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管人最好,没有人能说得清,因为管人无定法。很多仁人志士也曾潜心于管人研究,其结果也只不过各执一词: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主张行仁政;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主张严刑峻法;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事实上,不但诸子百家的说法不能统一,而且采用任何方法都无法达到管人的完美境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制约之道,常常是无法言传的。
管人没有什么大法,也没有什么所谓的真理与绝招,真正适用的,都是一些因人而异的小技巧。同样一句话,有的人说出来让人听了舒服、顺畅,感觉如吃蜜糖一样;而有的人说出来让人觉得像吃了一口干青杏一样,又苦、又涩、又酸。同样一件事,有的人办起来游刃有余,有的人却觉得千难万难。这些情况的根由,除了个人的特殊社会关系之外,主要的就是一个技巧问题。因此,管人要讲究技巧。
管人是各种技巧的综合运用。一个高明的管理者,他的仪表、言行无不蕴藏着技巧。
1.说话的技巧
管人要讲究技巧,其中最大的技巧就是说话的技巧。管人者可以靠说话树威,可以靠说话立信,可以靠说话鼓舞士气,激励斗志,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因此,善于管人的人都是妙语连珠的说话高手。
(1)称呼他人的技巧
管理者在管人时称呼别人必不可少。“良言一句三冬暖”,称呼就像是进入沟通大门的通行证,称呼得体可使对方感到亲切,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使沟通顺畅,协调成功。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愠怒,造成交往受阻乃至中断。因此,作为身负一定职务的领导人或企业管理者,要想生活愉快、事业有所发展,都需掌握称呼别人的艺术。
其实,称呼别人并没有什么统一和固定的模式。称呼人的前提就是要尊重他人,这样,对方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从而乐于与你接触,主动和你亲善,这就使彼此间的沟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具体称呼他人时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①尊重他人,善意称谓
管理者称呼他人首要的一点就是对人要尊重,要抱有一种善意。
不管双方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和地位,即使双方感情并不怎么好,关系并不十分融洽,在称谓上也要尊重,这是一条基本原则。这里面当然有一点应当注意:许多称谓是具有双重性的,比如“小胖”、“老蔫”等,既可以是一种爱称,又有调侃、轻蔑的成分,如何称谓,要具体分析。不同情况下称谓不当,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在职场上多以职务相称,如张科长、王秘书、李助理等等;私下则可称之为老张、小王或小李,似让人更感到亲切些。
②符合特点,不卑不亢
称呼必须符合对方的年龄、性别、身份和职业等特点。对年长者的称呼要借助欢乐的声调、热情的笑容和谦恭的体态等表示你尊重的情感;对同辈则态度诚恳、表情自然、亲切、友好,体现出你的坦诚;对年轻人要注意慈爱谦和,表达出你对他的喜爱和关心的态度;对有较高职务或职称者,要称呼其职务或职称。
③符合习惯,有礼有序
如果在同一场合有很多人,就应按一定顺序打招呼。如群体中有长辈、年轻人或异性,打招呼的顺序应是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女后男、先陌生人后熟识人为宜。称呼是否得体,能反映出说话人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和文明程度,也能充分体现出管理者的社交能力和管人技巧。如果称呼他人的顺序颠倒混乱,被称呼的人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
此外,还应注意尊重女性。在与同一年龄、身份的人打招呼时,应先称呼女性,这会给众人留下你有较高修养的印象。
