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军事百科之现代武器-电子装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电子战装备发展简况

    美、俄、西欧各国都十分重视电子战武器装备的发展,特别是美国装备品种繁多、数量第一、性能优良。

    它正把电子战装备的发展纳入其武器装备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优先投资项目,其发展具有典型意义。美国陆军电子战装备可靠性高,机动性好,使用汽车、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作为平台,侦察干扰系统能满足空地一体作战的需要。空军电子战装备的投资占三军电子战投资的一半左右。其机载电子战装备的技术水平,也是世界最先进的。海军电子战装备的发展与更新,要比空军电子战装备慢一些,但近几年来海军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

    目前海军所有舰艇除配备先进的雷达以外,还根据舰艇大小和用途,配备了电子侦察、电子干扰和无源干扰物投放系统。此外,海军舰艇和飞机装备了通信对抗装备。

    电子装备发展趋势

    未来美国电子战装备发展总趋势是装备种类减少、增加通用装备,各军兵种和不同平台将尽量使用标准化装备,并大量采用商业现成技术和设备,以便能节省研制投资、缩短研制闻期、减轻后勤支援压力。

    (1)21世纪初,EA-6B将是美国的主要战术支援电子战飞机。

    (2)综合防御电子对抗系统将是21世纪初美国重要平台的主要电子战系统。

    综合防御电子对抗系统是一个多军种联合计划,包括陆军的通用导弹告警系统、空军的先进战术一次性使用干扰器材和海军的射频对抗设备等。美国海军和空军的多种飞机将装备1DECM系统中的干系统。在未来20年内,1DECM系统还将增加一个信息战子系统和一个定向红外对抗子系统。

    (3)海军将装备新一代高级综合电子战系统。海军将用新一代高级综合电子战系统替换目前广泛使用的AN/SLQ-32。该系统的正式型号为AN/SLY-2,它能探测和识别辐射源,并通过局域网将这些信息传送到作战系统中,A1EWS采用开放式结构,预计下世纪初投入使用。

    原计划用于LPD-17和“水面战舰-21”等新型舰艇,但预计“提康得罗加”级巡洋舰和装备有“宙斯盾”战斗系统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等也可能改装A1EWS。

    (4)机载自卫电子战系统仍将是电子战装备的一个重要领域。海湾战争以后,美国曾一度认为现有的电子战系统已能完全满足作战需要,但1995年美军的F-16战斗机和法军的“幻影”战斗机在波黑相继被击落以后,美国重新认识到了制导武器对飞机的威胁和高价值平台自卫能力的重要性。在平台自卫中,拖曳式诱饵和红外对抗将起重要作用。美国认为,拖曳式诱饵是对付雷达制导导弹的费效比最高的手段。

    (5)采用电子战与隐身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平台生存能力。美国国防科学委员会目前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平台载和平台下的电子与光学对抗对飞机特征控制的应用效果、探讨能够用来降低飞机可视性的材料、设计和技术等。隐身技术包括对雷达、红外、可见光、声波等多方面的隐身。

    电子对抗措施

    电子对抗措施系指依据电子侦察获得的情报信息,对敌方使用的电磁波进行干扰和欺骗,削弱或破坏敌方电子装备的效能,甚至予以彻底摧毁的活动。目前实战使用的电子对抗措施主要有电子干扰、电子伪装、“隐身”和直接摧毁等四种。

    电子干扰系统利用电子干扰设备和器材,在敌方电子设备工作的频谱范围内施放压制性干扰或欺骗性干扰,使敌方电子装备不能正常工作,造成通信中断、指挥瘫痪、雷达迷盲、武器失控等。

    电子反对抗措施

    电子反对抗措施是为了保障己方电子设备能正常工作而采取的反侦察、反干扰和反摧毁措施。

    它不像电子侦察、电子对抗措施那样有独立的电子设备和系统,而是将各种措施附设在电子系统中或战术运用中,且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综合防御电子对抗

    综合防御电子对抗系统是一个多军种联合计划,包括陆军的通用导弹告警系统、空军的先进战术一次性使用干扰器材和海军的射频对抗设备等。

    美国海军和空军的多种飞机将装备IDECM系统中的子系统。在未来20年内,IDECM系统还将增加一个信息战子系统和一个定向红外对抗子系统。

    电子战支援

    电子战支援系指对敌方电磁波进行搜索、侦收、标定并迅速分析其性质、位置,为作战行动提供有关情报,为实施干扰、欺骗和反对抗措施提供依据。

    它一般又可分为电子情报侦察和电子支援侦察。

    电子战初露锋芒

    1944年6月,英美两国联合调动了2000多艘舰艇,合计达几十万兵力,准备在英吉利海峡南岸的法国诺曼底半岛登陆,以开辟针对德国的第二战场。

    可是希特勒对此早有准备。德军在诺曼底半岛上部署了40多个雷达站,同时还集结了大量的歼击航空兵和海防快艇。

    英美联军为了确保登陆作战的成功,早一个月就在德国的加莱、布伦对面的英国多佛尔地区设立了一个假司令部,由着名的美国巴顿将军担任司令,并集结了一支假登陆部队和大批作战物资,还经常发出一些假电报,煞有介事地泄漏一些“军事情报”,制造许多假象。

    希特勒信以为真,他确信英美联军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部署,试图在加莱、布伦登陆。

    登陆作战前夕,英美联军通过电子侦察摸清了德军的无线电创通信、导航、雷达的工作频率和部署情况,并通过航空兵和火箭武器摧毁了德军设在法国沿岸的绝大部分雷达和干扰站。同时在布伦海域实施佯攻。就是在许多小船上装上能对无线电波产生强烈反射作用的“角型反射器”,使其拖着涂铝层的气球向布伦方向驶进;同时在小船上空投放了大量的干扰物——铝箔条。

