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们打残了日本:白江口海战全纪录-附录二势均力敌——明朝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592年,日本在英雄人物丰臣秀吉的运筹下基本完成了统一。丰臣秀吉向远处望去,看到了朝鲜半岛,当然,看到朝鲜半岛不是他的最终目标,他的最终目标是庞然大物般的中国。

    在人类历史上,丰臣秀吉是个雄才大略的人物,他没有任何凭依,全靠自己之力把四分五裂、软弱无力的日本岛上的诸国糅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强大的岛国。不过,和许多日本人一样,丰臣秀吉的脑袋里始终绷着一根弦。由于日本是岛国,地震、火山爆发和多年以后必将沉入海底的担忧,每个日本人头脑里都有这根弦,这根弦就是“陆地政策”。

    所谓“陆地政策”,指的是将占据中国大陆作为拓展生存空间的手段,而欲占据中国,必须先占据朝鲜半岛。丰臣秀吉是第一个把这种政策付诸实践的人,1592年阴历四月,经过缜密的考察后,丰臣秀吉吹响了向朝鲜半岛进攻的号角。

    丰臣秀吉主要考察了朝鲜和明王朝的政治现状,朝鲜重文轻武、党争不断,明朝表面上看一团和气,但国防能力已是江河日下。但丰臣秀吉只考察了敌人的缺点,却没有检讨自己的缺点。日本当时有国防军30万人,但是日本没有近代化的海军,而且军队以步兵为主,如果真的进入中国本土,他遇到中国的骑兵该怎么办,还有就是粮草消耗的问题。

    我们不得而知,丰臣秀吉为什么没有考虑这些问题,也许只有一个可能,他发动对朝鲜的战争只是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丰臣秀吉的作战计划不可能密不透风,实际上就在1591年,中国明王朝皇帝朱翊钧(明神宗)已经得到日本想要进攻中国的情报。

    朱翊钧当时笑了个半死,几乎直不起腰来。不过,笑归笑,他对日本的这一计划还是很重视,所以命令沿海一带加紧防守,但这一年,丰臣秀吉还没有准备好,所以并没有来。而且,这份情报是个伪情报,丰臣秀吉不可能从海上进攻,因为成本太高,风险太大。

    1592年年初,丰臣秀吉调动十五万人,分为九个军团,丰臣秀吉二十岁的养子宇喜多秀家(丰臣秀次)担任总司令,主力军团第一、二军团的指挥官分别是丰臣秀吉麾下名将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

    1592年阴历四月,日军对朝鲜发动了突袭。朝鲜当时根本无力抵御日本的进攻,它的内部已乱成了一锅粥。朝鲜的党争极为精彩,先是西人党和东人党互斗,继西人党被斗倒后,东人党又分裂为走强硬路线的北人党和走稳健路线的南人党,丰臣秀吉在日本运筹帷幄时,北人党和南人党正在如火如荼的争斗。党争导致了政治的慵懒,政治的慵懒导致军队的孱弱。当时朝鲜的军队号称有十万人,但因为缺员,真正能打仗的只有不到五万人,这五万人也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在日军看来,这是绝佳的对手,所以大军从釜山强行登陆攻下釜山后,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有效的抵抗,就接连攻下朝鲜军事重镇多大浦镇和东莱城,随后,第一军团小西行长从西边路线,第二军团加藤清正从东边路线,同时向汉城推进。

    朝鲜国王急忙从咸镜道调集一直和女真人作战的精锐骑兵南下阻击日军,这是一支在血腥中成长起来的骑兵,取敌人首级如探囊取物,但可惜,他们遇到了高科技——日本的铁炮。铁炮射出的炮弹在战马中间开花,让战马魂飞魄散,这支骑兵在忠州全军覆没。忠州一失,朝鲜王京再无屏藩,它将直接面对日军的攻击。

    忠州陷落是四月二十八日的事,传入朝鲜王京(今韩国首尔)时,朝鲜国王宣祖跳了起来,立即北撤平壤。他在北撤的时候,日军继续北上,五月三日,日军两个主力军团在朝鲜王京城里会师。我们可以看到日军的战力,从攻入釜山到京城陷落,为期不多二十天,朝鲜已失掉了一半的土地。

