相互的理解,最后再探讨未来如何改变的问题,切不可不顾既往,仅单纯要求患者及家属从现在开始改变。

    (3)对于已经能够独立生活,或者是已经结婚后才起病的患者,虽然有些患者容易受到传统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把症状归咎于幼年的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及家庭环境不良,但是在家庭治疗中过分的注重既往,并不利于解决患者目前的问题,这恐怕是因为患者在起病时,其实已经度过了最容易受父母及原来的家庭环境影响的阶段,问题往往发生在起病前后的那一段时间里。所以治疗方向应该朝向自己独立工作以及婚后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上,可以让他的爱人和孩子多从他们的角度谈论患者强迫症状存在的意义,例如由于存在强迫症状就不用做家务了,或者不用继续工作挣钱养家了等。

    (4)对于孩子已经长大离家,在空巢期起病的患者,要注意孩子离家后患者的孤单心情,以及患者和丈夫是否无法适应空巢生活的问题。可以多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谈论患者是否因为存在强迫症状,就能够将孩子拉回到身边来,或者以强迫症状来填补空巢后的空白等。

    (5)对于病程太长,强迫症状已经变成患者人格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者,治疗不应着重于改善症状,而是应该着重于让患者接受自己的症状,并着力于减少家庭其他成员因患者的强迫症状所感到的痛苦。因为这种病人一旦被治疗者治愈,就会陷入完全的自我否定,甚至会出现放弃生命的想法及行为。

    3.在治疗中,要根据家庭不同的生命周期(家庭从产生到消亡所要经历的不同阶段),协助家庭度过这种阶段性的困难,发展家庭成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应对困难的承受能力以及战胜困难的信心。

    五、药物治疗

    研究发现至少60%的病人服用药物后有反应。但是平均看来,所取得的治疗效果最多达到中等水平。而且,强迫症状的改善需要药物维持。在一个严格控制的双盲研究中,停止药物后,90%的病人易复发。

    六、其他

    除了药物治疗之外,行为治疗也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主要是透过系统减敏法、中断思考法、洪水法与逆向制约法,教导患者如何去打断强迫性思想、抑制强迫性行为的产生。证据显示行为疗法的效果不比药物治疗差,而且,一旦治疗成功,复发的机率也比药物治疗低,显示制约学习与条件反射与强迫症的关联。

    第四节 让自己不再抑郁

    一、抑郁症的症状

    根据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2001年制定的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第三版(CCMD3),当一个人在一定环境因素影响或无任何原因地出现以下症状,持续2周以上不能自行缓解,影响到个人的社会功能如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就应当考虑是否患了抑郁症。抑郁症的常见症状如下:

    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减退。

    以上9项症状中存在4项即可作出诊断。

    二、抑郁症的社会负担

    当前世界十大疾病中,抑郁症名列第五位,其患病率已经超过了人们认为很常见的咽颊炎和冠心病。而且预计到2020年将跃升到第二位,约13%~20%的人一生中曾有过一次抑郁体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在全世界范围内,有三亿四千万抑郁症患者,每年有一千万到两千万人有自杀企图,而有自杀行为者中大约70%患有抑郁症。

    抑郁症在女性中的患病率为男性的2倍,青春期、绝经期、产后都是妇女抑郁症的高危时期。儿童期不良的成长环境,心理社会环境,特别是不愉快的生活事件或长期心理冲突对发病都有一定影响,各种躯体疾病也容易伴发抑郁症状。

    抑郁症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巨大,给家庭也造成沉重的经济和精神心理负担。在世界前十种致残或使人失去劳动能力的主要疾病中五种是精神疾病,其中抑郁症名列第一。重症抑郁可高度致残,即便是单纯的抑郁症状导致的残废也比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严重。试想一个人处于这样绝望、痛不欲生的心境中,生活质量受到的损害和家人所承受的负担之重怎么估计都不算过分。

    三、抑郁症常常被忽视

    这样一种高患病率、高致残率的疾病,我们对它是否有充分认识呢?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在15个国家或地区调查发现,到综合医院内科就诊病人平均被识别率为55.6%,我国上海的识别率仅为21%,其中能够得到治疗的仅为10%。而得了抑郁症能够主动就诊或在家人、朋友、同事的帮助下就诊的患者更少。这说明,公众和医务人员对抑郁症的认识普遍不足。抑郁症患者就诊率低的原因之一是社会上广泛存在对精神疾病的歧视以及病人的自卑感。人们常常把抑郁症看作是性格的弱点、意志薄弱的表现,或是过多地强调抑郁症是精神压力或精神刺激的结果,片面地以为解决了现实问题,抑郁症就自然消失了,无需寻医问药;又由于抑郁症常常合并各种身体上的不适感,被疑为得了各种躯体疾病,作了多种实验检查而发现不了什么异常,得不到适当治疗。