例如,1972年周恩来总理在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招待会上这样称呼:“总统先生,尼克松夫人,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这种称谓客气、周到而又出言有序,体现出了总理外交家的风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除此之外,称呼他人还要考虑到社会习惯、地方习俗等具体语言环境,如果冒冒失失忽略了这些,同样会给沟通带来不便。
④称呼职务,满足他人
有时候,称呼别人不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是为了满足别人。有一定职务的人,把别人称呼他的职务看作是尊重的表示。例如,在一次职场应酬会上,一位朋友遇到一位姓刘的人,听说他最近被提升为主任,便主动跟他打招呼:“刘主任,很高兴能认识您。”对方听了显得格外高兴,虽然平时他是个不大健谈的人,但那天却显得很健谈,很快就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当瑞典国王卡尔·古斯塔夫访问旧金山时,一位记者问国王希望自己怎么被称呼。他答道:“你可以称呼我为国王陛下。”这是一个简单明确的回答。
总之,准确恰当地称呼他人,做到谦和礼貌、不卑不亢,你就会给下属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使对方乐于与你沟通。
(2)表扬的技巧
从传统习惯来看,过去的一些上司,尽管明知下属有成绩和优点,却很少表扬,他们认为表扬有害无利,却相信处罚和责骂。其实,表扬不但能使上下级谈话时的气氛更加活跃,沟通领导者与下级的感情和关系,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下级在荣誉和成就方面的欲望,以使其发挥更大的积极性。
表扬是一门艺术,也需要技巧。
①表扬要具体,切忌含糊其辞
表扬本来是激发热情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有时运用不妥则使下级反感。因此,领导者在谈话中表扬下级时应斟酌词句,要明确具体。
比如,有些领导者赞扬下级时使用这样含糊的评价:“你是一名优秀工人”,“你工作得很好”……其实,以这种方式表扬是毫无用处的,因为他们没有明确赞扬的原因。有时部下甚至因此而产生误解、混乱和窘迫,乃至关系恶化。一般认为,用语越是具体,表扬的有效性就越高,因为下级会因此而认为上级对他的长处和成就非常了解和尊重。
②表扬应抓住时机
与下级的谈话中能把握住有利时机去表扬对方,其效果可能是事半功倍,而失掉有利时机,其效果则可能是事倍功半。一般说来,当部下开始办某件有意义的事情时,就应予以表扬,这是一种鼓励;在这种行为的进行过程中,领导者也应该抓紧时机再次表扬,最好选在他刚刚取得一点成就的时候约谈一次,这样有助于您的下级趁热打铁,再接再厉。另外,请不要忘记,当他的工作告一段落并取得一定的成绩时,下级期望得到您的总结性的公开表扬。当然,在与下级交谈中,表扬也是有“度”的,适度表扬将会使您的下级心情舒畅,反之,则可能使他感到难堪、反感。因此,领导在讲话中必须从内容、方式等诸方面把握好这个“度”。在上下级的语言艺术中,表扬总是“点石成金”之术,但它仍需根据不同情况巧妙运用,只有恰当适宜的表扬,才能在交谈中架起“心桥”,使上下级关系更加和谐。
③表扬要实事求是
领导对下属的表扬是对其工作的肯定和认可,对于激励下属、树立领导威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是调节上下级关系的“润滑剂”,但要收其灵验之效,领导首先要明辨是非,善别良莠,将自己的表扬建立在事实根据的基础上。这样,“铁证”如山,大家才能心服口服,自觉效仿,使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关系保持和谐、团结,“包青天”的形象才能悄然而立。
对于一位领导来说,要做到实事求是、以功行赏,首先必须掌握公正这一原则。不管是谁,只要他出色地完成了一项工作,甚至仅仅提供了一条有创意的思路,都应该受到表扬。相反,即使是皇亲国戚,也无功不行赏。也就是说,领导一定要坚持表扬的无私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表扬的效力。
④表扬要放下架子
放下“架子”表扬下属可以用谦虚、真诚的姿态来表现。秦穆公得知百里奚是个人才,就想方设法用五张羊皮把他从楚国的囚牢里赎出来。此时的百里奚已是年逾七十的长者。当人把他带到秦穆公面前时,秦穆公忙亲自为他打开镣铐,尊之以上座,并向他求教治国之策。百里奚对秦穆公的行为感到受宠若惊,推辞道:“下臣乃亡国之臣,还有什么值得您垂问的。”缺乏信心的百里奚语气里透着伤感和自卑。秦穆公恳切地说:“虞君不信用您,所以才招致亡国之祸。这并不是您的罪过呀!”秦穆公通过剖析虞君之过巧妙地表扬了百里奚的政治才能,鼓励了他的信心,而秦穆公诚恳、谦虚的求教态度,更是对百里奚治国之才干的无声表扬。真挚的表扬使百里奚鼓起了信心,大为感动,与秦穆公连续三天交谈了自己的治国施政主张。
