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军事百科之现代武器-导弹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洲际导弹

    射程在8000千米以上的弹道式导弹,就叫洲际导弹。

    这种导弹可以从地球上的一个洲飞到其他任何一个洲,故“洲际导弹”以此而得名。前苏联于1957年8月26日试射SS-6弹道式导弹获得成功,其射程达到8000千米以上,这便是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导弹。这种导弹主要用来袭击敌方的重要固定目标,可以携带核弹头。

    洲际导弹的全称是“洲际弹道导弹”。为什么要给这种导弹加上“弹道”二字呢?就因为它是按预先计算好了的弹道来飞行的。

    这种弹道式导弹的发射和巡航式导弹不同,它是竖立在发射台上进行发射的。发射后垂直上升,在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再按预定轨道飞行。由于它主要是在没有大气的外层空间进行飞行的,所以这种导弹不需要弹翼,而只有用来保持弹体平衡的尾翼。

    目前各国所拥有的洲际导弹中.弹体最长的要数俄罗斯的“瘦子”洲际导弹。它长达30余米,足有十几层楼房那么高。这种洲际导弹的射程可达12000千米。

    目前飞得最快而射程最大的洲际导弹,是美国的“大力神”’洲际导弹。“大力神”导弹的飞行速度超过每秒7千米,超出声音传播速度的20倍。它的射程可达15000多千米。

    需要特别指出的足,现在的洲际导弹大多具有“分头术”,名之曰“多弹头分制导”,就是在快要达到目标的时候,由导弹“母体”内同时射出许多个带有核弹头的小导弹。这些小导弹一个一个都像长了“眼睛”一样,分别地飞向不同的目标,使人防不胜防。

    潜地导弹

    潜地导弹是从潜艇上发射的弹道式导弹,主要用来攻击敌方的地面重要目标。一些军事专家把潜地导弹、洲际导弹和远程战略轰炸机称为“三位一体”的战略武器。

    可能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地面上发射导弹不是最方便不过吗,又何必“别出心裁”,硬要把导弹搬到潜艇上去发射呢?回答只有一句话:这正是为了更加有效地保全自己和打击敌人。

    由于敌方侦察卫星的“间谍”活动,给导弹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即使是存放于地下井中且隐蔽巧妙的战略导弹,也往往容易暴露,难以完全逃脱敌方的攻击。

    为了提高战略导弹的生存能力,人们一直千方百计来提高它的机动性。导弹的机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水下机动之外,还有空中机动、铁路机动、越野机动、公路机动、地面掩体机动等。实践表明,水下机动发射是其中最理想的机动方式之一。

    运载潜地导弹的潜艇一般来说都是核动力潜艇,它一次下水后可以在水下潜航两三个月,每艘核潜艇一般可携带潜地导弹16~24枚。由于这种核动力潜艇的噪声小,隐蔽性好,在水下独往独来,神出鬼没,因此往往使人感到防不胜防。

    潜地导弹一般都显得短而粗,其弹体为圆柱形,弹头呈圆锥状,动力系统和控制系统都装在弹体内,其头部可以装核弹头。

    在平时,潜地导弹存放于潜艇上专用的发射简内。发射时,由压缩空气弹射系统或燃气蒸汽弹射系统将导弹弹射出去。

    导弹被弹射出发射筒以后,先在水下垂直上升,钻出水面。当弹体尾部即将离升水面时,弹体内的火箭发动机开始工作,弹体内的控制系统使导弹按预定的飞行程序飞向目标。

    最先拥有潜地导弹的国家是美国、前苏联和法国等,我国的第一枚潜地导弹是在1982年试射成功的。美国通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其潜地导弹的射程已从中程发展到洲际,射击精度从3.2千米提高到0.23千米。

    第3代“三叉戟”Ⅱ型潜地导弹,是美国目前最先进的海上战略武器之一。它是使用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的三级洲际导弹,弹长13.9米,弹径2.08米,全弹重57吨,射程1.1万千米,装有多弹头,它的“子”弹头具有机动飞行的能力。

    反坦克导弹

    在导弹大家族里,有一位身材矮小的小弟弟,它经常抱着一个长长的“尾巴”,其貌不扬,这就是在1973年第4次中东战争中立过赫赫战功的反坦克导弹。

    反坦克导弹是在二战以后问世的,目前已经发展到第3代,一代更比一代强。现在第4代反坦克导弹也已在研制之中。

    第1代反坦克导弹是由射手用肉眼进行观察并用手来进行操纵的。射手通过一根长长的导线来传递控制指令,以实现对导弹的操纵。导弹在飞行过程中,这条导线就像一条长长的尾巴。假若这条尾巴断了,那么导弹就会像是断了线的风筝,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前苏联的“斯瓦特”导弹、法国的“SS-10”导弹以及英国的“旋火”导弹等,都是第1代反坦克导弹的典型代表。

    第2代反坦克导弹在技术上先进一些,射手只要把瞄准镜内的“十”字线对准目标,射出的导弹就能借助长导线来传递地面仪器设备发出的控制指令而自动飞向目标。

    法国和德国合作研制的“霍特”导弹,要算是第2代反坦克导弹的典型代表。

    第3代反坦克导弹在技术上更为先进,它完全摆脱了“长尾巴”导线的困扰。这一代反坦克导弹大体上包含两大类。其中一类是采用激光制导,它像是长了“眼睛”一样,能自动跟踪目标,直到人中目标为止。另一类反坦克导弹是采用电视制导,多从直升机上进行发射。导弹的前端装有电视摄像管,能把导弹与目标之间的偏差反映到装在直升机驾驶员前面的荧光屏上。射手根据从电视里看到的情况来发出“指令”,便可使导弹自动飞向目标。

    “战斧”巡航导弹

    “战斧”导弹是美国在70年代研制的一种巡航导弹,它有两个翅膀,看上去有点像飞机,所以也叫机型导弹。“战斧”巡航导弹于1983年装备美国海军,既用在水面舰艇上,也用在潜艇上。在1991年春天爆发的震惊世界的海湾战争中,“战斧”初露锋芒,战功卓着,引起了军事技术专家的广泛关注。

    在同类导弹中,“战斧”确有其独到之处。

    一是可以进行超低空飞行。在发射以后,导弹首先迅速爬高,然后自动转为低空巡航飞行状态。从导弹发射到转入巡航飞行状态的时间大约为1分钟。海上可在7~15米的高度上掠海飞行:陆上平坦地区可在60米左右的高度上巡航飞行:崎岖山区可在150米左右的高度上巡航飞行。由于这种导弹的巡航飞行高度很低,这样就容易避开敌方雷达的搜索。