    这样,德军的雷达荧光屏上呈现出这样一种假象:英美联军的大型舰队在成群飞机的掩护下,正快速向布伦方向驶去……于是,德军赶紧把大批海空力量迅速调往加莱、布伦地区,这样一来就完全打乱了他们自己原来的部署。

    结果,一支20万人的英美联军突击部队在诺曼底登陆顺利成功,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这是在二战中运用电子战取胜的一个典型战例。

    电子对抗

    1982年6月间,以色列同叙利亚在黎巴嫩南部的贝卡山谷中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空战,是双方电子技术装备和战略战术的一次全面较量,结果以色列获得全胜。

    叙利亚于1981年春天在贝卡谷地建立了导弹基地,他们在那里总共部署了20个“萨姆-6”地空导弹营。

    “萨姆-6“是前苏联在五六十年代研制的一种野战防空导弹,其有效射程为30千米,射高100~18000米。在历次中东战争中,“萨姆-6”战绩卓着,揍下了许多以色列飞机,被阿拉伯人称誉为“战场宠儿”。而以色列方面则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欲将部署于贝卡谷地的“萨姆-6”彻底铲除而后快。

    果然,以色列终于报得一箭之仇,摧毁了敌人的导弹基地。以色列人所仰仗的克敌法宝就是电子战。

    当时的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1982年6月9日下午,“萨姆-6”导弹阵地下静悄悄的。突然,大中中传来了一阵嗡嗡的声音,山小而大,由远而近。顿时,凄厉的战斗。警报声在山谷里回荡。渐渐地,用肉眼也可以看得清楚,黑压压的一大群以色列飞机正向这边飞来……

    叙军指挥中心的指挥官斩钉截铁地下达命令:“雷达开机!”

    看见敌人就打开雷达,这本来是导弹兵的基本常识。可是这一回情况不同——叙利亚上当了!实际上那成批飞过来的不是一般的飞机,而是一种通过无线电进行遥控的无人驾驶“诱饵”飞机。以色列是想利用这种无人机来引诱叙利亚发射“萨姆-6”导弹。叙利亚果然上了这个圈套!

    直到叙利亚人发现那些被揍下来的以色列一飞机全是用塑料制作的,而且居然未看到一个飞行员跳伞,这才知道自己是上当了!于是叙利亚指挥官立即下令“雷达关机”。可是这一切都已经晚了!以色列空军已经得到了他们所需要的电子战情报资料。

    以色列的E-ZC型“鹰眼”预警飞机指挥控制无人驾驶侦察机,在摸清“萨姆-6”的具体位置和雷达工作频率之后,用“狼”式反雷达导弹对这些雷达进行了毁灭性打击。

    与此同时,在距离贝卡谷地40千米的地方,以色列的一架F-16战斗轰炸机向“萨姆-6”阵地的指挥中心连续发射了两枚美制“百舌鸟”空地导弹,结果两发两中,指挥中心不存在了!

    在雷达系统和指挥中心被摧毁以后,整个“萨姆-6”导弹阵地已经变得“双目失明”和“群龙无首”了……数十架F-16战斗轰炸机铺天盖地而来。它们如同饿狼扑食,一齐朝“萨姆-6”阵地猛扑过去。第一攻击波刚过,第二攻击波接踵来,紧接着又是第二攻击波……

    片刻功夫,整个贝卡谷地变成了血与火的海洋,20 个“萨姆-6”导弹营全部被淹没在这海洋之中!轰炸只持续了6分钟。叙利亚人一向引以自豪的“萨姆-6”,顷刻之间就化为乌有了!

    侦察卫星

    假定我们能展开翅膀,飞到地球表面上空120公里以上,看看太空中有些什么?我们准能看到:

    每天不知有多少颗人造的星星匆匆地过来,又匆匆地过去。你要是知道它们在做什么,一个说:侦察!再一个,还是说:侦察!原来,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些军用的侦察卫星。许多是美国的,有一些是俄罗斯的,其他国家的很少很少。它们侦察、拍照,在做着特务、间谍的事情,我们常称它们间谍卫星。

    不要小看了侦察卫星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1973年10月的阿以战争,也叫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方面不能打败以色列,其中的原因就同侦察卫星有关。

    在这以前中东已经打过3次仗。第3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去了好些阿拉伯土地,包括西奈半岛、加沙地区、戈兰高地和约旦河以西共有6.8万多平方公里。埃及和叙利亚当然想收复失地。他们整整准备了6年的时间。

    到1973年,埃、叙两国军队共有47万多人,坦克3300多辆,飞机880架。以色列共有军队11.5万人,坦克1700辆,飞机360架。

    一切都准备就绪了,在以色列赎罪日——10月6日,叙利亚和埃及从两个方向,突然向以色列发起进攻。开始两天比较顺利。叙利亚军队前进了10~15公里。埃及军队越过苏伊士运河的有两个集团军,9日这天,还歼灭了以色列军队的第190旅,俘获了这个旅的旅长。

    但是情况很快朝有利于以色列的方面变去。

    先是叙利亚方向,以色列军队转入反攻,8日晚逼使叙军退到开始进攻的地方,10日晚切断了约旦首都安曼通向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交通,向大马士革方向推进了10~12公里。

    在埃及方向,以色列反攻得晚。15日以后,才选择了埃及第2集团军和第3集团军中间的薄弱部分,渡过大苦湖,进到苏伊上运河一线。18日渡过运河进入埃军背后。到21日太阳落山前,以色列军队已经占有宽约30公里、纵深20公里的地方,有3个装甲旅和两个机械化旅站稳脚跟,向前进攻。23日下午,以军逼近埃及城市苏伊士。25日,正面扩大到宽100公里、纵深30公里。埃及军队腹背受敌,处境十分困难,不得不提出停火。10月24日和25日,叙以和埃以间都停止了战斗。5年以后,1979年3月26日,埃及同以色列签署了和平条约,两国之间宣告战争状态结束。

    1973年10月阿以间的这场战争,许多国家的军方领导人、政治家、学者对它都有许多评论,但是有一点他们都忽略了,那就是以色列怎么那么准确地知道埃及军队的薄弱部分,一举突破,使得战局急转直下?

