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也是一种激励方式。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奖励可以获得领导者希望的结果。对一种表现进行及时奖励有着较强的刺激作用,必要时不妨重赏。要积极地动脑筋,可以运用各种奖励方式,鼓励员工积极做好本职工作。
对于那些违反规章制度,犯了错误的员工,必须照章办事,该罚则罚,不能手软,不能有半点仁慈和宽容。领导者要树立自己的权威,既要及时奖励,也要果断处罚。只有奖罚分明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整体事业的发展。
1.奖励原则
奖励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它不但给人一种愉快的反馈信息,而且还给人某些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这正是人们所期望和需要的。奖励有助于发现和强化员工的长处和优点,把员工身上的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进而尽量避免员工露短现缺。日本的许多经理都指出:员工的缺点知道得越少越好,我们需要的是他们能做什么,他们做了,就给予他们应得的奖励。正是在这种激励氛围中,日本人把公司视为自己的生命,把自己和公司的前途联为一体。日本人的这种管理思想和行为对我们来说,有着很大的启示。
(1)设立有效的标准
奖金计划所依据的标准必须固定,要规定在什么情况下这样的标准有效;奖金标准还必须明确,不能含含糊糊,比如要求属下“尽你的所能”;奖金标准还必须周密,不可只重视数量而忽视品质。
(2)奖励方式简单易行
对于一个工厂里的工人来说,这一天生产了多少产品,他马上就可以算出会得到多少奖金,如果已经超过了定额,他会马上加快进度,提高效率,以便拿到更多的奖金。对于一个大区的销售经理来说,如果奖金计划明白易懂,他不用计算广告投入、销售成本及其他费用就可以知道自己的销售小组会拿到多少红利。这样的奖金计划再有效不过了。
(3)使员工建立对标准的信心
在管理规范、规模较大的企业里,也许这种现象不会存在,因为一旦确定了奖励的标准,管理者便不能随意提高标准或者降低工资率。但在中小企业里,特别是那些经营观不健康的企业里,由于业主的品质很差,信誉很低,从而导致工人的工作效率低下。即使有了奖金计划,也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最终形成了互不信任的恶性循环。
(4)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应相互配合
在奖励中,一种是物质奖励,另一种是精神奖励。
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辅相成。物质利益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物质动因,用物质奖励激励员工几乎是世界上所有企业通用的规则。
精神奖励是人们的高层次需要,精神利益的满足是促使人们自身能力发展完善的重要动力。实行精神奖励,能促使人们在愉悦的精神享受中陶冶思想情操,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修养,使自己的各种能力不断发展、丰富。
2.批评原则
“惩前毖后”是为了“治病救人”。为了达到好的效果,领导者必须把握尺度,处理得当,方能对工作有利。
第一要稳。惩戒某一个员工,要先考虑一下他的背景,考虑好之后,能够心中有数。如果惩罚不当会带来不良后果,引起抵制和报复,因此在着手之前要想到后果,拿出应付不良后果的可行办法。
对屡教不改的员工,惩罚则要讲究准。直指弱点,一举解决问题。选准时机,寻找一些最具代表性的错误给予惩罚,但不能小题大做,无事生非。要让员工心服口服,“准”字非常重要。只有让其心服口服,才能起到引以为戒的效果。
第二是狠。即抓住时机,坚决果断,不留情面,更不可有怜悯之心。切忌犹豫不决,反复无常。
当然,上司惩戒员工只是日常管理中的一个方面,平时更应加强对员工的约束,强化纪律,使员工尽心尽力工作,也能使员工受到公平对待。领导者要避免因一时冲动而惩罚员工,损害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1)批评前要想清楚六个问题
管理者对员工提出批评之前,要想清楚下列六个问题。
①对方会立刻接受这个批评吗?
他可能正处于困难时期,极其脆弱。如果管理者想和他谈一些麻烦事,得先想想现在是不是时候。
②管理者能耐心地等待他从打击中恢复过来吗?
管理者在提出严重批评的时候,必须了解对方的心情。他可能感到彻底绝望,难以继续工作;也可能要从你这里得到证实,证实他不是被当作不合格的人来看待,而只是某件事上出了差错。管理者要告诉他,在另外一些事上他干得更好。批评必须要有表扬作为缓冲。
③此人以前听到过这种批评有多少次了?