    二是弹上的电脑控制系统能够自动搜寻目标并发动准确的攻击。

    三是其弹体表面涂有一层特殊的材料,能够吸收雷达发射的电磁波,因而具有“隐身”的能力,不易被对方的雷达发现。

    四是具有敌我识别装置,它在准确地攻入敌方的同时,又不会误伤了自己人。

    “战斧”巡航导弹之所以能够准确地攻击目标,是因为弹上带有技术先进的“地图匹配制导装置”。

    这种制导装置在导弹飞行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打个比方说,我们外出旅游,如果对旅游环境不熟悉,就必须借助于旅游图。为了顺利地到达目的地,一路上必须随时查问旅游图,一旦发现途中所看到的景象和旅游图上所标注的不一样,就说明偏离了预定的路线,那么这时我们的大脑就会立即发出“指令”,让我们回到预定的路线上来。

    地图匹配装置的作用与我们所用的旅游图有点相似。它是通过卫星照相事先把导弹飞行沿线的实际地形拍摄下来,制成底片或编成密码,存入弹上的微型计算机里。导弹起飞后,弹上观测设备便把观测到的数据和事先拍摄下来的图形逐一地进行比较对照,

    一旦出现偏差,就说明导弹偏离了预定飞行路线。这时弹内的电脑控制装置便立即发出控制指令对导弹的飞行进行控制,使导弹回到预定的飞行路线上来。这种控制在导弹的整个飞行过程中是反复进行的,直到导弹击中预定目标为止。

    “战斧”巡航导弹系列目前有3种型号:“战斧”对地核攻击导弹,射程2500千米,命中精度30米,战斗部威力为20万吨TNT当量级,用于实施对地面的核攻击;“战斧”反舰导弹,射程;463~556千米,用以攻击远方敌舰;“战斧”对地常规攻击导弹,射程1112~1297千米,战斗部为常规高能炸药,命中精度30米。

    小“飞鱼”吞掉巨舰

    英国和阿根廷两国之间关于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之争,由来已久。1992年2月两国谈判破裂,4月间爆发了举世瞩目的英阿马岛之战。

    1992年5月4日,南大西洋天气晴好,英军的“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正以30节(1节=1海里/小时)的航速驶向马岛北部海域。

    上午11点钟,旗舰向“谢菲尔德”军舰舰长索尔特发来通报:马岛海域上空有阿根廷飞机在活动。可是,索尔特舰长十分自信,他断定那只不过是阿根廷的侦察机,自认为他的“谢菲尔德”号是万无一失的。

    几分钟之后,阿军的飞机不见了。索尔特舰长自言自语道:“它们溜掉了!”可是索尔特怎么也想不到,就在他说这话的时候,死神在顷刻之间就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来!

    实际上,雷达发现的敌机根本就不是什么“侦察机”,而恰恰是专程前来收拾“谢菲尔德”的“超级军旗”式战斗轰炸机;飞机的突然消失也并非“溜掉了”,而是阿根廷飞行员采取超低空突防的办法,把飞机降低到“令人难以想像的高度’”一距离海面只有10米。“超级军旗”携带着“飞鱼”导弹迅速逼近“谢菲尔德”!

    “飞鱼”是法国在80年代研制的一种技术先进的空对舰导弹,它的最大优点是雷达反射面小。弹上装有“自动定向仪”,而这种仪器不受电子干扰。运载“飞鱼”的“超级军旗”上也装有高性能的电子系统和多用途雷达。两种技术先进的电子装备合而为一,就能在实战中出奇制胜。

    上午11点10分,“超级军旗”的飞行员估计“谢菲尔德”已在“飞鱼”的攻击射程之内,于是将飞机突然来了个急剧跃升,直刺蓝天,紧接着又急剧下降。

    这一升一降,异常迅速,稍纵即逝,总共只用了3秒钟。可是飞机上的高性能电子设备在这短短的3秒之内已准确测出了“谢菲尔德”的位置,同时也获得了发射“飞鱼”所需的各种数据。

    紧接着,“超级军旗”飞机肚皮底下红光一闪,一枚“飞鱼”导弹呼啸而出。“飞鱼”飞得比“超级军旗”更低,只高出浪尖一两米。它似一道闪电,直奔敌舰。

    当“谢菲尔德”发现来势凶猛的“飞鱼”时,索尔特舰长在惊呼一声“隐蔽”之后,躲闪已经来不及了……“谢菲尔德”在挣扎了一阵子之后,徐徐下沉了!

    就这样,一枚仅值20万美元的区区“飞鱼”,一举结果了身价千倍的庞然大物——“谢菲尔德”的性命!

    一位军事观察家的话是意味深长的:“已经进入电子时代的今天,谁能巧妙地运用导弹,谁的手里就掌握了锋利的宝剑。”

    “爱国者”拦截“飞毛腿”

    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军重要目标进行了大规模空袭。伊拉克在吃了苦头之后,把气撒向它的宿敌以色列。就在战争爆发后的第2大和第3天,以色列军方发言人一再声称,其首都特拉维夫先后受到了伊拉克“飞毛腿”导弹的两次袭击。美国为了安抚以色列,及时地向以色列提供了一批技术先进的“爱国者”地对空导弹。“爱国者”在战场上大显身手,正是从这场导弹较量中开始的。

    在1月18日的凌晨,当伊拉克向沙特阿拉伯的美军阵地发射两枚“飞毛腿”导弹之后,驻沙特美军首次用“爱国者”导弹进行拦截,结果击毁了其中一枚“飞毛腿”导弹。

    1月21日凌晨,伊军又向沙特境内的美军阵地发射了10枚“飞毛腿”导弹,结果其中有9枚被“爱国者”击落……一时间,“爱国者”导弹声威大震,被人们誉为“飞毛腿的克星”,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安全保护神”。

    现代“拦截术”与“隐形术”、“干扰术”一起,并列为现代“高技术战”的3大要素。“拦截术”用来摧毁敌方来袭的导弹或飞机;“隐形术”用于避开敌方雷达的搜索探测;“干扰术”用于干扰敌方导弹及飞机的飞行,并使敌方的雷达及电子设备工作失灵,指挥系统失效。而这3者的总目标,都在于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

    “飞毛腿”导弹是前苏联在五六十年代研制的地对地导弹,弹长11.6米,弹径0.88米,射程300~350千米,命中精度30米。后来,伊拉克人又对它进行了改进,在“6毛腿”导弹的基础上先后造出了“侯赛因”型和“阿巴斯”型导弹。“侯赛因”型导弹的射程为650~700千米,而“阿巴斯”型导弹的射程可达900千米。

    “爱国者”导弹是美国研制的新一代中远程、中高空地对空导弹,具有全天候、全空域、多用途的作战能力。这种导弹配备有技术先进的“相空阵雷达”,能够同时探测和识别许多个目标,准确命中和及时摧毁来袭的敌方飞机和导弹。