    当然,这不是被忽略,而是谁也不知道其中的奥妙。直到许多年以后,这个秘密才被透露出来。原来美国通过卫星侦察,发现埃及两个集团军之间有薄弱部,把这个情报提供给了以色列。以色列军队化装偷渡,切断埃及军队联络,造成埃军被动。

    从70年代以来,世界上发生的大的武装冲突,不管同美国和苏联有关无关,它们都发射卫星侦察、监视。当时已有卫星在太空的,就调整卫星轨道姿态,下降或上升到适当高度侦察。战争就像一部机器,军用卫星已经成了战争机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现在,太空中不但有卫星,还有载人飞船、空间站、宇宙探测器。卫星不仅可以用火箭发射,还可以用航天飞机带到空间释放。发射的卫星有绕地球转的,以研究探测地球上的事情为主;还有越出地球范围走向火星、木星,专门研究探测太阳系其他行星情形的。卫星会不会有朝一日飞向太阳系之外甚至银河系之外呢?这个可能不是没有的。

    军用航天器

    人造卫星有民用和军用的分别。90年代初的统计,全世界30多年里,已经发射成功的航天器有3824个,其中美苏的军用卫星有2566个。当然卫星都有寿命,最长的几年,最短的只存在几天。所以同时在天空中的卫星不会有几百个几千个。许多民用卫星和科学卫星,也为一定的军事目的服务。

    比如气象卫星、通信卫星,民用和军用是很难划分清楚的。因为研究气候、沟通民间联络用得到它,军事上也一样用得着它。和平利用宇宙空间同利用宇宙空间为打仗之用,其间不像白和黑的区别那样一清二楚。所以如果把这类卫星加上,世界发射的航天器中,大约3/4是用于军事目的。

    各卫星的结构、控制温度、姿态、程序、天线和发射手段大致一样,不同的是卫星的专用系统。卫星的任务不同,设计和装备也就不同。

    军事卫星有许多种,包括:

    军事通信卫星,能为陆上基地、海上军舰和空中飞机提供可靠的通信手段,保障指挥顺畅;

    军事导航卫星,能给水面舰艇和水下潜艇导航,还能为高速飞行的飞机、导弹以及地面部队提供精确的定位数据;

    军事测地卫星,能够精确地测出各种需要打击的目标的地理位置,提高导弹等武器的命中率;

    军事气象卫星,提供比较准确的气象数据以提高全球或局部地区的天气预报准确率,为制定作战计划提供依据,等等。

    军用卫星中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是各种军事侦察卫星。

    中国古代兵法中有句话,叫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意思是说熟悉自己和熟悉敌方的一切,那么打仗就百战百胜。所以,依靠侦察获取情报,是战争准备中的重要环节。

    为了得到敌方的一切情报,古今中外军事首脑及其参谋部门真是绞尽了脑汁,使尽了各种手段。常用的就是派遣和网罗特务、间谍,盗窃、偷听各种军事机密,用人、信鸽、无线电报等密报回来。

    但是,靠这样的侦察手段是很不够的。

    你知道敌方导弹的发射井都设在哪里吗?你知道敌方部队在何时何地集结吗?你知道敌方的飞机、坦克都藏在什么地方又已经运到哪里去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去人,也没有那么多特务间谍可派。中国通俗的有点儿荒诞的小说《封神榜》中写了一个“千里眼”,观看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如在眼前一般。还写了一个“土行孙”,可以从这里钻进土里,又从那里钻出土来。如果有这么一双千里眼和钻地的本事,要看哪里就看哪里,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该有多好啊!

    当代的军事侦察卫星,可以称得上是一双真正的千里眼。

    ①它速度快。快到什么程度呢?如果是近地轨道上的侦察卫星,每秒钟大约飞七八公里,一个半小时左右就可以绕地球一圈。这种侦察卫星速度比火车、汽车快几百倍,比起超音速飞机也得快十几倍或二十几倍。打个比方。从北京出发,到天津只要半分钟,到上海三分钟,到拉萨五分钟也就够了。不但侦察及时,而且保证有连续性。一般长寿的侦察卫星,在空中可以停留两年以上,在这段时间内可以侦察到目标连续不断的变化情况。

    ②范围广阔。飞机和卫星作比较,同样都是20°的视角,从3000米高度的飞机上能看到地面1平方公里的范围,从300公里高空的卫星上看地面,就可以看到1万平方公里,看到的范围相差万倍以上。有人作过计算,说在高空飞机上把我国拍摄一遍,需要拍100万张照片,用10年的时间;如果用卫星拍摄,只需拍800多张照片,花不了几天的时间。

    ③受限制少。要是在对方地面上拍军事目标的照片,对方一定会把你抓起来问罪。你到我空中来照相也不行,侵犯领空主权,飞机也会被打掉。天上卫星谁能管得着它呢?它有超越国境的自由,而无侵犯领空的麻烦。高山、大海、荒漠戈壁、茂密森林,人无法到达的地方,都阻挡不了卫星去侦察。