如果管理者感到只是自个儿不断地重复这个批评,再说一遍显然是没有用的。管理者现在要注意了解的不是他犯的错误,而是为什么他在受到这么多批评以后仍无改进。是不是还有别的什么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情呢?让他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④管理者提出批评之后,员工对此能有什么反应吗?
管理者应该知道,为了有所改进,员工该做什么。
⑤是不是管理者自己的一些问题使他提出这个批评?
管理者有时有可能感到来自员工的威胁,感到不受欢迎,莫名其妙地想惩罚员工。不要根据自己的情绪,而要根据实实在在的原因作出反应。
⑥管理者是否知道对方需要的是另一个方面的批评?
如果管理者把自己也放在员工的位置上,想想自己在受到了这样的批评之后会有何感想,管理者就会有了答案。
(2)批评后要注意做好善后工作
无论任何团体,当员工犯下不可原谅的错误时,身为领导无可避免地要对其加以斥责。然而,一旦呵斥次数过多,便往往起不了任何作用,并且极易使部属认为上司性情暴戾,动辄发怒,进而对上司产生反感。
身为上司只有在必要时方可采取痛斥部属的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真正善于领导的统率者,在痛斥部属之后,一定不忘立即补上一句安慰或鼓励的话语。这是因为,任何人在遭受上司的斥责之后,必然垂头丧气,对自己的信心丧失殆尽,心中难免会想:我在这家公司别想再往上爬了!如此所造成的结果必然使他更加自暴自弃。
此时上司若能适时地利用一两句温馨的话语来鼓励他,或在事后私下对其他部属表示:我是看他有前途,所以才深责他。受斥责的部属听了这话后,必会深深体会“爱之深,责之切”的道理,更加发奋努力。
如果上司在痛斥部属之后当天晚上立刻打电话给该部属,给予一番鼓励与安慰,那么遭受斥责的部属会心存感激地认为,上司虽然毫不留情地训了我一顿,但他实在是用心良苦。
如此一来,部属对于责骂的内容更加牢记在心,大大提高了工作的自觉性。
作为一个聪明的、有能力的上司,你应该在员工出现失误时照旧信任他。用不着在这个时候献上多少殷勤,只要你真心实意地帮他改正失误,在他改错后仍然像以前那样信任他就足够了。
作为员工,他出现失误,本身也会自责,同时也在怀疑会不会失去上司的信任。员工当然明白上司对他失去信任将会意味着什么,这个时候,上司应该信任他。
上司可以与他一同研究出现失误的原因,而后以真诚的态度,而不是以领导者对员工的态度提出改良的建议。上司要表明以后会继续信任他。可能的话,上司也给自己揽一份责任,与他共担失误,减轻他的压力,赢得他的信任。
(3)尽可能不在众人面前批评员工
有的领导喜欢在众人面前斥责员工,想以此把责任转移到员工身上,好让上级、同事或其他员工知道,这不是他的错,而是某员工办事不力。这种想法是非常幼稚的。
其一,你既为该单位的领导,无论如何,你总对该单位的人与事负有责任,这是推诿不掉的。一味强调自己不知情,反而暴露出你管理不力,或由你制定的管理体系不健全。更为严重的是,还会给人留下自私与狭隘的印象。
其二,单位所表现的一切,是全体工作人员努力的结果。如果上司或外界有何不满,最高负责人应负起这个责任。领导者以手下人员为挡箭牌,逃避责任,作为替罪羔羊的员工很可能因此而自暴自弃,以后再也不会热衷于任何活动、任何工作了。领导一直对外宣称全体员工就是整个单位的代表,却不用实际行动来表现,这就像画饼充饥一样不真实。
在发生问题的时候,如果领导确实不十分知情,就应该把有关人员找来,把问题问清楚,然后让员工回去继续工作。领导应该负起责任处理问题。
设想一下,假若员工因为被你当众责骂而觉得下不了台,抱着横竖都受责备的心理,一反常态地和你争吵起来,甚至把本单位一些不该为外人知道的东西也抖搂出来,当领导的本为保全自己的“面子”,如此一来,岂不是连“面子”都保不住了吗?
“家丑不可外扬”,从经营管理的角度来说,这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要令人做到家丑不外扬,当上司的,首先不要把员工的“丑”“外扬”才好。
(4)员工认错后,切忌再穷追猛打
有些上司喜欢“痛打落水狗”,员工越是认错,他咆哮得越是厉害。他心里是这样想的:“我说的话,你不放在心上,出了事你倒来认错,不行,我不能放过你。”或者:“我说你不对,你还不认错,现在认错也晚了!”