    反导弹武器系统

    有矛必有盾,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武器的发展规律同样也是如此。

    所谓反导弹武器,是指那些专门用来对付弹道式导弹的武器系统。

    由于弹道式导弹的性能在不断提高,其威胁性越来越大,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千方百计地研制能够防御这种导弹的武器系统。于是,以雷达、计算机和反导弹三者组合而成的反导弹武器系统。使应运而生。

    反导弹武器系统的工作过程是这样的:

    一是及时发现对方打过来的弹道式导弹。现在有一种“远程警戒雷达”,能够“看”到1000千米以外的目标,从而使己方部队可以有10~15分钟的准备时间。

    二是一旦同时发现了对方来袭的多枚弹头时,运用“大气过滤法”能够分辨出哪些是真弹头,哪些是假弹头。因为物体在由空气稀薄的高空进入大气层时,由于空气阻力的作用,那些质量轻而形状不规则的假弹头,必定会落在质量重而外形规整的真弹头后面,这样一来就真假分明了。

    三是及时发射“反导弹”对敌方来袭的真弹头进行拦截并将其摧毁。

    为了提高预警的效果,可采用“导弹预警卫星”。有了它,就可以在敌方的导弹发射一分钟后及时地发现它,这样就能为己方的作战部队赢得史多的准备时问。

    目前一些国家正在试验新的“反导”方法。例如:

    激光反导

    就是利用激光辐射器所产生的强激光束来摧毁敌方来袭的导弹。

    屏幕式反导

    就是利用大当量核爆炸时所产生的高能粒子束或固体微粒,形成一个“辐射屏幕”,使敌方来袭的导弹在通过这种“屏幕”时遭到损坏。

    沥青云反导

    就是散布一种由黏性物质——沥青颗粒所形成的“云雾”。与敌方来袭的导弹穿过这种云雾时,沥青便附着在弹头上了。在弹头由太空进入大气层以后,由于弹头与空气摩擦而生热,使沥青着火燃烧,从而使弹头报废。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军事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比过去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它集中表现在电子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和电子对抗手段的迅猛发展。

    电子对抗也叫电子战,它是敌对双方运用专门的电子设备或器材,并采用一定的战术技术措施来进行的“电磁斗争”。其目的在于通过电磁交锋来遏制、削弱以至破坏敌方的电磁辐射能,同时确保己方电子设备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是一种无形的战争,一种看不见刀光剑影的特殊战争。

    能下仔的多弹头导弹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远程弹道导弹的出现,专门拦截弹道导弹的反弹道导弹武器也相应发展起来。为了对付这种防御武器,避开反导弹武器的拦截,人们又为战略核导弹装上了威力更大的多弹头。

    多弹头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高技术成果。它是在一个母弹头内装放一簇小的子弹头,当母弹头飞到一定高度后,就将这一簇子弹头放出,它们便各自奔向预定的不同目标。

    使用多弹头比单弹头有如下几个优点:一是由于弹头多,敌方的反导弹难以同时拦截所有来袭的子弹头,从而提高了突击能力;二是在总威力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每个子弹头的落点控制得好,就能使它们有效地杀伤破坏各自的目标,这样,多弹头总的杀伤破坏威力要比单弹头大;三是弹头多,就可灵活使用,即可集中攻击一个战略目标,也可以同时攻击几个不同的目标和军事设施。

    通常采用的多弹头有3种类型:分导式多弹头、散弹式多弹头和机动式多弹头。

    分导式多弹头的特点是,在母弹头上装有主发动机和控制发动机,因而可调整母弹头的速度和方向,在适当的位置逐个或同时投放子弹头。这些子弹头可分别攻击不同目标或沿不同的弹道攻击同一目标。

    散弹式多弹头与分导式多弹头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母弹头和子弹头都没有制导系统,也不能作机动飞行,所有的子弹头都散布在单一弹道附近的一个小范围内。因此,投放出的全部子弹头只能攻击一个区域性的目标。散弹式多弹头的投放方式简单,但灵活性差,命中精度较低。

    机动式多弹头与前两类多弹头都不同,它的每个子弹头上都装有推进和控制装置,能随时改变弹道作机动飞行,并利用弹头上的寻导装置自动瞄准和命中目标。

    多弹头也有其不足之处,这就是它的技术较复杂,可靠性较低。

    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美国一直在研制第四代战略核导弹——MX洲际导弹,并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批量生产,以代替早期装备的“民兵”洲际导弹。MX洲际导弹的射程约为11500千米以上。它的投掷重量大,可携带10个性能先进的分导式多弹头,而且命中精度高,比“民兵-Ⅲ”洲际导弹提高10倍,可达100米左右。

    1971年9月,我国第一次洲际火箭飞行试验获得成功。接着,在1980年5月我国向太平洋海域发射洲际运载火箭又获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已掌握了战略弹道洲际火箭的先进技术。

    1982年10月,我国潜艇从水下发射团体火箭成功,表明我国固体火箭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这将为我国自行设计制造潜地弹道导弹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海湾战争中用的“核”弹

    海湾战争结束后不久,伊拉克于1991年11月致信联合国秘书长,就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海湾战争中使用“核”弹——贫铀穿甲弹一事,谴责美国违反了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要求联合国派遣一个专家组调查此事。

    据英国报纸透露,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和英军的坦克和飞机向伊军发射了贫铀炮弹,其残片迄今仍在散发着化学毒气和射线,对当地居民的生命和健康构成了长期的威胁。有关的核物理专家认为,在今后20~30年中,伊拉克将有数十万人受到贫铀弹的影响,有些人甚至会因此而丧生。

    贫铀是生产核反应堆燃料铀时的副产品,贫铀有着其他金属不可替代的性能,它具有高密度、高强度和高韧性,其硬度是钢的2.5倍。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发现贫铀是制造穿甲弹的理想材料。美国就用贫铀合金制成了穿甲弹。

    贫铀虽然不会像核弹那样产生爆炸,但它有微弱的放射性,对人的影响是长期的。特别是作为武器弹药在战场上使用后,大小碎片分布范围广,而且放射性是听、摸、看、感觉不到的,人们长期接触,身体将会受到一定损害。另一方面,贫铀还有一定的毒性。这是因为它本身化学性质有毒,犹如汞、铅等金属那样,进入人体后不易被肌体全部排除,并会损伤内脏。

    贫铀穿甲弹是靠射击后获得的动能来击穿坦克的防护装甲的。弹芯在侵彻装甲的过程中,由于高速碰撞,温度可达900℃。作为弹芯的贫铀合金在空气中燃烧的温度较低,约为400℃。在弹芯穿透装甲后,弹芯碎片就自行燃烧,在车内形成较大的杀伤破坏作用,即杀伤乘员和破坏坦克内部设备。

    更为严重的是,贫铀燃烧时会形成淡黄色烟雾状的氧化钠尘埃。这些尘埃状的氧化钠扩散开来,将周围环境造成放射性污染。实际上,它的危害并不亚于原子弹爆炸后的放射性污染,只不过每发穿甲弹的污染区域较小而已。