    照这样说,军用侦察卫星就没有缺陷和不足的地方了吗?当然不是。世上没有哪一样事物会是十全十美的,卫星也一样。

    “太空千里眼”

    军用侦察卫星因为高度不同,运行轨道不同,从地球上看去,就好像有动的和不动的两种状态。大多数侦察卫星,是处在120~200公里高空的低轨道和350~1500公里高空的中轨道上,它们绕地球运行的同时,地球自己也在不停地自转,所以不会老停留在一个点上。这些卫星绕地球一圈,就像用一道宽带子把地球绑了一道,但是下一圈不在同一个地球纬度上,两圈之间就会留下一个没有观察过的空白地带,人称之为“盲区”。

    弥补的办法是有的。一个是在设计卫星轨道时,有意让卫星绕行周期同地球自转周期的关系不等,或者稍多一点,或者稍少一点。错开的结果就可以把要侦察的地方全部不漏地侦察到。另一个办法是在同一个轨道内多放几颗卫星,并网,联网。就像电视转播用的差转台一样,隔一定距离就设一个,这样就不怕有遗漏的地方了。

    如果把侦察卫星发射到离地球表面35800公里的高空,这时候,它绕地球一圈的时间恰好同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同,从地面上看去,就好像是静止不动的了。这种卫星叫做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又叫做静止卫星。它站得高,看得广,停留的时间长,能24小时连续工作。有3颗这样的卫星,整个地球就全都在它的监视之下。

    军用侦察卫星从性能上分有四种。

    ①照相侦察卫星。它的设备主要是可见光照相机,其中有用来作普查的全景扫描相机和用来作详查的画幅式相机。卫星拍摄的照片有的密封装人回收舱,直接送回地面冲洗判读,世界上掌握这种技术的国家只有3个。为了防止回收舱落到别人手里,上面会装上自爆装置,规定时间一过就自行炸毁。另外的一个办法是无线电传输,就是先在卫星上把拍摄的照片自动冲洗出来,然后把目标图像转换成电信号,用无线电波形式发给地面,再还原为目标图像。有的照相侦察卫星上装有电视摄像机,一边对地面目标进行侦察,一边就把信息发送给了地面指挥中心,这就更快更简便了。

    可见光照相机分辨力高,但是受天气影响大,阴雨、云雾和夜间都不适宜。白天也只有上午8~9点和下午2~3点工作最佳。所以人们又研究出了用红外线照相、多光谱照相和微波照相等设备。

    但是,这些照相设备也都各有长处和短处。红外线照相的长处是可以揭露地表面的一些伪装,多光谱照相的长处是便于识别更多目标,可它们依然要受到云雾雨雪天气的影响。微波照相的长处是不受天气影响,还可昼夜工作,有穿透地表层和冰块、森林的能力,所以一般的隐蔽和伪装逃不过它的眼睛,它的短处是一遇到无线电干扰,所有可以发挥的作用就统统都失效了。要是这些照相方式配合起来使用,取长补短,不是更好吗?然而这样一来,卫星的负担就加重了。

    对卫星拍的照片的分辨、判读是又一个关键技术。卫星到底能看到什么?照的照片同照相馆照的人像,或者同我们用的傻瓜机照出来的风景、山水照片一样吗?过去有一种传说,说北京军事博物馆广场上停的汽车,卫星照片上都能看出它牌照上的号码来,真是这样的吗?可以肯定地说,现代的高新技术还做不到使卫星上拍的照片同我们日常拍的照片一样,看出有鼻有眼的人、有砖有瓦的房子。

    最先进的照相侦察卫星,在160公里高空,用焦距2.44的相机拍的照片,可以分辨出地面上长、宽都是0.3米的物体。但是这个物体在照片上依然不过是很小的小点,还要结合周围环境中其他目标信息,经过判读才能识别出这个小点究竟是什么。如果目标大到长、宽都有1.5~2米以上时,照片上有可能看清楚一些细部特征,比如兵舰的舰首、舰尾之类。

    ②电子侦察卫星。装备有侦察接收器和磁带记录器,主要用来侦察雷达和军用电台的位置、使用的频率,有时也截取导弹试验时发出的遥测信号,掌握对方战略武器发展情况。电子侦察卫星比其他电子侦察手段优越和安全,弱点是当地面雷达或电台过多、信号过密过杂,就难以筛选出真正有用的信息,而且容易受假信号的欺骗和干扰。如果地面雷达和电台临时关机,也可以躲过它的侦察。

    ③导弹预警卫星。用来戒备导弹袭击。洲际导弹飞得快,弹道高,射程远,发射后30分钟左右便可打到8000~13000公里的目标。

    因为地球表面是椭圆形而不是平面,所以最先进的警戒雷达也只能在导弹飞过一半路程以后发现它。预警卫星在导弹离开发射架1分多钟就能发现它,从发现到自动把信息传给地面站,再从地面站传给指挥中心,全部过程也就三四分钟时间。对付从陆地发射的洲际导弹,有25分钟预警时间,对付从潜艇上发射的洲际导弹,也至少有15分钟的预警时间。这种导弹预警卫星存在的问题是,无法跟踪导弹在关机以后的惯性飞行,是真的发射导弹还是发的假导弹,卫星辨别不出来。

    ④海洋监视卫星。专门用来监视水面舰艇和水下潜艇的活动。装有电子侦察设备的这种卫星同电子侦察卫星没有什么区别;装有雷达设备的,可以主动搜索目标,不靠对方发射信号来发现目标。国外正在实验装备红外探测器的海洋监视卫星,设想从几百里高空能侦察到水下60米深的核潜艇。