这样的谈话进行到后来会是什么结果呢?一种可能是被骂之人垂头丧气,假若是女性,还可能号啕大哭而去。另一种可能则是被骂之人忍无可忍,勃然大怒,重新“翻案”,大闹一场而去。
这时候,挨骂员工的心情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他会认为:“我已经认了错,你还抓住我不放,实在太过分了。在这种领导手下,员工怎么过得下去?”性格比较怯懦的人会因此而丧失信心,强悍的人则说不定会发起怒来。
显然,上司这么做是不明智的。
有的上司说:“不是我得理不让人,这家伙一贯如此。做事的时候漫不经心,出了问题却嬉皮笑脸地认个错就想了事,我怎么能不管他?”
的确有这样的人。然而,即使这样的人,你在他认错之后大加指责,也是不高明的。不论真认错假认错,认错本身总不是坏事,所以你先得把它肯定下来,然后顺着认错的思路继续下去: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错误造成了什么后果?怎样弥补由于这一错误而造成的损失?如何防止再犯类似错误?等等。只要这些问题,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解决了,批评指责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何必计较他是真认错还是假认错呢?
要知道,一千个犯错误的员工,就有一千条理由可以为自己所犯的错误作解释、辩护。员工有能力自我反省,在挨批评之前就认错,实在是已经很不错了。当员工说“我错了”时,如果当上司的还不能原谅他,那实在不能说是个高明的上司。
此外,对上司批评之后即能认错道歉的员工也不必过于责备,特别是一些极轻微的错,第一次犯错误和不小心犯错误等,只要稍微提醒他一下即可。
犯错误是第一阶段,认错是第二阶段,改错是第三阶段。不管是经过批评后认错,还是未经批评而主动认错,都说明他已到达第二阶段,当上司的只能努力帮助他迈向第三阶段。
(5)及时指出员工的错误或失误,不要急于制裁部下犯了错误或造成失误,当然要追究责任,要批评、处分,甚至撤职。但在事情和责任没有搞清楚之前,千万不要急于处理。如果处理错了或重了,伤了感情,事情就很难挽回了。
你如果还没有处理,那么主动权就掌握在你的手里,想什么时候处理就什么时候处理。如果你处理得好,不仅不会伤部下的感情,反而会赢得部下的心,使其成为你的忠实拥护者。
(6)不伤人自尊的批评,对搞好团结大有好处俗话说:“树要皮,人要脸。”所谓“脸”,就是人的自尊。人如果没有了自尊,那便无药可救了。没有自尊的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失去的,一种是叫人给毁伤的。对前一种人,上司可做的努力或许很少;后一种情况,上司要千万注意。不少人的自尊心恰恰是被上司给毁伤的。
有些人由于工作能力较差,时常做不好事情,反而给领导添麻烦,于是每个单位都想将他调走,但又没有地方肯接纳他。有的领导便会说:“他要是能调走,我磕头都来不及!”这种话是伤人自尊心的。
事实上,即使是在工作场合中被视为无用的人,也有他自己的长处。他或许看似低能,却在某一方面潜藏着特长;也许他很笨拙,却也因此比别人更勤奋卖力。偌大一个单位,总该有适合他的工作可做,不应对他抱嫌弃的态度。
有人本身并不低能,但因为做错了事,也会引得某些领导说出伤人自尊心的话来。比如;“你是什么东西?你以为我不知道你的老底吗?”或者说:“你这种家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种话一出口,不是叫人心灰意懒,就是引起大吵大闹。
当领导的必须明白,自尊心是应该受到保护的。不伤害人的自尊心,不仅是尊重人格,而且对搞好企业大有好处。人有了自尊心,才会求上进,有上进心才会努力工作。
调查研究表明:凡是自尊心强的人,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会尽自己的努力而不甘落后于人。明智的领导要保护员工的自尊心,要想方设法加强员工的自尊心。比如,注重礼貌,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自己与上级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使用适当的褒奖,让他们有荣誉感,等等。
自尊心受到伤害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属于局部的,就是说,被害者的自尊心并未完全失去,他还能感觉到自己受了伤害,这样他就必然记住伤害他的人,对之产生反感、厌憎乃至仇恨。
如果这个人是他的上司的话,他要么积极地谋划调离本单位,要么便采取“不合作主义”。只要是你说的话,你下的指示,他都不会尽心尽力、甘心情愿地执行。这样怎么可能把工作搞好呢?