    目前,英、法、德、瑞士、俄等一些国家也在研制贫铀穿甲弹,有的已装备部队使用。

    地地导弹

    地地导弹是从陆地发射打击陆地目标的导弹。它由弹体、弹头或战斗部、动力装置和制导系统等组成。与导弹地面指挥控制。探测跟踪、发射系统等构成地地导弹武器系统。按任务范围分:有战略导弹和战术导弹。

    地地战略导弹携带单个或多个核弹头,具有射程远。威力大。精度高等特点,已成为战略核武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地地战术导弹携带核弹头或常规弹头,射程较近,用于打击战役战术纵深内的目标,是地面部队的重要武器。地地导弹的发射方式有地面和地下、固定和机动、垂直和倾斜等。其最大射程远达上万公里,如地地洲际导弹;最小射程近至几十米,如地面发射的反坦克导弹。

    地空导弹

    也称“防空导弹”,是从地面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由弹体、制导装置、动力装置、战斗部等组成。按射程可分为远程、中程和近程地空导弹。远程地空导弹最大射程越过100公里,射高达30公里以上,重量3~10吨,多用冲压喷气发动机,也有的用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采用复合制导;中程地空导弹最大射程20~100公里,射高0.05~20公里,重量0.6~2吨,多用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近程地空导弹最大射程小于20公里,射高0.015~10公里,重量8~200公斤。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装备地空导弹,并于1959年10月7日在华北地区击落美制RB-57D高空侦察机,开创世界防空史上首次地空导弹击落飞机的战例。

    空地导弹

    空地导弹是从空中航空器上发射,攻击地面、水面目标的导弹。由弹体、制导装置、动力装置和战斗部组成,是航空兵进行空中突击的主要武器之一。

    按任务范围分为战略和战术空地导弹。按用途分为反舰、反潜、反雷达、反坦克空地导弹和多用途导弹等。战略空地导弹,多采用自主式或复合式制导,重量为1-10吨,最大射程2500公里,速度可达M3以上,通常装核战斗部;战术空地导弹,多采用无线电指令、红外、电视、激光和雷达搜寻的制导,动力装置多为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重量为数十至数百公斤,射程多在100公里以内,装备常规战斗部。空地导弹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增大射程和速度,进一步提高抗干扰。突防和攻击多目标的能力。

    制导武器

    作战武器似乎也有各领风骚多少年的。陆地上先是炮后是坦克,空中是战斗机和远程轰炸机,海里是航空母舰、潜艇,现在好像轮到制导武器来做主战兵器了。无论在天上、陆上或海上,无论陆、海、空军、卫星、飞机、大炮、坦克、兵舰,甚至步枪,几乎没有一处地方不用导弹。制导武器到处出尽了风头。

    从70年代以来,大大小小的局部战争,都有用导弹作战的报道。

    1972年12月,侵略越南的美军损失了32架B-52轰炸机,其中29架是被地对空导弹击落的。

    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国为了切断越南北方和南方之间的交通孔道,对越南北方的杜梅大桥先后进行过64次猛烈轰炸,出动飞机177架次,投弹330吨,大桥依然屹立不动。1972年,美国改用4架F-4,投放22枚航空制导炸弹,大桥18个桥墩和地面引桥被全部炸毁。

    1973年第4次中东战争,埃及和以色列双方损失的坦克约2550多辆,70%是被反坦克导弹击毁的。

    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的马岛冲突中,阿根廷飞机施放飞鱼反舰导弹,6秒钟内击中英国现代化驱逐舰“谢菲尔德”号,其动力、照明系统被全部破坏,引起中央燃料舱大火,4小时后沉没。

    1991年海湾战争,多国部队使用的导弹有13类82种,发射的精确制导弹药,占弹药发射总量的8%左右,摧毁的伊拉克重要目标占了80%以上。

    有两则引人注目的消息。一则说:

    美军对伊拉克的一座水电站进行攻击,先后发出两枚“斯拉姆”空对地导弹,第1枚先将水电站外墙炸开一个洞,2分钟后,第2枚穿洞进入机房内部爆炸,炸毁了水电站。

    另一则报道说:

    美军从东地中海潜艇发射的“战斧”式巡航导弹,为了不致引发领空主权争议,避开叙利亚,绕道土耳其南部地区,飞行1000多公里,进入伊拉克领土后,在高度60米以下随地貌起伏状态飞行,准确击中了北部的军事目标。

    最引人注目的是1996年4月21日的一则消息,该消息报道俄罗斯车臣反政府武装领导人杜达耶夫,在同莫斯科某人用卫星电话通话时,被俄罗斯空军的一枚空对地导弹击中,杜达耶夫连同两名助手当场死亡。俄罗斯曾经多次想把杜达耶夫干掉,前几次都因为他通话时间很短,关机太快,使导弹失去目标。

    这次,杜达耶夫通话稍长了一点,他的手提式卫星电话发射的电波信号,替导弹指引了方向。车臣反政府武装分子说,袭击的幕后有某个西方国家的间谍卫星参与。但是,驻莫斯科的西方军事分析家认为,俄罗斯完全有这个技术,可以跟踪卫星电话。确定通话人的方位,用激光制导的导弹准确击中目标。

    指到哪可以打到哪

    许久以来我们都听到过“指到哪就打到哪”这句话,近距离的300米内用步枪,30米以内用手枪,高明的射手有可能做到。借助瞄准具等仪器,炮手可能在几公里远的距离内击中目标。即使这样,百发百中也是很难的。精确制导武器使得这句话的实现变得容易了。其命中精度已经不再受射程远近、射弹多少和目标大小的局限。几千里之外,也有可能指到哪里便打到哪里了。

    现有的各种兵器中,制导武器是历史最短、发展最快的一种兵器。

    火箭的历史可能有千年之久。最原始的可以追溯到我国宋代。据记载,公元969年制成了第一支原始火箭,曾在打仗中用过。但是火箭和导弹不是一个东西。有种通俗的说法:火箭是没有弹头的导弹,导弹是装上了弹头的火箭。现代火箭是一种飞行器,或者叫做运载工具,只有装上战斗部件和制导设备,这样的飞行器才叫导弹。如果装上核弹头,就成了导弹核武器。

    最早的导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人制造的V-1飞航式导弹和V-2弹道式导弹,V-1导弹非常像一架无人驾驶飞机,能携带1000公斤炸药,飞行250公里左右。V-2使用液体燃料发动机,携带炸药750公斤,射程300公里,最大弹高100公里左右,飞行速度每秒可达1.6~1.7公里。这两种导弹控制设备简单,误差大,德国向英国发射过数千枚,大部分都落入英吉利海峡。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都在德国人的V-1、V-2导弹基础上,积极研究发展导弹武器。在V-l导弹基础上研究发展了多种飞航式导弹,在V-2导弹基础上研究发展了各种射程的弹道式导弹。现今的导弹分类依然是飞航式和弹道式两种。