    侦察系统

    从空中、海上回到地面,我们看到许多的兵器器材,还依然是用来作侦察的。太空的侦察卫星,低空、高空的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的侦察飞机,地上的传感器,高倍率望远镜,炮射电视,尤其是众多的遍布陆海空军中的雷达,等等,真像是在编织一张张天罗地网,拼命地捕捉每一个可以捕捉到的信息。

    侦察技术在今天已经发展成一个复杂的技术系统。

    从军事目的上说,可以分战略侦察和战术侦察。或者可以分作为长远目标作准备的,就像积累材料,一点一点地收集;以及为近期的当前的特定目标的情报收集。

    如果从空间地域分,那就有地面侦察,航空侦察,空间侦察,水下侦察。

    要是从技术手段上分,大体有电磁波侦察,声学侦察,力学侦察等。细分起来,仅电磁波侦察一项,又有光学照相侦察,多光谱侦察,夜间侦察,雷达侦察,传感器侦察。

    全世界军队中究竟有多少兵力用在侦察方面,不会是一个小数目。

    每天收集有多少信息,更是一个很大的数目。有人写文章说,一架飞机飞到重要战区上空300米以上高度,可能会有1000部雷达跟踪监视。这话也许说得过了,但是有许多部并且性能不一的雷达监测,是肯定无疑的。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世界上侦察器材真多呀!

    微型窃听器

    有一个传说:某国大使馆一项重要情报失密,他们断定是被用窃听方式弄走的,于是就用专门的仪器检查房间,但毫无眉目。忽然一只苍蝇嗡嗡飞到检查人员的脸上,用手一挥,苍蝇被赶走的同时,检查仪器发出了蜂鸣声。

    再查,周围依然查不出窃听器,只有那只苍蝇还在飞。检查人员把那只苍蝇打死,这时蜂鸣信号增大,从死掉的苍蝇身上掉出了一颗金属砂粒。原来这就是窃听器,小到可以植入苍蝇体内。这个传说可能真,也可能假。不过,这种窃听装置,现代科学技术是完全可以制造出来的。

    1995年底,报界披露了美国人在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里安装窃听装置。中国大使馆新馆是在1990年8月落成的。在建筑过程中,30名美国特工人员干了好几个月,在新使馆的每间办公室的混凝土墙里,埋设了光纤窃听装置。这种细细的玻璃丝一样的东西,很难发现。

    早在60年代,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就广泛使用了传感器。窃听器和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相似。

    越南南北方之间,有一个运送武器弹药的通道,叫胡志明小道,美国人早就注意到它。

    但是,如何晓得这小道上何时何刻有人运送物资呢?美军飞机向胡志明小道两侧丢了许多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就像一棵棵热带植物,短短的圆圆的树干插进土地,露出没有树叶的几根枝条。每当越南人员、车队经过时,只几分钟,美军飞机就会出现在上空,追踪轰炸。

    这种传感器,外号叫热带树,传感元件是拾震器,露出地面的树枝一样的东西是天线,只要有振动,它就把收到的信号用无线电波经过中继器传给20公里外的监测点,再经过记录、整理、显示,判断是不是人员、车辆,如果是,便立即通知地面部队和空军去袭击。这种探测振动的传感器,30米内的行人和300米远近的车辆很难不被它发现。中继器和监控、记录设备,也可以是自动的,由飞机投放,不回收。

    传感器大都由探测器、信号处理电路、发射机和电源几部分组成,可以用火炮发射,飞机投掷,也可以用人工埋设。

    现在已经发展有振动、压力、音响、电磁、红外等许多种,根据振动频率、压力大小、音响强弱、磁场变化、受光情况,发现不同的目标。可以单独一种或几种混合使用。有一种远距离监视的战场传感器,可以遥控,自动成像,不怕电子干扰。还有一种窃听装置,只要有人能把微型话筒藏在花瓶、烟灰缸或别的什么用品里,带进大楼房间,在大楼外面的人就能通过窗户反射一种激光,再从玻璃的微弱振动中接收房间里的谈话。更新的品种还在研究制造中。

    侦察炮弹

    一些战争电影片中,常看到在一个工事里,透过枪眼,一位指挥员举着望远镜观察前方。用望远镜侦察对方动静,这种方式,现在还在用。

    特别在边防线上,相对静止的战场上,还经常地运用。和这类似的,还有炮兵观察射击目标的炮队镜,潜艇使用的潜望镜等。不过这些望远镜已经有了很大改进。有的高倍率,更清晰。有的有红外装置,夜间也能观察。

    有一则报道说,俄罗斯军队用远距离照相机,拍摄5公里外的目标,照片上可以识别发射工事的射孔和房间的门窗。这种照相机如果利用红外胶卷,可以发现部分伪装的目标。另外一则报道说,美国已制造出用电于芯片代替胶卷的照相机。一张电子芯片可储存100万个像素,使得照出来的相片清晰度极高,相片摄成后几秒钟内便可输进计算机,立刻传送到几千公里以外的地方。

    能不能有一种设备放在敌方那边,我们在远离它的地方,像看电视一样,看到那边活动着的人和坦克、大炮、车辆等等呢?