另一类是全部的,就是说,被害者已经全然失去了自尊。他甚至感觉不到什么叫自尊心受伤害。他自暴自弃,自甘下流,什么乌七八糟的事都干。到头来,他本人毁了,企业的工作必然也大受影响。
伤人自尊心是上司的大忌,在上司心情不好的时候,尤其要大加注意。
(7)以事论事,不揭老伤疤
一般说来,人们并不喜欢揭人疮疤。生来就喜欢揭人疮疤的人是少数。但在情绪不好的时候,暴怒的时候,可就难说了。尤其是领导者,因为人事材料在握,对别人的过去知道得一清二楚,怒从心头起,难免出口不逊,说些诸如“你不要以为过去的事情没人知道”之类的话。
对于今天该指责的事项,引用过去的事例是不适当的。只有当过去的例子可以作为追究原因的资料时,才可以把它拿出来。否则,如果牵扯到人的问题、感情的问题,那么别人就会产生这样的心理:
“都已经过去的事情了,现在还抓住不放,真太过分了。”
在这种上司手下工作,只怕是一辈子也不会有出头之日了。
揭人疮疤,除了让人勾起一段不愉快的回忆外,于事无补。这不仅会叫被揭疮疤的人寒心,旁人一定也不大舒服。因为疮疤人人会有,只是大小不同。见到同事浓血淋漓的疮疤,只要不是幸灾乐祸的人,都会有“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感觉。
“并不是我喜欢揭人疮疤,而是他的态度实在太恶劣,一点悔过的意思都没有,我这才忍不住翻起旧账来的。”有的上司辩解说。
这并不是不能理解。实际上,如果有必要指责其态度,只要针对他的恶劣态度加以警告即可。每次针对一件事比较能收到好效果。集中许多事时,目标分散了,被批评的人反而印象不深。
调查表明:凡是喜欢翻旧账的上司,也喜欢把今天的事情向后拖延。这种拖延的人,指责员工也不干脆。他不能迅速解决问题,就会将各种问题,包括某人过去犯的错误累积起来,不知什么时候又提出来,完全失去了时间性,这是很笨拙的做法。
企业中的各种事务都要有个完结,这很重要。过去的事已经过去,我们应该努力把现在的事情做好。没有“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把现在的事拖到将来,那么,在将来的日子里,你就得不停地翻旧账。这是恶性循环:办事越拖,旧账越多;旧账越多,办事越拖。
上司要杜绝揭人疮疤的行为。除了要知晓利害,学会自我控制外,还须养成及时处理问题的习惯。每个问题都要适时解决,有了结论以后,就不要再旧事重提,再翻老账。
(8)多数人犯错时,采取表扬少数人的办法更好些上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单位开会,大多数人都迟到了。在这种情况下,你不管不问不行,进行处理又有难度。
中国有句古话叫“法不责众”,挨批评的人多了,大家会觉得无动于衷,点谁的名进行批评,谁就会心中不服:“大家都是这样,又不是我一个,凭什么单挑我的刺?”大多数人有着共同心理,会觉得你的批评是唠唠叨叨,吹毛求疵,十分讨厌,说不定还要“触犯众怒”呢。
那么,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聪明的上司会采取表扬少数人的办法来服众。
比如说,总经理召开工作会议,只有财务部主任准时到达会场,其他人全部迟到。总经理大为恼火,但他没有批评任何人,只是表扬了财务部主任,高度赞扬了他的守时作风,结果其他人都面带愧色。
因为迟到的人当中很可能有人有正当理由,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将他们批评一通,那么有正当理由者必然心中不服,觉得冤枉,要申辩。他一申辩,其他人也会纷纷申辩,结果不但达不到目的,还把大多数人都得罪了。
其实在场的人谁也不怕批评,因为有这么多人陪着,又不丢脸,一旦有人申辩,何不跟着起哄?若将“有正当理由的”和“没有正当理由的”区别对待则又不可能。就算你能区分,后者也会恼怒。
因此,表扬少数是最佳做法,它既扬了正,又压了邪,受表扬者当然高兴。对大多数人来说,虽然你含蓄地批评了他们,但并没有得罪他们,他们一方面感到羞愧,一方面还觉得你给他们留面子,会对你更加感激和服气。
记住:法不责众。上司行使批评的手段不可触犯众怒。把所有的人都得罪了,自己也将穷途末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