    五月十六日,丰臣秀吉得到军队占领朝鲜王京的捷报,心花怒放,认为攻灭中国的计划已经成功。两天后,他做了三件事:第一件是,厚赏小西行长、加藤清正,并指示速遣使劝诱朝鲜宣祖投降,以弱化进攻大明时的阻力。第二件是,命令小西行长迅速探明通往明朝的道路、里程及详细地图,他要亲征。第三件事,连夜制定了征服朝鲜及明朝的计划二十五条,仅引几条来看看其使人发笑的狂妄的野心:

    1、(指示丰臣秀次)高丽都城已于(五月)三日攻克,那么,近期内需迅速渡海,此次如能如狂风扫落叶般席卷大明,当以大唐(明)关白之职授汝。

    2、是不是应该准备奉圣驾于大唐(明)之京城?那么就后年行幸吧,届时将以京城附近十国,作为圣上(天皇)之领地。诸公卿之俸禄亦将增加,其中下位者将增加十倍,上位者将视其人物地位而增。

    3、任汝(指丰臣秀次)为大唐(明)关白,以京城百国之地封汝。日本关白一职,将视大和中纳言与备前丞相二人情况,择任之。

    如果这封信让明神宗看到,明神宗肯定会笑死。从这一点来看,丰臣秀吉是个不折不扣的浅碟子。他被自己的军队如此神速的占领朝鲜京城的胜利冲晕了头脑,不仅把朝鲜看作他治下的领地,甚至把连影儿还没有摸到的明朝也放在他的统治之下了。他居然看着中国地图,手忙脚乱的在那里任命统治明朝的官员,还授给功臣封地,并把日本天皇安置在明朝北京,而自己则坐镇宁波。

    其实这个时候,根本不用明王朝出手,朝鲜就能让他马上清醒过来。

    朝鲜的陆军虽然是酒囊饭袋,但海军却不可小觑。受中国的影响,朝鲜在数百年前就已经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海军。朝鲜海军以体积较大的板屋船为主,装配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佛朗机火炮,还有外表有刺能喷烟的“龟甲船”。龟甲船船身的防护板由硬木制成,形似龟壳,故叫龟甲船。船身长34米,宽4米多,甲板之上有厚木制成的外壳装着许多尖锐的铁锥和尖刀,使敌人不易攀登。船头呈龙头形,内有两个或四个大炮眼,头尾都装有大型铁锥,可用来撞击敌船。

    前面我们说过,日军根本就没有有分量的海军,虽然唐朝时,日本在白江口惨败于唐军,但他们并没有吸取教训,组建海军。到了中国明王朝时期,日本的海军就是运输队,虽然有战舰,但体积微小,日军的作战主力舰船为安宅船,分为箭船和炮船两种。炮船一般配有四十门大筒(日式火炮),另外可以配备一定数量的火绳枪。日本主力战船安宅船的火力比龟甲船弱,而且没有防护铁甲,船只的航速也远远落后于朝鲜海军的船只。由此可以看到,日本海军和朝鲜海军的较量,就是一个三岁孩子和成年人的互殴,落于下风在所难免。

    1592年阴历五月七日,朝鲜民族英雄、全罗道左水军节度使李舜臣、庆尚道右水军使元均、全罗道右水军使李亿祺的联合舰队陆续发动了玉浦港、赤珍浦、泗川港、唐浦港、唐项浦港之战,共击沉、焚毁日军运输舰、战舰一百余艘,日军运过来的粮食、物资根本没有和日军作战部队见面就全部喂了鱼。一个星期后,日军为报复海军失败之仇,发起了临津江会战。朝鲜陆军再度彰显了他们的低能,日军迅速击败了他们,六月十六日,开城、平壤相继陷落,朝鲜国王随即溃逃到义州。

    至此,朝鲜的三都(京城、开城、平壤),在日军入侵不到二个月的时间,全部沦陷。

    朝鲜部队的无能固然是日本进展神速的一个原因,但日本军队本身也有傲人的原因。第一,日军和朝鲜陆军较量时,往往以偷袭、强攻等闪电式战术打得朝鲜军猝不及防。第二,日军与朝鲜陆军相遇时总是打歼灭战,而非击溃战,这样可以起到彻底歼灭朝鲜正规军的作用,也能达到迅速瓦解朝鲜军队斗志的目的。第三,日军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火绳枪,射程在八十到一百米左右。战阵时,采用三排轮射方式,排与排的射击间隔很短,这样,临阵时就会给对手带来很大的杀伤力。相对于以冷兵器为装备的朝鲜陆军而言,日军的优势再明显不过了。