    从前没有,现在有了。大约在十多年前制造出来的小型化、固态化的全能电视摄像机,它不需要偏转线圈等元件,不用电子束扫描,而且能够经受住剧烈的冲击和震动。它的名字叫“炮射电视”,正规的叫法是侦察炮弹。

    炮射电视,由电视摄像机、镜头、电池、无线电发射机和无线等组成,先装在一个圆柱状的箱子里,再把箱子装进炮弹壳里,然后用大炮发射出去。最新的这种摄像机不过火柴盒大小,重量不到100克。镜头已经做到像普通衣服上的纽扣一般大。摄像机内部器件,精细到在指甲盖大的面积布满40万个电路元件。

    发射用的炮弹,一般借用原来的照明炮弹改装,去掉照明部分,保留弹壳、降落伞、消旋装置和开伞结构。整个重量不过三五公斤,可以承受大炮发射一瞬间的5万公斤的轴向冲击力,高压不碎。

    发射炮射电视,就像发射出一个小小的电视发射台。它先是带着减速伞与弹壳分离,然后抛掉圆箱一样的外筒和减速伞,张开主降落伞,用每秒5米的速度缓缓下降。这时,它开始工作,就像电视台的实况转播,把地面上长宽各二三百米的一片地方,一边拍摄,一边把图像发射回来。坐在接收站里,在荧光屏幕上观察,敌方的阵地、地形地貌、坦克大炮,一切的一切,真像在看电视一样清清楚楚。

    用155毫米口径的大炮,可以把侦察炮弹打到20公里远的地方。如果改用更大射程的火炮发射,自然还可以打得更远。

    雷达

    各种现代侦察手段中,用得最多的是雷达侦察。天上、地上、海上,陆海空军中到处都有雷达。雷达是外来语,英文的缩写音译,意思是无线电定位。

    它利用物体对无线电波的反射特性,探测飞机、导弹、舰船、车辆、兵器、桥梁、居民点等等目标,测定目标的位置,包括距离、高度和方位角。发射的电波同回波频率相同,便是固定目标;不相同便是活动目标。回波频率高于发射频率,是目标向雷达这边靠近;低是相反,说明目标正背离雷达远去。目标运动速度越快,频率变化就越大。这就是雷达探测的一般原理。

    据说雷达最早还是德国人发明制造的呢!1933年前后,第一台可供实用的防空警戒雷达,就由德国科学家研制成功。

    但是被德国空军头目戈林扼杀,理由是如果技术被盗走,对德国空军是极大灾难。所有技术资料毁的毁,存的存,一切继续研究工作都停了下来。相反,英国、美国在严格保密的条件下加紧研究。1936年,英国科学家瓦特研制成功实用防空雷达。1938年,英、美两国同时造出了机载搜索雷达和舰载预警雷达。德国得知消息,回头重新开始研究,已经落后于别人5~6年时间。

    雷达的实际应用,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德空战。德国集中2400架飞机,其中轰炸机1480架,空袭英国。英国一共才有1300架飞机,用于防空作战的只有700架,力量差远了。

    但是,英国借助雷达,不等德军飞机飞到英伦三岛上空,就知道有多少批多少架飞机袭来,然后派出战斗机在有利空域去痛击。结果,一个多月时间,德国损失的飞机达到1500架。劣势的英国空军胜过占优势的德国空军,雷达立了不小功劳。

    发展到今天的雷达,真正成了战场上的“千里眼”。它可以发现数千里外的目标。它几乎不受昼夜各种天气条件限制,全天时、全天候地工作。它能够自动搜索和跟踪目标。它能够按照预先编好的密码,通过一定的附属设备辨别敌我。世上还没有别的侦察手段能替代它。

    雷达的工作波长在10米~1毫米之间,相应的频率是30兆赫到30万兆赫。

    通常把波长10米~1米的雷达称为超短波雷达,把在1米以下的雷达叫做微波雷达。按工作方式分有两类:一类是连续发射电波的,叫连续波雷达;另一类发射的电波是间隙的,像人的脉搏跳动一样,叫脉冲雷达。

    雷达的组成部分,一般包括发射机、天线、接收机、天线收发转换开关、显示器、天线控制设备和电源设备等。最新的相控程雷达,每个天线阵内都有几百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可以是一个微小的但是强有力的发射器和接收器,一部雷达能同时搜索、探测、跟踪数百个目标。雷达设计采取了模块方式,民用变军用,增加或减掉某种功能,只需要调换模块就行。

    用于地面侦察的军用雷达,现在有:

    战场侦察雷达,也叫地面活动侦察雷达,主要是陆军侦察部队用来侦察、监视地面的兵器、车辆、人员和低空飞机活动情况的。远距离的侦察雷达,探测距离在20~30公里范围,重60公斤,常安装在车辆上。中距离的探测范围在10~18公里间。近距离的探测范围在3公里以内,重量只有二三公斤,一般装在三角架上就可以工作。

    警戒雷达,配置在沿海、边防和纵深地区,有的设在高山上,用来发现远距离的飞机、导弹和舰艇,保证自己有充分的战斗准备时间。这类雷达按探测距离远近,分为近程、中程、远程和超远程等几种。近程在200~300公以,中程在300~500公里,远程在500~4000公里,4000公里以外的就是超远程了。

    还有一种超视距雷达,用来探测从地面发射的洲际导弹、部分轨道式轰炸武器,以及可以作超低空飞行的高速战略轰炸机。

    它同一般雷达不同的地方是工作频率低,在2~60兆赫之间。它发射的电波不能穿透电离层,而是在电离层和地表面之间跳跃向前,直到遇到目标再跳跃地反射回接收机。它比一般雷达能提供更多的预警时间。对从三四千公里外袭来的超音速飞机,可以提供1小时以上的预警时间,一般雷达只能有10分钟。它的弱点是有跳跃盲区,需要有常规微波雷达弥补。