领导放下架子,还可以把自己置于次要的位置,突出自己的下属,表达自己对下属的表扬之情。陈(毅)、粟(裕)大军在孟良崮战役中消灭了张灵甫的王牌师后,名声大振,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一次,毛泽东见到粟裕时,幽默地说:“孟良崮战役打得好,打得很突然,有两个人没想到,你猜猜是谁?”粟裕先猜了一个说:“蒋介石没想到?”毛泽东说:“对,另一个是谁?”粟裕又猜了何应钦、张灵甫,毛泽东说不对。粟裕猜了半天却没猜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毛泽东望着他大惑不解的样子,爽笑道:“另一个人就是我。”毛泽东先是作为上级领导,对陈、粟的孟良崮之役做了一般性评价,然后话锋一转,用巧妙的问话和回答,突出强调了陈、粟战略战术的高妙之处。犹如面对摄像机,毛泽东巧妙地把自己的下属推到镜头的中心位置,而自己则留在角落里鼓掌,这既表现了他对陈、粟战绩的高度评价,更使人体会到毛泽东同下属之间随和、融洽的关系。在这里,他把自己摆在相对于下属的次要位置,使自己的表扬实实在在,发自肺腑,哪位部下能不为之动容?“架子”在这里也自然就荡然无存了。
⑤表扬要有实际行动
有的领导不能说口才不好,也不能说没有表扬下属,但并不能把部下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许多领导都犯有类似的错误,就是把口头表扬作为经常的廉价奖赏,不冷不暖地随便抛给下属。在很多下属看来,这样的表扬无异于哄小孩,有和没有一个样。正如有人评价自己的领导说:“光说人话,不办人事。”
由此看来,领导对下属的长处和优点表示赏识和肯定,仅凭几句表扬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实际行动,也就是要求领导关心和体贴下属,让人觉得他在充分地表达对人才的尊重和爱护。
口头表扬必不可少,但如果仅仅限于口头,则下属就会怀疑领导表扬的诚意和价值,而一丝一毫的关心与体贴的实际行动则是最朴素、最实在、最真诚、最珍贵的表扬和肯定。领导赞美的一句话可能两三天就忘了,但领导为表扬和肯定而做的一件事却往往使人铭记于心,乃至终生难忘。
⑥表扬要真诚
有的领导在表扬下属时,只想着树立自己个人的威信,收买人心,实际上并没有表现出欣赏的诚意,这样的做法根本不可能使下属满意。领导表扬下属,必须首先自己表示欣赏和诚意。
北魏时太武帝拓跋焘很赏识崔浩,聘他为顾问,并鼓励他集思广益,敢于进谏。在一次数百人参加的酒宴上,太武帝指着旁边的崔浩,发自内心地表扬道:“你们看这个人纤瘦懦弱,手不能弯弓持矛,但他胸中所怀的却远远超过甲兵之勇。朕开始时虽有征讨之意,但思虑犹豫不能决断,前后克敌获捷,都是这个人引导我至今天这一步。”语中不无诚意。
富兰克林有句名言:“诚实是最好的政策。”聪明的领导者在表扬下属时,最好的方法就是真诚。太武帝对崔浩的表扬没有半点虚伪,他平时就非常赏识崔浩,坦诚之情处处可见。
(3)批评的技巧
上下级交谈中,有表扬就有批评。批评的作用是为了限制、制止和纠正下级的某些不正确行为。下级不仅需要表扬,同样也需要批评,当然这里不是指那种冷酷无情的打击。在现实生活中,某些领导者不愿甚至不敢对他人提出批评,下级工作做得不好,宁可派人另做,也不愿指出他的不足;犯了错误,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装作没看见。其实,这种怕因批评而得罪人的想法实在是不明智的。得罪人的批评有时并不在于批评本身,而在于批评的原则与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外国有句谚语:“关键不在于你说什么,而在于你怎么说。”
运用得当,批评和表扬一样,都是激励下级的一种方法。批评是为了改变你的下属,而且要求不引起他的反感,这确实需要每一位领导者掌握一些批评的语言艺术。
①从赞扬和真诚的欣赏开始
正如理发师总是先给顾客抹上皂泡,然后再为他刮胡子一样,批评只有被对方内心接受,方才有效。你的下级明知批评有理,却时时为了自己的面子而推托或口是心非,为什么不在批评之前给他抹上“皂泡”呢?任何一个下级都不会只有短处、错误而没有长处、成绩,那么何不先表扬后批评呢?这时,被批评者会觉得领导的批评是善意的,对问题的分析是全面的,而且不会有一种委屈感,更不会对你抱怨。卡内基在他的一本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领导者在说话中先称赞后批评的有效性。
在卡尔文·柯立芝任美国总统期间,卡内基的一个朋友在一个周末去白宫做客,不知不觉中,他踱入了总统的私人办公室。柯立芝正对一位女秘书说:“你今早穿的衣服极好看,你是一个很有魅力的青年女子。”这恐怕是沉默寡言的柯立芝一生给予一位秘书最热情的称赞了。这很不寻常,完全出于女秘书之意外,她红着脸,不知所措。
总统接着说:“好啦,别愣在那儿,我这样说只是为了使你高兴,从现在起,希望你对标点符号再稍微注意点。”