    当丰臣秀吉听到日军进展神速的消息后,高兴得手舞足蹈,穿起战袍,就要奔赴朝鲜前线。但他还没有启程,就传来了朝鲜境内民间武力抗日的消息,同时又传来海军主力被李舜臣消灭的消息。丰臣秀吉只好又坐回了椅子上。

    形势对日本并不妙,各地民间武力的崛起和游击战,还有制海权丧失后的日军运送物资的困难,使得朝鲜陆军的抵抗也越来越强,侵朝日军在一段时间内只能保证平壤、开城、汉城、忠州、釜山一线的安全。冬天马上就来了,日本人只好龟缩在新筑的城堡里,不敢出门。朝鲜的空气僵硬起来,甚至有人在空气中闻到了明王朝军队的气息。

    实际上,早在五月份,朝鲜就把日本入侵的边报报到了明王朝。朱翊钧(明神宗)让臣子们议论,所有人都要求出兵拯救朝鲜。很多人都意识到,日本侵略朝鲜的最终目的是想进攻中国。但当时,主力军队正在西北平叛,无暇顾及。朱翊钧思考了许久,决定先派小部队进入朝鲜,一是了解情况;二是保护正在义州魂不附体的朝鲜国王。

    被派到朝鲜的是辽东副总兵祖承训,兵力三千人。祖承训素称辽东勇将,但对侵朝日军状况和武器特点不加以了解,也未做任何研究,他自大的将曾骚扰中国的倭寇的战斗力视作日军正规军的战斗力。据说,他一到朝鲜就问当地人:平壤日军尚在否?人回答:尚在。他居然举杯仰天祝之曰:贼尤在,必天使我成大功也。

    结果可想而知,这位鲁莽的将军在平壤城内中了日军埋伏,除他自己和寥寥数人逃出来之外,其他人包括明军数位中级将领全部战死。

    朱翊钧在得到祖承训全军覆没的消息后,并没有龙颜大怒,他认为现在就是大怒,也抽调不出主力部队去朝鲜,所以,他决定采用外交战术拖延时间,等待西北战事完毕,再全力援助朝鲜。

    担当此重任的是兵部尚书石星推荐的人,名叫沈惟敬。此人本是个商人,而且主要生意都是和日本人做的,所以特别不希望两国开战,他和石星交情不浅,又懂日文,所以,成了不二人选。

    1592年阴历九月,沈惟敬抵达朝鲜,没有休息,就直奔平壤,和驻扎在那里的日本第一军团指挥官小西行长谈判。小西行长虽然不是商人,但却是商人出身,对打仗这玩意并不热衷,他喜欢赚钱,想要赚钱,和平环境是少不了的。所以两人一谈之下,就相见恨晚。最后,小西行长提出两个条件,第一,大明同意开放贸易;第二,日本方面将大同江以西归还朝鲜。沈惟敬对小西行长如此荒诞的条件大吃一惊,不过可能是商人思维,希望和平,所以就认为第一个条件是理所应当的,反正,他居然以大明使节的身份答应了下来。

    十月,沈惟敬乐颠颠的从朝鲜回到中国,正想和石星谈日本人的条件时,中国西北战事已结束,中国出兵朝鲜的计划可以付诸实践了。

    朱翊钧在挑选总指挥时,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当时最具威望的将军李如松,而对于参谋总长,朱翊钧任命了请战愿望最强烈的兵部侍郎宋应昌。

    1592年阴历十二月二十六日,明王朝援朝军开始渡过冰封的鸭绿江,援朝军共计为四万三千人,组成如下:辽东精骑一万人;宣府精骑八千人;大同精骑八千人;江浙步兵三千人;蓟镇精锐步兵五千人;保定精锐步兵五千人;后续部队为四川副总兵刘铤率领的川军五千人(这五千人后来进入朝鲜时,第一次朝鲜战争已经结束,所以,宋应昌和李如松带到朝鲜的军队实际上只是三万八千人)。