    四、抑郁症的病理基础

    抑郁症虽然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但它是一种有明确生物学基础的疾病。目前研究提示它主要由体质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家系研究、双生子、寄养子研究都提示,个体的遗传素质对抑郁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其遗传方式可能是多基因遗传。抑郁症的主要病理改变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突出表现为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特别是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功能减低;其次可以出现神经内分泌异常,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亢进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不足。神经影像学测量可发现抑郁症患者脑颞叶皮层特别是海马部位密度下降,神经元的树突减少和神经元坏死。

    抑郁症首次发作的自然病程大约为6~24个月,不经治疗即使缓解,复发的危险性也高达50%,两次发作病人的复发率达70%,三次发作的复发率达90%。长期追踪研究发现抑郁症未经充分治疗病程呈慢性化倾向,长久不愈的抑郁症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不可逆的损害,认知功能出现明显的缺损,治疗更加困难,完全恢复的可能性更小,也就是造成了所谓的残疾。

    五、抑郁症的治疗

    抑郁症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大多数治疗方法多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整合起作用,其中包括抗抑郁药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

    1.抗抑郁药治疗:是目前治疗抑郁症最主要的方式,也是比较便捷易行的方式。抗抑郁药虽然种类繁多,作用机制不尽相同,但每一种药物大约只对三分之二的患者有效,总还是有一部分患者是无效的。抗抑郁药的起效时间通常在2~4周,因此选择一种药物治疗后至少使用4周以上再判定无效,试着换用作用机制不同的另一种药又有可能有效。两种以上作用机制的药物治疗仍然无效的抑郁症称为难治性抑郁症,这样的病人可以试着合并药物治疗,包括两种抗抑郁药合用、抗抑郁药与情感稳定剂合用、抗抑郁药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合用。抑郁症是容易反复和复发的病,一个有效的药物治疗在三个月后通常已经达到症状消失,社会功能恢复,即临床痊愈了。但是此时停药,许多患者症状可以反复,达到临床痊愈的首发抑郁症患者应当继续巩固期治疗4~9个月,而复发的患者还应当进行维持期治疗1年以上。

    2.物理治疗:各种原因不适合服用抗抑郁药或疗效不佳的患者可以接受一些物理治疗,如电针治疗,针刺选择印堂、百汇穴,以类似脑电α波频率的低压电流刺激局部穴位,临床对照研究证实电针治疗对抑郁症患者与抗抑郁药的疗效类似。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也是近十年来在国外使用较多的物理治疗,它是给放置于颅骨外的线圈通电后产生垂直磁场透入颅骨达到大脑皮层,调整皮层的功能,对于抑郁症也有肯定的疗效。对于症状特别严重的难治性患者,尤其是有严重自杀观念和有过自杀行为的患者还可以接受电休克治疗。目前较多使用的电休克治疗是经过改良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使用麻醉和肌肉松弛剂安全性高,治疗过程没什么痛苦,而且疗效相当肯定。

    3.心理治疗:也能对抑郁症患者有一定帮助,已有研究资料显示心理治疗合并抗抑郁药治疗能够提高抗抑郁药的疗效。

    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素质上的缺陷,病程有反复发作和转为慢性迁延性的可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防止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足量足疗程的治疗可以减少疾病复发。

    了解了抑郁症的基本知识,识别它并不太困难。关键是病人和家人能够消除自卑心理,主动求医,社会成员能够抛弃歧视态度,热情帮助和关怀抑郁症患者,医务人员更多地熟悉抑郁症的表现,能够让病人从一开始就得到明确诊断、及时治疗以及足剂量足疗程的抗抑郁治疗。这样,绝大多数抑郁症病人是完全可以走出抑郁困境,重新享受正常人的生活,作一个社会功能健全的人。

    六、摆脱“心境抑郁”

    吃药治疗“心境抑郁”并不是最好的、唯一的办法,“心境抑郁”主要是由心情决定的,心病还得心药医,解铃还需系铃人。关注世界,更要关注自己的心理世界。当你明白“心境抑郁”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但愿你能挣脱“心境抑郁”的罗网,做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生存与竞争的压力、失意与失落的苦涩、寻求就业之路、寻找事业的的发展、寻觅爱情的归宿、繁重的学业和紧张的高考……21世纪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了,人们大脑的神经绷紧了,头顶被笼罩上了一片难以挥去的阴影——抑郁症。