    雷达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般通用的雷达以外,还有许多专用雷达和专门为改善某一方面性能的雷达。专用雷达如引导雷达、制导雷达、炮瞄雷达、迫击炮定位雷达。专门改善某类性能的雷达有:能提高距离分辨率的脉冲压缩雷达,能提高角分辨率的单脉冲雷达,能提高抗干扰能力的频率分集雷达等。

    雷达的出现,促进了反雷达技术的研究和采用。最简便的办法就是采取欺骗雷达的办法。隐蔽真的,提供假的。

    1982年,以色列空军袭击叙利亚导弹基地前,先发射了两种无人驾驶侦察机,带着3种装置。

    一种是金属反射器,直径虽然只有30厘米,但功率大,雷达回波显示会误以为有35平方米面积的大规模突击机群袭来。另两种是电视图像摄像机和雷达频谱数据接收仪。叙军受骗,误假为真,导弹制导雷达全部开机,结果不但没有侦察到以军情况,反而把自己的雷达位置、参数等等全部暴露给了以军。这是用假骗真的例子。

    1991年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队受了很大损失,但还是保存了许多的坦克大炮,有一部分军队也躲过了轰炸,原因是伊军搞了假工事、假坦克、假飞机、假导弹发射装置,甚至垒起了一座座墙,让美国卫星、空中和地面雷达误以为真的,引导飞机、导弹去袭击。

    真的坦克、大炮埋进沙漠里隐蔽了起来。多国部队空袭15天以后,伊拉克90%的飞机、99%的坦克没有损失。空袭33天以后,伊军仍保持70%的坦克,65%的装甲车和大炮。直到战争结束前,伊拉克的飞毛腿导弹还一直可以发射。

    雷达侦察和反雷达侦察,干扰雷达和雷达反干扰、抗干扰,已经成了一种新的战术技术。

    许多国家正在做和想要做的事情,是怎样完善和发展自己的雷达,又怎样破坏和摧毁敌方的雷达。自己耳聪目明,让敌方变成聋子、瞎子,至少也是个耳背的睁眼瞎。世上会不断地推出新的雷达,也会不断地有新的干扰技术问世。

    磁力发生机

    在雷达侦察和反雷达侦察中,兴起一门隐形技术,正在快速地发展。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古老童话,都有描述隐身的故事。近代的武侠小说,也常写一些来无影去无踪的侠客。突然在你身后出现,忽然一下又不见了。

    1897年,英国作家写了一本科幻小说,书名叫《隐身人》,有的译作《隐形人》,许多曲折有趣的情节吸引读者不愿意把书放下。

    有人写文章提到1943年美国人曾经进行过一次试验,一艘军舰装上了磁力发生机,开始时升起一种绿雾,当交变磁场达到一定强度的时候,军舰上的人逐渐模糊不清,交变磁场再继续增强,整个军舰就被这奇异的绿色烟雾完全淹没,什么也看不清了。

    据在场的科学家测试,隐形效果的外围直径有100米左右,只有用特殊的电子仪器才能测出军舰的具体位置。这个试验后来停止了。

    因为试验后果不好,有人发疯,有人病了住院,还有人死亡。从此,再没有听说用人作隐身试验的。隐形技术的试验,几乎都是在不让雷达发现这样一个范围内。

    隐形

    为了不让敌方发现,军事斗争中很早就有伪装术。“注意隐蔽!”士兵头上插以树枝等等,这在许多战争小说、战争电影中常读到和看到。

    施放烟幕是又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在现代战争中也还在用。不过,这种烟幕,不光是施放烟幕弹,让滚滚浓烟遮盖一切。现在更多的是施放电子屏幕,造成雷达迷盲。1968年苏军入侵捷克前,先用飞机在攻击方向上密密地施放一种涂了金属的气悬体,反映到雷达荧光屏上便是片片白雾,等于设了一道电子屏障。苏军大批机群就是这时飞来的,捷克的雷达和北约的雷达都没有及时发现。1991年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也使用过这种方式。

    军队官兵的服装,世界各国大都取草绿色,原因也在于伪装。古代军队的服装五花八门,各个国家很不一样,像英国的军队还是穿红颜色的。冷兵器打仗,刀对刀,枪对枪,不关服装颜色的事,倒是要注意衣服紧束、利落。热兵器作战,枪炮打得远,先发现人而不被人发现就成了打仗中的一件大事。绿色,混同树木灌丛。

    在沙漠地带,穿土黄色服装。这些都有利于隐蔽自己。但是,现代战争中广泛使用的是电子仪器,不是用肉眼侦察。一定形状的军服,即使是绿色的、土黄色的,也会在仪器屏幕上出现人体图像。因此,一种新的叫迷彩服的服装,在世界各国军队中普遍盛行。

    迷彩服,最早是希特勒的军队穿用,有三种颜色。后来美国军队也用,共四种颜色。现在世界上大都用六种颜色。颜色多,而且用不同彩斑,使得军服基本上接近周围大自然的环境色彩,用以迷惑敌人的眼睛,包括人的眼睛和电子仪器的“眼睛”。

    军服还在发展中。《西游记》中写了一个孙悟空,会七十二变。自然界中也有变色龙这样的动物。

    国外的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一种随环境变化而自动变色的军服。有的研究用光色性染料,这种染料有一种特殊的化学性质,用它染出来的衣服会吸收当时当地的光波,使得衣服出现和周围环境一样的颜色。有的研究用人工合成变色龙会变的那种有机色素,用于军服伪装色。还有的在研究制造一种新的纤维,这种纤维受某种光照射后,便会变成某种色彩,多少小时之内保持不变。