    表面上看,援朝军的最高长官是宋应昌,实际上应该是李如松。因为宋应昌是个不折不扣的饭桶。早年在山东当巡抚时,有倭寇沿海侵犯,他却找人收购鸡蛋。手下人对此不解,他昂首挺胸解释说,等倭寇船只离岸不远时,我们把鸡蛋扔到船上,鸡蛋一碎,他们肯定站立不稳,束手擒来。

    所以,第一次朝鲜战争中,根本就没有宋应昌什么事,他这样的人也办不出什么事,只是李如松一个人的精彩表演。

    援朝军在义州安抚了朝鲜国王后,第三天(二十八日)就从义州南下,直奔平壤。1593年阴历正月初六,明军和一部分还未被打残的朝鲜军联合抵达平壤城下,并完成包围。正月初八凌晨,李如松制定了作战计划,计划分五路,一路攻平壤北门外的牡丹峰,二路攻西城门,三路攻西北七星门,四路攻西南的芦门,五路攻东南的含毯门。

    平壤城北门外的牡丹峰地势凶险,居高临下,和下面的平壤城是互为犄角之势,一旦援朝军进攻平壤城,牡丹峰上的守军可以下山攻击,所以为了避免腹背受敌,援朝军必须要拔掉牡丹峰。日军自然也看到了牡丹峰地势的重要,所以在这里驻守了二千精锐。负责攻打牡丹峰的是大将吴惟忠,其所率领的三千浙兵是抗倭名将戚继光一手训练出来的精锐,这支部队善长山地作战,特别是和日军短兵相接。

    吴惟忠的部队的确未负众望,很快就攻下了牡丹峰,其他四路也顺利攻入平壤城。在攻城中,明军带来的火炮发挥了作用,佛朗机、虎蹲炮、灭虏炮一起向平壤城头轰击,在猛烈的炮火压制下,城上的日军只能低头躲避,不敢抬头还击。

    但进入平壤城内,攻击速度慢了下来。日军占领平壤后,修建了无数碉堡,这些碉堡都位于高处。小的碉堡好说,只要用火炮车或者是震天雷扔进去就可以摧毁,但许多大的堡垒坚固无比,里面火力猛烈,援朝军每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不过,这难不倒李如松,他让人抱来木材堆积在堡垒外围燃烧,平壤城内的大火烧了整整一夜,第二天天明,城内到处都是日军烧焦的尸体,无数堡垒内的日军被烟熏成了腊肉。

    平壤城内的日军虽然遭受重创,但日本最高指挥官小西行长仍然完好,主力部队七千人也完好。他龟缩在平壤城内的最大的堡垒练光亭内顽强抵抗。李如松见伤亡太重,就给小西行长写了一封信,大意是你如果想离开平壤,我可以让你活着离开。

    小西行长就给李如松回了封信,说,你们大明是礼仪之邦,说话可要算话,我们从东门出去,不要追赶。李如松让人告诉小西行长,我们绝对不会追赶你。

    一会儿功夫,几名日军走出堡垒,发现没有敌人,就站直了腰,接着,陆陆续续出来了日本兵,他们为能逃脱升天而拥抱而泣。小西行长迅速带着日军从东门仓皇撤离,到达冰封的大同江的时候深夜来临,李如松下令趁日军渡江的时候猛烈炮轰江面,大块的冰层开始断裂,无数的日军掉入江中,顿时被江水吞没,命大的日军好不容易爬上对岸,又遭到了朝鲜军队的截杀。

    这就是中日之间在朝鲜战场上的第一次较量,日军阵亡一万人,其中烧死者就达六千人,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最终抵达汉城有一万八千人,可逃到大同江对岸时只剩下二千人,明军阵亡人数也不少,足有两千人。

    正月十二日,小西行长兵败平壤的消息传到了京城,侵朝总司令宇喜多秀家急忙召开作战会议,有人建议在开城跟明军决战,宇喜多秀家则认为应该在汉城跟明军进行决战,因为汉城是侵朝日军的大本营,一旦失败,易于撤退。但是如果把决战战场选在汉城,那就必须把主力调到临津江以北,粮草问题可就是大问题了,而且后方还会被朝鲜义军骚扰攻占,这样一来就是腹背受敌。更为关键的是,宇喜多秀家认为,李如松也不可能和他们决战,因为李如松的人太少了。