    导弹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40~50年代,主要发展战略导弹和防空导弹。50~60年代,重点在提高导弹的生存能力。60~70年代竞相发展多弹头。从70年代以后,研制的方向大多在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和机动发射能力上。

    如果从精确制导这点上说,也已经更新发展过三代。

    第一代的制导武器,发射之后,射手必须跟踪瞄准目标,用遥控手段不断控制和修正方向,直到命中目标。第二代的制导武器,射手只要瞄准目标,一旦发射,就不用管它,它能够自动寻找和命中目标。第三代的制导武器,只要给它规定任务,连瞄准都不需要,发射出去就行。目前正在研制的、预计2000年可投入使用的第四代制导武器,本身就可以完成探测、识别和跟踪目标,而且能监测命中目标的情况,确保目标最后被摧毁。

    据透露出来的消息,美国有一种反坦克导弹,可以在远离坦克群的飞机上发射,发射后的导弹先在超低空飞行,接近目标时自动爬升到几千米高度俯视战场,利用装在导弹上的智能计算机程序,自动搜索、识别、定位,然后攻击目标。另一种是先发射一枚母弹,到敌方坦克群上方后便自动散开成若干枚子弹,一枚一枚地各自寻找、攻击不同的目标。

    种类繁多成员庞大

    发展迅速的导弹种类繁多。

    从作战意图分,有战略导弹,战役导弹,战术导弹。

    从飞行的方式分,有巡航导弹,弹道导弹。

    从作战的方式分,有反坦克导弹,防空导弹,反潜导弹,反弹道导弹,拦截导弹等。

    从射程分,1000公里以内的叫近程导弹,1000公里以上、3000公里以内的叫中程导弹,3000公里以上、8000公里以内的叫远程导弹,射程在8000公里以上的叫洲际导弹。

    从发射点和目标关系位置分,有地对地导弹,地对空导弹,岸对舰导弹,舰对地导弹,舰对舰导弹,空对地导弹,空对舰导弹,空对空导弹,等等。

    从战斗部件装药分,有常规导弹,核导弹和化学导弹等。

    从使用的推进剂分,有液体燃料导弹,固体燃料导弹和固体、液体混合燃料导弹。

    从控制导引方式分,有自主式、寻的式、波束式、指令式、图像匹配式和复合式导弹。

    从所用的物理量特性分,有无线电、红外、激光、电视、雷达和复合制导等方式。

    制导武器是以微电子、电子计算机和光电转换技术为核心,以自动控制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高技术武器。在它自成一个系统的武器家族中,大量的是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导弹,同时还发展有制导炸弹,制导炮弹,制导鱼雷,制导地雷等等。

    制导炸弹,也叫灵巧炸弹。同普通炸弹不同的地方在弹体内有制导装置,可以自动控制。

    它又不同于导弹,本身没有动力装置,靠飞机投弹时给予的初速滑翔飞行,然后靠本身的制导装置的作用,修正偏差,准确地命中目标。制导炸弹的制导方式有激光、红外和电视等,目前已经发展有十多种类型。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使用过多种精确制导炸弹,命中率在90%以上。

    有的甚至可以从建筑物顶部的通气道钻进去,摧毁内部结构和敌人的有生力量。连续发射后,一枚炸弹能够准确地飞进第一枚炸弹炸开的缺口,摧毁坚固的设防目标。在切断伊拉克交通补给线的空袭中,普通炸弹不大起作用,改用制导炸弹,很快就炸毁52座主要桥梁中的42座,基本上切断了伊拉克军队的交通线。美军还使用了一种新型的集束炸弹。这种炸弹加装了动力和惯性制导系统,在目标几十公里外投掷,接近目标时自动解体,分离出247个装有微波寻的装置的小型子炸弹,每一枚子炸弹足以摧毁一辆坦克或一门火炮。

    制导炮弹发射和战斗过程同普通炮弹一样,不同的地方在弹丸上装有制导系统。它本身没有动力装置,靠炮弹从火炮中发射瞬间获得的初速,弹体的稳定翼和控制舵稳定炮弹飞行,然后在制导装置作用下,自动导向目标。有激光和毫米波等几种制导方式。主要用来毁伤坦克、装甲车辆、舰艇等活动目标,美国的一种名叫“铜斑蛇”的激光制导炮弹,用155毫米榴弹炮发射,最大射程20公里,最小射程3公里。在11公里的距离上,能击毁小型固定目标和时速16公里的运动目标。制导炮弹也有一个弹体中含有几个子弹头的,每个子弹头可以自动搜索击毁目标。

    正在发展中的一种趋势是,用普通火炮发射导弹,这就是炮射导弹。导弹的装填、发射都和普通炮弹一样。它可以用榴弹炮,也可以用迫击炮发射。自行小高炮也可以发射防空导弹。火炮不仅是炮弹,也是导弹的发射器,使火炮和导弹成为综合体、基本的火力单位,具备火炮和导弹的双重作战功能。

    制导地雷、制导鱼雷,都增加了高技术的制导系统。海湾战争使用的一种制导地雷,能自动辨认车辆,主动攻击数十米远的活动装甲目标。现在已经有一种快速机动布设器材,早已不是我们在电影“地雷战”中看到的,用人工埋设,用绳索绊拉。地雷本身也不容易被扫除。

    有一种智能化水雷,对目标能进行分类识别,要炸航空母舰就能放过其他舰船。它综合了水雷、鱼雷、导弹和火箭的技术特长,能布设在水下6000米深处,猎雷艇和其他猎雷装备很难发现和消灭它。

    制导都是想使武器长上眼睛

    导弹、炸弹、炮弹、地雷、鱼雷,这些并不稀奇。稀奇的是有了各种各样的制导系统,它们就像长了翅膀,有了眼睛,聪明灵巧得几乎同人的动作一样。

    制导武器的制导系统,有3个大类十几种方式。

    一类是自主式制导系统。这类系统的特点是完全自主,控制导弹飞行的导行信号由导弹本身的制导设备产生,同目标或指挥站不发生关系,不容易受干扰。这类制导系统,因为程序是预先确定的,所以只适用攻击固定目标。它包括:

    根据物体惯性,测量导弹运动加速度,以确定导弹飞行轨迹的惯性制导;

    依据地形特点引导导弹飞向目标的地形匹配制导;

    根据宇宙空间某些星体和地球相对位置来进行引导的天文制导;

    根据预先装好的程序控制导弹飞行的方案制导。

    另一类是遥控式制导系统。这类系统,依靠制导站给导弹提供导引信号,还可以根据目标运动情况随时改变飞行弹道,适用于攻击活动目标。有指令制导和波束制导之分,包括:

    有线电指令制导,导弹同指挥站有导线相连,指令由导线传给导弹。制导设备简单,抗干扰能力强,缺点是受导线长度限制,作用距离一般在1公里以内。光纤技术兴起以后,作用距离增大。

    无线电指令制导,最常用的是雷达,跟踪目标和导弹,由计算机算出位置、距离和速度等参数,形成指令发给导弹。这种制导方式,在一定距离内制导精度高,缺点是容易被敌方发现,抗干扰能力差。

    电视指令制导,由导弹上的摄像机摄取目标及背景图像,发送给制导站,再由制导站形成指令,引导导弹击中目标。优点是一目了然,在多目标情况下还可以选择最重要目标首先攻击,缺点是受天气影响,作用距离不大。

    雷达波束制导,利用雷达无线的定向辐射,在空间形成一个狭窄的锥形旋转波束,波束自动跟踪目标,导弹沿波束轴线飞行,直到击中目标。这种制导方式,受无线电干扰,导弹容易脱离波束,现在已经很少采用。

    激光波束制导,用激光器瞄准目标,不断发射激光波束,引导导弹命中目标。这种制导方式,很适用于反坦克导弹,缺点是激光器一刻也不能停止工作,容易被发现、干扰。

    还有一类是自动寻的制导系统。自动寻的,意思就是导弹自己寻找、跟踪直到最后击毁目标。它通常利用目标辐射、反射的某种能量,如红外线、电磁波、光辐射、声波等的信号,靠装置在导弹上的设备,探测、计算,形成指令,使导弹飞向目标。有主动式、半主动式和被动式之分,包括:

    雷达自动寻的制导,导弹头部装有雷达,向目标发射电磁波,根据目标回波,引导导弹飞行。

    红外线自动寻的制导,有红外导引头,利用目标辐射的红外线,转化为有规律变化的电能,通过电子线路整形放大,形成导引信号,把导弹引向目标。

    电视自动寻的制导,有一部电视摄像机,利用电子束扫描,把目标及背景的光像,转换成电信号,引导导弹跟踪目标。

    毫米波自动寻的制导,工作原理同雷达自动寻的制导一样,不同的是波长。雷达工作在微波波段,波长在10~l厘米,毫米波是指波长为10~l毫米的电磁波波段。它受气象和烟尘的影响小,除受大雨影响外,不受雾、云、雪、冰雹影响,毫米波一样可以穿透,有着“有限的全天候能力”。

    有长必有短。无论自主式、遥控式、寻的式,各种制导方式,都是既有长处,也各有不足处。距离要远,精度要高,又不受干扰,这样一种要求,单靠一种制导方式是做不到的。

    所以,现在人们都在寻求复合制导,也叫组合制导方式。就是在同一武器系统的不同飞行段、不同的地理和天气条件下,采取不同的制导方式,把几种制导方式组合起来用,扬长避短。这种制导方式,已经在一些地一空、空一地、地一地战术导弹中采用。

    追求武术点穴式的精确

    在武打小说和电影中,常有“点穴”一招。被武林高手一点,轻的马上动弹不了,重的当场死掉。精确制导很像这种点穴手法,有很高的作战效能。1~2枚精确制导炸弹,可以达到空投2000枚普通炸弹的打击效果。过去击毁一辆坦克,平均要消耗普通炮弹2500发左右,用精确制导炮弹,只需1~2发。精确制导武器就其一发的成本讲,相当昂贵,但是比之几百发几千发普通炸弹、炮弹合起来的作价,它就相对地便宜得多。最像点穴手法的是精确制导武器有利于控制战争的规模和进程。只打某些目标,而不波及整个地区。

    历来的战争追求的都是不断增大杀伤破坏力。100万吨当量核炸弹,空中爆炸的中等杀伤破坏半径达50公里以上,在这个范围里,预定要打击的目标和不需要打击的目标都可能被毁灭,甚至可以毁掉整座城市。

    1945年3月9日,美国334架轰炸机对日本东京轰炸一天,死亡平民8.4万,毁坏房屋26.7万间。1991年海湾战争,多国部队进行了高强度的战略空袭,连续38天,摧毁伊拉克和伊军在科威特境内90%的预定目标,平民死亡的只有1591人。

    开战后的36小时内,多国部队投弹2万吨,攻击的目标许多是分布在城市里的,炸死的平民仅23人。死亡平民数字是伊拉克公布的,应该是可信的,至少是不会故意缩小的。

    精确制导武器的不断研制和广泛使用,使得有关战争的一些观念逐渐起了变化。

    攻击目标的远近观念有了变化。对导弹发射来说,目标是远是近不是问题,主要看制导系统的精度。如果精确,近能打中,远也能打中。有一种巡航导弹,射程可达3000公里,能在15~100米高的超低空飞行,连续做几次90度急转弯以避开非军事目标,攻击精度高,误差可以控制在10米以内。

    从数量上判断实力强弱的观念有了变化。谁家人多、枪多、炮多、弹药多的兵力兵器对比,如今没有太大的意义。精确制导武器已经使一以当十、一以当百,甚至一以当千当万却有可能。

    精确制导武器的出现,把侦察、发现目标提到了几乎是第一的位置。不怕打不到,就怕发现不了。只要发现,就可能把它摧毁。

    当然,精确制导武器的精确和它的有效作用,都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

    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面对的是并不强劲的对手,即使这样,制导武器还是发生了不少问题。敌我识别就存在弱点,自动寻的制导武器多次发生误射误伤。据美国国防部公布的统计,美军遭自己火力袭击伤亡的人数,占战斗伤亡人数的15.4%和23.6%。高速反辐射导弹在敌方雷达关机后,自动转向攻击自己方面正在工作的雷达。最严重的一起误伤事件,是美国一架飞机发射的一枚“小牛”导弹,击中了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辆步兵战斗车,当场炸死9人。

    制导武器还会不断发展。反制导武器也会不断发展。制导武器和反制导武器之间的竞争不会停止。原有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出现,又将促进新的武器的研究制造。应该看到这种必然性。

    拖着长尾巴的导弹

    1973年,第4次中东战争开始不久,埃及军队就在西奈半岛上配置了大量的反坦克武器,其中包括反坦克导弹。无坐力炮和火箭筒等。

    一天,埃及第2步兵师的战士们身带反坦克武器,3人一组埋伏在距公路二三百米远的阵地上。导弹发射后,射手从瞄准镜里观测导弹与坦克的相互位置,使用瞄准镜。导弹和坦克三个点在一条直线上,即重合在瞄准线上。

    如果导弹偏离了瞄准线,射手就操纵控制器上的手柄,通过长尾巴导线向导弹发出命令。导弹接到命令后,由弹上的仪器进行控制,使导弹向瞄准线靠拢,一直飞向目标。

    第2代反坦克导弹采用红外线进行半自动控制。导弹发射后,射手只要把瞄准镜内的十字线对准目标,导弹就会按照设在地面上的仪器发出的命令飞向目标,从而减轻了射手操作的疲劳,也提高了击中目标的准确性。