    当人的情绪处于焦虑或抑郁状态时,人的思维往往缺乏逻辑性,出现消极情绪或行为异常。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错误,大体有8种表现。

    1.走极端。这种现象表现为走极端,非此即彼,不是白就是黑。这种人一旦遇挫折便有彻底失败的感觉,觉得自己没有任何价值,失去自信。

    2.公式化。认为事情只要发生一次,就会不断重现。遇到困难与不幸,即认为困难、不幸会不断地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

    3.变色镜。有的人遇事总想消极的一面,就像戴了一副变色镜看问题,滤掉了所有的光明,整个世界看起来黯淡无光。

    4.疑心病。有些人无事生非,终日担心自己将大病临头,遇事往往自我断论,主观猜疑,杞人忧天。

    5.失锐气。这是一种人为的情绪失调,把别人的真心赞美当作阿谀奉承,对正常的人际关系想入非非,毫无根据地自怨自艾或愤世嫉俗,导致本来松弛的情绪变得紧张。

    6.谬推断。有的人把一般性过失、欠缺、挫折和困难看得过于严重,似乎做了不可逆转的错事,总是过分夸大自己的不足和过低估计自身的长处。

    7.消极化。有的人把自己的不良感觉当成事实的证据,如:“我有负罪感,那么我一定是干了什么坏事。”“我觉得力不从心,那么我一定是‘低能儿’。”尤其是情绪低沉时,这种感觉推理特别活跃。

    8.自卑心。有的人总是主动承担别人的责任,并且妄下结论,认为一切坏的结果都是自己的过失和无能所致。此种变形的自卑、内疚心理,来源于人格的变形和过分的责任感及义务感。

    以上的错误认知,导致了许多人陷入抑郁困境而不能自拔。抑郁症在西方社会被称为“精神上的流行性感冒”,其传播范围之广,受其影响之容易,可以从“流感”二字看得出来。如戴安娜王妃之死,使众多英国人染上了“抑郁症”。在东方社会,抑郁症也并不少见,尤其是中国人,性格内向,往往不愿暴露真实思想,宁愿被抑郁情绪折磨,却不愿向精神病专家进行心理咨询。如此发展下去,可由抑郁情绪跨入抑郁症患者的行列,有的人甚至以自杀了结。

    吃药治疗“心境抑郁”并不是最好的、惟一的办法,“心境抑郁”主要是由心情决定的,心病还得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

    首先,自己要调整心态,要正确地认识人是不能脱离客观环境而生存的。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不退缩、不幻想、不逃避,把自己心灵深处的苦恼跟朋友、亲人说出来,不要憋在心里钻牛角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去看心理咨询师。另外,社会的理解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研究发现,社会的支持可缓冲心理压力,从而起到预防或减轻抑郁。对“心境抑郁”的人,不要随意使用“变态”、“精神不正常”、“神经有病”等刺激词语,要多给予他们理解和帮助。

    据美国心理学家研究,不同的人进入不同的抑郁状态,只要遵照以下14项规则,抑郁的症状便会很快消失。其中包括:

    1.必须遵守生活秩序,与人约会要准时到达,饮食休闲要按部就班;从稳定规律的生活中领会自身的情趣。

    2.留意自己的外观,身体要保持清洁卫生,不得身穿邋遢的衣服,房间院落也要随时打扫干净。

    3.即使在抑郁状态下,也决不放弃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4.不得强压怒气,对人对事要宽宏大度。

    5.主动吸收新知识,依照“活到老学到老”的格言,尽可能去接受新的知识。

    6.建立挑战意识,学会主动解决矛盾,并相信自己会成功。

    7.即使是小事,也要采取合乎情理的行动。即使你心情烦闷,仍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让自己合乎生活情理。

    8.对待他人的态度要因人而异。具有抑郁心态的人,对外界每个人的反应态度几乎相同,这是不对的,如果你也有这种倾向,应尽快纠正。

    9.拓宽自己的情趣范围。

    10.不要将自己的生活与他人的生活进行比较。

    11.最好将日常生活中的美好的经历记录下来。

    12.不要掩饰自己的失败。

    13.尝试以前没有做过的事,积极地开辟新的生活园地,使生活更充实。

    14.与精力旺盛又充满希望的人交往。

    关注世界,更要关注自己的心理世界。当你明白“心境抑郁”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但愿你能挣脱“心境抑郁”的罗网,做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