    李如松虽然不想和日军决战,但南进速度却异常迅猛,1593年正月十八日,李如松收复开城,二十五日,推进到坡州。在坡州军事会议上,李如松左右为难,有人认为应该马不停蹄的追击日军,而有人则认为,如果追击势必追到汉城,日军主力全在那里,他们人多,我们人少,应该谨慎。李如松最终拿出了个不是主意的主意:命令辽东副总兵查大受带领副总兵祖承训、参将李宁引三千精锐骑兵到王京附近探听日军消息,并千叮咛万嘱咐查大受,绝不许和日军交火。

    但战争却是两方面的事,不是你想怎样就能怎样的。1593年正月二十六日早上,查大受的部队吃完早饭,继续向汉城进发,日本方面得到消息后也派出一支两万人的步兵出了汉城,迎击查大受。二十六日中午,日本先头部队五百人在砺石岭和查大受的部队迎头相撞,双方立刻展开激战,结果,日军五百人全部被歼。

    查大受信心爆满,一面把战况派人报告给李如松,一面带人急行军,决定一举歼灭日军出来的主力。李如松得到报告后,心绪不宁,他好像预感到查大受要出事,所以就领着一千骑兵快马加鞭去追赶查大受。

    查大受向来是雷厉风行的人物,所以李如松没有追上。当查大受和祖承训的队伍行进到距离汉城三十里的碧蹄馆时,不幸发生了。

    查大受的三千人遭到了日本方面一万军队的包围,由于大家见面时已经是近距离接触,所以明军的火炮和日军的火绳枪具备相等的威力,大家乱哄哄的互相射击,惨叫声、枪弹的爆炸声、战马的嘶鸣声混合在一起。直到傍晚,查大受和祖承训顶住了日军的围攻,李如松领着他的一千骑兵赶来,一抵达,就进入战场。日军打的很辛苦,明军打的很狼狈。战斗进行到最激烈程度时,有一行动迅速的金甲日军将领拍马直取李如松,李如松力战不支,副将李有升上前护主,被那位金甲将领打下马来,一拥而上的日军士兵将其砍作数段。紧要关头金甲倭将被李如松的兄弟李如梅一箭射于马下,李如松这才逃脱升天。

    最后,明军左路军指挥杨元率几百名援兵杀到,出其不意的从战场北面撕开一个口子,李如松等人迅速和杨元一起从北面突出重围,依靠骑兵的速度,才甩掉了追赶的日军。

    碧蹄馆一役,明军伤亡三千多人,也就是说,查大受带去的骑兵主力全部殉国,虽然日军阵亡七千人,要远多于明军,但在李如松看来,这就是一次失败。

    碧蹄馆之战后不久,李如松出奇兵点燃了日军在龙山的粮仓。如此一来,汉城的十几万日军顿时陷入困境。但李如松也不能再集中力量对汉城发动总攻,明朝皇帝朱翊钧得知朝鲜战况后,要兵部侍郎宋应昌和日本议和。

    宋应昌抓耳挠腮,想到了沈惟敬,认为此人是不二人选。于是,沈惟敬第二次以明朝谈判大使的身份来到汉城和小西行长谈了起来。二人先是互诉了衷肠,然后又谈了谈生意上的心得,1593年阴历三月十五日,沈惟敬与小西行长达成了四点协议:第一、明朝派使节去名护屋会见丰臣秀吉。第二、明军撤出朝鲜。第三、日军从汉城撤军。第四、日本应交还之前俘虏的朝鲜二王子及其官吏。

    小西行长当即同意。四月十八日,日军全部撤离汉城。李如松第二天接收汉城,至此,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还被日军占领外,朝鲜其余各地全部光复。

    1593年阴历五月八日,沈惟敬使团到达名护屋,和丰臣秀吉见了面。丰臣秀吉要小西行长告诉沈惟敬,大明想要和日本保持永久和平,必须答应如下七个条件:

    1、把明朝的公主嫁给日本天皇;

    2、发展勘合贸易;

    3、明日两国武官永誓盟好;

    4、京城及四道归还朝鲜,另外四道割让于日本;

    5、朝鲜送一王子至日作为人质;

    6、交还所俘虏的朝鲜国二王子及其他朝鲜官吏;

    7、朝鲜大臣永誓不叛日本。

    稍对东亚历史有所了解的人就知道,这七项条件是丰臣秀吉在自作多情。古代东方只奉行以中国皇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日本的天皇连根葱都算不上,况且,朱明王朝的公主只嫁平民,从不嫁外藩。

    和沈惟敬同行的政府官员谢用锌、徐一贯听了沈惟敬的翻译后,大摇其头,但沈惟敬却说,这些条件不是咱们可以决定的,还是让日本派使者到北京去跟大家伙们谈吧。于是,丰臣秀吉派了谈判代表内藤如安与明朝使团一道来了北京。

    内藤如安到北京后就被兵部尚书石星约见。石星两眼看天,口气生冷地说:“你们提的几点要求都是扯淡,若想和谈,尔国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你们在朝鲜驻扎的五千兵马必须限期撤出朝鲜(在李如松的严厉斥责下,丰臣秀吉撤走了在朝鲜的主力,1594年阴历四月份,日军只留下五千军队驻扎在釜山),你们的军队不允许在对马岛驻扎;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王,不许入贡;三,你国必须立誓,永不侵犯朝鲜。”

    内藤如安听了这番话,冷汗直冒,特别是看到石星那副倨傲的态度,他那时才知道什么是天朝上国,什么才是天下共主。不知道是他被吓破胆了,还是沈惟敬的斡旋发生了作用,几天后,他居然魂不守舍地答应了这三点要求。

    1596年阴历八月末,明朝使者李宗诚、杨方亨带着印信、诏书、袍服前往日本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王。

    九月三日,丰臣秀吉接见了李宗诚、杨方亨,并且穿戴上了明朝赏赐给他的亲王衣冠。丰臣秀吉穿上华美的衣冠后原地秀了一圈,众人齐声叫好,但实际上,丰臣秀吉身材瘦小,衣服宽大,很有点沐猴而冠的意思。

    接着,就是让懂汉语的人为其用日语宣读明朝的册封诏书。诏书内容是这样的: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圣仁广运,凡天覆地载,莫不尊亲帝命。溥将暨海隅日出,罔不率俾。昔我皇祖,诞育多方。龟纽龙章,远赐扶桑之域;贞珉大篆,荣施镇国之山。嗣以海波之扬,偶致风占之隔。当茲盛际,宜讃彜章,咨尔丰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国。西驰一介之使,欣慕來同。北叩万里之关,肯求内附。情既坚于恭順,恩可靳于柔怀。兹特封尔为日本国王,赐之诰命……”

    丰臣秀吉听到这里暴跳如雷,抢过诏书摔到地上,说:“不是明帝乞和封我为大明皇帝吗?日本国,我欲王则王,何待明虏之封?”

    李宗诚、杨方亨看到这位矮小的日本人有这样的反应,大惊失色,但丰臣秀吉没有杀他们,而是把他们驱逐出境。第二天,丰臣秀吉召开军事会议,决定第二次对朝鲜用兵。

    鉴于第一次朝鲜战争中海军的失败,丰臣秀吉决定先把朝鲜海军解决。1597年阴历七月十五日,日本海军界大佬级人物九鬼嘉隆,率领庞大的改进的日本舰队对停泊在漆川岛(世济岛北端西)的朝鲜海军主力进行了偷袭,并且马到成功。朝鲜海军主力全军覆没。

    两星期后,丰臣秀吉下达对朝鲜全线进攻的命令,日军共十四万人。其中海军约三万余人,陆军分为左路军和右路军。登陆后采取的是钳形攻势。左路军四万九千人,以宇喜多秀家为主将,小西行长为先锋,沿宜宁、晋州一线,向全罗道挺进,意图攻取南原。右路军六万四千人,以毛利辉元为主将,以加藤清正为先锋,沿密阳、大丘一线,向全罗道挺进,意图攻取全州。根据战略计划,左右两路军在王京汉城会师,一举拿下汉城。