    法国和联邦德国合作研制的“霍特”导弹,是第2代反坦克导弹中的典型代表。这种导弹的操纵装置,比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多一个红外测角仪和有关设备。

    第3代反坦克导弹更先进一些,采用激光进行控制导引,这就相当于给导弹装上了眼睛,使它能自动追击目标,因而用来通电话用的长尾巴退化掉了,成了没有尾巴的反坦克导弹。

    用激光控制的反坦克导弹,一般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射手操纵一个激光波束发射器,用它发射的激光波束套住飞行的导弹,并且使激光波束始终对着坦克,这样导弹就会沿着波束飞向坦克。另一种是,射手用激光照射器照射坦克,导弹就可沿着从坦克反射回来的激光波束飞向坦克。

    另外,还有一种电视制导反坦克导弹,一般是装载在直升机上发射的。这种导弹的前端装有电视摄像管,能把导弹与目标的偏差反应到装在飞机驾驶员面前的荧光屏上,射手可根据在电视里观察到的情况,发出“命令”,使导弹飞向坦克。

    去掉尾巴的反坦克导弹虽然先进,但它的造价较高,所以目前还多采用有长尾巴的第一、二代反坦克导弹。

    第四代反坦克导弹行将问世,它就是“发射后不用管”或“发射后忘记”的自动制导的新型导弹。人们相信,在未来的战争中,反坦克导弹将随着坦克的发展而出现更新的第五代、第六代……它们之间的竞争将会继续下去。

    反雷达导弹

    雷达被人们誉为飞机、火炮和导弹的“千里眼”,它发射的电磁波遇到飞机或导弹时就能被反射回来,利用这个原理就可以发现和跟踪目标,以便对目标进行攻击。电磁波是雷达克敌制胜的法宝,然而在现代战争中同时也成了它的一个致命弱点。

    现代电子战的软杀伤,就是用杂波和金属箔条等对雷达的电磁波进行干扰和迷惑,使它失灵或变成“瞎子”;而硬杀伤则是用反雷达导弹等火力直接将雷达摧毁,使依赖雷达的飞机、火炮和导弹失去战斗力。

    反雷达导弹的“聪明”之处在于,它能巧妙地利用雷达发射的电磁波进行自动追踪,“顺藤摸瓜”,直到将雷达击毁为止。

    现代战争中发起攻击的一方,一般都把敌方的雷达作为首要打击目标,也就是首先把作为敌人防空火力的“眼睛”——雷达清除掉,以便为己方飞机突防和空战扫清障碍。而反雷达导弹正是实施这种“挖眼”战术的能手。这种反雷达导弹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长:

    一是作用距离远,可以在敌防空火力之外进行攻击;

    二是它本身不辐射电磁波,隐蔽性好,不易被敌方发现;

    三是打得准,几乎百发百中;

    四是适应能力强,能在各种条件下使用。

    反雷达导弹首次投入使用,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越南战场上。那是美国制造的第一代反雷达导弹——“百舌鸟”,用来攻击越南高炮阵地的雷达。

    作战时,装载“百舌鸟”反雷达导弹的飞机通常先在地面火力有效射程之外盘旋,引诱敌方雷达开机,然后顺着雷达的电磁波直捣巢穴。所以说,雷达的电磁波起到了“引狼入室”的作用。后来,雷达操作人员运用了瞬时开机、关机躲避和迅速转移等战术,使“百舌鸟”不是扑空就是碰壁。

    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第二代反雷达导弹——“哈姆”高速反雷达导弹。在它上面装有记忆装置和控制“电脑”。这样一来,即使雷达关机不发射电磁波,“哈姆”也能凭它的“记忆”继续攻击目标;或当雷达改变频率时,它也能进行快速修正。这就叫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1986年发生在锡德拉湾战斗中,美国的“哈姆”几乎弹无虚发地完成了击毁利比亚雷达阵地的任务。

    现代战场上的盾牌

    有矛必有盾。自从苏联于20世纪50年代研制成洲际导弹后,美国随即提出了对付这种导弹的办法。

    1960年,美国研制的“奈基—宙斯”反弹道导弹拦截导弹试验成功。这时多弹头的弹道导弹已崭露头角。“奈基—宙斯”反弹道导弹不仅无法识别众多目标,而且拦截时超飞加速也嫌太慢,美国只好将它舍弃。

    1961年,美国又开始研制“奈基”X反导弹系统。后来,美国因陷在越南战争中不能自拔而使这个反弹道导弹发展计划搁浅了。

    1966年,我国两弹结合试验成功,对美国产生了威慑作用。美国害怕我国导弹从背后飞来,急忙研制成“哨兵”反弹道导弹系统来对付我国。但尼克松总统上台后,认为中国不会攻击美国,就下令停止部署这种反导弹系统。接着,美国就搞以苏联为对象的“卫兵”反弹道导弹系统。

    这种反导弹系统主要对付苏联部署的第三代洲际导弹SS-16、SS-17、SS-18和SS-19。然而由于多弹头突防技术发展太快和部署费用巨大,不得不于1972年停止在全国部署。

    最近,美国又提出建立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实际上也是一种反导弹系统。美国企图将我国台湾省也纳入这个系统,干涉我国的内政,引起了我国的强烈反对。这种反导弹系统到底命运如何,人们将拭目以待。

    最新制导武器

    精确制导武器是在现代局部战争需求牵引和新技术革命推动下出现的高技术武器。

    1972年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国空军利用激光制导炸弹摧毁了久攻不下的桥梁等战略目标。

    从此,精确制导武器名扬天下。在事隔20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利用激光制导炸弹、巡航导弹和反辐射导弹,攻击了伊拉克的指挥机关、C3Ⅰ系统、防空系统和地下掩体等战略目标,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随着精确制导武器精度和威力的提高,作战效能也大大增强。在二次世界大战中需要9000枚普通炸弹摧毁的目标,今天仅需几枚激光制导炸弹即可实现。精确制导武器已成为现代战争中的杀手锏。

    在越南战争中精确制导武器仅占全部投掷弹药0.2%,在海湾战争中占9%,据推测,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它所占份额将可能高达60%。精确制导武器已成为各国首要发展和采购的武器。

    精确制导武器通常直接命中概率大于50%,核心是制导系统。常用的制导方式有无线电指令、惯性、微波雷达、毫米波雷达、电视、红外、激光、光纤以及地形匹配制导等等。

    为提高制导精度和抗干扰能力,中远程导弹往往采用复合制导方式。当前最典型的是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复合制导方式。新一代巡航导弹采用这种方式,其圆概率误差可减小到9米。