    总而言之,要使军队服装在多变的战场上,可以随时随地同地形地貌融成一体。如果卧倒在鲜花盛开的草原上,军装会像五颜六色的花朵。要是泅渡江河呢?那就会同水天一色。

    不但军队服装,而且武器装备也在走向迷彩化。把坦克、大炮、车辆也都打扮得五颜六色,这已经在不少国家的军队中出现了。

    一切隐形术主要是对付雷达

    雷达发现目标,是根据目标反射出的电磁波等探测出来的。要想避免被雷达侦察出来,就要使武器装备尽量少反射电波、红外光,避免产生热辐射。隐形技术是传统的伪装术的延伸和高级发展,是用新的材料、新的设计和其他新技术对雷达实行欺骗的技术。

    在新材料方面,有两种。一种是制造航天和航空兵器采用能吸收雷达波的材料。

    例如碳纤维复合材料,这种材料内部分子结构疏松,接受雷达波后会产生振动,并转换成热能散发掉。另一种是涂料。日本和美国都已经制造出用铁氧体粉和氯丁橡胶等高分于材料合成的混合涂料,在飞机、导弹上涂上两层,就不容易被雷达发现。也可以用含有放射性元素“锔”或“钋”的涂料。放射性元素放出的射线会使附近空气形成一层等离子体,把雷达波吸收掉。还可以涂上一种轻的塑料和树脂,形成可塑性表面,雷达的电磁波碰到以后会被分解掉。

    这样,雷达发出的电磁波,或者受到飞机、导弹外壳的分解抵消,或者受到涂层表面的分解抵消,雷达怎么会不失灵呢!

    在设计方面,改变飞机、导弹外形,不要有直角,尽量平整,等等,缩小雷达有效反射面积。

    还有,就是采用激光设备替代一部分电子设备,采用埋人式或再生式发动机,采用高速燃烧,燃烧后热量能急速冷却的新型燃料,等等,尽可能减少电子辐射和热辐射,提高不让雷达发现的隐形效果。

    隐形并非绝对有效

    海湾战争中隐形飞机名声大振,可以预见在军事领域内将会出现一股隐身热。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把高级隐形涂料用在军事装备和重型武器上的例子。隐形技术将会发展,反隐形技术也将会出现。大约在十年前,苏联人就透露出正在研究一种对付隐形飞机的装置,这种装置可以发现几十公里以外的非金属飞行物。1994年第4季度的瑞士《国际防务评沦》报道说,俄罗斯正在出售甚高频防空雷达,声称能探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沙特阿拉伯的雷达,已经不止一次地发现F—117A隐形飞机。

    原来,这种飞机并不能全方位隐形,仰视和俯视的雷达就可以发现它;它也不能在各种雷达波面前隐形,它的灰黑色涂层对中长雷达波就无能为力。可见,隐形也并非绝对有效。

    夜视器材

    海湾战争,也是一次最新的夜视器材的展览。

    美国军队历来不善于在夜间打仗。这一次却不一样,主要作战行动都在夜间进行。在空袭阶段,夜间出动的飞机架次占总架次的70%。在地面作战阶段,发起攻击的时间也都选在凌晨或夜间。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敢于夜战,靠的是有大量先进的夜视器材。

    伊拉克军队用了许多新式伪装器材,白天很难发现,可到了夜间,隐蔽起来的坦克、装甲车和周围的沙子散热速度不一样,有红外装置的夜视器很容易发现它们。

    在1991年2月25日~26日的一次夜战中,美军第一骑兵师和英军第一装甲师,分别歼灭了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依赖真主”装甲师和第12装甲师,自己方面则一辆坦克也没有损失。整个海湾战争中,夜间平均摧毁装甲目标的数量大大超过了白天。夜战场成了对美国部队“单向透明”的战场。借助夜视器材,美军可以看清目标,对方却是两眼一抹黑。

    人们很久以来就希望自己的眼睛能在夜间看清东西,尤其是军队。自然界中的动物有的能在夜间活动,猫是一种,猫头鹰是又一种。有一部记录电影,专门拍摄猫头鹰夜间捕食田鼠的情景,只见它目光敏锐,像闪电一般从空中扑向目标。

    如果人能有像猫和猫头鹰一样的眼睛该有多好啊!现代先进的夜视器材,就是想让人的眼睛能在黑夜如同白昼一样看清东西。美军装备的一种夜视镜,名字就叫“猫眼”。

    基本原理是光——电——光的转换

    夜间,其实并不完全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只不过是人的眼睛能力有限。

    有一篇把人的眼睛比作照相机的文章说:瞳孔是光圈,眼球是透镜,视网膜是胶卷。光线适宜的白天,视网膜仿佛就是彩色胶卷,使我们能够欣赏五光十色的外部世界。光线不足的黄昏,视网膜成了黑白胶卷,外部世界即使依然艳丽如画,我们看到的也只是一张黑白两色照片。当外界光线暗到一定程度以后,那么人的眼睛连黑白胶卷也不如了。

    黑暗只是人的感觉,自然界的夜晚依然是有光亮的。一种是自然光,如月光、星光、大气辉光等就是这种光。这些自然光比起太阳光来显得太微弱了,人眼的感光灵敏度不高,所以觉察不出来。还有一种是红外光,也就是红外线。世上的一切事物包括我们自身的人体,每时每刻都在向外发射红外线。

    可以这样说,无论白天或黑夜,所有空间都充满红外线,只不过人的眼睛感觉不出来罢了。夜视器材就是充分利用微光和红外线,把微光增强到人的眼睛可以看到的亮度,把红外线转换成人的眼睛可以察觉的可见光,帮助人在夜间活动、侦察、打仗。它们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先把来自目标的人眼看不见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然后把电信号放大,再转换成人眼看得见的光信号。简单说来,就是光——电——光的转换过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