    和第一次进攻朝鲜不同的是,明军早在1597年春就在朝鲜半岛守株待兔了。这次的主帅是南京兵部侍郎邢玠,兵力是辽、蓟、陕、川、浙陆军和福建、吴淞水师共计七万五千人。

    日本左路军在小西行长的带领下,直奔南原。南原城驻守了三千明军和三千朝军,统率是明朝将领杨元。很明显,南原六千守军面对的是四万六千日军的疯狂进攻。由于此时各部明军还没有到位,日军攻势又猛,战区指挥官麻贵只好让这六千人成为炮灰。

    1597年阴历八月十日,南原保卫战打响,六天后,南原失守,杨元和少量士兵逃出南原城。九月份,明军朝鲜战区司令杨镐来到汉城,带来了总司令邢玠的手谕,将杨元处决,以惩罚其逃跑的罪过。

    杨元被处斩,使援朝军的其他将军们胆战心惊,再也不敢抱有逃跑的心思。几天后,援朝军和日本右路军加藤清正在稷山相遇,稷山阻击战开始。这是明军和日军在朝鲜半岛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野战,明军的骑兵发挥了机动性和快速游动性的威力,像砍瓜切菜一样对着日军一通猛砍,日军大败。

    自此,日军对北上的计划,小心谨慎起来。

    又有好消息传来,朝鲜海军统帅李舜臣重新被启用,这位人类海军史上的伟大人物凭借剩下的十三艘战船和日本海军在大海上打起了游击。

    为了彻底消灭李舜臣那可怜兮兮的的海军基地珍岛的朝鲜海军,1597年阴历九月十六日,日本海军主力一百三十艘战舰、两百艘运输舰自东向西扑向鸣梁海峡,过了鸣梁海峡,就是珍岛。但想过鸣梁海峡极不容易,该海峡航道狭窄,峡底暗礁重生,多暗流和漩涡,二十四小时之内有四次潮起潮落。只有在涨潮的时候军舰那样的船只才能进去,在潮落之前必须退出来。这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地利,李舜臣抓住了这一地利,把自己的家底十三艘船全部开出了基地,吸引日军的主力进鸣梁海峡,日本海军真就中计了,几百艘船在狭窄的航道内打转,甚至互相开火,而朝鲜海军的十三艘战船抛下重锚,在海峡的西端成一字形排开对着日本军舰猛烈开火,就像是打靶一样。日本海军的厄运还没有结束,很快峡内潮流转变方向,几百艘日舰被海流冲击的七零八落,当他们撤退时,已是损失惨重,从此,日本海军再也不敢西进了。

    十月份到来时,各路明军陆续抵达朝鲜战场,各部明军开始对日军进行全线反攻,日军无法抵挡,纷纷后撤,一直撤到南部沿海开始筑堡垒固守。小西行长部退守顺天,加藤清正部退守蔚山,主帅宇喜多秀家则待在釜山。

    十一月初,明王朝兵部尚书邢玠带领一万兵马抵达汉城,计划攻击日军的主基地釜山。而欲攻釜山,必先拔除釜山的蔚山。邢玠用一天时间制定了夺取蔚山的作战计划。

    1597年阴历十二月,蔚山攻坚战开始,进攻蔚山的中朝军队总计三万余人。明军分兵三路:左路由杨镐、李如梅率明军一万二千人,朝鲜军四千人,右路由麻贵、李芳春率明军一万一千人,朝鲜军三千人。左右路大军围攻据守蔚山的加藤清正。中路高策率明军一万一千人,一方面向南挺进,一方面采取打援战术,阻止小西行长部支援加藤清正。

    显然,这是个颇为缜密而接地气的进攻计划。加藤清正得知明朝联军前来的消息后,立即领一万六千人在蔚山城和蔚山南部的岛山据险扎营,坐等联军。

    蔚山战役从1597年阴历十二月二十二日开始,一直打到1598年正月初四,明军发动了不少于二十次的极高质量的进攻,但都被日军打退。据说,在最后一次进攻时,明军势如破竹,只剩下最后一道关卡,想不到就在这时,明军突然停了下来。原因是,杨镐命令游击茅国器割敌首级报功,致使阵脚稍乱,日军就趁着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修补堡垒,安然度过难关。