他的方法似乎太直接,但其中所含的心理学原理却是极高明的。
在批评你的下级和他人之前,先来一点儿表扬,不但会使谈话顺利得多,而且也会使被批评者更加乐于接受。
②保全下级的脸面
一般情况下,在你与下属的谈话中,他对自己的名誉很敏感。作为领导者,当你希望改变自己下级的时候,请不要忘记保全他的脸面,这也同样会给你带来巨大收益,既达到批评目的,又不为此招致任何怨恨。“人要脸,树要皮”,敏感的下属对直截了当的批评深恶痛绝,如果领导者在谈话中能巧妙含蓄地提醒他们注意自己的错误,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天中午,查尔斯·施瓦布路过他的一个炼钢车间,发现有几个工人在抽烟,而就在他们的头上,挂着一块写有“禁止吸烟”字样的牌子,这位老板怎么教训他的伙计们呢?痛斥一顿吗?拍着牌子说“你们不识字吗”?不,都不是。老板深谙批评之道,他走到这些人跟前,递给每人一支雪茄,说:“年轻人,如果你们愿意到别处去吸烟,我将非常感谢。”胆战心惊的工人们心里松了口气。老板知道他们坏了规矩,但他却什么也没有说,相反送给每人一支雪茄,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也保住了面子,也因此而更加敬重自己的上司。这样的头儿谁会不喜欢呢?
③使其能够理解
有时你的下级所犯的错误实在是令人忍无可忍,愤怒的火山再也压抑不住。如果你认为有必要给他们一个教训,不妨爆发一次,特别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当然,此时你必须确认自己是正确的,而且不能过于苛刻,这电闪雷鸣的一击将给你的部下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好地树立领导者的权威。当然,此时受到批评的这名下属成了牺牲品,他可能会对自己的领导充满不满甚至抱怨、痛恨。故此,事情过去以后一定不要忘记给予补偿,将这个小小的污点轻巧地除去。
史载古代伊利亚特王国有一名将领叫做琼尼斯,这位将军治军甚严,甚至可以说是百般挑剔。某日他巡视军营,发现一名下级军官军容不整。他立即召集手下全体军官,当着大伙的面给予一顿痛斥,声色俱厉,全军上下为之肃然,被批评者也自觉无地自容。然而两天以后,此人被召到将军的办公室,琼尼斯对他笑脸相迎,温言抚慰,自我检讨自己当日过于严厉,这名下级军官当时就改变了自己对长官深恶痛绝的看法,表示坚决效忠上司。
这位古代将军的批评术的确不凡,通过公开批评的“雷霆一击”,不仅整肃了军纪,而且在部下心目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严形象;此后又在暗中以单个召见道歉的办法,化去了被批评者对自己的怨恨,这可以叫做“阴转晴”。
总之,不同的人由于经历、知识、性格等不同,批评和接受批评的能力和方式都有很大差别,领导者在与下级谈话中,应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和下级的不同的特点,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批评方式。
④从表扬入手
美国著名企业家玫林·凯在《谈人的管理》一书中写道:“不要只批评而不赞美。这是我严格遵守的一个原则。不管你要批评的是什么,都必须找出对方的长处来赞美,批评前和批评后都要这么做。这就是我所谓的‘三明治策略’——夹在两大赞美中的小批评。”我们知道,批评只有被对方从内心上接受才能生效。这就意味着,批评虽然有道理,但不等于被对方接受。心理学研究表明,接受批评的最主要的心理障碍,是担心批评会伤害自己的面子,损害自己的利益。为此,在批评前要帮助他消除这个顾虑,这样才能把批评听得进去。打消顾虑的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先表扬、后批评,亦即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再进行适当的批评。
在“三明治策略”中,表扬并不是真正的目的,它只是为批评做铺垫而已,批评教育才是真正的目的,不能把它过分美化。否则,物极必反,达不到批评教育的目的。
从表扬入手,就好像动手术前给病人打麻醉剂一样,让病人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康复。因此,领导者在批评别人时,也不妨给“病人”打一针“麻醉剂”——使用“三明治策略”。
2.处世技巧
怎样管人是每个管理者每天都要碰到,而且想躲都躲不开的问题。这些问题处理得好与坏,便称为处世的技巧。
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就如同一个大家庭,管理者就是这个家的家长。在这个家庭里,有的人喜欢媚上,有的人自视清高,有的人潇洒,有的人神痴,虽然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然而怎样去竞争,怎样去选择,怎样使这个大家庭中的人们充满人情味,变得和谐起来,作为管理者不能不研究处世技巧。