    地地战术导弹

    地地战术弹道导弹通常是指射程小于1000千米的地地近程弹道导弹。海湾战争表明,它是具有威胁和实战能力的撒手锏。21世纪的地地战术导弹命中精度高、突防能力强、作战机动灵活、反应迅速、可携带多种常规弹头、能攻击战役战术纵深的多种目标,是威力很强的中远程精确打击武器。其主要发展趋势是:

    21世纪初叶,称雄世界的地地战术导弹将是美国的MGM-140陆军战术导弹和俄罗斯的SS-X-26导弹。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采用各自的卫星定位系统,命中精度可达15~30米,成为名副其实的精确打击武器;采用多种弹头,既可带集束式子母弹,也可带具有不同功能的弹头,如智能反装甲弹药、传感器引信于弹药、燃料空气弹、钻地弹和电磁脉冲弹等等,用于反装甲、反机场跑道、反硬目标和反信息武器装备,实现一次打击多目标摧毁;显着提高导弹的突防能力、生存防护能力、快速反应和机动能力。

    此外,法国的“哈得斯”导弹也具有命中精度高、机动性好、反应速度快和一弹多用的特点。

    海湾战争刺激了地地战术导弹的发展,21世纪初叶,拥有这类武器的国家和地区将达30个。其中令人关注的有印度的“烈火”中程导弹和“大地”短程导弹,前者弹头重1000千克,最大射程可达2500千米,后者的SS-250型弹头重1000千克,射程为250千米。在2002年以后,它们将跻身于亚洲先进水平之列。

    空空导弹

    空空导弹是指从空中平台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武器。可分为近程、中远程和超远程3大类。

    新一代近程空空导弹将具有超音速、大过载、大离轴角发射的能力。美国的A1M-9X、俄罗斯的R-73、R-73EL、英国的ASRAAM“先进短程空空导弹”:等都属此例。而A1M-9X的最大离轴角达±90°,过载达509,最大飞行速度3M,为其中佼佼者。而俄罗斯未来的R-73近程空空导弹的发展型也将具有90°离轴角发射能力,它采用激光近炸引信,并具备前向发射、攻击尾随目标的能力。

    中远程导弹是各国空军武器采购的重点。

    新一代中远程空空导弹除具备“发射后不管”和多目标攻击能力外,还将进一步加大射程。提高机动性和抗电子干扰的能力。美国的AlAl-l20C、俄罗斯的R-77、RVV-AE、英国的BVRAAM超视距空空导弹均属世界先进水平。

    其中RVV-AE机动性高,最大转弯速率达150度/秒,对雷达反射截面积5平方米目标的最大探测距离达70千米,射程为0.3~110千米。

    俄罗斯的RVV-AE-PD远程空空导弹最大射程可达160千米,可攻击巡航导弹及预警机。

    此外,如果经费充足,俄罗斯还可能装备射程达300千米的R-37超远程空空导弹。

    到2020年前后,美国的双射程空空导弹将服役。

    它具有180度角离轴发射能力。远程迎面拦截距离达185千米,近程格斗距离只有460米,并能在9、37、93千米处迎面拦截目标。在2020年后,将逐步取代A1M-120和A1M-9X导弹此外,法国的“米卡”空空导弹可根据远程、中程或近程作战任务,选用不同的战斗方式、雷达导引头和红外导引头,是一种多用途空空导弹。

    巡航导弹

    巡航导弹是指主要以巡航状态在大气层内飞行的有翼导弹。战术巡航导弹是实施常规威胁和中远程精确打击的重要武器。

    自海湾战争以来,美军一些重大的军事行动都使用了这种武器,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在今后20年内,美国将使用“战术战斧”、“快鹰”等新式巡航导弹。俄国将拥有KH-101等巡航导弹。美国的巡航导弹在质量与数量上均居世界领先地位。法、英、印等国研制的巡航导弹也将相继服役。

    防区外发射空对地导弹

    防区外是指敌防空火力网以外。

    防区外发射导弹制导精度高、攻击能力强、能有效摧毁地面和海上的高价值目标,进攻的风险小,是战争中实施早期快速反应、突然袭击的有效手段。在1991年海湾战争。1995年波黑战争中都使用了这类武器。今后20年内,美、英、法、意、德、以和俄罗斯都将装备这类新型武器。

    主要有美国的“联合防区外空对面导弹”、“斯拉姆”增强反应型导弹,英国皇家空军的“常规防区外发射导弹”,法国的“阿帕奇”反掩体型空地导弹、“空地模块式武器”,美、意合研的“乌里斯”导弹以及以色列的“复合式导引头防区外滑翔炸弹”等等。

    战术弹道导弹

    远程精确打击武器是常规威慑的重要手段,也是打击敌占区内纵深战略战术目标、实现不接触战争的撒手锏。

    战术弹道导弹是远程精确打击的重要力量,未来的战术弹道导弹在继续保持体积小、重量轻、机动性高的同时,正向着提高精度和射程,可携带多种弹头、攻击多种目标的方向发展。下面介绍的2个型号及其改进型将是2010~2020年战术弹道导弹的典型型号。

    MGM-140陆军战术导弹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向伊拉克的地空导弹阵地。C3Ⅰ设施、加油基地等目标发射了35枚MGM-140陆军战术导弹,战果卓着。美国国防部指出:陆军战术导弹的反应速度快,A-10飞机飞行员请求用它攻击某些防空阵地的通知发出后。几分钟内就能作出反应,并将目标彻底摧毁。此种导弹在一次攻击中,击毁了200多辆想过桥的无装甲防护的车辆。这使人们认识到地地战术导弹在未来战争中的重大作用。

    该导弹于1983年正式开始研制,1990年11月开始批生产,1991年初开始部署,首先装备驻沙特阿拉伯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是Ⅰ型,目前正在研制射程和精度都有提高的几种改进型,其中ⅡA型1999年可交付使用,Ⅱ型预计2001年开始装备,ⅡA型2003~2004年交付使用,Ⅲ型目前正处于概念验证阶段,预计到2006年以后才能交付使用。这些新型别将构成21世纪初美国战术地地弹道导弹的主力。

    SS-X-26地地战术弹道导弹

    1995年10月25日,俄罗斯进行了新型地地战术弹道导弹的首次飞行试验,俄罗斯国防部宣布,这是一种替换“飞毛腿B”,供21世纪使用的战术弹道导弹。俄罗斯还未公开其正式名称,美国赋予它的代号是SS-X-26。SS代表地对地导弹,X表示处于研制中尚未部署,26是该类导弹的顺序号。

    SS-X-26是90年代初由俄罗斯机械工业设计局设计的,是在SS-23导弹基础上研制的新一代地地战术弹道导弹,具有适应对世纪作战要求所需的机动灵活、反应迅速、命中精度高、突防能力强、可携带多种常规弹头、能攻击战役战术纵深内多种目标等特点。

    SS-X-26是单级固体推进剂导弹,弹长7.3米,弹径0.92米,发射重量4600千克,弹头重量700千克,最大射程可达490千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