    几日后,宇喜多秀家领着五万援军抵达蔚山,杨镐不可能抵挡,只好撤退,蔚山战役以日军的惨胜而结束。

    蔚山之战,明军士兵有七千人殉国,日军减员一万,其中战死六千,病死、饿死四千,明军在这场战斗中遭受到了重大挫折,朝鲜战事彻底进入相持阶段。

    不过,明王朝可相持不起。1597年二月,明朝皇帝朱翊钧动员全国力量向朝鲜运送人员、装备、物资,六月,刘铤的一万川军来到朝鲜;七月,大明海军三百艘战舰和李舜臣的海军在古今岛会师,随即封锁济州海峡,并派出战舰前往对马与釜山之间巡逻。

    日本此时没有任何后备资源,它的海上交通线已被切断,陆上交通也举步维艰。

    明军雄起了,兵部侍郎邢玠制定了对日军二次攻击的计划。而就在邢玠制定计划期间,1597年阴历八月十八日,丰臣秀吉疫病而死,临终前留下了这样的诗句:随露珠凋零,随露珠消逝,此即吾身。大阪的往事,宛如梦中之梦。

    丰臣秀吉一死,日本政界两位大佬德川家康和前田利家召开会议,决定从朝鲜撤兵。但当时不是说想撤就能撤的。在陆上,各路明军已经抵达朝鲜;在海上,明朝和朝鲜的海军停靠在朝鲜的西南海岸,如果日军仓促撤军就会被明军发现,那么,在对方的追击下,撤军可能就意味着被屠杀。

    聪明的德川家康想了个主意,先是命令朝鲜东岸的日军去釜山集合,再等船回国,而西海岸的日军等东部日军撤离后,再去巨济岛集结,等船回国。至于丰臣秀吉逝世的事情,日本方面严格封锁消息,对外面,仍然摆出一副要与明军决战的架势。

    其实,他摆不摆架势,邢玠的计划照常进行。1597年阴历九月,邢玠开始实施水陆齐头并进的计划,对沿海日军各处要塞同时形成压力,促使敌各处守军以及海路不能互相支援,使其全线崩溃。在陆上,明军分三路:东路军麻贵率联军三万,攻打据守蔚山的加藤清正部;西路军刘綎率联军二万余人,进攻顺天和釜山的小西行长部;中路军李如梅率军一万五千人,进攻盘踞泗州的岛津义弘部。海路则有邓子龙会同李舜臣的朝中联合舰队,截击日本海军。

    各路军的进展都非常顺利,日本节节败退,只能龟缩在堡垒内顽强死守,没有一点还击能力。

    但很快,日军坚固的堡垒就发挥了作用,东、中两路军止足不前,西路军在小西行长的高达的堡垒面前也是望洋兴叹,刘铤的军队在外围保持着持续不断的攻击,但无济于事。

    海军方面也是成绩微小,十月刚来到,明军的这次攻势宣布结束。日本人因为顶住了明军的攻击,所以有心情和精力开始撤军了。十一月,日本大范围从海上撤军开始,但明朝和朝鲜的海军却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1598年阴历十一月十九日,中朝海军和日本运送士兵回国的海军相遇,露梁海战爆发。经过十二个时辰的激烈海战,日军大部分船只被击毁、击沉,但李舜臣和邓子龙也在这场海战中壮烈殉国。

    在陆上,刘铤歼灭了还未撤退的日本士兵二千多人,整个朝鲜半岛现在再也没有一个日本兵。由此,历时七年的抗倭援朝战争真正结束。

    整场战争中明军阵亡二万八千人,朝军阵亡五万人,日军阵亡八万人,另外,日军冻死、饿死、病死、投降者、逃跑者有两万人。

    1599年阴历四月,援朝军在邢玠的率领下开始回国,朝鲜国王宣宗和文武大臣还有百姓一直送他们到平壤。

    他们带回来了61名日本俘虏,中国皇帝朱翊钧在午门举行授倭俘仪式,中官念完诏示后,将这61名日军俘虏押往西市斩首。

    这就是那场虽未惊心动魄,但却足以让中国人铭记于心的万历朝鲜战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