“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管人处世,学问多多,一个人在人世间能否立得住,站得直,要从多方面去修炼。“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无事时,常照管此心,兢兢然若有事;有事时,却放下此心,坦坦然若无事;无事如有事,提防才可弥意外之变;有事如无事,镇定方可消局中之危”。
管人之道,在于把握分寸。害宜避,而有不能避之害;利可趋,而有不能趋之利。凡事不可不求,而又不可强求。“事有机缘,不先不后,刚刚凑巧;命若蹭蹬,走来走去,步步踏空。”用人要会识人,“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规予者,必肯助予,宜倾心听之”。
凡事关系人一生名誉,纵然确见实闻,不可著口;凡有伤自己敦厚的话,即使喝酒闲谈,也要谨慎勿言。
事业没有一帆风顺的,管人不能全凭自己的意愿。“径行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
管人处世,“先去私心,而后可以诏公事;先平己见,而后可以听人言”;“听其言,必观其行,是取人之道;师其言,不问其行,是取善之方”。
(1)诚实守信是立身之本
诚实是立身之本,不论做什么事,都应以一颗诚实的心去对待。
管人当然也不能例外。
在管人的时候,诚实守信要胜过任何甜言蜜语和任何空头的诺言。把你的事业建立在诚实信用的基础之上,你最终会取得成功。
“真理、正直、公平和高贵是永远分不开的”,一个美国著名的政治家给他的儿子写信说,“谎言来自卑鄙、虚荣、懦弱和道德的败坏。谎言最终会被揭穿,说谎者令人鄙视。没有正直、公平和高尚,就没有人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功,能赢得他人的尊敬。说谎的人迟早会被发现,甚至比他自己想象的还要快。你真正的品格一定会为人所知晓,一定会受到公正的评价。”管人者只有具备了诚实品格,才能赢得下属的信赖。
如果一个管理者一开始就有坚定的意志,保证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完全真实的,他的每一个诺言都要兑现;如果他把自己的声誉看作无价之宝,觉得全世界的人们都在注视着他,他不能说一丝一毫的谎话,那么,他最终会获得无上的声誉,获得所有人的信任,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2)真心待人是管人之道
将心比心,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句话。你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别人,别人也就会用相应的态度来对待你。你用什么样的努力来做事,也就会有相应的结果来回报你。在做事情的时候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在待人的时候用真诚的心来付出,别人才会愿意与你共事,才会甘愿接受你的管理。
作为管理者,你不妨想想:你平常最习惯面带着什么样的表情?
是尖酸刻薄、怒气冲冲还是蔑视一切?是冷漠淡然还是不耐烦?是粗暴还是贪得无厌?在与自己的下级和同事相处时,是反复无常还是略带忧郁?或者,你总是面带微笑地关照和维护他人?其他人是以笑脸迎接你呢,还是一见你就回避而惟恐不及?如果有人一见你就浑身不自在,那你就绝不会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
(3)要常怀父母心
中国古代有一副从政对联。上联是:眼前百姓即儿孙,莫为百姓可欺,且留下儿孙地步;下联是:堂上一官称父母,漫道一官好做,还尽些父母恩情。对联的意思是:做官的人要视百姓为子女,不要认为百姓可欺侮,要为自己的后代积德;百姓称官为父母官,不要认为官好做,应尽到视民如子的责任。
上司与下属相处应常怀父母心,领导与被领导者之间也应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依存,互相帮助,而不应像竞争对手或仇人一样互相拆台,互相排斥,互相防卫,互相恨怨。在领导与下属的关系中,领导是占主导地位的。在社会实践中,人们深深感受到: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有句格言说:“居官廉,人以为百姓受福;居官浊,人以为百姓受害。”因此,领导对下属的关心和帮助,会对下属产生无比的能量,会极大地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